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IT产业的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朱健,李芳芳[1](2017)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IT产业国际合作模式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明确指出合作重点包括共建信息丝绸之路、促进沿线国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深度合作等内容。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我国IT产业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也存在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基于此,我们提出合作学习、合作互补、合作提升,财税、金融和贸易政策配套支撑,完善信息平台等服务体系,建立相关协调机制,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与培养环境等政策建议,以求进一步推动我国IT产业国际合作。
王迟,郑谦[2](2016)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发展协同度的地区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正处于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提高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同度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发展协同度的地区差异为研究对象,利用近8年的信息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投入产出数据,对华东地区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的有序度进行测度,并计算两者的协同度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华东大部分地区信息技术产业的有序度整体在上升,传统产业的投入有序度却有所下降。从华东地区信息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协同度来看,除安徽、山东、上海和浙江的产业协同度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外,其他省份的下降趋势较为显着。该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外部经济形势和国内产业转移的影响,传统产业的投入要素持续下降,同时也反映出信息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还有显着的提升空间。
宋华盛,张敏[3](2015)在《中国IT产业省区分布及其决定因素》文中指出本文在探究中国IT产业区域分布特点的基础上,理论分析影响IT产业区域分布的决定因素,构建计量模型并利用1999年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和讨论。主要发现有:IT产业相比制造业在中国省区分布更不平衡;经济水平、人力资本、金融环境、创新环境、生活环境是影响中国IT产业分布的重要因素;地区的人才吸引力相比人才制造力对IT产业分布有更重要的影响。
秦琪[4](2013)在《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重庆IT产业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区域化是当今世界一大现象,也是备受政策制定者青睐的一种战略。一些发展良好的产业集群,能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正向效力。IT产业是重庆“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产业,加大IT产业发展力度,是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旨在找出对重庆IT产业集群化发展影响显着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首先对产业集群相关理论进行回顾。目的在于通过明确产业集群定义,总结产业集群特征,分析传统和现代产业集群主要理论流派以及产业集群类型、发展模式、识别方法、测度指标,为下文总结产业集群影响因素打下基础,进而总结出IT产业影响因素。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典型IT产业集群,找出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中关村以及东莞IT产业集群之间异同,以期为重庆IT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接下来对重庆IT产业集群进行回归分析,明确显着影响重庆IT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对重庆IT产业进行概况描述后,结合IT产业影响因素,根据重庆个体特征选取具体指标调查数据。回归方程中引进改进后的区位商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回归方程分析得出专利授权量、恩格尔系数和对外贸易是重庆IT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分别从创新、社会文化和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对重庆IT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具体对策建议。从政府、产业集群和企业角度分别提出创新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对策和建议,从重庆IT产业各细分行业角度给出调整产业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梁萌[5](2013)在《我国IT产业发展现状和劳动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T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劳动关系具有多元化的趋势。目前有代表性的用工形式包括:正式用工、劳务派遣、外包用工和家内劳动等。多元劳动关系虽然有利于IT产业当下的发展,但也需要关注多元化下劳动者利益的保障以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
唐琳洁[6](2013)在《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IT产业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IT产业在产值和增速上,以及对就业、贸易等的贡献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构成了我国经济总量的很大比重,对我国的产业升级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IT产业切入全球价值链时,大部分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位置。然而,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发达国家不断地对我国的IT产业升级实施挤压和控制,从而形成了一种俘获式的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而同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发展中国家不断地相互竞争,从而又形成了一种均衡式的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视角,我国IT产业既有实现产业升级,特别是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的困难,同时又具有实现产业升级的优势条件。因此,一条可循环的IT产业升级路径是可实现的。企业通过融入多条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提升自身的企业实力和学习能力,实现突破性创新;一旦IT产业中的多个企业实现了突破性创新,可以促使非线性的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出现国内产业中的龙头企业;非线性升级促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价值链的更快构建;快速构建国家价值链的方式不仅有利于改善我国IT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已有地位,也有助于以更高端的形式切入新的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的二维驱动理论把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分为了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两种,结合产业发展特征和技术势力与市场势力的观点,我国IT产业升级同样有方向可寻。对于生产者驱动的IT产业来说,技术势力显着,产业升级应该以设计研发优先;而对于采购者驱动的IT产业,市场势力见长,应该以品牌和渠道的建立和优化为先。对于IT产业升级的难题、路径、方向,本文选取联想与PC产业作案例分析,以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剖析联想的发展历程,阐述了联想作为IT产业中PC领域的龙头企业是怎么样运用和开发市场能力与技术能力来实现全球价值链的提升,进而促进IT产业升级;并通过分析PC产业失败的原因,对IT产业升级做出了警示。继而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我国IT产业升级给出了对策建议,并在总结我国IT产业升级的同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赵福涛[7](2011)在《新国际分工模式下我国IT产业集群及其内部垂直分工研究》文中指出IT产业是典型的全球化分工产业,我国正在日趋成为世界重要的IT生产制造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了IT产业集群的形成,而集群在信息交流、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技术溢出以及产业氛围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内部的分工更加专业。已有的研究多是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角度对我国的IT产业以及其他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情况进行分析,对集群内的垂直分工情况则较少涉及。本文试图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大背景下,基于我国27个主要省市的面板数据,从VSS指数、区位差、集群规模和集群内企业规模等角度对我国IT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及集群情况进行研究,并着重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内部出现的垂直分工情况进行度量。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IT产业VSS指数达到0.424,其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很高。我国已经在北京、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形成了外资游走型、嵌入型和关联型产业集群,集群规模和内部垂直分工和在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且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特点。(2)从我国主要IT产业分布区来看,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与集群内垂直分工水平呈正向变动关系,但是这种关系的影响系数还不够大,即IT集群内垂直分工仍然有发展潜力。集群内企业的规模与垂直分工水平呈显着的反向变动关系,这说明集群内部依附核心企业并从事专门化中间产品生产的中小企业大量出现并占据了重要地位。(3)从整体上看,东部省份的IT产业集群发展较为成熟,其集群内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对垂直分工的促进作用较中、西部更为显着。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坚持对外开放,提高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发挥各产业集群的自身优势,对集群内产品结构进行优化,增强创新能力;细化生产环节,促进从事中间产品生产且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综合考虑各要素,保证集群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王家庭,张俊韬[8](2011)在《我国IT产业的空间集聚:基于30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计算2000-2008年我国IT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指数及空间集聚β指数,来考察IT产业的集聚现象;并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方法,计算出Moran指数及其散点图,来分析产业集聚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IT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在逐渐加剧,IT产业呈现出在少数几个省区集聚的现象,具有明显的地方化现象。我国IT产业属于高度空间集聚产业,且空间集聚指数逐年增大,产业集聚现象明显。我国IT产业发展水平及其增长的空间分布不是随机的,而是在全局和局域环节都呈现出正向的空间依赖特征,表现为高发展水平的区域倾向于集聚在一起。
杨路阳[9](2010)在《我国IT产业人才政策分析》文中认为当今社会,人才资源已经成为增强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在某种程度上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信息产业作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地位,因此信息产业人才就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的信息产业技术发展迅速,产业门类多,渗透能力强,市场竞争激烈,产业规模总量已进入世界大国行列,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信息产业在核心技术、产业结构、管理水平、综合效益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发展”大”而不”强”。形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少高素质的IT人才,因此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推动信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升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信息产业由大到强的关键。本文在对我国信息产业从业人员调查的基础,了解信息产业人才在供给、成长环境、培养机制方面的问题,对我国IT产业人才资源的现状进行总体描述,在此基础上寻找我国IT人才政策方面的差距,借鉴国外IT产业的人才政策,剖析我国IT产业人才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最后提出完善我国IT产业人才政策的具体对策。
史磊[10](2010)在《中美现代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变革深化,服务业在经济中扮演着日益重摹的角色。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服务业的实力,尤其是现代服务产业的竞争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文以几个代表性的现代服务产业为例,应用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它们在我国和美国发展的现状,并利用若干指标比较两者国际竞争力的差异,揭示我国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所研究的我国这四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无一例外地低于美国的水平。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提高我国现代服务产业竞争力的详细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
二、我国IT产业的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IT产业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IT产业国际合作模式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IT产业国际合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IT产业国际合作模式 |
(一) 创新商业模式 |
1. 颠覆传统承包模式。 |
2. 延伸产业链条, 培育发展动能。 |
3. 紧密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IT领域发展。 |
4. 加强国内优秀企业的战略合作。 |
5. 围绕开发性金融资源, 推动产融深度合作。 |
6. 建设IT产业园。 |
7. 树立融合的信息产业发展观。 |
8. 必须注重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
(二) 拓展融资模式 |
(三) 推进PPP模式 |
(四) 探索海外研发模式 |
三、政策建议 |
(一) 根据沿线国家发展水平分类施策 |
(二) 财税、金融和贸易政策配套支撑 |
(三) 完善信息平台等服务体系 |
(四) 建立相关协调机制 |
(五) 建设良好的人才引进与培养环境 |
(六) 建立相关保障机制 |
(2)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发展协同度的地区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综述 |
(一)产业协同 |
(二)IT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机理分析 |
三、研究方法 |
(一)研究模型 |
(二)地区传统产业与IT产业的有序度和协同度评价指标 |
1. 传统产业投入子系统 |
2. 传统产业产出子系统 |
3. IT产业投入子系统 |
4. IT产业产出子系统 |
四、研究结果和讨论 |
(一)华东地区分省协同度分析结果 |
(二)华东地区传统产业与IT协同度比较分析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4)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重庆IT产业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回顾 |
2.1 产业集群概念和特征 |
2.1.1 产业集群概念 |
2.1.2 产业集群特征 |
2.2 产业集群主要理论流派 |
2.2.1 传统产业集群理论 |
2.2.2 现代产业集群理论 |
2.3 产业集群类型和发展模式 |
2.3.1 产业集群类型 |
2.3.2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2.4 产业集群测度指标 |
2.4.1 产业集群识别方法 |
2.4.2 产业集群测度指标 |
2.5 形成产业集群影响因素 |
2.5.1 产业集群影响因素 |
2.5.2 IT 产业集群影响因素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典型 IT 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
3.1 国外典型 IT 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
3.1.1 美国硅谷 IT 产业集群 |
3.1.2 印度班加罗尔 IT 产业集群 |
3.2 国内典型 IT 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
3.2.1 中关村 IT 产业集群 |
3.2.2 东莞 IT 产业集群 |
3.3 国内外 IT 产业集群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重庆 IT 产业集群化发展因素分析 |
4.1 重庆 IT 产业现状 |
4.2 重庆 IT 产业影响因素选择 |
4.3 重庆 IT 产业回归分析 |
4.3.1 模型选择 |
4.3.2 变量选取 |
4.3.3 数据说明 |
4.3.4 回归分析 |
4.3.5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促进重庆 IT 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策建议 |
5.1 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
5.1.1 政府创新措施 |
5.1.2 集群创新措施 |
5.1.3 企业创新措施 |
5.2 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 |
5.3 完善社会文化和制度环境建设 |
5.3.1 完善社会文化和制度措施 |
5.3.2 完善集群文化和制度措施 |
5.3.3 完善企业文化和制度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5)我国IT产业发展现状和劳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IT产业发展现状 |
二、IT产业的特点及其劳动关系概况 |
三、IT产业多层次用工制度 |
(一) 正式用工和正式的劳动关系 |
1. 原子化的雇佣关系。 |
2. 高流动的雇佣策略。 |
3. 核心—边缘的二元劳动力雇佣结构。 |
(二) 劳务派遣型用工 |
(三) 外包型用工 |
(四) 在家工作 |
(五) 复杂劳动关系的原因分析 |
四、IT产业与劳动政策 |
(6)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IT产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选题原因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创新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理论回顾 |
2.1.1 全球价值链 |
2.1.2 产业升级 |
2.1.3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产业升级 |
2.2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 |
2.2.1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产业升级研究思路 |
2.2.2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产业升级的企业能力与学习创新 |
2.2.3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产业升级的路径与方向 |
2.3 研究主题的提出 |
3.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产业升级:一个理论框架 |
3.1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产业升级困难分析 |
3.1.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产业升级比较——来自俘获式全球价值链治理的控制 |
3.1.2 我国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比较——来自均衡式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竞争 |
3.2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产业升级路径分析 |
3.2.1 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并重 |
3.2.2 共现线性升级与非线性升级 |
3.2.3 融入多条全球价值链 |
3.3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产业升级方向分析 |
3.3.1 生产者驱动和采购者驱动的观点 |
3.3.2 技术势力与市场势力的观点 |
4.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IT产业升级 |
4.1 我国IT产业升级的现实条件 |
4.1.1 政策支持 |
4.1.2 人力资源 |
4.1.3 价值创造 |
4.1.4 市场环境 |
4.2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IT产业升级难题 |
4.3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IT产业升级路径和升级方向 |
4.3.1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IT产业升级路径:一种基于突破性创新的可循环模式 |
4.3.2 我国IT产业升级方向对可循环升级路径实施的重要性 |
4.3.3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IT产业升级方向 |
4.3.4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IT产业升级的未来 |
4.4 小结 |
5.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IT产业升级的案例分析:联想与PC产业 |
5.1 联想现状:PC——PC+ |
5.2 联想的业绩表现 |
5.3 联想和我国IT产业升级的内在联系 |
5.4 联想的发展历程:可循环产业升级路径的实现 |
5.5 我国PC产业升级失败的原因 |
5.6 联想并购IBMPC对于我国IT产业升级方向选取的全球价值链解读 |
5.7 启示 |
6. 结束语 |
6.1 对策建议 |
6.1.1 宏观层面 |
6.1.2 中观层面 |
6.1.3 微观层面 |
6.2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7)新国际分工模式下我国IT产业集群及其内部垂直分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表目录 |
图目录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3 创新和不足之处 |
2 文献回顾 |
2.1 新国际分工模式的相关研究 |
2.2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
2.2.1 产业集群理论的梳理 |
2.2.2 产业集群的主要测度指标 |
2.3 产业集群与内部垂直化分工的相关研究 |
2.4 简要评述 |
3 新国际分工模式下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内部垂直分工的机理分析 |
3.1. 新国际分工模式对产业集群的作用机理分析 |
3.1.1 新国际分工模式的涵义 |
3.1.2 新国际分工模式对产业集群的促进机制分析 |
3.2 产业集群内部垂直分工的形成机理分析 |
3.2.1 从供给角度的分析 |
3.2.2 从需求角度的分析 |
3.2.3 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角度的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新国际分工模式对我国IT产业及其集群的作用分析 |
4.1 新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我国IT产业分析 |
4.1.1 IT产业的新国际分工模式分析 |
4.1.2 我国IT产业参与新国际分工的现状分析 |
4.1.3 我国IT产业参与新国际分工的指数化分析 |
4.2 新国际分工模式对我国IT产业集群的作用分析 |
4.2.1 新国际分工模式对IT产业集群的作用机制分析 |
4.2.2 新国际分工模式下我国IT产业集群的特征分析 |
4.2.3 新国际分工模式下我国IT产业集群的内部垂直分工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新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我国IT产业集群及其内部垂直分工的实证分析 |
5.1 我国IT产业集群的指数化分析 |
5.1.1 基于区位商的IT产业专业化测度 |
5.1.2 用绝对指标对IT产业集群规模的衡量 |
5.1.3 我国IT产业集群内部垂直分工的指数化分析 |
5.2 我国主要省市的IT产业企业规模测度 |
5.2.1 从平均就业角度的分析 |
5.2.2 企业平均规模指数 |
5.3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
5.3.1 模型的建立 |
5.3.2 对数据的选取和说明 |
5.3.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我国IT产业的空间集聚:基于30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变量选取 |
三、我国IT产业空间集聚的测度 |
(一) 整体维度分析 |
(二) 区域维度分析 |
四、我国IT产业集聚的空间相关性:Moran指数的计量结果 |
(一) 基于Moran I指数的IT产业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 |
(二) 基于Moran散点图的局域空间相关性检验 |
五、结论及启示 |
(9)我国IT产业人才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IT人才的研究 |
1.4.2 关于IT人才政策的研究 |
第2章 IT产业人才政策的界定 |
2.1 IT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
2.1.1 IT技术的概念 |
2.1.2 IT产业的内涵 |
2.1.3 IT产业的特征 |
2.2 IT产业人才的定义与特质 |
2.2.1 何谓IT产业人才 |
2.2.2 IT产业人才特质 |
2.3 IT产业人才政策及其系统构成 |
2.3.1 IT产业人才政策的定义 |
2.3.2 IT产业人才政策的系统构成 |
第3章 我国IT产业人才政策的现实分析 |
3.1 我国IT产业人才政策现状描述 |
3.1.1 我国IT产业人才政策结构 |
3.1.2 我国IT产业人才政策的功能 |
3.2 我国产业人才政策的现实矛盾 |
3.2.1 我国IT产业人才需求的“旺盛”与政策支持的“短缺” |
3.2.2 我国IT产业人才结构的“多层”与政策供给的“单一” |
3.2.3 我国IT产业人才成长需求的“复杂”与政策激励的“简单” |
第4章 中外IT产业的人才政策对比分析 |
4.1 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人才引进政策 |
4.1.1 美国的人才引进政策 |
4.1.2 法国的IT人才引进政策 |
4.1.3 英国的IT人才引进政策 |
4.2 国外人才培养政策 |
4.2.1 印度的软件产业与人才培养 |
4.2.2 日本的信息产业人才开发计划 |
4.2.3 韩国政府的IT人才培养政策 |
4.3 中国IT人才政策的差距 |
4.3.1 IT产业人才资源开发不足 |
4.3.2 人才引进政策结构简单 |
4.3.3 我国人才培养政策手段落后 |
4.3.4 人才政策的工作机制僵化 |
第5章 完善我国IT产业人才政策的对策 |
5.1 改善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
5.2 建立高层次人才国家储备与开发利用制度 |
5.3 实施信息技术人才国际化工程 |
5.4 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人才市场体系 |
第6章 结论 |
6.1 IT产业人才政策是系统存在的 |
6.2 我国IT产业人才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
(10)中美现代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
第一章 现代服务产业的基本范畴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现代服务产业的界定范围 |
一、服务产业的分类 |
二、现代服务产业的内涵 |
三、现代服务产业的界定标准 |
四、本文现代服务产业的分类 |
第二节 本文理论基础 |
一、本文应用的相关理论 |
二、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第三节 现代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 |
一、建立现代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的原则 |
二、现代服务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全球经济形势和其它产业对现代服务产业的影响 |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对现代服务产业的影响 |
一、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
二、经济全球化对现代服务产业的影响 |
第二节 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现代服务产业的影响 |
一、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涵义和产生的原因 |
二、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现代服务产业的影响 |
第三节 现代服务产业与制造产业的互动效应分析 |
一、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跨产业渗透与融合 |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
三、现代服务产业有利于制造业发展和升级的原因简析 |
第四节 中美现代服务业发展概况 |
一、美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概况 |
二、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概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美银行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
第一节 金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及评价方法 |
一、金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二、金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第二节 中美银行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
一、本文中银行业的界定范围及银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
二、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三、美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四、中美银行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
第三节 提高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一、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
二、对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美保险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
第一节 中美保险产业发展的现状 |
一、保险产业的基本特征 |
二、中美保险产业发展的现状 |
第二节 中美保险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
一、中美保险资金运用比较分析 |
二、中美保险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三、中美保险监管制度比较分析 |
第三节 提高我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一、我国保险业发展中的问题 |
二、提高我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美物流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物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及评价方法 |
一、物流产业的概念界定 |
二、物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及评价体系 |
第二节 中美物流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
一、中国物流产业发展概况 |
二、美国物流产业发展概况 |
三、中美物流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的结论 |
第三节 提升我国物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一、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
二、对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美IT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及分类 |
一、IT产业的相关概念 |
二、IT产业的分类 |
第二节 中美IT产业发展概况及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
一、中国IT产业发展概况 |
二、美国IT产业发展概况 |
三、中美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
第三节 提升我国IT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一、我国IT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
二、对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我国IT产业的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IT产业国际合作模式与政策研究[J]. 朱健,李芳芳. 宏观经济管理, 2017(11)
- [2]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发展协同度的地区差异研究[J]. 王迟,郑谦.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6(03)
- [3]中国IT产业省区分布及其决定因素[J]. 宋华盛,张敏. 浙江学刊, 2015(02)
- [4]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重庆IT产业影响因素分析[D]. 秦琪.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3)
- [5]我国IT产业发展现状和劳动关系研究[J]. 梁萌.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6)
- [6]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IT产业升级研究[D]. 唐琳洁.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4)
- [7]新国际分工模式下我国IT产业集群及其内部垂直分工研究[D]. 赵福涛. 浙江大学, 2011(08)
- [8]我国IT产业的空间集聚:基于30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王家庭,张俊韬. 当代经济科学, 2011(01)
- [9]我国IT产业人才政策分析[D]. 杨路阳. 东北大学, 2010(07)
- [10]中美现代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 史磊. 黑龙江大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