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03年全国细菌分离与耐药性调查

2002-2003年全国细菌分离与耐药性调查

一、2002-2003年全国细菌分离情况及耐药性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樊丽超,吴浩宇,程漠鑫,杨一帆,王晓虹,于艳红,陈禹[1](2020)在《儿童结核病耐药特点及耐多药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儿童结核病的耐药现况,发现儿童耐多药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2017年1月3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18岁的结核病患者314例,男178例,女136例,年龄1~18岁,中位年龄(四分位数)[M(Q1,Q3)]为17(15,18)岁,初治253例,复治61例。分析314例患者培养阳性且菌种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MTB)的临床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耐药结核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314例患者的MTB临床分离株总耐药率、初治耐药率和复治耐药率分别为27.1%(85/314)、20.9%(53/253)和52.5%(32/61),复治耐药率明显高于初治耐药率(χ2=24.771,P=0.000);总耐多药率、初治耐多药率和复治耐多药率分别为10.8%(34/314)、6.3%(16/253)和29.5%(18/61),复治耐多药率明显高于初治耐多药率(χ2=27.360,P=0.00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复治(OR=5.671,95%CI=2.228~1.435,P=0.000)、14~18岁年龄组(OR=2.235,95%CI=1.568~3.562,P=0.032)、并发营养不良(OR=1.908,95%CI=1.337~2.447,P=0.034)、吸烟(OR=1.225,95%CI=1.013~2.740,P=0.046)是儿童患者发生耐多药结核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结核病耐药现状严峻,复治、14~18岁年龄组、并发营养不良、有吸烟史是儿童患者发生耐多药的危险因素。

王鹏[2](2020)在《山东省部分地区肉鸡养殖场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山东省肉鸡年出栏量达16.48亿只,鸡肉产量达232.8万吨,居全国首位,是我国的肉鸡产业大省。肉鸡养殖业大发展同时,动物疾病、畜禽废弃物污染、畜禽产品食品安全与品质等养殖业的难题也伴随产生。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广泛存在于整个饲养环节,乃至于食品链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禽类感染,是养殖业的难题之一,耐药性的增加使该菌的防控变得更困难。不同来源的E.coli之间,甚至E.coli和其它细菌之间也存在广泛的耐药基因的转移,导致E.coli的耐药性问题,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危害人类健康。在世界各国一致认为细菌耐药性的问题会深远影响世界经济的背景下,E.coli的耐药性问题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经国内外研究人员对E.coli耐药性不断监测和研究发现,E.coli的耐药性逐年趋向复杂化和严重化。但是对山东地区肉鸡源E.coli在一个养殖周期内的变化及耐药特征研究尚未有报道。本次研究在山东省的泰安(Farm 1)、临沂(Farm 2)、聊城(Farm 3)、潍坊(Farm4)、滨州(Farm 5)和菏泽(Farm 6)六个地区各选一个肉鸡养殖场进行调查。在养殖周期的前、中、后期三个时间点进行采样,共采集了700多份样本。经细菌的分离纯化,运用微生物质谱仪鉴定E.coli分离株;前、中、后期随机抽取非重复E.coli 168株进行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分析,其中前期的选取59株,中期的选取55株,后期的选取54株。采用了K-B药敏纸片法对E.coli做药敏试验,分析耐药表型;采用PCR方法检测E.coli的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四环素类和磺胺类药物的耐药基因,监测E.coli的基因水平耐药性状况。实验结果如下:山东省六个肉鸡养殖场共采集707份样本,分离到375株E.coli,分离得率为53.04%;三次采样平均分离率分别为51.28%、52.97%和54.85%,随时间依次增加(P>0.05);分离率最高的是菏泽地区(Farm 6)70.83%,其次是泰安地区(Farm 1)57.81%,最低是聊城地区(Farm 3)43.65%。按E.coli的来源分析,动物肛门拭子分离率最高,为81.59%(288/353),三次采样平均分离率分别为72.57%、85.00%和86.67%,随时间依次增加(P=0.011<0.05);环境中分离率最高的来自粪便60.00%(60/100),分离率最低的来自水中为9.09%(6/66);泰安(Farm 1)与菏泽(Farm 6)的环境样本分离率也占前两位,分别为29.41%和27.78%。168株被测E.coli对庆大霉素(GEN)、阿米卡星(AK)、氧氟沙星(OFX)、环丙沙星(CIP)、依诺沙星(ENX)、哌拉西林(PIP)、氨苄西林(AMP)、头孢噻肟(CTX)和头孢西丁(FOX)共9种常见抗生素进行耐药性检测。可以看出,对9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且差异显着(P<0.001),最高耐药率是耐AMP(92.86%),最低是FOX(10.12%)。除了FOX和AK(20.83%),PIP(22.02%)之外,对其它6种药物都达到60%以上的高耐药率。对各个场的耐药率情况以热图的形式呈现,可以看出6个地区对9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有所差异,但是趋势基本一致,耐药率最高的都是耐AMP,最低耐药都是耐FOX。滨州地区(Farm 5)的E.coli除FOX外,另外8种药物的耐药性均低于其他地区,且对FOX的耐药率较低,为4.17%。三次采样时间点(前期在12日龄,中期在1720日龄,后期在3540日龄)的菌株对常见的9种抗生素均有耐药现象。总体上,前期时采集的菌株普遍较中后期平均耐药率低,中期时的菌株除PIP(对PIP耐药率后期为24.07%略高于中期的23.63%)外,都是中期分离的耐药率最高。前期分离出的E.coli对CIP、GEN、OFX、AK和ENX的耐药率显着低于后两次(P<0.001,P<0.001,P<0.001,P=0.012,P<0.001)的平均耐药率,而其余4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在前、中、后期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本次采样的E.coli多耐药性比较普遍,多重耐药率约为91.07%(153/168),耐6种药的比重最大,为29.17%(49/168),在产生多重耐药的菌株中多集中在耐57种药物之间,占多重耐药菌株的75.82%(116/153),监测到最高的耐8种药物。6个地区的多重耐药率分别为:泰安(Farm 1)90.00%,临沂(Farm 2)96.67%,聊城(Farm 3)100%,潍坊(Farm 4)93.33%,滨州(Farm 5)62.50%,菏泽(Farm 6)100%。三次采样节点的E.coli多耐药情况,养殖周期中期的多重耐药率最高达到100.00%,前期的多重耐药率为79.66%,较中后期的低。山东省内6个养鸡场共监测到40种耐药谱,主要耐药谱(耐药菌株数≥3)有16种,其中包含优势耐药谱(耐药菌株数≥5)9种。85.12%(143/168)被检E.coli的耐药谱为主要耐药谱,主要耐药谱中79.72%(114/143)菌株的耐药谱为优势耐药谱。在168株E.coli中检测到12种耐药基因,包括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和多黏菌素类五类耐药基因。检出率最高的是氨基糖苷类的aadA(80.36%),最低是β-内酰胺类的blaSHV(1.19%)。检测到携带氨基糖苷类aadA基因的有135株,aacC2基因50株,aacC4基因34株,aphA3基因42株;携带β-内酰胺类blaCTX-M基因的有49株,blaSHV基因2株;携带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和tetB的分别有121和10株;携带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sul3的分别有48,108和20株;携带多黏菌素类mcr-1基因的有41株。第一次采样时(12日龄)所得的E.coli耐药基因的检出率普遍较后两次(1720日龄和3540日龄)低,特别是sul1,sul3,aacC4,aphA3和mcr-1的检出率显着低于后两次(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blaSHV,bla CTX-M,tetB,tetA,aacC2,aadA和sul2各时期的检测率差别不显着。携带mcr-1的41株中,92.68%(38/41)同时携带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36.59%(15/41)同时携带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90.24%(37/41)同时携带四环素类耐药基因、92.68%(38/41)同时携带磺胺类药物耐药基因。有12株同时含有五类耐药基因,表明携带有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E.coli往往也携带其它耐药基因。综上所述,调查的6个鸡场的E.coli普遍具有耐药性,多重耐药性情况严重,但养殖周期内,前期显着低于中后期;养殖周期内部分耐药基因检出率随时间积累显着增多;本研究深入研究了同一个肉鸡养殖周期内E.coli的携带及耐药变化规律,为山东省的大肠杆菌病防治提供指导,为细菌耐药性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发现养殖后期E.coli普遍多重耐药,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存在很大的威胁,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李宇涵[3](2020)在《牦牛和藏猪源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检测》文中认为大肠杆菌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肠道的微生物,易受环境影响,加上血清型复杂和耐药机制多样等原因,目前耐药情况依然严峻。高原地区自由放牧的养殖方式,使得牦牛和藏猪等易患细菌性疾病而影响藏区人民的生活与健康。因此,了解牦牛和藏猪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对探究其耐药机理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的329株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了解其耐药表型,并通过半定量方法测定分离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同时通过PCR方法对常见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和种群发育背景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329株大肠杆菌对24种抗菌药物大多表现出耐药性,其中对链霉素、氯霉素、氨苄西林、利福平和土霉素等显示较高耐药性,对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和壮观霉素全敏感。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试验结果表明,329株大肠杆菌多为无成膜能力或成膜能力较弱,仅2株呈强成膜能力。2.28个耐药基因和2种整合酶基因检测结果显示:除氯霉素类(cat1、cat2)、β-内酰胺类(bla CMY-2、bla SHV)、四环素类(tet C、tet G、tet X),其它基因均成功检测到阳性,其中aac(6’)-Ib最为流行,其次是sul1和flo R,检出率在30%以上。3.15种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agn43、sit A、omp T、eae A,bcs A、fim C、LT、Fyu A与irp2均有阳性检出,stx1、stx2、ehx A、bcs B、hly A及hly E未检测出阳性。4.藏猪源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与qnr A相关,牦牛源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敏感与bla TEM和bla DHA相关。5.牦牛源大肠杆菌的优势种群为B1型,藏猪源大肠杆菌优势种群为A型,且fim C基因主要分布在A型和B1型中;sit A、LT基因主要分布在A型;omp T、eae A、Fyu A与irp2的主要优势种群都是B1型。综上,329株大肠杆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携带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情况多样,且本试验中牦牛源和藏猪源大肠杆菌试验结果趋同,该结果为当地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及大肠杆菌耐药机制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寇宏[4](2019)在《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移的研究》文中认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为常见条件致病菌,并且对首选治疗用药磺胺类日趋耐药,其临床感染治疗难度加大,sul基因是其对磺胺类药物主要抗性基因。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贵州省猪源大肠杆菌对磺胺类药物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探讨不同药物浓度条件下,猪源大肠杆菌所携带耐药基因(sul)的表达差异,探究猪源大肠杆菌耐药基因(sul)能否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移,以期为贵州猪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指导,为寻找治疗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方法提供帮助。结果如下:1、调查采用了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了分离自贵州省6个地区规模化养猪场的274株猪源大肠杆菌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显示:274株大肠杆菌对复方新诺明、磺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二甲嘧啶和磺胺噻唑的耐药率分别为79.2%、93.43%、96.72%、94.53%和82.12%。受检菌对复方新诺明表现为耐药,其MIC50和MIC90均为8/152μg/mL;对磺胺二甲嘧啶和磺胺噻唑为耐药,其MIC50分别为1024μg/mL、2048μg/mL,其MIC90均为2048μg/mL;对磺胺嘧啶和磺胺间甲氧嘧啶表现为中度耐药,其MIC50和MIC90均为2048μg/mL和4096μg/mL。2、采用PCR法检测了274株猪源大肠杆菌携带sul1、sul2和sul3的情况。结果显示3种耐药基因总检出率为86.13%,其中sul3最高(86.13%),其次是sul1(48.54%)和sul2(36.86%);携带单个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为(35.76%),其中以sul3检出率最高(29.20%);携带二重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为29.56%;携带三重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为13.87%。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磺胺类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与其对磺胺的耐药性呈正相关。3、采用转化转移试验和接合转移试验的方法研究sul1、sul2和sul3在猪源大肠杆菌和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间的转移情况。结果显示,转化成功的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转化子,其对磺胺药物的MIC值出现864倍的升高,从敏感变为耐药。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接合子,其对磺胺药物的MIC值出现分别864倍的升高,从敏感变为耐药,并且接合转移频率为23×10-2。在转化子中检测出猪源大肠杆菌的sul1、sul2;在接合子中检测出猪源大肠杆菌的sul2、sul3,证实动物源大肠杆菌可通过转化、接合方式将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传递给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4、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同一株细菌在不同浓度磺胺嘧啶药物处理12h后表达情况。结果显示,sul2在无药物情况下呈低量表达,随药物浓度升高,其表达量升高;而sul1和sul3在无药物处理时表达量最高,随药物浓度升高,其表达量下降;说明sul2的表达可能与细菌耐药的关系较为紧密。同一菌株中sul基因表达量呈sul2>sul3>sul1的趋势。结论:贵州省猪源大肠杆菌对五种磺胺类药物普遍耐药,且磺胺类耐药基因检测出率较高,以sul3为主,但对磺胺类药物耐药情况主要与携带sul2关系密切;猪源大肠杆菌磺胺类耐药基因可以通过接合和转化的方式转移至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陈慕雅[5](2018)在《杆菌肽耐药基因簇bcrRABD在动物源肠球菌中的流行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杆菌肽是一类多肽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引发的局部感染。但由于其在畜牧养殖中可以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并能抑制动物肠道中有害病原菌的繁殖,因此我国食品动物的养殖过程中,杆菌肽作为促生长剂和预防用药在我国畜禽养殖业中广泛使用。然而随着杆菌肽类药物在兽医临床的大量使用,其所引发的细菌耐药问题不容忽视。介导革兰氏阳性菌杆菌肽耐药的耐药基因主要为bcrR,bcrA,bcrB,bcrD等4个基因所组成的基因簇bcrRABD,其中bcrA和bcrB两个基因所组成的ATP结合盒家族的外排泵,发挥主要作用。目前动物源肠球菌中杆菌肽耐药情况,以及bcrRABD基因簇流行情况研究均相对缺乏,这将为我国兽医临床杆菌肽的应用带来很大的潜在风险。因此本研究将针对我国动物源肠球菌,以杆菌肽耐药基因簇bcrRABD基因簇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在我国养殖场环境内的流行情况和传播机制。为杆菌肽在兽医临床应用的风险评估以及抗生素压力下,动物源肠球菌杆菌肽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数据。本论文以2014年间从全国6个省份(广东、广西、湖南、海南、江西、浙江)11个鸡场,分离的109株鸡源肠球菌,及2015年在广东4个猪场内分离的229株肠球菌为研究对象。通过PCR及测序方法检杆菌肽耐药基因簇bcrRABD,共检测到37株鸡源肠球菌携带杆菌肽耐药基因簇bcrRABD,检测率为33.9%。其中湖南、广西、浙江等3个省份的检测率较高分别为83.3%、57.6%和50%;广东和海南2省检测率较低分别为22.9%和36.3%,而江西省则没有检出。4个猪场内共检测到67株bcrRABD阳性肠球菌检测率为29.2%,其中猪源60株,人源4株,猪场周边废水源3株。同时检测出两种不同基因型bcrRABD基因簇,相对应的4个基因,氨基酸相似度在90%左右,但杆菌肽耐药表型没有差异。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S1-PFGE、Southern杂交、接合转移/电转、以及反向PCR等方法,研究鸡源与猪场源bcrRABD基因簇阳性肠球菌中,bcrRABD基因簇的传播机制。发现37株鸡源肠球菌可分为的26个PFGE谱型,其中A型包含的8株bcrRABD阳性菌株来自3个不同省份。MLST分型结果显示bcrRABD阳性菌株的ST型主要为ST16(14/37)。杂交结果显示37株阳性菌的bcrRABD基因簇均位于质粒上其中7株菌携带的bcrRABD阳性质粒可进行结合转移。反向PCR及其测序结果显示17株阳性菌中bcrRABD两侧携带同方向的插入序列ISEnfa1,并可以通过ISEnfa1间的同源重组形成携带ISEnfa1和bcrRABD的环状中间体。67株猪场源bcrRABD基因阳性菌的PFGE结果显示其中64株粪肠球菌分为45个谱型,剩余3株海氏肠球菌肠球菌分为2个谱型。粪肠球菌中1、7、17、18、24、29、30、34、42型中菌株来自相同猪场猪群,第43型中的菌株分别来自不同猪场的猪群和环境。接合转移试验显示1株人源与14株猪源阳性菌株携带的质粒可进行结合转移,31株可检测到ISEnfa1介导的bcrRABD的环状中间体。在对bcrRABD基因簇阳性可接合质粒的测序分析过程中,本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接合质粒pEF123可介导bcrRABD基因簇在肠球菌中的水平转移,通过该质粒全序列和GenBank数据库对比,发现该质粒序列和数据库中相似性最高的序列同源性仅为38%。进一步对这个新型质粒骨架区与耐药区进行了详细的拆分,并对耐药区的形成特征进行分析和推断,结果表明质粒pEF123的分析结果表明质粒pEF123为新型性细菌素感应质粒,骨架结构中的质粒复制区以及接合转移区结构较为保守,但在质粒稳定区存在较新结构。同时质粒pEF123共含有2个多重耐药区,插入序列IS1216E在质粒耐药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通过与转座子Tn6248及Tn551的相互作用以及其自身的同源重组,形成了质粒耐药区复杂的结构。在Genebank数据库中通过blast序列比对分析发现携带有bcrRABD基因簇的细菌种类共有30种,对其基因簇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发现这些菌种中所携带bcrRABD基因簇主要分为3个分支,在分析bcrRABD基因簇的上下游基因环境中发现5种可能与bcrRABD的转移密切相关的移动元件,且移动元件ISEnfa1-bcrRABD-ISEnfa1占主导。进一步通过杀菌曲线实验发现移动元件ISEnfa1-bcrRABD-ISEnfa1整合进入受体菌后,杆菌肽对该菌株的生长失去抑制能力,同时该菌株的生长率几乎不会受到影响。本研究对动物源肠球菌杆菌耐药基因传播情况展开系统调查,结果显示bcrRABD基因簇可通过阳性菌株克隆传播、质粒水平传播以及插入序列ISEnfa1介导的移动元件在不同省份间以及猪场环境内的肠球菌中扩散。为评估畜禽养殖场中杆菌肽的使用对动物源病原菌耐药性传播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为减缓多重耐药肠球菌的发展以及探索新的耐药控制策略提供科学指导。

李静雯[6](2018)在《上海某规模化猪场沙门菌的流行特点及防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门菌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人兽共患肠道病原菌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猪肉生产链中广泛分布,生猪因此成为沙门菌的主要载体。然而多种沙门菌在健康猪体内呈潜伏感染,因此沙门菌更加容易流向人们的餐桌从而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我国是猪肉生产和食用的大国,更应重视猪肉生产链中沙门菌的防控。猪养殖场作为猪肉生产链中的源头,对猪场沙门菌的防控更是我国食品安全控制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对上海某家规模化猪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沙门菌流行病学调查,以期阐明规模化猪场沙门菌流行规律,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期间,共采集粪便样品587份,分离获得沙门菌158株,总分离率为26.9%;采集饲料样品201份,分离得到10株沙门菌,检出率为5.0%;采集环境拭子样品72份,分离得到15株沙门菌,分离率为20.8%。血清型分布结果显示鼠伤寒沙门菌为猪场优势血清型(39.0%),伦敦沙门菌(24.0%)和肯塔基沙门菌(17.0%)也占据较大比重;饲料样品中分离到的菌株主要为鼠伤寒沙门菌(30.0%)和罗森沙门菌(40.0%)。研究期间,猪场沙门菌分离率呈现2次主要变化,将沙门菌分离情况分为3个阶段。2016年4月至12月,猪群沙门菌感染率为46.2%;第二个阶段为2017年3月至9月,沙门菌分离率为8.8%;第三阶段为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沙门菌分离率为32.6%。沿着猪场生产线,对猪场12头母猪跟踪调查发现,1头猪在产房环节感染肯塔基沙门菌,2头猪在保育环节分别感染肯塔基沙门菌和罗森沙门菌,说明产房和保育舍是沙门菌感染的风险环节。对猪场154株沙门菌分离株进行20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试验,结果表明70%以上的菌株对林可霉素、四环素、土霉素、氨苄西林和萘啶酸有耐药性,其中林可霉素、四环素和土霉素为猪场内常用药物。多重耐药方面,多数菌株表现7重耐药,部分鼠伤寒沙门菌和肯塔基沙门菌对18种抗生素有耐药性。为了探明饲料、环境与猪源沙门菌的关系,对58株鼠伤寒沙门菌和20株罗森沙门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试验。结果表明,猪场优势的鼠伤寒沙门菌可以分为4个主要的PFGE型(T1、T2、T3、T4),其中37株分离株为主体部分T1型,表明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该型沙门菌为优势PFGE型,长期在猪群和猪场环境中流行;2016年5月至2016年7月于饲料原料和猪粪便中分离到的7株鼠伤寒沙门菌系T2型,表明饲料中的沙门菌感染了猪群;2017年10月出现了新的PFGE型T3;2017年11月则从新引进的种猪粪便中分离到T4型鼠伤寒沙门菌,表明种猪携带外源沙门菌。对罗森沙门菌的PFGE试验表明,除个别分离株的PFGE型不同以外,其余沙门菌可以分为2种PFGE型(R1、R2),尤其是R2型菌株中包括饲料和粪便中分离到的沙门菌,进一步表明被污染的饲料极有可能是场内沙门菌的污染源。结合沙门菌分离率的变化,2017年9月从饲料中分离到罗森沙门菌之后,猪场粪便样品中罗森沙门菌的分离率大幅升高,并且饲料源与粪便源分离株属于同一种PFGE型,表明被污染的饲料是导致猪场沙门菌感染率发生变化,由第二阶段进入第三阶段的重要原因。选取23株鼠伤寒沙门菌和7株罗森沙门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罗森沙门菌中除SH086以外,其余菌株之间相似性为99.0%~99.6%,其中SH134(饲料来源)与SH136(粪便来源)相似性达到99.6%;鼠伤寒沙门菌菌株之间相似性为99.8%~100.0%,其中SH035(饲料来源)与SH034(粪便来源)相似性高达99.95%,直接表明被污染的饲料是猪场沙门菌的来源。鼠伤寒沙门菌SH073来源于猪舍工人双手擦拭样,与从粪便样品中分离得到的SH071和SH081系同一克隆,表明工作人员是猪舍沙门菌传播的重要载体。2016年11月对猪场沙门菌防控措施进行了优化,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加强对饲料中细菌的监测;二是改进猪场管理模式,提高对工作人员消毒的要求,对相关措施强制执行;三是优化猪场消毒程序,将消毒时间设置在猪群较活跃的时间点,喷雾消毒时间延长30s。结果显示,优化消毒后,猪对沙门菌的感染率由43.0%降至8.8%,表明对防控措施的改进是导致猪场沙门菌的流行率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主要原因。对环境中沙门菌的定量测定结果显示,在围栏中,沙门菌覆盖量在优化消毒前为6.1 MPN/g,优化后降为小于3 MPN/g;优化后水嘴的沙门菌载量比优化前亦有所下降。结果表明,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合理优化消毒程序可以显着降低猪场沙门菌的分离率。

付琴[7](2018)在《空肠弯曲菌ermB基因携带菌株与对照菌株的组学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作为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C.jejuni)主要引起人的胃肠炎,甚至引发神经性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症等。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是治疗空肠弯曲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由于长期不适当使用,空肠弯曲菌对该类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使抗生素治疗效率下降,严重威胁人类临床医疗健康。造成空肠弯曲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主要原因有碱基替换、核糖体蛋白突变和外排泵作用,此外,erm基因编码的甲基化酶也是造成大环内酯类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分别采用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探索空肠弯曲菌ermB基因携带菌株和对照菌株的差异谱及相应的生物学功能,从RNA水平、蛋白水平和代谢物水平研究空肠弯曲菌中ermB基因表达的适应性代偿分子调控机制。转录组学分析,通过提取空肠弯曲菌ermB基因携带菌株和对照菌株的全菌RNA,构建cDNA文库,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文库进行测序,参考C.jejuni NCTC 11168标准菌株基因组,经数据预处理过滤掉不合格的读取,基因表达量FPKM标准化后进行转录本相对定量,共筛选到58个差异转录本,其中1个发生上调,上调倍数为5.52倍;57个发生下调,下调倍数为3.33-426.95倍。对这些差异转录本进行生物功能分析发现上调基因cj1477c参与乙醛酸盐和二元羧酸盐代谢;下调基因flgE、flgK、flaA、flaB、fliD、flgS、flgD、flg1、flgE2、flgH、cj0887c、flgB、flgG、flgG2、fliS、flgC参与细菌鞭毛的组装,hisH、hisF参与组氨酸代谢,cj0489参与乙醛酸盐和二元羧酸盐代谢,pseB、pseC、ptmB参与氨基糖和核苷糖代谢。qRT-PCR对部分差异转录本进行表达量验证,结果与测序数据计算的变化倍数一致,表明了测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蛋白组学分析,采用超声破碎法提取空肠弯曲菌ermB基因携带菌株和对照菌株的全菌蛋白质,FASP法酶解蛋白为肽段,采用MRM-MS技术对差异转录本对应的产物蛋白进行相对定量。共筛选到20个差异蛋白质,其中4个发生上调,上调倍数为1.52-4.71倍;16个发生下调,下调倍数为1.66-79.64倍。对这些差异蛋白质进行GO注释和KEGG分析,发现上调蛋白Cj1450参与ATP/GTP绑定过程,FlgG2参与鞭毛基体杆组装及依赖于鞭毛的细胞运动,Cj0850c参与转运过程,Cj1422c参与糖转移过程;下调蛋白FlgD、FlgE2、FlgI、FlaB、FlaA、FlgG参与细菌结构分子活动,FlgE2、FlaB、FlaA、FlgD参与依赖于鞭毛的细胞运动,FlgE2、FlaB、FlaA、FlgD、FlgI、FlgG、PtmA 参与鞭毛组装,Cj1477c、Cj1476c、HisF、PtmA、HisH 参与代谢通路,Cj1477c、HisF2、HisH1参与生物二级代谢物合成,PseB、PseC参与氨基糖和核苷糖代谢,HisF2、HisH1参与组氨酸代谢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FlaB、FlaA、FlgS为双组分系统相关蛋白。通过负染及电镜观察细菌鞭毛表明ermB基因携带菌株鞭毛丝缺失,而敏感株鞭毛完整。运动性、自身凝集性及细胞实验结果显示ermB基因携带菌株运动性减弱,自身凝集性降低,对HEp-2、VERO和IEC-6细胞粘附力和侵袭力均减弱。ELISA检测结果表明ermB基因的表达使空肠弯曲菌的葡萄糖和ATP含量上调,次黄嘌呤含量下调。代谢组学分析,采用液氮淬灭细菌代谢,冷甲醇冻融循环提取全菌代谢物,C18柱和HILIC柱分离代谢物,QTOF-MS检测特征离子,MarkerLynx软件多元统计分析数据,共筛选鉴定到36个差异代谢物,其中14个发生上调,上调倍数为1.50-10.65倍;22个发生下调,下调倍数为1.51-12.70倍。对这些差异代谢物进行HMDB和KEGG分析,其主要参与细菌细胞信号功能(3个上调,5个下调),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3个上调,5个下调),能量的来源和储存(3个上调,5个下调)及营养(4个上调,3个下调)等生物功能。根据差异代谢谱生物功能和细胞定位的结果,检测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结果表明ermB耐药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综上所述,ermB基因在空肠弯曲菌中表达产生耐药表型后,导致空肠弯曲菌鞭毛丝缺失,运动能力减弱,自身凝集性降低,粘附力和侵袭力降低,葡萄糖和ATP含量上升。同时,次黄嘌呤含量显着下调。上述研究结果进一步阐明了空肠弯曲菌中ermB基因耐药调控的分子机制,为空肠弯曲菌耐药性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岳山[8](2017)在《黑龙江部分地区肉牛大肠杆菌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一种人畜共患的重要食源性病原菌,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其耐药性和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威胁着人畜健康。我国肉牛养殖量位居国际第三位,伴随国家粮改饲政策的实施,适度规模化养殖将逐渐成为行业主体。但近年来关于规模化牛场大肠杆菌引起犊牛腹泻、出血性肠炎、败血症等的报道日渐增多,大肠杆菌超级耐药菌株、耐药性及其危害引起关注。因此,对肉牛源致病菌大肠杆菌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耐药性的检测和分析,对于有效预防和控制大肠杆菌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从黑龙江省不同地区腹泻犊牛分离鉴定获得71株大肠杆菌,通过PCR方法对分离株进行LEE毒力岛(eae A)、耶尔森毒力岛或致病岛(Fyu A、irp2)、菌毛(K88、K99、F41、F18、987P)、不耐热肠毒素(LT)、耐热肠毒素(Sta、Stb)、溶血素基因(hyl A)、志贺毒素(Stx1、Stx2)等14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69%分离株携带毒力基因,irp2基因检出率最高(49.3%);其次是Fyu A(47.9%),F41和Stx1检出率为15.5%,K99、hyl A、Sta检出率为1.41%。未能检测出LT、Stb、K88、F18、Stx2、987P毒力基因。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对71株大肠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71株大肠杆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甲氧苄啶等药物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其中青霉素的耐药率98.4%,氨苄西林的耐药率90.1%,甲氧嘧啶、四环素的耐药率73.2%,多粘菌素耐药率最低1.4%;对多粘菌素B和氟苯尼考较为敏感,分别达87.3%和60.6%。通过PCR的方法对β-内酰胺类bla TEM、bla SHV、bla OXA,氨基糖苷类aac(3′)-IIa、aad A1、aad B,四环素类tet A、tet B、tet C,氯霉素类flo R、磺胺类Sul1、Sul2,喹诺酮类Gyr A、Gyr B、Par C等15种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其中bla TEM、Gyr A和Gyr B检出率最高,为98.6%。其次tet A、Par C检出率为97.2%,aad A1、tet B、Sul2检出率也超过了80%,tet C检出率最低,为2.8%。15种耐药基因型(tet C除外)和耐药表型的阳性符合率大于50%。综上所述,黑龙江部分牛场大肠杆菌分离株的多重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存在情况较为普遍,耐药性与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基本呈正相关。从临床出现腹泻症状犊牛粪便分离的大肠杆菌多数携带数量不一的毒力基因。检出的菌毛毒力基因以K99、F41为主,肠毒素毒力基因以Sta为主。本研究对人畜共患大肠杆菌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理论指导。

李湾[9](2017)在《携带blaCTX-M-27P1-like噬菌体流行性调查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尤其是CTX-M亚型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CTX-M主要介导细菌对第三、四代头孢类药物耐药。在过去的报道当中,人们大多关注由质粒介导此类耐药酶基因的水平传播.在本文中,我们根据本试验室发现的携带blaCT X-M-27的P1-like噬菌体PJ46的全序列,设计P1-like噬菌体中稳定存在且较为保守的特征基因(repL)引物,通过PCR扩增,对携带blaCT X-M-27的大肠杆菌和沙门菌进行P1-like噬菌体的流行性调查,以期了解P1-like噬菌体介导的耐药基因blaCT X-M-27的流行情况。此外,对携带blaCT X-M-27的P1-like噬菌体及质粒进行了特征研究,以期从分子水平分析blaCTX-M-27的流行和传播机制,为减缓blaCT X-M-27基因流行和传播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对2003年至2014年间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采集的携带blaCT X-M-27的动物源沙门菌(40株)和大肠杆菌(20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率,且多药耐药现象严重。菌株对头孢噻肟、氨苄西林、卡那霉素、氟苯尼考的耐药率均为100%,对头孢曲松、恩诺沙星、阿米卡星、四环素及氯霉素的耐药率均达到90%。经接合转移和转化试验,共获得40株转化子及20株接合子,接合子及转化子均成功转移blaCT-M-27耐药基因。对接合子及转化子进行PCR扩增检测噬菌体标志基因repL,结果显示,36株沙门菌转化子检出该基因,而大肠杆菌接合子中未检出该噬菌体标志基因。对接合子及转化子进行S1-PFGE及blaCT X-M-27和repL基因探针Southern-blot杂交,结果显示,33株检出repL的沙门菌转化子,两种基因可以被杂交于同一位置,证明了由P1-like介导的blaCT X-M-27的传播。经PCR检测复制子类型,20株大肠杆菌质粒中,13株为FIB型,1株为HI2型,2株为FIB型和HI2型复合型质粒,1株为FIB和N型复合型质粒,另有3株分型不成功。40株沙门菌中,6株为FIB型,一株为N型,另有33株分型不成功。证明FIB型质粒对blaCT X-M-27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对转化子及接合子提取质粒并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显示,P1-like噬菌体可以切出组内相似性≥80%的两种类型的条带,证明噬菌体间有较高的相似性,而仅携带blaCT X-M-27的大肠杆菌及沙门菌质粒能够酶切出不同的条带类型,证明质粒间的差异较大。基因环境调查结果显示,blaCT X-M-27的上游42 bp处均检测到ISEcp1-like序列,下游均检测到IS903D,是典型的△ISEcp1-blaCT X-M-27-IS903转移组合单位,对于blaCT X-M-27的传播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大肠杆菌blaCT X-M-27主要通过FIB型质粒进行水平传播而沙门菌中存在含有P1-like噬菌体菌株的克隆传播,而且P1-like噬菌体对blaCT X-M-27在不同沙门菌中水平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朱天成[10](2017)在《痰热清注射液对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性质是革兰阴性杆菌,由Friedlander在1882年从一位大叶性肺炎病人的痰液中分离纯化得到。肺炎克雷伯杆菌外周有荚膜,这个特点导致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增强。肺炎克雷伯杆菌常寄生在人体的肠道和呼吸道等部位,是临床引起感染性疾病最为常见的病原体之一,是非常重要的条件性致病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后可造成败血症,重症肺炎,尿路,呼吸系统以及颅内,皮肤软组织等部位的感染,且发生率不断提高。近年来肺炎克雷伯杆菌不断引发致命性社区获得性问题,这引起了医学界广泛的关注。在健康人群中,肺炎克雷伯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不断的上升,其中包括肺炎、脑膜炎、眼内炎以及肺炎克雷伯杆菌性肝脓肿等相关疾病。许多研究均表明了,肺炎克雷伯菌标本主要来自于痰液,提示肺炎克雷杆菌疾病主要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根据2005-2014年CHINET克雷伯菌属细菌耐药性监测显示:10年之内克雷伯杆菌的临床检出率不断上升,从2005年的10.1%上升至2014年的14.3%,最主要的标本来源为呼吸道,占比为60.0%。2005-2014年的监测显示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美罗培南耐药率从2005年2.8%上升至2014年13.4%。肺炎克雷伯杆菌存在着不同的致病因子,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损伤。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致病因子主要有荚膜、菌毛、内毒素、铁细胞和铁载体、血清杀菌素、抗菌肽、外膜孔道蛋白等。痰热清由五味中药组成,分别是: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组成。痰热清主要临床功效为解毒、清热、化痰。临床上主要用于风温肺热病属痰热阻肺症。临床常见症状有:咳嗽、发热、咯痰不爽、口渴、舌红、苔黄等;主要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早期)出现的上述症状,临床用途非常广泛。痰热清具有化痰、抑菌、抗病毒、解热以及免疫调节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将其转换为注射剂型后,痰热清在临床上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痰热清在临床上还有很多没有被发掘的使用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进行挖掘,给临床工作带来等多的便利。目的:通过痰热清注射液在体外对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株抑菌作用的观察,研究痰热清注射液对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株的作用效果,探讨中药以及中西药联合应用对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株的抑制作用,临床中进行中药对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株耐药的干预,以达到减少和延缓细菌耐药,并为进一步研究中药在体内的抑菌机理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Phenix-100)进行细菌的鉴定和表型筛选;按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 Institute,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对初筛可疑的耐药菌株进行确证实验,按照CLSI推荐的肉汤稀释法研究痰热清注射液、痰热清联合美洛西林、痰热清联合美洛西林舒巴坦以及痰热清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对产K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痰热清注射液对产K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为500 μl/ml;美洛西林对产K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为4096 μg/ml;美洛西林舒巴坦钠对产K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024 μ g/ml;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对产K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为64 μ g/ml。当痰热清和美洛西林同时作用于产K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时,高浓度的痰热清溶液可以使美洛西林的MIC值提高,提示临床上美洛西林不能与痰热清注射液短时间内同时使用。如果痰热清与美洛西林联合应用不仅对降低美洛西林的MIC值没有帮助甚至还会产生副作用。当痰热清的浓度为350 μ l/ml-500 μ l/ml时,可使美洛西林的MIC值上升2倍至8192 μ g/ml。当痰热清和美洛西林舒巴坦钠同时作用于产K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时,痰热清溶液和美洛西林舒巴坦联合应用对降低美洛西林舒巴坦的MIC值没有帮助,提示临床上美洛西林舒巴坦钠不宜与痰热清注射液同时使用。两者短时间内联合应用没有协同作用。当痰热清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同时作用于产K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时,当痰热清溶液浓度为250-300 μl/ml时,可以使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MIC值下降2倍,达到32μ g/ml时即可抑制产KPC酶肺炎克雷伯杆菌的生长繁殖;当痰热清溶液浓度为350-500μ l/ml时,可以使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MIC值下降4倍,达到16 μ g/ml即可抑制产KPC酶肺炎克雷伯杆菌的生长繁殖。结论:产KPC酶的肺炎克雷伯杆菌毒性较强,不同抗生素对其的MIC值均较大,比其他常见耐药菌的MIC值要高。酶抑制剂对产KPC酶的肺炎克雷伯杆菌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故美洛西林舒巴坦的MIC值较美洛西林低。痰热清注射液单独应用时对产KPC酶的肺炎克雷伯杆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推广使用;由于不同种类抗生素化学结构和抑菌机理之间的差别,痰热清与不同抗生素之间的联合应用效果不尽相同。痰热清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之间的联合应用效果较为理想,高浓度的痰热清溶液可以使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MIC值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最高可以使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MIC值下降4倍,稍低浓度的痰热清溶液可以使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MIC值下降2倍,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较大;然而,痰热清注射液与美洛西林联合应用效果不佳,两者甚至会产生一定拮抗作用,高浓度的痰热清溶液甚至会使美洛西林对产KPC酶的肺炎克雷伯杆菌的MIC值升高2倍;痰热清溶液和美洛西林舒巴坦同时应用时没有降低并美洛西林舒巴坦的用药量,美洛西林舒巴坦的MIC值保持不变,临床上两药不宜联合应用。

二、2002-2003年全国细菌分离情况及耐药性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2003年全国细菌分离情况及耐药性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结核病耐药特点及耐多药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纳入和排除标准
    三、相关定义
    四、危险因素
    五、液体培养及药敏试验
    六、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初、复治患者菌株的耐药率
    二、9种抗结核药品的药敏试验结果及耐药率排序
    三、耐多药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一、儿童结核病耐药现况
    二、初/复治患者耐药情况分析
    三、儿童结核病耐药率排序
    四、儿童MDR-TB的危险因素

(2)山东省部分地区肉鸡养殖场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肉鸡产业概述
    1.2 大肠杆菌病概述
    1.3 E.coli病原学特点
        1.3.1 E.coli生理特点
        1.3.2 E.coli生化特点
        1.3.3 E.coli抵抗力
        1.3.4 E.coli致病性
        1.3.5 E.coli的危害
    1.4 细菌耐药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E.coli耐药性的研究现状
        1.4.2 E.coli耐药机制概述
        1.4.3 E.coli耐药基因水平传播机制
        1.4.4 E.coli的耐药性检测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样本采集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
        2.1.4 药敏纸片
        2.1.5 仪器
    2.2 方法
        2.2.1 E.coli的分离纯化
        2.2.2 微生物质谱仪鉴定
        2.2.3 E.coli的菌株保存
        2.2.4 药敏试验
        2.2.5 耐药基因的检测
        2.2.6 扩增产物的测序及序列分析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E.coli的初步筛选
    3.2 E.coli的鉴定
    3.3 山东地区E.coli的流行情况
    3.4 E.coli的药敏试验检测结果
    3.5 多耐药以及优势耐药谱分析结果
    3.6 E.coli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
    3.7 其他微生物的鉴定情况
4 讨论
    4.1 E.coli 分离分布情况
    4.2 药敏试验结果
    4.3 E.coli 的多耐药性情况
    4.4 耐药谱情况
    4.5 耐药基因情况
    4.6 鉴定的其他细菌情况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牦牛和藏猪源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概况
    1.1 大肠杆菌概述
    1.2 大肠杆菌耐药现状
    1.3 大肠杆菌耐药机制研究现状
        1.3.1 生物被膜耐药机制
        1.3.2 抗生素耐药机制
        1.3.3 整合子耐药机制
    1.4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
    1.5 种群发育分析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牦牛和藏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样本
        2.1.2 主要试剂、药品及配制
        2.1.3 主要仪器
        2.1.4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 试验方法
        2.2.1 细菌分离鉴定
        2.2.2 细菌保存
        2.2.3 大肠杆菌对24种抗生素的MIC测定
        2.2.4 大肠杆菌生物被膜成膜能力测定
        2.2.5 大肠杆菌DNA模板制备
        2.2.6 耐药基因及整合子基因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牦牛和藏猪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结果
        2.3.2 牦牛和藏猪源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2.3.3 329株大肠杆菌耐药谱型
        2.3.4 牦牛和藏猪源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结果
        2.3.5 329株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2.3.6 329株大肠杆菌整合酶基因检测结果
        2.3.7 329株大肠杆菌耐药性与耐药基因、整合酶基因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4.1 牦牛和藏猪源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2.4.2 牦牛和藏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329株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及种群发育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样本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引物设计与合成
    3.2 试验方法
        3.2.1 15种毒力基因检测
        3.2.2 329株大肠杆菌种族发育背景测定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15种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3.3.2 329株大肠杆菌毒力基因谱型
        3.3.3 种群发育背景结果
        3.3.4 耐药基因、毒力基因与种群发育背景关系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细菌耐药性
        1.1 细菌耐药性的判定
        1.2 细菌耐药性的获得方式
    2 大肠杆菌
        2.1 动物源耐药大肠杆菌
        2.2 畜牧养殖中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多重耐药
        2.3 大肠杆菌在耐药性传播中的作用
    3 磺胺类抗菌药
        3.1 磺胺类药物作用机理
        3.2 磺胺类耐药机制和耐药基因
    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4.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生物学特征
        4.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临床意义
        4.3 嗜麦芽寡养单胞耐药与感染的药物治疗
        4.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磺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贵州省猪源大肠杆菌对5 种磺胺类药物的MIC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细菌的活化
        2.2 细菌敏感性测定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贵州省274 株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sul基因PCR扩增检测
        2.2 三种sul耐药基因检测出率
        2.3 大肠杆菌携带多种磺胺类耐药基因型的情况
        2.4 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移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sul基因在2 种细菌间转化转移的结果
        2.2 sul基因在2 种细菌间接合转移的结果
    3 讨论
        3.1 sul基因在2 种细菌间转化转移的结果
        3.2 sul基因在2 种细菌间接合转移的结果
第五章 大肠杆菌sul耐药基因表达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基因扩增结果
        2.2 重组质粒RT-PCR方法学的建立
        2.3 不同药物浓度下高耐菌株E3 携带sul耐药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3 讨论
结论及创新点
    1 本文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杆菌肽耐药基因簇bcrRABD在动物源肠球菌中的流行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或符号表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抗生素耐药情况现状
        1.1.2 全球抗生素促生长剂的使用情况
        1.1.3 我国抗生素促生长剂的使用情况
        1.1.4 杆菌肽的作用机制
        1.1.5 杆菌肽药物的耐药机制
        1.1.6 肠球菌中杆菌肽的耐药机制
        1.1.7 肠球菌中杆菌肽耐药情况及bcrRABD基因簇的流行情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食品动物源肠球菌中杆菌肽类耐药基因流行状况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1.1 样品来源
        2.2.1.2 质控菌
        2.2.1.3 药品及配置方法
        2.2.1.4 主要培养基及配置方法
        2.2.1.5 主要试剂及配置
        2.2.1.6 主要仪器设备
        2.2.2 方法
        2.2.2.1 细菌的复苏
        2.2.2.2 细菌分离、鉴定与保存
        2.2.2.3 琼脂二倍稀释法测最小抑菌浓度(MICs)
        2.2.2.4 杆菌肽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检测及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全国鸡场肠球菌分离率及耐药情况检测
        2.3.1.1 鸡源样品的来源分析及样品中肠球菌分离率
        2.3.1.2 鸡源粪肠球菌中杆菌肽耐药株检测及bcrRABD基因簇筛查
        2.3.1.3 鸡源bcrRABD阳性粪肠球菌耐药情况分析
        2.3.2 猪场肠球菌杆菌肽耐药情况分析
        2.3.2.1 猪场内肠球菌分离率
        2.3.2.2 猪场源粪肠球菌中杆菌肽耐药株检测及bcrRABD基因簇筛查
        2.3.2.3 猪场bcrRABD阳性肠球菌耐药情况分析
    2.4 讨论
        2.4.1 肠球菌中耐药情况分析
        2.4.2 杆菌肽耐药基因簇bcrRABD的流行情况
    2.5 小结
第3章 动物源肠球菌杆菌肽类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
    3.1 序言
    3.2 材料方法
        3.2.1 材料
        3.2.1.1 受试菌株
        3.2.1.2 药物
        3.2.1.3 培养基
        3.2.1.4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3.2.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3.2.1.6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2 方法
        3.2.2.1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3.2.2.2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3.2.2.3 质粒抽提
        3.2.2.4 接合转移
        3.2.2.5 接合转移/电转化试验
        3.2.2.6 S1-PFGE
        3.2.2.7 Southern杂交
        3.2.2.8 bcrRABD基因簇基因环境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携带bcrRABD基因簇的鸡源肠球菌PFGE分型结果
        3.3.2 鸡源bcrRABD基因簇阳性肠球菌MLST分型结果
        3.3.3 鸡源bcrRABD基因簇阳性肠球菌接合转移结果
        3.3.4 鸡源bcrRABD基因簇阳性肠球菌及其接合子S1-PFGE结果
        3.3.5 鸡源肠球菌bcrRABD基因簇基因环境分析
        3.3.6 猪场源bcrRABD基因簇阳性肠球菌PFGE分型结果
        3.3.7 猪场源bcrRABD基因簇阳性肠球菌接合转移结果
        3.3.8 猪场源bcrRABD基因簇阳性肠球菌接合子S1-PFGE结果
        3.3.9 猪场源肠球菌bcrRABD基因簇基因环境分析
    3.4 讨论
        3.4.1 bcrRABD基因簇在不同省份肠球菌间的流行情况
        3.4.2 bcrRABD基因簇在在猪场环境内的流行传播情况
    3.5 小结
第4章 携带bcrRABD基因簇的肠球菌接合质粒测序及结构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1.1 质粒样品
        4.2.1.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4.2.2 方法
        4.2.2.1 质粒DNA的提取
        4.2.2.2 质粒全基因组测序及其特征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质粒测序结果
        4.3.2 质粒pEF123序列注释与提交
        4.3.3 质粒特征分析图
        4.3.3.1 质粒pEF123及参考质粒圈图
        4.3.3.2 质粒pEF123复制起始区域分析
        4.3.3.3 质粒pEF123与参考质粒全序列对比图
        4.3.3.4 质粒pEF123多重耐药区分析
    4.4 讨论
        4.4.1 质粒pEF123结构分析
        4.4.2 插入序列IS1216在革兰氏阳性菌中的广泛传播
    4.5 小结
第5章 bcrRABD基因簇不同菌种间的传播特征及其进化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1.1 质粒及菌株
        5.2.1.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5.2.2 方法
        5.2.2.1 bcrRABD基因簇在不同菌种间的进化及其周边基因环境分析
        5.2.2.2 克隆质粒p19B的构建
        5.2.2.3 克隆菌株JH2-2(B)的构建
        5.2.2.4 JH2-2与JH2-2(B)在相同浓度杆菌肽作用下的体外杀菌曲线绘制
        5.2.2.5 JH2-2(B)在不相同浓度杆菌肽作用下的体外杀菌曲线绘制
    5.3 结果与分析
        5.3.1 bcrRABD基因簇在不同种类细菌间的遗传进化及其周边基因环境分析
        5.3.2 克隆质粒p19B的构建结果
        5.3.3 克隆菌株JH2-2(B)的构建
        5.3.4 JH2-2与JH2-2(B)在相同浓度杆菌肽作用下的体外杀菌曲线绘制
        5.3.5 JH2-2(B)在不相同浓度杆菌肽作用下的体外杀菌曲线绘制
    5.4 讨论
        5.4.1 bcrRABD基因簇在不同菌种间的传播
        5.4.2 bcrRABD基因簇在肠球菌中广泛传播的原因
    5.5 小结
第6章 全文结论
    6.1 全文结论
    6.2 本研究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6)上海某规模化猪场沙门菌的流行特点及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国内外猪场沙门菌的研究现状
    1 猪场沙门菌的流行现状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耐药性分析
        1.3 分子分型技术
        1.3.1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1.3.2 全基因组测序
    2 猪场沙门菌的防控
    参考文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村料
    1.2 方法
        1.2.1 猪场样品的采集
        1.2.2 沙门菌的分离与鉴定
        1.2.3 沙门菌分离株的药敏试验
        1.2.4 脉冲场凝胶电泳试验
        1.2.5 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1.2.6 猪场沙门菌的防控研究
        1.2.7 环境中沙门菌的定量测定
        1.2.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猪场沙门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1.1 沙门菌的流行情况和动态变化
        2.1.2 沙门菌分离株的耐药性
    2.2 猪场沙门菌感染的关键点
        2.2.1 饲料与环境样品中沙门菌的分离情况
        2.2.2 猪感染沙门菌的跟踪调查结果
        2.2.3 饲料和环境源沙门菌与猪源沙门菌的PFGE分型结果
        2.2.4 饲料和环境源沙门菌与猪源沙门菌的全基因组分析结果
    2.3 猪场沙门菌的防控研究结果
        2.3.1 猪群感染沙门菌的动态变化
        2.3.2 环境中沙门菌的含量变化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空肠弯曲菌ermB基因携带菌株与对照菌株的组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肠弯曲菌概述
        1.2.2 空肠弯曲菌耐药现状
        1.2.3 空肠弯曲菌耐药机制
        1.2.4 转录组学概述
        1.2.5 蛋白质组学概述
        1.2.6 代谢组学概述
        1.2.7 多组学联合运用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携带ermB基因空肠弯曲菌的转录组学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2.3 qRT PCR验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CJ-ermB中ermB基因的确证
        2.3.2 MIC测定
        2.3.3 RNA样本定量及质量检测
        2.3.4 文库质检
        2.3.5 测序结果质控情况
        2.3.6 数据分析结果
        2.3.7 qRT-PCR的结果
    2.4 讨论
        2.4.1 RNA-Seq筛选差异转录本
        2.4.2 差异转录本的功能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携带ermB基因空肠弯曲菌的蛋白组学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蛋白定量结果
        3.3.2 SDS-PAGE蛋白样品质量判断
        3.3.3 质量控制
        3.3.4 MRM定量
        3.3.5 差异蛋白
        3.3.6 GO及KEGG分析
        3.3.7 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3.3.8 细菌运动能力检测
        3.3.9 细菌自身凝集能力检测
        3.3.10 透射电镜观察细菌鞭毛
        3.3.11 细菌对细胞粘附力及侵袭力检测
        3.3.12 细菌葡萄糖含量的检测
        3.3.13 细菌ATP含量的检测
        3.3.14 细菌精氨酸含量的检测
        3.3.15 细菌组氨酸含量的检测
        3.3.16 细菌组肌苷酸含量的检测
        3.3.17 细菌组肌苷含量的检测
        3.3.18 细菌次黄嘌呤含量的检测
    3.4 讨论
        3.4.1 蛋白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3.4.2 蛋白定量方法的选择
        3.4.3 差异蛋白质与差异转录本关联分析
        3.4.4 差异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携带ermB基因空肠弯曲菌的代谢组学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样品提取方法的优化
        4.3.2 差异代谢物筛选和定量
        4.3.3 差异代谢物确证
        4.3.4 差异代谢物生物功能及通路分析
        4.3.5 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
    4.4 讨论
        4.4.1 样本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4.4.2 差异代谢物与差异蛋白质关联分析
        4.4.3 生物功能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转录组学分析揭示了ermB基因引起空肠弯曲菌中与鞭毛组装、组氨酸代谢、氨基糖和核苷糖代谢、乙醛酸盐和二元羧酸盐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发生变化
    5.2 蛋白组学分析表明ermB基因表达使空肠弯曲菌鞭毛丝缺失,运动性、自身凝集性、粘附力和侵袭力减弱,能量需求升高
    5.3 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揭示ermB基因导致空肠弯曲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黑龙江部分地区肉牛大肠杆菌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肉牛养殖现状和存在问题
        1.1.1 我国肉牛养殖现状
        1.1.2 黑龙江省肉牛养殖现状
        1.1.3 存在问题和原因
    1.2 肉牛常发病及其危害
    1.3 肉牛腹泻的病因及大肠杆菌病的危害和防治
        1.3.1 引起牛发生腹泻的主要病因
        1.3.2 牛大肠杆菌病的危害
        1.3.3 牛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1.4 牛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和耐药基因检测研究进展
        1.4.1 大肠杆菌耐药性
        1.4.2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检测研究进展
    1.5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和毒力基因检测及致病性检测
    2.1 材料
        2.1.1 菌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引物设计
        2.1.4 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大肠杆菌分离纯化
        2.2.2 大肠杆菌生化试验鉴定
        2.2.3 大肠杆菌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2.2.4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2.2.5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及胶回收测序
        2.2.6 动物致病性检测
    2.3 结果
        2.3.1 大肠杆菌分离鉴定结果
        2.3.2 生化鉴定结果
        2.3.3 部分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3.4 部分毒力基因胶回收测序结果
        2.3.5 71 株肉牛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检出率
        2.3.6 大肠杆菌致病性初步试验结果
        2.3.7 大肠杆菌回收分离结果
    2.4 讨论
3 肉牛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
    3.1 材料
        3.1.1 菌株
        3.1.2 主要试剂
        3.1.3 药敏片
        3.1.4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引物设计
        3.1.5 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药敏实验方法和判定标准
        3.2.2 大肠杆菌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3.2.3 耐药基因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3.2.4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及胶回收测序
    3.3 结果
        3.3.1 各牛场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药敏试验结果
        3.3.2 71 株肉牛大肠杆菌耐药谱
        3.3.3 部分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3.3.4 71 株大肠杆菌15种耐药基因总体检出率
        3.3.5 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符合率
        3.3.6 胶回收测序结果
    3.4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9)携带blaCTX-M-27P1-like噬菌体流行性调查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前言
    1.1 细菌抗生素耐药现状
    1.2 超广谱 β-内酰胺类酶
        1.2.1 CTX-M型ESBLs的概述
        1.2.2 CTX-M型ESBLs的流行病学
    1.3 CTX-M型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
        1.3.0 由质粒介导的CTX-M水平传播机制
        1.3.1 噬菌体介导耐药基因传播
        1.3.2 P1-like噬菌体介导耐药基因传播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菌株
        2.1.3 药物
        2.1.4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2.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6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菌株的复活
        2.2.2 药物敏感性试验
        2.2.3 PCR扩增检测其他ESBLs和PMQR基因
        2.2.4 bla_(CTX-M-27)基因的接合转移与转化
        2.2.5 携带bla_(CTX-M-27)基因的质粒复制子类型检测
        2.2.6 P1-like噬菌体介导bla_(CTX-M-27)传播的调查
        2.2.7 质粒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
        2.2.8 耐药基因bla_(CTX-M-27)上下游基因环境分析
        2.2.9 接合子及转化子的适应性试验
        2.2.10 噬菌体诱导能力及裂菌能力试验
3 试验结果
    3.1 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3.2 质粒接合转移及共同携带耐药基因的检测
    3.3 质粒复制子分型结果
    3.4 P1-like噬菌体流行检测结果
        3.4.1 P1-like噬菌体标志基因的PCR检测结果
        3.4.2 耐药基因bla_(CTX-M-27)及rep L基因的定位
    3.5 RFLP噬菌体及质粒相似性结果
    3.6 bla_(CTX-M-27)基因环境检测结果
    3.7 生长竞争试验结果
        3.7.1 生长曲线结果
        3.7.2 竞争试验结果
    3.8 噬菌体诱导能力及裂菌能力试验结果
4 讨论
    4.1 药物敏感性结果及耐药基因检出结果分析
    4.2 质粒复制子分型结果讨论
    4.3 携带bla_(CTX-M-27) P1-like噬菌体流行情况分析
    4.4 bla_(CTX-M-27)基因环境分析
    4.5 适应性结果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痰热清注射液对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其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 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现状
        2. 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致病因子
        3. 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痰热清注射液的研究进展
        1. 痰热清的组方特点
        2. 痰热清的药理作用
        3. 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应用现状
        4. 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产K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与鉴定
        3. 体外临床抑菌试验
        4. 技术路线
    结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2002-2003年全国细菌分离情况及耐药性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结核病耐药特点及耐多药相关因素分析[J]. 樊丽超,吴浩宇,程漠鑫,杨一帆,王晓虹,于艳红,陈禹. 中国防痨杂志, 2020(10)
  • [2]山东省部分地区肉鸡养殖场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D]. 王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3]牦牛和藏猪源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检测[D]. 李宇涵.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4]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移的研究[D]. 寇宏. 贵州大学, 2019(09)
  • [5]杆菌肽耐药基因簇bcrRABD在动物源肠球菌中的流行特征研究[D]. 陈慕雅.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上海某规模化猪场沙门菌的流行特点及防控研究[D]. 李静雯. 扬州大学, 2018(01)
  • [7]空肠弯曲菌ermB基因携带菌株与对照菌株的组学比较研究[D]. 付琴.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8]黑龙江部分地区肉牛大肠杆菌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D]. 岳山.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7(08)
  • [9]携带blaCTX-M-27P1-like噬菌体流行性调查及特征分析[D]. 李湾.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10]痰热清注射液对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D]. 朱天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2002-2003年全国细菌分离与耐药性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