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Ⅳ期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因素

Ⅲ、Ⅳ期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因素

一、Ⅲ及Ⅳ期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浩,林海雪,吴妙芳,李晶,王丽娟[1](2021)在《糖代谢异常与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糖代谢异常的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EA)患者预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科肿瘤专科行手术治疗的Ⅰ期EA患者共387例,根据糖代谢是否正常分为糖代谢异常(IGM)组和糖耐量正常(NGT)组。其中IGM组分三个亚组,即糖尿病(DM)组、糖耐量异常(IGT)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组。回顾性分析各组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探讨糖代谢异常对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IGM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及5年无进展生存率均低于NGT组(P<0.05)。DM组中血糖控制不达标者(糖化血红蛋白≥7.0%)5年生存率及5年无进展生存率均低于血糖控制达标者(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CA125水平(≥35 U/mL)、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阳性是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脂代谢异常、LVSI阳性、深肌层浸润是5年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中合并糖代谢异常者较糖耐量正常者预后差,血糖控制良好可改善合并糖尿病的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预后,CA125水平、LVSI阳性、脂代谢异常和深肌层浸润等因素可能影响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预后。

石比伯[2](2021)在《前哨淋巴结活检在Ⅰ期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应用探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达到第七位,在我国东部地区更是达到了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六位。前哨淋巴结活检作为I期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的重要手段,在避免过度治疗或手术范围不充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其临床应用依然面临着争议。当前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及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指南均认可在部分患者中替代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而欧洲肿瘤学会-欧洲妇科肿瘤协会-欧洲放射肿瘤学(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uropean Society of Gynecological Oncology-European Society for Radiotherapy&Oncology,ESMO-ESGO-ESTRO)指南则对SLN示踪剂注射方法抱有顾虑。已有研究证明前哨淋巴结活检在Ⅰ期子宫内膜癌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目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比较腹腔镜下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与系统性淋巴结清扫(Systemic Lymphadenectomy,SLD)在I期子宫内膜癌中手术疗效,探讨SLNB在Ⅰ期内膜癌治疗中对SLD的应用优势。研究方法:研究回顾性纳入分析了 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就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纳入标准为(1)≥18岁;(2)病例资料完整,手术方式为包含前哨淋巴结活检和(或)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在内的腹腔镜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3)术后经我院常规病理确诊所有组织类型为子宫内膜癌,且按照FIGO 2014指南分期为IA期及IB期;(4)术前无严重合并症,如重度的贫血、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等,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几率升高;(5)未患有其他恶性肿瘤;(6)既往无子宫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手术史。将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SLNB组与SLD组,收集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包括入院时相关资料;围手术期相关资料;病理资料;SLN相关资料及患者的总住院费用等。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匹配两组间一般临床数据。对于计量资料采用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分类变量采用x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认定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评估匹配后两组患者围术期手术相关情况差异,最后对患者随访生存情况进行分析,评估SLNB在短期生存方面与SLD的差异。研究结果:研究纳入265名患者,其中行腹腔镜下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患者221名,行腹腔镜下前哨淋巴结活检患者共44名。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纳入患者分为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SLD)组与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组。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得到SLNB组39例,SLD组39例。验证匹配后两组间资料,各协变量直接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围手术期指标进行分析。SLNB组有用更短的手术时间(136.9±38.14minvs 166.17±30.39min);更少的术中失血量(122.38±81.66mL vs.163.79±173.67mL;更少的围手术期输血率(0例vs.1例);更少的术后住院天数(7.2±2.68dvs.8.46±3.11d,),以上数据均P<0.05。术后肠道功能恢复速度SLNB组(2.45±0.51d)较SLD组(2.80±0.56d)快,但两组间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63)两组住院期间总费用分别为SLNB组(42770±5056元),SLD组(39682±7188元),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性差异(P=0.371)。两组7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4-42.6)个月,截止至随访日期,SLNB组39例患者均存活(100%),不存在复发及死亡病例。SLD组有1(2.6%)例患者因疾病复发死亡,总生存时间为15个月。两组间复发率与死亡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314)。研究结论:Ⅰ期子宫内膜癌腹腔镜分期手术,SLNB与SLD相比较,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围手术期输血率低,近期生存无明显差异;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且不产生额外的经济学负担。SLNB为Ⅰ期子宫内膜癌治疗的优先选择。

贾明珠[3](2021)在《早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术后复发高危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癌(EC)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早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的患者排除了分期、分级、病理类型等最主要的预后不良因素,仍有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发生复发或转移。然而,对于影响早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复发的危险因素目前尚未达成一致共识,且多数相关研究仅局限于对一些经典的因素进行分析,其临床实用性存在局限性,有待于探索更多与复发、转移及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免疫组化标志物Ki67被认为与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Ki67>20%已被证实是乳腺癌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Ki67预测早期低危型子内膜癌复发的临床实用价值和界值尚未达成完全共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1日至2019年9月7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57例早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利用ROC曲线和约登指数确定Ki67的最佳截断值;根据该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早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复发的相关因素;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本研究中共有22例患者复发,37%是Ki67预测复发的最佳截断值。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33),组织学分级(P=0.039),ER(P=0.005),PR(P=0.001),P53(P<0.001)和Ki67(P<0.001)表达水平与复发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Ki67>37%(P=0.022)和P53阳性(P=0.001)是导致早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Ki67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两组,Ki67高表达与年龄(P=0.003)、组织学分级(P<0.001)、肌层浸润(P=0.006)及PR(P=0.043)、P53(P=0.008)的表达等显着相关。Ki67高比值组3年无复发生存率(RFS)为86.3%,显着低于低比值组3年RFS(96.5%)(P<0.001);同时相比于P53表达阴性的患者,P53表达阳性者3年RFS明显降低(96.3%vs81.9%,P<0.001)。结论:Ki67预测早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复发的最佳截断值是37%,量化性界定了Ki67导致肿瘤复发的具体水平值。Ki67>37%和P53表达阳性是导致早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谢庆[4](2021)在《子宫内膜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及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目前,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缺乏具有早期预测价值的生物标记物。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血液学参数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拟定手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所有2015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接受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手术的22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纳入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前2周内的血液学参数、术前血清CA125及术后病理资料。计算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与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率(monocyte lymphocyte ratio,MLR);绘制ROC曲线,通过最大约登指数确定PLR、血小板(Platelet,PLT)在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中的最佳截断值以及灵敏度与特异性;通过截断值将患者分别分成低PLR组和高PLR组、低PLT组和高PLT组。分别分析术前PLR、PLT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对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筛选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并通过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评估这些独立预测因子及联合指标的预测效能。结果:1、根据ROC曲线,确定PLT、PLR的最佳截断值分别是281.5(109/L)、174.0。2、病理分期为Ⅲ-Ⅳ期、有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深肌层浸润、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PLT分别明显高于病理分期为Ⅰ-Ⅱ期、无淋巴血管间隙浸润、浅肌层浸润、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病理分期为Ⅲ-Ⅳ期、有宫颈间质浸润、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PLR分别明显高于病理分期为年龄<60岁、病理分期Ⅰ-Ⅱ期、无宫颈间质浸润、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分化程度低、病理分期晚、非子宫内膜样癌、LVSI、深肌层浸润、肿瘤最大径≥2cm、宫颈间质浸润、CA125>35U/ml、PLT>281.5(109/L)及PLR>174.0是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P<0.05)。再将上述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VSI、肿瘤最大径≥2cm、CA125>35U/ml和PLR>174.0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PLR>174.0、CA125>35U/ml、肿瘤直径≥2㎝、LVSI单独诊断子宫内膜癌淋巴转移的准确率分别是67.6%、67.6%、68.6%、81.2%。PLR、CA125、肿瘤大小三项联合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是82.7%,敏感度是74.2%,特异度是74.9%,这提示联合诊断预测价值高于其他各预测因子独立检测时的准确率,预测效能较好。结论:PLR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PLR、CA125及肿瘤大小预测价值更高,有助于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罗丹,孔为民[5](2021)在《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及辅助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初始治疗方案为分期性手术及术后选择性放化疗。术后适当的辅助治疗可一定程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全文回顾分析有关于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治疗的文献,主要分析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及不同分期和危险因素下辅助治疗的选择。

王燕茹[6](2021)在《HOXB9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步探讨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以分析HOXB9在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分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为探索HOXB9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方向。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及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科子宫内膜癌手术切除且具有完整病例及随访资料的石蜡标本176例,同时收集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石蜡标本作为正常对照。使用组织芯片的方法,对所收集到的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检测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HOXB9蛋白表达情况。利用SPSS23.0软件,使用卡方检验等分析方法对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HOXB9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1.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2.HOXB9蛋白高表达与非子宫内膜样癌、高组织学分级、高FIGO分期、高危险组及术后易发生复发、远处转移组子宫内膜癌显着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OXB9高表达与高危险组子宫内膜癌显着相关。Log-rank分析显示HOXB9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累积生存率下降显着相关(p<0.05)。结论:1.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显着升高,表明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HOXB9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2.HOXB9蛋白高表达与高危险组子宫内膜癌显着相关,且生存分析结果显示HOXB9蛋白高表达与子宫内膜患者预后不良相关,提示HOXB9是可用于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不良预后的分子指标,可用于区分高危险子宫内膜癌患者,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张凯稳[7](2020)在《初诊Ⅰ期子宫内膜癌行淋巴结切除术后疗效分析 ——一项多中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初诊为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淋巴结切除术治疗的疗效,探讨医师手术量与切除淋巴结的数量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作为一项回顾性、多中心研究,分析了 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3家医院手术治疗的术前临床诊断为I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586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双附件+盆腔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患者405例,列为淋巴结切除组,即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双附件手术的患者181例,列为淋巴结未切除组,即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术后并发症、生存情况等。并根据常规病理结果,再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自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三个亚组,比较对应亚组间患者的生存情况;同时我们将两位医师的手术量以30台、60台为界限分组,分别比较各组切除淋巴结的数量、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等情况。结果(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71.53±36.99ml,多于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42.90±24.88ml;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41.96±45.01min,长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90.74±34.33min;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0.58±5.02天,多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84±4.66天,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观察组平均留置尿管时间为51.05±30.79小时,对照组平均留置尿管时间为47.20±17.14小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3,P=0.054)。(3)观察组中,52位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8%;在对照组中,8位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49,P=0.002)。(4)患者年龄(OR=1.042,95%CI=1.005-1.081,P=0.046)和淋巴结切除(OR=9.433,95%CI=2.161-41.181,P=0.013)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2个高危因素。(5)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4.9%,对照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02,P=0.069)。(6)观察组的5年OS为92.0%,对照组的5年OS为8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4);观察组的5年DFS为93.1%,对照组的5年DFS为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7)患者的年龄(HR=1.06,95%CI=1.03-1.09,P=0.036)和肌层浸润深度(HR=1.03,95%CI=1.01-1.07,P=0.047)与其 DFS 相关;患者的年龄(HR=1.04,95%CI.01-1.08,P=0.029)与患者的 OS 相关。(8)低危组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的5年OS分别是92.5%、94.1%(χ2=0.110,P=0.740),5 年 DFS 为 93.6%、95.5%(χ2=0.131,P=0.717),中危组中,5 年 OS为 92.1%、87.2%(χ2=0.889,P=0.346),5 年 DFS 为 94.3%、87.7%(χ2=2.115,P=0.1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危组中,观察组的5年OS为82.5%,高于对照组61.5%(P=0.048),观察组的5年DFS为87.7%,高于对照组的63.6%(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一位医师的手术量在31-60台时,切除的淋巴结数量为17.60±3.67个,多于0-30台时的9.33±3.98个(P<0.05),但与手术量大于60台时切除淋巴结的数量19.93±6.79个相比,二者无差异(P=0.11);另一位医师的手术量在31-60台时的切除淋巴结数量为17.80±1.24个,多于0-30台时的11.60±2.54个(P<0.05),但与手术量大于60台时切除淋巴结数量19.82±6.61个相比,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89)。(10)医师一的手术量在0-30台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0%,高于第31-60 台、61-89 台的 1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4,P=0.044)。医师二的手术量在0-30台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3%,高于第31-60台、61-94 台的 3.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96,P=0.047)。(11)医师一的手术量在0-30台时,患者复发率为6.7%,第31-60台、第61-89台时的复发率为3.3%、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4,P=0.8 71)。医师二的手术量在0-30台时,患者复发率为10%,第31-60台、第61-94台时的复发率3.3%、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85,P=0.513)。结论(1)对于低危型和中危型I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可只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对于高危型I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仍建议加行淋巴结切除术。(2)患者的年龄和病变浸润肌层深度,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两个高危因素。(3)在限定的范围内,医师的高手术量与淋巴结切除的数量正相关,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负相关,但与患者的预后无明确相关。

张远丽[8](2020)在《不同子宫切除范围对Ⅱ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其发病率在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中位居第六,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并渐年轻化趋势,严重危害女性的生命及健康。目前,FIGO Ⅱ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困惑来自于术前无法确定宫颈间质是否受累,其确诊依赖于全面分期手术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对于FIGO Ⅱ期子宫内膜癌子宫切除范围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在目前国际公认的指南和共识中,针对FIGO 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切除范围的意见也各不相同。截至目前为止,尚无前瞻性研究比较子宫切除范围对FIGO 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诊治的原发性FIGO 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分析方法,比较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接受不同范围子宫切除术后(筋膜外子宫切除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生存结局的差异和围术期手术相关情况,期待为FIGO 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切除范围的选择提供证据支持。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5年01月0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因子宫内膜癌接受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FIGO Ⅱ期(2009年)的患者病历档案。患者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20-80岁,(2)术前、术中无子宫外扩散证据,(3)术后组织病理学证实宫颈间质受累,(4)手术范围至少为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术,(5)术后病理证实包括所有组织学类型的内膜癌。患者排除标准:(1)FIGO Ⅱ期以外患者,(2)术前行其他治疗(如内分泌治疗、新辅助化疗、放疗等),(3)合并其他系统恶性肿瘤(如乳腺癌、甲状腺癌等),(4)随访信息不完整者。根据子宫切除范围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筋膜外子宫切除术组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组,对两组的临床和病理学基线资料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并根据各变量特点通过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别对匹配前、匹配后两组间进行显着性差异分析,p<0.05被定义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评估匹配前两组患者围术期手术相关情况差异。对匹配前、匹配后的数据分别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差异比较,分别计算患者3年及5年总生存率(OS)及无病生存率(PFS)。研究结果:共纳入89例FIGO 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年龄为(54.28±10.56)岁,中位随访时间为64(1-166)个月。行根治性子宫切除者共计35例(39.3%),行筋膜外子宫切除术者54例(60.7%)。与筋膜外子宫切除术组相比,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组具有更长的手术时间(167.26±37.17 分钟 vs 128.41 ±42.79 分钟,P=0.119)、更多的失血量(438.71±368.72 mL vs 209.57±124.13 mL,P<0.001),更高的围术期输血率(41.9%vs 2.2%,P<0.001),此外住院时间也长于筋膜外子宫切除术组(13.16±4.80 天 vs 10.65±3.67 天,P=0.388)。倾向性评分匹配前两组患者的年龄、绝经情况、合并高血压、淋巴结清扫范围、手术入路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基线资料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通过PSM将两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共计56例匹配成功(匹配后:筋膜外子宫切除术者21例,根治性子宫切除者共计35例),经匹配后两组临床病理学资料均达到平衡,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P>0.05)。分别对筋膜外子宫切除术组与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组进行Kaplan-Meier分析及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匹配前筋膜外子宫切除术组与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组3年OS分别为:92.6%、97.1%,5年OS分别为84.1%、93.5%,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卡方值:2.797,P=0.094);3 年 DFS 分别为:92.6%、DFS 94.3%,5年DFS分别为:84.1%、91.4%,该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卡方值:1.747,P=0.186)。经PSM匹配后筋膜外子宫切除术组与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组3年OS分别为:95.2%、97.1%,5年OS分别为:74%、93.5%,该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卡方值:9.582,P=0.002);3 年 DFS 分别为:95.2%、94.3%,5 年 DFS分别为:74%、91.4%,该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卡方值:6.821,P=0.009)。结论:1.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FIGO Ⅱ期子宫内膜癌,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失血量更多、围术期输血率更高。2.对于行手术病理分期的FIGO 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患者的生存预后优于筋膜外子宫切除术者,印证了 NCCN指南提出行根治性子宫切除的意见,推荐术前可疑宫颈受累患者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

王丽娜[9](2020)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表达的临床意义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中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2(PD-L2)的表达情况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的表达情况,探究子宫内膜癌患者PD-1及其配体PD-L1、PD-L2表达的临床意义;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绘制子宫内膜癌中PD-1共表达基因关系网络,筛选潜在的PD-1的协同标志物,寻找可能的PD-1基因调控肿瘤免疫状态的基因和通路。方法:第一部分:1)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7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细胞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PD-L1及PD-L2的表达情况。2)随访75例患者的术后恢复及生存情况,获得完整的随访资料。3)分析PD-L1、PD-L2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第二部分:1)通过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4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40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D-1的表达情况。2)探索PD-1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评估其作为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的临床价值。第三部分:利用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CGA)中的大样本子宫内膜癌的转录组学数据,在c Bio Portal数据平台进行基因集的检索,筛选PD-1共表达基因,在DAVID数据库中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进一步以Cytoscape软件构建共表达基因互作网络并提取hub基因,再进行生存分析。结果:第一部分:1)PD-L1和PD-L2在肿瘤细胞和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中均有表达。2)在II-III期子宫内膜癌中,PD-L1在肿瘤细胞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表达阳性率较I期子宫内膜癌表达明显升高(P=0.034,P=0.031)。低分化子宫内膜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PD-L1阳性染色率与高中分化的子宫内膜癌相比显着增加(P=0.011)。在非子宫内膜样腺癌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PD-L1阳性染色率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相比显着增加(P=0.049)。3)在低分化子宫内膜癌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PD-L2阳性染色率与高中分化的子宫内膜癌相比显着增加(P=0.044)。4)在肿瘤细胞中,PD-L1表达阴性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率高于PD-L1阳性者。第二部分:1)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外周血CD4+T、CD8+T细胞PD-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相比,子宫内膜癌患者CD8+T细胞的PD-1表达水平升高(P=0.006)。2)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及CD4+/CD8+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CD4+PD-1+T细胞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73.3%,CD8+PD-1+T细胞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和100%。3)在III-IV期子宫内膜患者,CD4+T细胞表达PD-1水平较I-I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明显升高(P=0.006),CD4+PD-1+T细胞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有统计学差异(P=0.029)。第三部分:1)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PD-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织。PD-1高表达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率高于PD-1低表达患者。2)筛选出共表达基因976个,富集分析显示,PD-1的共表达基因显着富集到蛋白质结合、细胞质膜、细胞膜的整合组成部分等生物学过程及细胞结构。3)网络节度分析得到了10个hub基因。CD3E是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的重要基因。CD3E基因参与了免疫过程,其表达与PD-1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82,P<0.01)。子宫内膜癌患者CD3E基因低表达者预后较差。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PD-L1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分期、分化状态和组织学类型有关,PD-L2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分化状态相关,且在肿瘤细胞中,PD-L1阴性表达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率高。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疾患的进展有相关性,外周血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可能作为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的一种新的无创性监测的生物标志物。子宫内膜癌中的PD-1共表达的主要基因均为免疫相关基因,CD3E与PD-1存在共表达关系,与预后相关,CD3E可能与PD-1/PD-L1介导的肿瘤免疫逃避相关,为进一步研究PD-1/PD-L1的作用机制和精准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参考。

管艺贝[10](2020)在《MSH6和PMS2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对女性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手术-病理分期所获得的临床特征是最常用的判断预后的指标。随着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的成熟,有研究者尝试从分子层面预测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情况,但并没有获得理想的指标。本研究拟探究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评估影响预后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临床上常用的免疫组化指标突变型P53、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Ki-67,探究这些指标的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同时拟用错配修复蛋白人类同源突变基因6(The human mutator gene homolog6,MSH6)和减数分裂后分离蛋白2(Postmeiotic segregation increased 2,PMS2)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联合上述免疫组化指标,并结合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相关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不同标志物免疫组化结果的组合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我科2011年1月-2019年7月入院并进行手术治疗的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详细采集临床及病理资料,通过电话、门诊等方式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随访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SH6和PMS2的表达。卡方检验分析术后临床病理因素与免疫组化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利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因子,绘制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其中6例(7.59%)病人复发,4例(5.06%)死亡。子宫内膜癌术中是否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关系密切,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影响 (P<0.05)。ER、PR、突变型P53、MSH6和PMS2的表达、Ki-67的阳性表达强度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受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的影响,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免疫组化指标ER、PR、Ki-67、PMS2的表达都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P均<0.05),Cox回归分析提示Ki-67和PMS2是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根据回归系数构建联合预测因子Y=Ki67-35*PMS2,绘制Y关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ROC曲线图所得AUC=0.807([95%CL 0.690-0.924],P=0.013<0.05),大于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在对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预后时,除了ER、PR、突变型P53、Ki-67等指标,还可以加入PMS2和MSH6进行联合分析,以提高对预后预测的准确性,更好地指导治疗。

二、Ⅲ及Ⅳ期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Ⅲ及Ⅳ期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糖代谢异常与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及病理资料
    1.3 生存预后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临床及病理相关指标
    2.2 各组患者的预后分析
    2.3 影响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糖代谢异常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累积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的关系
    3.2 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因素的分析
    3.3 糖代谢异常与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复发转移的关系
    3.4 糖代谢异常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与预后的可能机制
    3.5 本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

(2)前哨淋巴结活检在Ⅰ期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与前哨淋巴结绘图活检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早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术后复发高危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结合临床参数及免疫组化标志物分析影响早期(I 期)子宫内膜癌复发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4)子宫内膜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及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纳入和排除标准
    3.资料收集
    4.统计分析
结果
    1.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2.患者术前各炎症指标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3.PLT、PLR截断值
    4.术前PLT、PLR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4.1 PLT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4.2 PLR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5.临床特征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
    6.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7.联合指标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及预后
    参考文献
致谢

(5)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及辅助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术后危险因素
    1.1 年龄
    1.2 组织学分级
    1.3 子宫肌层侵犯深度
    1.4 淋巴脉管间隙受侵
    1.5 子宫下段受侵
    1.6 其他
2 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术后的辅助治疗
    2.1 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
        2.1.1 ⅠA期子宫内膜样腺癌
        2.1.2 ⅠB期子宫内膜样腺癌
    2.2 Ⅱ期子宫内膜样腺癌

(6)HOXB9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简易组织芯片模型的制备及推广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组织芯片蜡块的制备
        2 组织芯片HE切片染色及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讨论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OXB9 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
        2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HOXB9 蛋白的表达差异
        3 HOXB9 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
        4 HOXB9 蛋白与高级别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5 HOXB9 蛋白与子宫内膜样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2 HOXB9 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
        3 子宫内膜癌术后出现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4 HOXB9 蛋白表达与高级别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5 HOXB9 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结论
        1 主要结论
        2 研究展望及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同源盒基因B9 在恶性实体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POLE基因突变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荟萃分析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初诊Ⅰ期子宫内膜癌行淋巴结切除术后疗效分析 ——一项多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特征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术后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手术相关数据
    2.3 术后并发症
    2.4 术后治疗及生存结果
    2.5 医师手术量与切除淋巴结的数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关系
    2.6 医师手术量与复发率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综述 Ⅰ期子宫内膜癌手术诊疗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不同子宫切除范围对Ⅱ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表达的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PD-L1、PD-L2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和设备
        1.1.2 实验方法
        1.1.3 免疫组化结果的评定
        1.1.4 随访
        1.1.5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的临床病理特征
        1.2.2 PD-L1、PD-L2 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情况
        1.2.3 PD-L1表达情况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2.4 PD-L2表达情况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2.5 PD-L1、PD-L2 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与生存分析
        1.2.6 PD-L1、PD-L2 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与生存分析
    1.3 讨论
        1.3.1 免疫检查点
        1.3.2 PD-1 及其配体PD-L1、PD-L2 概述
        1.3.3 PD-1 及其配体PD-L1、PD-L2 在肿瘤中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1.4 小结
二、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D-1表达情况与临床意义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1.2 实验步骤
        2.1.3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PD-1 在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CD4+和CD8+T 细胞上表达情况
        2.2.2 CD4+PD-1+、CD8+PD-1+T细胞对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的预测价值
        2.2.3 PD-1 在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CD4+和CD8+ T细胞上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2.3 讨论
        2.3.1 肿瘤免疫逃逸
        2.3.2 PD-1/PD-L1作用机制
        2.3.3 外周血淋巴细胞PD-1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2.3.4 PD-1/PD-L1抑制剂的应用
        2.3.5 外周血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对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的价值
    2.4 小结
三、子宫内膜癌PD-1的共表达基因及调控网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PD-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
        3.2.2 PD-1共表达基因筛选及富集分析
        3.2.3 共表达基因的PPI网络构建及互作分析
        3.2.4 hub基因的生存分析
        3.2.5 CD3E基因与PD-1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
        3.3.2 hub基因功能
        3.3.3 CD3E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MSH6和PMS2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绪论
第一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2.结果
        2.1 临床及病理资料
        2.2 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3.讨论
第二部分:ER、PR、突变型P53和Ki67 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和对预后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2.结果
        2.1 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2.2 E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2.3 突变型 P53 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2.4 Ki-67 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3.讨论
第三部分:MSH6和PMS2 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和对预后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4 免疫组化染色
        1.5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定
        1.6 数据分析
    2.结果
        2.1 MSH6和PMS2 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2.2 MSH6 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2.3 PMS2 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2.4 MSH6 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
        2.5 PMS2 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
        2.6 MSH6和PMS2 的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癌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
        2.7 MSH6、PMS2和ER、PR、突变型P53、Ki-67 的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四、Ⅲ及Ⅳ期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糖代谢异常与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J]. 刘畅浩,林海雪,吴妙芳,李晶,王丽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1
  • [2]前哨淋巴结活检在Ⅰ期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应用探究[D]. 石比伯. 山东大学, 2021(11)
  • [3]早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术后复发高危因素的研究[D]. 贾明珠.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子宫内膜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及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 谢庆.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及辅助治疗研究进展[J]. 罗丹,孔为民. 肿瘤学杂志, 2021(03)
  • [6]HOXB9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D]. 王燕茹. 兰州大学, 2021(12)
  • [7]初诊Ⅰ期子宫内膜癌行淋巴结切除术后疗效分析 ——一项多中心研究[D]. 张凯稳. 郑州大学, 2020(02)
  • [8]不同子宫切除范围对Ⅱ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D]. 张远丽. 山东大学, 2020(12)
  • [9]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表达的临床意义研究[D]. 王丽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MSH6和PMS2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D]. 管艺贝.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Ⅲ、Ⅳ期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