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应新形势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李冠成[1](2021)在《商事制度改革以来肇庆市端州区市场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改革开放后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导向的政府职能,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在市场治理中出现越位、错位、缺位的情况,导致市场治理问题的频繁出现,市场经济发展渐露瓶颈。为持续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2014年以来,我国深化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实行简政放权,全面转变政府职能,还权于市场,以调动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商事制度改革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活力持续激发,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新监管模式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效,整个市场治理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文从端州区市场监管治理现状出发,以政府规制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案例研究法等为研究方法,介绍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市场环境的变化、市场监管的现状,分析市场监管目前面临的治理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发现,商事制度改革以来,以“放、管、服”为重点的改革为市场带来了红利,然而“放”容易,但放开准入后“管”面临重大模式改变,以市场调节为主的信用监管并未收到预期的监管实效,端州区市场监管面临着监管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监管部门适应能力不足,二是“宽进”与“严管”不相匹配,三是监管惩戒手段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不足导致监管存在短板;二是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落后;三是“多元”治理体制机制的缺位。本文将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市场治理的研究成果,结合政府规制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提出针对性解决监管不适应、“放”“管”不协调等问题,从转理念、提能力,强化市场监管队伍建设,完善市场监管法制体系,建立健全市场“多元”共治体系等方面,提出强化后续监管,发挥信用约束,构建社会共治的有效对策。
王硕钦[2](2021)在《H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稳定经济增长成为当务之急。新基建作为有效政策举措,成为2020年度经济热词。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快推动“两新一重”建设,包括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对于基建工程最基本的作业单元,以自卸车行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在经历过2017年断崖式下滑后,再次迎来了行业发展的政策红利。2020年疫情期间,H公司为武汉捐赠疫区垃圾分类收集直运车和高温消毒清洗防疫车,并制定了疫情期间垃圾分类清运系统解决方案,为防疫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位于扬州市广陵区产业园的H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国内首家推出整套自卸车液压系统并且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配套服务的公司,致力于开发、生产、销售和分销用于物流自装卸液压系统的解决方案,率先在国内提出了自卸车前置举升理念并用于生产实践。但是,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行业最新发展趋势的带动、竞争对手日趋激烈的竞争、自身有限的资源与能力等因素,对H公司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面对企业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公司需要对原有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研究以适应新的形势与竞争。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在对H公司面临的内外部发展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H公司发展应选择的战略组合,在此基础上,制定出H公司的发展战略和战略措施。研究结果表明,H公司发展既具有一定的机遇和优势,也面临着一定的威胁和劣势。其中,优势主要表现为产品性价比高、拥有强大的研发平台、建立成熟的分级营销体系、构建完备的服务体系等等;劣势主要表现为公司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相对偏弱、公司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较为有限、市场存量亟需挖掘盘活等等;机遇主要表现为政府大力支持行业发展、产品智能化成为行业发展新趋势、用户需求成为赢得市场的重要因素、新的细分市场有待开拓等等;威胁主要表现为市场竞争激烈、政策趋紧挤压利润空间、可替代产品的威胁等等。从企业实际出发,企业应本着抓住机会放大优势的原则,选择SO战略组合,将原有战略调整为“产品领先、客户至上、智能驱动、开拓市场”,并实施差异化寻求市场机会、创新开发优质产品、推动生产服务智能化、采取分级营销策略等一系列战略措施,以实现H公司可持续的发展。
刘洋[3](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任建勋[4](2020)在《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供给路径研究 ——以G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重视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法宝。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信息化发展背景下,传统粗放的干部教育培训中,“供给错配”“供给真空”等问题突出,“大水漫灌”“一刀切”等现象普遍,难以满足干部多元化、个性化和层次化的培训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政策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法规培训,增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信心和能力。”“精准化”理念在干部教育培训领域的提出,为干部教育培训供给侧改革指明了方向。G省是集民族地区、西部省区、革命老区于一身的自治区,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供给对于提高其干部队伍素质、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G省为例,梳理总结其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供给的有益探索,结合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提出优化的理论模型和操作路径,为G省及其它类似地区的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供给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和分析,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阐述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章以G省为例,阐述其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供给的现状,介绍问卷调查及分析情况;第四章阐述G省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供给存在的培训需求情况不清、配套资源保障不足、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陈旧单一、落实执行变形走样、考核评估效果不佳等六个方面问题,并剖析问题成因;第五章提出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供给的实现路径,尝试提出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供给的理论模型图和操作模型图,提出各个环节精准化供给、具体操作精准化供给、体系流程精准化供给三个实现层面,并提出精准开展需求调研、精准配置配套资源、精准匹配优质师资、精准改进教学方法、精准运行保障机制、精准实施考核评估等六个方面操作路径。研究结论及展望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干部教育培训要实现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推动实现全流程全体系精准化供给。
覃有昌[5](2019)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港口城市空间布局研究 ——以广西钦州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个港口大国,港口城市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发展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沿海型的港口城市,是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区域和交流平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港口城市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沿线港口城市将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将被赋予更高的要求和使命。如何科学合理安排港口城市空间布局,处理好港口与腹地、港口与城区、港口与产业等空间之间的关系,提高港口城市运行效率,优化城市与港口的土地利用,成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入手,结合“一带一路”对港口城市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港口城市空间布局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对港口城市空间布局的内涵、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及优化措施等进行归纳总结。并以钦州市为例,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影响下,审视钦州市城市发展及城市空间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钦州市在产业发展、空间拓展、疏港交通、腹地利用、服务配套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延续主城空间格局,完善城市功能;建立港城联通便捷通道;整合港口产业空间,谋划城市空间扩展路径;合理利用岸线资源,重点打造滨海休闲旅游空间;统筹协调港口基础设施、生活配套、产业、生态、通道空间的合理布局等策略,提出钦州市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思路措施和空间布局方案。希望能为“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城市或其他港口城市提供借鉴。
钟国云[6](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研究》文中认为论文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作为有效加强党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和伟大创举,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有效解决党内矛盾与问题的重要手段。回顾历史,纵观党创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的历次整党整风运动,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方面发挥了特殊而重大的关键作用。根据不同时代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的要求,党内集中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发展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逐渐实现了由“运动模式”向“活动模式”的过渡与转变,有力地推进了党在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问题的解决,也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关键之举。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是对党建传统理论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教育理论的创造性实践。因此,在当前党要管党、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活动开展相关问题的学理性探讨,有利于深化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研究的内容,拓展党内教育实践的研究视野,不断丰富新时代管党治党理论研究的成果。论文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与党的建设的良性互动为主线,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的依据、活动的发起组织与实施、活动开展的实效性等方面的考察、梳理与分析,在总结活动取得的成绩和有效做法的同时,查找活动开展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进而针对这些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个层面,从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主观与客观等多个维度,提出优化与改进党内集中教育的一些思考,从而为搞好新时代的党内教育提供参考。首先,论文围绕活动开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全面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这是研究的前提基础。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梳理,总结分析研究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之处,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借鉴。在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论文主要从理论依据、历史传统、现实要求等层面对活动开展的依据进行探究。其中,重点从党的无产阶级政党特性、党的独特政治信仰与价值追求、无产阶级政党相关教育理论等维度,集中阐述了活动开展的理论依据;同时,对改革开放前的历次整党整风运动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并且,从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提出教育诉求、时代主题转换与社会转型、世纪之交的国内外形势发展、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的产生、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阐述了活动开展的现实要求。其次,论文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的内容任务、组织实施及其取得的进展,主要从宏观与中观层面进行横向梳理与探讨,这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综合性手段,论文按照侧重于党的全面彻底整顿、加强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强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加强党的理想信念教育、推进党的党性党风教育等维度,从而集中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侧重,并对相应的代表性活动个体进行典型剖析。同时,基于活动动员与发起方式、组织与领导策略、活动开展的原则及方法步骤,以及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模式”的新探索、特点与演进等方面的整体考察,集中探讨了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动员组织与实施。再次,论文针对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实效性进行研究,这是论文研究的关键部分。基于活动实效性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论文主要从活动发起时机的把握、党内主要矛盾的研判、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党组织的领导与执行力、外在因素对活动的冲击、“活动”本身存在的弊端等方面,对影响活动实效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剖析。同时,论文全面总结分析了历次活动开展取得的主要成效、活动开展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及其表现、活动实效的历史经验教训警示等,从而对活动的实效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最后,论文对优化与改进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提出了几点思考,这是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论文主要从五个层面提出了改进与提升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对策建议:一是提出通过创新活动主题设置、拓展与丰富活动内容、优化活动载体设计等途径增强活动的实效性。二是紧紧围绕党内主要问题的解决,从增进活动开展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活动中正确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创造性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等层面,提出加强活动制度化建设的对策。三是从活动实效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层面,尝试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活动实效性评价体系。四是针对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两张皮”、“一阵风”、形式主义、走过场、“活动倦怠”、开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从“常态化”机制、组织领导机制、激励保障机制、责任落实机制、舆论宣传机制、责任落实机制等方面构建活动开展长效机制。五是活动开展应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顺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三化”要求,以在更深层次上推动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健康有效开展。
杨文妤[7](2019)在《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T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正在由上而下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黄金期。中等职业学校要在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得到长足的发展,就要抓住黄金发展期,顺应形势,加强内部管理。而在各项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是学校内部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新形势对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实现由传统的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目前单纯的核算型财务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中职学校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新形势的需求与旧管理模式的碰撞下,中职财务管理曝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财务管理观念陈旧、制度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完善、财务人员专业素养与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不匹配等。本论文研究深入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以笔者曾经工作过的浙江省T学校为例,通过个案法、文献法和访谈法,深入分析T校财务管理各个环节,包括资金筹集、配置和控制过程,分析T学校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新形势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索建立适应新形势的规范化、科学化及精细化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体制,以丰富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研究的内容。第一部分绪论。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及方法思路等进行阐述,并对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综述等。第二部分对财务管理的概念予以界定,并阐述理论基础。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理念、内容、特点与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发展及现状——以浙江省T校财务管理为例。主要对T校财务管理简单介绍,并分析T学校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管理制度的变化背景,以及T学校财务管理的现状。第四部分T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通过对相关人员的访谈,找出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本部分针对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转变财务管理理念、拓宽筹资渠道、完善资金配置过程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机制。第六部分结束语
郭育[8](2018)在《新形势下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实践研究》文中提出紧贴我军新的使命任务,为加快战斗力生成,习主席提出要开展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实践的指示要求。新形势下,为不断提升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研究如何围绕效能核心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实践走向深入,已经成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强军目标的现实课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调研走访专家、研究文献资料、查找数据信息等方法,对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的概念、特点、新理念进行了深刻分析和系统论述,梳理出当前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三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与外军的差距。针对这些问题,一是按照理清体系架构、明确机构编设、理顺管理关系三个步骤,着力构建以效能为核心的专业化军事管理体系;二是按照区分精准掌握管理情况、简明规范管理筹划、精确管理控制协调、量化管理效能评估四个环节,优化以效能为核心的精细化军事管理流程;三是着眼影响联合作战能力生成的网信体系、多元力量、军事行动、联合保障四个关键点,分别使用目标管、智能管、过程管、精确管的方法,丰富以效能为核心的科学化军事管理方法运用;四是通过健全规章制度、优化人才队伍、整合信息资源、深厚文化积淀四种途径,强化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实践的支撑。最终通过多措并举,实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将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实践引向深入。
黄凯[9](2019)在《四川省绵阳市深化离休干部管理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作为我国特殊老龄人群的离休干部普遍进入以“高年龄”、“高发病率”为主要特征的“双高期”,并逐渐向“更高年龄、更高发病率”的“后双高期”过渡,离休干部在人员结构、思想观念、活动方式、服务管理等方面也呈现出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和新问题。系统梳理我国离休干部的基本情况、服务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现存问题,理清新时代背景下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改进优化方案和模式需要突破的关键环节和重点要素,探究分析构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的离休干部服务管理新模式,确保离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与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同步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在梳理离休干部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相关养老保障理论成果、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四川省绵阳市针对“双高期”离休干部服务管理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并结合实际,坚持以离休干部为核心、以满足需求为导向,对深化区域离休干部服务管理的改革转型富有成效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总结梳理,力图探寻具有可复制性的“双高期”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改革转型思路。本文首先对四川省绵阳市深化离休干部服务管理的案例进行系统描述,较为详尽地介绍了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在绵阳市的实施背景、工作基础,推进阶段、运行模式、具体做法及特色亮点工作等情况。然后围绕推进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模式改革、资金配套保障、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主要成效以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从影响离休干部服务管理成效的管理机制、管理能力、管理方式等关键性要素从发,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可被我国其他区域借鉴的改进与优化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部分思路和措施也可为推进老龄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张炯[10](2017)在《中国童书出版编辑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童书出版一直是出版产业中活力最强、潜力最大的一个板块,被称作“永远的朝阳产业”。近年来,随着儿童阅读受关注度的提高,儿童阅读需求持续增长,童书出版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为了抢占市场,童书界重复出版、跟风出版的现象比比皆是。童书出版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出版的源头进行把控,需要以编辑力的提升为基础。童书编辑作为童书选题的策划人、童书质量的把关人、童书阅读的引导人,如何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儿童提供优质的阅读内容和服务,如何在童书出版活动中形成并提升编辑力,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全民阅读和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双重背景下,立足于编辑学的专业视角,结合国内外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儿童文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围绕童书出版的流程与特点,对中国童书出版编辑力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首先,对本文涉及的重要概念,如儿童、童书、编辑力等进行界定,揭示了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内涵、特征、构成和作用,阐述了童书出版编辑力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将童书出版编辑力形成的因素分为内生影响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其中,童书编辑的自我角色认同、知识结构、思想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是编辑力形成的内生影响因素;文化政策环境、国际竞争环境、数字新媒体环境的变化以及童书产业健康发展的目标,是编辑力形成的外部驱动因素。再次,在归纳童书出版编辑力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炼出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从微观编辑力、中观编辑力和宏观编辑力三个层面构建童书出版编辑力分析体系与评价体系。最后,分别针对童书编辑个体、童书出版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编辑力提升的策略与方法,从而为我国童书出版产业发展和儿童阅读推广提供参考。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本文在编辑力一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童书出版这一特定对象,对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内涵、特征、构成等进行系统梳理,丰富了编辑学的研究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出版学的理论研究范畴。从实践价值看,分析我国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形成因素与提升途径,不仅有助于童书编辑强化自身素质,提高个人编辑力水平,而且有助于童书出版企业将编辑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从管理层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编辑实力,促进我国童书出版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适应新形势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适应新形势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商事制度改革以来肇庆市端州区市场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研究的背景 |
2.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评论 |
(三)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研究的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一、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商事制度改革 |
2.市场监管 |
3.市场监管体系与监管能力 |
(二)理论基础 |
1.政府规制理论 |
2.公共治理理论 |
二、商事制度改革以来端州区市场监管现状 |
(一)商事准入监管的改变 |
1.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内容 |
2.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内容 |
(二)后续监管形式的转变 |
1. “年检/审制”向“年报制”转变 |
2. “巡查制”向“双随机抽查”转变 |
3. “执法监管”向“信用监管”转变 |
(三)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市场监管成效 |
1.准入监管方面 |
2.后续监管方面 |
三、商事制度改革以来端州区市场监管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端州区市场监管面临的问题 |
1.监管部门适应能力不足 |
2. “宽进”与“严管”不相匹配 |
3.监管惩戒手段效果不佳 |
(二)端州区市场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
1.监管部门能力存在短板 |
2.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落后 |
四、有效解决市场监管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
(一)提升市场监管能力 |
1.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
2.健全完善交流激励机制 |
3.着力提升监管专业水平 |
(二)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
1.健全现行市场监管法律和制度 |
2.完善协同监管机制和提升监管效能 |
3.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 |
4.建立健全市场多元共治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H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战略 |
2.1.2 企业发展战略 |
2.2 理论基础 |
2.2.1 资源基础理论 |
2.2.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2.2.3 价值链理论 |
第3章 H公司发展现状 |
3.1 H公司基本概况及发展历程 |
3.1.1 H公司基本概况 |
3.1.2 H公司的发展历程 |
3.2 H公司发展战略及实施现状 |
3.2.1 H公司的发展战略简述 |
3.2.2 H公司的发展战略实施情况 |
第4章 H公司战略规划的SWOT分析 |
4.1 外部机会分析(O) |
4.1.1 政府大力支持行业发展 |
4.1.2 产品智能化成为行业发展新趋势 |
4.1.3 用户需求成为赢得市场的重要因素 |
4.1.4 新的细分市场有待开拓 |
4.2 外部威胁分析(T) |
4.2.1 行业市场集中度高,产品差异化趋势日益明显 |
4.2.2 政策趋紧挤压利润空间 |
4.2.3 竞争对手轻量化、高品质产品的威胁 |
4.3 内部优势分析(S) |
4.3.1 产品性价比高及技术力量雄厚 |
4.3.2 严格的产品质量监测流程 |
4.3.3 成熟的分级营销体系 |
4.3.4 完备的服务体系及良好的用户体验 |
4.4 内部劣势分析(W) |
4.4.1 公司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相对偏弱 |
4.4.2 产品单一,后续发展动力不足 |
4.4.3 公司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较为有限 |
4.4.4 市场存量亟需挖掘盘活 |
4.5 H公司的战略环境评价 |
第5章 H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与实施保障 |
5.1 H公司的发展战略选择 |
5.2 H公司的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
5.2.1 聚焦机械市场需求,差异化寻求市场机会 |
5.2.2 创新开发优质产品,提供完美系统解决方案 |
5.2.3 加强互联网体系建设,推动生产服务智能化 |
5.2.4 采取分级营销策略,争取更多终端用户青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个案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成果评述 |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创新 |
四、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概念解读 |
一、新时代 |
二、高新区 |
三、管理体制 |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
第二节 理论工具 |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
二、政府职能理论 |
三、治理理论 |
第三节 逻辑建构 |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
第三节 比照 |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
三、研究启示 |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
一、影响因素分析 |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
一、功能优化 |
二、职能转变 |
三、权力重构 |
四、机构改革 |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
第一节 转型目标 |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
第二节 转型策略 |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
第三节 转型保障 |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4)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供给路径研究 ——以G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分析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干部教育培训 |
2.1.2 精准化供给 |
2.1.3 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供给 |
2.1.4 路径 |
2.2 理论基础 |
2.2.1 精细化管理理论 |
2.2.2 精准化管理理论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省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供给的现状 |
3.1 G省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供给的主要举措 |
3.1.1 供给侧改革不断加快 |
3.1.2 党性教育平台建设本土化 |
3.1.3 行动学习法引入并推广应用 |
3.1.4 委托办班开展专业化能力培训 |
3.1.5 信息化和网络平台建设加强 |
3.1.6 坚持从严管理培育优良学风 |
3.2 问卷调查及分析情况 |
3.2.1 培训供给效果总体评价 |
3.2.2 培训供给实施情况评价 |
3.2.3 培训供给离精准化要求的差距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省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供给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G省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培训需求情况不清 |
4.1.2 配套资源保障不足 |
4.1.3 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
4.1.4 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
4.1.5 落实执行变形走样 |
4.1.6 考核评估效果不佳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缺乏培训需求调研意识 |
4.2.2 缺乏资源配置统筹机制 |
4.2.3 缺乏师资培养战略规划 |
4.2.4 缺乏现代教学方法创新 |
4.2.5 缺乏落实执行协调机制 |
4.2.6 缺乏考核评估科学办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供给的实现路径 |
5.1 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供给的实现层面 |
5.1.1 理论模型图 |
5.1.2 各个环节精准化供给 |
5.1.3 具体操作精准化供给 |
5.1.4 体系流程精准化供给 |
5.2 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供给的优化路径 |
5.2.1 操作模型图 |
5.2.2 精准开展需求调研 |
5.2.3 精准配置配套资源 |
5.2.4 精准匹配优质师资 |
5.2.5 精准改进教学方法 |
5.2.6 精准运行保障机制 |
5.2.7 精准实施考核评估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供给路径研究调查问卷(Ⅰ) (对象:主要领导) |
附录 2 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供给路径研究调查问卷(Ⅱ) (对象:干教工作管理者) |
附录 3 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供给路径研究调查问卷(Ⅲ) (对象:其他人员) |
附录 4 调查问卷发放情况统计表 |
附录 5 干部教育培训师资供给情况统计表 |
附录 6 市县党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情况统计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一带一路”倡议下港口城市空间布局研究 ——以广西钦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宏观环境面临新变化 |
1.1.2 区域经济发展面临新局面 |
1.1.3 港口城市发展面临新机遇与挑战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案例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港口和港口城市的概念 |
2.1.2 城市空间布局 |
2.1.3 港口城市的组成部分 |
2.2 港口城市空间布局理论研究现状 |
2.2.1 城市空间布局研究的主要观点 |
2.2.2 港口城市空间布局理论研究现状 |
2.3 相似案例研究 |
2.3.1 案例选择原则 |
2.3.2 国外案例分析 |
2.3.3 国内案例分析 |
2.4 案例启示 |
第三章 重大政策影响下港口城市空间布局方法研究 |
3.1 港口城市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
3.2 港口城市空间布局导向分析 |
3.3 国家重大政策或战略背景下港口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策略 |
3.3.1 调整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 |
3.3.2 合理确定港口空间布局模式 |
3.3.3 落实港口及腹地的通道空间 |
3.3.4 理顺港产城关系 |
3.3.5 强化城市生态环境空间 |
第四章 “一带一路”与港口城市的关系及对钦州的影响分析 |
4.1 关于国家“一带一路” |
4.1.1 什么是“一带一路” |
4.1.2 “一带一路”综述 |
4.2 “一带一路”与港口城市的关系 |
4.2.1 “一带一路”对港口城市总体影响分析 |
4.2.2 “一带一路”对港口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分析 |
4.3 “一带一路”对广西及北部湾地区的影响 |
4.3.1 对广西发展的影响 |
4.3.2 对北部湾地区城市发展影响 |
4.4 “一带一路”对钦州发展的影响 |
4.4.1 “一带一路”对钦州经济的影响 |
4.4.2 “一带一路”对钦州产业发展的影响 |
4.4.3 “一带一路”对钦州城市功能定位的影响 |
4.4.4 “一带一路”对钦州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
第五章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钦州市城市空间布局研究 |
5.1 钦州市城市空间布局及港口概况 |
5.1.1 钦州概况 |
5.1.2 城市规划历程及城市空间变迁 |
5.1.3 钦州港港区概况 |
5.2 钦州市城市空间布局存在问题 |
5.3 钦州市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
5.3.1 钦州市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目标 |
5.3.2 钦州市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思路 |
5.3.3 钦州市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措施 |
5.4 钦州市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方案 |
5.4.1 城市空间结构 |
5.4.2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方案 |
5.5 空间优化结果 |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6.2 论文创新之处 |
6.3 不足及可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六、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依据 |
三、历史传统 |
四、现实要求 |
第二章 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
一、活动主要任务与内容侧重 |
二、活动的动员与发起方式 |
三、活动的组织与领导策略 |
四、活动的原则与方法步骤 |
五、“活动模式”的形成与演进 |
第三章 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实效性评估 |
一、活动实效性的内涵与外延 |
二、影响活动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
三、历次活动开展取得的突出成效 |
四、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 |
五、活动实效的历史经验教训警示 |
第四章 优化与改进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几点思考 |
一、优化主题、拓展内容、创新载体 |
二、针对党内问题加强活动制度化建设 |
三、构建与完善活动的实效性评价体系 |
四、建立与健全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 |
五、服从服务于党建总体布局和“三化”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T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文献综述 |
1.5.1 外文文献综述 |
1.5.2 国内文献综述 |
1.6 创新之处 |
2 财务管理内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财务管理 |
2.1.2 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内部控制理论 |
3 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发展及现状—以浙江省T校为例 |
3.1 T学校财务管理基本背景 |
3.2 T学校财务管理现状 |
3.2.1 T学校资金筹集现状 |
3.2.2 资金配置过程的管理现状 |
4 T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
4.2 存在的问题 |
4.2.1 财务管理观念传统 |
4.2.2 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
4.2.3 资金配置过程制度不完善 |
4.2.4 学校财务管理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
4.2.5 学校财务管理缺少信息系统的支持 |
4.2.6 缺少具有专业背景知识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 |
4.3 原因分析 |
4.3.1 对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
4.3.2 统筹分配制度限制筹资积极性 |
4.3.3 财务管理制度陈旧 |
4.3.4 风险意识薄弱,对内控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4.3.5 不重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
4.3.6 缺少财务人员的专业系统培训机制 |
5 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
5.1 顺应新形势,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
5.2 树立创收意识,拓宽筹资渠道 |
5.3 完善资金配置过程的财务管理制度 |
5.3.1 建立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 |
5.3.2 建立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 |
5.4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
5.4.1 树立风险意识,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
5.4.2 制定细化的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措施 |
5.4.3 建立内部评价与监督机制 |
5.5 建设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
5.6 建立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机制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新形势下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军事强国以效能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成效显着 |
1.1.2 信息化局部战争制胜机理牵引军事管理向效能聚焦 |
1.1.3 国防和军队改革需要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保障 |
1.2 研究意义 |
1.2.1 推进管理效能向战斗力生成聚焦 |
1.2.2 满足信息化战争对军事管理的需求 |
1.2.3 促进管理理论顺应新时代的发展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比较研究法 |
1.4.2 理论凝练法 |
1.4.3 定量分析法 |
1.4.4 访谈问卷法 |
第二章 新形势下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实践认识 |
2.1 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的界定 |
2.1.1 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的概念 |
2.1.2 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的特点 |
2.1.3 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的新理念 |
2.2 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实践比较分析 |
2.2.1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效能比较分析 |
2.2.2 军费管理实践效能比较分析 |
2.2.3 装备物资管理实践效能比较分析 |
2.3 新形势下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
2.3.1 效能至上的管理理念还没有根本树立起来 |
2.3.2 新的领导管理体制未能充分释放管理效能 |
2.3.3 军事信息技术在效能管理的应用有待拓展 |
第三章 构建以效能为核心的专业化军事管理体系 |
3.1 理清以效能为核心的专业化军事管理体系架构 |
3.1.1 层级化架构 |
3.1.2 职能化架构 |
3.1.3 任务化架构 |
3.1.4 区域化架构 |
3.2 明确以效能为核心的专业化军事管理机构编设 |
3.2.1 军委层级管理机构 |
3.2.2 战区层级管理机构 |
3.2.3 军师层级管理机构 |
3.2.4 旅团层级管理机构 |
3.3 理顺以效能为核心的专业化军事管理关系 |
3.3.1 军事管理关系的区分 |
3.3.2 明确管理关系的要求 |
3.3.3 军事管理关系的调整 |
第四章 优化以效能为核心的精细化军事管理流程 |
4.1 精准掌握管理情况 |
4.1.1 确定信息采集对象 |
4.1.2 深度搜集整理信息 |
4.1.3 形成管理情况结论 |
4.2 简明规范管理筹划 |
4.2.1 明确管理目标 |
4.2.2 形成决策构想 |
4.2.3 拟制管理计划 |
4.3 精确管理控制协调 |
4.3.1 发布管理信息指令 |
4.3.2 掌握管理局势动态 |
4.3.3 响应管理情况变化 |
4.4 量化管理效能评估 |
4.4.1 明确评估对象 |
4.4.2 建立指标体系 |
4.4.3 权重比例分配 |
4.4.4 构建评估模型 |
4.4.5 评估结果运用 |
第五章 丰富以效能为核心的科学化军事管理方法运用 |
5.1 网络信息体系维护的目标管 |
5.1.1 目标管强化网信体系运维 |
5.1.2 目标管理法的基本步骤 |
5.1.3 目标管理法应把握的重点问题 |
5.2 多元力量整体融合的智能管 |
5.2.1 智能管助推多元力量融合 |
5.2.2 智能管理法的运用时机 |
5.2.3 智能管理法应把握的重点问题 |
5.3 军事行动整体协调的过程管 |
5.3.1 过程管维持军事行动秩序 |
5.3.2 过程管理法的四个阶段 |
5.3.3 过程管理法应把握的重点问题 |
5.4 联合保障集约高效的精确管 |
5.4.1 精确管支撑保障效益形成 |
5.4.2 精确管理法的核心要则 |
5.4.3 精确管理法应把握的重点问题 |
第六章 强化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实践支撑 |
6.1 健全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的规章制度 |
6.1.1 创造适应新形势需求的生成机制 |
6.1.2 强化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权威约束 |
6.1.3 理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各种关系 |
6.2 优化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的人才队伍 |
6.2.1 把好军事管理人才队伍的“选拔关” |
6.2.2 抓好军事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关” |
6.2.3 用好军事管理人才队伍的“淘汰关” |
6.3 整合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的信息资源 |
6.3.1 优化军事管理信息资源体系结构 |
6.3.2 提升军事管理信息资源支撑环境 |
6.3.3 加强军事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
6.4 深厚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的文化积淀 |
6.4.1 实现以效能为核心的认知转变 |
6.4.2 形成以效能为核心的管理氛围 |
6.4.3 强化以效能为核心的知行合一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调查问卷 |
(9)四川省绵阳市深化离休干部管理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借鉴 |
1.3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界定 |
1.3.1 理论基础 |
1.3.2 基本概念界定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5.1 研究路线设计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我国离休干部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 |
2.1 我国离休干部基本情况 |
2.1.1 离休干部基本数据 |
2.1.2 离休干部基本特点 |
2.1.3 离休干部基本需求 |
2.2 我国离休干部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
2.2.1 进入“双高期”健康恶化 |
2.2.2 管理所需资金急剧增加 |
2.2.3 医疗资源不够均衡 |
2.3 我国离休干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1 管理经费组成单一 |
2.3.2 管理队伍专业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
2.3.3 精神文化建设滞后 |
2.3.4 健康管理不够全面 |
2.3.5 管理方式陈旧 |
2.4 四川省绵阳市深化离休干部管理的典型性分析 |
2.4.1 以改革资金筹措制度逐步优化离休干部服务管理资金结构 |
2.4.2 以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服务管理工作专业化水平 |
2.4.3 以搭建文化活动平台满足新时代多样化精神文化需要 |
2.4.4 以实施动态监控推动离休干部健康管理创新 |
2.4.5 以改革管理方式实现离休干部管理灵活高效 |
第三章 四川省绵阳市深化离休干部管理的案例描述 |
3.1 四川省绵阳市离休干部的基本概况 |
3.2 四川省绵阳市深化离休干部服务管理的动因分析 |
3.2.1 全面改革的时代要求推动离休干部管理工作持续深化 |
3.2.2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推动离休干部管理同步协调改进 |
3.2.3 离休干部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服务管理工作提质增效 |
3.2.4 绵阳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离休干部发挥积极作用 |
3.3 四川省绵阳市深化离休干部服务管理的现实基础 |
3.3.1 四川省绵阳市深化干部服务管理具有强力的政策支撑 |
3.3.2 四川省绵阳市深化干部服务管理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 |
3.3.3 四川省绵阳市深化干部服务管理具有扎实的工作基础 |
3.4 四川省绵阳市深化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推进过程 |
3.4.1 起步探索阶段--初步实现离休干部统一服务管理 |
3.4.2 快速发展阶段—逐步解决离休干部基本待遇保障问题 |
3.4.3 发展突破阶段—建立完善制度体系实现离休干部规范管理 |
3.4.4 转型发展阶段—重构适应新形势的离休干部服务管理模式 |
3.5 四川省绵阳市深化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推进现状 |
3.5.1 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主体 |
3.5.2 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运行模式 |
3.5.3 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具体举措 |
3.5.4 离休干部服务管理的前期工作特色 |
第四章 四川省绵阳市深化离休干部管理的效果评价 |
4.1 构建了完善的离休干部政策体系 |
4.1.1 健全政治待遇政策制度 |
4.1.2 拓展生活待遇政策制度 |
4.1.3 丰富离休干部“发挥余热”制度 |
4.2 优化了离休干部资金筹措模式 |
4.2.1 充足资金保障离休干部生活所需 |
4.2.2 充足资金保障离休干部医疗所需 |
4.3 强化了离休干部服务队伍建设 |
4.3.1 推进服务队伍专业化能力建设 |
4.3.2 专兼职服务队伍规模逐步扩大 |
4.4 突出了对离休干部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 |
4.4.1 多措并举丰富离休干部精神文化生活 |
4.4.2 加快精神文化平台建设 |
4.5 实现了离休干部身心健康的统筹管理 |
4.5.1 坚持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健康管理 |
4.5.2 注重离休干部心理健康救助 |
4.5.3 加大配套医疗设施建设力度 |
4.6 加快了离休干部管理模式的优化 |
4.6.1 坚持发挥单位管理的主导作用 |
4.6.2 注重依托家庭管理的基础作用 |
4.6.3 积极调动社区资源的辅助作用 |
4.6.4 探索利用社会养老机构的支持作用 |
4.7 四川省绵阳市深化离休干部服务管理的缺陷分析 |
第五章 对我国其他地级市离休干部管理的借鉴与启示 |
5.1 完善离休干部服务管理机制 |
5.1.1 建立协调多方共同参与的离休干部管理机制 |
5.1.2 健全离休干部党支部联络活动机制 |
5.1.3 创新离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机制 |
5.1.4 改善离休干部资金配套机制 |
5.2 提高离休干部管理水平 |
5.2.1 开展丰富多彩的离休干部文化活动 |
5.2.2 探索开拓离休干部发挥余热的途径 |
5.2.3 提升离休干部服务队伍专业能力水平 |
5.3 重视离休干部身心健康建设 |
5.3.1 定期慰问了解离休干部心理健康 |
5.3.2 提升医疗条件,增加医护费用,保障离休干部健康 |
5.3.3 建立健康电子档案实时监测离休干部身心健康 |
5.4 大力推进基层离休干部管理方式的多样化 |
5.4.1 重视离休干部社区化管理 |
5.4.2 完善离休干部家庭养老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中国童书出版编辑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儿童阅读推广已成为社会共识 |
1.1.2 童书出版是我国出版业活力最强的板块 |
1.1.3 童书出版市场“乱花渐欲迷人眼”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实践价值 |
1.3 研究现状 |
1.3.1 童书出版研究 |
1.3.2 编辑力与童书编辑研究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概念界定 |
1.6.1 儿童及童书 |
1.6.2 少儿出版、少儿图书出版与童书出版 |
1.6.3 编辑与编辑力 |
2 童书出版编辑力概述 |
2.1 编辑力的基本理论问题 |
2.1.1 编辑力的内涵 |
2.1.2 编辑力的特征 |
2.1.3 编辑力的构成 |
2.2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内涵 |
2.3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特征 |
2.4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构成 |
2.4.1 微观层面的童书编辑能力 |
2.4.2 中观层面的童书编辑竞争力 |
2.4.3 宏观层面的童书编辑影响力 |
2.5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作用 |
2.5.1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微观作用 |
2.5.2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中观作用 |
2.5.3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宏观作用 |
3 童书出版编辑力形成的内外因素 |
3.1 童书出版编辑力形成的内生影响因素 |
3.1.1 童书编辑的自我角色认同 |
3.1.2 童书编辑的多元知识结构 |
3.1.3 童书编辑的多样思想意识 |
3.1.4 童书编辑的道德法律修养 |
3.2 童书出版编辑力形成的外部驱动因素 |
3.2.1 文化政策环境与儿童阅读状况发生变化 |
3.2.2 国际化竞争环境给童书编辑提出新要求 |
3.2.3 数字新媒体环境促使童书编辑能力升级 |
3.2.4 日益复杂的童书出版环境需要规范引导 |
4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构建 |
4.1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原则 |
4.1.1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的构建思路 |
4.1.2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构建的方法 |
4.2.1 相关模型构建理论及其方法 |
4.2.2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的构建方法 |
4.3 童书出版编辑力分析体系的构建 |
4.3.1 童书出版编辑力分析体系的构成要素 |
4.3.2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生成路径与分析框架 |
4.3.3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调查样本与数据分析 |
4.3.4 童书出版编辑力分析体系的运用 |
4.4 童书出版编辑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4.4.1 童书出版微观编辑力评价 |
4.4.2 童书出版中观编辑力评价 |
4.4.3 童书出版宏观编辑力评价 |
5 童书出版编辑力提升策略 |
5.1 童书编辑个体层面的编辑力提升策略 |
5.1.1 全面了解童书特性及童书创作者 |
5.1.2 充分考虑受众需求提高服务水平 |
5.1.3 提高市场感知力及童书策划能力 |
5.1.4 具备富有童趣的艺术加工创造力 |
5.1.5 培养适应新媒体的营销宣传能力 |
5.2 出版机构层面的童书出版编辑力提升策略 |
5.2.1 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编辑力的提升 |
5.2.2 重视编辑人才培养与加强编辑团队建设 |
5.2.3 构建童书质量管理与编辑考核评价体系 |
5.3 政府管理层面的童书出版编辑力提升策略 |
5.3.1 营造良好的儿童阅读及童书出版环境 |
5.3.2 加强童书出版产业政策引导与扶持 |
5.3.3 培养新形势下的童书编辑专业人才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与的学术科研项目 |
参加的国际学术交流 |
附录 童书编辑人员调查问卷 |
后记 |
四、适应新形势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事制度改革以来肇庆市端州区市场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冠成.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H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硕钦. 扬州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4]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供给路径研究 ——以G省为例[D]. 任建勋.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一带一路”倡议下港口城市空间布局研究 ——以广西钦州为例[D]. 覃有昌. 广西大学, 2019(03)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研究[D]. 钟国云.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T校为例[D]. 杨文妤. 宁波大学, 2019(06)
- [8]新形势下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实践研究[D]. 郭育.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9]四川省绵阳市深化离休干部管理的案例研究[D]. 黄凯.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10]中国童书出版编辑力研究[D]. 张炯. 武汉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