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身飞机的杀手:“塔马拉”无源雷达(论文文献综述)
袁继成[1](2021)在《考虑地球曲率的三维无源协同定位技术》文中指出无源协同定位系统利用调频广播,数字电视,手机基站等第三方信号作为外辐射源,通过对直达波信号和目标回波信号进行相干处理,实现目标的定位与跟踪。该系统具有探测范围广、成本低、隐蔽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对提升我方军事防御系统的探测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但该系统俯仰角信息通常质量不高,导致目标高度估计不准确。当目标与接收站相距较远时,地球曲率进一步恶化了目标的估计精度。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开展了考虑地球曲率的三维无源协同定位技术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杂波环境下使用距离差,方位角等二维量测实现双基站三维无源协同定位的问题,提出一种概率数据关联高度参数化方法。首先将目标可能出现的高度范围划分成若干高度子区间并赋予相等的权重,在每个高度子区间内使用概率数据关联滤波得到目标状态估计。之后,通过每个高度子区间的似然函数更新该区间权重,将不同高度子区间的状态估计加权融合得到目标的最终三维估计。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地进行三维无源协同定位。2.针对远距离探测时传统方法忽略地球曲率导致定位精度急剧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地球曲率的三维航迹起始与维持方法。首先,建立目标在地球大圆坐标系内的运动状态,通过坐标转换将地球大圆坐标系转换到地心地固坐标系中,并建立包含地球曲率的目标运动模型和测量模型。其次,利用多帧测量构建对数似然比函数,并通过遗传算法求解该函数极值,实现目标的三维航迹起始。最后,利用概率数据关联滤波对杂波环境下的目标进行航迹维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比不考虑地球曲率的传统方法能获得更好的位置精度。3.针对低检测概率下双基站系统估计精度下降和航迹连续性降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多基站三维无源协同定位方法。首先,建立包含地球曲率的目标运动模型,在各接收站实现目标航迹起始与维持,生成局部航迹。其次,利用最小化上限准则构建互协方差矩阵的相关项,近似求解接收站间的互协方差。最后使用最小方差融合将上传的局部航迹进行融合,得到最终的目标状态。仿真结果表明,在低检测概率下,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目标估计精度与航迹连续性。
朱国会[2](2021)在《基于TDOA/FDOA的运动多站无源定位算法研究》文中提出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随着军队用频装备的迅速增加,电磁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无源定位技术成为电子对抗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相较于其他定位体制,基于TDOA/FDOA信息的无源定位体制因其能够同时估计目标的位置和速度,并减少接收站的数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和应用。因此,本文以无源TDOA/FDOA定位系统为研究对象。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了基于TDOA和FDOA信息的定位基本原理,即TDOA定位、FDOA定位以及TDOA/FDOA联合定位;推导了TDOA/FDOA联合定位模型的几何精度因子公式,分析了TDOA测量精度、FDOA测量精度、站址误差、布站方式、目标高度、基线长度等因素对定位精度产生的影响。其次,介绍了几种基于TDOA和FDOA信息的定位算法:加权最小二乘算法、Chan算法和两步加权最小二乘算法;针对现有搜索算法存在搜索时间长、定位精度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最小二乘和粒子群算法的混合定位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得到关于目标源位置和速度的初始估计值,然后再利用粒子群算法在初始估计值附近进行全局搜索,以减少算法的搜索范围,缩减搜索时间。然而粒子群算法容易早熟收敛,且在算法后期容易陷入局部最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引入了自然选择机理,仿真分析表明,该算法能够提高算法的定位精度。最后,针对接收站位置和速度信息存在误差条件下,传统定位算法定位精度下降问题,提出了基于麻雀搜索算法的定位方法。该算法模拟了麻雀群体的觅食和反捕食行为,能够智能的对目标空间进行搜索,仿真结果表明,在站址误差较小时,麻雀算法的均方根误差偏离克拉美罗下界,定位性能不佳。为了提高麻雀算法在低站址误差情况下的定位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Logistic混沌映射的麻雀搜索算法,该算法在初始化时引入Logistic混沌映射,能够使初始化后的麻雀个体分布更加均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跳出局部极值,提高算法的搜索性能。
杜绍岩[3](2020)在《高速机动辐射源时差估计与被动定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战争中,对敌方辐射源进行高精度定位,是己方引导精确打击武器摧毁敌方辐射源及其载体,从而削弱、破坏敌方电子设备效能,夺取战场电磁频谱控制权的重要前提。本文针对高速机动辐射源的侦察定位问题,围绕高速机动辐射源时差估计问题、接收机位置准确已知/含有误差时的辐射源定位两方面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于高速(匀速)运动辐射源,在对其信号进行相参积累过程中,信号能量可能分布在不同的距离单元,从而出现距离徙动,导致时差估计误差增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序列反转变换的时差快速估计算法。基本思路是首先对接收信号进行分段处理,人为划分出等效脉冲信号,而后利用序列反转变换来校正目标运动引起的距离徙动,最后将目标信号在对应时差处积累成峰值,从而实现时差估计。该算法可以通过复数乘法、快速傅里叶变换和逆快速傅里叶变换运算快速实现,无需任何搜索过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对于高速(匀速)运动辐射源的时差估计性能要优于现有算法,且计算复杂度较低。2、对于高速机动(匀加速)辐射源,在对其信号进行相参积累过程中,目标辐射源的运动将导致积累峰值在距离维度和多普勒频率维度发生扩展和偏移,从而产生距离徙动和多普勒频率徙动,导致时差估计误差增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序列反转变换和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时差快速估计算法。基本思路是首先利用序列反转变换来校正距离徙动,然后在慢时间维进行非均匀傅里叶变换,从而将目标信号在对应时差处积累成峰值。该算法可以通过复数乘法、快速傅里叶变换、逆快速傅里叶变换、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运算快速实现,无需任何搜索过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对于高速机动(匀加速)辐射源的时差估计性能要优于现有算法,且计算复杂度较低。3、在基于时差的多站辐射源定位中,当场景中同时出现多个辐射源目标,且不同辐射源目标对应的时差测量误差存在相关性时,此时对各辐射源分别定位将难以得到最优定位结果。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代数解算法。算法基于两步加权最小二乘基本框架,首先在第一步加权最小二乘估计中,通过构建辅助向量,将对应全部辐射源目标的时差测量方程转化为伪线性形式,继而得到辐射源位置的粗略解;然后在第二步加权最小二乘估计中,利用辅助参数与辐射源位置参数之间的约束关系,再次构建方程,得到辐射源位置的精确解。与现有算法的显着不同在于,所提算法的第二步加权最小二乘估计避免了矩阵求逆时存在的缺秩问题,并且无需进行额外的开方操作。理论分析表明,算法的定位误差可以达到克拉美罗界。仿真实验表明,算法的定位精度和稳健性均优于现有算法。4、针对接收机位置存在误差时基于时差的多辐射源定位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两步加权最小二乘代数解算法。算法同样遵循两步加权最小二乘基本框架,但是在第二步加权最小二乘估计中,采用了与传统两步加权最小二乘不同的线性化方法,从而避免了额外的开方运算和矩阵求逆时存在的缺秩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接收机位置存在误差时,对多个辐射源目标的定位均方误差可以达到克拉美罗界,并且与现有算法相比具有更低的定位误差和更高的稳健性。5、为了从克拉美罗界的层面上降低接收机位置误差对基于时差的辐射源定位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接收机位置误差校正算法。算法同时利用校正辐射源和目标辐射源对应的时差测量方程,构建关于接收机位置误差的线性方程,并结合接收机位置误差的统计特性,采用贝叶斯-高斯-马尔可夫定理对方程求解,得到接收机位置误差的线性最小均方误差估计。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对接收机位置误差的校正效果优于现有算法。
刘智鑫[4](2020)在《高速机动辐射源目标无源定位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高科技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如何隐蔽、高效、准确地获取战场态势至关重要。鉴于此,无源定位逐渐成为电磁态势感知和目标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部署在我国周边的敌方空中军事目标日益增多,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对该类高速机动辐射源进行无源侦察,提升我国空天防御能力,成为信息保障的迫切需求。本文根据高速机动辐射源特点,充分利用其动态性和非线性信息,对多站信号分选与配对、动态常规信号的定位参数估计、动态跳频信号的定位参数估计以及目标定位测速等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完善及丰富了无源定位理论体系,为动目标多站无源定位中的信号分选、参数估计、定位解算提供理论支撑。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现有多站分选方法虚警、漏警率高,对超低重频脉冲分选正确率低,且不具备稳健单脉冲分选能力的问题,提出了约束准则下的扩展时差直方图脉冲分选配对方法。该方法在获取时差直方图前引入关于脉冲对参数的约束准则,大幅降低无关脉冲配对机会,从根本上减少虚假时差和噪声时差,提高有效时差占比;而后采用扩展和递归算子依次提取各辐射源脉冲序列并完成配对。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复杂电磁环境下脉冲分选的正确率,大幅改善了以往分选高重频和超低重频辐射源虚警率、漏警率高的问题,实现了对脉冲数极少的超低重频和单脉冲的准确分选与配对。2、针对现有高动态条件下定位参数估计算法性能损失严重、抗噪性弱、计算复杂度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频域对称自相关和变尺度傅里叶变换(SFT)的距离差(RD)和距离差变化率(RDR)联合估计算法。算法无搜索过程,计算复杂度低。对于存在复杂运动特性的高速机动辐射源,由于接收信号动态性提升,需考虑高阶参量二阶距离差变化率(SRDR)。为此,本文从高效率和高精度两个角度出发,分别提出了基于二阶Keystone变换(SKT)和吕分布(LVD),以及基于SKT和非均匀傅里叶变换(NUFFT)的RD、RDR和SRDR联合估计算法。两算法均能有效解决高速机动目标复杂距离徙动校正与多普勒徙动补偿的问题,且未使用恒定延迟相关操作,抗噪性明显优于现有算法。前者计算复杂度低,能够良好平衡复杂度与性能之间的矛盾关系;后者估计性能较优,但复杂度有所上升,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求进行算法选择。3、针对现有跳频信号的定位参数估计算法高动态场景适应性弱、且频差跳变,信号可利用长度有限,制约估计精度的不足,本文建立了跳频信号的时变基线观测量估计模型,提出了基于频率翻转变换(FRT)和SFT的RD和RDR联合估计算法。算法利用FRT消除由跳频引起的随机相位,而后借助SFT对齐信号包络和相位,充分积累所有脉冲,提升估计性能。对于侦察高速机动跳频辐射源,需要同时面临高动态特性和随机多普勒徙动现象。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SFT和变尺度非均匀傅里叶变换(SNUFFT)的跳频信号RD、RDR和SRDR联合估计算法。算法借助变频互相关函数解决了随机多普勒徙动影响信号相参性的问题;而后利用SFT和SNUFFT校正距离徙动,并对信号能量聚焦,完成参数估计。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适应高动态跳频场景,且估计性能显着优于现有算法。此外,所提算法均能在无载频先验信息的条件下估计RD、RDR和SRDR,可直接用于定位解算,而非估计传统的时差、频差和频差变化率,有效解决了跳频信号中频差和频差变化率不唯一,从而难以精准估计的问题。4、针对传统定位算法稳健性不足,高阶观测量利用不充分,且迭代过程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联合RD、RDR和SRDR的目标定位测速解析算法。算法遵循两步加权最小二乘的基本框架,通过引入辅助参数,线性化定位方程,借助加权最小二乘初步求解;而后利用辅助参数与目标状态信息之间的函数关系,再次构建线性方程并二次求解,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在此基础上,扩展定位模型,设计了存在站址误差条件下的目标定位测速解析算法,同时给出了该场景下的定位克拉美罗下界。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算法无矩阵秩亏现象,消除了传统算法的不稳健区域,且将SRDR纳入解算,无迭代过程,在保证算法收敛性的同时大幅提升了动目标定位测速精度。
孙甫超[5](2017)在《无源雷达目标跟踪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源雷达难以有效解决来自电子干扰、隐身技术、反辐射攻击、低空和超低空突袭的问题,无源雷达因其不同于有源雷达的工作方式使得其面对这四大威胁时具有较大优势,已成为现代电子侦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无源雷达定位精度不高,在目标跟踪过程中存在航迹起始困难、跟踪航迹不连续等问题。鉴于此,本文重点开展无源雷达的目标跟踪技术研究,主要工作包括:第一,针对集中式跟踪系统中的数据预处理问题,利用多站纯测向数据进行跟踪前数据关联,形成以目标为基准关联匹配对,可以有效减少跟踪过程中虚假组合目标数和运算量,仿真对比了不同布站规则下的关联误差;研究了针对目标跟踪的非线性滤波算法,仿真实验表明:在无源雷达目标跟踪过程中,不敏卡尔曼滤波比扩展卡尔曼滤波具有优势。第二,对于单目标连续航迹跟踪,研究了交互式多模型和不敏卡尔曼滤波联合的IMMUKF算法,仿真实验表明:带有多普勒信息量测的IMMUKF算法对目标的位置和速度的估计误差均小于仅有方位角量测的滤波算法。针对单目标航迹中断问题,提出基于前向预测和后向估计(FP-BE)与前向估计和后向预测(FEBP)的序贯关联算法。与传统的加权关联法、序贯关联法相比,所提算法改善了航迹中断情况下的跟踪性能,提高了目标航迹的估计精度,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第三,对于多目标跟踪问题,研究了基于直观法的航迹起始方法,以减少跟踪中的虚假航迹数目;研究了联合概率数据互联算法,以解决多目标量测数据与目标的关联问题。进一步,针对多目标航迹中断问题,提出基于FP-BE和FE-BP的多目标航迹中断序贯关联算法,以固定时间窗内的状态估计进行序贯关联,解决了阈值时间内多个目标的航迹中断问题,提升了关联正确率,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王海风,赵东涛,王浩[6](2014)在《无源探测与定位系统发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无源探测与定位系统因其具有"四抗"的优点,日益受到各国武器装备研究机构的重视,并得到超常规发展和广泛应用。文章介绍了国外典型无源探测与定位系统的技术参数及装备情况,并对被动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做了有益探讨,对我军信息战装备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少锋[7](2011)在《无源雷达系统建模与仿真》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战争对雷达探测系统的“四抗”能力要求的越来越高,无源雷达由于具有隐蔽性好、作用距离远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利用仿真的手段对无源雷达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分析其性能,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首先提出了基于Simulink和Visual C++平台的无源雷达仿真系统的设计方案。仿真模型库是仿真软件的基础,详细介绍了无源雷达信号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模型的建立过程。参数测量是形成脉冲描述字(PDW)的基础,首先建立了参数测量模型,不仅能够测量时域、频域和空域参数,而且可以识别脉内调制类型和提取脉内调制参数;雷达信号分选是电子对抗的关键技术,而主要的分选方法是基于参数PRI的,本文对PRI变换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建立了信号分选模型;对感兴趣的辐射源要确定其位置,选取测向测时差定位法,建立了无源定位模型,并分析了其定位精度。最后对搭建的无源雷达系统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系统的正确性。
高敬振[8](2007)在《“隐形飞机”真的能隐形吗》文中研究说明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第101页"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3题问:现在有一种叫做"隐形飞机"的军用飞机,雷达不能发现它.根据雷达的工作原理想一想,隐形飞机的形状应该有什么特征?机身的材料应该有什么特性?查查报纸杂志,丰富你的知识,并向同学们介绍.
单洪春[9](2003)在《无源探测雷达发展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源探测雷达以其特有的工作方式在抗干扰、反隐身和探测反辐射导弹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介绍了无源探测雷达的特点、发展现状及趋势。
吴薇[10](2000)在《隐身飞机的杀手:“塔马拉”无源雷达》文中提出 神秘的“塔马拉” 1999年3月28日,对空袭南联盟的美军来说,是一个“黑色的星期天”。美空军参加空袭的一架F-117A隐身战斗轰炸机,被南联盟军防空部队击落,从而打破了F-117A“天下无敌”的神话。 F-117A隐身飞机采用了独特的多面体外形设计,表面涂有6种不同的雷达吸波材料,地面空情预警系统极难发现,更不用说将它击落。因此,当F-117A隐身战斗轰炸机执行任务时,无须电子战飞机的配合和战斗机护航,其突防的隐蔽性和轰炸的突然性很强。在海湾战争中,F-117A被首次投入大规模实战使用,就
二、隐身飞机的杀手:“塔马拉”无源雷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隐身飞机的杀手:“塔马拉”无源雷达(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地球曲率的三维无源协同定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源协同定位系统 |
1.2.2 目标三维估计技术 |
1.2.3 航迹融合技术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无源协同定位技术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三维无源协同定位模型 |
2.2.1 运动模型 |
2.2.2 测量模型 |
2.3 扩展卡尔曼滤波 |
2.4 概率数据关联滤波 |
2.5 常用融合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基站三维无源协同定位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3 概率数据关联高度参数化方法 |
3.4 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基站考虑地球曲率的三维无源协同定位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2.1 坐标转换 |
4.2.2 考虑曲率的运动模型 |
4.3 基于ECEF坐标系的极大似然概率数据关联算法 |
4.4 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基站考虑地球曲率的三维无源协同定位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 |
5.3 AMVUB算法 |
5.4 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2)基于TDOA/FDOA的运动多站无源定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源定位系统发展概况 |
1.2.2 基于时频差的定位技术研究概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安排 |
第2章 多站无源时频差定位原理 |
2.1 引言 |
2.2 基于TDOA的定位原理 |
2.3 基于FDOA的定位原理 |
2.4 基于TDOA和 FDOA的定位原理 |
2.5 定位系统性能度量 |
2.5.1 均方根误差与定位偏差 |
2.5.2 CRLB分析 |
2.6 GDOP分析 |
2.6.1 GDOP计算 |
2.6.2 GDOP仿真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TDOA/FDOA的目标源定位算法 |
3.1 引言 |
3.2 时频差定位模型 |
3.3 时差频差定位求解算法 |
3.3.1 加权最小二乘算法 |
3.3.2 基于TDOA信息的Chan算法 |
3.3.3 两步加权最小二乘法 |
3.3.4 克拉美罗下界的推导 |
3.4 基于WLS和 PSO的时频差定位方法 |
3.4.1 粒子群算法模型 |
3.4.2 粒子群算法步骤 |
3.4.3 混合粒子群算法 |
3.5 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站址误差情况下的时频差定位算法 |
4.1 引言 |
4.2 站址误差下的定位模型 |
4.3 站址误差情况下的两步加权最小二乘法 |
4.4 站址误差下的CRLB |
4.5 基于麻雀搜索算法的TDOA/FDOA定位方法 |
4.5.1 算法原理 |
4.5.2 算法步骤 |
4.5.3 仿真分析 |
4.6 基于混沌麻雀算法的定位方法 |
4.6.1 Logistic混沌映射 |
4.6.2 混沌麻雀搜索算法 |
4.6.3 仿真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高速机动辐射源时差估计与被动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源定位系统发展概况 |
1.2.2 无源定位信号处理技术研究概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辐射源定位基本原理及性能分析 |
2.1 引言 |
2.2 时差定位基本原理 |
2.3 时差定位基本算法 |
2.3.1 单步定位算法 |
2.3.2 两步定位算法 |
2.4 辐射源侦察性能评估 |
2.4.1 侦察作用距离 |
2.4.2 侦察直视距离 |
2.4.3 侦察作用距离与雷达作用距离的比较 |
2.4.4 对辐射源旁瓣信号的侦察 |
2.5 总结 |
第三章 高速机动辐射源目标时差参数估计 |
3.1 引言 |
3.2 基于SRT的高速运动辐射源时差估计算法 |
3.2.1 信号模型 |
3.2.2 算法原理 |
3.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3 基于SRT-NUFFT的高速机动辐射源时差估计算法 |
3.3.1 信号模型 |
3.3.2 算法原理 |
3.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 总结 |
第四章 基于时差的稳健高精度辐射源定位 |
4.1 引言 |
4.2 接收机位置准确已知时的多辐射源定位代数解算法 |
4.2.1 定位场景 |
4.2.2 算法原理 |
4.2.3 理论性能分析 |
4.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 接收机位置误差条件下的多辐射源定位代数解算法 |
4.3.1 定位场景 |
4.3.2 算法原理 |
4.3.3 理论性能分析 |
4.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使用位置已知辐射源的接收机位置误差校正算法 |
4.4.1 定位场景 |
4.4.2 算法原理 |
4.4.3 理论性能分析 |
4.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 总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高速机动辐射源目标无源定位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术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源定位系统的发展历史 |
1.2.2 信号分选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参数估计算法研究现状 |
1.2.4 无源定位算法研究现状 |
1.3 关键问题与本文主要工作 |
1.3.1 关键问题与研究思路 |
1.3.2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构 |
第二章 辐射源目标无源定位基本原理 |
2.1 引言 |
2.2 无源定位系统信号处理流程 |
2.3 传统准静止目标无源定位原理 |
2.3.1 静态接收信号模型与参数估计方法 |
2.3.2 定位模型 |
2.4 高速机动目标无源定位原理 |
2.4.1 动态接收信号模型 |
2.4.2 动态信号参数估计的难点问题 |
2.4.3 定位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站脉冲分选与配对 |
3.1 引言 |
3.2 多目标时差直方图数学模型 |
3.3 约束准则下扩展时差直方图脉冲分选配对方法 |
3.3.1 引入约束准则 |
3.3.2 构建扩展时差直方图 |
3.3.3 算法步骤总结 |
3.4 仿真实验分析 |
3.4.1 方法有效性验证 |
3.4.2 分选正确率对比 |
3.4.3 分选实时性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常规信号的定位参数估计 |
4.1 引言 |
4.2 高速匀速目标的定位参数估计 |
4.2.1 接收信号模型 |
4.2.2 基于FSAF-SFT的距离差和距离差变化率联合估计算法 |
4.2.3 算法实现 |
4.2.4 计算复杂度分析 |
4.2.5 仿真实验分析 |
4.3 高速机动目标的定位参数估计 |
4.3.1 接收信号模型 |
4.3.2 基于SKT-LVD的快速定位参数估计算法 |
4.3.3 基于SKT-NUFFT的高精度定位参数估计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跳频信号的定位参数估计 |
5.1 引言 |
5.2 高速跳频辐射源目标的定位参数估计 |
5.2.1 算法原理 |
5.2.2 算法流程 |
5.2.3 计算复杂度分析 |
5.2.4 仿真实验分析 |
5.3 高速机动跳频辐射源目标的定位参数估计 |
5.3.1 算法原理 |
5.3.2 算法流程 |
5.3.3 计算复杂度分析 |
5.3.4 仿真实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目标高精度稳健定位与测速 |
6.1 引言 |
6.2 联合距离差、距离差变化率和二阶距离差变化率的目标稳健定位测速算法 |
6.2.1 算法原理 |
6.2.2 理论性能分析 |
6.2.3 仿真实验分析 |
6.3 存在站址误差时的目标稳健定位测速算法 |
6.3.1 定位模型 |
6.3.2 定位CRLB分析 |
6.3.3 算法原理 |
6.3.4 理论性能分析 |
6.3.5 仿真实验分析 |
6.4 目标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联合求解 |
6.4.1 定位模型 |
6.4.2 定位CRLB分析 |
6.4.3 算法原理 |
6.4.4 仿真实验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信息 |
(5)无源雷达目标跟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无源雷达系统 |
1.2.2 雷达目标跟踪技术 |
1.3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无源雷达目标跟踪理论 |
2.1 引言 |
2.2 无源雷达跟踪前数据关联方法 |
2.3 方位角关联的误差分析 |
2.3.1 误差分析 |
2.3.2 仿真实验及分析 |
2.4 无源雷达目标跟踪中的滤波算法 |
2.4.1 动目标跟踪模型 |
2.4.2 非线性滤波算法 |
2.4.3 仿真实验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源雷达单目标跟踪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IMM_UKF的机动目标跟踪算法 |
3.3 面向单目标航迹中断的跟踪算法 |
3.3.1 加权关联法 |
3.3.2 序贯关联法 |
3.3.3 基于FP-BE的序贯关联法 |
3.3.4 基于FE-BP的序贯关联法 |
3.4 仿真实验及分析 |
3.4.1 航迹未中断单目标跟踪仿真 |
3.4.2 航迹中断单目标跟踪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源雷达多目标跟踪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直观法的航迹起始算法 |
4.3 基于JPDA的多目标数据关联算法 |
4.3.1 基本JPDA算法模型 |
4.3.2 互联事件概率计算 |
4.3.3 状态估计协方差计算 |
4.4 面向多目标航迹中断的序贯跟踪算法 |
4.4.1 多目标航迹中断的序贯关联法 |
4.4.2 基于FP-BE的多目标序贯关联法 |
4.4.3 基于FE-BP的多目标序贯关联法 |
4.4.4 仿真实验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无源探测与定位系统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国外无源探测系统发展 |
2.1 陆基无源探测系统 |
2.2 机载无源定位系统 |
3 国外无源探测系统技术现状 |
4 无源探测系统的发展趋势 |
5 结束语 |
(7)无源雷达系统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无源雷达仿真系统建模方案设计 |
2.1 仿真系统总体构成 |
2.2 无源雷达工作流程 |
2.3 SIMULINK 平台下模型开发 |
2.4 显示控制界面开发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号侦收和参数测量模型的建立 |
3.1 信号截获模型的建立 |
3.1.1 辐射源发射信号建模 |
3.1.2 信号截获模型 |
3.2 参数测量模型的建立 |
3.2.1 频率的测量 |
3.2.2 时域参数的测量 |
3.2.3 方向的测量 |
3.3 脉内调制信息的提取 |
3.3.1 自相关法识别调制类型 |
3.3.2 时频分析法提取脉内参数 |
3.4 建模与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号PRI 分选模型的建立 |
4.1 信号预分选模型 |
4.2 PRI 分选模型 |
4.2.1 PRI 变换法 |
4.2.2 修正PRI 变换法 |
4.2.3 检测门限 |
4.3 脉冲抽取 |
4.4 建模与仿真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源定位模型的建立以及系统测试 |
5.1 无源定位概述 |
5.2 脉冲配对及时差提取 |
5.3 测向测时差联合定位 |
5.3.1 测向测时差定位算法 |
5.3.2 定位精度分析 |
5.4 系统的搭建及仿真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无源探测雷达发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无源探测雷达及其特点 |
3 无源探测雷达发展现状 |
3.1 国外无源探测雷达发展状况 |
3.2 国内无源探测雷达发展状况 |
4 无源探测雷达的发展趋势 |
5 结束语 |
四、隐身飞机的杀手:“塔马拉”无源雷达(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地球曲率的三维无源协同定位技术[D]. 袁继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TDOA/FDOA的运动多站无源定位算法研究[D]. 朱国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3]高速机动辐射源时差估计与被动定位技术研究[D]. 杜绍岩.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4]高速机动辐射源目标无源定位关键技术研究[D]. 刘智鑫.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5]无源雷达目标跟踪技术研究[D]. 孙甫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6]无源探测与定位系统发展综述[J]. 王海风,赵东涛,王浩.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18)
- [7]无源雷达系统建模与仿真[D]. 张少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 [8]“隐形飞机”真的能隐形吗[J]. 高敬振. 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 2007(Z1)
- [9]无源探测雷达发展初探[J]. 单洪春. 航天电子对抗, 2003(03)
- [10]隐身飞机的杀手:“塔马拉”无源雷达[J]. 吴薇. 现代军事,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