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菜损失的测定及经济阈值分析

芹菜损失的测定及经济阈值分析

一、拉美斑潜蝇对芹菜的损失测定及经济阈值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金辉,王世喜,洪秀杰,何富才[1](2012)在《棚室蔬菜受斑潜蝇为害的产量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文中认为结合田间自然感虫或人工控制虫量,测定在南美斑潜蝇不同虫情指数下的棚室芹菜和油菜的产量,得出受害棚室蔬菜的产量损失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南美斑潜蝇虫情指数的增大,芹菜单株产量下降(y1=490.7-2.062x1),产量损失率上升(y2=0.42x1-0.215);油菜单株产量下降(y3=125.99-1.033x2),产量损失率上升(y4=0.325+0.817x2)。防治指标是当南美斑潜蝇为害芹菜和油菜的虫情指数分别达3.49和1.45时,应及时用药防治。

王帅宇[2](2010)在《几种入侵斑潜蝇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种群分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斑潜蝇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潜蝇科(Agromyzidae)斑潜蝇属(Liriomyza)。其中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美洲斑潜蝇(L. sativae)和三叶斑潜蝇(L. trifolii)是全世界最危险、发生最严重的三种检疫性害虫。这三种斑潜蝇的入侵给我国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带来重大损失,其暴发为害时甚至造成作物绝产。斑潜蝇具有个体小,近缘种形态极其相似,种内存在高度遗传分化,甚至存在隐种,短期内可以迅速爆发成灾等特点。因此,加深对其遗传背景的认识,弄清其遗传发育关系,对其检验检疫及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斑潜蝇作为入侵害虫,对其传入途径和地理分布与遗传多样性的了解,可为其持续控制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本文对三种斑潜蝇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并联合其它双翅目种类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对双翅目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更全面的探讨。同时对三叶斑潜蝇及南美斑潜蝇的不同种群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联合核内rDNA-ITS2序列及核外mtDNA-COI、COII序列对三叶斑潜蝇不同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表明:该种不同种群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分化,分为美国种群分支和亚欧种群分支。首次对国内三叶斑潜蝇的不同种群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内的种群分化水平还很低。并采用分子数据首次推测了我国三叶斑潜蝇的入侵来源。初步认为三叶斑潜蝇是从欧洲传入我国的。2.联合本研究及Genbank中的mtDNA-COII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南美斑潜蝇的不同种群分化也发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也主要分为两支,美国种群独立为一支,而南美洲、中美洲、欧洲及亚洲种群聚为一支。并对国内不同种群分化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国内不同种群仍基本无遗传分化。结合分子数据推测南美斑潜蝇是由南美洲传入欧洲,再从欧洲传入我国的。3.采用L-PCR技术和二次PCR扩增方法,首次获得三种重要入侵斑潜蝇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三叶斑潜蝇、美洲斑潜蝇及南美斑潜蝇的线粒体全基因组长度分别为16141 bp、16149 bp和16238 bp。三种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列次序与Drosphila yakuba相似。均由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A+T丰富区组成(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的A+T丰富区中还分别包含额外的tRNA基因)。各种线粒体基因组碱基组成均有明显的A+T偏好性,A+T含量分别为78.06%、78.10%及78.23%。4.首次发现ATCA作为昆虫线粒体基因组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四联起始密码子,三种斑潜蝇的COI基因均采用该密码子,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的ND1基因起始密码子为GTG。而三种斑潜蝇的大多数蛋白质编码基因均采用ATN作为起始密码子。三种斑潜蝇除CYTb、ND4基因及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的ND5基因使用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其它的终止密码子为TAA或TAG。其氨基酸密码子的使用有明显的偏向性、第三位点为A、T的密码子使用频率远高于G、C。三种斑潜蝇中亮氨酸(Leu)含量最高,在15%-16%之间。半胱氨酸(Cys)含量最低,约为1%。5.三种斑潜蝇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多为典型的三叶草结构,仅tRNASer(AGN)缺失DHU臂。而且多数tRNA的二级结构中存在碱基错配,并且大多数为G-U弱配对。6.在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的A+T丰富区发现额外tRNA基因的存在。其中三叶斑潜蝇中包括tRNAThr和tRNALeu(UUR),tRNALeu(UUR)在反密码子环后第2-50bp位置存在内含子;而tRNAThr中有一个可变环茎区,由10个碱基配对形成。位于美洲斑潜蝇A+T丰富区的额外tRNAIle,发现其使用非典型的反密码子TAT,tRNAIle也包含一个可变环茎区,由10个碱基配对形成。三种斑潜蝇A+T丰富区的N链和J链中都发现了与线粒体基因组复制起始相关的Poly-T结构。7.联合双翅目31种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对双翅目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绝大部分系统发育树中,支持双翅目、短角亚目、芒角亚目和蚊总科的单系性,同形态分类结果一致。而长角亚目及短角亚目中家蝇次目内部的聚类关系未完全解决,仅在BI树中,不仅短角亚目所有种类聚为一支,而且长角亚目所有种类优先聚类,强烈支持长角亚目的单系性。本研究结果丰富了对三种斑潜蝇及整个双翅目昆虫系统发育关系的认识,初步弄清了三叶斑潜蝇与南美斑潜蝇在我国的传入途径与遗传分化多样性。同时为构建快速的分子鉴定体系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椐,为检疫性诊断及可持续控制体系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麻旭东[3](2009)在《植物挥发物在寄主植物—南美斑潜蝇—潜蝇茧峰相互关系中的作用》文中认为采用“Y”型管嗅觉仪,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寄主植物-南美斑潜蝇-潜蝇茧蜂系统中,害虫和寄生蜂对挥发物的定向行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寄主植物的健康植株和受害植株均对南美斑潜蝇成虫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其中菜豆的引诱力最强,番茄最差。说明寄主植物挥发物在南美斑潜蝇成虫选择寄主植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潜蝇茧蜂对寄主植物有明显的趋向性,尤其对被为害的植株,表现出很强的趋向性。说明寄主植物挥发物在天敌寻找寄主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GC-MS分析了3种不同寄主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的组分。结果表明,南瓜和黄瓜挥发物的化学成分最为复杂,番茄挥发物的化学组成最为简单。检测到的健康南瓜挥发物有24种,主要化学成分有2-甲基十三烷、2,6-二甲基十一烷、萘、2,4-bis[1,1-dimethylethyl]-Phenol,受害南瓜的挥发物减少到20种,主要化学成分有α-蒎烯、1,2-二氯代苯、萘、二十二烷。检测到的健康黄瓜挥发物有26种,主要化学成分有α-蒎烯、萘、3,7-二甲基癸烷、2,3,6-三甲基色氨酸癸烷、二十二烷,受害黄瓜的挥发物减少到19种,主要化学成分有α-蒎烯、2-乙基己醇、壬醛、萘、长叶烯、二十二烷。检测到的健康番茄挥发物有10种,主要化学成分是α-蒎烯、4-蒈烯和β水芹烯,受害番茄的挥发物增加到14种,主要化学成分有α-蒎烯、4-蒈烯、β-水芹烯、萘、二十二烷。

闫丽英[4](2007)在《南美斑潜蝇对菜豆不同品种的偏好性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刺伤孔数(包括取食孔和产卵孔)为指标,研究了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 (Blanchard)对菜豆不同品种的偏好性及其与寄主植物叶片内化学物质含量的关系,同时测定了南美斑潜蝇在不同偏好性的菜豆品种上的发育历期。采用非自由选择法测定了南美斑潜蝇对菜豆不同品种的偏好性。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成虫对菜豆不同品种的偏好性存在极显着差异(F=4.678,P﹤0.001)。聚类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最喜好的品种有双丰二号、富田一号、精品架豆、紫花油豆、大城地豆、无筋绿、双丰架豆、世纪豇豆、泰国架豆王、太空青眉、无常大油豆;其次为九寸莲、天马95-33、精选73-8、天马地豆、泰丰架豆王、富田二号架豆、满架莲、泰国架豆95-33、绿龙架豆、秋紫豆、青岛架豆;最次为骏马地豆、华豇八号、天马架龙王、诚牌精龙王、新选九粒白。采用丙酮法、蒽酮比色法、考马斯亮蓝法、磷钼酸-磷钨酸比色法及索氏回流法分别测定了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单宁酸及黄酮含量。化学成分分析表明,不同菜豆品种间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单宁酸及黄酮含量存在显着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南美斑潜蝇对不同菜豆品种的寄主偏好性与叶绿素、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无相关关系,而与叶片的单宁酸及黄酮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从27个菜豆品种中选出6个代表性品种,测定了菜豆品种对南美斑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的卵、幼虫和成虫在偏好性不同的菜豆品种上的发育历期都存在着极显着差异。化蛹率在不同偏好性的品种上存在显着差异,但羽化率差异不显着。

高俊平[5](2006)在《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对北方地区常见蔬菜品种的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其结果如下:采用非自由选择法和自由选择法测定了南美斑潜蝇对22个不同蔬菜品种的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对种星地豆、特嫩五号、豌豆等豆科植物及菊科植物茼蒿的选择性最强,对佳粉十五号、美味等茄科植物及十字花科植物中甘11号选择性最弱,对其它一些茄科植物如星技紫龙、蒙茄四号及葫芦科植物山东密刺、津春4号、金丝搅瓜、大葫芦、华绿苦瓜等的选择性处于中间。为了探索南美斑潜蝇的寄主选择机理,本试验在显微镜下观察了供试品种叶表皮毛数,测定了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单宁酸及黄酮的含量,分别与南美斑潜蝇在不同品种蔬菜上的刺伤孔数作相关性分析,发现南美斑潜蝇对22种个不同蔬菜供试品种的选择性与叶毛数不存在相关关系,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叶绿素含量不存在相关关系,与叶片单宁酸含量、黄酮含量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Y型嗅觉仪试验表明,选择茄科、葫芦科及十字花科植物的南美斑潜蝇个体数比选择空白对照的个体数少,其中选择星技紫龙茄子和中甘11号甘蓝的南美斑潜蝇个体数与选择空白对照的南美斑潜蝇个体数之间达到显着差异,卡方值分别为8.0667和5.4000,p值分别为0.0045和0.0201,其它供试品种与空白对照之间南美斑潜蝇的个体数没有显着差异;而选择豆科植物、菊科植物及伞形花科植物的南美斑潜蝇个体数比选择空白对照的个体数多,但差异没有达到显着水平。

何玉仙[6](2006)在《烟粉虱种群抗药性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烟粉虱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害虫,其严重危害给各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目前已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等许多常规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在一些地区烟粉虱对昆虫生长调节剂和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也是十分普遍和广泛。本论文以福建省不同地区烟粉虱田间种群为研究对象,从烟粉虱生物型鉴定、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及抗药性机理、室内抗性选育及抗性机理等方面开展研究,为实施烟粉虱的综合治理和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采用mtDNA分子标记以及西葫芦银叶测定,对2003~2004年从福建省8个具有代表性地理区域采集的烟粉虱样品进行生物型鉴定。结果表明,8个烟粉虱种群在mtDNA COI基因720bp片段序列上的所有位点都是一样的,它们与Texas-B,Israel-B,India-B,Morocco-B,France-B1,France-B2,Beijing-B,Argentina-B,Reunion-B1、Reunion-B2、Reunion-B3等11个B型烟粉虱种群在mtDNA COI基因720bp序列上变异性很小(序列相似性为99.6~100%),总体上属于同一进化枝,与Morocco-Q、Colombia-A1、Colombia-A2烟粉虱种群在mtDNA COI基因720bp序列上差异较大,分别属于不同的进化枝;8个烟粉虱种群均可引起典型的西葫芦银叶症状。综合上述结果,说明福建省8个烟粉虱种群均属于生物型“B”。 采用浸叶生测法和内吸生测法测得的烟粉虱成虫对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的抗性比值分别为1.22、3.28、2.49倍和1.37、4.27和3.26倍,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是基本一致的。浸叶生测法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对烟粉虱1、3、7、15、20日龄成虫的LC50为0.6795~0.8577mg·L-1,平均LC50为0.7759mg·L-1,差异不显着。吡虫啉对自然混合日龄成虫的LC50为0.7118~0.8549mg·L-1,平均LC50为0.7839mg·L-1,4次测定结果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自然混合日龄与经饲养的不同日龄成虫的LC50之间也无显着性差异。分别以棉花叶和茄子叶作为试验材料测定烟粉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测定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因此,认为可以采用与田间实际用药情况相接近的成虫浸叶生测法进行烟粉虱对烟碱类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而且可采用自然混合日龄成虫代替饲养的相同日龄成虫直接进行抗药性测定,棉花叶和茄子叶均可作为抗药性测定的试验材料。 采用成虫浸叶生测法建立了13种杀虫药剂(敌敌畏、乐果、毒死蜱、乙酰甲胺磷、灭多威、甲氰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阿维菌素)对烟粉虱敏感品系的敏感毒力基线,确定了它们的LC50和区分剂量,为烟粉虱种群抗药性监测提供依据。 分别监测了福建省福州、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地烟粉虱田间种群

张慧杰,段国琪,张战备,梁哲军,张冬梅,许琦,王晓民,许爱玲,刘珍[7](2006)在《美洲斑潜蝇幼虫潜叶为害对几种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文中认为使用CI-31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了美洲斑潜蝇幼虫为害对几种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叶面积受害级别的增高,蓖麻和菜豆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气孔限制值(Ls)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受害级别与胞间CO2浓度(Ci)的变化呈正相关。美洲斑潜蝇幼虫潜食蓖麻和黄瓜叶片中的栅栏组织后,叶片中叶绿素a、b和叶绿素总量都较对照减少,并且随着潜食级别的增高,减少量逐渐增大。叶面积受害级别与叶片的叶绿素总量之间呈高度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93(蓖麻)和r=-0.95(黄瓜)。菜豆、黄瓜和丝瓜的叶肉被害后,不同受害级别叶片的鲜重变化无规律性。

陈洪俊[8](2005)在《西花蓟马和三叶草斑潜蝇在中国的风险评估及管理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和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trifolii Burgess寄主种类多,分布范围广,都是重要的危险性有害生物。因此,对两个种类的危险性进行评价,预测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提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资料收集,结合西花蓟马与三叶草斑潜蝇基本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适生性分析、传入可能性分析、传入后果分析。并依据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结果对两种有害生物的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具体管理措施,构建了两种有害生物的风险交流体系。其主要结论如下:1.运用适生性分析软件CLIMEX预测了西花蓟马和三叶草斑潜蝇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并根据不同地区预测的生态气候指标值(EI)的大小,对适生等级进行了划分。CLIMEX预测西花蓟马的潜在分布区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以及西北的部分地区。有四个高度适生区,分别是河南、陕西、湖北为中心的适生区;四川为中心的适生区;福建和浙江为中心的适生区;贵州和广西为中心的适生区。三叶草斑潜蝇的潜在分布区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南地区。高度适生区主要分布在辽宁部分地区、山东东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山西南部、陕西中南部、河南中部、湖北北部、甘肃东南部、四川东部、云南大部、贵州西部。2.应用基于遗传算法的适生性分析软件GRAP预测了西花蓟马和三叶草斑潜蝇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GARP预测西花蓟马在我国的适生区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和华东地区等。三叶草斑潜蝇适生区包括:东北大部分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以及华南部分地区,在新疆也存在该虫的潜在分布区。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CLIMEX与GRAP预测的潜在适生区行叠加分析。预测西花蓟马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重叠区域包括:辽宁、河北、京津地区、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的部分地区;三叶草斑潜蝇在我国的潜在分布重叠区域包括: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区。4.从传入可能性和传入后果两个方面对西花蓟马和三叶草斑潜蝇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传入可能性分别评价的了进入途径上出现的可能性、进入的潜在性、定殖的潜在性、扩散的潜在性四个因素。传入后果评价分为三个主体后果进行评价,依次为:潜在的经济损失、潜在的环境损失、潜在的社会损失。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认为两种有害生物的传入风险性高(H),传入后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大(H)。综合评判两种有害生物的危险性,得出结论:两种有害生物

戴霖[9](2005)在《几种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在江苏的风险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依据江苏省实际情况及有害生物发生传入的特点,初步筛选了西花蓟马、南美斑潜蝇、稻水象和苹果绵蚜4种对江苏省农业生产构成潜在威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应用生态气候模型CLIMEX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8.1对4种有害生物在中国及江苏省内可能的适生区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初步组建了针对江苏省的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模型,对上述4种检疫性有害生物在江苏省的风险性程度进行了研究和评估。 根据4种检疫性有害生物在我国的发生及扩散危害趋势,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对其进行了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的信息分析,并分别利用CLIMEX生态气候模型对西花蓟马、南美斑潜蝇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8.1对稻水象、苹果绵蚜在中国及江苏省内的适生性分布区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初步表明,西花蓟马在中国的适生范围较广,有27个省(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1个特别行政区中的77个地区适合该虫的生存,其中江苏省南京和徐州的生态气候指数EI分别为52和35;南美斑潜蝇在中国的适生分布涉及24个省(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1个特别行政区中的68个地区,江苏省南京和徐州的生态气候指数EI分别为29和4;稻水象在我国可能最适宜定居的地区大体分布在华南、西南、华东地区6个省的46个气象站点覆盖区,这些地区分布在16.32—26.35°N,97.51—117.395°E范围内;潜在适宜的定居区集中分布在22.59—48.03°N,75.59—132.11°E,涉及我国华东、西南、西北、华中、华南、华北共计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73个点;苹果绵蚜在我国可能最适宜分布区大体分布在24.21—27.54°N,98.3—102.33°E范围内,主要涉及西南地区的云南和四川2省的11个点,潜在适宜分布区大体分布在23.36—48.03°N,75.59—132.58°E范围内,涉及华东、西南、华中、西北、华北共计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79个点。江苏省是上述4种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适生区。通过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方法,进一步定量刻化了西花蓟马在江苏省内的可能适生分布,结果初步表明,可将该虫在江苏省的潜在适生分布区大致划分为最适宜、

张文解,罗进仓,邓刚,魏玉红[10](2004)在《温室中南美斑潜蝇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研究》文中提出对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 Blanchard)幼虫在温室蔬菜上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幼虫在温室黄瓜、番茄、茄子上呈均匀分布,且个体间相互排斥;南美斑潜蝇幼虫在其作物植株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下部叶片,其次是中部叶片,上部叶片数量较少;根据空间分布的研究结果,组建了3种温室蔬菜上的理论抽样数模型。

二、拉美斑潜蝇对芹菜的损失测定及经济阈值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美斑潜蝇对芹菜的损失测定及经济阈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棚室蔬菜受斑潜蝇为害的产量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测定与计算方法
    1.1 不同虫情指数下的蔬菜产量损失测定
    1.2 防治指标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芹菜受南美斑潜蝇为害的产量损失和防治指标
    2.2 油菜受南美斑潜蝇为害的产量损失和防治指标

(2)几种入侵斑潜蝇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种群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斑潜蝇研究概况
        1.1.1 斑潜蝇分类研究简述
        1.1.2 斑潜蝇分布与危害
        1.1.3 生物生态学
        1.1.4 综合治理
    1.2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斑潜蝇研究中的应用
        1.2.1 分子标记种类及特点
        1.2.2 在斑潜蝇研究中的应用
    1.3 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综述
        1.3.1 线粒体概述
        1.3.2 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
        1.3.3 线粒体基因组测序方法
        1.3.4 双翅目及其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与意义
第二章 三叶斑潜蝇与南美斑潜蝇的种群分化研究
    第一节 三叶斑潜蝇种群分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标本的收集、鉴定及保存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1.4 生物学软件
        2.1.5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不同种群COI 基因遗传分化分析
        2.2.2 不同种群COI 基因遗传分化分析
        2.2.3 不同种群rDNA-ITS2 遗传分化分析
        2.3 讨论
    第二节 南美斑潜蝇种群分化研究
        2.4 材料与方法
        2.4.1 实验标本的收集、鉴定及保存
        2.4.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4.3 生物学软件
        2.4.4 实验方法
        2.5 结果
        2.5.1 不同种群COII 序列变异分析
        2.5.2 单倍型组成及多态性位点
        2.5.3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2.5.4 种群聚类分析
        2.6 讨论
第三章 三种斑潜蝇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标本的采集、鉴定与保存
    3.2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主要试剂
    3.3 生物学软件
    3.4 实验方法
        3.4.1 总DNA 提取
        3.4.2 线粒体全基因组PCR 扩增
        3.4.3 线粒体基因组注释
    3.5 结果与分析
        3.5.1 总DNA 提取
        3.5.2 PCR 扩增
        3.5.3 PCR 产物测序
        3.5.4 三叶斑潜蝇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
        3.5.5 南美斑潜蝇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
        3.5.6 美洲斑潜蝇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
    3.6 讨论
        3.6.1 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
        3.6.2 碱基组成偏好性
        3.6.3 线粒体基因密码子的使用
        3.6.4 RNA 基因
        3.6.5 A+T 丰富区
第四章 基于线粒体全基因组的双翅目系统发育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材料
        4.1.2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各数据集序列组成分析
        4.2.2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植物挥发物在寄主植物—南美斑潜蝇—潜蝇茧峰相互关系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挥发物及其研究现状
        1.1.1 植物挥发物
        1.1.2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
    1.2 植物挥发物与昆虫行为关系研究进展
        1.2.1 对昆虫的寄主植物定向行为的影响
        1.2.2 对昆虫取食行为的影响
        1.2.3 对昆虫交配产卵行为的影响
        1.2.4 对昆虫传粉行为的影响
        1.2.5 对寄生蜂寄主寻找行为的影响
    1.3 南美斑潜蝇研究进展
    1.4 南美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不同寄主植物挥发物对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植物
        2.1.3 嗅觉仪试验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菜豆挥发物对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2.2.2 黄瓜挥发物对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2.2.3 南瓜挥发物对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2.2.4 番茄挥发物对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2.2.5 不同寄主植物挥发物对南美斑潜蝇成虫引诱能力的比较
    2.3 小结与讨论
3 不同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潜蝇茧蜂寄主定向行为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供试植物
        3.1.3 嗅觉仪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菜豆挥发物对潜蝇茧蜂寄主定向行为的影响
        3.2.2 南瓜挥发物对潜蝇茧蜂寄主定向行为的影响
        3.2.3 番茄挥发物对潜蝇茧蜂寄主定向行为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4 南美斑潜蝇寄主挥发物成分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植物及处理
        4.1.2 植物挥发性气体的提取
        4.1.3 植物挥发物化学成分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南瓜植物挥发物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4.2.2 黄瓜挥发物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4.2.3 番茄挥发物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5 结果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南美斑潜蝇对菜豆不同品种的偏好性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南美斑潜蝇的发生及危害
    1.2 南美斑潜蝇的生物学特性
    1.3 南美斑潜蝇研究进展
        1.3.1 寄主植物的物理性状对南美斑潜蝇选择性的影响
        1.3.2 寄主植物的化学成分对南美斑潜蝇选择性的影响
    1.4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品种
        2.1.2 供试寄主植物
        2.1.3 供试虫源
    2.2 方法
        2.2.1 寄主偏好性实验
        2.2.2 叶片中营养物质与次生物质的测定
        2.2.3 南美斑潜蝇在菜豆不同品种上发育情况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南美斑潜蝇对不同菜豆品种的寄主偏好性
    3.2 叶片中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与寄主偏好性的关系
        3.2.1 叶绿素含量与寄主偏好性的关系
        3.2.2 可溶性糖含量与寄主偏好性的关系
        3.2.3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寄主偏好性的关系
        3.2.4 单宁酸含量与寄主偏好性的关系
        3.2.5 黄酮含量与寄主偏好性的关系
    3.3 南美斑潜蝇在偏好性不同的菜豆品种上的发育历期
        3.3.1 卵期的测定
        3.3.2 幼虫期的测定
        3.3.3 蛹期的测定
    3.4 化蛹率和羽化率的测定
4 讨论
    4.1 南美斑潜蝇对不同菜豆品种的偏好性
        4.1.1 叶片营养物质与寄主偏好性的关系
        4.1.2 叶片次生物质与寄主偏好性的关系
    4.2 不同偏好性的菜豆品种对南美斑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4.2.1 卵期、幼虫期和蛹期
        4.2.2 化蛹率和羽化率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南美斑潜蝇研究进展
        1.1.2 斑潜蝇寄主选择性研究进展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品种
        2.1.2 供试幼苗
        2.1.3 供试虫源
    2.2 方法
        2.2.1 选择性试验
        2.2.2 叶毛数的的测定
        2.2.3 叶片中化学物质含量的测定
        2.2.4 嗅觉仪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选择性比较
        3.1.1 非自由选择法
        3.1.2 自由选择比较
    3.2 叶毛数与寄主选择性关系
    3.3 叶片中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与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3.3.1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与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3.3.2 叶片可溶性蛋白质与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3.3.3 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3.3.4 叶片单宁酸含量与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3.3.5 叶片黄酮含量与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3.3.6 叶片挥发物在寄主选择中的作用
4 讨论
    4.1 南美斑潜蝇的寄主选择性
    4.2 叶片叶毛数与寄主选择性关系
    4.3 叶片营养成分与寄主选择性关系
    4.4 叶片次生物质含量与寄主选择性关系
    4.5 叶片挥发物与寄主选择性关系
致 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烟粉虱种群抗药性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摘要(英文)
引言
第一章 福建省烟粉虱生物型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西葫芦银叶测定
        1.3 DNA提取
        1.4 PCR反应条件
        1.5 琼脂糖凝胶电泳
        1.6 PCR产物纯化
        1.7 序列测定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葫芦银叶测定
        2.2 PCR扩增产物
        2.3 测序结果分析
        2.4 烟粉虱种群遗传距离和系统聚类树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烟粉虱对烟碱类杀虫剂抗药性的生物测定方法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生物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粉虱成虫抗约性不同生测方法测定结果比较
        2.2 吡虫啉对烟粉虱不同日龄、混虫日龄成虫的毒力
        2.3 烟粉虱成虫抗药性不同试验材料测定结果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
    第一节 烟粉虱敏感毒力基线的建立及区分剂量的确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药剂
        1.3 生物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药剂
        1.3 抗药性监测
        1.3.1 抗性测定
        1.3.2 抗性个体频率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粉虱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2.2 烟粉虱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2.3 烟粉虱种群对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
        2.4 烟粉虱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性
        2.5 烟粉虱抗性倍数和抗性个体频率的相关性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3.1 福建省烟粉虱抗药性水平评价
        3.2 区分剂量在抗药性监测中的作用及意义
        3.3 烟粉虱抗药性与生物型的关系
        3.4 烟粉虱抗药性与药剂选择压力的关系
第四章 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机理研究
    第一节 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的生化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化学试剂及供试杀虫剂
        1.3 酶抑制剂对杀虫剂的增效作用测定
        1.4 酯酶(EST)活性测定
        1.5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测定
        1.6 乙酰胆碱酯酶(ACHE)动力学性质测定
        1.7 抑制中浓度Ⅰ_(50)测定
        1.8 单头烟粉虱乙酰胆碱酯酶残留活性测定
        1.9 酶抑制剂对抗性烟粉虱成虫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体抑制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酶抑制剂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杀虫剂的增效作用
        2.1.1 酶抑制剂对毒死蜱的增效作用
        2.1.2 酶抑制剂对乐果的增效作用
        2.1.3 酶抑制剂对敌敌畏的增效作用
        2.1.4 酶抑制剂对乙酰甲胺磷的增效作用
        2.1.5 酶抑制剂对灭多威的增效作用
        2.2 酶抑制剂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增效作用
        2.2.1 酶抑制剂对氯氰菊酯的增效作用
        2.2.2 酶抑制剂对溴氰菊酯的增效作用
        2.2.3 酶抑制剂对氯氟氰菊酯的增效作用
        2.2.4 酶抑制剂对甲氰菊酯的增效作用
        2.3 烟粉虱不同品系(种群)酯酶利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比较
        2.4 酶抑制剂对抗性烟粉虱成虫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体抑制
        2.5 烟粉虱不同品系(种群)乙酰胆碱酯酶的K_m和V_(max)值比较
        2.6 烟粉虱不同品系(种群)乙酰胆碱酯酶的敏感性比较
        2.7 烟粉虱各田间抗性种群雌虫个体乙酰胆碱酯酶残留活性频率分布
        3 小结与讨论
        3.1 烟粉虱抗药性与酯酶(EST)的关系
        3.2 烟粉虱抗药性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关系
        3.3 烟粉虱抗药性与多功能氧化酶(MFO)的关系
        3.4 烟粉虱抗药性与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关系
    第二节 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相关的烟粉虱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药剂及药品
        1.3 总RNA抽提方法
        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1.5 反转录
        1.6 PCR扩增
        1.7 目的片段DNA的纯化
        1.8 T-A连接
        1.9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10 CaCl_2的转化
        1.11 重组克隆的鉴定
        1.12 酶切鉴定
        1.13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1.14 序列测定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粉虱钠离子通道ⅡS4-6片段的RT-PCR扩增
        2.2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2.3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2.4 序列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烟粉虱对吡虫啉、阿维菌素抗性的室内选育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虫源
        1.2 供试化学试剂及杀虫剂
        1.3 抗性选育
        1.4 生物测定
        1.5 酶抑制剂的增效作用测定
        1.6 离体酶活性洲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粉虱对吡虫啉、阿维菌素抗性的室内选育
        2.2 烟粉虱吡虫啉选育品系对其它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
        2.3 酶抑制剂的增效作用
        2.4 离体酶活性测定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文献综述:烟粉虱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美洲斑潜蝇幼虫潜叶为害对几种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作物 (名称, 品种, 生育期, 叶片部位) :
        1.1.2 取叶器:
    1.2 方法
        1.2.1 美洲斑潜蝇幼虫为害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2.2 美洲斑潜蝇幼虫为害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2.3 美洲斑潜蝇幼虫为害对植物叶片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1.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幼虫潜食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 美洲斑潜蝇幼虫潜食叶片对植物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
    2.3 幼虫潜食对植物叶片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3 讨论

(8)西花蓟马和三叶草斑潜蝇在中国的风险评估及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有害生物的危害
    1.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概述
    1.3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
    1.4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内容
    1.5 PRA 存在的基本问题及建议
    1.6 西花蓟马和三叶草斑潜蝇研究进展
2 主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方法
3 西花蓟马和三叶草斑潜蝇适生性分析
    3.1 运用CLIMEX 预测西花蓟马和三叶草斑潜蝇在我国的适生区
    3.2 运用GRAP 预测西花蓟马和三叶草斑潜蝇在我国的适生区
4 西花蓟马和三叶草斑潜蝇的传入可能性评价
    4.1 西花蓟马和三叶草斑潜蝇与传播途径上相联系的可能性
    4.2 进入的可能性评价
    4.3 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评价
    4.4 传入可能性的综合评价
5 西花蓟马和三叶草斑潜蝇的传入后果评价
    5.1 西花蓟马传入后果评价
    5.2 三叶草斑潜蝇传入后果评价
    5.3 西花蓟马和三叶草斑潜蝇传入后果综合评价
    5.4 西花蓟马和三叶草斑潜蝇的潜在风险性综合评价
6 风险管理
    6.1 总体管理策略
    6.2 具体管理措施
7 西花蓟马与三叶草斑潜蝇的风险交流
    7.1 有害生物风险交流概念与目标
    7.2 有害生物风险交流采用的方式
    7.3 关于设施农业风险管理与交流
    7.4 讨论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一)
导师简介(二)
在读期间获得成果及论着目录
致谢
后 记
附图

(9)几种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在江苏的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江苏省气候及农业地理概述
    2 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与扩散趋势
        2.1 西花蓟马
        2.2 稻水象
        2.3 南美斑潜蝇
        2.4 苹果绵蚜
    3 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及其研究进展
        3.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产生及定义
        3.1.1 PRA的产生
        3.1.2 PRA的概念
        3.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重要性
        3.3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过程
        3.3.1 起始(Initiation)
        3.3.2 有害生物风险评估(Pest Risk Assessment)
        3.3.3 有害生物风险管理(Pest Risk Management)
        3.3.4 有害生物风险交流(Pest Risk Communication)
        3.4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在中国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3.5 我国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二章 几种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适生性分析
    1 运用CLIMEX预测西花蓟马和南美斑潜蝇的适生性分布
        1.1 CLIMEX简介
        1.2 CLIMEX的研究方法
        1.3 西花蓟马的适生性预测
        1.3.1 西花蓟马生态气候指标初值的设置
        1.3.2 西花蓟马CLIMEX指标初值的调试
        1.3.3 西花蓟马CLIMEX预测结果
        1.4 南美斑潜蝇的适生性预测
        1.4.1 南美斑潜蝇生态气候指标初值的设置
        1.4.2 南美斑潜蝇CLIMEX指标初值的调试
        1.4.3 南美斑潜蝇CLIMEX预测结果
    2 运用GIS预测稻水象和苹果绵蚜的适生性分布
        2.1 GIS简介
        2.2 稻水象的适生性预测
        2.2.1 预测依据和方法
        2.2.1.1 稻水象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信息分析
        2.2.1.2 数据库的建立
        2.2.1.3 决定稻水象分布各生态指标的确定
        2.2.2 结果与分析
        2.2.2.1 可能最适宜分布区
        2.2.2.2 可能潜在适宜分布区
        2.3 苹果绵蚜的适生性预测
        2.3.1 预测依据和方法
        2.3.1.1 苹果绵蚜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信息分析
        2.3.1.2 决定苹果绵蚜分布各生态指标的确定
        2.3.2 结果与分析
        2.3.2.1 可能最适宜分布区
        2.3.2.2 可能潜在适宜分布区
    3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研究西花蓟马在江苏省的适生分布
        3.1 研究方法
        3.1.1 模糊综合评判法简介
        3.1.2 评判因子的选择及权重计算
        3.1.3 隶属函数与评语集的确立
        3.2 分析及结果评判
        3.2.1 计算方法及分析站点
        3.2.2 分析及评价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几种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在江苏的风险性定量分析
    1 有害生物风险性量化评估方法
        1.1 有害生物风险量化评估体系的建立
        1.2 应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计算有害生物危险性值
    2 有害生物风险性量化评估
        2.1 地理分布(P1)
        2.2 潜在的危险性(P2)
        2.3 受害寄主的经济重要性(P3)
        2.4 移植的可能性(P4)
        2.5 风险管理的难度(P5)
    3 有害生物风险性综合评价
    4 有害生物的风险管理
        4.1 西花蓟马
        4.2 稻水象
        4.3 南美斑潜蝇
        4.4 苹果绵蚜
    5 小结与讨论
附:风险分析指标量化赋分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10)温室中南美斑潜蝇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1.2 测定方法
        1.2.1聚集度指标
        1.2.2 Iwao(1968~1977)的m*-m回归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聚集度指标的测定结果
    2.2 Iwao的m*-m回归法
    2.3 南美斑潜蝇在3种作物上的垂直分布
    2.4 理论抽样数的确定
3 讨论

四、拉美斑潜蝇对芹菜的损失测定及经济阈值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棚室蔬菜受斑潜蝇为害的产量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J]. 金辉,王世喜,洪秀杰,何富才. 中国植保导刊, 2012(12)
  • [2]几种入侵斑潜蝇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种群分化研究[D]. 王帅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3]植物挥发物在寄主植物—南美斑潜蝇—潜蝇茧峰相互关系中的作用[D]. 麻旭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0)
  • [4]南美斑潜蝇对菜豆不同品种的偏好性及其机理的研究[D]. 闫丽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03)
  • [5]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的研究[D]. 高俊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6(11)
  • [6]烟粉虱种群抗药性及其机理研究[D]. 何玉仙. 福建农林大学, 2006(12)
  • [7]美洲斑潜蝇幼虫潜叶为害对几种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J]. 张慧杰,段国琪,张战备,梁哲军,张冬梅,许琦,王晓民,许爱玲,刘珍. 昆虫学报, 2006(01)
  • [8]西花蓟马和三叶草斑潜蝇在中国的风险评估及管理对策研究[D]. 陈洪俊.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4)
  • [9]几种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在江苏的风险分析[D]. 戴霖. 扬州大学, 2005(05)
  • [10]温室中南美斑潜蝇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研究[J]. 张文解,罗进仓,邓刚,魏玉红. 植物保护, 2004(05)

标签:;  ;  ;  ;  

芹菜损失的测定及经济阈值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