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混合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城市生活垃圾混合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一、Experimental Studies on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ixed Municipal Solid Waste(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佳[1](2021)在《城市生活垃圾与烟煤混燃及其污染物排放和控制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城市生活垃圾生成量与日俱增,焚烧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垃圾处理处置工程的巨大压力,但生活垃圾组分复杂、含水率高、热值低,焚烧前有必要对其进行预处理,并在焚烧过程中添加煤等燃料来起到稳燃助燃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采用低温烘焙预处理技术在不同温度(220℃、260℃、300℃)下制备垃圾烘焙样,分析MSW理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MSW经低温烘焙后,质量、能量产率下降,热值提高,其中MSW-260烘焙样品适宜作为燃料。采用热重分析法对MSW、MSW-260、BC及其混合物的燃烧特性进行研究,并采用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法计算样品活化能。结果表明:MSW-260与BC掺混,能有效改善烟煤的燃烧特性,提高混合样的燃烧速率;升温速率上升会产生热滞后现象,MSW-260与BC混燃各反应阶段均向高温侧移动;综合动力学分析以及燃烧特性参数分析结果,在保证资源高利用率和良好的燃烧状况条件下,MSW-260与BC混燃质量比可选用5:5。利用燃烧试验系统研究掺混比例、燃烧温度对MSW、MSW-260与BC混燃过程中CO、NO以及SO2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SW、MSW-260掺混比例的增大,CO排放量逐渐增加,NO排放量先降低后增加,SO2排放量逐渐降低,低温烘焙预处理有利于降低混合样CO和SO2排放量;随着燃烧温度的上升,CO排放量先降低后增加,850℃时CO生成量最低,NO排放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较高的燃烧温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NO排放,但也增加了SO2的排放。同时对MSW与BC混合样进行固硫特性实验研究,比较石灰石、贝壳和蛋壳三种钙基固硫剂固硫效果的差异,分析钙硫比、燃烧温度两个因素对固硫剂固硫率的影响,探究Na2CO3、Fe2O3和Al2O3三种添加剂在Ca/S=2.5的基础上对贝壳高温固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Ca/S比时,贝壳固硫率明显高于蛋壳和石灰石;高温燃烧条件下,贝壳固硫优势依旧较明显;三种添加剂最适宜的添加量分别为1%、2%、1%;不同添加剂对贝壳固硫的改善效果不尽相同,综合分析,Na2CO3的改善效果最好。

尤海辉[2](2021)在《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优化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具有减容化、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特点,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国内垃圾焚烧行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垃圾焚烧技术作为主要的焚烧技术之一,在国内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应用。随着垃圾焚烧环保标准和监管力度不断提高,部分CFB生活垃圾发电企业出现了CO排放及炉膛中上部温度5分钟均值不能连续稳定达标等问题,如何通过系统性的燃烧优化,提升垃圾焚烧炉运行的环保性和经济性,是CFB垃圾焚烧炉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CFB生活垃圾焚烧炉为研究对象,从燃烧优化的角度出发,致力于提升锅炉运行的环保性和经济性,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概括介绍CFB垃圾焚烧工艺和CFB垃圾焚烧炉的组成,分析并归纳总结了CFB焚烧炉流体动力学特性、炉内传热模型、燃烧模型、CO生成和燃烧机理、热工特性,在此基础上阐述了CFB生活垃圾焚烧系统的运行控制要求。(2)对某CFB垃圾炉的烟气污染物排放特性进行了全面的诊断分析,深入跟踪分析CO排放状况、运行状况。结果表明,垃圾品质差、垃圾预处理和给料均匀性不够重视、运行调整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出现CO超标排放、运行周期偏短等问题。(3)对CFB垃圾焚烧炉的CO排放特性进行了深入的试验研究,分析了CO超标排放的影响因素。从垃圾预处理、垃圾给料、炉膛受热面布置、炉膛二次风布置、热烟气停留时间等方面着手,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经过整体改造之后,CFB垃圾焚烧锅炉CO排放数据能够连续稳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CO时均值浓度能够稳定控制在50 mg/m3以下,日均值浓度可以控制在20 mg/m3以下,锅炉运行周期亦得到了较大的延长。(4)由于生活垃圾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可靠的在线测量仪器对其热值进行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系统缺少可靠的热值反馈信号,难以掌握入炉燃料热量的变化,影响控制效果。本文提出利用锅炉运行参数对入炉燃料热量进行虚拟重构的方法,结合CFB垃圾焚烧锅炉的运行机理特点和运行人员经验智慧,以模糊神经网络算法为基础,将相关的锅炉运行操作参数作为系统的输入变量,构建入炉垃圾热量的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具有优秀泛化能力,可以快速准确反映入炉垃圾热值水平。此外,还利用智能建模算法针对锅炉床温、NOx、汽包水位等参数进行建模研究,预测误差均能控制在±2%以内。(5)CFB生活焚烧炉飞灰产生率普遍在原生垃圾的10%左右,偏高的飞灰率导致锅炉效率下降、运行周期偏短、飞灰处置成本上升。本文进行了针对性的减量化研究,针对长期焚烧城乡垃圾和填埋场陈腐垃圾的焚烧炉,设计了尾部烟道转向室底灰收集减量系统、循环灰收集减量系统和飞灰回燃系统,通过多种方式降低CFB锅炉的飞灰率。实践结果表明,尾部烟道转向室底灰收集减系统可以减少飞灰率4%以上,循环灰收集减量系统在长期焚烧城乡垃圾和填埋场陈腐垃圾的锅炉能够减少飞灰率5%左右,飞灰回燃系统有助于CO排放控制,并且能够减少飞灰率1.5%左右,减少每吨垃圾2kg左右氢氧化钙用量。最后对全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了总结,认为开展的相关试验研究工作及提出的系统性优化方案,对控制CFB垃圾焚烧炉CO稳定达标排放、延长锅炉运行周期、优化锅炉运行调整方式、降低飞灰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工作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指明了下一步研究工作的方向。

陈涛[3](2021)在《城市生活垃圾与花生壳的混燃特性及其碱金属的迁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生活垃圾与花生壳按照不同的掺混比、在不同的炭化温度下共水热炭化得到共炭化产物。采用热重分析法探究产物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共水热炭化产物在燃烧过程中出现三个失重峰。随升温速率的提高,共水热炭化产物的TG-DTG均向高温区移动。生活垃圾与花生壳的共炭化产物在燃烧过程中存在协同作用。生活垃圾掺混花生壳共水热炭化,随着花生壳掺混比例的增加,燃烧越彻底,热重曲线逐渐向高温区偏移。生活垃圾掺混花生壳水热共炭化,炭化温度为220℃,掺混比为5:5时,燃烧特性指数S最高,最小着火能量最低,为89.55k J/mol。生活垃圾与花生壳的共水热炭化产物在不同温度下充分燃烧,收集固相残渣和吸收尾气,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对萃取液、消解液和吸收液中的K、Na含量进行检测,同时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残渣微晶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燃烧温度越高,气相钾析出的越多,水溶钾、醋酸铵溶钾和盐酸溶钾含量逐渐减少,难溶钾逐渐增加。燃烧残渣中水溶钾主要为KCl和K2SO4,难溶钾主要为KAl Si O4、KAl Si3O8和K4Ca Si3O9。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水溶钠、醋酸铵溶钠和盐酸溶钠含量逐渐减少,难溶钠含量先增后减,气相钠析出越多。燃烧残渣中水溶钠主要为Na Cl、Na2SO4和Na2O,难溶钠主要是Na Al Si O4。共水热炭化产物中添加不同比例的KOH、NaOH,采用热重分析法探究K和Na的含量对燃烧的影响,结论如下:KOH和NaOH能有效降低共炭化产物的着火温度、燃尽温度,对共炭化产物的挥发分析出燃烧起促进作用。KOH和NaOH能提高固定碳的燃烧速率,KOH和NaOH的抑制作用只会发生在高温区,KOH的百分含量为2.9%,NaOH的百分含量为0.7%的燃烧特性指数最大。

曾祥浩[4](2020)在《高热值垃圾焚烧炉燃烧过程数值模拟及其耦合污泥掺烧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日益剧增。有效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成为一个亟待处理的问题。垃圾焚烧具有减容明显,无害化效率高,资源可回收利用等显着特点,焚烧法成为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同时城市污泥随污水处理量增大急剧增加,高热值垃圾焚烧炉具有燃料适应性强和污染物低等特点,将城市生活垃圾和城市污泥在高热值垃圾焚烧炉混烧,是综合有效处理固体废弃物的一个重要途径。采用数值模拟对900t/d高热值垃圾焚烧炉排炉炉型和配风联合优化设计,利用FLIC和Fluent耦合的方法,研究炉膛前后拱角度、烟道位置和燃尽风管布置方式,优化二次风与燃尽风配比,二次风管位置和角度,获得垃圾料层在燃烧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垃圾燃尽率以及各工况下炉内的温度场、组分场、污染物排放特性等。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垃圾焚烧炉炉内烟气流场、组分浓度和污染物排放量与现场数据相符。随炉排速度降低,床层对应的最高温度升高111K,主燃烧区前移0.7m;炉排速度为15 m/h时,垃圾在床层内充分燃烧;前后拱角度为21°/35°时,炉膛内的流动较均匀,形成较完整的切圆,有利于气流扰动和混合,强化传热和燃烧程度,降低水冷壁的高温腐蚀。前后拱10°/35°时,NOx出口含量最低为262.5 mg/Nm3。前后拱二次风喷入角度分别为67°/47°时,炉内温度分布均匀,对壁面高温腐蚀减弱,第一烟道烟气出口温度达到907℃,炉膛火焰呈中心对称分布,炉内烟气与二次风混合良好,NOx排放为132.5mg/Nm3;燃尽风、前后拱二次风配比为0.38:0.46:0.16,炉膛二次风扰动较大,炉膛烟气与氧气混合度高,气相燃烧旺盛,烟气在炉内停留时间延长,可燃组分燃烧充分,温度场集中在炉膛中部,NOx排放减少。在900t/d高热值垃圾焚烧炉上模拟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掺烧污泥,以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和市政污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污泥含水率和掺烧量对炉内燃烧过程、流场分布及烟气主要组分分布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的影响。在模拟过程中获得了最佳的掺烧比。结果表明:随着污泥掺烧量的增加,炉排固相燃烧过程延迟,水分蒸发速率增大,温度下降,挥发分析出速率降低约70 kg/(m2·h)、焦炭燃烧速率下降约10 kg/(m2·h),污染物NOx排放增加50.98 mg/Nm3。随着污泥含水率的增加,温度降低约25 K,污染物NOx排放降低。掺烧污泥对炉内速度矢量场影响较小。

谭子其[5](2020)在《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典型污染物释放特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长,危险废物处置市场需求大。对此,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窑炉协同处置技术成为固体废物处置的重要途径。而流化床锅炉作为工业窑炉的主要类型,其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尚处在初步试验探索阶段,试验基础薄弱、缺乏工程实践,相应的技术标准也尚待制定。因此,开展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典型污染物释放特征研究,为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实验室模拟试验及现场工程试验对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进行研究。实验室模拟试验探究了重金属Pb、Cd、Zn、As的挥发特性和有机污染物苯与对二氯苯的降解特性。工程试验选择抗生素菌渣在大型流化床锅炉上进行协同处置,研究协同处置过程中典型污染物(重金属和二恶英)以及常规污染物的释放特性,分析其环境风险。最后,结合重金属模拟试验结果,分析验证重金属在流化床锅炉内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室模拟条件下,Pb、Cd、Zn三种重金属无论初始形态是氧化物、氯化物还是硫化物,以及硫化物形态存的As,其挥发率都是随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当燃烧温度超过825℃,停留时间90min时,Pb、Cd、Zn、As的挥发率均达到60%以上,容易存在于锅炉粉煤灰或烟气中。通过工程试验分析验证,重金属Pb、As和Zn主要分配在粉煤灰中,分配率均在81%以上;其次是炉渣;而随锅炉烟气排放的极少,最高也才0.55%;脱硫石膏中Pb、As和Zn分配率也较低,Pb和As几乎不存在。重金属Cd易存在于粉煤灰或烟气中。其它重金属V、Cr、Mn、Co、Ni、Cu、Mo和Sn也均易向粉煤灰迁移,其次是炉渣,脱硫石膏和锅炉烟气中分配率均较低。(2)实验室模拟条件下750℃~975℃,有机污染物苯的热降解率相比对二氯苯低。在825℃以上,停留时间5s时,苯的热降解率只达到99.95%,而对二氯苯达到99.99%;对二氯苯的热降解率满足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含对二氯苯及热稳定性等级低于对二氯苯的有机固体废物在流化床锅炉内可以得到充分降解。(3)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抗生素菌渣对锅炉运行工况的稳定性影响不大,但协同处置过程中锅炉烟气具有一定的环境风险。协同处置抗生素菌渣增加了锅炉烟气中重金属Zn的排放浓度,以及CO和HF的排放浓度均超过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限值,故后续应采取措施降低其浓度后排放。

王海川[6](2020)在《污泥在四角切圆煤粉炉和生活垃圾焚烧炉中掺混燃烧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垃圾和市政污泥的处理量不断增加,两者的处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污泥在燃煤锅炉以及垃圾焚烧炉中的协同燃烧处理技术具有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优点,日益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技术(CFD),分别开展污泥在煤粉炉中掺混燃和污泥在垃圾焚烧炉中掺混燃烧数值模拟研究。首先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际运行数据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然后通过分析不同工况下的温度场分布、速度场和NOX分布,研究掺混比例和污泥含水率对于燃烧的影响,为协同燃烧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以某300MW四角切圆煤粉燃烧炉为研究对象,模拟污泥和煤粉在四角切圆煤粉炉的掺混燃烧过程以及对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对比单混合分数/有限概率模型和双混合分数/有限概率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双混合分数/有限概率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污泥和煤粉的燃烧特性差异。随着污泥掺混量和污泥含水率的增加,锅炉内的主燃烧温度降低150K以上,四角切圆形态被影响,污泥和煤粉的燃尽率降低,燃烧效果变差,NOX的排放大幅上升。综合比较几种掺混比率,40%含水率下的市政污泥其掺混比例建议控制在6%以内。由于污泥掺混燃烧后引起炉内NOX排放增加,为解决NOX排放超标问题,对SCR反应器导流板的布置形式进行模拟优化,提高了反应器内流场的均匀度,进而提高SCR反应器的脱硝效率。数值模拟研究发现采用“直-弧-直”型导流板和布置合适数量的整流板,可以更好的引导气流流动。加装合适数量的整流板可以减少气流对于催化剂层的冲蚀。针对污泥和垃圾在城市生活垃圾燃烧炉内的掺混燃烧过程,以某350MW的城市生活垃圾炉为例利用Flic和Fluent进行耦合计算,研究污泥掺混比例和含水率对于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运行的影响。随着掺混比例的增加和污泥含水率的增加燃烧发生恶化,主燃烧区温度显着降低150K以上。因此,市政污泥应该进行干化处理,并建议将掺混比例控制在7%以内。为优化污泥在垃圾焚烧炉中掺混焚烧,论文以掺混含水率为40%的污泥,掺混比例为5%的工况为例,对过量空气系数和一二次风的配风比例等运行工况进行优化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过量空气系数为1.5和1.6较为合适,既可以为可燃组分燃烧提供充足氧气,又不至于炉温因过量冷空气的进入而显着降低。为充分满足垃圾和污泥的一次燃烧和二次燃烧过程的燃烧需要,一二次风的比例为65:35或60:40较为合适,因为在该比例下可燃气体和空气在二次风口处可以充分混合,一次燃烧也可以将垃圾污泥中的水分充分干燥。

蔡亚明[7](2020)在《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调整》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生活垃圾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迫切难题,在“垃圾围城”的压力之下,垃圾焚烧技术正在我国大力推广使用。部分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出现CO超标的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分析CO超标原因并给出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优化调整建议,对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企业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理论分析部分根据燃烧反应机理,计算了不同温度、氧量和停留时间条件下CO的燃烧反应,确认3T+E原则的正确性。对某些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CO超标排放进行了原因剖析,主要为给料波动、反应温度较低、燃烧停留时间不足,并根据理论计算给出了对应的建议。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某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企业运行工况下一二次风量的合理性和给料波动下CO超标情况,确定了在一二次风与给料波动中,CO排放超标的主要因素是给料波动,而运行工况下一二次风对CO排放浓度超标影响不大。对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进行了现场测试,主要方向为提高燃烧温度和给料自动化。提高燃烧温度的测试主要包括有增加给煤量、加装甲烷燃烧器,减少空烟道漏风等。经过测试发现增加给煤使温度提高至886℃时,CO排放浓度会稳定地低于100mg/m3;加装甲烷燃烧器后,温度提升至846℃,CO排放浓度便会稳定地低于100mg/m3,这可能是甲烷燃烧比较迅速稳定的缘故;在减少空烟道漏风后,CO排放浓度约降低11.3%,浓度为141.5mg/Nm3。通过程序控制实现给料自动化,与人工控制相比,自动控制时CO排放浓度降低约63.6%,浓度为67 mg/Nm3,成功实现达标排放。进行了炉内加钙燃烧脱氯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垃圾和煤的混合燃料中氯元素含量高于硫元素的情况下,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内喷射石灰石脱氯最佳的钙氯比为2:1,此时脱氯效率可达61.1%。当温度大于800℃时,CaCl2会有最多80%的反应比例,且反应主要集中在前20min。石灰石对氯元素进行固定后,主要以CaCl2固体形式存在与颗粒度较小的布袋收集灰中。

陈文迪[8](2019)在《污泥在流化床内的燃烧特性及高效焚烧处理处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加,污泥的产量也在逐年俱增,仅城镇生活污水污泥,我国在2020年的年产量预计将高达1270万吨(干基)左右,污泥的处理处置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流化床焚烧技术由于其燃料适应性广、运行稳定、尾气污染小、维护次数少等特点,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应用于污泥焚烧处理处置中。然而,污泥流化床焚烧炉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能耗高、设备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情况,主要从如何提高效率入手,对污泥流化床焚烧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本文首先通过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试验对一种烟煤和三种污泥进行了燃烧特性比较,用Coats-Redfern积分法计算了燃烧动力学参数,并研究了污泥与煤在混燃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所得结论为下文研究开展提供数据支持。针对目前两种应用较广的流化床炉型,通过在0.5MW鼓泡流化床和1MW循环流化床试验台进行污泥焚烧试验,比较了两种炉型的温度分布、污染物排放以及燃烧效率,并利用Fluent软件和非预混燃烧模型,对相同的试验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从而总结了污泥在两种炉型内焚烧的特点。结合上述试验结果,本文以焚烧炉的出入口为切入点,来研究提高流化床焚烧污泥效率的方法,一是利用实验室自制的小型间歇式污泥桨叶干化机上进行了两种污泥的干化试验来探究污泥入炉含水率对燃料粒径分布的影响,从而为选择合适的入炉污泥参数提供数据参考;二是通过比较粉煤灰和污泥灰的粒径分布、密度等物理参数,说明了改进流化床锅炉旋风分离器的必要性,利用理论计算分析了不同参数对分离效率的影响,对不同结构、运行条件下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进行了数值模拟,提出了改进目前流化床旋风分离器的优化方案。最后,以设计处理量为700吨/天的污泥干化焚烧工程为研究对象,根据运行月报数据和现场试验测试数据,对该污泥焚烧工程进行了系统的能量平衡分析,计算了六台干化机和两台焚烧炉的热效率,分析比较了干化焚烧系统主要的运行参数,根据能量平衡模型计算了系统的能量流向分布,定量分析了能量损失,综合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的节能降耗措施。

陈峰[9](2019)在《生活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中国生活垃圾具有“高含水、高有机质、高混合度、低热值”的复杂特性,其中含水率是制约其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关键因素。降低生活垃圾含水率的常用技术有机械干化、热干化、生物干化等,但在投资、能耗、运行成本、运行稳定性和干化效率,及对周围环境友好性方面都有提升空间。其中,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是利用高温好氧微生物菌群在降解垃圾中有机质时所释放的热量,在干化仓内形成持续稳定的高温环境,将垃圾中的液态水蒸发为气态水,进入干化仓的低温低湿空气变成了高温高湿的气体后经由通风系统排出,进而快速去除垃圾中绝大部分水分的工艺。目前,国内外采用的多是好氧堆肥发酵等好氧生物干化技术,存在干化温度低(35~45℃)、速度慢、周期长、干化效果不佳、产品热值仍然较低而难以资源化应用等诸多问题。提高生物干化温度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突破点,为此开展高温生物干化技术的工程化研究,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体系,对推动我国生活垃圾处理走向“以废物变资源、废物变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开展了多类型的高温好氧生物干化工艺性能试验,通过对包括干化过程和效果影响因素、干化产品应用适宜性、以及干化烟气污染控制等的系统研究,确定了高温好氧生物干化工艺的工程运行条件;在此基础上,应用环境生物学、生化反应动力学、热力学等原理,通过建立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数学模型和过程控制方法,开展了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机理和优化控制策略研究。在构建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高温烟气、太阳能等余热辅助、小型一体化、烟气除尘脱硫脱硝等系列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方案,并通过工程案例分析,对该工艺进行了系统的技术经济评价。通过上述试验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是一种适合中国生活垃圾特点的干化方法,温度范围为50℃~70℃。(2)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中,垃圾的含水率由约58.9%逐步降低到约18.6%,减量化50%以上,垃圾低位热值由约9000kJ/kg提高至18000kJ/kg。(3)影响高温好氧生物干化的主要因素是有机质含量>微生物菌种>通风风量>仓体构造>氧气浓度>颗粒粒径>仓体保温性能,其中高温好氧微生物菌种、通风风量、仓体构造是决定性的外部影响因素。(4)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排放气体中NO、SO等浓度低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排放标准限值;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不产生渗滤液,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不需要配套专门的废气和废水处理设施。(5)生活垃圾高温好氧干化后可制成垃圾衍生燃料(RDF),RDF在掺烧过程中锅炉燃烧稳定、燃烧排放污染物浓度低,高温好氧生物干化产物可以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RDF/原煤的掺烧质量比宜控制在5%~10%。(6)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中垃圾堆体的温度变化规律与微生物的生长规律相吻合,证实了高温好氧生物干化的产热机理是遵循微生物分解合成规律的,干化过程中的热量来自于微生物分解垃圾中有机质所释放的热能。(7)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可将生物干化周期缩短至7d;干化过程可划分为温升期、高温期及温降期,各期历时为0.6d、5.6d、0.8d;水分去除主要在高温期;(8)高温好氧生物干化各阶段的控制策略:在干化初期以满足供氧量、快速升温为主要控制依据,干化中期以氧气供给保证微生物释放最大的热量与通风除湿吸收热量之间所建立的动态平衡为控制依据,干化末期以满足通风除湿为主并使仓内垃圾堆体温度快速降低。(9)该技术可用于现有垃圾焚烧和综合处理厂的改造项目,改造部分的工程投资约3万元/t、处理成本约23元/t、新增经济效益约66元/t。(10)采用本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我国生活垃圾可以采用“收集~好氧生物干化~压缩~转运”的收运模式和“粗破碎+高温好氧生物干化+RDF燃料制造+燃料焚烧(或综合利用)”的处理处置模式,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效率。我国政府对环保产业的鼓励和扶持政策提供了巨大的垃圾处理供给市场,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顺应了这种市场需求变化,是一种解决中国生活垃圾“三高一低”难题的高效、经济、实用的垃圾生物预处理方法,未来会有广阔的应用市场。

范云龙[10](2018)在《油页岩与城市生活垃圾混合燃烧和热解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相应骤增,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现状与迅猛增加的能源需求是当今能源领域面临的主要矛盾。油页岩因其储量丰富而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能源资源,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清运量极大且逐年增加,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也成为当今环境领域关注的焦点。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不同可燃物混合热利用可能带来协同促进作用。因此,本文着重研究油页岩与城市生活垃圾的混合燃烧和混合热解,具体如下:(1)利用热重分析仪实验了研究油页岩、城市生活垃圾及其不同掺混比样品的燃烧特性,分析了反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并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城市生活垃圾的燃烧特性明显优于油页岩。当城市生活垃圾掺混比大于50%时,混合样品具有较好的综合燃烧特性。两者在混合燃烧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促进作用,尤其是在高温阶段更为明显。当掺混比为70%时,反应活化能最小(172.2 kJ/mol),残存质量比最小为28.03%,标志着燃烧反应进行更彻底,故该掺混比较为理想。(2)利用热重分析仪实验研究了油页岩、城市生活垃圾及其混合样品热解特性和相互作用,建立反应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快速热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热解产物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城市生活垃圾的热解特性优于油页岩,混合样品在热解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相互促进作用;当城市生活垃圾掺混比为50%时,在所有掺混样品中活化能较低(108.4kJ/mol),固体质量比为58.96%,标志着热解反应进行较为充分;油页岩的热解产物中绝大多数是烃类,高达97%,城市生活垃圾热解产物主要是烃类以及氯化氢(6.67%),混合样品的热解中氯化氢含量相对减少,所有混合样品热解产物占比均低于4%。(3)利用热重分析和快速热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别实验研究了城市生活垃圾可燃单组分的热解特性和产物组分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除聚氯乙烯热解过程中有两个明显失重峰,其余均为单失重峰;热解产物主要是烃类,聚氯乙烯的热解产物中有较多氯化氢。本文的研究内容一定的现实价值,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以及油页岩的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Experimental Studies on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ixed Municipal Solid Wast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xperimental Studies on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ixed Municipal Solid Waste(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生活垃圾与烟煤混燃及其污染物排放和控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低温烘焙预处理技术
    1.3 城市生活垃圾与煤混合燃烧研究现状
        1.3.1 生活垃圾与煤混燃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1.3.2 生活垃圾与煤混燃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1.3.3 燃煤过程中固硫特性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城市生活垃圾与烟煤混燃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样品制备
        2.2.2 实验设备及方法
        2.2.3 实验数据处理
    2.3 垃圾烘焙样品的基础分析
    2.4 城市生活垃圾与烟煤混燃特性分析
        2.4.1 单独样燃烧热重曲线分析
        2.4.2 掺混比对样品燃烧热重曲线的影响
        2.4.3 升温速率对样品燃烧热重曲线的影响
        2.4.4 燃烧特性参数分析
    2.5 动力学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生活垃圾与烟煤混燃CO和NO排放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样品制备
        3.2.2 实验设备及方法
        3.2.3 实验数据处理
    3.3 城市生活垃圾与烟煤混燃CO排放特性研究
        3.3.1 掺混比对CO排放特性的影响
        3.3.2 温度对CO排放特性的影响
    3.4 城市生活垃圾与烟煤混燃NO排放特性研究
        3.4.1 掺混比对NO排放特性的影响
        3.4.2 温度对NO排放特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生活垃圾与烟煤混燃固硫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样品制备
        4.2.2 实验设备及方法
        4.2.3 实验数据处理
    4.3 城市生活垃圾与烟煤混燃SO_2排放特性研究
        4.3.1 单独样燃烧SO_2排放特性研究
        4.3.2 掺混比对SO_2排放特性的影响
        4.3.3 温度对SO_2排放特性的影响
    4.4 固硫剂对样品固硫特性影响实验研究
        4.4.1 钙硫比对固硫率的影响分析
        4.4.2 燃烧温度对固硫率的影响分析
    4.5 添加剂对固硫效果的影响
        4.5.1 添加剂种类对固硫效果的影响
        4.5.2 添加剂含量对固硫效果的影响
        4.5.3 灰渣样品的扫描电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优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符号对照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2.1 “软”的层面
        1.2.2 “硬”的层面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对象分析
    2.1 引言
    2.2 CFB垃圾焚烧工艺
    2.3 CFB锅炉生活垃圾焚烧锅炉组成
    2.4 CFB锅炉流体动力学特性
        2.4.1 密相区流体动力学模型
        2.4.2 稀相区流体动力学模型
    2.5 CFB炉内传热模型
    2.6 燃烧模型
    2.7 CFB垃圾焚烧炉中CO生成及燃烧机理
    2.8 CFB燃烧方式的主要特点
    2.9 CFB生活垃圾燃烧运行控制任务
    2.10 本章小结
3 CFB垃圾焚烧炉燃烧诊断
    3.1 引言
    3.2 某电厂CFB垃圾焚烧锅炉烟气污染物排放诊断
        3.2.1 不同燃烧工况下运行数据分析
        3.2.2 飞灰、底渣取样分析
        3.2.3 典型负荷下炉膛不同位置烟气组分分析
        3.2.4 典型工况能量质量平衡分析
        3.2.5 冒正压问题
    3.3 CFB生活垃圾焚烧锅炉垃圾前端处理分析
        3.3.1 垃圾堆酵状况
        3.3.2 垃圾破碎分选状况
        3.3.3 垃圾给料输送设备
    3.4 本章小结
4 CFB垃圾焚烧炉烟气污染物排放优化控制
    4.1 引言
    4.2 垃圾预处理及给料优化
        4.2.1 垃圾堆酵优化
        4.2.2 垃圾破碎、分选系统优化
        4.2.3 垃圾给料系统优化
    4.3 锅炉本体部分改造
        4.3.1 增加卫燃带
        4.3.2 二次风改造
        4.3.3 增加空烟道
    4.4 综合改造后效果
    4.5 本章小结
5 CFB垃圾焚烧炉入炉垃圾热量软测量及床温预测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智能算法的入炉垃圾热量软测量模型
        5.2.1 多种群遗传粒子群寻优算法研究
        5.2.2 智能建模算法介绍
        5.2.3 热量预测模型输入变量的选择
        5.2.4 垃圾热值的模糊等级划分
        5.2.5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5.2.6 模型总体优化方案
        5.2.7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入炉垃圾热量预测模型
        5.2.8 构建基于SVM的入炉垃圾热量预测模型
        5.2.9 构建基于ANFIS的入炉垃圾热量预测模型
        5.2.10 构建RF入炉垃圾热量预测模型
        5.2.11 模型比较结果和讨论
        5.2.12 模型预测热量与实际热量对比
    5.3 床温预测智能建模
        5.3.1 床温特性分析
        5.3.2 床温预测模型变量选择
        5.3.3 床温模型建立
        5.3.4 模拟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CFB垃圾焚烧炉飞灰减量方法和技术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CFB垃圾焚烧锅炉飞灰元素和矿物组成
    6.3 尾部烟道转向底灰收集减量
    6.4 循环灰收集减量
    6.5 飞灰回燃
    6.6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及展望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3)城市生活垃圾与花生壳的混燃特性及其碱金属的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现状
        1.2.1 卫生填埋
        1.2.2 生物处理
        1.2.3 焚烧处置
    1.3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1.3.1 生物质物理转化技术
        1.3.2 生物质生物转化技术
        1.3.3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
    1.4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进展
        1.4.1 城市生活垃圾、生物质的单独燃烧特性研究
        1.4.2 城市生活垃圾与生物质混合燃烧特性研究
        1.4.3 水热炭化法制备清洁燃料的研究
        1.4.4 燃烧过程中碱金属K~+、Na~+的迁移研究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生活垃圾与花生壳共水热炭化产物的理化性质及燃烧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共炭化实验方法
        2.2.4 热重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理化性质分析
        2.3.2 掺混比对热重曲线的影响
        2.3.3 炭化温度对热重曲线的影响
        2.3.4 升温速率对热重曲线的影响
        2.3.5 协同效应分析
        2.3.6 燃烧特性分析
        2.3.7 动力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炭化产物燃烧过程中碱金属的迁移以及残渣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装置与设备
        3.2.3 燃烧实验
        3.2.4 残渣处理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残渣表观分析
        3.3.2 残渣质量分析
        3.3.3 温度对钾存在形态的影响
        3.3.4 温度对钠存在形态的影响
        3.3.5 残渣矿物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碱金属种类与含量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样品制备
        4.2.2 实验设备及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KOH附载量对热重曲线的影响
        4.3.2 NaOH附载量对热重曲线的影响
        4.3.3 燃烧特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高热值垃圾焚烧炉燃烧过程数值模拟及其耦合污泥掺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发展状况
        1.2.2 城市污泥处理现状
        1.2.3 垃圾焚烧炉数值模拟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基础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本文的研究基础和课题来源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值计算模型及方法
    2.1 床层固相燃烧模型
        2.1.1 床层模型假设与基本思想
        2.1.2 床层基本守恒方程
        2.1.3 床层燃烧过程数值模型
    2.2 炉膛气相燃烧模型
        2.2.1 气相燃烧计算模型
        2.2.2 气相NO_x生成模型
    2.3 模型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900T/D高热值垃圾焚烧炉结构调整
    3.1 引言
    3.2 焚烧炉膛结构设计
        3.2.1 结构设计
        3.2.2 考核指标
    3.3 计算区域
        3.3.1 数值计算模型
        3.3.2 边界条件及工况设置
    3.4 垃圾焚烧炉结构调整数值模拟结果
        3.4.1 炉膛前后拱角度调整影响
        3.4.2 烟道位置调整影响
        3.4.3 燃尽风管布置方式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900T/D高热值垃圾焚烧炉二次风优化的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焚烧配风设计方案
    4.3 垃圾焚烧炉二次风优化的数值模拟结果
        4.3.1 炉排固相燃烧优化
        4.3.2 垃圾焚烧炉二次风配比优化影响
        4.3.3 前后拱二次风角度优化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900T/D高热值垃圾焚烧炉污泥掺烧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边界条件
    5.3 垃圾焚烧炉污泥掺烧结果分析
        5.3.1 污泥掺混比对混烧特性的影响
        5.3.2 污泥含水率对混烧特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本文主要创新点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5)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典型污染物释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固体废物现状及危害特性
        1.1.2 抗生素菌渣固体废物特性及处置技术
        1.1.3 工业窑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
        1.1.4 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创新性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模拟条件下重金属挥发特性试验研究
    2.1 模拟试验方案
        2.1.1 试验样品配置与试验工况
        2.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2.1.3 试验步骤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模拟条件下Pb的挥发特性
        2.2.2 模拟条件下Cd的挥发特性
        2.2.3 模拟条件下Zn的挥发特性
        2.2.4 模拟条件下As的挥发特性
    2.3 小结
第三章 模拟条件下有机污染物热降解试验研究
    3.1 模拟试验方案
        3.1.1 试验样品配置与试验工况
        3.1.2 试验装置与仪器
        3.1.3 试验步骤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模拟条件下苯的热降解特性
        3.2.2 模拟条件下对二氯苯的热降解特性
    3.3 小结
第四章 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工程试验研究
    4.1 工程试验概况
    4.2 工程试验方案
        4.2.1 试验工况设置
        4.2.2 试验操作程序
        4.2.3 采样及分析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协同处置对流化床锅炉正常运行的影响
        4.3.2 协同处置过程典型污染物释放特征
        4.3.3 协同处置过程重金属分配规律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6)污泥在四角切圆煤粉炉和生活垃圾焚烧炉中掺混燃烧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污泥煤粉掺混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污泥垃圾掺混燃烧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确定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污泥在煤粉炉中掺烧反应模型适应性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
    2.3 污泥和煤粉燃烧特性分析
    2.4 研究方法
    2.5 单混合分数和双混合分数模型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角切圆煤粉炉中污泥掺混燃烧数值模拟研究
    3.1 低含水率煤粉污泥掺混燃烧
    3.2 高含水率煤粉污泥掺混燃烧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角切圆煤粉炉SCR反应器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反应机理
    4.3 研究对象
    4.4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4.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污泥在城市生活垃圾炉中掺混焚烧研究
    5.1 研究对象和网格划分
    5.2 数学模型与方法
    5.3 单垃圾组分燃烧数值模拟与模型验证
    5.4 掺混污泥燃烧数值模拟分析
    5.5 污泥含水率对于掺烧过程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污泥在垃圾焚烧炉掺混燃烧运行工况优化研究
    6.1 过量空气系数对于燃烧的影响
    6.2 一二次风配比对于燃烧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工作展望
    结论
    主要创新点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垃圾处置方式
        1.1.1 垃圾处置方式现状
        1.1.2 循环流化床优点及现状
        1.1.3 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运行中出现问题
    1.2 垃圾焚烧炉CO生成机理
        1.2.1 燃料燃烧CO生成机理
        1.2.2 垃圾焚烧的CO生成影响因素
    1.3 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优化研究现状
        1.3.1 稳定燃烧温度
        1.3.2 提高烟气停留时间
        1.3.3 加强湍流混合
        1.3.4 过量空气系数优化
        1.3.5 垃圾预处理
    1.4 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意义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意义
2.基于CO燃烧反应的理论分析
    2.1 CO生成原因剖析
        2.1.1 CO生成机理分析
        2.1.2 温度对CO的影响剖析
        2.1.3 停留时间对CO的影响剖析
        2.1.4 氧量对CO的影响剖析
    2.2 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CO超标的原因分析和调整分析
        2.2.1 确保炉膛燃烧温度
        2.2.2 延长反应时间
        2.2.3 保证氧气供应
    2.3 本章小结
3.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数值模拟
    3.1 模拟参数设定
        3.1.1 模型介绍及网格划分
        3.1.2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设定
    3.2 模拟结果分析及讨论
        3.2.1 运行工况分析
        3.2.2 给料波动分析
    3.3 本章小结
4.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实验测试
    4.1 测试环境
    4.2 提高燃烧温度
        4.2.1 增加给煤量
        4.2.2 甲烷二次燃烧
        4.2.3 减少漏风
    4.3 自动给料试验
    4.4 同时提高燃烧温度与给料自动化
    4.5 本章小结
5.炉内加钙脱氯实验研究
    5.1 背景介绍
    5.2 垃圾焚烧样品中Cl和 S元素含量测定
    5.3 CaCl_2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稳定性试验
    5.4 炉内加钙脱氯试验研究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建议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8)污泥在流化床内的燃烧特性及高效焚烧处理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污泥的定义
        1.1.2 污泥的产量
        1.1.3 污泥的危害
    1.2 污泥处理处置技术
        1.2.1 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分类
        1.2.2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现状
    1.3 污泥流化床燃烧的主要利用形式
        1.3.1 燃煤电厂耦合燃烧
        1.3.2 垃圾焚烧炉混合燃烧
        1.3.3 污泥单独焚烧
    1.4 国内外污泥流化床燃烧技术研究现状
        1.4.1 污泥的燃烧特性研究
        1.4.2 燃烧工况优化研究
        1.4.3 污染物排放控制研究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污泥与煤及混合物的燃烧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样品与方法
        2.2.1 试验样品
        2.2.2 热重分析试验
        2.2.3 动力学参数计算方法
        2.2.4 混燃过程燃料间的相互作用分析方法
    2.3 污泥与煤的燃烧特性比较
        2.3.1 污泥与煤的热重分析曲线比较
        2.3.2 污泥与煤的燃烧特性参数比较
        2.3.3 污泥与煤的动力学参数比较
    2.4 污泥与煤的混烧特性分析
    2.5 污泥与煤在混燃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分析
        2.5.1 混合燃料的实际DTG曲线与拟合DTG曲线的比较
        2.5.2 混合燃料的实际DSC曲线与拟合DSC曲线的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污泥在循环流化床与鼓泡流化床内燃烧的比较
    3.1 引言
    3.2 试验样品与方法
        3.2.1 试验样品
        3.2.2 焚烧试验台
        3.2.3 焚烧试验工况
        3.2.4 数值模型建立
        3.2.5 数值模型选择及工况设定
    3.3 焚烧试验结果
        3.3.1 炉膛温度分布
        3.3.2 常规污染物排放特性
        3.3.3 二恶英排放特性
        3.3.4 烟气重金属检测结果
    3.4 数值模拟结果
        3.4.1 鼓泡流化床模拟结果
        3.4.2 循环流化床模拟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污泥入炉含水率对燃料粒径分布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样品及方法
        4.2.1 试验样品
        4.2.2 试验设备与工况
        4.2.3 粒径分布测定
    4.3 试验结果
        4.3.1 污泥颗粒粒径分布和干化终点含水率的关系
        4.3.2 污泥颗粒粒径分布和干化机处理量的关系
        4.3.3 污泥颗粒平均粒径和密度与干化终点含水率的关系
        4.3.4 污泥颗粒含水率与颗粒粒径的关系
        4.3.5 不同粒径污泥颗粒的含水率与样品放置时间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污泥流化床焚烧炉旋风分离器的优化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样品及方法
        5.2.1 试验样品
        5.2.2 飞灰物性参数的测量方法
        5.2.3 旋风分离器的物理模型
        5.2.4 平衡轨道模型-Barth模型
        5.2.5 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5.3 试验结果
        5.3.1 粉煤灰与污泥灰物性参数的比较
        5.3.2 不同参数对于旋风分离器切割粒径的影响(理论计算)
        5.3.3 不同参数对于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的影响(数值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污泥干化焚烧系统的能量平衡分析
    6.1 引言
    6.2 工程概况
    6.3 项目总体运行情况分析
    6.4 污泥干化机热效率分析
    6.5 污泥焚烧炉热效率分析
        6.5.1 采样检测结果
        6.5.2 焚烧炉热效率计算结果
        6.5.3 两台焚烧炉的关键参数比较
    6.6 系统能量损失分析
    6.7 运行参数与设计值的对比
    6.8 系统节能降耗措施建议
        6.8.1 系统运行参数调整
        6.8.2 加装余热利用装置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生活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国生活垃圾的成分、特点、处理技术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1.1 中国生活垃圾的成分及特点
        1.1.2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1.1.3 中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
    1.2 外国生活垃圾的特点与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1.2.1 发达国家生活垃圾成分与特点
        1.2.2 外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与发展趋势
    1.3 生活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生活垃圾干化处理的重要性
        1.3.2 常用的垃圾干化处理技术
        1.3.3 垃圾生物干化技术研究现状
        1.3.4 生活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及其研现状
        1.3.5 生活垃圾生物干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1.3.6 垃圾生物干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材料
        2.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2.1.3 试剂与好氧微生物菌种
        2.1.4 试验材料的预处理
    2.2 试验装置与启动运行
        2.2.1 原生生活垃圾高温好氧干化的试验装置及操作方法
        2.2.2 原生生活垃圾与污泥混合的高温好氧干化试验装置及操作方法
        2.2.3 预破碎生活垃圾的高温好氧干化的试验装置及操作方法
        2.2.4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中烟气净化的试验装置及操作方法
        2.2.5 垃圾衍生燃料(RDF)掺烧的试验装置及操作方法[95]
    2.3 试验方法
        2.3.1 主要的测试指标及方法
        2.3.2 数据处理的方法
第三章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效果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试验的效果
        3.1.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中温湿度变化规律的分析
        3.1.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后垃圾的含水率
        3.1.3 垃圾低位热值的变化规律
    3.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与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3.2.1 垃圾中有机物对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3.2.2 高温好氧微生物菌种对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3.2.3 垃圾颗粒度对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3.2.4 氧气对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3.2.5 通风系统对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3.2.6 其他影响因素
        3.2.7 主要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及主要控制因素
        3.2.8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主要参数的控制范围
    3.3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对外部的影响及配套环保措施
        3.3.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排放的气体及配套环保设施
        3.3.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的水分排放及配套环保设施
        3.3.3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产物的安全性
    3.4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产品的应用及结果研究
        3.4.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产品对后续RDF制造的影响
        3.4.2 垃圾衍生燃料(RDF)掺烧试验结果的研究[95]
    3.5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其它应用结果研究
        3.5.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对烟气粉尘的去除效果分析
        3.5.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对烟气脱硝的效果分析
        3.5.3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对烟气脱硫的效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机理及优化控制策略
    4.1 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工艺机理
        4.1.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中微生物生长代谢规律
        4.1.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生化产热机理
        4.1.3 生活垃圾有机质含量与产热能力分析
        4.1.4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的能量平衡
        4.1.5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的物料平衡
    4.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温湿度的变化规律
    4.3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的控制步骤与运行调控策略
    4.4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脱硝脱硫与除臭机理
        4.4.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处理技术对烟气的脱硝机理
        4.4.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对烟气的脱硫机理
        4.4.3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除臭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通风系统设计计算方法
    5.1 通风系统在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中的作用
    5.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水分去除量的计算方法及步骤
    5.3 通风系统理论通风风量的计算方法
        5.3.1 需氧量法机械通风量的理论计算方法
        5.3.2 能量平衡法机械通风风量的理论计算方法
        5.3.3 机械通风风量的确定方法
    5.4 通风系统风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
        5.4.1 垃圾堆体的阻力
        5.4.2 通风系统风阻的修正
        5.4.3 通风系统风阻的调控方法
    5.5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通风系统设计计算-以工程试验为例
        5.5.1 工程试验概况
        5.5.2 计算结果及验证
        5.5.3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体系的构建
    6.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核心体系
        6.1.1 物料预处理系统
        6.1.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仓系统
        6.1.3 通风系统
        6.1.4 微生物菌种接种系统
        6.1.5 余热回收系统
        6.1.6 垃圾输送系统
        6.1.7 废气及臭气处理系统
        6.1.8 废水处理系统
        6.1.9 自动控制系统
    6.2 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体系的拓展
        6.2.1 高温烟气辅助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
        6.2.2 太阳能热辅助与高温好氧生物干化结合的新技术
        6.2.3 生活垃圾和污水厂脱水污泥共同干化的技术
        6.2.4 餐厨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综合处理新技术
        6.2.5 一体化高温好氧生物干化处理技术
    6.3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适用范围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7.1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改造项目上的应用方案
        7.1.1 工程概况
        7.1.2 改造工程设计要点及关键环节
        7.1.3 工程运行效果及技术经济性预计
    7.2 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改造项目上的应用方案
        7.2.1 工程概况
        7.2.2 工程设计要点及关键环节
        7.2.3 工程运行效果及技术经济性预计
    7.3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在垃圾衍生燃料(RDF)项目上的应用方案
        7.3.1 项目概况
        7.3.2 工程设计要点及关键环节
        7.3.3 工程运行效果及技术经济性预计
    7.4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海岛垃圾处理工程上的应用方案
        7.4.1 工程概况
        7.4.2 工程设计要点及关键环节
        7.4.3 工程运行效果及技术经济性预计
    7.5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应用前景
        7.5.1 对中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线的思考
        7.5.2 环保产业的政策所带来的本技术潜在应用领域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评定意见

(10)油页岩与城市生活垃圾混合燃烧和热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油页岩利用现状
    1.3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内外油页岩与固体燃料掺烧研究现状
        1.4.2 国内外油页岩与固体燃料混合热解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与固体燃料混合燃烧研究现状
        1.4.4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与固体燃料混合热解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提出与来源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案与装置介绍
    2.1 实验物料与处理
    2.2 实验系统介绍
        2.2.1 热重同步分析仪
        2.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2.2.3 热裂解仪
        2.2.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2.3 实验方法
        2.3.1 热重系统实验方法
        2.3.2 热重红外联用系统实验方法
        2.3.3 热裂解-气质联用系统实验方法(PY-GC/MS)
    2.4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2.4.1 燃烧和热解实验特性的数据处理方法
        2.4.2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方法
        2.4.3 反应生成气体的数据分析方法
        2.4.4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2.4.5 热解产物的有机物分类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页岩与城市生活垃圾混合燃烧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油页岩和城市生活垃圾单样燃烧失重特性分析
        3.2.1 油页岩燃烧失重特性分析
        3.2.2 城市生活垃圾燃烧失重特性分析
        3.2.3 油页岩和城市生活垃圾单样燃烧失重特性对比分析
    3.3 油页岩与城市生活垃圾混合燃烧失重特性分析
        3.3.1 不同掺混比
        3.3.2 混合样品的相互作用
        3.3.3 动力学分析
    3.4 油页岩和城市生活垃圾混合燃烧红外光谱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生活垃圾可燃单组分的热解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城市生活垃圾中可燃组分热解特性分析
        4.2.1 木材热解特性分析
        4.2.2 纸热解特性分析
        4.2.3 水果和厨余垃圾混合物热解特性分析
        4.2.4 聚氯乙烯热解特性分析
        4.2.5 可燃组分热解失重特性分析
    4.3 城市生活垃圾中可燃单组分热解产物分析
        4.3.1 木材热解产物分析
        4.3.2 纸热解产物分析
        4.3.3 水果和厨余垃圾混合物热解产物分析
        4.3.4 聚氯乙烯热解产物分析
        4.3.5 可燃组分热解结果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页岩与城市生活垃圾混合热解特性分析
    5.1 引言
    5.2 油页岩和城市生活垃圾单样热解失重特性分析
        5.2.1 油页岩热解失重特性分析
        5.2.2 城市生活垃圾热解失重特性分析
        5.2.3 油页岩和城市生活垃圾单样热解特性对比分析
    5.3 油页岩和城市生活垃圾混合热解失重特性分析
        5.3.1 不同质量分数掺混
        5.3.2 混合样品的相互作用
        5.3.3 动力学分析
    5.4 油页岩与城市生活垃圾PY-GC/MS分析
        5.4.1 油页岩PY-GC/MS分析
        5.4.2 城市生活垃圾PY-GC/MS分析
        5.4.3 油页岩城市生活垃圾混合样品PY-GC/MS分析
    5.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创新点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Experimental Studies on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ixed Municipal Solid Waste(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生活垃圾与烟煤混燃及其污染物排放和控制实验研究[D]. 张佳佳.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优化试验研究[D]. 尤海辉. 浙江大学, 2021(01)
  • [3]城市生活垃圾与花生壳的混燃特性及其碱金属的迁移研究[D]. 陈涛.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4]高热值垃圾焚烧炉燃烧过程数值模拟及其耦合污泥掺烧特性研究[D]. 曾祥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5]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典型污染物释放特征研究[D]. 谭子其.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污泥在四角切圆煤粉炉和生活垃圾焚烧炉中掺混燃烧的数值模拟研究[D]. 王海川.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7]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调整[D]. 蔡亚明. 浙江大学, 2020(08)
  • [8]污泥在流化床内的燃烧特性及高效焚烧处理处置研究[D]. 陈文迪. 浙江大学, 2019(08)
  • [9]生活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研究及应用[D]. 陈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10]油页岩与城市生活垃圾混合燃烧和热解特性研究[D]. 范云龙.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城市生活垃圾混合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