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沟网箱养殖黄颡鱼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郑翔[1](2021)在《低氧胁迫对瓦氏黄颡鱼肠道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及其微生物组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由于自然因素(如温度、季节和降水)或人为因素(如富营养化和高养殖密度)的影响,鱼类经常面临水环境缺氧的状态。目前研究表明,水生生物已经进化出复杂的生理生化系统来适应水体中的低氧胁迫。但水中氧气浓度的变化会对水生生物细胞和组织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代谢过程受到阻碍、组织发生病变、营养物质运输效率降低和能量供应不足等,从而导致鱼类发生病害或造成死亡。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是黄颡鱼属中个体最大的种类,肉质独特,且肌间刺少,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国内外学者围绕该鱼抗病、温度耐受和营养价值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对其响应低氧胁迫的分子机制也进行了探讨,但未见低氧胁迫下以肠道为研究对象的报道。因此,本文以瓦氏黄颡鱼肠道为切入点,研究低氧胁迫下肠道组织病变、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肠道微生物组成变化,探究低氧胁迫对瓦氏黄颡鱼肠道的影响,为阐明瓦氏黄颡鱼肠道内环境动态调控机制提供参考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氧胁迫对瓦氏黄颡鱼肠道组织病变及氧化应激的影响瓦氏黄颡鱼的浮头点和窒息点分别为0.78±0.06 mg/L和0.52±0.05 mg/L,根据浮头点设置低氧浓度(1.0±0.05 mg/L)。对瓦氏黄颡鱼低氧胁迫实验0 h、低氧胁迫后24 h、72 h以及恢复到正常氧气浓度24 h的肠道进行H&E染色切片观察,结果发现,低氧胁迫下肠道内杯状细胞肿胀且出现空泡,绒毛被侵蚀,粘膜层溃烂。在恢复正常氧浓度24 h后,缺氧引起的组织生理变化并未改善,绒毛区出现大量空泡区。同时,对肠道组织氧化应激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呈现一直升高的趋势,恢复正常氧浓度24 h后,活性稍微降低,但无显着性变化。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呈现升高趋势,且在低氧胁迫24 h时两种酶的活力达到最高点,恢复到正常氧气浓度后降低。丙二醛(MDA)的活性在低氧胁迫后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在低氧胁迫72 h时活性最高,呈现极显着的变化,恢复氧气浓度24 h后降低,与低氧胁迫下的72 h相比差异不显着。2)低氧胁迫对瓦氏黄颡鱼肠道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对瓦氏黄颡鱼肠道进行Tunel染色处理,观察凋亡细胞与正常细胞数量比例发现,随着低氧胁迫时间延长,细胞凋亡的程度加深,凋亡指数可达60%。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瓦氏黄颡鱼肠道组织的5个凋亡相关基因(p53、Caspase-3、Caspase-9、Bax和Bcl-2)的表达模式。结果发现,随着低氧胁迫持续时间的增加,p53、Caspase-3、Caspase-9和Bax 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也随之升高,均在低氧胁迫72 h时达到峰值(P<0.05)。而Bcl-2基因的表达量与低氧胁迫的时间呈反比(P<0.05)。在恢复正常氧浓度24 h后,p53基因的表达量与Bax基因的表达量水平均下降。但是Caspase-3、Caspase-9和Bcl-23个基因的表达量与72 h时相比变化幅度很小,无显着性差异。3)低氧胁迫对瓦氏黄颡鱼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对瓦氏黄颡鱼肠道微生物进行16S r RNA高通量测序分析,根据Alpha多样性指数可知,肠道组织微生物的丰度相对较高,但随着低氧胁迫时间延长,丰度逐渐降低,但均匀度没有变化;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各个时间段形成独自的置信椭圆区域,且每个区域间三个样品距离差异不大;绘制Venn图可发现,共有的微生物物种有156种,占比4.32%;随着时间变化,相邻两个时间段共有的微生物种类保持不变;检测出瓦氏黄颡鱼肠道微生物种群集中在8个门,分别为厚壁杆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初步统计分析发现4种微生物与肠道组织的抗氧化酶的活性变化和凋亡基因的表达相关,能够促进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
王之宇[2](2020)在《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黄颡鱼,又被称为黄骨鱼、汪丁等,一般生长在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味道好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受到了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水产品之一。高邮位于江苏省的中部和里下河水网地区,具有适合黄颡鱼生长的优越自然环境和黄颡鱼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黄颡鱼作为高邮的特色产业,其发展有助于促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有助于培育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提高地方经济核心竞争力,研究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不仅能促进我国黄颡鱼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也能给其他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意义。本文以高邮市黄颡鱼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农业产业化、特色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特征出发,分析了高邮市黄颡鱼产业的发展概况、金融税收扶持状况、养殖模式、社会化服务、产业组合模式、加工销售情况以及收益情况等多个方面;得出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养殖户规模小,融资困难,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投入少;育种与养殖技术落后,相关的研发和推广不足;养殖流程和方式标准化不科学;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带动作用不够,产业化程度低;加工和营销体系发展滞后;养殖农户年龄老化,养殖人才匮乏等问题等。在对问题产生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即加大政府扶持和引导方面的力度、强化对黄颡鱼产业的科技支持、建立和健全标准化养殖流程和方法、提高产业化水平和规模创建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加工产业和营销体系扩大消费、引进及培养人才提供智力保障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
代国锋[3](2020)在《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绥滨县地处黑龙江和松花江夹角地带,水域资源优越,鱼类种类丰富,是黑龙江省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淡水渔业作为促进绥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产业,是绥滨县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全县各类养殖水域面积共250平方千米,水产品产量7000吨,产值1.36亿元,养殖方式主要为池塘、坑塘、河沟养殖、稻田养殖、网箱生态养殖、工厂化车间养殖。改革开放以来,绥滨县的淡水渔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养殖品种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等诸多问题,阻碍了绥滨县渔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了绥滨县淡水渔业的发展现状,并对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优劣势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渔业生产情况,对绥滨县的淡水渔业发展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和建议。近年来,绥滨县淡水渔业取得了显着成就,渔业经济持续发展,渔业资源得到养护,生态养殖高速发展,名特优品种得到大力推广,但还存在以下问题:(1)渔业产业结构层次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2)特色养殖发展不足,支撑服务体系不健全;(3)科研创新不足,技术装备落后等。本文运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当前绥滨县渔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分析。提出绥滨县渔业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第一、发展绿色渔业,促进特色渔业发展;第二、强化品牌效应,促进规模化发展;第三、推动科技创新,合理布局渔业三产。本文的完成对进一步调整绥滨县渔业产业结构、扩大再生产、发展绿色养殖提供了理论参考,旨在对在绥滨县推行科技兴渔,以及加强淡水渔业品牌建设提供合理建议,为绥滨县淡水渔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莽琦[4](2019)在《典型流域主要淡水养殖模式监测体系的构建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产养殖是全球食品生产增长最快的部分,在过去30年中以年均8%的速度持续增长。水产品已成为继谷类、牛奶之后食物蛋白的第三大来源,全球70亿人口的动物蛋白摄入,15%以上来源于水产品。淡水产品是我国国民膳食中的重要蛋白质来源,在国民食物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淡水养殖产量占世界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0%,占中国养殖鱼类的96%,为城乡居民提供了 30%的动物蛋白。淡水养殖产业的绿色、高效与高质量发展已经引发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本文针对主要淡水养殖模式,通过监测黑龙江、长江、珠江、黄河等四大流域养殖模式的环境要素、结构要素和生产要素的不同指标,积累养殖环境因子和养殖模式变化的基础数据。通过同一养殖模式在不同流域的比较分析,阐明环境因子、模式变化与区域养殖结构改变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如下:1、以池塘养殖为重点,兼顾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在黑龙江、长江、珠江、黄河四大流域水产养殖主产区域,设立48个监测站点。遴选养殖结构、养殖环境和养殖生产等3大类要素51个监测指标,其中,养殖环境要素监测指标28个,养殖结构要素监测指标12个,养殖生产要素监测指标1 1个。2、细化了水质样品、底质样品、浮游生物样品、底栖动物样品和调查数据等方面的采集程序和方法,有效保证监测数据质量。依据数据监测要求,制定了监测描述规范的数据标准,提出了监测描述规范、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控制规范制定的原则和方法。3、结合监测点数据信息与研究需求,制定了典型流域主要养殖模式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录入规范。基于采集需求设置了相应的数据集,包括物种监测点基本信息数据表和养殖监测数据表。4、设计了典型流域主要养殖模式监测数据汇交体系,提出了监测数据汇交流程,按照流程的设计和管理权限设定,将数据获取和信息系统的角色划分为四个基本层级。基于其层级定位、数据填报范围和审核权限的设定,为每一层级操作人员进行科学设计和制定用户手册。5、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共计39个站点的完成监测,获得监测指标6050个,其中,养殖环境要素指标2085个,养殖结构要素指标481个,养殖生产要素指标402个。选择养殖环境、养殖结构和养殖生产等3大类要素的代表性监测指标,开展同一养殖模式在不同流域的对比分析。6、对比分析黑龙江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不同养殖区域中,在同一养殖模式条件下,各流域代表性监测指标出现一定的差异,具体差异依据自然环境、养殖技术和各种生产投入而有所不同。不论是流域内部还是流域之间,养殖环境要素、养殖结构要素、养殖生产要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研究表明,基于系统设计和信息化手段的基础性、长期性淡水养殖监测数据获取和分析是渔业科学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淡水养殖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管理和大数据预测分析来讲,需要更多监测数据的有效积累才能够推进淡水养殖模式的科学分析和合理预测。
刘玉廷[5](2018)在《复方中草药对泥鳅生长性能、肝胰脏脂代谢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探究复方中草药(Compoun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CCM)对泥鳅幼鱼生长性能、肝胰脏脂代谢、抗氧化作用及肠道功能影响,优化最佳添加量,为泥鳅绿色安全养殖提供参考。选取健康泥鳅幼鱼750尾,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C(对照组)、5CCM、10CCM、15CCM、20CCM组(日粮CCM添加量分别为0、5、10、15和20 mg/g),置于120×80×60 cm的水族箱中饲养,饲喂70 d后,取肝胰脏、肠道样本,检测相应指标。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与C组鱼相比:10CCM组鱼特异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均显着提高,饲料系数显着降低(P<0.05);各组鱼存活率及增重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鱼体粗蛋白、粗灰分及水分含量无显着差异,但20CCM组鱼体粗脂肪显着低于C组鱼(P<0.05)。2.与C组鱼相比:各CCM添加组鱼肝胰脏LDL含量均极显着降低(P<0.01),10CCM组肝胰脏鱼TCHO、TG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HDL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15CCM组肝胰脏TCHO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TG含量显着降低(P<0.05)。10CCM组鱼肝胰脏MDA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CAT和GSH-PX活性显着增加(P<0.05);15CCM组肝胰脏MDA、AKP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GSH-PX活性显着增加(P<0.05);组织学切片油红O染色后观察显示,各组鱼肝胰脏脂滴数量与分布范围随CCM添加量增加明显减小,10CCM、15CCM和20CCM组鱼肝胰脏切片未见明显脂滴,肝索结构逐渐清晰。3.与C组鱼相比:10CCM组鱼肠道胃蛋白酶、淀粉酶活性极显着提高(P<0.01),脂肪酶活性显着提高(P<0.05);15CCM组鱼肠道胃蛋白酶活性明显提升(P<0.01),淀粉酶和脂肪酶显着提高(P<0.05);5CCM组鱼肠道羟自由基清除率最高(P<0.01);10CCM组鱼肠道CAT、GSH-PX活性和AKP含量显着提高,PC和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经16S rDNA V3-V4区高通量测序,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饲料添加CCM改变了肠道微生物构成,10CCM组鱼肠道有益菌鲸杆菌属比例上升,而条件致病菌群伊丽莎白菌、肠杆菌、不动杆菌、红球菌比例下降。由上述试验结果可以得出,日粮添加CCM可改善泥鳅生长性能、提高肝胰脏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调节肝胰脏脂代谢;还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构成、促进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和增强肠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推荐最佳添加剂量为10 mg/g。
曾明华[6](2016)在《黄鳝标准化投喂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鳝不仅肉嫩味鲜,为席上佳肴,还可以补脑健身,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是长江中下游名优鱼类之一,现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对象。目前黄鳝养殖方兴未艾,但各地的发展参差不齐,养殖技术相对保密,缺乏完善配套的养殖技术体系和客观存在的较大市场风险,严重制约了黄鳝养殖产业的发展。当前,黄鳝网箱养殖技术迅速推广,成为该产业的主体。一些学者从饵料投喂、水质调节和病害防控等方面对黄鳝养殖进行研究,但鲜有规范化养殖总结的报道。为了探究黄鳝的标准化养殖模式,本试验从黄鳝投喂技术入手,研究黄鳝的标准化投喂模式。本试验以黄鳝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蚯蚓与配合饲料比例、投喂量和周期性间隔投喂3个方面,研究其对黄鳝生长、摄食、成活率和营养性疾病等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蚯蚓与配合饲料比例:为了确定饵料中配合饲料最佳的添加量,以体重(23.68±1.66)g,体长(28.67±0.56)cm的黄鳝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立蚯蚓与配合饲料比例依次为4:1、3:1、2:1、1:1、1:2、1:3和1:4共7个试验组投喂黄鳝,对照组投喂纯蚯蚓,每天投喂一次,养殖周期56d,测量黄鳝的生长、摄食和成活率.等指标。结果显示,蚯蚓与配合饲料为4:1和3:1的两组黄鳝体重分别达到65.79g和65.30g,显着高于对照组,其他各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4:1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3:1组增重率也显着高于对照组,但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其他各试验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经过56d的饲养,黄鳝肝体指数显着性增加,其中蚯蚓与配合饲料4:1、3:1、2:1、1:1和1:2组显着高于对照组,而1:3和1:4两组显着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3:1和1:2两组显着大于1:1组,与4:1和2:1两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1:1组与4:1和2:1两组间也无显着性差异。成活率的总体趋势为先升高,在蚯蚓与配合饲料比例2:1时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2:1组成活率达到97.22%,显着高于对照组及其他试验组。经济效益分析显示2:1组最高,达到94.2元/箱。结果表明,蚯蚓与配合饲料的最适比例为2:1,4:1组次之。(2)投喂量:为了筛选出黄鳝最适的投饲率,本试验分别以黄鳝体重的5%、8%、10%、12%、15%和20%每天投喂,试验周期56d,检测黄鳝的摄食、生长及肝体指数等指标。结果显示,随着投饲率的增加,黄鳝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逐渐升高。当投饲率低于10%时,各组间体重差异不显着,而特定生长率显着增加。当投喂饵料超过黄鳝体重10%后,增重率显着升高,而特定生长率在投饲率达到15%后趋于稳定,各组间差异不显着。投饲率为8%组成活率最高,达到92.22%,除与投饲率5%组差异不显着外,显着高于其他试验组;投喂20%组成活率仅57.22%,显着低于其他各试验组,投喂10%、12%和15%间无显着性差异。经过56d的饲养,黄鳝肝体指数均显着性增加。其中,投喂量最少的组肝体指数显着低于其他试验组;投喂量最大的两组肝体指数显着高于其他试验组,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投喂8%~12%的各组间无显着差异。经济效益分析显示,12%组利润最高。结论:黄鳝的最适投饲率为12%,10%组次之。(3)周期性间隔投喂:为了探究黄鳝的补偿生长,本试验分别采用每天投喂(S0)、饥饿1d投喂6d(S1F6)、饥饿2d投喂5d(S2F5)、饥饿3d投喂4d(S3F4)、饥饿1d投喂2d(S1F2)和饥饿1d投喂1d(S1F1)六种不同的循环投喂模式,养殖黄鳝56d。结果显示,除S1F6组体重与S0组差异不显着;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其他各试验组体重均显着低于S0组,仅获得了部分补偿生长。S0组增重率最大,达到146.78%;S1F6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而S1F1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各试验组。S1F6和S1F1组成活率分别为82.22%和86.11%,显着高于其他3个试验组;S1F2组成活最低,仅48.33%,显着低于其他试验组。S0组肝体指数高达7.09%,显着高于其他各试验组;其次,S1F6和S2F5组肝体指数次之,但2组间差异不显着。经济效益分析显示,S1F6组收获2580.06g,分别比S2F5、S3F4和S1F2组的2倍还多,利润高达63.0元/箱。S1F1组的产量次之,为2169.97g,每箱利润41.9元。SO组居第三位。结论:饥饿1d投喂6d的循环投喂方式养殖黄鳝效果最佳,达到了完全补偿生长,而且成活率高,收益最大;S1F1组特定生长率最高,有开发利用潜力。
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7](2015)在《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关于河池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6-2025年)的通知》文中指出河政办发[2015]12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关于河池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6-202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5年12月30日河池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6-2025年)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边陲、云贵高原南麓,境内地形多样、结构复杂、山岭绵亘、岩溶广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塘库水体星罗棋布。全市土地面积3.35万平方公里,境内河流总长5200公里,水域总面积7.39万公顷,宜渔面积2.75万公顷,分布有各种鱼类200多种。河池市渔业资源丰富,
胡国宏,毛瑞鑫,熊占山,张家松,李忠强,陈伟强[8](2014)在《中草药预防黄颡鱼疾病试验》文中研究表明用6只规格为6m×6m×2m的网箱,饲养黄颡鱼。分为3组,第1组(F1),适时投喂中草药药饵;第2组(F2),定期投喂西药(氟苯尼考)药饵;第3组(F0),整个饲养期不喂任何药物,用于对照。经过120d试验,结果表明:F1的存活率(93.78%),极显着高于F2(72.9%)和F0(58.67%)(p<0.01)。F1的因伤死亡率(4.17%)显着低于F2(8.71%)(p<0.05);极显着低于F0(11.97%)(p<0.01)。试验表明:用中草药防病,不仅存活率高,经济效益好;而且养出的鱼全部达到输韩水产品标准。从而保证了食品安全和出口安全。
余红喜[9](2013)在《滁州市黄颡鱼养殖集成技术研究与推广》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先实验示范,再推广的模式,扩大了滁州市黄颡鱼养殖的规模、提高了养殖效益、降低了养殖成本和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在滁州市形成了黄颡鱼繁殖、养殖、饲料、鱼药、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在此过程中,认真总结、研究了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池塘和网箱养殖、混养、病害防治、捕捞等技术,并将这些技术进行集成整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黄颡鱼养殖技术,在滁州市进行大规模示范推广,已经将黄颡鱼打造成为滁州市的又一主打养殖品种,累计繁殖黄颡鱼苗种五千万尾,黄颡鱼池塘养殖面积三千亩,黄颡鱼产量近一千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人工创造黄颡鱼自然产卵的环境,简化了繁殖技术,在滁州市两处示范点进行了二年人工繁殖的试验试验共收集到卵8070万粒,其中受精卵6165万粒,平均受精率达到了76%,共孵化出苗4590万尾,平均孵化率达74%。结果证实黄颡鱼通过这种不注射激素、不杀雄鱼取精的繁殖方式,在温度、溶氧等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自然产卵,并能够通过人工孵化出苗。孵化后的卵黄苗经过人工培育,在两处示范点共计捕捞黄颡鱼苗种9692kg,平均规格达14-15g/尾,成活率平均超过了50%。采用卵黄苗进行苗种培育成功关键在于,卵黄苗运输两地水温相差不能过大;放苗前要先架设网布,网布要求平整、干净;放苗前先将鱼苗袋放入池中待水温相近再放苗;放苗时要加盖遮阳网。2.池塘成鱼养殖示范塘共计捕获黄颡鱼19124kg,规格在100-150g/尾左右,亩产达700kg以上,养殖效益5780元/667m2。通过实验得出,黄颡鱼池塘养殖放养密度6500~7000尾/667m2亦可,放养规格6-12g/尾均可在当年达到上市要求;饲料的颗粒大小要与黄颡鱼体长相适,饲料要求营养全面、不变质;养殖过程中,要保持充足的溶解氧,经常加换新水。网箱养殖试验中,在鱼种规格一致时,投放密度为80尾/m2时产量最高,为706.4kg;在投放密度一致时,投放鱼种规格为30-35g/尾时产量最高。饲料蛋白质含量较常规鱼类要高,一般在40%以上。试验表明:网箱养殖投放密度和规格要适中,以80尾/m2放养密度,规格在30-35g/尾为宜;网箱养殖,饲料最好使用浮性颗粒饲料,不宜造成浪费。3.使用黄颡鱼专用捕捞网具捕捞,黄颡鱼属于底层鱼类,生物学习性特殊,体长达到10厘米后,捕捞困难,常规网具难以捕捞,从江苏引进黄颡鱼专用捕捞网具。具有以下优点:操作简单,4-5人即可捕捞;效果较好,2-3次拉网捕捞率在95%以上;成本较低;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网具和拉网面积选择捕捞量和捕捞规格。黄颡鱼养殖集成技术集繁殖、苗种培育、养殖、捕捞、病害防治于一体,为黄颡鱼养殖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但在养殖推广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黄颡鱼雌鱼生长慢、规格小,而科研单位研究的“全雄黄颡鱼”虽生长速度快,但苗种规模有限,不能满足需要,且价格高。
杨正国[10](2010)在《网箱养殖无公害黄颡鱼操作技术要点》文中认为黄颡鱼属于小型淡水鱼类,其肉质细嫩、少刺无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经济价值较高的名优鱼类之一。2009年我们在河沟水面中进行了网箱养
二、河沟网箱养殖黄颡鱼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沟网箱养殖黄颡鱼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低氧胁迫对瓦氏黄颡鱼肠道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及其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瓦氏黄颡鱼的养殖及研究现状 |
1.1.1 瓦氏黄颡鱼的养殖现状 |
1.1.2 瓦氏黄颡鱼的研究现状 |
1.2 低氧对鱼类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
1.2.1 低氧对鱼类氧化应激的影响 |
1.2.2 低氧对鱼类细胞凋亡的影响 |
1.3 鱼类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
1.3.1 肠道微生物16S r RNA测序技术研究进展 |
1.3.2 环境胁迫对鱼类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1.3.3 肠道微生物丰度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低氧胁迫对瓦氏黄颡鱼肠道组织病变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瓦氏黄颡鱼浮头点与窒息点的确定 |
2.3.2 低氧胁迫处理及样本取材 |
2.3.3 肠道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与分析 |
2.3.4 肠道组织4种酶(SOD、CAT、GSH-Px和 MDA)活性检测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低氧肠道组织切片 |
2.4.2 低氧胁迫下肠道组织中SOD、CAT、GSH-Px和 MDA酶活的变化规律 |
2.5 讨论 |
第3章 低氧胁迫对瓦氏黄颡鱼肠道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低氧胁迫处理及样本取材 |
3.3.2 肠道组织Tunel凋亡切片观察 |
3.3.3 组织RNA的提取及RT-PCR方法 |
3.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肠道组织凋亡指数统计 |
3.4.2 低氧胁迫下肠道组织的凋亡相关基因(p53、Caspase-3、Caspase-9、Bcl-2和Bax)的时序表达分析 |
3.5 讨论 |
第4章 低氧胁迫对瓦氏黄颡鱼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样本DNA基因组提取与检测 |
4.3.2 16Sr RNA基因PCR扩增与检测 |
4.3.3 PCR产物纯化 |
4.3.4 混合文库构建与上机测序 |
4.3.5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肠道微生物组间差异比较分析 |
4.4.2 肠道微生物优势群落的变化 |
4.4.3 瓦氏黄颡鱼肠道微生物的功能预测 |
4.4.4 肠道微生物与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相关性预测 |
4.5 讨论 |
第5章 小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2)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价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和研究不足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黄颡鱼产业 |
2.1.2 渔业产业化 |
2.2 我国黄颡鱼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
2.3 基本理论 |
2.3.1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3.2 特色产业发展理论 |
2.3.3 比较优势理论 |
第3章 高邮市渔业与黄颡鱼产业发展现状 |
3.1 高邮市区位整体概况 |
3.2 高邮市渔业产业化现状 |
3.3 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现状 |
3.3.1 生产规模 |
3.3.2 养殖模式 |
3.3.3 产业组合模式 |
3.3.4 加工销售情况 |
3.3.5 收益情况 |
第4章 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
4.1 养殖户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融资困难 |
4.2 育种与养殖技术落后,技术研发和农技推广不足 |
4.3 养殖流程和养殖方式标准不科学 |
4.4 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 |
4.5 加工和营销体系发展市场化滞后 |
4.6 养殖农户老龄化严重,养殖技术人才匮乏 |
第5章 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加大政府扶持和引导方面的力度 |
5.1.1 完善产业标准强化监管 |
5.1.2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 |
5.1.3 做好金融资金扶持 |
5.2 强化对黄颡鱼产业的科技支持 |
5.2.1 建立育种与养殖技术的创新体系 |
5.2.2 建立养殖技术的指导推广体系 |
5.2.3 建立智慧渔业的技术体系 |
5.3 建立和健全标准化养殖流程和方法 |
5.3.1 认真做好鱼苗的比选 |
5.3.2 实施精细化科学喂养 |
5.3.3 强化鱼病科学防治和水污染治理 |
5.3.4 推广混合养殖和稻田等新型养殖方式 |
5.4 提高产业化水平和规模创建产品品牌 |
5.4.1 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延伸产业链 |
5.4.2 充分利用优良水源打造绿色产业 |
5.4.3 创建黄颡鱼产品品牌 |
5.4.4 加强黄颡鱼行业协会的建设 |
5.5 大力发展加工产业和营销体系扩大消费 |
5.5.1 大力发展加工产业 |
5.5.2 扩大黄颡鱼销售网络体系 |
5.6 引进及培养人才提供智力保障 |
5.6.1 政府角度 |
5.6.2 企业角度 |
5.6.3 协会角度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现状 |
2.1 绥滨县淡水水域资源概况 |
2.2 绥滨县淡水渔业养殖现状 |
2.3 绥滨县淡水渔业养殖模式及产量变动分析 |
2.3.1 绥滨县淡水鱼的主要养殖模式 |
2.3.2 绥滨县淡水鱼的主要养殖品种及产量变动 |
2.4 绥滨县淡水渔业产业结构组成概况 |
2.4.1 绥滨县淡水渔业产业结构现状 |
2.4.2 绥滨县淡水渔业经济产值现状 |
第3章 绥滨县渔业发展的SWOT分析 |
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搜集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2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
3.1.3 问卷回收的结果 |
3.1.4 样本特征统计分析 |
3.2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分析 |
3.2.1 自然环境优势 |
3.2.2 资源储备优势 |
3.2.3 特色文化优势 |
3.3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
3.3.1 养殖特色欠缺 |
3.3.2 品牌效应不强 |
3.3.3 产业结构滞后 |
3.3.4 资源利用率低 |
3.4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 |
3.4.1 绿色渔业发展潜力巨大 |
3.4.2 淡水渔业市场需求扩大 |
3.4.3 经济转型发展带来契机 |
3.4.4 国家地方政策大力支持 |
3.5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分析 |
3.5.1 当地市场流通体系滞后 |
3.5.2 外埠淡水渔业带来冲击 |
3.5.3 电子商务发展进程缓慢 |
3.5.4 科技创新力度后劲不足 |
3.6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的矩阵分析和战略选择 |
3.6.1 绥滨县淡水渔业SWOT战略组合分析 |
3.6.2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战略选择 |
第4章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4.1 主打绿色渔业,提升特色化优势 |
4.2 强化品牌效应,推动规模化进程 |
4.3 改善产业结构,实现合理化布局 |
4.4 重视资源保护,力求发展可持续 |
4.5 完善市场体系,增强产业竞争力 |
4.6 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渔业“互联网+” |
第5章 结论与未来发展预测 |
5.1 结论 |
5.1.1 采取增长型战略,使淡水渔业发展产业化 |
5.1.2 合理布局三产,从根本上改善产业结构 |
5.1.3 发展特色渔业,向绿色渔业转型 |
5.1.4 推进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强化品牌效应 |
5.2 绥滨县淡水渔业未来发展预测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调査间卷 |
致谢 |
(4)典型流域主要淡水养殖模式监测体系的构建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1.1 淡水养殖概述 |
1.2 淡水养殖主要模式 |
1.3 不同流域淡水养殖分布特征 |
1.4 淡水养殖监测研究现状 |
2 研究意义 |
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二章 典型流域主要淡水养殖模式监测体系 |
1 监测站点布设 |
2 监测指标选取 |
2.1 养殖环境要素 |
2.2 养殖结构要素 |
2.3 养殖生产要素 |
3 监测数据采集 |
4 监测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
4.1 监测描述规范制定的原则和方法 |
4.2 数据标准制定的原则和方法 |
4.3 数据质量控制规范制定的原则和方法 |
5 小结 |
第三章 典型流域主要淡水养殖模式监测数据汇交 |
1 数据采集和录入规范 |
1.1 数据采集规范 |
1.2 数据录入规范 |
2 监测数据汇交体系设计 |
2.1 监测数据汇交流程 |
2.2 监测数据分类标准体系 |
3 小结 |
第四章 典型流域主要淡水养殖模式监测数据变化分析 |
1 三种养殖模式监测数据获取 |
2 同一养殖模式不同流域对比分析 |
2.1 池塘养殖不同流域监测指标对比分析 |
2.2 网箱养殖不同流域监测指标对比分析 |
2.3 工厂化养殖不同流域监测指标对比分析 |
3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复方中草药对泥鳅生长性能、肝胰脏脂代谢及肠道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含义及其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1.1.1 诱食剂 |
1.1.2 降低饵料系数 |
1.1.3 改善肌肉品质 |
1.1.4 改善肠道结构,调节肠道菌群 |
1.1.5 增强动物免疫机能,提高动物抗病力 |
1.1.6 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保护动物健康 |
1.2 我国泥鳅养殖现状 |
1.2.1 泥鳅生物学特性 |
1.2.2 泥鳅药用与营养价值 |
1.2.3 我国泥鳅养殖模式 |
1.2.4 人工养殖泥鳅常见疾病 |
1.2.5 中草药在泥鳅养殖中的应用 |
1.3 试验的目的及意义 |
2 试验设计 |
2.1 饲料设计与制作 |
2.2 试验鱼分组和饲养管理 |
2.3 仪器及试剂 |
2.4 样品采集及处理 |
2.4.1 肝胰脏匀浆液的制备 |
2.4.2 冷冻肝胰脏组织切片及油红O染色 |
2.4.3 肠道匀浆液的制备 |
2.4.4 DNA的提取和16SrDNA测序 |
3 指标测定 |
3.1 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测定 |
3.1.1 生长性能的测定 |
3.1.2 全鱼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
3.2 肝胰脏脂代谢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测定 |
3.2.1 匀浆液中总蛋白测定 |
3.2.2 肝胰脏脂质代谢指标测定 |
3.2.3 冷冻肝胰脏组织切片及油红O染色 |
3.2.4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指标的测定 |
3.3 肠道功能指标的测定 |
3.3.1 匀浆液中总蛋白测定 |
3.3.2 肠道消化酶活性测定 |
3.3.3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指标的测定 |
3.3.4 肠道菌群的结果处理 |
3.4 数据处理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 |
4.1.1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生长性能的影响 |
4.1.2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体成分的影响 |
4.2 复方中草药对肝胰脏脂代谢和非特异免疫功能的影响 |
4.2.1 复方中草药对肝胰脏脂代谢指标的影响 |
4.2.2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肝胰脏组织脂肪沉积的影响 |
4.2.3 复方中草药对肝胰脏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4.3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肠道功能的影响 |
4.3.1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2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肠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4.3.3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肠道菌群的影响 |
5 讨论 |
5.1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 |
5.1.1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生长性能的影响 |
5.1.2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体成分的影响 |
5.2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肝胰脏脂代谢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5.2.1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肝胰脏脂代谢的影响 |
5.2.2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肝胰脏组织脂肪沉积的影响 |
5.2.3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肝胰脏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5.3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肠道功能的影响 |
5.3.1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5.3.2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肠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5.3.3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肠道菌群的影响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黄鳝标准化投喂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黄鳝的生物学特性 |
1.2 黄鳝养殖研究概况 |
1.3 黄鳝生长及饲料研究 |
1.4 黄鳝摄食研究 |
1.5 鱼类补偿生长研究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蚯蚓与配合饲料不同混合比例投喂对黄鳝摄食、生长与肝体指数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第3章 日投饲率对黄鳝摄食、生长与肝体指数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第4章 循环性禁食对黄鳝摄食、生长与肝体指数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8)中草药预防黄颡鱼疾病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用鱼及分组 |
1.2 中草药方剂配伍 |
1.2.1 加速恢复创伤方剂 (下文简称“伤快好”) |
1.2.2 提升鱼体非特异性免疫力方剂 (下文简称“抗病灵”) |
1.2.3 驱虫方剂 (下文简称“抗虫灵”) |
1.3 中草药药饵的制做与投喂方式 |
1.4 日常管理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9)滁州市黄颡鱼养殖集成技术研究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生物学特征 |
2 黄颗鱼繁殖生物学与人工繁殖技术 |
3 黄颗鱼养殖技术 |
4 鱼病防治 |
1 引言 |
2 人工繁殖简化技术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亲鱼的选择与培育 |
2.1.2 繁殖集卵 |
2.1.3 流水孵化 |
2.2 试验结果 |
2.3 结果分析 |
2.4 人繁简化技术与传统人繁技术的比较分析 |
3 苗种培育 |
3.1 培育池准备 |
3.1.1 池塘条件 |
3.1.2 清塘消毒 |
3.1.3 水质培育 |
3.2 苗种放养 |
3.2.1 苗种选择 |
3.2.2 铺设网布 |
3.2.3 放养方式与密度 |
3.3 饲养管理 |
3.3.1 架设食台 |
3.3.2 驯食投饵 |
3.4 日常管理 |
3.4.1 水质调节 |
3.4.2 病害防治 |
3.5 拉网分塘 |
3.6 试验结果 |
3.7 结果分析 |
3.7.1 专用网布的架设 |
3.7.2 鱼苗肥水下塘 |
3.7.3 水质调节 |
3.7.4 病害防治 |
4 池塘养殖 |
4.1 池塘准备 |
4.1.1 池塘条件 |
4.1.2 整塘与清塘 |
4.1.3 施肥 |
4.1.4 水质调节 |
4.1.5 设饵料台 |
4.2 鱼种放养 |
4.2.1 鱼种的选择 |
4.2.2 鱼种消毒 |
4.3 饲养管理 |
4.3.1 饵料选择 |
4.3.2 投饵管理 |
4.3.3 驯化 |
4.3.4 饵料投喂 |
4.4 水质管理 |
4.4.1 加注新水 |
4.4.2 水质调控 |
4.4.3 合理使用增氧机 |
4.4.4 生物措施调节 |
4.5 鱼病防治 |
4.6 结果 |
4.7 技术总结 |
4.7.1 放养密度 |
4.7.2 饲料的选择 |
4.7.3 水质管理 |
4.7.4 捕捞 |
5 网箱养殖 |
5.1 水域选择 |
5.2 网箱设置 |
5.3 鱼种入箱 |
5.4 投饵及管理 |
5.5 结果 |
5.5.1 鱼种规格、密度投放对比结果 |
5.5.2 三种不同蛋白质含量饲料养殖效果比较 |
5.6 结论 |
5.6.1 效益分析 |
5.6.2 鱼种放养密度、规格 |
5.6.3 饲料蛋白质含量 |
6 底层鱼捕捞网具及捕捞技术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网箱 |
6.1.2 连网 |
6.1.3 网具使用 |
6.2 试验结果 |
6.3 结果分析 |
7 病害防治 |
7.1 疾病预防措施 |
7.1.1 彻底清塘,严格消毒 |
7.1.2 苗种下塘前浸浴消毒 |
7.1.3 放养无病无伤、体质健壮的苗种 |
7.1.4 选择优质的饲料,科学投喂 |
7.1.5 定期加换水 |
7.1.6 发现鱼病,及时诊治 |
7.2 黄颡鱼对几种常用药物的耐药性研究 |
7.3 几种常见疾病及防治措施 |
7.3.1 机械损伤 |
7.3.2 烂鳃病 |
7.3.3 肠炎病 |
7.3.4 营养性疾病 |
8 体色问题研究和推广展望 |
8.1 体色问题 |
8.1.1 环境条件 |
8.1.2 鱼体 |
8.1.3 饲料 |
8.2 推广展望 |
8.2.1 利润稳定可靠 |
8.2.2 运输成本低、成活率高 |
8.2.3 价值高,销路广 |
8.2.4 全雄黄颡鱼 |
8.2.5 养殖户成功案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网箱养殖无公害黄颡鱼操作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养殖条件 |
1.1 网箱制作 |
1.2 水源水质 |
1.3 网箱没置 |
2 鱼种放养 |
2.1 鱼种来源 |
2.2 放养时间 |
2.3 放养密度 |
3 饵料投喂 |
3.1 饵料配制 |
3.2 驯化投喂 |
3.3 合理投喂 |
3.4 注意事项 |
4 日常管理 |
4.1 定期检查 |
4.2 鱼病防治 |
4.3 适时轮捕 |
4.4 做好日志 |
四、河沟网箱养殖黄颡鱼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氧胁迫对瓦氏黄颡鱼肠道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及其微生物组成的影响[D]. 郑翔.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之宇. 扬州大学, 2020(05)
- [3]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代国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典型流域主要淡水养殖模式监测体系的构建与分析[D]. 莽琦.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复方中草药对泥鳅生长性能、肝胰脏脂代谢及肠道功能的影响[D]. 刘玉廷.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6]黄鳝标准化投喂技术研究[D]. 曾明华. 长江大学, 2016(02)
- [7]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关于河池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6-2025年)的通知[J]. 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河池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5(12)
- [8]中草药预防黄颡鱼疾病试验[J]. 胡国宏,毛瑞鑫,熊占山,张家松,李忠强,陈伟强. 河北渔业, 2014(03)
- [9]滁州市黄颡鱼养殖集成技术研究与推广[D]. 余红喜.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5)
- [10]网箱养殖无公害黄颡鱼操作技术要点[J]. 杨正国. 水产养殖,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