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组织中PCNA和c-erbB-2的研究

乳腺癌组织中PCNA和c-erbB-2的研究

一、乳腺癌组织中PCNA及c-erbB-2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芝,唐翠英,李庆,宾映初[1](2018)在《中国女性C-erbB-2基因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关系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国女性C-erbB-2基因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乳腺癌预后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收集国内2008-2018年发表的中国女性C-erbB-2基因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献,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效应值合并,同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纳入文献79篇,累计5 613例有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5 547例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纳入的各研究结果间存在异质性(χ2=292.67,P<0.00001)。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C-erbB-2基因表达率合并OR(95%CI)值为3.21(2.683.86)(P<0.00001)。剔除最大的权重研究文献及较大C-erbB-2基因表达率文献后,其余文献研究结果的异质性(χ2分别为237.84、289.73,P<0.00001);OR(95%CI)值为3.08(2.813.38)和2.71(2.492.95),P值均<0.00001。结论 C-erbB-2基因表达与中国女性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

吴国柱[2](2018)在《瘤体周边滋养血管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分子标记物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女性乳腺癌的患病风险有全球化性加剧的态势,而我国女性乳腺癌患病趋势有自身特色,即呈现显着的农村化和年轻化[1-2]。造成的后果就是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随之增高,这不但给患者家庭造成严重影响,而且给社会同样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医务工作者一直把对乳腺癌的预防和治疗作为重点和热点领域展开研究。乳腺肿瘤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大量血管生成,导致肿瘤边缘带和肿瘤中心区域的血管分布存在异质性。目前的研究认为肿瘤血管的异质性由肿瘤的类型和微环境决定,微环境中肿瘤相关基质细胞的主动调节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调节在空间、时间表达水平的不协调性导致肿瘤血管生成与生理状态下的血管生成存在显着差异[3]。以往的研究证实恶性乳腺瘤体周边区域的血流灌注强度比肿瘤中心区域显着增大,周边区域的血管分布更密集[3-4]。乳腺癌肿块生长速度快,内部血流供应不足,出现坏死区致使内部血管稀疏,血流灌注相对瘤体周边区域少。以往的研究及肿瘤治疗手段更多聚焦于肿瘤内部血管[5],而报道乳腺瘤体周边滋养动脉在良恶性肿瘤间的差异的研究并不多。恶性乳腺肿瘤生长旺盛,瘤体周边地带存在大量走行迂曲的放射状或环绕型的滋养血管,这种滋养动脉决定肿瘤生长速度的快慢和侵袭性的强弱。乳腺恶性肿瘤瘤体周边滋养动脉管径往往较粗且走形不规则,并向瘤内多个分支供应足够的血液以保障乳腺恶性肿瘤迅速生长的需求,乳腺恶性肿瘤的滋养血管是肿瘤细胞扩增和侵袭的关键因素。随着高频超声的分别率愈来愈高,超声检出直径在10mm以下的乳腺恶性结节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但这些直径较小的恶性结节在二维声像图中并不是都具有典型的声像图表现。再者,乳腺的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者,内部出现坏死液化区时,超声检测瘤体内部血管提供的诊断信息有限。以上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常规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这时候乳腺瘤体周边滋养血管对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或许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目前鲜有文献报道超声测量所得的肿物周边滋养动脉血流频谱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差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分子生物学得以快速发展,医务工作者逐步认识到在乳腺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肿瘤分子标记物对监测肿瘤的侵袭性和生长性具有显着的作用。乳腺癌的重要的分子标记物有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C-erbB-2是HER2的Neu亚型)及Ki-67等,这些分子标记物在乳腺癌个体化诊断、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疗效评估中对临床医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6-7]。目前对部分乳腺恶性肿瘤,临床提出了先进行新辅助放化疗后再进行手术的方案,以上这些分子标记物的表达情况是该疗效是否满意的直接证据[8]。但是,需要通过病理学以及免疫组化技术对组织标本观察来判断肿瘤的分子标记物表达状况,而这些组织标本必须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获得。因此,如何利用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研究肿瘤在宏观影像学形态改变与乳腺肿瘤相关的分子标记物表达的关系,以此利用无创的影像学方法间接地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而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是目前国内外乳腺癌影像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有学者[9]将肿瘤血管分成三个区域:①肿瘤中心带,血管稀少,很少有分支或吻合支,存在大片无血管区,认为中心带与肿瘤坏死有关。②肿瘤外带,血管密集,窦状扩张,相互吻合成拌,提示外带是肿瘤细胞生长旺盛区。③肿瘤周围组织带,血管粗大迂曲,互相融合成片状、胚窦样。血管粗大的区域多位于肿瘤边缘,边缘区域的血管化程度有高于中心区域的趋势。以往的研究证实肿瘤内部血管与这些分子标记物阳性表达有关[10-12],但很少文献报道瘤体周边滋养血管与肿瘤分子标记物的关系。因此,如果寻找出乳腺癌和纤维腺瘤肿物周边滋养动脉血流频谱的差异,不但对对鉴别肿瘤良恶性的有价值,而且对乳腺内无血流信号显示、恶性征象不显着的微小癌以及发生坏死液化的癌灶的诊断有参考价值。如果能找到肿瘤周围滋养血管与肿瘤病理学标志物之间的关联性,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就可以利用超声检查乳腺恶性瘤体周边滋养动脉观察新辅助放化疗的前后变化,利用无创的这种影像学方法就能间接地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而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正是基于以上因素考量,本文对乳腺肿瘤周围滋养血管及其与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关系展开了研究。研究内容:第一部分瘤体周围滋养动脉及超声造影肿物周缘区对乳腺良恶性肿物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乳腺瘤体周围滋养动脉的血流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物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通过对乳腺肿瘤周缘区域进行超声造影,探讨乳腺肿瘤周围区域的造影增对区分肿物良恶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测定220个乳腺病灶瘤体周围滋养动脉的血流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对反复测量3次的滋养动脉PSV、RI所得数据进行可重复性评估,构建受试者工作曲线,得出诊断相对符合临床实际的诊断乳腺癌临界值。对其中的46个乳腺病灶周缘区行超声造影检查,对比分析乳腺良恶性肿瘤周缘区造影增强强度及造影参数的差异。结果220例乳腺肿物中有97个乳腺癌病灶,肿块直径7~52 mm,平均(23.7±10.8)mm;有123个良性病灶,肿块直径9~39 mm,平均(19.5±4.8)mm。乳腺实性瘤体周围滋养动脉血流频谱的PSV、RI的3次测值ICC大于0.75。乳腺癌周围滋养动脉频谱测值的PSV和RI均比乳腺良性肿瘤的数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周边滋养动脉多呈放射状走行,而乳腺良性瘤体周边滋养动脉多呈环绕状走行,乳腺癌与乳腺纤维腺瘤周边滋养动脉走行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周边滋养动脉的PSV的诊断临届值为16.5 cm/,敏感度为86.60%,特异度较低,约为56.60%,84.15%的阴性预测值较为理想,阳性预测值差,61.31%;滋养动脉RI的诊断临界值为0.715,与之相对应的数值分别为91.75%、79.51%、92.38%和78.07%。对其中的46个乳腺病灶周缘区进行超声造影显示,乳腺癌周缘区多表现为高增强,而纤维腺瘤周缘区多为低增强或等增强(P<0.05);与乳腺纤维腺瘤相比,乳腺癌周缘区多为放射状灌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造影参数的比较中,乳腺癌周缘区造影参数中的达峰时间比纤维腺瘤快,且曲线下面积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超声测量乳腺瘤体周围滋养动脉稳定性良好,可成为二维超声诊断及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基础上的一种补充手段。乳腺肿瘤周缘区超声造影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区分有一定临床价值,也进一步印证乳腺良恶性肿瘤周围区域血管分布不同。第二部分分子标记物C-erbB-2、ki-67及VEGF的表达对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影响目的探讨分子标记物中的C-erbB-2、ki-67及VEGF的表达情况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腋窝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影响,为临床评估乳腺IDC预后及对瘤体周边滋养血管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22例行乳腺癌切除术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病灶被病理证实为乳腺IDC或IDC混合型。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122个病灶研究,分析肿瘤相关因子ER、C-erbB-2、VEGF及ki-67及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对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影响。结果122例乳腺IDC患者的年龄为年龄29~80岁,平均(52.6±11.3)岁;122个IDC病灶直径7~68mm,平均(24.0±11.6)mm,病灶直径≥20mm的有64个,<20mm的58个;C-erbB-2阳性表达者占39.3%(48/122),C-erbB-2表达阴性占总数的60.7%(74/122);组织学分级≥II级的为75个,<II级为47个;发生腋窝淋巴结者61例;ER和PR的阳性表达的病灶分别为58和54个;Ki-67阳性表达者为97例,占79.5%(97/122),Ki-67表达阴性者为25例,占总数的20.5%(25/122);VEGF阳性表达者占63.1%(77/122),VEGF表达阴性者占总数的36.9%(45/122)。C-erbB-2和Ki-67阳性表达者多数病理组织分级≥II级,也更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P<0.05)。C-erbB-2阳性表达者,其ER和PR多数表现为阳性(P<0.05)。Ki-67和VEGF表达阳性时,肿瘤直径多数≥20 mm(P<0.005),当乳腺IDC的VEGF表达阳性时,患者多数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分子标记物C-erbB-2、Ki-67在乳腺IDC中表达为阳性时,病灶的组织学分级多数≥Ⅱ级,而且多数出现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的情况;当C-erbB-2呈现出阳性表达时,病灶雌激素受体ER、PR大多数呈阳性表达;Ki-67及VEGF的阳性表达者,肿瘤多数往往生长迅速,大多数肿块直径≥20 mm。因此,分子标记物C-erbB-2、Ki-67、VEGF是否阳性表达影响着乳腺IDC组织学分级及向远处转移。第三部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周边滋养血管与C-erbB-2阳性表达强度分级的关系目的探讨超声检测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瘤体周边滋养动脉的PSV及RI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亚型C-erbB-2阳性表达强度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22个乳腺IDC肿物周围滋养动脉的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等参数,选取同期138个乳腺纤维腺瘤作为对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对肿瘤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C-erbB-2表达情况,分为强阳性、阳性、弱阳性、阴性4个等级,分别用“+++”、“++”、“+”、“-”表示,分析其与瘤体周围滋养动脉PSV、RI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IDC组肿块周边滋养动脉PSV为(20.99±8.14)cm/s,RI为0.80±0.06,纤维腺瘤组病灶周边滋养动脉的PSV为(15.56±3.68)cm/s,RI为0.66±0.07,乳腺IDC组肿物周围滋养动脉的PSV及RI均高于纤维腺瘤组肿块周边滋养动脉的PSV和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乳腺IDC瘤体周边滋养动脉的PSV及RI与C-erbB-2表达强度分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23和0.360),纤维腺瘤病灶周缘区域滋养动脉PSV及RI的大小与C-erbB-2阳性表达强度分级均无相关性(r值均为0.001)。结论乳腺IDC瘤体周边滋养动脉频谱形态呈高速高阻型,乳腺IDC滋养动脉的PSV和RI的高低与C-erbB-2表达强度分级有关第四部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周围滋养动脉的PSV和RI与肿瘤直径及Ki-67表达强度的关系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肿物周围区域滋养血管的PSV、RI与肿瘤直径及细胞增殖抗原标记物(Ki-67)表达强度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37例乳腺IDC肿物直径及周围滋养动脉的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等相关参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术后对肿瘤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Ki-67表达情况,根据免疫组化图中显示的细胞染色数量的多少把Ki-67分成4个等级(强阳性、阳性、弱阳性和阴性),分别用“+++”、“++”、“+”和“-”表示,分析137个病灶周边滋养动脉的PSV、RI与肿块直径及Ki-67表达等级的关系。结果137例乳腺IDC肿块直径7~68mm,平均(24.0±11.6)mm,Ki-67阳性表达率81%(111/137).瘤体周边滋养动脉的RI和肿瘤直径在Ki-67的“-”组、“++”组、“+”组和“+++”组间比较结果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2和2.76,P=0.017和0.045)。随着结节直径及瘤体周边滋养血管的PSV和RI增高,Ki-67阳性表达强度分级增高,即存在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283、0.271和0.361,P值均<0.001),137个乳腺病灶直径与周边滋养动脉的PSV呈正相关(r=0.409,P<0.001),与 RI 呈正相关(r=0.361,P<0.001)。结论乳腺IDC的瘤体周边滋养血管的PSV和RI与肿瘤直径与Ki-67阳性表达强度呈正相关性。肿瘤直径的大小与乳腺癌病灶周边滋养PSV和RI的高低呈正相关性。

戴敏[3](2011)在《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组织中c-erbB-2、CXCR4和ER-α等蛋白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分子生物学指标cerbB-2、CXCR4、ER-α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48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粗针穿刺标本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化疗前、后乳腺癌组织cerbB-2、CXCR4、ER-α蛋白的表达变化;对新辅助化疗疗效进行病理形态学评价,分析CerbB-2、CXCR4、ER-α蛋白的表达与病理形态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1.新辅助化疗后会引起乳腺癌组织CerbB-2、CXCR4等表达降低。2.新辅助化疗引起乳腺癌cerbB-2和CXCR4降低与其病理变化存在相关性;而ER-α蛋白表达降低与新辅助化疗引起的病理变化无相关性。3.新辅助化疗前乳腺癌组织cerbB-2和CXCR4表达呈正相关性。结论新辅助化疗导致乳腺癌组织中cerbB-2、CXCR4表达降低可能是蒽环类和紫杉醇为主的乳腺癌治疗的一个新的重要机理。另外新辅助化疗导致乳腺癌组织中CerbB-2、CXCR4表达降低可以作为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敏感的生物学指标。新辅助化疗会引起乳腺癌一系列分子的复杂的、相关的变化。

张伟华[4](2010)在《乳腺癌P53和C-erbB-2蛋白与ER、PR、ki67、PCNA、COX2联合表达的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乳腺癌中C-erbB-2所表达的蛋白和P53基因蛋白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Peceptor,PR)、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ki67蛋白、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COX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以及联合表达的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四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乳腺腺病石蜡标本20例,以及乳腺癌冷冻或石蜡病理标本60例。60例乳腺癌中仅1例为男性,其余均为女性,年龄31岁-81岁,平均52.93±9.99岁;浸润型导管癌53例、非浸润性导管癌7例(即导管内癌)。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和乳腺腺病组织中的P53 (DO7)、C-erbB-2(CB11)、ER(ID5)、PR(SP2)、Ki67(SP6)、PCNA (PC10)、COX2 (COX SP21)的表达。结果1.乳腺癌患者P53、C-erbB-2、ER、PR、ki67、PCNA、COX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乳腺腺病病人,阳性表达率依次为60.00%(36/60)、38.33%(23/60)、68.33%(41/60)、61.67%(37/60)、66.67%(40/60)、78.33%(47/60)、56.67%(3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乳腺癌患者P53阳性表达率(60%)明显高于C-erbB-2阳性表达率(38.3%)(χ2=5.63,P<0.05);3.乳腺癌患者P53、C-erbB-2阳性表达者有较高淋巴结转移率(80.8%和65.4%)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ER、PR、ki67、PCNA、COX2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乳腺癌患者P53、C-erbB-2、ER、PR、ki67、PCNA、COX2阳性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5.全部研究样本乳腺癌病理学类型与P53、C-erbB-2、ER、PR、ki67、PCNA、COX2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1.乳腺癌患者的P53和C-erbB-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乳腺腺病病人的表达率,乳腺癌患者的P53和C-erbB-2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的淋巴结转移率也高于ER、PR、ki67、PCNA、COX2检测指标,证明P53和C-erbB-2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相关,可成为乳腺癌预后判定的指标。2.P53和C-erbB-2、ER、PR、ki67、PCNA、COX2阳性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无关。3. P53、C-erbB-2、ER、PR、ki67、PCNA、COX2的阳性表达既独立又相互关联,为乳腺癌患者提供用药参考。联合检测P53和C-erbB-2与ER、PR、ki67、PCNA、COX2基因蛋白可以作为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评价指标。

贾宗良,林子晶,车向明,姚璐[5](2010)在《乳腺癌癌旁组织中PCNA、c-erbB-2、p53、ER、PR基因的表达》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检测乳腺癌癌旁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C-erbB-2、p53、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蛋白的表达,探讨适合中国女性保乳手术的安全切除范围。方法收集40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切除标本,将每一标本分为癌肿区和癌旁区,癌旁区再划分为癌旁1 cm、2 cm、3 cm及>3 cm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以上5组乳腺组织中非典型增生的发生率以及PC-NA、c-erbB-2、p53、ER、PR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距离原发癌肿越远,癌旁组织发生非典型增生以及c-erbB-2、p53蛋白阳性的比例越低(P<0.05);癌旁1 cm、2 cm组高危因素(非典型增生以及c-erbB-2、p53)的比例明显高于3 cm组(P<0.05),而癌旁1 cm与2 cm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PCNA、ER、PR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推荐以癌旁2 cm作为安全切除范围。

张德才,张景华,汪萍,何津,刘远廷,李景武[6](2009)在《C-erbB2、PCNA、ER、PR在126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研究C-erbB2、PCNA、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6例乳腺癌组织C-erbB2、PCNA、ER、PR蛋白的表达。结果:C-erbB2、pC-NA、ER、PR在乳腺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5%,95.2%,65.1%,54%。C-erbB2、pCNA、ER、PR蛋白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pTNM分期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PCNA与组织学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与ER、PR均呈负相关(r=-0.344,P=0.000;r=-0.226,P=0.011)。结论:C-erbB2,PCNA过表达者预后差,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谢晓冬,屈淑贤,郑振东,宋福林,刘永叶,杨明[7](2009)在《人乳腺癌组织VEGF-A与c-erbB-2和p53及PCN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VEGF-A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情况及与癌基因c-erbB-2、p53和PCNA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分子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02例乳腺组织中VEGF-A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erbB-2、p53和PCN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乳腺癌组织VEGF-A mR-NA阳性表达率为63.7%(65/102),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数目有关(χ2=7.982,P=0.018;χ2=18.651,P=0.000);VEGF-A mR-NA的表达与c-erbB-2和p53的表达呈正相关(χ2=10.137,P=0.001;χ2=7.993,P=0.005),与PCNA的表达无显着性相关(χ2=0.102,P=0.750)。结论:VEGF-A mRNA的高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且与c-erbB-2和p53的联合检测对指导乳腺癌治疗可能有重要意义。

张德才,张景华,汪萍,刘远廷,李景武,何津[8](2009)在《Id3、C-erbB-2、PC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分化/DNA结合抑制因子3(Id3)、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70例乳腺癌、40例乳腺癌癌旁组织、20例乳腺良性肿瘤、20例正常乳腺组织Id3、C-erbB2、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癌Id3、C-erbB-2、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6%、32.9%、95.7%,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20%、67.5%,乳腺良性肿瘤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5%、95%,正常乳腺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40%。乳腺癌Id3、C-erbB-2、PCNA的表达增高。Id3、C-erbB-2、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与年龄、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pTNM分期无相关性。C-erbB-2、PCNA与组织学分级有关。Id3与C-erbB-2呈正相关,C-erbB-2与PCNA呈负相关。结论乳腺癌Id3、PC-NA、C-erbB-2表达上调,联合检测三者对乳腺癌预后、治疗评估有重要意义。

杨小珊[9](2009)在《n-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三羟异黄酮孕期营养干预对Sprague-Dawley(SD)大鼠子代乳腺癌发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在女性因肿瘤死亡的疾病谱中乳腺癌处在第二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和生命。近年来,乳腺癌发病呈增加趋势,其病因与遗传、生殖、性激素、营养、电离辐射等多种因素有关。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表明大约3/4的乳腺癌与生活方式有关,如饮食因素和环境因素等。随着营养科学的发展,膳食营养物质与肿瘤的关系日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研究人员发现多种膳食营养因素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关系密切。许多流行病学研究和实验室资料研究显示,膳食营养物质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和三羟异黄酮(GEN)均表现出抑制乳腺癌、前列腺癌、大肠癌等多种与体内激素相关肿瘤的发生、发展。目前,有关研究证实膳食中富含n-3 PUFA与乳腺癌发病呈高度负相关,可使乳腺癌发病危险性降低。Rose等指出,含n-3 PUFA饲料喂养裸鼠,可以使移植的癌细胞生长受抑,转移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降低(n-6 PUFA组与之相反)。Lu等也发现n-6 PUFA喂养可促进MNU诱导的大鼠乳腺癌发生。鉴于乳腺癌的发生与雌激素直接有关,多项研究还探讨了这类脂肪酸对体内雌激素水平的调节作用。Hilakivi-Clarke等报道,孕鼠摄入高水平n-3 PUFA能显着增加17-β-estradiol水平(与n-6 PUFA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且发现高n-3 PUFA组喂养的孕鼠所产的子代乳腺细胞分化更好,同时子代暴露于化学致癌剂后诱导的肿瘤发生率明显低于n-6 PUFA喂养组。Nakagawa还发现具有雌激素活性的三羟异黄酮与EPA在抗MCF-7和MDA-MB-231乳腺癌细胞增殖方面有协同效应,而目前已有人将DHA与抗癌药物结合(如与Paclitaxel共价相连)用于肿瘤治疗。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亚洲豆类食物摄入多的人群中乳腺癌的发病率显着低于美国和欧洲豆类食物摄入低的人群,这提示豆类食物消费量和癌症的发生风险存在负相关。大量研究证实大豆及大豆制品中的黄酮类物质,尤其是三羟异黄酮对化学诱癌剂诱导的肿瘤发生具有延缓作用。有研究报道,Hilakivi-Clarke等却发现青春期暴露于三羟异黄酮可降低由DMBA诱发的小鼠乳腺癌细胞恶变,这可能与其促进乳腺癌细胞分化有关。Fielden等报道,在宫内和哺乳期暴露于人体摄入水平的三羟异黄酮对子代乳腺的发育无不良影响,反而对子代暴露于化学诱癌剂时有防护效应。研究发现,n-3 PUFA和三羟异黄酮均具有拮抗肿瘤的作用,拮抗肿瘤的机制共同之处可能与二者均参与体内性激素调节作用有关。植物雌激素与雌激素有着密切关系,可同时作用于靶器官,竞争结合雌激素受体,对机体雌激素起双向调节作用。而n-3 PUFA是体内合成激素的前体物质,二者对机体性激素的影响可能影响机体对化学诱癌剂的反应。基于以上分析及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本研究结合人们日常膳食特点,研究探讨了n-3 PUFA和三羟异黄酮对乳腺癌发生、发展、转移的影响。在SD大鼠孕期给予n-3 PUFA和三羟异黄酮进行营养干预,获得经孕期营养干预的雌性子代大鼠。利用化学诱癌剂在体内诱导动物乳腺癌模型和体外细胞实验,采用组织病理学、激光共聚焦、流式细胞仪、RT-PCR、Western blotting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方法从体内、外不同侧面系统探讨n-3 PUFA和三羟异黄酮孕期干预SD大鼠对子代在化学诱癌剂作用下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可能分子机制。本研究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发现n-3 PUFA和三羟异黄酮孕期营养干预对妊娠期母鼠的体重增长、妊娠时间、产子数量以及产子的性别比均无异常影响,n-3 PUFA增加断乳时母鼠血清雌二醇和孕酮水平,而三羟异黄酮却降低断乳时母鼠血清雌二醇和孕酮水平,混合干预组表现为降低血清雌二醇和孕酮水平。n-3PUFA和三羟异黄酮孕期营养干预后对对雄性仔鼠有促进生长作用;孕期营养干预后雄性仔鼠的AGD值在三羟异黄酮干预组和混合干预组间有差异,表明孕期营养干预对雄鼠的作用较明显,其原因与雄鼠对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更为敏感,孕期营养干预改变了体内血清雌激素水平有关。与对照组比较,n-3 PUFA和三羟异黄酮孕期营养干预可以促进雌性仔鼠乳腺的发育,可以促使乳腺腺管分化成熟时间提前,促进乳腺细胞发育。上述结果提示孕期营养干预可通过改变母体相关激素水平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器官分化。2、采用MNU一次性腹腔注射给药,在n-3 PUFA和三羟异黄酮孕期营养干预后的子代体内成功复制大鼠乳腺癌模型,经病理检查确认为乳腺导管癌。研究发现孕期给予n-3 PUFA和三羟异黄酮进行营养干预可以延长MNU诱导的F1代雌性大鼠乳腺癌的潜伏期,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减少乳腺癌的多发率,表明n-3 PUFA和三羟异黄酮孕期营养干预可以抑制化学诱癌剂MNU诱导的子代乳腺癌的发生。但在试验末期,结合母鼠断乳时血清雌二醇和孕酮水平,雌性子代血清雌二醇和孕酮水平变化表现与母鼠不一致,雌二醇和孕酮代谢紊乱可能是MNU诱导发生乳腺癌所致。3、体外研究显示,150μmol/L DHA和40、80μmol/L的三羟异黄酮对MCF-7、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都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24小时内表现一致,在以后的时间段,对MDA-MB-231细胞有一定时效关系,但是对MCF-7乳腺癌细胞则未表现出时效关系。DHA和三羟异黄酮对两种乳腺癌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各不相同,对MCF-7细胞表现出阻滞细胞于G0/G1期,即影响DNA合成;对MDA-MB-231细胞则表现为增加G2/M期细胞比例,即通过向前推进细胞周期,使细胞周期被阻断于G2/M期,从而使大部分细胞失去进入有丝分裂的能力。其原因与这两种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表达不同有关。4、发现n-3 PUFA和三羟异黄酮孕期营养干预后,其子代乳腺癌组织蛋白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营养干预组能降低子代乳腺癌组织ERα的mRNA和蛋白,同时能降低PR、C-erbB-2蛋白的表达。但是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则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相关受体蛋白表达增高,这提示发生乳腺癌后会引起雌激素相关蛋白表达增加。n-3 PUFA和/或三羟异黄酮孕期营养干预后,其子代乳腺癌组织的增殖能力(PCNA、Ki-67蛋白)较模型对照组降低表明孕期营养干预可以抑制乳腺癌组织的增殖能力。但在孕期营养干预后的子代乳腺癌组织中抑癌基因BRCA1的表达增加,提示n-3 PUFA和三羟异黄酮孕期干预后抑制MNU诱导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可以通过增强抑癌基因BRCA1的表达来实现。该发现与体外实验结果具有一致性,提示n-3 PUFA和GEN可以通过雌激素受体途径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综上所述,n-3 PUFA和三羟异黄酮孕期营养干预可以通过影响母鼠血清雌激素水平,促进雌性子代乳腺的发育分化,降低MNU诱导子代乳腺癌的发生,同时延长子代乳腺癌的潜伏期,降低肿瘤多发率。体内外实验也证实,n-3 PUFA和三羟异黄酮能通过影响雌激素相关受体的表达以及提高抑癌基因BRCA1水平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该项研究从生命早期膳食营养干预的途径为预防乳腺癌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理论和实验依据,有助于人们合理利用n-3 PUFA和三羟异黄酮。

马莉琼,杨治花[10](2009)在《C-erbB-2、PCNA、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分析乳腺癌组织中C-erbB-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69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CNA、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CNA、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52%、78.81%、51.67%和59.48%。C-erbB-2表达与乳腺癌患者腋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浸润性相关(P<0.01);PCNA表达仅与腋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而与肿瘤的浸润性无关(P>0.05);ER、PR表达呈正相关(r=0.522,P=0.000),C-erbB-2、PCNA表达呈正相关(r=0.182,P=0.003)。结论联合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CNA、ER、PR的表达对于乳腺癌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二、乳腺癌组织中PCNA及c-erbB-2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组织中PCNA及c-erbB-2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女性C-erbB-2基因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关系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文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的基本情况
    2.2 异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值
    2.3 敏感性分析
    2.4偏倚的评价
3 讨论

(2)瘤体周边滋养血管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分子标记物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之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超声检查乳腺瘤体周围滋养动脉及超声造影肿物周缘区对鉴别肿物良恶性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分子标记物C-erbB-2、ki-67及VEGF的表达对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影响
    1 资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周边滋养动脉与C-erbB-2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周围滋养动脉与肿瘤直径及Ki-67表达的关系
    1 资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组织中c-erbB-2、CXCR4和ER-α等蛋白表达变化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2.1 临床标本和实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3.1 常规切片检测新辅助化疗对 c-erbB-2、CXCR4 表达的影响
    3.2 组织芯片检测新辅助化疗对 c-erbB-2、CXCR4、ER-α、PCNA、TopoⅡ、P-gp 和 GST 表达的影响
    3.3 常规切片、组织芯片两种方式检测乳腺癌 c-erbB-2、CXCR4 表达的相关性
    3.4 新辅助化疗组患者临床反应及其病理形态学改变
    3.5 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形态学改变与乳腺癌细胞 c-erbB-2、CXCR4 表达及其变化的相 关性分析
    3.6 乳腺癌组织 c-erbB-2 表达及 CXCR4 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图版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4)乳腺癌P53和C-erbB-2蛋白与ER、PR、ki67、PCNA、COX2联合表达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样本
        2.1.2 仪器
        2.1.3 试剂
    2.2 方法
        2.2.1 免疫组化S-P法染色步骤
        2.2.2 结果判断标准
        2.2.3 质量控制
    2.3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P53和C-erbB-2基因蛋白与ER、PR、ki67、PCNA、COX2表达情况
    3.2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与P53、C-erbB-2、ER、PR、ki67、PCNA、COX2阳性表达情况
    3.3 乳腺癌患者P53、c-erbB-2、ER、PR、ki67、PCNA、COX2的阳性表达与临床参数关系
    3.4 乳腺癌P53和C-erbB-2基因蛋白表达情况分析
    3.5 P53和C-erbB-2基因蛋白与ER、PR、ki67、PCNA、COX2联合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5)乳腺癌癌旁组织中PCNA、c-erbB-2、p53、ER、PR基因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取材方法
    1.3 组织病理学观察
    1.4 指标检测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癌旁不同范围非典型增生发生率的比较
    2.2 癌旁不同范围PCNA、c-erbB-2、p53的表达情况
    2.3 癌旁不同方向高危病例的出现情况
    2.4 非典型增生及PCNA、c-erbB-2、p53、ER/PR表达与切除范围的关系
    2.5 癌旁不同距离高危因素与腋窝淋巴结、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之间的关系
3 讨 论

(6)C-erbB2、PCNA、ER、PR在126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检测试剂
    1.3 检测方法
    1.4 结果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C-erbB2、PCNA、ER、PR试验结果
    2.2 乳腺癌中C-erbB2、PCNA、ER、PR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3 讨论

(7)人乳腺癌组织VEGF-A与c-erbB-2和p53及PCN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阳性结果判定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Id3、C-erbB-2、PC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检测试剂
    1.3 检测方法
    1.4 结果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Id3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2.2 C-erbB-2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2.3 PCNA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2.4 Id3、C-erbB-2、PCNA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5 Id3、PCNA、C-erbB-2的相关性
3 讨论

(9)n-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三羟异黄酮孕期营养干预对Sprague-Dawley(SD)大鼠子代乳腺癌发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三羟异黄酮孕期营养干预对Sprague-Dawley(SD)大鼠子代乳腺癌发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三羟异黄酮孕期营养干预对母体和新生子代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三羟异黄酮孕期营养干预对 雌性子代 MNU 诱导乳腺癌发生及雌激素相关受体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三羟异黄酮对ER~+和ER~-乳腺癌细胞雌激素代谢影响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三羟异黄酮抑制乳腺癌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英文论着

(10)C-erbB-2、PCNA、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CNA、ER、PR阳性表达:
    2.2 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CNA、ER、PR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2.3 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CNA、ER、PR表达的相关性:
3 讨论

四、乳腺癌组织中PCNA及c-erbB-2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女性C-erbB-2基因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关系的Meta分析[J]. 刘艳芝,唐翠英,李庆,宾映初.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8(04)
  • [2]瘤体周边滋养血管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分子标记物相关性研究[D]. 吴国柱. 武汉大学, 2018(06)
  • [3]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组织中c-erbB-2、CXCR4和ER-α等蛋白表达变化及其意义[D]. 戴敏. 安徽医科大学, 2011(06)
  • [4]乳腺癌P53和C-erbB-2蛋白与ER、PR、ki67、PCNA、COX2联合表达的临床意义[D]. 张伟华. 延边大学, 2010(10)
  • [5]乳腺癌癌旁组织中PCNA、c-erbB-2、p53、ER、PR基因的表达[J]. 贾宗良,林子晶,车向明,姚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2)
  • [6]C-erbB2、PCNA、ER、PR在126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张德才,张景华,汪萍,何津,刘远廷,李景武. 现代肿瘤医学, 2009(10)
  • [7]人乳腺癌组织VEGF-A与c-erbB-2和p53及PCN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J]. 谢晓冬,屈淑贤,郑振东,宋福林,刘永叶,杨明.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9(12)
  • [8]Id3、C-erbB-2、PC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 张德才,张景华,汪萍,刘远廷,李景武,何津. 山东医药, 2009(24)
  • [9]n-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三羟异黄酮孕期营养干预对Sprague-Dawley(SD)大鼠子代乳腺癌发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杨小珊. 第三军医大学, 2009(05)
  • [10]C-erbB-2、PCNA、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马莉琼,杨治花. 宁夏医学杂志, 2009(02)

标签:;  ;  ;  ;  ;  

乳腺癌组织中PCNA和c-erbB-2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