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柑桔籽油的提取和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建,梁爱文,王青松,邹易,郑联合[1](2021)在《青金桔籽油螺旋压榨工艺及其理化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本实验以青金桔籽为原料,优化青金桔籽油螺旋压榨工艺,研究青金桔籽油的常规理化特性、活性物质含量、挥发性成分组成及感官评定。结果表明:通过入榨前水分控制在5.5%左右,炒制时间为8 min,可使得整粒青金桔籽螺旋压榨得油率为90%以上;压榨所得青金桔籽油颜色较深,为墨绿色,其酸价、过氧化值符合国家标准。青金桔籽油主要脂肪酸为油酸(35.49%)、亚油酸(29.79%)和棕榈酸(17.17%),青金桔籽油中活性物质含量丰富,主要为甾醇类、柠檬苦素类、黄酮类及生育酚类物质,其中β-谷甾醇(1 776.98μg/g)、柠檬苦素(3.54 mg/g)数倍于常见柑橘籽油。压榨青金桔籽油气味芳香,但滋味较苦,特征性挥发性成分为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主要气味物质为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柠檬烯、糠醛和5-甲基糠醛。因此,青金桔籽油具有开发成功能性油脂的潜力,但作为食用油直接食用时,必须进行脱苦处理。
孟瑶瑶[2](2018)在《狮头柑籽油的提取工艺及成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狮头柑(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Manau Gan)为芸香科(Rutaceae)柑橘属(Citrus.L)亚热带常绿果树,又名皱皮柑,是安康地区特有柑橘品种。狮头柑果皮可用于提取挥发油,果肉含多种矿物质,能维持血管正常渗透压,增强毛细血管韧性,降低胆固醇,抗过敏、抗病毒、抗炎症,常食具有泄火明目、生津止渴等多种功效。由于狮头柑营养丰富、具有保健作用,近年来,针对狮头柑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本研究以陕西安康狮头柑的种子为研究对象,初步探索狮头柑籽油的提取工艺,给生产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方法。试验在优选了提取溶剂及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对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3因素运用中心组合(Box-Benhnken)试验设计进行狮头柑籽油提取技术研究,并对于提取后的狮头柑籽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鉴定其挥发性成分及脂肪酸成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提取狮头柑籽油的适宜溶剂为乙醚;狮头柑籽油索氏提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100(g/mL),提取温度为49℃,提取时间为7h。(2)拟合出了溶剂提取狮头柑籽油时的提取率预测模型:Y=37.60+0.0075*A-1.07*B-0.20*C+0.40*A*B+0.020*A*C+0.39*B*C-1.04*A2-2.18*B2-0.81*C2(R2=0.9859),能够实现在狮头柑籽油提取时对提取率的准确预测。(3)从狮头柑籽油中共检测出29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包括14种烷烃类物质、4种醛类物质、4种醇类物质、2种醚类物质、1种酮类物质和1种酯类物质。(4)鉴定出狮头柑籽油中的脂肪酸组分主要包括油酸、亚油酸、棕榈酸、花生酸等9种,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达72.00%;明确了狮头柑籽油是一种以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为主的油脂,其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72.52%。研究提出的工艺技术能有效地提取狮头柑籽中的油脂,可用于狮头柑籽油的提取生产,出油率可达37.61%,按种仁计算出油率可达52.15%。为狮头柑籽的进一步开发及综合利用提供试验依据和技术参考,有助于拓宽狮头柑开发利用途径、避免资源的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更有利于提高狮头柑产业的附加值。
梁春玮[3](2013)在《广西北部湾海鸭蛋营养及功能性组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鸭是放养于我国广西省北部湾地区,经过特殊人工培育的缙云麻鸭,主要食物来源为退潮后红树林中的鱼虾及沙虫等软体动物。本研究以海鸭蛋为原料,通过对海鸭蛋全蛋常规蛋品特征值及营养成分的分析,以油脂类组分为重点,对其中卵磷脂,胆固醇,类胡萝卜素,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得到了海鸭蛋与常规禽蛋组分的共性及其特定成分含量的差异性,从而对于海鸭蛋的可食性和功能性给予客观的评价。本文较全面的分析了海鸭蛋的营养成分,以蛋黄油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建立超声波辅助萃取技术和常规乙醇萃取技术的蛋黄油提取模型,采用配备自动进样器的气相色谱仪结合外标法,建立海鸭蛋DHA含量的测定方法;通过气相、气相质谱联用仪对蛋黄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并对其中ω-3PUFA组分在磷脂和甘油脂中的分布进行确定,得到不能通过磷脂和甘油酯的分离达到纯化ω-3PUFA的目的,脂肪酸在磷脂和甘油酯中的分布具有随机性的结论;因此,建立了一种超声辅助蛋黄油乙酯化的方法,并通过响应面模型模拟得到最佳反应条件。具体如下:1、采用国家标准推荐方法,对广西北部湾海鸭蛋常规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经过测定,测得海鸭蛋全蛋可食部分蛋白质含量约16%左右,卵磷脂含量约1.4%,胆固醇含量为429mg/100g鲜蛋液,说明海鸭蛋中油脂以胆固醇形式存在较少,该结果与产蛋鸭自身品种,日粮组成有关。海鸭蛋蛋黄颜色RYCF值大于13,且类胡萝卜素总量显着高于普通鸭蛋;脂肪酸组成方面,海鸭蛋与普通鸭蛋有显着差异,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更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这是本研究后续研究的主要部分。2、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到采用传统的热回流浸提工艺提取海鸭蛋蛋黄中的功能性脂类组分的最适合溶剂组合是CM混合溶剂,然而考虑到有机溶剂回收以及对试验人员的伤害,采用更为安全且提取率也很高的乙醇作为浸提溶剂,并对试验的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浸提液料比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和L9(34)正交优化试验,得到了两个显着因素分别为液料比和浸提温度,两个最优水平即为料液比1:25,温度50oC,一组最优组合为料液比1:25,温度50oC,时间为3小时。之后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进行了超声波辅助萃取蛋黄油的试验,得到回归方程:Y=-3.55X1+1.37X2-0.564X3+62.05,回归方程显着,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各因素对提取率的主次影响顺序依次为X1(超声时间)>X2(超声功率)>X3(液料比)。经过计算,蛋黄油酸价为40.34mgKOH/g,皂化价为174.49mgKOH/g,平均分子量约是1225.3、本章节蛋黄油中DHA含量的检测方法,即通过外标法采用气相色谱法结合自动进样器对海鸭蛋中DHA含量进行测定。通过筛选,得到最适合的气相色谱条件,该方法对于检测海鸭蛋中DHA含量具有准确,重复性好,检出限低等特点,能够很好的满足实验需要。实验同时建立了DHA的标准工作曲线,得到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802.1x+3.4093,R值为0.998。DHA浓度在0.005-0.05m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4、本章节试验表明,海鸭蛋中ω-3PUFA的比例为2.81%,ω-6PUFA的比例为5.15%,ω-9PUFA的比例为59.38%;其中ω-3PUFA/ω-6PUFA的值为0.545。蛋黄油中卵磷脂含量为37.576mg/g,标准差为0.107,其中脂肪酸组成与甘油三酯类似,但不同的脂肪酸比例多数有较大差别,尤其是18:1(ω-9)这一脂肪酸组分的分布差异极其显着。通过对各自其中的脂肪酸类物质分类定性,为ω-3PUFA物质存在的具体形式奠定了研究基础。并得到结论,ω-3PUFA的完全富集,衍生化是很难回避的一个步骤。5、通过对比发现,酯化率计算通过气相色谱峰面积比计算比通过酸价比计算得到结果更为精确。通过超声波辅助蛋黄油乙酯化,酯化率有显着提高。通过因素主次分析,醇油比、全程时间、超声时间、碱用量及醇油比与碱用量的交互作用对酯化率的影响具有显着性,P=0.05。超声功率,催化剂选择对于酯化率没有显着影响。通过响应面设计方法,构建出超声波辅助蛋黄油乙酯化的工程化回归模型为:Y=0.544-0.03X1-0.003X2-0.036X30.008X1X2-0.047X1X30.019X2X3-0.020X12-0.054X22-0.041X32优化出超声波辅助乙酯化的最佳工艺参数:当催化剂用量1.27ml、超声时间9.82min,全程时间4.96min时,蛋黄油酯化率最大,为54.87%。
艾方[4](2010)在《柑桔—糯米汁混合发酵酒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本实验以温州蜜桔和糯米为原料进行了混合发酵酿酒的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适合柑桔-糯米汁混合发酵酒的专一性优良酵母的筛选;最佳主发酵工艺条件及澄清工艺条件的研究;成品混合发酵酒中风味成分的检测以及抗氧化能力的评价。实验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优良菌株的分离筛选从不同品种的柑桔汁中分离出122株酵母菌,以不同的筛选指标筛选出3株发酵性能优良的菌种16#、89#、95#,从形态学和生理生化试验方面鉴定得知,16#为酿酒酵母(sacchromyces cerevisiae),89#为异常汉逊酵母(Hansenula anomala),95#为克劳森酒香酵母(Brettanomyces claussenii),并研究了其生长特性。2.主发酵工艺条件的确定用根霉和糖化酶制得糯米汁,其糖化工艺参数接种根霉孢子量为106个/mL,糖化酶的最佳添加量为40U/mg,酶解时间4h。正交试验对主发酵的酵母菌接种量、混合汁的初始糖度、初始pH、糯米汁添加量等基本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出主发酵优化工艺条件为:酵母接种量3%,混合汁初始pH为4.0,初始糖度为16°Bx,糯米汁添加量为35%。3.澄清工艺的研究用4种澄清剂对原酒进行澄清试验,同时考察冷处理与未冷处理的不同影响,试验得出壳聚糖和PVPP的澄清效果都比较好,从经济成本的角度考虑,壳聚糖更优,结合冷处理的方式,添加0.1g/L的壳聚糖,原酒的透光率可达95.1%。4.柑桔-糯米汁混合发酵酒风味成分的检测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从陈酿6个月的柑桔-糯米汁混合发酵酒中检测出53中风味物质,其中有酯类20种,醇类14种,两者的相对含量分别达到45.32%和42.49%,相对含量最高的两种物质分别为丁二酸二乙酯(23.78%)和苯乙醇(18.15%)。5.柑桔-糯米汁混合发酵酒抗氧化性的研究将柑桔-糯米汁混合发酵酒和单纯的柑桔酒和糯米酒作比较,以BHT和Vc溶液做对照,得出柑桔-糯米汁混合发酵酒有比较强的铁还原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能力,虽然混合发酵酒的抗氧化能力不如柑桔酒,但比同等用量的100mg/L的BHT和Vc要好的多。
刘明言,王帮臣[5](2010)在《用于中药提取的新技术进展》文中指出提取是中药制药的关键环节,影响着最终药物制剂的质量和成本,以及中药制药业的现代化水平。在简述传统中药提取技术优缺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近5年来中药提取新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研究和应用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这些提取技术包括:超临界萃取(SFE)、连续逆流提取(CCE)、微波萃取(MAE)、超声提取(UAE)、酶提取(ETE)、半仿生提取(SBE)、液泛提取(FE)、压榨提取(PE)、组织破碎提取(STE)、免加热提取(HFE)、空气爆破提取(AEE)、常温超高压提取(UHPE)等,并展望了中药提取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涂洪强[6](2009)在《园艺植物种籽油脂提取工艺研究与成分分析》文中提出本文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柿籽、葫芦巴籽、豆梨籽、灵芝孢子、椪柑籽、南瓜籽、苦瓜籽、石榴籽、油茶籽、猕猴桃籽、葡萄籽、毛葡萄籽等12种园艺植物种籽提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萃取条件(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分离压力和分离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探讨提取上述种籽油脂的最佳工艺参数。同时,采用GC-MS分析了超临界CO2萃取出的脂肪酸组分,从而为这12种种籽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影响超临界萃取工艺的主要参数有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分离压力及分离温度。本研究在单因素水平的基础上,选择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分离温度四个因素,进行超临界CO2萃取这12种园艺植物种籽籽油工艺的正交试验。结果显示,超临界萃取上述籽油的工艺条件相差并不明显,具有一定的规律,总的来说,超临界CO2萃取植物种籽籽油的萃取压力以30MPa、萃取温度以35℃、分离压力以12 MPa、分离温度以50℃、萃取时间以70Min左右为宜。2.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超临界CO2萃取的籽油的成分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籽油主要成分是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而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但不同科属的园艺植物种籽籽油主要成分有很大的差异,豆梨籽油、椪柑籽油、猕猴桃籽油、毛葡萄籽油、葡萄、葫芦巴籽油、南瓜籽油的油酸含量都较高,大约占脂肪酸总量的16-30%;另外,油茶籽油的亚油酸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71.13%,高于葡萄籽油(66.27%)、毛葡萄籽油(61.75%)、灵芝孢子油(54.8%)、豆梨籽油(50.9%)、葫芦巴籽油(42%);榴籽油、南瓜籽油、苦瓜籽油、猕猴桃籽油的亚麻酸含量很高,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79%、55.4%、53.2%、48.85%.3.从主要成分、来源、提取效果而言,石榴籽、柿籽和油茶籽将是提取功能性油脂的重要资源。
刘光敏,徐响,高彦祥[7](2009)在《超临界CO2萃取草莓籽油工艺研究及其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文中指出通过超临界CO2萃取草莓籽油的工艺参数及工艺条件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适宜的萃取工艺为草莓籽水分含量7.12%14.85%,粒径6080目、萃取压力45 MPa、温度65℃、CO2流速10 L/h,萃取率可达0.237 g/g原料。随着萃取压力的升高和萃取时间的延长,草莓籽油中的棕榈酸和棕榈烯酸呈显着性下降(P<0.05);而油酸,亚油酸,二十碳酸和二十碳烯酸呈显着性增加(P<0.05)。
倪志伟,李军玲[8](2008)在《超临界CO2萃取在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超临界CO2萃取作为一项新发展起来的分离技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分析了目前该项技术在天然产物分离中的优越性,探讨了其不断发展的应用领域,并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
罗喜荣,蒋翠兰,罗小美,杨军[9](2006)在《柑桔籽油中脂肪酸的GC/MS分析》文中提出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柑桔籽油,经GC/M S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出9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占44.1%,油酸占24.1%,不饱和脂肪酸达73.41%。
徐如意[10](2004)在《柑桔籽油的提取》文中认为
二、柑桔籽油的提取和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柑桔籽油的提取和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青金桔籽油螺旋压榨工艺及其理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原料预处理 |
1.3.2 螺旋压榨制油法 |
1.3.3 指标测定方法 |
1.3.4 青金桔籽油脂肪酸组成测定 |
1.3.5 β-谷甾醇测试方法 |
1.3.6 柠檬苦素、诺米林测定方法 |
1.3.7 α-生育酚测定方法 |
1.3.8 挥发性物质测定方法 |
1.3.9 感官评价分析方法[9]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实验 |
2.1.1 炒制时间 |
2.1.2 含水量 |
2.1.3 仁壳比 |
2.2 压榨青金桔籽油的常规指标 |
2.3 青金桔籽油的脂肪酸组成 |
2.4 青金桔籽油活性物质 |
2.5 青金桔籽油挥发性成分测定结果与分析 |
2.6 青金桔籽油感官评价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 |
(2)狮头柑籽油的提取工艺及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狮头柑概况 |
1.2 狮头柑的研究现状 |
1.3 植物油的研究现状 |
1.4 柑橘籽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和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样品的处理 |
2.2.2 提取溶剂的确定 |
2.2.3 狮头柑籽油的单因素提取试验 |
2.2.4 狮头柑籽油的响应面优化提取试验 |
2.2.5 狮头柑籽油成分分析 |
2.3 数据处理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狮头柑籽基本物理指标 |
3.2 提取溶剂的确定 |
3.3 狮头柑籽油的单因素提取试验结果 |
3.3.1 不同料液比对狮头柑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
3.3.2 不同提取温度对狮头柑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
3.3.3 不同提取时间对狮头柑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
3.4 狮头柑籽油的响应面优化提取试验结果 |
3.4.1 模型的建立与显着性分析检验 |
3.4.2 响应面分析与优化 |
3.5 狮头柑籽油成分分析结果 |
3.5.1 狮头柑籽油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 |
3.5.2 狮头柑籽油脂肪酸成分分析结果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广西北部湾海鸭蛋营养及功能性组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海鸭蛋简介 |
1.2 蛋黄油提取方法 |
1.2.1 改良溶剂萃取法 |
1.2.2 超声波辅助萃取 |
1.2.3 微波辅助萃取 |
1.2.4 超临界 CO_2萃取 |
1.2.5 水相酶法分离蛋黄油 |
1.3 PUFA 发现发展史 |
1.4 ω-3 PUFA 常见来源 |
1.5 PUFA 纯化方法 |
1.5.1 冷冻结晶法 |
1.5.2 脲包法 |
1.5.3 分子蒸馏技术 |
1.5.4 银离子络合法 |
1.5.5 脂肪酶富集法 |
1.6 PUFA 测定方法 |
1.6.1 甲酯化 GC 分析法 |
1.6.2 GC-MS 法 |
1.6.3 HPLC 及 HPLC-MS 法 |
1.6.4 近红外检测技术 |
1.7 ω-3PUFA 营养补充剂氧化稳态化技术研究进展 |
1.8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海鸭蛋及蛋黄油理化性质及成分分析 |
2.1 仪器与药品 |
2.1.1 试验药品 |
2.1.2 实验仪器 |
2.1.3 试验原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常规理化指标测定 |
2.2.2 类胡萝卜素总量测定 |
2.2.3 卵磷脂总量 |
2.2.4 胆固醇总量 |
2.2.5 脂肪酸组成测定 |
2.2.6 蛋品特征值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常规营养分析实验结果 |
2.3.2 类胡萝卜素分析实验结果 |
2.3.3 卵磷脂分析实验结果 |
2.3.4 胆固醇分析实验结果 |
2.3.5 脂肪酸测定结果 |
2.3.6 蛋品特征值测定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鸭蛋蛋黄油制备 |
3.1 仪器与药品 |
3.2 实验方法 |
3.2.1 蛋黄粉的制备 |
3.2.2 海鸭蛋蛋黄油静态浸提单因素试验 |
3.2.3 海鸭蛋蛋黄油静态浸提正交优化试验 |
3.2.4 超声辅助蛋黄油提取均匀设计优化 |
3.2.5 蛋黄油酸价、皂化价测定及平均分子量估算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海鸭蛋脂质成分提取溶剂的选择 |
3.3.2 时间、温度及液料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
3.3.3 正交优化试验及结果分析 |
3.3.4 超声提取均匀设计实验结果分析 |
3.3.5 蛋黄油酸价、皂化价测定及平均分子量估算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鸭蛋 DHA 含量的测定方法的建立 |
4.1 仪器与药品 |
4.1.1 仪器与设备 |
4.1.2 试验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海鸭蛋 DHA 含量的测定方法 |
4.2.2 海鸭蛋蛋黄油提取及衍生化 |
4.2.3 气相色谱最佳检测条件的确定 |
4.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4.2.5 海鸭蛋 DHA 检测方法的验证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气相色谱最佳检测条件的确定 |
4.3.2 标准工作曲线制作 |
4.3.3 海鸭蛋 DHA 检测方法的验证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气质联用测定海鸭蛋脂肪酸组成 |
5.1 仪器与药品 |
5.1.1 试验药品 |
5.1.2 实验仪器 |
5.2 试验方法 |
5.2.1 海鸭蛋蛋黄脂肪酸组成分析 |
5.2.2 蛋黄油中卵磷脂含量测定 |
5.2.3 蛋黄中卵磷脂及非磷脂酯类中脂肪酸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GC-FID 结合 GC/EI-MS-SIM 联用法测定海鸭蛋蛋黄油脂肪酸组成 |
5.3.2 蛋黄油中卵磷脂含量测定 |
5.3.3 海鸭蛋蛋黄油,卵磷脂及甘油三酯主要脂肪酸组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蛋黄油超声乙酯化工艺优化 |
6.1 材料与仪器 |
6.2 试验方法 |
6.2.1 脂肪酸乙酯得率检测方法 |
6.2.2 因素主次分析实验 |
6.2.3 超声辅助乙酯化的单因素设计 |
6.2.4 超声辅助乙酯化的响应面优化设计方案 |
6.2.5 响应面设计分析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因素主次分析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2 超声辅助乙酯化的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3 超声辅助蛋黄油乙酯化的数学模型 |
6.3.4 超声辅助蛋黄油乙酯化回归模型检验 |
6.3.5 响应面互作效应分析与优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柑桔—糯米汁混合发酵酒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柑桔的概况 |
1.1 柑桔的利用价值 |
1.2 柑桔的加工现状 |
1.2.1 桔片罐头 |
1.2.2 柑桔浓缩汁和饮料 |
1.2.3 柑桔香精油 |
1.2.4 果胶 |
1.2.5 膳食纤维 |
1.2.6 蛋白饲料 |
1.2.7 柑桔籽油 |
2 糯米的概况 |
2.1 糯米的利用价值 |
2.2 糯米的加工现状 |
2.2.1 糯米小吃 |
2.2.2 生产黄酒 |
2.2.3 糯米的酒和饮料 |
3 果酒的研究进展 |
3.1 发酵酵母的研究 |
3.1.1 果酒酵母的类型 |
3.1.2 菌种的分离筛选 |
3.1.3 应用现代育种手段进行菌种选育 |
3.2 影响发酵工艺的主要因素 |
3.2.1 原料的成分调整 |
3.2.2 发酵温度 |
3.2.3 接种量 |
3.3 澄清工艺的研究 |
3.3.1 浑浊的原因 |
3.3.2 澄清的工艺 |
3.4 果酒中香气成分的研究 |
3.4.1 果酒风味的来源 |
3.4.2 影响果酒香气形成的因素 |
3.4.3 果酒中香气成分的分析方法 |
3.5 果酒抗氧化的研究 |
3.5.1 氧化伤害与人体疾病 |
3.5.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3.5.3 抗氧化活性的评价方法 |
4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4.1 立题依据 |
4.2 实验内容 |
4.3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酵母菌的筛选、鉴定及生长特性研究 |
1 材料 |
1.1 原料 |
1.2 培养基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酵母菌的分离 |
2.2 酿酒酵母的筛选 |
2.2.1 酿酒酵母的一级筛 |
2.2.2 酿酒酵母的二级筛 |
2.2.3 酿酒酵母的三级筛 |
2.2.4 良酒酵母的四级筛 |
2.3 产香酵母的筛选 |
2.4 酵母菌的鉴定 |
2.4.1 形态与培养特征 |
2.4.2 酵母假菌丝的观察 |
2.4.3 子囊孢子的观察 |
2.4.4 掷孢子的形成 |
2.4.5 生理生化试验 |
2.5 酵母菌生长特性的研究 |
2.5.1 酵母最适生长温度的测定 |
2.5.2 酵母最适生长pH值的测定 |
2.5.3 生长曲线的测定 |
2.5.4 酵母耐酒精能力的测定 |
2.5.5 酵母耐盐能力的测定 |
2.5.6 酵母耐糖能力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酵母菌的分离结果 |
3.2 酿酒酵母的筛选结果 |
3.2.1 一级筛 |
3.2.2 二级筛 |
3.2.3 三级筛 |
3.2.4 四级筛 |
3.3 产香酵母的筛选结果 |
3.4 酵母菌的鉴定 |
3.4.1 形态 |
3.4.2 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
3.5 酵母菌的生长特性研究 |
3.5.1 最适生长温度的测定 |
3.5.2 最适生长pH的测定 |
3.5.3 生长曲线 |
3.5.4 酵母耐酒精能力试验 |
3.5.5 耐盐能力试验 |
3.5.6 耐糖能力试验 |
4 讨论 |
第三章 主发酵工艺的研究 |
1 材料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2.1.1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2.1.2 酒精度的测定 |
2.1.3 总酸的测定 |
2.2 糯米汁的制备工艺 |
2.3 根霉接种量的确定 |
2.4 糖化酶作用条件的确定 |
2.4.1 糖化时间的确定 |
2.4.2 糖化酶用量的确定 |
2.5 主发酵工艺参数的确定 |
2.5.1 酵母添加量的确定 |
2.5.2 最适糖液添加量的确定 |
2.5.3 最适初始pH的确定 |
2.5.4 最适糖度的确定 |
2.5.5 正交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根霉接种量的确定 |
3.2 糖化酶作用条件的确定 |
3.2.1 糖化时间的确定 |
3.2.2 糖化酶用量的确定 |
3.3 主发酵工艺参数的确定 |
3.3.1 酵母接种量的确定 |
3.3.2 最适初始pH的确定 |
3.3.3 最适初始糖度的确定 |
3.3.4 最适糯米汁添加量的确定 |
3.3.5 正交试验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柑桔-糯米汁混合发酵酒澄清工艺的研究 |
1 材料 |
1.1 材料和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化指标测定方法 |
2.2 澄清剂的制备 |
2.3 澄清方法 |
2.3.1 蛋清液的澄清 |
2.3.2 明胶的澄清 |
2.3.3 壳聚糖的澄清 |
2.3.4 PVPP的澄清 |
2.4 稳定性试验 |
2.4.1 蛋白质稳定性试验 |
2.4.2 酒石酸氢钾稳定性试验 |
2.4.3 铁稳定性试验 |
2.4.4 铜稳定性试验 |
2.4.5 氧化稳定性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蛋清液的澄清效果 |
3.2 明胶的澄清效果 |
3.3 壳聚糖的澄清效果 |
3.4 PVPP的澄清效果 |
3.5 澄清处理对柑桔-糯米汁混合发酵酒基本指标的影响 |
3.6 不同澄清剂对柑桔-糯米汁混合发酵酒稳定性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五章 柑桔-糯米汁混合发酵酒的风味成分初探 |
1 材料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风味成分的提取 |
2.2 GC-MS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六章 柑桔-糯米汁混合发酵酒抗氧化性能的研究 |
1 材料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铁还原能力的测定 |
2.2 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2.3 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 |
2.4 在水杨酸体系中清除羟基自由基的作用 |
2.5 理化指标的测定 |
2.5.1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5.2 总酚含量的测定 |
2.5.3 Vc含量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铁还原力的测定 |
3.2 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3.3 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 |
3.4 在水杨酸体系中清除羟基自由基的作用 |
3.5 样品中总黄酮、总酚、Vc含量的测定 |
4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用于中药提取的新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超临界流体萃取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 |
2 连续逆流萃 (提) 取 (continuous countercurrent extraction, CCE) |
3 微波萃取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MAE) |
4 超声提取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UAE) |
5 酶法提取 (enzymatic treatment extraction, ETE) |
6 半仿生提取法 (semi-bionic extraction, SBE) |
7 液泛法提取 (flooding extraction, FE) |
8 压榨提取 (press extraction, PE) |
9 组织破碎提取法 (smashing tissue extraction, STE) |
10 免加热提取 (heating-free extraction, HFE) |
11 空气爆破提取 (air explosion extraction, AEE) |
12 常温超高压提取 (ultra-high pressure extraction, UHPE) |
13 结语 |
(6)园艺植物种籽油脂提取工艺研究与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功能性油脂的研究进展 |
1.1.1 多不饱和脂肪酸 |
1.1.1.1 亚油酸 |
1.1.1.2 α-亚麻酸 |
1.1.1.3 γ-亚麻酸 |
1.1.1.4 EPA和DHA |
1.1.2 磷脂 |
1.1.3 功能性油脂资源分布及其研究进展 |
1.2.1 压榨法 |
1.2.2 浸出法 |
1.2.3 水剂法 |
1.2.4 超临界流体萃取 |
1.2.4.1 SFE技术的特点 |
1.2.4.2 超临界流体的应用 |
1.2.4.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前景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2.3 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流程及设备操作方法 |
2.4 试验方案 |
2.4.1 超临界CO_2萃取籽油的单因素试验 |
2.4.2 超临界CO_2萃取籽油正交试验 |
2.4.3 籽油的成分分析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超临界CO_2萃取籽油的单因素试验 |
3.1.1 超临界CO_2萃取主要因素对石榴籽油萃取的影响 |
3.1.2 超临界CO_2萃取主要因素对柿子籽油萃取的影响 |
3.1.3 超临界CO_2萃取主要因素对椪柑籽油萃取的影响 |
3.1.4 超临界CO_2萃取主要因素对豆梨籽油萃取的影响 |
3.1.5 超临界CO_2萃取主要因素对葡萄籽油萃取的影响 |
3.1.6 超临界CO_2萃取主要因素对毛葡萄籽油萃取的影响 |
3.1.7 超临界CO_2萃取主要因素对猕猴桃籽油萃取的影响 |
3.1.8 超临界CO_2萃取主要因素对油茶籽油萃取的影响 |
3.1.9 超临界CO_2萃取主要因素对南瓜籽油萃取的影响 |
3.1.10 超临界CO_2萃取主要因素对苦瓜籽油萃取的影响 |
3.1.11 超临界CO_2萃取主要因素对葫芦巴籽油萃取的影响 |
3.1.12 超临界CO_2萃取主要因素对灵芝孢子油萃取的影响 |
3.2 超临界CO_2萃取籽油的正交试验 |
3.2.1 超临界CO_2萃取石榴籽油的正交试验 |
3.2.2 超临界CO_2萃取柿子籽油的正交试验 |
3.2.3 超临界CO_2萃取椪柑籽油的正交试验 |
3.2.4 超临界CO_2萃取豆梨籽油的正交试验 |
3.2.5 超临界CO_2萃取葡萄籽油的正交试验 |
3.2.6 超临界CO_2萃取毛葡萄籽油的正交试验 |
3.2.7 超临界CO_2萃取猕猴桃籽油的正交试验 |
3.2.8 超临界CO_2萃取油茶籽油的正交试验 |
3.2.9 超临界CO_2萃取南瓜籽油的正交试验 |
3.2.10 超临界CO_2萃取苦瓜籽油的正交试验 |
3.2.11 超临界CO_2萃取葫芦巴籽油的正交试验 |
3.2.12 超临界CO_2萃取灵芝孢子油的正交试验 |
3.3 籽油的成分分析 |
3.3.1 超临界CO_2萃取籽油的成分分析 |
3.3.2 超临界CO_2萃取籽油主要脂肪酸的成分分析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超临界CO2萃取草莓籽油工艺研究及其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草莓籽油的超临界CO2萃取方法 |
1.3.2 索氏提取 |
1.3.3 草莓籽油理化指标的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超临界萃取草莓籽油的工艺 |
2.2 超临界CO2萃取与传统溶剂提取得到的草莓籽油比较 |
2.3 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条件对草莓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 结论 |
(8)超临界CO2萃取在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的优越性[4-10] |
1.1 工艺简单, 操作方便, 物耗、能耗小 |
1.2 萃取能力强, 提取率高 |
1.3 提取时间快, 生产周期短 |
1.4 有效成分不易破坏, 较易发现新成分 |
1.5 中成药、中药材成分分析简便快速, 准确度高 |
1.6 其他方面 |
2 应用现状 |
2.1 提取挥发油类和挥发性成分 |
2.2 提取生物碱类 |
2.3 提取黄酮类化合物 |
2.4 提取香豆素和木脂素 |
2.5 提取醌类及其衍生物 |
2.6 提取萜类成分 |
2.7 提取皂苷及多糖 |
3 应用前景展望 |
(9)柑桔籽油中脂肪酸的GC/MS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及试剂 |
1.2 超临界萃取装置 |
1.3 GC/MS联用仪 |
2 实验方法 |
2.1 超临界CO2萃取 |
2.2 脂肪酸的甲酯化 |
2.3 GC/MS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四、柑桔籽油的提取和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青金桔籽油螺旋压榨工艺及其理化特性研究[J]. 张红建,梁爱文,王青松,邹易,郑联合. 中国粮油学报, 2021(12)
- [2]狮头柑籽油的提取工艺及成分研究[D]. 孟瑶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3]广西北部湾海鸭蛋营养及功能性组分的研究[D]. 梁春玮. 吉林大学, 2013(09)
- [4]柑桔—糯米汁混合发酵酒的研制[D]. 艾方.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5]用于中药提取的新技术进展[J]. 刘明言,王帮臣. 中草药, 2010(02)
- [6]园艺植物种籽油脂提取工艺研究与成分分析[D]. 涂洪强.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7]超临界CO2萃取草莓籽油工艺研究及其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 刘光敏,徐响,高彦祥. 中国粮油学报, 2009(03)
- [8]超临界CO2萃取在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J]. 倪志伟,李军玲.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4)
- [9]柑桔籽油中脂肪酸的GC/MS分析[J]. 罗喜荣,蒋翠兰,罗小美,杨军.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6(06)
- [10]柑桔籽油的提取[J]. 徐如意. 农村实用技术,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