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Немногоо сходстве и различии между Онегиным и Печориным(论文文献综述)
于冰清[1](2021)在《文化因素在中俄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 ——以中国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交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泽明[2](2021)在《中国大学生眼中的俄罗斯国家形象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曲祾奥[3](2021)在《汉俄语言世界图景中龙/дракон观念对比研究》文中认为在二十世纪末随着文化学研究的深入,相关学者对语言与文化问题研究的兴趣愈发浓厚,语言文化学作为语言学的组成部分诞生了。这一方向包含众多研究领域,研究方向,逐渐成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社会学家称语言为文化的基石,文化不会存在于一个没有语言的环境当中:从另一方面来讲,语言必定受到文化的影响,反映着文化,可以认为,语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其中包含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及其文化背景,还蕴藏着这一民族对人生的看法,思维方式等。作为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图腾在人类文化相互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图腾是古代原始部落信仰某种自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原始部落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图腾崇拜,比如中国人的图腾一般为龙,俄罗斯则有熊图腾的崇拜。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呈现全球化趋势,文化交流,文化包容逐渐变为各国政府人民之间相互理解的主要方向之一。龙形象在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人民崇龙,现代人民将龙作为对外交流标志,无一不体现出龙形象在中国人民心中神圣的地位。然而在俄罗斯以及一些西方国家人民眼中的龙形象与中国龙形象却大相径庭,龙被视为恶魔的仆人,邪恶的象征。在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达到新的高度的今天,这无疑会对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产生一些阻碍,尽管在国内对于中国龙形象的研究从很早便开始,但从语言文化学角度对比研究中俄龙形象的论着却不多见。本文旨在从语言文化学角度对中俄龙形象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差异,以便两国人民在文化上更好的相互理解和包容。本文题目为:《汉俄语言世界图景中龙/дракон观念对比研究》。论文的结构:引言、正文(三章)、结语、参考文献。在引言中确立论文题目、任务、研究现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等。第一章《文化图腾与语言文化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包含三个小节,该章详细阐明了语言文化学的概念,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的语言世界图景、语言世界图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第二章《龙在汉俄语言世界图景中的地位与发展》包含两个小节,本章从起源、古代文化和短语三个方面分析了中俄两国龙形象的文化地位和发展。第三章《中俄两国龙形象的对比分析》包含三个小节。本章全面比较和探讨中俄两国龙形象的异同,找出影响龙形象异同的因素。中俄之间龙形象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找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以便找到更好的办法让中国龙文化更好的在世界上传播,有利于中俄两国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使得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能够建立在一个相互理解的平台之上。
鄂娜[4](2021)在《语言文化学框架下的俄汉动物成语语义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成语是公认的蕴含文化价值最丰富的语言单位,是人类思想意识的结晶,是语言文化的精髓,形成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成语概括了人们在探索客观世界奥秘中的实际体验和思维成果。它不仅能够以简洁凝练的语句表达出复杂的思想和概念,还能够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关系以及文化习俗,用生动的比喻引申出比文字更加深刻的含义,从而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在各民族的语言中,成语都承担着传递民族文化的重任,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自古以来,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世界各民族人民在与自然界的接触中,创造了大量的动物成语。在俄汉成语中也有大量描写动物的成语,但是由于两国的宗教、传统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差异,人们对于动物形象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近些年,学界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对语言中词的文化含义也极为重视。前辈在汉语与俄语语言、文化及交际等方面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发表了很多有极大价值的论文,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前提。但对中俄动物成语进行对比研究的则寥若晨星。本文致力于从语言文化学角度分析动物形象在俄汉成语中的象征意义。本文题目为:《语言文化学框架下俄汉动物成语的语义对比》。论文分为以下几部分:引言、正文(由三个章节组成)、结语、参考文献。引言部分确立了论文的题目、任务、研究现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研究的理论基础》包含三个小节,揭示了语言文化学的起源与发展,任务和目的。并对俄汉成语进行界定。介绍了成语的语义和结构特征。第二章《俄汉动物成语中语义差异的形成原因》包含三个小节,该章专门分析了俄汉动物成语中语义差异形成的宗教、传统文化和环境因素。第三章《俄汉动物成语的语义对比》包含三个小节,该章从宠物类(鱼,狗,猫),家禽类(猪,马,公牛,绵羊,公鸡)和野兽类(熊,狼)动物成语入手,对这些成语在结构,语义和民族文化方面的含义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束语部分得出本文的结论。参考文献部分列举了在研究过程中所用的国内外成语学领域、语言文化学领域及翻译理论领域的相关文献资料,列举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字词典,以及为本论文撰写提供基本资料的参考文献。本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资料分析和结论可以为俄汉成语教学和中俄成语对比研究提供参考,从而促进两国教学以及文化的交流。
王若楠[5](2021)在《经济类文本中复合句的翻译策略 ——《当代经济中的银行体系》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而当代金融运行的主要载体仍然是银行。二十一世纪的国际银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的变化:金融全球化、网上银行、金融监管……所有这一切都给银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上世纪90年代发生的金融危机极大地破坏了部分国家的经济运行秩序,甚至还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在危及的蔓延中受到严重威胁。危机的爆发也促使人们反思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金融风险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寻找稳定的金融可持续发展模式也成为了全球金融业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原文作者通过对俄罗斯和国外实践进行分析,展示了俄罗斯联邦银行体系在现代经济中的可持续性发展方向,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也有借鉴作用。在校期间,笔者进行了《当代经济中的银行体系》一书的翻译工作。这本书专门研究当代经济中国家银行体系的发展状况。包含了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原理、指标以及银行业现状的分析。本文的选择对未来的银行业发展和未来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各项相关的实践活动提供参考借鉴价值。笔者通过分析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这类文本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提高翻译水平,可以更深入地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对笔者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帮助。本实践报告的正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当代经济中的银行体系》笔译实践项目介绍;第二章为笔译实践活动准备过程,主要讲述了背景知识的准备,包括一些术语和翻译工具的准备;第三章为四种翻译策略在本次笔译实践活动中的应用和案例分析,包括复合句的界定、难点分析以及翻译策略;第四章为本次笔译实践活动的总结。
崔笑[6](2021)在《压缩表达策略在学术讲座同声传译中的应用 ——《区域学基础理论》学术讲座同声传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12月20日,笔者作为同声传译译员参加了《区域学基础理论》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的Е.М.米宁(Е.М.Минин)教授,讲座语言为俄语。在讲座过程中,笔者将主讲人的俄语讲话内容以同声传译的方式翻译为汉语,并用录音设备完整记录了本次讲座的音频材料。讲座结束后,笔者将此次同声传译实践的源语和译语转写为书面文本,并对译语文本的语言内容进行了完善。在此基础上,笔者全面梳理了双语文本材料的相关问题,结合相关翻译理论对此次同声传译实践中运用言语压缩策略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最终形成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本实践报告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本次同声传译实践的任务描述,笔者从任务背景及任务内容两方面介绍了此次同声传译实践的详细情况;第二章为本次同声传译实践译前准备的说明,包括理论准备、专有名词及术语准备、背景知识准备、其他准备四个方面;第三章为本次同声传译实践的案例分析。在第三章中,笔者结合翻译理论,从词汇结构层面、句子结构层面以及语义冗余三方面具体地分析了言语压缩策略在学术讲座同声传译中的应用;第四章是此次同声传译实践的质量评估及总结。在第四章中,笔者从译前准备和现场翻译两方面,结合主办方、听众和讲座主讲人对笔者此次口译工作的评价,对本次实践进行了客观的质量评估,进而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以便为笔者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借鉴。
崔珂心[7](2021)在《空间批评视域下俄罗斯文学文本中的“远东”形象研究 ——以塔斯社远东媒体项目推荐书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空间批评视域下俄罗斯文学文本中远东形象问题。随着大欧亚时刻的来临,俄罗斯“转向东方”战略的推进及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进程的进一步落实,远东地区作为一个特殊的空间受到了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远东地区的研究逐渐从经济、政治层面转向社会、文化层面,更加关注对其丰富内涵的挖掘。人文学者注意到文学文本对于空间建构的参与,文本的重要作用得以凸显。本文对俄罗斯文学文本当中的远东空间形象进行研究,以期为远东现实空间形象的重新建构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空间批评理论尤其是列斐伏尔的三位一体空间辩证法的指导下,我们将文本中生产的远东表征性空间形象与远东现实空间进行对照解读,从而得出对远东空间建构的有益建议与启示。本文主要由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前言部分主要介绍本选题的重要现实性,指出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任务,明确研究语料与研究方法,明晰研究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单梳理。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阐述本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基础,即空间批评理论。通过简述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米歇尔·福柯,文化学家迈克·克朗等代表人物的空间思想与观念,确立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列斐伏尔在空间生产观念基础上提出的三位一体空间模式为本文的空间形象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第二章从自然空间、社会空间与心理空间三个层次研究俄罗斯文学文本中的远东形象及其多重建构过程,其形象主要呈现为三:东方天国、他者之地、信仰与救赎之地。首先,远东密林给予人心的抚慰作用,人与自然、动植物的和谐相处构建了远东地理空间在文本中的东方天国形象。其次,通过文本的分析得出了远东社会空间形象中他者之地的特质,沙皇对远东的态度、中国文化在远东的留存、远东与中央的疏离、景观上的非俄罗斯性等,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东他者的特点。最后,主要对文本中远东心理空间形象的信仰与救赎这一关键词进行了阐述,远东是萨满教文化的起源,原生的萨满教成为远东当地人的信仰;流放政策下远东成为历经苦难通往复活的阶梯,独特的救赎文化与民族信仰成为了远东心理空间的标志。第三章主要解读大欧亚时刻下俄罗斯文学文本中的远东空间形象对现实空间再建构的借鉴与启示。首先,将俄罗斯文学文本中生产的上述远东形象与远东现实空间进行历时对照,分析远东文本空间形象所发生的嬗变—东方天国不再、他者之地弱化、原生文化丢失,进而为从中寻得对远东现实空间再建构的启示提供支撑。然后,主要从生态建设、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为大欧亚时刻下远东形象的构建提出了三点启示:构筑生态家园、发展眼光看问题、加强文化交流。结语部分主要阐述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在对文章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简要说明本课题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趋势。
刘思彤[8](2021)在《托尔斯泰文学创作中“火车”文化观念域及其象征意义研究 ——以《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为例》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语言学家由语言本体研究模式逐渐转向关注语言中“人”的因素。“人类中心论”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和新范式。在人类中心论范式的发展背景下,语言、人与文化间的关系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文化观念作为联系语言与文化的纽带,在语言文化学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文化观念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语言世界景,是一个民族认知、心智、文化的价值核心所在。文化观念作为俄罗斯文学文本研究的重要课题,可以通过构建文化观念域,进而对其核心文化观念进行场性分工式的文化观念描写与阐释。文学文本作为知识沉淀的一种呈现形式,不仅能够体现作家本身对世界认知与思考的丰富的文化观念,同时还是民族世界景的展现与映射。因此文学文本分析是挖掘和揭示作家思维方式、内心情感世界、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有效途径。托尔斯泰及其作品研究作为文学批评重镇,历来受到内外文学界的广泛关注,甚至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与传统的托尔斯泰文学批评不同,本文尝试从语言文化学入手,以语言、文学、文化的角度,以文化观念为对象,通过对托尔斯泰笔下的文学书写中“火车”文化观念域的建构与阐发,尝试探讨托尔斯泰文学书写中文化观念象征意义的嬗变及其对情节推动和人物塑造的重要作用,揭示其个人文艺世界景,反映其情感、内心世界、认知、及世界观和价值观。籍此为托尔斯泰研究开拓新的问题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路径。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托尔斯泰文学创作《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中“火车”文化观念域及其象征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运用语言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火车”“铁路”“车窗”“车厢”“站台”“旅客”等关键文化观念进行象征意义阐释,并将其分门别类,逐级划分,建构“火车”文化观念域。通过对其象征意义的分析和阐释,揭示民族世界景中托尔斯泰的个人文艺世界景。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观念分析法、文本分析法、释义分析法、归纳法、综合概括法等。论文主要由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前言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研究对象、研究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将阐述文化观念域理论作为“火车”意象象征意义的理论基础。主要论述“火车”观念域与文学文本的结合存在合理性,不同的文学文本都可以进入到语言文化学研究的对象物领域,并且可以从中提取出不同的研究对象。本文提取出的研究对象为“火车”观念域及其象征意义,通过论述可证,“火车”意象广泛存在于文学作品当中,因此我们可以对含有“火车”观念域的文学文本进行语言文化学研究。第二章首先阐释观念层级划分的遴选标准,然后按照该标准对文学文本中“火车”相关观念进行中心、次级、边缘区域的层级划分,阐述层级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完成“火车”观念域的系统建构。第三章结合托尔斯泰所着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两部文学作品,对文本中“火车”观念域各层级中的观念做象征意义式的阐释。通过剖析观念所蕴含的内在象征意义、揭示作家本身的文艺世界景。结语部分对本文进行全文总结,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及意义。
袁昊[9](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治文献外译在我国对外宣传政治主张、讲好中国故事中承担着特殊重要的使命,其译文质量直接影响国家外宣工作的效果,关乎能否向国际社会准确传达中国声音。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以下简称“中国特色政治语汇”)集中反映新时期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以来提出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治国理念,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汉语文化特点,在我国当代政治话语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这些语汇是政治文献翻译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课题研究现状考察发现,国内外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成果不多,基于语料库分析和受众理解度调查的研究成果更为少见。本文以目的—顺应理论为指导,以中共十九大报告、2016-202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2卷)汉语原文和俄语译文为语料,研究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的相关问题。课题研究既可以总结经验,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又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分析问题,促进其翻译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依据目的—顺应理论,本文确立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要以准确传播中国声音为最高目的原则,努力达到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的目标。论文研究以自建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为基础,考察译文特征和翻译规律,为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力争避免译文分析的主观性。按照接受美学理论,把受众理解度和接受度作为译文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项,在纽马克翻译批评的五方面内容和四个视角、黄忠廉提出的“两个三角”译评体系框架内,对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通过语料库分析法考察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语言特征及翻译手段的应用情况发现,译文较好地再现了原文信息,具有明显的书面语色彩;翻译手段统计发现,四字格和谚俗语形式的中国特色政治语汇偏用直译法;缩略语形式的语汇翻译偏用阐释法;隐喻形式的语汇翻译常使用意译和替代法;经典名句形式的语汇翻译会综合运用不同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考察俄语受众对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的理解和接受情况表明,译文受众理解度和接受度普遍较高。受众理解度较低的是用直译法翻译的富含民族文化信息的语汇译文,经代偿法翻译后理解度升高。对译文目的—顺应情况分析进一步证实,尽管直译在一些情况下是忠实于原文的译法,但由于汉语和俄语分属不同语系,具有自身的异质性,多数情况下更适宜综合运用包括显化、简化、范化在内的代偿式方法,以实现双向的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本文的译文评价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展开。语言层面的译文分析发现翻译问题多由母语干扰引起;文化层面的译文分析发现翻译问题多因中俄文化图式差异造成,在翻译策略上偏重了语言形式对等,在方法上主要采用了直译法。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在顺应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同时,如何使译文顺应源语文化和政治目的需要的问题,提出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要充分认识其政治性和特殊性,正确把握传播与接受、顺应源语与顺应目的语的关系,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和技巧,努力使译文达到双向顺应的目标。最后,在对全文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模式构想。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实现了以下几方面创新:第一,综合运用语料库翻译学、目的—顺应理论、受众接受理论和翻译质量评价理论的优势,形成了较合理的理论框架;第二,运用语料库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获取译文语言特征和翻译规律的第一手资料。以定量研究为主,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一定程度避免了论证过程中的主观臆断;第三,遵循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原则,从语言顺应、语境顺应、受众理解、语言内评价和语言外评价多个视角和维度观察和评价译文,较全面总结了相关俄译的成功经验,客观分析了典型性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翻译模式构想。该研究丰富了政治文献俄译研究成果,为相关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
王晓琪[10](2021)在《恰克图边境贸易发展研究(1728年-19世纪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俄经贸往来源远流长,在西北(新疆)和东北(黑龙江)与俄罗斯开展贸易之前,恰克图边境贸易是中俄经贸关系的核心内容。1689年,《尼布楚条约》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正式明确了中俄之间的贸易关系,从此,俄国商队来华贸易有了条约依据。1728年,《恰克图条约》签订,这使得恰克图成为中俄两国的贸易口岸,为两国贸易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对待恰克图贸易方面,中俄两国有着不同的初衷和态度。俄国开展恰克图贸易是为了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而清政府则是为了维护边境稳定,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同时,受“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清政府将发展贸易看作是对俄国的恩惠,由此,《恰克图条约》签订后,中俄两国政府对待贸易的态度也不尽相同:俄方较为积极,中方较为消极。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历时近两百年,经历了发展、繁荣、衰落三个阶段。从1728年恰克图贸易开始到十八世纪末,是恰克图贸易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受俄国政府对华贸易垄断政策和清政府“以商制夷”政策的影响,贸易发展极为缓慢。同时,由于管理不规范,中俄两国争端频发,清政府通过闭关的方式来维护自身利益。从贸易结构方面看,这一时期主要是棉布换毛皮贸易;十九世纪上半叶是恰克图贸易的繁荣时期。中俄两国吸取第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加强对恰克图贸易的经营和管理,贸易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势头。这一时期,贸易结构发生了转变,茶叶成为中俄交易的重要商品,中国国内茶叶的贩运使得晋商崛起;十九世纪下半叶是恰克图贸易的衰落阶段,这一时期,沙俄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很多在中国的贸易特权,恰克图作为中俄之间唯一通商口岸的地位已不复存在。随着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通车,贸易重心由恰克图和新疆转移到东北地区,恰克图贸易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恰克图贸易对中俄两国经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其历史教训也值得深思。中俄两国截然不同的态度导致了贸易不同的发展结果。总的来看,恰克图边境贸易在中俄经贸史上的地位是值得肯定的。
二、Немногоо сходстве и различии между Онегиным и Печорины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Немногоо сходстве и различии между Онегиным и Печориным(论文提纲范文)
(3)汉俄语言世界图景中龙/дракон观念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Благодарности |
摘要 |
Реферат |
Введение |
Глава 1 Взаимоотношения между культурным тотемом и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ей |
1.1 Краткое изложение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и |
1.2 Языковая картина мира в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и |
1.3 Взаимоотношения между языковой картиной мира и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культурой |
Выводы |
Глава 2 Статус и развитие концепта ?дракон? в китайской и русской языковыхкартинах мира |
2.1 Культурный статус и развитие образа дракона в Китае |
2.1.1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 и развитие образа дракона в Китае |
2.1.2 Дракон в древнекитайской культуре |
2.1.3 Дракон в китайских словарях |
2.2 Культурный статус и развитие образа дракона в России |
2.2.1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 и развитие образа дракона в России |
2.2.2 Дракон в древне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е |
2.2.3 Дракон в русских словарях |
Выводы |
Глава 3 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ный анализ образа дракона в Китае и России |
3.1 Сходство образа дракона в Китае и России |
3.2 Различия образа дракона в Китае и России |
3.3 Факторы, влияющие на различия и сходство образа дракона |
Выводы |
Заключение |
Библиография |
(4)语言文化学框架下的俄汉动物成语语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Благодарности |
摘要 |
Реферат |
Введение |
Глава 1 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е основы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
1.1 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е обзоры ли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и |
1.2 Определение русских и китайских фразеологизмов |
1.2.1 Определение русских фразеологизмов |
1.2.2 Определение китайских фразеологизмов |
1.3 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е и структурные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фразеологизмов |
Вывoды |
Глава 2 Причины фoрмирoвания семантических различий фразеoлoгизмoвс фаунoнимами в русскoм и китайскoм языках |
2.1 Фактoры религии |
2.2 Фактoры традициoннoй культуры |
2.3 Фактoры oкружающей среды |
Вывoды |
Глава 3 Сoпoставление фразеoлoгизмoв с фаунoнимами в русскoм и китай- скoм языках |
3.1 Сoпoставление фразеoлoгизмoв живoтных oбoжаний |
3.1.1 Сoпoставление фразеoлoгизмoв, сoдержащих изoбражение ?рыба? |
3.1.2 Сoпoставление фразеoлoгизмoв, сoдержащих изoбражение ?сoба- ка? |
3.1.3 Сoпoставление фразеoлoгизмoв, сoдержащих изoбражение ?кoт ? |
3.2 Сoпoставление фразеoлoгизмoв живoтнoгo скoта |
3.2.1 Сoпoставление фразеoлoгизмoв, сoдержащих изoбражение ?сви-нья? |
3.2.2 Сoпoставление фразеoлoгизмoв, сoдержащих изoбражение ?лo- шадь? |
3.2.3 Сoпoставление фразеoлoгизмoв, сoдержащих изoбражение ?бык? |
3.2.4 Сoпoставление фразеoлoгизмoв, сoдержащих изoбражение ?oвца? |
3.2.5 Сoпoставление фразеoлoгизмoв, сoдержащих изoбражение ?петух? |
3.3 Сoпoставление фразеoлoгизмoв диких зверей |
3.3.1 Сoпoставление фразеoлoгизмoв, сoдержащих изoбражение ?вoлк? |
3.3.2 Сoпoставление фразеoлoгизмoв, сoдержащих изoбражение ?мед- ведь? |
Вывoды |
Заключение |
Библиoграфия |
(5)经济类文本中复合句的翻译策略 ——《当代经济中的银行体系》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РЕФЕРАТ |
第一章 《当代经济中的银行体系》笔译实践项目背景介绍 |
1.1 实践背景介绍 |
1.2 文本内容介绍 |
第二章 《当代经济中的银行体系》笔译实践活动准备过程 |
2.1 背景知识及专业知识准备 |
2.2 术语译前准备 |
2.3 翻译工具准备 |
第三章 复合句的翻译策略及案例分析 |
3.1 复合句的特点、难点分析及翻译策略 |
3.1.1 复合句的特点分析及界定 |
3.1.2 复合句的翻译难点分析 |
3.1.3 复合句的翻译策略 |
3.2 案例分析 |
3.2.1 增译法 |
3.2.2 减译法 |
3.2.3 词性转换法 |
3.2.4 语序调整法 |
第四章 本次笔译实践活动的翻译总结 |
4.1 收获与发现 |
4.2 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词汇表 |
附录二 原文 |
附录三 译文 |
致谢 |
(6)压缩表达策略在学术讲座同声传译中的应用 ——《区域学基础理论》学术讲座同声传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РЕФЕРАТ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 |
1.2 任务内容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2.1 理论准备 |
2.2 专有名词及术语准备 |
2.3 背景知识准备 |
2.4 其他准备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词汇结构层面的压缩 |
3.1.1 词汇音节的压缩 |
3.1.2 名称压缩 |
3.1.3 动词替代动名词词组 |
3.2 句子结构层面的压缩 |
3.2.1 选择更简洁句式结构 |
3.2.2 句子压缩为词组 |
3.3 语义冗余压缩 |
3.3.1 同义反复语义冗余压缩 |
3.3.2 源语“强调”语义的冗余与压缩 |
第四章 质量评估以及总结 |
4.1 质量评估 |
4.2 反思及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词汇表 |
附录二 《区域学基础理论》讲座原文 |
附录三 同声传译录音转写 |
致谢 |
(7)空间批评视域下俄罗斯文学文本中的“远东”形象研究 ——以塔斯社远东媒体项目推荐书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Реферат |
Введение |
Глава Ⅰ Теория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ой критики как основа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ых образов в русских литературных текстах |
1.1 Обзор теории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ой критики |
1.1.1 Главное содержание теории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ой критики |
1.1.2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ое триединство Анри Лефевра |
1.2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ая критика как главный метод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остроения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ых образов в литературных текстах |
Выводы |
Глава Ⅱ Много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ое конструирование образов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в русских литературных текстах |
2.1 ?Восточный рай? как образ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в физическом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 |
2.1.1 Успокаивание безмолвным лесом сердца пришельца |
2.1.2 Гармония туземцев с природой |
2.1.3 Дружественное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е между людьми, животными и растениями |
2.2 ?Чужое место? как образ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в социальном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 |
2.2.1 Распространение царской воли |
2.2.2 Сохранение китайской отметки |
2.2.3 Просачивание чужих культур |
2.2.4 Отчуждение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от центрального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
2.2.5 Нерусский русский ландшафт |
2.2.6 Умышленное переписывание истории развития |
2.3 ?Место веры и спасения? как образ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в ментальном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 |
2.3.1 Благоговение перед природой как мировоззрение местных жителей |
2.3.2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 шамана как традиционного верования |
2.3.3 Место спасения, ведущая к возрождению |
Выводы |
Глава Ⅲ Интерпретация и реальное просвещение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ых образов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в русских |
3.1 Отражение образов пространства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в текстах в реальном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 |
3.1.1 Исчезание образа ?восточный рай? |
3.1.2 Ослабление образа ?чужое место? |
3.1.3 Потеря образа ?место веры и спасения? как первичной культуры |
3.2 Рекомендации образов пространства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в текстах дляреконструирования реального пространства в |
3.2.1 Построение нового эк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дома |
3.2.2 Решение проблемы с точки зрения развития |
3.2.3 Усиление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общения между Дальним востоком и центральным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м |
Выводы |
Заключение |
Список литературы |
致谢 |
(8)托尔斯泰文学创作中“火车”文化观念域及其象征意义研究 ——以《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Реферат |
Введение |
ГлаваⅠ. Теория культурной концептосферы как основасимволического значения образа ?поезд? |
1.1 Концепт и концептосфера как главные 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е понятия с точкизрения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и |
1.2 Литературный текст как объект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и |
1.3 Образ и концептосфера ?поезд? в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м тексте |
Выводы |
ГлаваⅡ.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концептосферы ?поезд? в литературномтворчестве Л.Н.Толстого: система и состав |
2.1 Правила и методы построения концептосферы ?поезд? влитературных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х Л.Н. Толстого. |
2.1.1 Концепт ?поезд? как ядро концептосферы |
2.1.2 Приядерная зона концептосферы ?поезд? |
2.1.3 Периферия концептосферы ?поезд? |
2.2 Количественный анализ концептосферы ?поезд? в литературныхпроизведениях Л.Н.Толстого |
2.3 Взаимосвязь зон концептосферы ?поезд? в литературных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хЛ.Н.Толстого |
Выводы |
ГлаваⅢ.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символического значения культурной концептосферы ?Поезд? в литературномтворчестве Л.Н.Толстого |
3.1 Символическое значение образа ?поезд? в литературных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х |
3.1.1 Разнообразные символические значения образа ?поезд? влитературных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х разных стран |
3.1.2 Эволюция символического значения образа ?поезд? в русскойлитературе |
3.2 Символическое значение концептосферы ?поезд? в литературныхпроизведениях Л.Н.Толстого |
3.2.1 Символическое значение ядра концептосферы ?поезд? |
3.2.2 Символическое значение приядерной зоны концептосферы ?поезд? |
3.2.3 Символическое значение периферийной зоны концептосферы?поезд? |
Выводы |
Заключение |
Список литературы |
致谢 |
(9)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依据 |
0.2 课题综述 |
0.3 研究内容 |
0.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
0.5 论文结构 |
第一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
1.1 目的—顺应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
1.1.1 目的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
1.1.2 顺应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
1.2 语料库翻译学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
1.2.1 语料库翻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
1.2.2 基于语料库的政治语汇俄译研究 |
1.3 翻译质量评价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
1.3.1 接受美学理论 |
1.3.2 纽马克的翻译批评观点 |
1.3.3 黄忠廉“两个三角”译评体系 |
1.4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概念界定与俄译基本原则 |
1.4.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概念界定 |
1.4.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基本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建设及译文语言特征 |
2.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建设 |
2.1.1 语料库的类型及语料选择 |
2.1.2 语料库的构成和规模 |
2.1.3 语料的预处理 |
2.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词汇和句法特征 |
2.2.1 类符/形符比(TTR)(词汇特征) |
2.2.2 形动词和副动词(词汇特征) |
2.2.3 平均句长(句法特征) |
2.3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
2.3.1 四字格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
2.3.2 缩略语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
2.3.3 隐喻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
2.3.4 谚俗语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
2.3.5 经典名句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受众理解度调查 |
3.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选词标准 |
3.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设计与实施 |
3.2.1 问卷设计 |
3.2.2 问卷实施 |
3.3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结果与分析 |
3.3.1 问卷调查结果 |
3.3.2 调查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目的—顺应视角下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成效分析 |
4.1 基于显化的目的顺应 |
4.1.1 显化现象分布与统计 |
4.1.2 四字格译文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
4.1.3 缩略语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
4.1.4 隐喻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
4.1.5 谚俗语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
4.1.6 经典名句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
4.2 基于简化的目的顺应 |
4.2.1 四字格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
4.2.2 隐喻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
4.2.3 经典名句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
4.3 基于范化的目的顺应 |
4.3.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中的副动词 |
4.3.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中的形动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争议译文分析与评价 |
5.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质量评价空间及评价视角 |
5.1.1 翻译质量评价空间 |
5.1.2 翻译质量评价视角 |
5.2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语言层面俄译质量评价 |
5.2.1 词汇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
5.2.2 语法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
5.2.3 修辞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
5.3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文化层面俄译质量评价 |
5.3.1 文化图示缺省 |
5.3.2 文化图示冲突 |
5.3.3 文化特色显现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 |
二、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模式构想 |
三、课题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附录一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 |
附录二 译语受众理解度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译语受众理解度调查结果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10)恰克图边境贸易发展研究(1728年-19世纪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中文摘要 |
Введение |
Глава 1 Освещение проблемы Кяхтинской пограничной торговли |
1.1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условия для основания кяхтинской торговли |
1.2 Отношение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к стройке города Кяхты |
1.3 Отношение китайского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к стройке города Кяхты |
Глава 2 Этапы развития кяхтинской торговли и перемена правил продажи отдельных видов товаров |
2.1 Развитие кяхтинской торговли(с 1728г. до конца 18века) |
2.2 Расцвет кяхтинской торговли (первая половинаXIXвека) |
2.3 Упадок кяхтинской торговли(вторая половинаXIXвека) |
Глава3 Влияние кяхтинской торговли на экономику и общество в Китае и России |
3.1 Влияние кяхтинской торговли на экономику и общество России |
3.2 Влияние кяхтинской торговли на экономику и общество Китая |
3.3Оценочные осуждения кяхтинсйой торговли со стороны Китая и России |
Заключение |
Список использова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四、Немногоо сходстве и различии между Онегиным и Печориным(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因素在中俄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 ——以中国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交流为例[D]. 于冰清. 西南大学, 2021
- [2]中国大学生眼中的俄罗斯国家形象探析[D]. 张泽明. 西南大学, 2021
- [3]汉俄语言世界图景中龙/дракон观念对比研究[D]. 曲祾奥.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4]语言文化学框架下的俄汉动物成语语义分析[D]. 鄂娜.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5]经济类文本中复合句的翻译策略 ——《当代经济中的银行体系》翻译实践报告[D]. 王若楠.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6]压缩表达策略在学术讲座同声传译中的应用 ——《区域学基础理论》学术讲座同声传译实践报告[D]. 崔笑.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7]空间批评视域下俄罗斯文学文本中的“远东”形象研究 ——以塔斯社远东媒体项目推荐书目为例[D]. 崔珂心.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8]托尔斯泰文学创作中“火车”文化观念域及其象征意义研究 ——以《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为例[D]. 刘思彤.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9]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D]. 袁昊.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1(08)
- [10]恰克图边境贸易发展研究(1728年-19世纪末)[D]. 王晓琪.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