一、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的障碍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金迪[1](2020)在《高一学生函数学习的障碍成因分析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自70年代以来,围绕归因理论已经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并取得较大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国内外许多专家与学者研究发现,对数学障碍进行归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此外,由于高中函数内容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在函数部分学习障碍的普遍性,运用归因理论研究学生学习函数知识时的障碍成因也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以某省级示范性高中313名高一学生为对象,通过对学生高一上学期月考、期中、期末三次函数测试成绩以及函数归因问卷的调查,结合收集学生的平时错题与考试反思,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追踪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状态,进而对函数模块的障碍类型与成因进行研究。首先,对学生学习障碍的类型做出划分。第一,根据三次测试的函数试题得分率,得出学生在函数考试中遇到的主要知识障碍类型,即函数类概念、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思想障碍三种类型。第二,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在胡象岭的《高中生物理学业成就归因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自编成功归因问卷,通过对问卷结果与测试卷成绩的定量分析,得出主要认知障碍类型,即平时努力程度、答题策略、学习方法三种类型。此外,在研究障碍类型过程中发现高一学生的函数综合得分与时间成反比,但在函数概念与函数运算类试题的得分与时间成正比。对于不同类型的班级进行研究,发现平行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思想相对重点班较为薄弱,并且平行班学生在认知因素中存在自我贬损的归因倾向。对于不同性别的学生,结果表明女生对函数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为薄弱,男生对考试成绩的归因更乐观。其次,重点探究学生在函数考试过程中的障碍成因。以调查问卷、学生错题为主,学生反思性材料为辅,采用错因示范的形式得出高一学生上学期函数考试的知识障碍成因:第一,不理解基本函数概念的内涵与混淆函数概念;第二,逻辑推理意识不严密与运算能力不过关;第三,分类讨论含糊不清与换元思想掌握不熟练。认知障碍成因也分为以下三类:第一,平时努力方向错误;第二,学习方法不得当;第三,答题策略不佳。最后,在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观指导下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出解决对策。第一,对学生提出建议:首先学会多元表征、深入比较研究;其次训练信息处理能力与运算能力;然后学会逐级讨论和训练换元思维;最后确定自身的气质类型以寻找合适学习方法等策略。第二,对教师提出建议:首先夯实学生的基本概念;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然后突出变式教学;最后培养学生专注的学习习惯与预防学生焦虑的考试心态。总体回顾,本论文的突出性贡献主要有以下两点:1以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为主要突破点,从学生反思的角度对障碍成因的研究提出新思路,并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充分融合。2掌握目前高一学生在函数模块考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林伟华[2](2019)在《高校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大一学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德树人”背景下,数学教师教育在肩负知识与技能传授任务的同时,其育人使命更加突显,其中数学情感素养的培育是重要的一环。如何将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落实并推行到教育实践活动中,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和价值,是数学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选取地方师范院校大一数学专业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范式,运用文献资料、德尔菲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基于优势关系的多属性群决策方法、教育实验、个案研究等主要研究方法,探究了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了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调查问卷”,对高校数学师范专业大一新生进行了现状调查,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提出数学情感素养培养的群体和个体策略,并在实验研究中验证其有效性。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是指高师数学专业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与师范生培养相适应的积极性心理特征,其外延可划分成数学道德情感、数学理智情感、数学审美情感3个维度。2.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的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编制由11个因素28个条目组成的“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调查问卷”,以作为测量工具。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整体得分不是很理想,其中数学严谨感、数学逻辑感的得分相对较高,数学原则感、数学责任感、数学对称美感、数学奇异美感的得分相对较低。4.通过教学实验研究,验证了提升数学情感素养的有效群体培养策略,具体为:我的数学情感主题班会、小组访谈或一对一访谈、数学素养专题讲座、师范生眼中的数学家与数学情感研讨、数学文化授课、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是什么及塑造途径的学生座谈会、师范生与院长沟通的师生座谈会。5.通过个案研究,验证了提升数学情感素养的有效个体培养策略。其中,提升“数学原则感和数学责任感较弱”类型师范生的有效个体培养策略为面谈交流的自尊心教育方式、加强数学责任感培育、加强与家长、老师、同学沟通与配合;提升“数学自强感和数学执着感偏弱”类型师范生的有效个体培养策略为专业认同度指导、树立数学自强感、提升数学自强感的行为指导;提升“数学审美感相对较弱”类型师范生的有效个体培养策略为树立坚定信念、数学审美情感教育、一起制定学习计划等行为指导;提升“数学合作感、数学自强感、数学奇巧美感相对较弱”类型师范生的有效个体培养策略为增强合作意识与能力、提升数学合作感、数学自强感教育。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提出的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概念内涵与外延,经过理论分析和专家求证,具有一定共识性和可推广性。设计的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化,为实证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可行性。2.编制的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调查问卷经过验证性因素结果分析,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数学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的测量工具。3.通过实验验证,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可以通过相应的培养策略来进行提升。一方面论证了在大学阶段数学情感素养的培育具有可塑性,另一方面启示要加强运用数学情感素养在育人方面的优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师范生情感素养培育方面有所作为,实现数学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张根健[3](2019)在《幼儿教育师资有效供给研究 ——以D省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幼儿园教师岗位是一个拥有专业特质的职业,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则要求幼儿园教师应具有不同于其他学段教师的专业素养。但是就目前的现实而言,学前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幼儿师范教育的基础相对薄弱。从本研究的调查来看,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地表现在:规模供给满足不了学前教育发展对师资的需求;结构质量和过程质量不高成为实现幼儿教育师资专业化目标的瓶颈;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加剧了师资供需的结构矛盾。特别是供给不足和不良供给同时存在,供给问题与需求因素相互交织,幼儿教育师资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通过对D省幼儿教育师资供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分析发现:师资供给的要素水平不高,要素配置整体处于低水平状态;师资供给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地域结构、资源配置结构不能适应师资有效供给的要求。究其原因,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人才培养过程呈现封闭性,供需结构未能实现有效对接;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师资供给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健全,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不合理,供给主体内生动力不足。总之,幼儿教育师资现实的供需矛盾与国家为学前教育规划的蓝图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如何缓解幼儿教育师资供需矛盾,怎样配置好幼儿师范教育资源,实现院校与幼儿园高质量的协同育人?成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和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共同面临的课题,也是本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在对D省幼儿教育师资的供与需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以当前国家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运用的方法论为指导,形成自身的理论框架,围绕实现幼儿教育师资有效供给的目标展开问题分析,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议,拓宽了理论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理论应用价值。本研究坚持从供需关系出发,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等为支持,建构幼儿教育师资供需合作共同体模型,重构供给主体体系,提出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体制改革方案,进行了幼儿教育师资供给机制创新设计,以回应前面提到的三个问题,对当前进行的幼儿师范教育改革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依据上述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本研究的详细过程和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相关概念与观点,提出了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论,并据此建立了幼儿教育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理论框架。其次,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对全国和D省幼教师资供需问题进行了现实透视,为本研究提出了问题指向。接着具体从供需两个视角对幼儿教育师资供给现状进行深入剖析,一方面对D省12个县市区的幼儿教育师资供给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结构分析,获取到本研究所需的重要数据;另一方面通过对师范生、新教师、园长三类群体的调查,从需求方评价的视角对师资供给的过程质量进行分析。第三,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分别就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中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进行了结构性分析,进一步发现影响师资有效供给的深层次问题及其成因,为提出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提供了建构思路。第四,从基本需求、有效需求和未来需求三个层面探寻了幼儿教育师资需求侧对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的影响,为提出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的解决方案提供了供需矛盾体中另一矛盾主要方面的依据。第五,在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框架的指导和多元理论的支持下,提出了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建构了幼儿教育师资供需合作共同体模型,对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制进行了体制创新设计。第六,探讨了与供给新体制相适应的幼儿教育师资供给机制创新设计,从有效供给的三个本质特征与要求出发分别提出了建立完善幼儿教育师资供给规划机制、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的构想与建议。最后,在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自我评价,提出了后续研究的设想和展望。
相秀芬,李海明,刘颖华,刘欣[4](2018)在《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探索数学教学的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根据高职教育的特征,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目前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了高职数学教学的对策,明确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提出了案例驱动等教学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田仕芹[5](2017)在《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理工、农、林、医、经管等学科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高等数学教材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不够紧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照本宣科、知识本位、预定程序、自导自演等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初等数学思维向高等数学思维的转变困难、学习方法与策略不当等问题。综观国内外对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已有研究大多以传统的课程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对解决当前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许多矛盾,有一定的局限性;定性的研究多于定量的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对高等数学课程现状缺乏有针对性的调查统计数据;对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有待深入和细化。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在有机、整合思维框架下构建一种超越现代性的世界观,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学家关注课程理解和课程对人心灵的启迪与解放,倡导课程的开放性、多元性、过程性,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课程理念的变革与创新。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思想虽不能为高等数学课程提供具体的模式,但是它可以促使高等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反思和自我批判,获得对高等数学教学实践的深层次理解,化高等数学课程的现实困惑为课程新进步的实际开端。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一)教育要培养文化与专门知识兼备的人才,提倡课程目标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倡导复杂性思维和一切有利于催生建设性后现代教育世界的思维方式。(三)强调教育过程必须保持有张力的节奏,经验在师生对话性交互作用中转变,意义在阐释与理解中建构,能力在回归性反思中发展,教师应成为有责任和智慧的舞伴和导师。(四)将课程理解为达成个体经验转变的过程,倡导用“自组织”作为基本假设设计非线性的开放性课程,强调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变为目的的协调过程。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观察法、比较法、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高等数学课程大纲、教材、教师、学生的调查,分析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调查发现,高等数学课程目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同院校或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目标趋同、高等数学课程目标过于宽泛、重预设轻生成、重知识轻情感、表述不清。高等数学课程内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数学理论与数学应用比例失调、重数学知识而轻数学思想方法、缺乏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融合、呈现形式单一。高等数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拘泥于课本知识、教学过程缺乏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高等数学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方式、主体和内容单一,缺乏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反馈。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等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偏失、外部需求在高等数学教育领域的反映具有滞后性、教师的观念更新缓慢。针对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探讨高等数学课程的改进策略。一是设计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多元化高等数学课程目标。二是构建KTAC一体化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K-数学知识、T-数学思想、A-数学应用、C-数学文化)。三是开展过程教学,主要包括促进高等数学教学系统的自组织性,在节奏性对话教学中发展学生智慧,在展现数学思维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是实施多元动态评价,学生参与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素质,注重过程评价。五是教师树立过程教育理念,通过反思转变观念,借助研究提升经验。基于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思想对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高等数学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又有助于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的深入和细化,同时为指导和改善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为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具体落实提供一定参考,促进高等数学与学科教学的有效对接、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发展。
王文强[6](2016)在《浅谈高职高等数学“案例与实验”教学法》文中提出高职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够紧密,此种情况下,导致高职高等数学教学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现代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基于信息技术的"案例与实验"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崔石买[7](2016)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 ——以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数学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理工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知识工具,同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等数学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因此,有效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将数学知识应用到为专业课程服务上,培养“知用结合,以用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高等数学的有效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和老师们的重视。这项研究以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访谈法、案例研究法,分析研究了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传统课堂存在严重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现象,为改善现状,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弗赖登塔尔的数学化理论、罗杰斯的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效教学理论从三个方面设计了有效课堂教学方案:构建知识内容体系,编写校本教材;建立有效课堂环节管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尝试。其中构建四条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有意义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交流合作;“数学化”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并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教学实践。研究表明,高等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有助于提升任课教师的职业素养;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的明确,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加强,更好的参与课堂,高等数学教学有效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杨芳[8](2015)在《学习迁移在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学习迁移是学习中的普遍现象,经过研究发现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几乎就有迁移的发生,从而把教学视为“为迁移而教”。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汉语语境中常以“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形容。所以研究学习迁移的规律对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为了改善高职高专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针对学习迁移理论,运用调查问卷和试题测试等研究方法,经过系统地分析与探究,并提供了应对策略。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本章具体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第二章,迁移相关理论概述。本章具体阐述了“学习迁移”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学说。第三章,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本章具体论述了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包括概括水平、学习定势、迁移的非智力因素等六个因素。第四章,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数学学习迁移现状的调查研究。本章具体分析了调查问卷的结果,以及构建了学习迁移能力模型。第五章,学习迁移在高专高等数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本章根据以上分析给出了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策略。第六章,主要结论与展望。
孟繁慧[9](2014)在《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案例教学实验探究》文中认为本文论述了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和数学案例教学的方法、原则,并且针对数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对策,进而对高职高专高等数学的案例教学实验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杜绍坤,王建平,王洪林,马池德[10](2014)在《关于高职高专数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中针对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材的现状,分析了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根据高职高专将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二、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的障碍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的障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一学生函数学习的障碍成因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2.2.1 归因训练现状研究 |
2.2.2 归因差异现状研究 |
2.3 国内研究综述 |
2.3.1 教学归因现状研究 |
2.3.2 函数归因现状研究 |
2.3.3 归因差异现状研究 |
2.4 理论基础 |
2.4.1 布鲁姆认知层次理论 |
2.4.2 元认知理论 |
2.4.3 韦纳归因理论 |
3 研究设计 |
3.1 高一函数问卷调查设计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设计思想 |
3.1.3 问卷质量的基本分析 |
3.1.4 内容说明 |
3.1.5 实施过程 |
3.2 高一函数考试试卷设计 |
3.2.1 研究对象 |
3.2.2 设计思想 |
3.2.3 试卷质量的基本分析 |
3.2.4 内容说明 |
3.2.5 评分标准 |
3.2.6 实施过程 |
3.3 高一函数访谈与反思调查设计 |
4 函数模块学生学习障碍类型分析 |
4.1 函数模块学生学习知识障碍类型分析 |
4.1.1 主要知识障碍类型 |
4.1.2 主要知识障碍的追踪分析 |
4.1.3 班级与性别关于函数主要知识障碍的差异性分析 |
4.2 函数模块学生学习认知障碍类型分析 |
4.2.1 主要认知障碍类型 |
4.2.2 考试反思与认知因素的相关分析 |
4.2.3 班级与性别关于函数主要认知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
5 函数模块学生学习障碍成因分析 |
5.1 高一学生学习函数模块概念障碍成因 |
5.1.1 不理解基本概念的内涵 |
5.1.2 混淆函数概念 |
5.2 高一学生学习函数模块数学核心素养障碍成因 |
5.2.1 逻辑推理意识不严密 |
5.2.2 运算能力不过关 |
5.3 高一学生学习函数模块数学思想障碍成因 |
5.3.1 分类讨论含糊不清 |
5.3.2 换元思想掌握不熟练 |
5.4 高一学生学习函数模块认知障碍成因 |
5.4.1 平时努力方向错误 |
5.4.2 学习方法不得当 |
5.4.3 考试答题策略不佳 |
6 函数模块障碍改善对策 |
6.1 函数模块学生学习的改善对策 |
6.1.1 学会多元表征,把握函数核心概念 |
6.1.2 深入比较研究,理解函数概念本质 |
6.1.3 思考解决策略,提高逻辑推理素养 |
6.1.4 加强运算训练,提升数学运算素养 |
6.1.5 学会逐级讨论,消除分类恐惧思想 |
6.1.6 训练换元思想,熟练解题通解通法 |
6.1.7 了解自身特点,寻找科学学习模式 |
6.2 函数模块教师教学的改善对策 |
6.2.1 巧用思维导图,梳理学生易混概念 |
6.2.2 营造创造氛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
6.2.3 采用变式教学,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
6.2.4 发挥注意规律,培养学生专注能力 |
6.2.5 树立学习自信,预防学生考试焦虑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函数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 2019-2020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月考、期中、期末数学试题 |
附录 C 访谈提纲与考试反思 |
致谢 |
(2)高校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大一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数学情感素养研究概述 |
1.1.1 数学情感内涵 |
1.1.2 数学情感要素 |
1.1.3 数学情感评价 |
1.1.4 数学教师情感 |
1.1.5 数学情感述评 |
1.2 数学情感素养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数学素养 |
1.2.2 数学核心素养 |
1.2.3 情感素养 |
1.3 研究述评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2.1 问题提出 |
2.1.1 选题理论背景 |
2.1.2 选题现实背景 |
2.2 研究设计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对象 |
2.2.3 研究范围 |
2.2.4 研究内容 |
2.2.5 研究方法 |
2.2.6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3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的概念化 |
3.1 素养和情感的定义解析 |
3.1.1 素养的定义 |
3.1.2 情感的定义 |
3.2 数学情感素养的定义 |
3.2.1 邻近属概念分析 |
3.2.2 种差分析 |
3.2.3 概念界定 |
3.3 数学情感素养概念外延的划分 |
3.3.1 邻近概念外延的梳理 |
3.3.2 外延划分 |
3.4 本章小结 |
4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设计 |
4.1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4.1.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4.1.2 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原则 |
4.1.3 可行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
4.2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 |
4.3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的具体设计 |
4.3.1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 |
4.3.2 多属性群决策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4.3.3 指标体系词条解释说明 |
4.4 本章小结 |
5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问卷编制与现状调查 |
5.1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问卷编制 |
5.1.1 明确编制原则 |
5.1.2 确定问卷结构 |
5.1.3 编制问卷题项 |
5.1.4 问卷预测与分析 |
5.2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现状调查 |
5.2.1 调查取样 |
5.2.2 调查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群体培养实验研究 |
6.1 群体培养策略 |
6.2 实验方法 |
6.2.1 实验对象 |
6.2.2 实验工具 |
6.2.3 实验过程 |
6.3 实验结果 |
6.3.1 独立样本实施效果 |
6.3.2 配对样本实施效果 |
6.4 实验分析与讨论 |
6.4.1 实验的独立样本分析 |
6.4.2 实验的配对样本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个体培养实验研究 |
7.1 个案研究可行性概述 |
7.2 个体培养策略 |
7.3 实验方法 |
7.3.1 实验对象 |
7.3.2 实验工具 |
7.3.3 实验过程 |
7.4 结果与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幼儿教育师资有效供给研究 ——以D省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
(一) 研究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
(一) 研究内容 |
(二) 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相关概念与观点 |
(一) 供给与有效供给 |
(二) 幼教师资的有效供给 |
(三) 幼教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二、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方法论指导 |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 |
(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观点及其方法论 |
(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法论对于幼教师资供给的适用性 |
(四) 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方法论指导 |
(五) 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
第二章 幼教师资供需问题的现实透视 |
一、全国幼教师资供需现状分析 |
(一) 总量不足和类别差异是师资供需的突出问题 |
(二) 结构质量不高成为实现幼教师资专业化目标的瓶颈 |
二、D省幼教师资供需现状分析 |
(一) 师资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凸显 |
(二) 不良供给制约了师资质量供给水平 |
三、基于三个维度的师资供给结构分析 |
(一) 调查方案设计 |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 调查结论 |
四、基于需求方评价的师资供给过程质量分析 |
(一) 评价设计与组织 |
(二) 评价结果与分析 |
(三) 调查结论 |
第三章 幼教师资现实供给中的微观结构问题 |
一、供给方案要素的结构问题 |
(一) 培养方案文本分析的依据 |
(二) 方案要素存在的现实问题 |
二、供给条件要素的结构问题 |
(一) 条件要素分析的依据 |
(二) 条件要素存在的现实问题 |
三、供给侧背景下供给微观结构的问题分析 |
(一) 供给微观结构问题呈现的特征 |
(二) 供给微观结构问题的成因探析 |
第四章 幼教师资现实供给中的宏观结构问题 |
一、供给宏观结构中的现实问题 |
(一) 类型结构不能与规模需求相适应 |
(二) 层次结构与需求结构错位现象较严重 |
(三) 科类结构对师资需求的适应性不强 |
(四) 地域结构的不均衡性十分突出 |
(五) 资源配置结构错位较为严重 |
二、供给侧背景下供给宏观结构的问题分析 |
(一) 供给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健全 |
(二) 政府(部门)主体角色不到位 |
(三) 院校主体内生动力不足 |
(四) 其它主体的主体意识缺失 |
第五章 幼教师资需求侧对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的影响 |
一、需求侧的基本需求对师资有效供给的影响分析 |
(一) 需求侧需求主体的基本诉求分析 |
(二) 需求侧师资需求政策的影响分析 |
二、需求侧有效需求对幼教师资配置的影响分析 |
(一) 标准需求导向下幼教师资配置存在的问题 |
(二) 有效需求下幼教师资配置的影响因素及其模型构建 |
三、二孩政策对幼教师资未来需求的影响分析 |
(一) 二孩政策下D省入园适龄人口预测分析 |
(二) 二孩政策对D省幼教师资供给带来的影响 |
第六章 基于主体融合的幼教师资供给体制创新 |
一、幼教师资供给新体制架构 |
(一) 幼教师资供给新体制的设计方案 |
(二) 基于多元理论支持的供需合作体构成模型 |
(三) 供给侧主体功能设计 |
二、幼教师资供给的办学体制设计 |
(一) 坚持政府主导和省级统筹的体制 |
(二) 强化师范院校的主体作用 |
(三) 创新多元化的办学体制 |
(四) 促进协同培养人才制度化 |
三、幼教师资供给的管理体制设计 |
(一) 新型主体间的两种性质的关系 |
(二) 幼教师资供给的宏观管理体制设计 |
(三) 幼教师资供给的微观管理体制设计 |
四、幼教师资供给的人才培养体制设计 |
(一) 落实师德养成教育的常规制度 |
(二) 建立专业培养方案的编修评估制度 |
(三)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
(四) 确立实践取向的专业培养模式 |
第七章 基于有效供给的幼教师资供给机制创新 |
一、适应需求的供给规划机制 |
(一) 建立基于市场的师资供需预测机制 |
(二) 强化政府统筹的供需预警机制 |
(三) 完善省级统筹的分类规划机制 |
(四) 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机动规划机制 |
二、服务需求的供给动力机制 |
(一) 市场调节与竞争机制 |
(二) 院校内部动力机制 |
(三) 主体合作动力机制 |
三、引领需求的保障机制 |
(一) 市场准入机制 |
(二) 监督评估机制 |
(三) 均衡供给机制 |
(四) 投入保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探索数学教学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的特点 |
1.1 生源类型多元、层次相对较低 |
1.2 部分学生心理比较自卑 |
2 高职自主招生学生的教学对策探讨 |
2.1 明确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的目标和定位 |
2.2 根据自主招生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法 |
2.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
2.4 注重数学软件的应用, 体现高职高等数学的工具性 |
2.5 利用好高等数学教学资源共享与学生学习交流的平台。 |
3 建立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考核评价方式 |
(5)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高等数学课程现状引发的思考 |
(二)开放的数学教育哲学研究背景 |
(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有关概念界定 |
(一)课程 高等数学课程 |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
(三)其他有关概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综述 |
(一)国外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综述 |
(二)国内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综述 |
二、建设性后现代思想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章 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
一、建设性后现代哲学 |
(一)怀特海及其过程哲学 |
(二)大卫·格里芬及其后现代精神 |
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 |
(一)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目的 |
(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维 |
(三)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实践 |
(四)建设性后现代课程思想 |
第四章 高等数学课程现状调查 |
一、高等数学课程现状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
(一)课程大纲与教材的调查设计 |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选取 |
(三)访谈提纲设计与样本选取 |
(四)课堂观察 |
二、高等数学课程现状调查结果 |
(一)对课程大纲的调查结果 |
(二)对教材的调查结果 |
(三)对教师的调查结果 |
(四)对学生的调查结果 |
第五章 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
(一)课程目标趋同、宽泛、轻生成与情感、表述不清 |
(二)课程内容结构不协调 |
(三)课程实施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局限、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 |
(四)课程评价主体、内容、方式单一 |
二、高等数学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高等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偏失 |
(二)外部需求在高等数学教育领域的反映具有滞后性 |
(三)教师的观念更新缓慢 |
第六章 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的改进策略 |
一、设计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目标 |
(一)注重预设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结合 |
(二)设计多维度、多层次的高等数学课程目标 |
二、构建KTAC一体化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 |
(一)体现数学知识的确定性、不确定性和过程性 |
(二)渗透数学思想 |
(三)突出数学应用 |
(四)融入数学文化 |
三、开展过程教学 |
(一)促进高等数学教学系统的自组织 |
(二)在节奏性对话教学中发展学生智慧 |
(三)在展现数学思维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四、实施多元动态的发展性评价 |
(一)学生参与评价 |
(二)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素质 |
(三)注重过程评价 |
五、教师树立过程教育理念 |
(一)在反思中转变观念 |
(二)在研究中提升经验 |
结论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浅谈高职高等数学“案例与实验”教学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教学概述 |
1.1 案例教学的内涵 |
1.2 案例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
1.3 案例教学的特色 |
2 数学实验课概述 |
2.1 数学实验课的内涵 |
2.2 数学实验课的作用 |
2.3 数学实验课的必要性 |
3“案例与实验”教学法 |
4 总而言之 |
(7)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 ——以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术语说明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的步骤 |
1.4.2 研究的进度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收集 |
2.2 国外数学有效课堂研究现状 |
2.3 国内数学有效课堂研究现状 |
2.4 微积分发展史 |
2.5 文献评述 |
2.6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2.1 研究区域概况 |
3.2.2 研究的对象 |
3.3 研究计划 |
3.4 研究方法 |
3.5 研究伦理 |
3.6 小结 |
第4章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
4.1 调查的目的 |
4.2 调查的对象 |
4.3 调查的方法及内容 |
4.4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
4.5 高等数学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
4.5.1 学生现状调查 |
4.5.2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 |
4.5.3 高等数学教学现状的调查 |
4.5.4 高职院数学教学课时情况 |
4.5.5 教材使用情况调查 |
4.6 调查结果分析 |
4.7 有效提高高等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
4.8 小结 |
第5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5.1 有效课堂相关理论基础 |
5.2 有效课堂教学方案设计 |
5.2.1 构建知识内容体系,编写校本教材 |
5.2.2 建立有效课堂环节管理 |
5.2.3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尝试 |
5.3 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 |
5.4 小结 |
第6章 实践研究与讨论 |
6.1 教学案例 |
6.1.1 案例一:导数的概念 |
6.1.2 案例二:导数的应用 |
6.1.3 案例三:不定积分的概念 |
6.1.4 案例四:定积分的概念 |
6.1.5 案例五:定积分的应用 |
6.2 效果分析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
7.1 结论 |
7.2 反思 |
7.3 展望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高职高等数学学习状况调查表 |
附录B 专业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C 数学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D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调查评测表(教师版) |
附录E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调查评测表(学生版) |
附录F 数学课堂教学观测记录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学习迁移在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现状评析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研究意义 |
1.5.1 创新点 |
1.5.2 研究意义 |
第2章 迁移相关理论概述 |
2.1 迁移的概念 |
2.2 迁移的分类 |
2.3 迁移学说及评析 |
第3章 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 |
3.1 影响数学迁移的非智力因素 |
3.2 相关性的数学学习内容 |
3.3 数学认知结构的稳健性与灵活性 |
3.4 概括水平 |
3.5 学习定势 |
3.6 教学环境 |
第4章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学习迁移现状的调查研究 |
4.1 调查研究的目的 |
4.2 调查研究方法 |
4.3 调查结果分析 |
4.3.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3.2 试题测试结果分析 |
4.3.3 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考察与分析 |
4.4 学习迁移能力评价模型 |
4.4.1 数值处理方法 |
4.4.2 成对比较法简介 |
4.4.3 评价模型构建 |
4.4.4 利用模型计算评定结果 |
第5章 学习迁移在高专高等数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
5.1 学习迁移的非智力因素调节 |
5.1.1 教学中渗入数学史 |
5.1.2 合理利用激发积极性的策略 |
5.2 构建相关性的学习内容 |
5.2.1 教学内容的分解与类比 |
5.2.2 捕捉新旧知识点的联系 |
5.3 形成稳健的认知结构和提高概括水平 |
5.3.1 为课堂教学内容寻求应用环境 |
5.3.2 教学内容的实施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原则 |
5.3.3 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与锻炼 |
5.4 学习定势的形成 |
5.4.1 抓“双基”,做好迁移准备 |
5.4.2 制定间歇性练习计划 |
5.5 构建适宜的教学环境 |
5.5.1 善于设置问题情境 |
5.5.2 实际应用的迁移——数学建模 |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现状调查与分析结果 |
6.1.2 提出应对策略 |
6.2 不足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高等数学知识考察试卷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案例教学实验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高职高专的数学教学现状 |
(一) 从数学教学角度出发分析数学教学现状 |
(二) 从学生角度出发分析数学教学现状 |
二、高职高专数学案例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
(一) 高职高专数学案例教学的方法 |
(二) 高职高专数学案例教学的原则 |
三、高职高专数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一) 高职高专数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
(二) 解决问题的对策 |
四、高职高专的数学教育采用案例教学的实验 |
五、结论 |
(10)关于高职高专数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职高专数学课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
2 高职高专数学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2.1 教材编写形式与方法单一 |
2.2 教材板式设计不够新颖 |
2.3 教材内容与现实的应用联系较少 |
3 高职高专数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 |
3.1 高职高专数学教材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不能是零散数学知识的堆彻 |
3.2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材应当与实际应用接轨 |
3.3 高职高专数学教材不能理论性太强亦不能过分降低难度 |
3.4 高等数学教材应当多样化, 编写适合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数学教材 |
3.5 高等数学教材应当添加相应的预备知识内容 |
3.6 要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数学课程的目的与任务进行教材编写 |
3.7 高职高专数学教材应是理论课、习题课、实验课的综合 |
四、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的障碍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一学生函数学习的障碍成因分析与对策[D]. 金迪. 河南大学, 2020(02)
- [2]高校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大一学生为例[D]. 林伟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9(04)
- [3]幼儿教育师资有效供给研究 ——以D省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为例[D]. 张根健.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4]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探索数学教学的对策[J]. 相秀芬,李海明,刘颖华,刘欣.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01)
- [5]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D]. 田仕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6]浅谈高职高等数学“案例与实验”教学法[J]. 王文强.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24)
- [7]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 ——以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崔石买.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8]学习迁移在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 杨芳.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5(07)
- [9]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案例教学实验探究[J]. 孟繁慧.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4(11)
- [10]关于高职高专数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 杜绍坤,王建平,王洪林,马池德.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