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钟芯片DS1302可靠起振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段该甲[1](2021)在《政企融合业务平台建设项目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项目基于CBSS支撑系统,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利用异业生态运营平台已有经验和模型快速实现政企融合业务互联网化、场景化的精准融合优惠能力,转变传统营销模式向互联网数字化演进,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助力业绩提升。
石向荣[2](2019)在《一种基于LoRa的重要资产监控终端》文中指出银行钞箱、危险化学品、煤气罐等被称为贵重物品或者重要资产。这些重要资产往往具有单个成本高、遗失损失大的特点。对于这些重要资产,需要极其严格的监控措施保证其绝对安全。当前主要的监控方式是摄像头加人力查看中央监控平台。这种传统的重要资产监控系统存在着痛点:人的疏忽导致报警不及时,从而造成重大损失。与此同时,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从互联网时代迈向了物联网时代,以LoRa长距离扩频技术、NBIOT窄带物联网技术为主的低功耗物联网技术被广泛使用于各个物联网应用中。物联网的发展为解决传统的重要资产监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传统监控方式的痛点,结合当前物联网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一种新的监控方式。通过电子的方式,将2.4GHz无线通信和被监控的对象相结合,组成一个有源RFID终端标签。然后通过查询这些标签信息,将获得的数据处理之后,通过LoRa长距离低功耗扩频无线通信技术,将数据发送给云平台或者本地数据库。用户只需要从云平台或者本地数据库查询数据即可获取全部的终端标签状态。本方案包含以下几个内容:第一章首先介绍当前的技术背景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提出当前传统监控方式由于受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缺点。其次,当前可以通过电子的方式实现新型的监控。并介绍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5G通信、LoRa和NBIOT技术为主导的低功耗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最后还介绍了作者早期对LoRa技术的先期研究。第二章主要是根据技术背景提出一些方案设计的思路。并将思路汇总整理,提出一种基于LoRa的重要资产监控方案,并做出方案论证以及可行性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和论证证明该方案的可行性。第三章主要是介绍系统数据采集功能的设计,主要是详细介绍了有源RFID标签、终端接收器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并对方案设计做适当的演示。第四章主要是介绍系统数据传输功能的设计。首先介绍了LoRa技术的原理,以及简要介绍了LoRaWAN协议的内容。接着详细介绍了LoRa模块的硬件设计,以及软件移植。其次介绍了LoRa网关的设计。最后介绍了系统上位机的设计。第五章是系统调试和系统展示。在方案设计之后,主要是做了2.4Ghz电子标签的丢包率调试、LoRa模块的调试,以及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了调试。包括在实际项目中的展示,介绍了当前方案的实际实施情况。第六章主要是总结以及展望。
晏明国[3](2019)在《基于QCM的便携式氨气测试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氨气作为农业最主要的危害气体,一直困扰着农业并为人们所关注。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对氨气的测试有了很多方法。目前大多数是采用光学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设备体积庞大、对环境要求高等;因此亟需设计一种体积小、成本低、携带方便、精度满足使用要求的氨气测试系统,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就是围绕本需求而开展。本文以QCM传感器和高精度测试系统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针对QCM传感器的电路做了研究,测试多种起振电路,最后选定门电路作为QCM传感器的起振电路。在整个系统中,QCM传感器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出频率数据,再通过高精度测频模块进行测量,再传输给主控器处理。便携式设备采用7寸触摸屏作为显示终端,同时显示8通道QCM数据,并采集会影响传感器的环境温度数值,进行存储分析。设备测量精度5Hz,采用等精度算法校正,显示图像具备自动调节功能。本设计主要工作围绕上述目标和指标开展,所做的具体工作如下:(1)QCM起振电路研究和设计。以QCM的物理特性入手,结合晶振设计和时频领域的经验,研究QCM多种起振电路,进行实验测试,获取实验数据,统计各个电路的优缺点,最后选取最优门电路作为QCM传感器的起振电路。(2)完成高精度测频电路设计。在传统的FPGA测频系统中,测频精度只能达到±50Hz,这个精度无法满足系统的需求。本文进行了深入研究,选取高精准TCXO作为时钟源,采用等精度算法,结合FPGA硬件采样计数,实现8通道同步高精度测频模块设计。(3)完成基于QCM的便携式氨气测试系统设计。在上述QCM传感器起振电路和高精度测频电路成功设计后,测试模块采集的数据通过串口传给ARM主控器,主控器外接触摸屏、FLASH、温度传感器、时钟芯片;通过PCB设计投板制作出样机,软硬联调完成各项功能的开发。(4)用本系统进行氨气测试和验证。在气体实验搭建标准测试环境,对比标准仪器与本系统同步进行测试,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纠正设备的各种设计缺陷,提出设备改进方向。
徐沛[4](2017)在《KJDT-3型单体液压支柱智能监测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单体液压支柱是煤矿开采的重要支护设备,单体液压支柱密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煤矿的安全生产,因此对单体液压支柱密封质量的检测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根据单体液压支柱密封质量的检测要求设计的单体液压支柱智能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能够在设定时间内根据智能控制器采集到单体液压支柱的压力信息判断单体液压支柱的密封质量是否合格,系统主要由液压传感器、智能控制器、通信接口和上位机四部分组成。工作过程中液压传感器采集压力信息并将压力信息转换成频率信号整形后输出至智能控制器,智能控制器内的单片机采用测频法采集频率信号并根据传感器频率与压力的关系转换成对应的压力值,当智能控制器检测到单体液压支柱加压完成后通过计时芯片开始计时,在设定的时间内根据采集到的压力值判断单体液压支柱压力下降的百分比,从而判断单体液压支柱检测是否合格。若检测合格则进行合格指示;若检测不合格,则进行不合格声光报警。检测过程中智能控制器实时显示当前检测到的压力值、降压百分比及检测时间。该监测系统通过485总线将多个智能控制器与上位机相连从而构成分布式监测系统,每个智能控制器通过地址编码电路设置自身地址,上位机根据地址信息采用循环扫描的方式与各智能控制器进行通信。各个单体液压支柱的检测过程互不影响,通过上位机可同时查看各个单体液压支柱的检测情况。本监测系统能够使用户从定量的角度,自动、准确、及时的检测单体液压支柱的密封质量,保障支柱能够在煤矿井下起到安全支护的作用,对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洋[5](2017)在《单线圈型振弦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的工程领域中传感器监测系统代替人工监测已经被广泛的应用。振弦式传感器从20世纪初问世以来,以其结构简单、坚固耐用、输出频率信号抗干扰性强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水利、交通、矿山、石油、岩土等工程领域中。但振弦式传感器在实际工程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内部钢弦间歇性难以起振、测量精度不高等问题,使得振弦式传感器无法应用于一些高要求场合,因此对振弦式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是提高其在使用过程中可靠性的方法之一。本文以单线圈型振弦式传感器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偶尔难以起振的问题,在硬件上设计了驱动能力强的激振电路,在软件上设计了一种改进型自适应扫频法,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不同类型的振弦式传感器由于制造工艺有差异,导致其输出信号的幅值有差异以及对钢弦的激励有难易之分。本文在硬件上通过对振弦式传感器拾振电路的设计,软件上设计了改进型自适应扫频法使得本系统可以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振弦式传感器,扩展了系统对于不同类型的振弦式传感器的兼容性。本文在拾振电路中在对传感器输出信号放大之前使用了差分低通滤波器,抑制了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射频干扰,在对传感器输出信号第一次放大后使用了带通滤波器消除信号中可能存再的高频或低频干扰,在同等精度传感器的条件下,提高了系统的测量精度。对于传感器输出信号的频率测量,本文先使用拾振电路对该小信号相应的处理使其成为矩形波,然后使用STM32内部定时器的捕获功能对其测频,相对于外部计数器测频方法简化了系统的硬件电路。最后本文应用Multisim等仿真软件对测量部分硬件电路进行仿真,确保系统电路设计的准确可靠性。同时,使用本文设计的数据采集系统对实验室现有设备进行测量实验,并分析结果,验证了系统的工作性能。
杨阳,李华[6](2017)在《基于DS1302芯片的数字时钟设计》文中指出现在电子时钟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应用,尤其是对某些无人看守的测控系统及有关的自动化控制等对时钟精确度要求很高的场合,电子时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章利用时钟芯片DS1302,AT89C52单片机以及数码管等元件,设计新的数字时钟电路,实现定时、计时、报警等功能。经大量的仿真实验验证,设计的数字时钟显示时间正确,工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陈辉[7](2016)在《基于ATT7053AU和PIC单片机的多功能高精度采集模块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发展智能电网战略,为了实现智能电网中提出的“电力用户与电网之间的便捷互动和电网管理的信息化”这两大要求,电力用户对于用电信息管理的智能化以及透明化要求越来越高。在未来的几年内,伴随着国家电网智能化建设的发展,智能电表的普及率会有极大的提高。据有关消息报道,截止到2020年,智能电表的电力用户的覆盖率将会达到100%。论文首先结合国内外对电能计量的发展趋势以及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总结,比较了各种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最终确定了一款软硬件相结合的用电信息采集模块。本设计的硬件架构采用电能专用计量芯片和MCU的方式,将单相电能计量芯片ATT7053AU做为电能信息采集的前端,选用PIC18F88J6做为主控制芯片,PIC18F88J60通过对ATT7053AU采集到的电能信息进行二次处理,上传到PC上位机,上位机做出各项操作指示。其次论文采用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分别对各种模块功能的硬件框架和接口程序做了详细的分析与设计,实现了对电能信号的采集、计量、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与通讯的管理等功能,同时支持用户通过手机APP实现对电能输出通道的实时监控。最后通过对设计完成的采集模块进行实际的调试与分析,该模块能够达到最初的预期效果,结果表明,采用MCU与计量芯片的总体架构是可以实现的,同时有多种通讯方式,如RS232,Earthnet通讯,对未来的电网智能化趋势发展有着实际的作用。
赵珑莹[8](2016)在《基于组态软件与单片机的路灯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田针对路灯的控制,主要分散于场区各路灯控制开关箱处,每处开关箱约带100基路灯,对路灯的启停控制就集中于开关箱内的控制器。按照季节变化,日照时间的长短,需要人工定期到控制开关箱内调节控制器启停时间,同时监测路灯各相电流情况,来判断电缆有无接地、短路故障。随着无线网络技术与电子技术的发展,可以将人工修改控制器时间以及监控日照时间长度、电流运行值、温度等数据通过远程修改和采集,智能对路灯的运行进行远程控制。本文针对油田特定的功能,研制了路灯智能控制器,作为远端设备放置于开关箱内部,用于启动控制路灯的交流接触器,从而通过交流接触器,启动路灯。控制器带有光强采集模块、RTC时钟控制模块、电流采集模块、无线模块。因此可以通过该远端设备实现对路灯的时钟控制、光强信号、电流信号的采集以及数据回传。本文同时研制了路灯远程控制系统的手持设备,在无线通讯距离内,可通过手持设备,完成对路灯远端控制设备的启停时间修改、点亮及熄灭的实时控制,回传电流数据及光照强度参数。本文研究了组态王软件与单片机MODBUS-ASCII通讯协议及通讯方式。通过计算运行组态王软件,并连接大功率无线模块的方式,在计算机上也可实现对路灯远端控制器电流、光强、温度数据的采集,同时可以完成对远端控制器时钟的修改及路灯启停的即时控制。
钱荔[9](2015)在《变压器运输中的三维加速度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电力需求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系统中电力变压器数量的增加。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尤为重要的电气设备,其应用于全国各地,因此不可避免的需要从地域之间进行变压器的运输。然而,变压器的运输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未知环境,如高海拔、高寒地区环境使得运输难度增加,路面的不平激励或者紧急刹车都可能会造成变压器受到振动和冲击,导致变压器寿命大大减少,甚至严重损坏。这不但延长了电网建设时间,导致用户用电问题突出,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且对于整个运输过程来说也是极其危险的。因此,变压器运输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变压器运输的三维加速度监测系统,旨在对变压器运输过程进行监控,保障运输安全。本系统主要由信号采集、装置控制、数据分析这几个部分组成。系统始终保持低功耗,能够长期采集变压器运输过程中的三维加速度振动信号,通过液晶显示实时数据,并且能够及时保存所有运输中采集到的数据,以便运输之后的数据处理。基于低功耗的原则,本文首先对各个功能模块的不同方案进行了比较,确定了各模块电路芯片的最终方案。其次,设计了系统的硬件电路,并结合软件编程实现了各模块的功能。最后,本文研究了系统监测的振动信号,针对三维加速度振动数据进行了理论的分析,并通过傅里叶变换和功率谱密度这两种经典的振动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同时,本文利用MATLAB软件对系统保存的三维加速度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了相应的图像。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功能完善,能够评价运输质量。系统具有功耗低、成本低、体积小、通用性强等优点,能够保证足够的使用时间,长期的记录和存储运输信息,对提高变压器运输安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杨程凯,唐绪伟[10](2014)在《种电子万年历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万年历的设计方法很多,可选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或单片机为主控器进行设计,它其功能强大,使用方便,成本较低。本文以MCS-51系列单片机为主控芯片与DS1302时钟芯片组合设计了一种电子万年历,再配电源电路、按键电路和显示电路完成万年历硬件系统。试用表明,该万年历系统稳定可靠,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二、时钟芯片DS1302可靠起振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时钟芯片DS1302可靠起振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政企融合业务平台建设项目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实施目标 |
3 技术方案 |
3.1 数据接入功能 |
3.2 业务优惠规则配置管理 |
3.3 优惠活动触发功能 |
3.4 累计管理功能 |
3.5 定时任务管理 |
4 平台支撑的业务介绍 |
4.1 综合账户阶梯折扣模式 |
4.2 综合账户预存回馈模式 |
5 结语 |
(2)一种基于LoRa的重要资产监控终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技术背景 |
1.1 贵重物品的传统监控方式和新型监控方式 |
1.2 贵重资产监控方式的痛点 |
1.3 物联网和5G技术的发展 |
1.4 NBIOT和 LoRa低功耗物联网的发展 |
1.5 LoRa技术的前期调试 |
2 系统整体思路和设计 |
2.1 方案思路 |
2.1.1 有源RFID标签的方案思路 |
2.1.2 终端接收器的方案思路 |
2.1.3 网关的方案思路 |
2.1.4 云平台的方案思路 |
2.2 提出一种重要资产监控方案 |
2.3 可行性分析 |
2.3.1 技术发展水平 |
2.3.2 容错机制 |
2.3.3 报警及时性 |
2.3.4 保密性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数据采集功能的设计 |
3.1 2.4Ghz无线通信 |
3.1.1 自设计的NRF24LE1 模块简介 |
3.1.2 硬件设计 |
3.1.3 软件设计 |
3.2 终端接收器 |
3.2.1 终端接收器方案简介 |
3.2.2 硬件设计 |
3.2.3 软件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LoRa的系统数据传输功能的设计 |
4.1 LoRa模块以及LoRa长距离扩频通信 |
4.1.1 无线通信原理 |
4.1.2 LoRaWAN简介 |
4.2 LoRa模块硬件设计 |
4.3 LoRa软件设计与LoRaWAN的代码移植 |
4.4 LoRa网关 |
4.4.1 网关简介 |
4.4.2 系统网关设计 |
4.5 重要资产监控系统上位机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展示 |
5.1 数据采集功能的测试 |
5.1.1 有源RFID传输丢包率的测试 |
5.1.2 有源RFID功能测试 |
5.1.3 终端收集器的测试 |
5.2 LoRa模块的测试 |
5.3 上位机软件功能的调试 |
5.4 系统展示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基于QCM的便携式氨气测试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系统研究和测试方案 |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QCM测量原理及传感器信号分析 |
2.1 QCM的物理模型及理论研究 |
2.2 选择性膜对特定离子的吸附研究 |
2.3 QCM传感器的气敏吸附特性研究 |
2.4 QCM传感器的信号分析及仿真 |
第三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框架设计 |
3.3 系统技术创新点与重难点 |
3.4 技术可行性研究 |
第四章 系统的硬件选型和设计 |
4.1 传感器电路设计 |
4.2 高精度测频电路设计 |
4.3 嵌入式ARM电路设计 |
4.4 双温采集电路设计 |
4.5 存储器电路设计 |
4.6 触摸屏电路设计 |
4.7 开关电源电路设计 |
4.8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
4.9 时钟模块电路设计 |
第五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开发工具选择 |
5.2 系统软件流程图 |
5.3 各模块程序实现 |
第六章 系统联调与测试 |
6.1 氨气测试环境的选择和准备 |
6.2 氨气测试平台的搭建 |
6.3 氨气测试实验开展 |
6.4 数据分析与总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KJDT-3型单体液压支柱智能监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发展概况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系统方案设计和工作原理 |
2.1 微控制器的选型设计 |
2.2 传感器选型设计 |
2.3 通信电路选型设计 |
2.4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2.5 系统的工作原理 |
3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3.2 液压传感器电路设计 |
3.3 电源电路设计 |
3.4 数码管显示电路设计 |
3.5 复位存储电路设计 |
3.6 地址编码电路设计 |
3.7 检测时钟电路设计 |
3.8 通信电路设计 |
4 智能控制器软件及上位机软件设计 |
4.1 主程序设计 |
4.2 压力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3 数码管显示程序设计 |
4.4 检测时间程序设计 |
4.5 复位存储程序设计 |
4.6 通信子程序设计 |
4.7 上位机软件 |
5 系统调试 |
5.1 硬件电路板调试 |
5.2 软件功能调试 |
5.3 整机调试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原理图与封装图 |
附录二 程序 |
致谢 |
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5)单线圈型振弦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分析 |
2.1 单线圈振弦传感器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2.2 振弦式传感器数学模型 |
2.3 单线圈振弦式传感器激振原理 |
2.4 振弦式传感器的激振方式 |
2.5 信号检测原理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功能需求分析 |
3.2 振弦式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整体框架 |
3.3 核心芯片选型 |
3.4 系统主控模块方案设计 |
3.5 系统测量模块方案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与仿真 |
4.1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4.2 主控模块电路设计 |
4.2.1 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4.2.2 外部存储器电路设计 |
4.2.3 外部时钟模块电路设计 |
4.2.4 电量监测模块电路设计 |
4.3 测量模块电路设计 |
4.3.1 激振电路设计与仿真 |
4.3.2 拾振电路设计与仿真 |
4.3.3 开关电路硬件设计 |
4.4 电路板制作 |
4.4.1 PCB制板 |
4.4.2 系统实物图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总体软件设计方案 |
5.2 主控模块软件设计 |
5.2.1 主控模块初始化 |
5.2.2 外部存储模块程序设计 |
5.2.3 外部时钟模块程序设计 |
5.2.4 系统电量监测模块程序设计 |
5.3 测量模块程序设计 |
5.3.1 PWM波程序设计 |
5.3.2 改进型自适应低压扫频程序设计 |
5.3.3 频率测量软件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结果分析 |
6.1 各模块调试情况 |
6.2 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系统电路原理图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6)基于DS1302芯片的数字时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元件简介 |
1.1 AT89S52单片机元件简介 |
1.2 时钟芯片DS1302简介 |
2 硬件设计 |
2.1 设计思路 |
2.2 系统结构及总流程设计 |
2.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 主程序及系统Proteus软件仿真 |
3.1 主程序代码 |
3.2 系统Proteus软件仿真 |
4 结语 |
(7)基于ATT7053AU和PIC单片机的多功能高精度采集模块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智能用电信息采集模块的硬件框架设计 |
2.1 总体方案设计 |
2.2 微控制器芯片选型与电路介绍 |
2.3 电能计量芯片ATT7053AU介绍 |
2.4 电源模块电路介绍 |
2.5 实时时钟模块电路介绍 |
2.6 温度检测电路模块 |
2.7 数据存储单元电路 |
2.8 无线WIFI模块电路 |
3 智能用电信息采集模块的软件框体设计 |
3.1 软件系统整体框体 |
3.2 软件系统开发流程 |
3.3 软件开发环境 |
4 硬件接口程序设计 |
4.1 计量芯片ATT7053AU的接口设计 |
4.1.1 计量芯片ATT7053AU的4线SPI接口简介 |
4.1.2 计量芯片ATT7053AU的函数接口设计 |
4.2 时钟芯片DS1302的接口设计 |
4.2.1 时钟芯片DS1302与MCU的模拟3线SPI接口描述 |
4.2.2 时钟芯片DS1302的函数接口设计 |
4.3 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接口设计 |
4.3.1 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单线总线通讯描述 |
4.3.2 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函数接口设计 |
4.4 Flash芯片的接口设计 |
4.4.1 Flash芯片SST25VF016B指令与SPI通讯时序描述 |
4.4.2 Flash芯片函数的接口设计 |
5 系统采用的通讯协议 |
5.1 采集模块的服务器读取协议 |
5.2 模拟量信号的读取协议 |
5.3 采集模块当前时间的读取协议 |
5.4 对采集模块的各输出通道状态采集以及漏电预警读取协议 |
6 用电信息智能采集模块的检测与结果分析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8)基于组态软件与单片机的路灯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路灯控制系统的研究意义 |
1.3 路灯控制器的发展现状 |
1.4 路灯控系统研制核心技术介绍 |
1.4.1 核心处理器的简介 |
1.4.2 组态王软件的简介 |
1.4.3 无线通讯技术简介 |
1.4.4 PCB电路板加工技术简介 |
1.4.5 数控加工技术简介 |
1.5 本文所做工作 |
第二章 远端控制设备硬件电路的设计 |
2.1 系统设计思想 |
2.2 系统的总体结构 |
2.3 远端控制设备电源系统电路 |
2.3.1 电源芯片电路设计 |
2.3.2 电源掉电保护电路设计 |
2.4 RTC实时时钟电路 |
2.4.1 时钟芯片电路设计 |
2.4.2 I2C芯片时序分析 |
2.5 光强检测电路设计 |
2.5.1 光敏电阻检测原理 |
2.5.2 光敏电阻检测电路 |
2.6 继电器驱动电路 |
2.6.1 电磁继电器型号选择 |
2.6.2 继电器驱动电路设计 |
2.7 存储芯片电路设计 |
2.8 液晶驱动电路设计 |
2.9 测温及保温联动电路设计 |
2.9.1 温度传感器选择 |
2.9.2 DS18B20温度传感器 |
2.9.3 DS18B20温度传感器电路设计 |
2.10 无线通讯电路设计 |
2.10.1 串口通讯的标准 |
2.10.2 串口的通讯电平 |
2.10.3 无线通讯电路设计 |
2.11 电流检测电路的设计 |
2.12 单片机电路设计 |
2.12.1 STC12C5A60S2单片机简介 |
2.12.2 STC12C5A60S2单片机电路设计 |
2.13 单片机程序编写 |
2.13.1 RTX51实时操作系统 |
2.13.2 模块化程序设计 |
2.13.3 RTX51实时操作系统 |
2.13.4 循环结构程序与RTX51程序对比 |
2.14 电路板PCB的绘制 |
2.15 热转印法加工PCB |
2.16 远端设备机壳的加工 |
2.1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后台手持设备的设计 |
3.1 手持设备的硬件系统组成 |
3.2 液晶触屏驱动电路的设计 |
3.2.1 串口屏功能概述 |
3.2.2 液晶界面设计 |
3.2.3 液晶屏驱动电路设计 |
3.3 无线通讯功能的实现 |
3.3.1 STC12C5A60S2单片机双串口实现 |
3.3.2 无线通讯电路设计 |
3.4 其他电路的实现及PCB板的绘制 |
3.5 手持设备面板加工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位机组态软件的开发及通讯协议 |
4.1 组态王软件概述 |
4.2 组态王工程路灯监控界面的建立 |
4.3 通讯协议的制定 |
4.3.1 MODBUS协议简介 |
4.3.2 MODBUS在本系统中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场试验 |
5.1 路灯开关箱电气元件介绍 |
5.2 路灯远端控制装置的安装 |
5.3 路灯后台手持设备的使用 |
5.4 现场应用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远端设备单片机部分源程序 |
致谢 |
(9)变压器运输中的三维加速度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三维加速度振动器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总体架构 |
2.2 模块设计方案 |
2.2.1 主处理器的选取 |
2.2.2 加速度传感器的选取 |
2.2.3 时钟模块的选取 |
2.2.4 数据存储的选取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设计 |
3.1 硬件主电路设计 |
3.2 系统各模块电路设计 |
3.2.1 传感器电路设计 |
3.2.2 时钟模块电路设计 |
3.2.3 数据存储模块电路设计 |
3.2.4 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
3.2.5 电压转换模块电路设计 |
3.2.6 其他模块电路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 |
4.2 系统主程序及流程 |
4.3 系统模块软件设计 |
4.3.1 时钟模块软件设计 |
4.3.2 显示模块软件设计 |
4.3.3 加速度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
4.3.4 数据存储模块软件设计 |
4.3.5 其它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振动数据处理和分析 |
5.1 振动与振动的分类 |
5.2 振动分析的方法 |
5.2.1 傅里叶变换 |
5.2.2 功率谱密度 |
5.3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6.2 完善和改进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种电子万年历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硬件设计 |
2 系统软件设计 |
3 结束语 |
四、时钟芯片DS1302可靠起振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政企融合业务平台建设项目方案研究[J]. 段该甲. 电脑与电信, 2021(09)
- [2]一种基于LoRa的重要资产监控终端[D]. 石向荣.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3]基于QCM的便携式氨气测试系统研究[D]. 晏明国.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4]KJDT-3型单体液压支柱智能监测系统的设计[D]. 徐沛. 山东科技大学, 2017(03)
- [5]单线圈型振弦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洋. 重庆大学, 2017(06)
- [6]基于DS1302芯片的数字时钟设计[J]. 杨阳,李华. 无线互联科技, 2017(03)
- [7]基于ATT7053AU和PIC单片机的多功能高精度采集模块的设计[D]. 陈辉. 中国计量大学, 2016(04)
- [8]基于组态软件与单片机的路灯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制[D]. 赵珑莹.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9]变压器运输中的三维加速度监测系统研究[D]. 钱荔.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2)
- [10]种电子万年历的设计与实现[J]. 杨程凯,唐绪伟.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03)
标签:lora论文;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单片机最小系统论文; 单片机复位电路论文; 路灯控制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