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拱棚草莓生育的气象条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超[1](2021)在《苗期高温对草莓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机理及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莓种植以其周期短,见效快和经济效益高等优势已成为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高温是限制温室草莓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以草莓品种“红颜”为实验材料,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和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实验站进行了不同温度(32/22°C、35/25°C、38/28°C和41/31°C;日最高温/日最低温)和不同持续天数(2d、5d、8d和11d)处理后的草莓苗的栽培实验,以28/18°C为对照。通过测定草莓叶片光合生理生化特性(光合特性和抗衰老特性)、生长发育数据(生育期、叶面积和各器官干物质)和果实内在品质(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花青苷),提取了草莓苗期的关键高温灾害指标,确立高温胁迫等级并构建了苗期高温对草莓生育期、干物质生产和分配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苗期草莓高温胁迫等级的确定。随着温度的升高,持续时间的延长,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类胡萝卜素(Car)、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观量子效率(AQE)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呈下降趋势,而光补偿点(LSP)和暗呼吸速率(Rd)呈上升趋势。高温阻碍PS II中心类囊体能量的传递(L-band为正值),加速PS I末端电子受体库的还原速率(WIP=0.5时所对应的半衰期较短),在处理第11d时,除32°C外,其他高温处理下的放氧复合物OEC均失活(K-band为正值)。各高温处理下活性氧物质(H2O2含量和O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含量(MDA)随处理天数增加呈上升趋势,而抗氧化酶的活性(CAT、SOD和POD)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Chla、Pmax、φ(Po),PIabs和MDA作为关键指标,并计算高温胁迫指数(Z),依据Z值大小将高温胁迫划分为轻度(2≥Z>1)、中度(3≥Z>2)、重度(4≥Z>3)和特重(Z>4)4个等级。2.苗期高温对草莓生育期影响的模拟。苗期轻度和中度高温可以促进草莓提前进入开花期、坐果期和采摘期,而重度和特重度高温则会使草莓进入上述关键生育期的时间推迟。与辐热积模型和有效积温模型相比,以生理发育时间为尺度的模型对草莓发育期的模拟更为精确,其模拟的草莓开花期、坐果期和采收期天数与实测值之间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4、0.82和0.97,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39d、1.50d和1.56d,相对误差(RE)分别为2.27%、2.23%和1.57%。因此,生理发育时间模型可以准确预测草莓开花期、坐果期起止时间和初次采摘的时间。3.苗期高温对草莓叶面积指数影响的模拟。以生理发育时间为尺度,建立了苗期高温对叶面积指数影响的预测模型,并用独立的试验进行验证。该模型对叶面积指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基于1:1线之间的R2为0.98,RMSE为0.04,RE为6.43%。因此,所构建模型可以准确的预测苗期高温后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4.苗期高温对草莓地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影响的模拟。以生理发育时间为尺度,建立了苗期高温对地上干物质分配指数影响的预测模型。将该模型和叶面积指数模型与基于光合作用的SUCROS模型相结合,最终建立了苗期高温对草莓地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影响的预测模型,并用独立的试验进行验证。所建模型对地上总干物质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基于1:1线之间的R2为0.91,RMSE为1.38 g m–2,RE为11.49%。对叶、茎和果实干重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基于1:1线之间的R2分别为0.96、0.93和0.98,RMSE分别为6.62、10.84和11.07g m–2,RE分别为7.96%、11.42%和13.97%。因此,所构建模型可以准确的预测苗期高温后草莓地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5.苗期高温对草莓综合内在品质影响的模拟。基于模糊数学法,采用熵权法确定苗期高温后草莓果实内在品质的权重次序为:可滴定酸(0.33)>花青苷(0.25)>维生素C(0.23)>可溶性糖(0.19)。模糊综合评价的得分显示,苗期轻度和中度高温处理下果实内在品质的综合得分较高(均大于0.6),重度和特重度高温处理下得分较低(0~0.6)。构建的模糊评价模型对草莓综合内在品质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2为0.85,RMSE为0.01,RE为19.55%。因此,所构建的模型可以准确的预测苗期高温后草莓果实的综合内在品质。本文通过模拟草莓苗期的高温状况,提取关键生理生化指标,根据高温胁迫强度和持续天数等动态信息确定苗期草莓的高温胁迫等级,搭建了与气象服务系统的更好融合的桥梁。所构建的模型综合考虑了温度、辐射、光周期及高温胁迫因子的影响,可以预测苗期高温对温室草莓生育期、叶面积、地上器官干物质的生产和分配、果实品质的动态影响,模型机理性强,参数少且易获取,为定量评估高温天气事件对草莓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奠定了模型基础。
吴久江[2](2020)在《草莓塑料大棚物联网技术应用及水分效率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温室冬季草莓种植已经成为中国陕西省关中地区的支柱性产业。但粗放式管理、种植经验缺乏和多变的气候环境使得草莓单位产量、品质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为保证当地农业生产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掌握精确的农业管理方式。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医疗、运输等行业的不断发展,也逐渐应用于农业中,其精准的管理模式和智能的处理决策有助于改善当地草莓生产。本研究以陕西省关中地区简易草莓大棚为研究对象,将物联网技术与农业技术相结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目前该区域草莓种植以简易塑料大棚为主体,缺乏统一的种植标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水平低,首先我们总结了当地多个草莓种植专家的种植经验和知识并封装在计算机里,在温室里布置各类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变化、结合大棚特点构建了适合当地的物联网架构、利用“以人代机”的方式代替智能控制设备、充分发挥手机的通讯功能对农户进行种植管理指导。其次我们对时尺度上全生育阶段的棚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了历史数据总结,分析了专家系统决策的准确率,并进行试验棚和对照棚的生产指标进行对比,总结了物联网技术在简易塑料大棚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最后以一个生长周期结束后各项指标表现最好的大棚作为标准,对其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揭示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升的内在原因,实现对专家经验模型的初步优化。其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简易型塑料草莓大棚的农业物联网智慧管理系统,该系统将工艺单模式、执行检查系统和微信互动模式等技术与环境监控和草莓栽培技术相结合。结果表明该管理系统应用效果良好,且能够较好的指导种植户对大棚进行精细化管理,保证草莓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提升,且利用“手机+人”的方式弥补当地远程智能控制设备的缺失,填补了物联网技术在关中地区简易塑料大棚中的应用空白。(2)本文物联网架构下的专家系统有较好的决策准确率,以标准大棚为例,整个生育阶段棚内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适宜天数比例较高(分别为93.04%和77.39%),单次灌水量更为平均,波动幅度较小,控制更稳定。其制定的环境控制策略结合工艺单能有效提升草莓苗期存活率,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减少肥药的使用量和资金投入,系统能从不同角度提升草莓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相对于传统经验式管理,物联网技术的管理模式对草莓产量、水分产量利用效率、水分经济利用效率均有所提升,分别为82.62%、133.97%、238.64%,耗水减少27m3。(3)人为因素会导致专家系统的决策存在操作误差,从而导致结果产生差异,基于此,我们将生产指标表现最好的大棚作为标准棚发现,草莓苗期、花期、膨果期三个主要生育阶段的夜间温度分别控制在10-19℃、10-19℃、9-18℃,白天温度分别控制在16-25℃、15-24℃、14-23℃,空气相对湿度管理策略采用标准棚的温室通风管理更适宜当地草莓种植,这为优化专家经验模型提供了参考。
郑爱英[3](2019)在《福建省四季草莓引种及其生长结果对昼夜温度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草莓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4月上市,夏秋季节是草莓供应的空档期,大大制约了草莓产业的发展。四季草莓也叫日中性草莓,因其对光周期不敏感,即使在夏季只要温度适宜也可连续开花结果,栽培四季草莓是填补草莓生产空档期的有效手段。本试验引进‘蒙特瑞’‘圣安德瑞斯’‘波特拉’‘阿尔比’4个抗性较强的四季草莓优良品种。在人工气候室模拟不同昼夜温度,探究四季草莓生物学特性、光合特性、果实品质的变化,筛选四季草莓适宜的生长温度。并在福建省中高海拔山区引种试栽,对其生物学特性、花粉活力、果实品质进行观测研究,筛选适合福建省中高海拔山区栽培的四季草莓品种,为今后福建省四季草莓育种和栽培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在人工气候室对不同昼夜温度(25℃/16℃、28℃/19℃、30℃/21℃、33℃/24℃)四季草莓生长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试验结果显示:(1)生物学特性方面:随昼夜温度的升高,四季草莓株高、叶柄长、叶面积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昼夜温度超过30℃/21℃时,植株矮小、生长势下降,出现叶片卷曲现象。同时生长特性的差异也跟品种有关系,4个四季草莓品种中,阿尔比株高、叶面积显着低于其他三个品种,且叶片卷曲尤为严重,生长势差。(2)光合特性方面:不同的生长阶段,光合作用存在着差异。处理温度为25℃/16℃和28℃/19℃时,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净光合速率(Pn)先增加后降低。处理温度为30℃/21℃和33℃/24℃时,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Pn逐渐降低。当生长天数不超过35 d,随着昼夜温度的升高,Pn在30℃/21℃条件下达到最大值,在当生长天数超过35 d,随着昼夜温度的升高Pn逐渐下降。(3)果实品质方面:随着昼夜温度的升高,四季草莓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但是总体差异不显着。昼夜温度在25℃/16℃下蒙特瑞、圣安德瑞斯2个品种果实大,花芽分化好,产量高。2.初步研究了4个草莓品种的高山引种表现,结果如下:(1)生物学特性方面:4个品种中,蒙特瑞、圣安德瑞斯田间性状表现较好,定植25 d后成活率均达到95%,且株高、叶柄长、叶面积均高于其它两个品种,生长势旺。波特拉和蒙特瑞结果期比圣安德瑞斯提前35 d,波特拉在温度高于28℃时,花粉活力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品种。波特拉开花结果量多,产量高,是圣安德瑞斯的2倍,但畸形果率高达18.75%,蒙特瑞产量仅次于波特拉。圣安德瑞斯花芽分化相对较少,产量低,阿尔比未开花结果。蒙特瑞、圣安德瑞斯抗根腐病和灰霉病较强。(2)在果实品质方面:波特拉果实可溶性糖含量仅为3.15%,显着低于其它两个品种,可溶性固形物、Vc、蛋白质含量、硬度均最低,结果期烂果、畸形果多,果实品质差;圣安德瑞斯糖酸比可达5.56,显着高于其它两个品种,果实风味好,品质佳;蒙特瑞果实品质仅次于圣安德瑞斯,硬度是圣安德瑞斯的2倍,较耐贮藏。综合比较得出:在营养生长阶段,30℃/21℃条件下植株生长旺盛,光合作用强,在生殖生长阶段,25℃/16℃条件对植株的光合作用更有利。品种选择方面,蒙特瑞各方面表现良好,可作为当地的主推品种;圣安德瑞斯产量相对较低,但抗根腐病和灰霉病、红蜘蛛能力强,果实品质好;波特拉品种虽花芽分化好,但生长势一般,抗病虫害能力、果实品质较差。
肖玉锋[4](2019)在《基于积温理论和CFD方法的北方草莓日光温室环境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草莓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生产方式主要为温室内种植,如何科学而准确地监控温室内草莓的生育环境,对提高草莓产量、观感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北方草莓温室环境监控主要是传统的人工测量、控制的方式,不仅投入劳动力大,而且温室内温度分布情况难以把控,造成草莓生育环境不稳定。因此,本研究根据北方地区气候特点,对日光温室培育草莓过程,将积温学理论、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和物联网技术相结合,设计北方草莓日光温室监控系统,改善草莓在温室内的生产环境,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本研究应用积温学理论,研究基于二基点植物生长线性假设法A与三基点优化假设法B的6种积温模型,分别对草莓生育期的花期、初果期、果实转红期和盛果期4个阶段积温模型的参考价值、预测精度、稳定性和模型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其中在草莓的花期和初果期阶段,基于三基点优化假设法B的时积温模型效果较好;在草莓果实转红期阶段,基于二基点线性假设法A的时积温模型效果较好。其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变异系数和标准偏差分别为:花期,0.9166,5.97,10.36%,4.99;初果期,0.9431,6.53,10.43%,5.82;果实转红期,0.9184,5.49,10.3%,4.62;盛果期,0.9439,8.68,10.77%,7.51。将这两种积温模型作为草莓的环境温度控制模型,有利于提高草莓产量、观感和品质。(2)本研究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应用CFD系列软件,建立日光温室三维稳态模型,对自然通风情况下培育草莓的日光温室的温度场分布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与实际值最大误差为7.172%,最小误差为0.354%,且多数点误差在5%以内,模型效果较好。温室内环境温度分布大致以长为30米处的竖平面对称,并且在高度为1.0米的水平面上,温度值范围为在15-20度区间,多数温度值在草莓生育最适温度18度附近。温室内A点(15,1,4)和B点(30,1,4)作为日光温室监控系统的温度监控点,能够有效反映日光温室内草莓生育的环境温度。采用高架基质栽培技术,将草莓培养基质高度调整为1.0米,有利于改善温室内温度的利用、降低能耗以及提高草莓产量、观感和品质。(3)本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工业级可编程人机界面与组态软件设计北方草莓日光温室环境监控系统,实现对草莓生产过程中日光温室内环境的实时在线监测、报警联动、远程控制、统计报表等功能。系统运行期间未发生故障,能够对温室内的环境,尤其是温度,实施有效监测、调控。与传统人工相比,应用该系统后草莓的产量显着提高,草莓果实更加饱满,外形更加圆润,色泽鲜艳、光泽度好,口感香甜、营养丰富,显着提高了北方日光温室生产草莓的经济效益。
杨志会[5](2019)在《华北高寒区温凉作物“南苗北植”生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华北高寒区海拔高、气候冷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适合温凉作物的生产。但区域早春间霜期温度宽幅波动,限制了作物生产的田间启动。随着作物栽培技术和设施装备农业的发展,设施育苗成为华北高寒区早春资源利用和作物增产的保障。在华北高寒区,农户自给自足的设施育苗由于育苗环境不易控制,常使成苗期难以稳定,秧苗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移栽后的大田生产,成为限制区域作物高产、优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利用3、4月份冀中平原区(保定市清苑县)温暖的自然气候资源进行育苗,而后5、6月份定植于华北高寒区(张家口市张北县)大田,利用区域冷凉的气候环境完成生产的可行性与关键技术。本项研究通过对“南苗北植”与目前生产上的当地育苗定植两种方式的苗期环境、秧苗质量,定植后的缓苗成活和后期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以及作物产量、品质与产值的比较,明确了异地育苗的效应机理与关键技术,为促进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高效化、育苗技术的产业化,以及华北高寒区作物生产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确定了不同地区适宜的育苗期以张北为代表的华北高寒区和以清苑为代表的冀中平原区育苗期间的苗床温度与大气温度之间存在显着的线性回归关系,可利用回归方程和常年温度推算出各育苗地的适宜育苗期。甜菜“南苗北植”(简称南苗)在张北最早的定植期(5月1日)移栽的露地育苗期为3月11日,当地育苗(简称北苗)的最早移栽期为5月20日,拱棚育苗期为3月14日;洋葱南苗的小拱棚+露地最早育苗期为3月6日,北苗温室育苗最早育苗期为3月11日;西芹南苗的温室最早育苗期为为1月31日,北苗温室+拱棚的最早育苗期为2月26日。两地各作物苗期温度,相同育苗天数下清苑具有更高的有效积温,且比张北的温度更加稳定。清苑育苗具有气候优势。2、明确了不同苗源的秧苗质量清苑和张北的3种作物定植时的秧苗,均达到了成苗标准。甜菜表现为南苗质量高于北苗,南苗的株高和百苗重分别为北苗的1.832.05和1.191.72倍。洋葱和西芹的秧苗质量总体表现为北苗高于南苗,洋葱南苗茎粗、根数和叶绿素含量性状为北苗的70.16%89.0%,西芹南苗为北苗的35.3%86.9%。南苗较高的温度环境促使秧苗表现徒长趋势。3、明确了“南苗北植”的生产优势“南苗北植”延长了甜菜的生育期,促进了甜菜的生长发育。2017年甜菜南苗比常年移栽期早栽820d,在遇旱补水的栽培条件下,南苗北植甜菜表现出明显优势。甜菜南苗的全生育期叶片数、叶面积指数、根径分别为北苗的1.251.75、1.101.20和1.001.11倍。2018年甜菜南苗早栽1231d,在雨养旱作栽培条件下,由于自然降水分布不均,影响了南苗地上部生长,南苗株高、叶片数、叶面积指数和根径仅为北苗的0.810.88倍、0.610.76倍、0.630.96倍和0.741.00倍。试验表明在不同栽培管理方式下,移栽期显着影响了甜菜的生长,表现出早栽优于晚栽。早栽甜菜的株高、叶片数、叶面积指数和根径分别为晚栽的1.091.19倍、1.131.40倍、1.291.53倍和0.991.36倍。洋葱和西芹的“南苗北植”,同样可提前在张北的定植期,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延宽了上市期。“南苗北植”的大田洋葱株高比北苗提高了3.284.15cm、生育期平均叶片数提高了1.61.7片、平均假茎粗度为北苗的1.121.17倍。“南苗北植”的大田西芹株高、茎部周长和叶片数分别为北苗的1.02倍、1.01倍和1.32倍。“南苗北植”有利于植株的生长。4、提高了移栽成活率、产量和品质三种作物的“南苗北植”在成活率、产量和品质方面均与当地育苗定植存在明显差异。甜菜南苗的产量为北苗的0.781.29倍;移栽期之间表现出早栽30d,产量提高29%38%;移栽期越早,含糖量越高,南苗的含糖率比北苗提高了0.130.97个百分点,至收获期含糖率可达16.81%。2018年南苗的4月29日和5月12日两个定植期的产糖量比北苗提高了25.6%32.1%。洋葱南苗成活率、产量分别是北苗的1.23、1.08倍;南苗鳞茎直径在70110mm的洋葱占84.51%,鳞茎比北苗具有更高的整齐度。西芹的成活率南苗与北苗接近,南苗的单株重和净菜产量是北苗的1.20和1.38倍。5、初步明确了不同苗源作物的养分累积效果三种作物不同的移栽期影响了养分在植物体内的储藏与转运。甜菜养分累积表现为地上部的叶片养分含量高于块根,收获期地上叶片的N、P、K含量依次是块根的2.163.22、1.062.27和2.283.95倍。占全株干物质量13.3%24.4%的叶片养分积累归还农田,减少了农田土壤养分的消耗。甜菜地上部的N、P含量表现随播期越晚,含量越高趋势。2017年在遇旱补水栽培条件下,甜菜地下块根的N、P、K养分含量均为南苗最低,养分生物学效率是北苗的1.13、1.09和1.22倍。2018年在雨养旱作条件下,全株N、P、K养分生物学效率南苗依次是北苗的97.76%115.99%、101.4%104.4%、104.0%116.6%。洋葱叶片的N、P、K养分含量高于鳞茎。叶片N、P、K养分含量表现为南苗高于北苗,依次为北苗的1.03、1.06、1.51倍;鳞茎的N、P、K含量均表现南苗低于北苗;N、P、K养分生物学效率南苗依次比北苗分别提高了13.8%、11.7%、19.7%。全株的N、P、K生物学效率南苗分别比北苗洋葱提高了10.9%、10.7%和10.7%。西芹地上部的N、P、K养分含量表现为南苗高于北苗,养分生物学效率为南苗低于北苗。6、明显降低了育苗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三种作物生产的育苗成本均表现为南苗低于北苗,产值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甜菜南部育苗生产成本低于北部321.64元·hm-2,产值增加6.0%24.5%,经济收益增加38.89%176.93%。甜菜南苗适期早栽的经济效益提高了40.1%150.1%。洋葱南苗比北苗的育苗成本降低了1485.88元·hm-2。按产地收购均价计算,南苗生产经济收益比北苗提高了37.3%87.4%。西芹的南部育苗费用加运输成本低于北苗663.5元·hm-2,按批发市场均价和产地收购均价计算,相同生长天数下南苗生产的经济收益分别比北苗提高了30.23%和52.98%。综上所述,“南苗北植”可实现甜菜早育苗早移栽以延长生育期,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提高养分生物学效率,增加经济收益。“南苗北植”早移栽可展宽洋葱和西芹的上市期,降低秧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南苗北植”不仅是一项有效提高华北高寒区温凉作物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而且有助于促进秧苗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
柳军,吴春龙,谢金花[6](2018)在《强降雪对设施草莓的影响及防御对策分析》文中指出众多灾害性天气对设施大棚草莓的生产影响较大,强降雪属于灾害性天气现象之一,直接影响大棚草莓的生产操作与后期生长。该文分析了强降雪出现后,导致对大棚设施草莓生产的不利影响,分析了降雪后期的防范救灾措施。重点从设施加固,棚内草莓植株栽培管理,在做好强降雪天气前期预警工作等方面提出防御对策,为减少强降雪对大棚草莓生产的影响,提高农民收入,提供农业气象使用措施与技术参考。
韩彦会,卢巧英,郭卫龙,李蓉,张文学[7](2017)在《西安市深冬草莓大棚四膜覆盖促成栽培临界温度指标的确定及冻害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草莓受冻情况的调查,结合西安市长安区历史气象资料,分析归纳出西安市深冬草莓低温冻害的发生规律及冻害发生的温度指标,即外界气温0℃时是覆盖1层膜的临界温度,气温5℃度时是草莓生长的临界温度,外界气温-4℃(大棚四膜内温度0℃时且持续2 h)是大棚四膜覆盖下草莓发生严重冻害的临界温度。并分析冻害发生的因素,提出大棚四膜栽培的具体防冻措施。
郭东艳[8](2016)在《淇县大棚草莓生产期气候分析及气象灾害应对措施》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利用淇县19812010年气象资料,结合草莓生育特性,分析大棚草莓生产期光、热条件及主要气象灾害,并提出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结果表明:淇县10月至翌年4月间,光照条件较充足,气温温和,适宜大棚草莓栽培。近30年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变化速率为-23.133 h/10 a,趋势减少69 h。近30年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平均气温变化速率0.56℃/10 a,趋势升高1.7℃。气温升高可节约棚内加温能源,而日照时数的减少,对冬季大棚草莓光合作用将产生影响,在生产中应引起重视。大风、大雪、阴天出现频次较多,防灾减灾是关键,正确掌握管理方法及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是草莓丰收的保证。
张欣馨,王菲,李浪,李春生[9](2016)在《中国草莓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是经济效益较高的浆果类果品。近年来中国草莓产业迅速发展,草莓产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阐述了草莓对气象条件的需求、我国草莓产业发展现状、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设施草莓的气象灾害类型及防御措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该研究对江苏草莓产业布局具有重要参考。
张建军[10](2015)在《大棚温湿条件对草莓生长结实及土传病害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大棚草莓不同生育期温湿条件对其生长结实及土传病害发生率的影响,为大棚草莓的精准化管理及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陕西汉中地区冬春茬大棚草莓现蕾期、开花结实期、果实采收期的昼夜自然温湿条件组合为对照(CK),将3个不同生育期温湿条件组合均设为昼>30℃/夜自然温度+自然湿度(T1)、昼自然温度/夜自然温度+湿度>80%(T2)、昼>30℃/夜自然温度+湿度>80%(T3)、昼(2028)℃/夜(58)℃+湿度40%60%(T4)以及现蕾期温湿条件设为昼(2528)℃/夜(1012)℃+湿度60%80%、开花结实期设为昼(2025)℃/夜(58)℃+湿度40%60%、果实采收期设为昼(2025)℃/夜(58)℃+湿度60%70%(T5)等6个处理,研究温湿条件组合对大棚草莓生长结实及土传病害发生率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T4和T5处理显着提高了大棚草莓单株坐果数,极显着提高了平均单果质量、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和开花结实率,极显着降低了灰霉病、白粉病、根腐病及炭疽病发生率和畸形果发生率;T1和T2处理极显着降低了大棚草莓平均单果质量、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单株坐果数和开花结实率,极显着提高了灰霉病和根腐病发生率;T3处理极显着影响大棚草莓生长结实,并极显着提高了4种土传病害的发生率。与T4处理相比,T5处理可以显着提高大棚草莓的平均单果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极显着降低白粉病的发生率。【结论】在昼(2028)℃、夜(512)℃、湿度40%80%的温湿度范围内,与保持同一温湿条件组合相比,在大棚草莓现蕾期、开花结实期、果实采收期分别选择各自适宜的温湿度组合更有利于其生长结实并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
二、拱棚草莓生育的气象条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拱棚草莓生育的气象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苗期高温对草莓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机理及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温对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机理 |
1.2.2 植物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机理 |
1.2.3 温室作物生长发育模型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设计 |
2.2.1 人工控制实验 |
2.2.2 温室栽培实验 |
2.3 测定内容和方法 |
2.3.2 光合特性的测定 |
2.3.3 活性氧物质的测定 |
2.3.4 保护酶活性的测定 |
2.3.5 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2.3.6 果实内在品质测定 |
2.3.7 作物生长发育数据的收集 |
2.3.8 温室气象数据的获取 |
2.4 数据的处理 |
第三章 高温对温室草莓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机理 |
3.1 高温对温室草莓光合特性影响 |
3.1.1 高温对草莓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
3.1.2 高温对草莓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3.1.3 高温对草莓叶片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3.2 高温对温室草莓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3.2.1 高温对叶绿素荧光动力曲线的影响 |
3.2.2 高温对单位PSII反应中心活性(QA处在可还原态时)的影响 |
3.2.3 高温对PSII反应中心能量分配或量子产量的影响 |
3.2.4 高温对PSII反应中心综合性能的影响 |
3.3 高温对温室草莓活性氧物质的影响 |
3.4 高温对温室草莓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5 高温对温室草莓MDA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3.6 高温对温室草莓胁迫等级的构建 |
3.6.1 温室草莓光合生理生化指标与高温处理天数的相关性分析 |
3.6.2 温室草莓高温下光合生理生化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3.6.3 温室草莓高温胁迫等级构建 |
3.7 讨论与结论 |
3.7.1 讨论 |
3.7.2 结论 |
第四章 高温对温室草莓发育进程影响及模型模拟 |
4.1 模型的描述 |
4.1.1 生理发育时间模型 |
4.1.2 辐热积模型 |
4.1.3 有效积温模型 |
4.2 高温对温室草莓发育期的影响 |
4.3 高温下温室草莓生育期的模型模拟研究 |
4.3.1 高温下草莓各生育期的模型建立 |
4.3.2 模型的验证 |
4.5 讨论与结论 |
4.5.1 讨论 |
4.5.2 结论 |
第五章 高温对温室草莓干物质生产影响及模型模拟 |
5.1 高温对温室草莓叶面积指数的影响和模拟 |
5.1.1 高温对草莓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5.1.2 高温下草莓叶面积指数的模拟 |
5.1.3 模型的验证 |
5.2 高温对温室草莓干物质生产的影响和模拟 |
5.2.1 高温对草莓地上总干物质量的影响 |
5.2.2 高温下地上总干物质生产的模拟 |
5.2.3 模型验证 |
5.3 讨论与结论 |
5.3.1 讨论 |
5.3.2 结论 |
第六章 高温对温室草莓干物质分配的影响及模型模拟 |
6.1 高温对温室草莓地上器官干物质分配的影响和模拟 |
6.1.1 高温对草莓地上器官干物质分配指数的影响 |
6.1.2 高温下地上器官干物质分配的模拟 |
6.1.3 模型验证 |
6.2 讨论与结论 |
6.2.1 讨论 |
6.2.2 结论 |
第七章 高温对草莓果实品质影响的模糊综合评价及模型模拟 |
7.1 高温对温室草莓内在品质的影响 |
7.1.1 高温对草莓果实维生素C的影响 |
7.1.2 高温对草莓果实花青苷的影响 |
7.1.3 高温对草莓果实可溶性总糖的影响 |
7.1.4 高温对草莓果实可滴定酸的影响 |
7.2 温室草莓果实综合内在品质评价方法 |
7.2.1 建立模糊评判的矩阵 |
7.2.2 评价指标的归一化处理 |
7.2.3 评价指标的权重 |
7.2.4 综合评判结果 |
7.3 高温下草莓综合内在品质评价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7.3.1 高温下草莓综合内在品质评价模型的构建 |
7.3.2 模型验证 |
7.4 讨论与结论 |
7.4.1 讨论 |
7.4.2 结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论文创新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草莓塑料大棚物联网技术应用及水分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关键技术 |
1.3.1 传感器技术 |
1.3.2 传输网络 |
1.3.3 人工智能技术 |
1.3.4 专家系统 |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内容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目标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方法 |
2.4.1 试验布置与对象 |
2.4.2 监测指标 |
2.5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简易大棚物联网架构与平台设计 |
3.1 物联网总体架构 |
3.2 移动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 |
3.2.1 数据传输与可视化技术 |
3.2.2 网关与云服务器设计 |
3.3 数据库设计 |
3.4 专家系统处置决策 |
3.4.1 参数报警设置 |
3.4.2 报警准确率设计 |
3.4.3 栽培技术与工艺单设计 |
3.4.4 专家系统决策执行检查 |
3.5 微信公众号设计 |
3.5.1 结构设计与交流功能 |
3.5.2 信息推送服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物联网系统在简易塑料大棚应用效果分析 |
4.1 试验概况 |
4.2 决策准确率分析 |
4.3 时尺度上环境变化分析 |
4.4 生产指标对比 |
4.4.1 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
4.4.2 产量、耗水与收入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专家经验模型初步优化 |
5.1 试验概况 |
5.2 各园区相关生产指标对比 |
5.2.1 产量、耗水量、WUE、WEE对比分析 |
5.2.2 专家系统决策完成对比 |
5.2.3 上市时间与收入 |
5.2.4 药肥使用与投入 |
5.3 各园区草莓生长周期内环境变化 |
5.3.1 空气温湿度变化 |
5.3.2 全生育期灌水量分析 |
5.4 棚内环境数据频数统计 |
5.4.1 空气温度频数统计与预值优化分析 |
5.4.2 相对湿度频数统计与预值优化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讨论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6.1 文章讨论 |
6.2 主要结论 |
6.3 主要进展 |
6.4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福建省四季草莓引种及其生长结果对昼夜温度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略缩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草莓的分类 |
3 草莓生产现状 |
3.1 世界草莓生产现状 |
3.2 我国草莓生产现状 |
3.3 我国四季草莓生产现状 |
4 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 温度对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 |
4.2 温度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4.3 温度对植物果实品质的影响 |
4.4 温度对四季草莓生长结果的影响 |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5.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福建省草莓生产现状调查 |
1 调查方法 |
1.1 调查时间及地点 |
1.2 调查方法 |
1.3 调查内容 |
2 调查结果 |
2.1 福建省草莓种植面积和产量调查 |
2.2 福建省草莓种种植区分布 |
2.3 福建省草莓主栽品种 |
2.4 福建省草莓种植模式 |
2.5 福建省草莓批发、采摘平均售价比较 |
3 调查总结 |
3.1 存在的问题 |
3.2 拟解决措施 |
第三章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生长结果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生物学指标测定 |
1.2.3 光合参数测定 |
1.2.4 果实品质测定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植株性状的影响 |
2.2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生育期的影响 |
2.3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光合特性的影响 |
2.3.1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
2.3.2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蒸腾速率(Tr)的影响 |
2.3.3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胞间CO_2 浓度(Ci)的影响 |
2.3.4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气孔导度(Gs)的影响 |
2.4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3.2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光合特性的影响 |
3.3 昼夜温度对四季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福建省四季草莓引种比较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成活率统计 |
1.3.2 植株性状测定 |
1.3.3 物候期观察 |
1.3.4 花粉活力测定 |
1.3.5 产量测定 |
1.3.6 抗病虫性调査 |
1.3.7 品质指标测定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品种四季草莓生物学特性比较 |
2.1.1 不同品种四季草莓成活率比较 |
2.1.2 不同品种四季草莓植株性状比较 |
2.1.3 不同品种四季草莓物候期比较 |
2.1.4 不同品种四季草莓花粉活力比较 |
2.1.5 不同品种四季草莓产量比较 |
2.1.6 不同品种四季草莓抗病虫害比较 |
2.2 不同品种四季草莓果实品质比较 |
2.2.1 不同品种四季草莓外观品质比较 |
2.2.2 不同品种四季草莓果实硬度比较 |
2.2.3 不同品种四季草莓理化品质比较 |
3 讨论 |
3.1 生物学特性 |
3.2 果实品质 |
3.3 综合评价 |
4 小结 |
第五章 四季草莓山地高效栽培技术总结 |
1 栽培管理 |
1.1 品种选择 |
1.2 园地选择 |
1.3 土壤准备 |
1.4 起垄 |
1.5 定植 |
2 肥水管理 |
2.1 施肥 |
2.2 水分 |
3 植株管理 |
4 病虫害防治 |
5 采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积温理论和CFD方法的北方草莓日光温室环境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草莓产业背景概述 |
1.2 温室产业背景概述 |
1.3 物联网技术背景概述 |
1.4 国内外温室产业研究现状与分析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积温理论优化草莓生育环境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研究方法 |
2.2 积温模型 |
2.2.1 活动积温(GDDA)模型 |
2.2.2 有效积温(GDDE)模型 |
2.3 模型检验指标 |
2.4 结果分析 |
2.4.1 花期建模结果分析 |
2.4.2 初果期建模结果分析 |
2.4.3 果实转红期建模结果分析 |
2.4.4 盛果期建模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CFD方法的温室草莓种植空间分布优化研究 |
3.1 研究对象与测量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测量方法 |
3.2 日光温室CFD模型的构建 |
3.2.1 CFD工作流程 |
3.2.2 建立日光温室几何模型 |
3.2.3 生成网格 |
3.2.4 建立日光温室数学模型 |
3.2.5 边界条件与材料属性设置 |
3.3 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北方草莓温室监控系统开发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感知层 |
4.1.2 网络层 |
4.1.3 应用层 |
4.2 系统硬件设计 |
4.2.1 传感器的选取与布控 |
4.2.2 节点参数的采集与显示 |
4.2.3 硬件平台的搭建 |
4.3 系统软件开发 |
4.3.1 开发工具的选用 |
4.3.2 系统界面设计 |
4.3.3 标签设置 |
4.3.4 数据收收集器参数设置 |
4.3.5 宏定义设置 |
4.3.6 网络数据库设计 |
4.4 测试方案与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5)华北高寒区温凉作物“南苗北植”生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总体设计 |
1 引言 |
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3 生产与研究现状 |
3.1 坝上温凉作物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
3.2 育苗移栽技术 |
3.3 温度、光照对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3.4 播期、定植期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3.5 异地育苗、栽培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4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技术路线 |
4.1 研究内容 |
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甜菜的“南苗北植”生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3.1 植株生长指标调查 |
1.3.2 产量和品质指标测定 |
1.3.3 养分的测定 |
1.3.4 苗期气象监测 |
1.4 参照标准 |
1.4.1 成苗及移栽期标准 |
1.4.2 生长界限温度 |
1.4.3 成苗有效积温量 |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地区育苗期的确定 |
2.1.1 育苗环境温度与气温的关系 |
2.1.2 育苗需要的积温量 |
2.1.3 不同地区育苗期的确定 |
2.2 不同地区育苗的秧苗质量比较 |
2.3 甜菜大田生产效果比较 |
2.3.1 甜菜株高变化特征 |
2.3.2 甜菜叶片数变化特征 |
2.3.3 甜菜叶面积变化特征 |
2.3.4 甜菜根径的变化特征 |
2.3.5 甜菜含糖率的变化 |
2.3.6 甜菜生产的养分累积效果比较 |
2.3.7 甜菜的产量和产糖量比较 |
2.4 甜菜生产的经济效果比较 |
2.4.1 不同地区甜菜育苗的成本比较 |
2.4.2 不同苗源甜菜生产成本比较 |
2.4.3 甜菜生产的经济效果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4.1 “南苗北植”可提早甜菜的定植期且秧苗质量更健壮 |
4.2 “南苗北植”影响了甜菜定植后的生长性状和养分的吸收利用 |
4.3 “南苗北植”显着提高了甜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
第三章 洋葱的“南苗北植”生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3.1 植株生长指标调查 |
1.3.2 产量测定 |
1.3.3 植株养分的测定 |
1.3.4 成本调查 |
1.3.5 市场价格调查 |
1.3.6 苗期气象监测 |
1.4 参照量值 |
1.4.1 成苗标准 |
1.4.2 生长界限温度 |
1.4.3 成苗积温量 |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地区育苗期的确定 |
2.1.1 育苗环境温度与气温的关系 |
2.1.2 育苗需要的积温量 |
2.1.3 不同地区育苗期的确定 |
2.2 不同地区育苗的秧苗质量比较 |
2.3 生产效果比较 |
2.3.1 洋葱株高 |
2.3.2 洋葱叶片数 |
2.3.3 洋葱假茎粗度和鳞茎直径 |
2.3.4 洋葱干物质积累 |
2.3.5 洋葱的养分积累量比较 |
2.3.6 洋葱产量比较 |
2.4 不同地区洋葱育苗的成本比较 |
2.4.1 固定成本比较 |
2.4.2 可变成本比较 |
2.4.3 秧苗总成本比较 |
2.5 洋葱的经济效果比较 |
2.5.1 洋葱上市期全国洋葱市场价格分析 |
2.5.2 洋葱不同处理的经济效果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4.1 “南苗北植”可提前洋葱的移栽期和上市期 |
4.2 “南苗北植”降低了洋葱秧苗成本 |
4.3 “南苗北植”提高了洋葱产量与经济效益 |
第四章 西芹的“南苗北植”生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3.1 植株的生长指标调查 |
1.3.2 产量测定 |
1.3.3 植株养分的测定 |
1.3.4 市场价格调查 |
1.3.5 苗期气象监测 |
1.4 参照量值 |
1.4.1 成苗标准 |
1.4.2 生长界限温度 |
1.4.3 成苗积温量 |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地区育苗期的确定 |
2.1.1 育苗环境温度与气温的关系 |
2.1.2 育苗需要的积温量 |
2.1.3 不同地区育苗期的确定 |
2.2 不同地区育苗的秧苗质量比较 |
2.3 不同地区育苗的生产效果比较 |
2.3.1 株高 |
2.3.2 茎部周长 |
2.3.3 叶片数 |
2.3.4 不同地区西芹育苗的养分比较 |
2.3.5 产量 |
2.4 西芹生产的经济效果比较 |
2.4.1 坝上西芹上市期全国市场价格分析 |
2.4.2 西芹育苗田成本比较 |
2.4.3 不同苗源西芹生产田成本比较 |
2.4.4 不同苗源西芹生产的经济效果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4.1 明确了西芹“南苗北植”适宜的育苗期,提前坝上大棚西芹的定植期 |
4.2 “南苗北植”西芹具有较好的生态适应性 |
4.3 “南苗北植”降低了育苗成本,提高了西芹产量与经济效益 |
第五章 坝上温凉作物“南苗北植”生产效果比较 |
1 不同地区的育苗条件与适宜育苗期比较 |
2 不同地区育苗的成本与成本构成比较 |
3 不同地区育成秧苗的本田生产优势比较 |
4 “南苗北植”的经济效果比较 |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1 全文讨论 |
1.1 “南苗北植”的气候资源合作利用优势 |
1.2 “南苗北植”的生产优势 |
1.3 “南苗北植”的经济优势 |
1.4 “南苗北植”的育苗地选择与关键技术 |
2 全文结论 |
2.1 明确了3种作物不同地区适宜的育苗期与坝上适宜的定植期 |
2.2 “南苗北植”降低了秧苗成本,改善了定植后的植株性状 |
2.3 “南苗北植”提高了3种作物的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6)强降雪对设施草莓的影响及防御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长丰设施草莓生产现状 |
1.1 种植地域范围及小气候环境特征 |
1.2 种植特点 |
2 长丰草莓种植区冬季强降雪发生的主要天气形势 |
2.1 冬季侵袭长丰的冷空气 (寒潮) 的路径与类型 |
2.2 影响长丰的冷空气 (寒潮) 气候特征 |
2.3 形成强降雪的触发条件 |
3 强降雪后诱发的草莓生产灾害 |
3.1 积雪导致大棚设施损毁 |
3.2引发大风和棚内降温次生农业气象灾害 |
3.3 强降雪导致棚内小气候变化灾害 |
4 小结与讨论 |
(7)西安市深冬草莓大棚四膜覆盖促成栽培临界温度指标的确定及冻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草莓不同成熟期效益分析 |
2 长安区深冬草莓四膜覆盖栽培技术条件下对温度的要求 |
3 西安市长安区冬季低温气候分析 |
3.1 草莓进入休眠的关键温度5℃出现的频率 |
3.2 草莓受冻的关键温度0℃出现的频率 |
3.3 草莓发生严重冻害而需加温的关键温度-4℃出现频率 |
4 典型案例分析 |
4.1 2012年草莓冻害分析 |
4.2 2016年长安区深冬草莓冻害分析 |
5 草莓冻害发生与其他生态因素的关系 |
5.1 冻害的分级及严重度 |
5.2 冻害与地域的关系 |
5.3 冻害与设施的关系 |
6 草莓冻害的防治对策 |
6.1 大棚外沿设保障保温 |
6.2 火炉增温 |
6.3 根外追肥和激素防止休眠 |
7 结语 |
(8)淇县大棚草莓生产期气候分析及气象灾害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淇县大棚草莓生产期气候条件分析 |
2.1 光照 |
2.1.1 草莓对光照的要求 |
2.1.2 淇县大棚草莓生产期日照时数变化 |
2.2 温度 |
2.2.1 草莓对温度的要求 |
2.2.2 淇县大棚草莓生产期气温变化 |
3 淇县大棚草莓生产期气象灾害及应对措施 |
3.1 大风、大雪和阴天天气出现频次 |
3.2 大风、大雪和阴天应对措施 |
3.2.1 大风天气应对措施 |
3.2.2 大雪天气应对措施 |
3.2.3 连续阴天应对措施 |
3.2.4 连阴多日突然放晴应对措施 |
4 小结 |
(9)中国草莓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草莓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
1.1 温度 |
1.2 光照 |
1.3 湿度和水分 |
2 我国草莓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
2.1 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
2.2 消费需求规模大 |
2.3 草莓品种不断增多 |
2.4 草莓产业发展成效显着 |
3 生产中存在问题 |
3.1 品质差,脱毒苗使用率低 |
3.2 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不健全 |
3.3 市场化、规范化管理体系不完善 |
4 设施草莓主要气象灾害类型 |
4.1 低温冻害 |
4.2 连阴寡照 |
5 设施草莓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
5.1 高温 |
5.2 低温 |
5.3 连阴雨、寡照 |
5.4 病虫害治理 |
5.5 加强栽培技术管理 |
6 发展对策 |
6.1 培育优质种苗,抓好质量安全 |
6.2 加大技术投入、政府支持 |
6.3 成立草莓协会、重视品牌建设 |
(10)大棚温湿条件对草莓生长结实及土传病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地概况及供试材料 |
1.2试验设计及设施条件 |
1.3测定项目及方法 |
1.4数据处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温湿条件组合对大棚草莓产量的影响 |
2.2温湿条件组合对大棚草莓生长结实的影响 |
2.3温湿条件组合对大棚草莓土传病害发生率的影响 |
3讨论与结论 |
四、拱棚草莓生育的气象条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苗期高温对草莓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机理及模拟研究[D]. 徐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草莓塑料大棚物联网技术应用及水分效率分析[D]. 吴久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福建省四季草莓引种及其生长结果对昼夜温度的响应[D]. 郑爱英.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4]基于积温理论和CFD方法的北方草莓日光温室环境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D]. 肖玉锋.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5]华北高寒区温凉作物“南苗北植”生产技术研究[D]. 杨志会.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6]强降雪对设施草莓的影响及防御对策分析[J]. 柳军,吴春龙,谢金花. 安徽农学通报, 2018(17)
- [7]西安市深冬草莓大棚四膜覆盖促成栽培临界温度指标的确定及冻害分析[J]. 韩彦会,卢巧英,郭卫龙,李蓉,张文学. 现代农业科技, 2017(04)
- [8]淇县大棚草莓生产期气候分析及气象灾害应对措施[J]. 郭东艳. 中国农业信息, 2016(16)
- [9]中国草莓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 张欣馨,王菲,李浪,李春生. 中国林副特产, 2016(02)
- [10]大棚温湿条件对草莓生长结实及土传病害的影响[J]. 张建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