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仙泰对早期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

肝仙泰对早期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

一、肝纤泰对早期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阮博文[1](2021)在《“补肾生肝法”促EPO分泌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可以证实“补肾生肝法”(加味济生肾气汤)能有效的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且能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分泌;通过动物实验,可以证实“补肾生肝法”(加味济生肾气汤)是通过促进EPO分泌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至肝脏,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临床观察:收集84例脾肾阳虚证乙肝肝硬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或恩替卡韦胶囊治疗,0.5mg/次,1次/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济生肾气汤,两组患者疗程均为6个月,每3个月完善一次相关指标检测。疗程结束后分别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中医临床疗效、肝功能(ALT、AST、ALB)及血清EPO水平、血清HBV-DNA转阴率、肝脏硬度值、肝脏B超积分、研究安全及不良反应。动物实验:将58只SPF级SD健康大鼠适应性喂养7天,从中随机分出4只大鼠处死后取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细胞培养,随机分出8只健康大鼠作为空白组,其余大鼠进行肝硬化造模,共诱导8W复制肝硬化大鼠模型,第8周随机选择4只大鼠处死,取其肝组织病理切片以证明肝硬化造模成功。造模过程中有2只老鼠死亡。将造模成功的40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单用加味济生肾气汤组、单用BMSCs移植组、BMSCs移植联合加味济生肾气汤组、BMSCs移植+EPOR拮抗剂+加味济生肾气汤组加上空白组共6组,每组大鼠8只。模型组不给予任何干预;空白组予饮用水灌胃;单用加味济生肾气汤组给予加味济生肾气汤灌胃;单用BMSCs移植组给予尾静脉BMSCs移植;BMSCs移植联合加味济生肾气汤组予尾静脉BMSCs移植联合加味济生肾气汤灌胃;BMSCs移植+EPOR拮抗剂+加味济生肾气汤组予尾静脉BMSCs移植、尾静脉注射EPOR拮抗注射液、加味济生肾气汤灌胃。加味济生肾气汤、饮用水灌胃均为每日1次,8.75g/kg/d,BMSCs移植为每周1次,从第9W初起,连续4W,至12W末。干预结束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12W后大鼠禁食12h,然后予腹主动脉采血并获取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状态、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小鼠肝功能(ALT、AST、ALB);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清EPO、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EPOR、c-met、SDF-1、CXCR4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临床观察: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中医临床疗效、肝功能(ALT、AST、ALB)及血清EPO水平、血清HBV-DNA转阴率、肝脏硬度值、肝脏B超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中医临床疗效、血清HBV-DNA转阴率、肝功能(ALT、AST)、肝脏彩超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而对照组的EPO、ALB水平未见明显改变。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临床症状积分、中医临床疗效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ALT、AST水平治疗3个月后比较有差异(P<0.01),治疗6个月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后ALB水平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分别治疗3个月、6个月后EPO水平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分别治疗3个月、6个月后血清HBV-DNA转阴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分别治疗3个月、6个月后肝脏硬度值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治疗6个月后肝脏B超积分改善有效率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动物实验:大鼠一般情况:经干预治疗后,加味济生肾气汤组、单用BMSCs移植组、BMSCs移植联合加味济生肾气汤组、BMSCs移植+EPOR拮抗剂+加味济生肾气汤组大鼠一般情况较模型组改善,其中BMSCs移植联合加味济生肾气汤组大鼠情况改善最佳。肝脏组织病理学提示: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假小叶形成且结构紊乱,肝细胞排列紊乱,严重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坏死,炎性细胞侵润。经过不同干预,与模型组相比,各干预组大鼠的肝小叶结构、纤维化、肝细胞坏死及炎性细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BMSCs移植联合加味济生肾气汤组大鼠情况改善最佳。各组大鼠肝功能(ALT、AST、ALB)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ALT、AST水着升高、ALB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味济生肾气汤组、单用BMSCs移植组、BMSCs移植联合加味济生肾气汤组、BMSCs移植+EPOR拮抗剂+加味济生肾气汤组大鼠肝功能ALT、AST均有不同程度下降,ALB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而BMSCs移植联合加味济生肾气汤组大鼠ALT与AST下降、ALB上升最佳,与加味济生肾气汤组、BMSCs移植组、BMSCs移植+EPOR拮抗剂+加味济生肾气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EPO、HGF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EPO、HGF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加味济生肾气汤组、BMSCs移植联合加味济生肾气汤组、BMSCs移植+EPOR拮抗剂+加味济生肾气汤组大鼠EPO、HGF水平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单用BMSCs移植组大鼠EPO、HGF水平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MSCs移植联合加味济生肾气汤组大鼠EPO、HGF水平升高最明显。肝组织中EPOR、c-met、SDF-1、CXCR4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加味济生肾气汤组、单用BMSCs移植组、BMSCs移植联合加味济生肾气汤组、BMSCs移植+EPOR拮抗剂+加味济生肾气汤组肝组织中EPOR、c-met、SDF-1、CXCR4蛋白水平均有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MSCs移植联合加味济生肾气汤组EPOR、c-met、SDF-1、CXCR4蛋白水平升高最明显,与加味济生肾气汤组、单用BMSCs移植组、BMSCs移植+EPOR拮抗剂+加味济生肾气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观察表明,恩替卡韦分散片或(恩替卡韦胶囊)联合济生肾气汤治疗脾肾阳虚证乙肝肝硬化患者可明显降低临床症状积分,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改善肝功能(ALT、AST、ALB),提高血清EPO水平,促进HBV-DNA转阴,降低肝脏硬度值及肝脏B超积分,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动物实验表明,BMSCs移植联合加味济生肾气汤可以较好的治疗肝硬化,这可能通过EPO/EPOR-HGF/c-met通路,激活SDF-1/CXCR4轴有关,为我们今后应用中医药联合BMSCs移植治疗肝硬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

张嘉鑫[2](2021)在《基于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探讨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HC)为肝脏受各种损伤因素侵袭,出现以肝纤维化、假小叶为特点的疾病,由乙肝病毒、丙肝病毒、酒精等一种或多种病因引起。5年生存率为14-35%,已成为全球成人死亡率第14高的病因。目前的治疗主要集中在病因与并发症防治方面,肝硬化本身能否被逆转一直存在争议。国内外学者认为,肝硬化实现逆转必然涉及以下三方面环节: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降解,肝细胞再生及肝小叶结构重建。其中,ECM降解为重要前提。近年研究提示,弹性蛋白合成、降解及其交联阻碍了 ECM降解,进而影响逆转过程。弹性蛋白是由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分泌的,为ECM重要组分。其在正常肝脏中也存在,但含量极低,在肝硬化阶段,沉积迅速。目前,中药单体、复方研究多集中于抗纤维化领域,对早期肝硬化关注较少,需要更多基础研究及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中药疗效优势,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深入挖掘。中药复方具有多层次、多靶点的先天优势,但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抑制HSCs活化、促进胶原降解或抗肝窦毛细血管化等方向,尚未对中医药潜在的调控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的相关机制进行探索。目的:基于益肝消积方对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的调控作用,探索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脏发生损伤形成早期肝硬化病变后,该复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效果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期为益肝消积方进一步成果转化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亦为其它防治早期肝硬化药物的研发提供方向。方法:通过给予SPF级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200±10g)1ml/kg腹腔内注射50%CCl4和橄榄油混合液,2次/周,共6周,构建早期肝硬化模型。7周始,予益肝消积方、阳性对照药(安络化纤丸),1ml/100g剂量灌胃。空白对照、模型对照组予等剂量蒸馏水灌胃,日1次,持续6周。用生化法检测ALT、AST评估肝功能;行组织病理学染色(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及Masson染色)评估早期肝硬化病变进展、检测肝脏胶原沉积;用弹性纤维染色评估肝脏的弹性蛋白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肝组织中TGF-β1、CD68、CD80、CD163和α-SMA表达情况;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分析以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 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R-Ⅱ、Smad2/3、P-Smad2/3、Smad4、Smad7、Sp1、TNF-α、Ras、MEK1/2、ERK1/2、MMP-2、MMP-9、MMP-12、TIMP-1的蛋白水平及bFGF、弹性蛋白(Elastin)的mRNA水平变化,进而对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结果:1.模型制备:予50%CCl4/橄榄油混合液,腹腔注射,1ml/kg,2次/周。造模6周后,组织病理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肝脏出现大量纤维增生,汇管区增宽,形成假小叶,说明模型制备成功。2.一般情况:益肝消积方治疗组及阳性对照安络化纤丸组大鼠毛色、精神状态、进食量等方面均优于模型组。体重上,治疗组大鼠体重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体重增长趋势上,益肝消积方组优于安络化纤丸组。3.肝功能: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含量升高显着(P<0.01)。益肝消积方和阳性对照组(安络化纤丸)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或P<0.01)。与安络化纤丸相比,益肝消积方在改善ALT方面疗效较优。4.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从肝脏外观看,模型组大鼠颜色变暗,体积缩小,表面粗糙,边缘较钝,质地较硬韧,部分肝脏在剥离时与胸膜腔其他组织相粘连,难以剥离。益肝消积方和安络化纤丸治疗后的大鼠肝体积缩小不明显,表面粗糙不明显,质地较柔韧,未发现与胸腔其他组织粘连,较易剥离。此外,通过组织学染色(HE染色、Masson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发现,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益肝消积方和安络化纤丸治疗后的大鼠肝脏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病变范围减小,汇管区及周围纤维增生程度减轻,假小叶数量明显减少,且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成分沉积减少(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抑制胶原沉积的效果较好。说明益肝消积方能够有效抑制炎细胞浸润,减少胶原纤维过度沉积,从而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5.弹性纤维染色结果:为观测弹性纤维变化,我们对其进行了特殊染色。实验发现,在早期肝硬化阶段,模型组弹性纤维含量增多迅速,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益肝消积方、安络化纤丸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弹性纤维含量显着减少(P<0.01),且益肝消积方效果较明显。6.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GF-β1、α-SMA、CD68、CD80、CD163阳性表达区域明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安络化纤丸组阳性区域明显减少。7.qRT-PCR结果: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lastin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治疗组Elastin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减少ElastinmRNA表达更显着;模型组bFGF mRNA较正常组升高显着(P<0.01)。对比模型组,益肝消积方治疗组bFGF 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下调bFGF mRNA表达更显着。8.Western blot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 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 RⅡ、P-Smad2/3、Smad4、Ras、Sp1、MMP-2、MMP-9、MMP-12、TIMP-1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升高(P<0.05 或 P<0.01),Smad7、TNF-α、MEK1/2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治疗组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 RⅡ、P-Smad2/3、Smad4、Ras、Sp1、MMP-2、MMP-9、MMP-12、TIMP-1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5 或 P<0.01),Smad7、TNF-α、MEK1/2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上升(P<0.05或P<0.01)。结论:1.予50%CCl4/橄榄油混合液,腹腔注射,1ml/kg,2次/周,共6周,可成功制备早期肝硬化大鼠模型。予益肝消积方干预后,可改善早期肝硬化大鼠体重、肝功能;有效抑制早期肝硬化大鼠肝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坏死,胶原纤维(Collagen Ⅰ、Collagen Ⅲ)、弹性纤维等ECM沉积,改善病变程度。2.益肝消积方可抑制α-SMA表达,下调CD68、CD80、CD163表达量,抑制CCL2-CCR2通路,进而具有抑制HSCs激活,抑制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阻止单核/巨噬细胞向损伤肝组织部位迁移,减少Collagen Ⅰ、Collagen Ⅲ和Elastin含量,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3.益肝消积方能通过 TGF-β1/Smads、TGF-β1/Ras/ERK 和 bFGF、TNF-α/MEK/ERK信号转导通路抑制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ECM合成,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4.益肝消积方可通过调节MMPs/TIMPs酶系,促进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ECM降解,达到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

郑瑞鹏[3](2020)在《基于微生物组学的慢性肝病临床特点及粪菌移植延缓肝硬化大鼠疾病进程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肝病是一种由病毒、酒精或药物等不同致病因素引起肝损伤的进行性疾病。慢性肝病的持续性进展,可导致进行性肝脏损伤、炎症和修复的恶性循环,患者通常会经历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过程,如疾病不能被有效控制,最终可发展为肝癌。早期的肝炎主要是以肝脏局部炎症反应导致肝细胞受损为特征,炎症的持续存在则可进一步引发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的发生,患者一旦进入肝硬化阶段将导致肝脏的不可逆性损伤,最终形成肝癌。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癌的最常见类型。我国是肝病高发国家,据统计,2019年全世界一半以上的肝癌病例发生在中国,且80%的新增病例处于晚期癌症阶段。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或肝移植等外科手段对肝癌进行治疗,但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极低,给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和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发现并干预慢性肝病的早期阶段,如肝炎和肝硬化的进程,对于延缓其进展并阻止肝癌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肠道菌群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代谢平衡以及营养摄入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是一个被遗忘的代谢“器官”。肝脏通过门静脉、胆道与肠道连接,向肠道输送胆汁酸等生物活性物质维持机体需要,而肠道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也会沿着门静脉逆行至肝脏进而对肝脏造成损伤,此通路被称为肠-肝轴。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在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肝硬化以及肝癌等多种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多聚焦于肠道菌群与某种特定的肝病之间的关联性,但肠道菌群结构分布与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有待于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失衡可导致有害菌增多,产生大量的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LPS通过与Toll-like Receptor 4(TLR4)受体结合,激活免疫细胞内MyD88-NF-κB通路,最终促进IL-6、IL-1β和TNF-α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基因转录与合成分泌,从而加重炎症反应。益生菌可改善肠道菌群失衡并能延缓慢性肝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降低肝病的恶化和死亡率。但益生菌不能在肠道中长期定殖,且不同菌株间功能差异巨大,对肝病的治疗作用仍具有较大争议。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一种将健康人的肠道菌群整体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对肠道菌群进行重塑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顽固性便秘以及肠道免疫缺陷等疾病。目前应用FMT治疗慢性肝病的研究较少,其原因与慢性肝病的肠道菌群结构特点未被彻底揭示相关。此外,FMT治疗慢性肝病的作用机制也并不明确。为了解多种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特点,进而探讨FMT对慢性肝病的治疗作用机制。本研究拟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16S rRNA)检测肝炎、肝硬化、HCC患者以及健康人的肠道菌群,解析不同病因和不同阶段慢性肝病的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探讨肠道菌群与慢性肝病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构建肝硬化大鼠模型,以FMT对肝硬化大鼠进行干预,并联合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探讨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为临床上慢性肝病的诊治技术开辟新的领域。一、慢性肝病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研究方法:(1)以肝炎、肝硬化、HCC患者以及健康个体为研究对象,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分析慢性肝病不同阶段肠道菌群的变化;(2)根据HCC患者是否存在肝硬化,分为肝硬化肝癌(LC-HCC:52例)和非肝硬化性肝癌(NLC-HCC:23例)两组,通过与单纯肝硬化组对比,分析肝硬化的并发对HCC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3)根据疾病诱因将HCC分为乙肝病毒诱发的HCC组(HBV-HCC:35例)、丙肝病毒诱发的HCC组(HCV-HCC:25例)和酒精性HCC组(ALD-HCC:15例),探讨不同病因对HCC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结果:(1)与健康组、肝炎组和HCC组相比,肝硬化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明显降低,疣微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丰度明显增高(p﹤0.05),软壁菌门丰度显着降低(p﹤0.001);在属水平上,叶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肠球菌属和Erysipelatoclostridium菌属等菌属的丰度显着增高(p﹤0.05),而青枯菌属、Catenibacterium菌属和Lachnospira菌属等菌属的丰度显着降低(p﹤0.05)。与健康组和肝炎组相比,尽管HCC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无明显变化(p﹥0.05),但梭杆菌门的丰度显着增高(p﹤0.05),同时劳特氏菌属、Clostridiates菌属以及Sarcina菌属等菌属的丰度显着增加(p﹤0.05)。这表明,在四组中,肝硬化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最为严重,尽管HC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着变化,但菌群种类的比例变化可能与HCC的发生相关。(2)与肝硬化组相比,LC-HC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着变化,而NLC-HC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着增加(p﹤0.05)。菌属水平分析结果显示:与肝硬化相比,LC-HCC组中双歧杆菌菌属、阿克曼菌属等有益菌属以及考拉杆菌属等产短链脂肪酸菌属丰度显着降低(p﹤0.05),拟杆菌属、脱硫弧菌属等产LPS菌属丰度显着增高(p﹤0.05)。结果提示肠道菌群中有益菌的减少以及有害菌的增多可能是肝硬化进展为HCC的原因之一。(3)在HBV-HCC组、HCV-HCC组和ALD-HCC组之间,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尽管在三组中发现了肠球菌属等18个差异性菌属,但在门水平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见,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其不同病因无显着关联性。二、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使用CCL4和CCL4联合酒精的方法分别构建了两种肝硬化大鼠模型,并每天给予健康大鼠的粪便菌液进行干预治疗。(1)连续造模12周后,比较分析各组大鼠的生活状态、体重、腹水形成时间、生存时间和死亡率;并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HE染色技术对各组大鼠的肝功能指标以及肝脏的纤维化程度进行检测,探讨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2)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6、IL-1β、和TNF-α炎症因子以及血浆中内毒素的含量;对各组大鼠血液、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组织中细菌含量以及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进行检测;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肝脏组织中TLR4-MyD88-NF-κB通路中相关信号分子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机制。结果:(1)与肝硬化组相比,FMT治疗组大鼠的生活状态得到有效改善,体重增加,腹水形成时间和生存时间明显延长,死亡率显着降低(p﹤0.01);血清中ALT、AST和GGT等肝功能指标均显着改善(p﹤0.05,p﹤0.01),而白蛋白指标则明显增高(p﹤0.05);肝组织表面的结节数量减少,肝组织中假小叶结构减少,结缔组织增生程度减轻。以上结果表明,FMT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生活状态,恢复肝功能并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2)ELISA结果显示,FMT治疗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和IL-1β促炎性细胞因子以及内毒素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血液、肠系膜淋巴结和肝组织中的细菌菌落数均显着减少(p﹤0.05),肠道黏膜的结构和屏障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大鼠肝组织中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FMT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肠道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FMT可通过下调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减轻肝硬化大鼠的炎症水平。三、FMT对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与代谢的影响方法:(1)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各组大鼠的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分析比较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探讨FMT能否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的紊乱;(2)使用UPLC-Q/TOF-MS技术对各组大鼠血浆中差异性代谢物进行鉴别和分析,探讨FMT能否通过调节肝硬化大鼠的代谢模式进而发挥保护作用。结果:(1)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中乳杆菌科等有益菌属的丰度显着降低,而梭菌科和毛螺旋菌科等有害菌属的丰度显着增高,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紊乱;FMT治疗后,乳杆菌科等有益菌属的丰度增高,梭菌科和毛螺旋菌科等有害菌属的丰度降低,说明FMT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菌群结构,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进而通过肠-肝轴延缓肝硬化的进程。(2)肝硬化大鼠血浆中鞘氨醇和LysoPC(18:1(9Z))的含量显着降低,而视黄醇、8,9-环氧二十碳三烯酸、9-顺式视黄醛和花生四烯酸等代谢物的含量显着增高;FMT可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代谢通路。以上结果表明,FMT的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的紊乱和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的代谢通路,进而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结论:1.慢性肝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的紊乱密切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紊乱与其是否并发肝硬化密切相关,而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其不同病因(如HBV感染、HCV感染或过度饮酒)无显着关联性。肝硬化进展为HCC可能与双歧杆菌菌属、阿克曼菌属等有益菌属及考拉杆菌属等产短链脂肪酸菌属丰度的降低,且与拟杆菌属、脱硫弧菌属等产LPS的菌属丰度的增高有关。2.粪菌移植(FMT)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肠道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进而延缓肝硬化发展进程;FMT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产生有关;FMT可通过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等代谢通路,改变大鼠的代谢模式,进而延缓肝硬化大鼠的疾病进程。创新性:1.本研究表征了我国吉林省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等慢性肝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现HCC肠道菌群的紊乱与其是否并发肝硬化密切相关,而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其不同病因无显着关联性。2.本研究通过构建肝硬化大鼠模型验证了TLR4-MyD88-NF-κB通路相关信号分子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发现粪菌移植(FMT)可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改善肝硬化大鼠的相关症状。3.本研究联合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阐释了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机制,发现FMT可通过调整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并通过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代谢紊乱,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

陈美岑[4](2020)在《基于“肝—肠轴”研究柔肝化纤颗粒调控肠道菌群失衡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肝肾阴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失衡的调控作用及临床疗效,并基于“肝-肠轴”学说,探讨该方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明确诊断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上结合柔肝化纤颗粒,观察疗程为12周。对比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ALT、AST、ALB、TBIL)、肝纤维化四项(PC-Ⅲ、Ⅳ-C、HA、LN)、凝血功能(PT、PTA)、大便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肠杆菌)、血浆内毒素水平(ET)、安全性指标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肝功能:治疗后,两组ALT、AST、TBIL、ALB均比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肝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纤维化四项:治疗后,两组HA、PC-Ⅲ、Ⅳ-C、LN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HA、PC-Ⅲ、LN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IV-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凝血功能:治疗后,两组PT均较前降低,PTA较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凝血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肠道菌群:经治疗后,治疗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较前明显提高,肠球菌、肠杆菌较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乳酸杆菌较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歧杆菌、肠球菌、肠杆菌较前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肠道菌群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浆内毒素水平:治疗后,两组ET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ET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症侯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中医症候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观察: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安全性较好。结论:(1)柔肝化纤颗粒能改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肝肾阴虚证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凝血功能、中医症候积分等,安全性较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柔肝化纤颗粒能有效调控肠道菌群,减少内毒素水平,对肝脏的“二次打击”有减轻的作用,基于“肝-肠轴”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肝硬化的发展的效果,给乙肝肝硬化治疗带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蒋孟书[5](2020)在《无创诊断技术评估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较常见的实验室检查、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腹部彩超等非侵入性检查结果评估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构建一个评估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回归模型,并比较模型、RPR(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血小板比率)、GPR(γ-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小板比率)及PSR(血小板/脾脏长径)对于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并发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及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每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CHO)、脾脏长径(spleen diameter,SD)、脾脏厚径(spleen thickness,ST)、肝脏硬度(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以及肝功能分级。以胃镜检查结果为准将患者分为无/轻度EV组和中/重度EV组。比较上述指标在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预测中、重度EV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建立一个预测重度EV的回归方程模型。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比较RPR、GPR、PSR与重度EV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比较模型、RPR、GPR及PSR对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并发重度EV的诊断效能,结合最大Youden指数,找出最佳分割点,并计算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分析162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轻度EV组患者和中/重度EV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其中PLT、WBC、RDW、GGT、TB、ST、SD、LSM、肝功能分级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LSM、ST、PLT是中、重度EV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建立预测重度EV的回归方程模型:logitP=-4.596-0.022×PLT(109/L)+0.115×LSM(kPa)+0.058×ST(mm)。RPR、GPR、PSR与重度EV均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21、0.584、﹣0.539(p<0.01),相关系数强度GPR>PSR>RPR,其中PSR与重度EV呈负相关。模型、GPR、PSR和RPR对于预测重度EV的AUC分别为0.861、0.839、0.813、0.802,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9.0%、71.9%,89%、74.2%,60.7%、94.5%,87.7%、62.9%,其中模型的预测价值最高,其次为GPR、PSR、RPR。结论:1.LSM、ST、PLT是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独立预测因素。2.RPR、GPR、PSR对于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预测价值较高。3.基于LSM、ST和PLT组成的模型对于预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价值优于RPR、GPR、PSR。

邹荣[6](2020)在《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的制备及对大鼠肝纤维化预防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的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抗突变、抗菌、抗炎、抗氧化、诱导细胞凋亡及雌激素调节物质,是中药虎杖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肝纤维化是肝脏病更严重的一个显着特征,一般是有多种致病原因导致的较慢速度的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若肝纤维化长久存在并继续发展,可能最后会严重变为肝硬化、肝癌。按理肝纤维化是能够逆转的,但如果致病因素一直存在,最终将有可能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肝硬化。白藜芦醇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通过它能够抑制急性肝损伤,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来对这些可以逆转的早期肝病进行治疗,防止最终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肝硬化。近代研究发现白藜芦醇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故早期进行抗肝纤维化治疗可有效逆转这一过程,成为研究热点。方法:(1)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包封率为衡量指标,选择磷胆比、药脂比、超声功率三个关键因素来优化处方和超声处理技术参数,选用最优处方进行制备肝靶向脂质体,普通脂质体,以及游离溶液。并对制备的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进行表征实验。(2)在体外靶向性验证实验中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摄取定性研究,采用CCK-8法来检测细胞活性。(3)在体内靶向性验证实验中采用小动物成像仪来验证不同时间点白藜芦醇在大鼠体内的分布。(4)采用复合因素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验证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的预防作用。分别采用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白藜芦醇普通脂质体,游离白藜芦醇溶液在造模过程中尾静脉注射给药。选择肝功能指标(ALT,AST,ALP,TP,ALB,GLOB,A/G),SOD,MDA,HYP,肝纤四项(HA,LN,PCⅢ,C-IV)为考察指标,以及三组不同给药溶液的病理切片。对比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白藜芦醇普通脂质体,游离白藜芦醇溶液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预防作用。结果:确定的最优处方为药脂比1:25,磷胆比10:1,采用150W的超声功率超声10min,所得的靶向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20nm左右,平均包封率83%以上。白藜芦醇脂质体无溶血性,符合药典要求,可用于静脉注射。在体外靶向性研究中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的荧光强度最高,说明靶头修饰的脂质体相比另外两组确实增加了细胞的摄取。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的实验中,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中由于修饰了半乳糖苷的脂质体故而能有效结合细胞,脂质体剂型缓慢释放药物,发挥白藜芦醇的长期有效抑制HSC-T6细胞的作用。在体内靶向性验证实验中,利用小动物成像仪清楚看到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其中观察到注射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的大鼠其荧光信号延续时间最长,观察到注射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的大鼠肝脏其荧光强度相对于另外两组来说荧光强度最高,说明其位于肝组织的白藜芦醇含量最多。在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预防作用的研究中,结果表明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制备成功。在肝功能指标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TP,GLOB,AST,ALT明显升高(p<0.05);ALB,A/G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组,白藜芦醇普通脂质体组,游离白藜芦醇组TP,GLOB,AST,ALT,明显降低(p<0.05)ALB,A/G明显升高(p<0.05)。与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组相比,白藜芦醇普通脂质体组AST,ALT,明显升高(p<0.05)。GLOB,TP无显着性差异,ALB,A/G明显降低(p<0.05)。游离白藜芦醇组GLOB,AST,ALT,明显升高(p<0.05),TP无显着性差异,ALB,A/G明显降低(p<0.05)。与白藜芦醇普通脂质体相比,游离白藜芦醇组AST,ALT明显升高(p<0.05);ALB明显降低(p<0.05)。TP,A/G,GLOB无显着性差异。整体来看,各组肝功能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之内。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生化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SOD明显降低(p<0.05),MDA,HYP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组,白藜芦醇普通脂质体组,游离白藜芦醇组SOD明显升高(p<0.05)MDA,HYP明显降低(p<0.05)。与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组相比,白藜芦醇普通脂质体组SOD明显降低(p<0.05),HYP明显升高(p<0.05),而MDA无显着性差异;游离白藜芦醇组SOD明显降低(p<0.05),MDA,HYP明显升高(p<0.05)。与白藜芦醇普通脂质体组相比,游离白藜芦醇组MDA,HYP明显升高(p<0.05),而SOD无显着性差异。模型组大鼠血浆中肝纤四项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A,LN,PCⅢ,CI-Ⅴ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组,白藜芦醇普通脂质体组,游离白藜芦醇组HA,LN,PCⅢ,CI-Ⅴ明显降低(p<0.05)。与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组相比,白藜芦醇普通脂质体组HA,LN明显升高(p<0.05)PCⅢ,CI-Ⅴ无明显差异;游离白藜芦醇组HA,PCⅢ,LN,CI-Ⅴ明显升高(p<0.05)。与白藜芦醇普通脂质体组相比,游离白藜芦醇组HA,LN,PCⅢ,CI-Ⅴ均无明显差异。肝组织中,组织学切片显示,白藜芦醇可减少胶原纤维沉积,保护肝脏的作用,其中尤以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的效果最为显着。结论:该制备工艺成功制备了均匀且具有肝靶向的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包封率及载药量良好,无溶血性。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具有预防作用。

李涛[7](2020)在《FibroTouch联合APRI评分、FIB-4、AP指数对乙肝肝纤维化的评估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究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 Touch)联合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评分)、基于4因子模型(FIB-4)以及年龄-血小板指数模型(Ap指数)对乙肝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选取吉首大学附属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2019年就诊于感染病中心并确诊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57例。所有患者根据肝脏活组织检查的病理结果分为S0-S1、S2-S3以及S4三组,它们分别表示无明显肝纤维化组、明显肝纤维化组和早期肝硬化组。收集入组患者血生化相关指标以及一般资料,再通过无创模型的数学公式计算出APRI评分、FIB-4、AP指数的具体数值,同时记录Fibro Touch检测的肝脏硬度测定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分析上述无创诊断模型(APRI评分、FIB-4、AP指数)以及Fibro Touch与肝脏活组织纤维化(S)不同分期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并计算Fibro Touch以及三种无创诊断模型APRI评分、FIB-4、Ap指数与肝脏活组织检查病理结果的相关性;分析无创指标联合对乙肝肝纤维化(S≥2)的早期预警价值。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最佳预测值、灵敏度以及特异度。结果:1.一般资料:本回顾性研究经筛选后收集符合条件的病例157例,其中性别的频数以及构成比分别为男性75例(47.77%),女性82例(52.23%);年龄采用均值和标准差表示(42.33±10.49);患者病理纤维化结果S0(N=13,构成比8.28%)、S1(N=69,构成比43.95%)、S2(N=42,构成比26.75%)、S3(N=19,构成比12.10%)、S4(N=14,构成比8.92%);LSM、APRI评分、FIB-4、AP指数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分别为10.20(7.80~13.30)、0.52(0.36~0.82)、1.44(0.91~1.98)、5.00(3.00~6.00)。2.LSM以及APRI评分、FIB-4、AP指数在S0-S1组、S2-S3组和S4组CHB患者之间均存在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PRI评分、FIB-4、AP指数以及Fibro Touch四种无创诊断方法与肝活检结果具有良好一致性(P<0.05),并且Fibro Touch最优,其Spearman相关系数(r)分别为0.397、0.377、0.269、0.662(P<0.05)。4.以肝脏病理结果将入组病例分为无明显肝纤维化组(S0-S1)、肝纤维化组(S≥2),对四种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方式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RI评分、FIB-4、AP指数以及Fibro Touch,对于早期肝纤维化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5),其比值比(OR)分别为3.122、1.961、1.276、1.173;以四种无创诊断方式为参数拟合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得到联合预警方程Logit(P)=-1.502+1.139×(APRI)+0.674×(FIB-4)+0.244×(AP指数)+0.160×(Fibro Touch)。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显示四种无创诊断方法联合检测对于肝纤维化(S≥2)的早期预测价值最大,并且Fibro Touch效能最优,APRI评分、FIB-4对于肝纤维化早期预测价值并无显着差异且均优于AP指数。四种无创诊断方法联合下的曲线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最大,为0.871,约登指数为0.690,诊断临界值为0.456,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10、0.780,95%置信区间0.817~0.926。结论:Fibro Touch联合APRI评分、FIB-4、AP指数对乙肝肝纤维化的评估有较高的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周吉超[8](2020)在《靶向TRIB3-SQSTM1相互作用恢复自噬治疗肝纤维化》文中研究说明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病毒性肝炎、胆道梗阻和酒精肝等多种急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核心病理改变,其特点是肝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沉积并破坏肝组织的正常结构,进而影响肝脏功能。在各种内、外致病原引起的持续肝损伤下,肝纤维化会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肝硬化是肝功能衰竭和原发性肝癌的重要诱发因素,也是引起肝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肝硬化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足40%,生活和生存质量较差,临床对于防止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甚至逆转肝纤维化的治疗需求非常迫切。尽管近年来在肝纤维化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依然没有彻底根治肝纤维化的药物和方法。因此,深入研究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新药靶、开发防治肝纤维化药物的研究工作迫在眉睫,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自噬是经典的细胞内能量代谢和自我更新机制,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抵抗应激反应,保护细胞免受细胞器碎片和错误折叠蛋白引起的内质网应激损伤的重要效应机制,在生物发育和维持机体稳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自噬功能异常往往会参与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及肝脏疾病等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在正常肝脏中存在着低水平的自噬活动,当机体处于摄食限制和饥饿状态时,肝细胞自噬被激活,通过降解细胞内错误折叠蛋白和受损细胞器为其提供必要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并维持正常的细胞稳态。自噬功能异常与肝纤维化的发病密切相关,适度活化的自噬在肝纤维化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保护作用。TRIB3是Tribbs同源蛋白家族成员之一,能与多种蛋白相互作用,调节细胞功能,有研究发现,TRIB3能够在肿瘤细胞中抑制自噬,妨碍促肿瘤相关蛋白的降解,促进肿瘤的发生。然而,TRIB3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却并不清楚。我们研究发现:在人的肝纤维化组织中存在着明显的自噬信号的异常现象,且TRIB3和自噬底物受体SQSTM1(sequestosome1/p62)在人肝纤维化组织中均高表达并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我们在胆管结扎(BDL)以及硫代乙酰胺(TAA)注射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中发现,沉默TRIB3可显着抑制模型动物肝纤维化的产生,并在纤维化肝组织中恢复自噬活性。此外,在原代肝实质细胞中过表达TRIB3后发现,TRIB3与SQSTM1存在相互作用并阻碍SQSTM1与LC3的结合,这导致SQSTM1聚集体的积累并造成自噬下游抑制,从而使得肝细胞内出现大量待降解的自噬小体以及晚期内体。TRIB3在引起晚期内体降解阻碍的同时还使得内体组装与转运复合物核心蛋白TSG101无法正常降解,肝实质细胞中高水平的TSG101促进了富含INHBA/Activin A的外泌体分泌,进而引起肝星状细胞(HSCs)的迁移、增殖和活化。另一方面,HSCs在应激条件下也会高表达TRIB3,抑制SLUG等核转录因子的降解并直接促进HSCs的活化。α螺旋肽A2是从SQSTM1的UBA结构域上截取的一段多肽,我们将其与穿膜肽Pep2连接起来形成融合肽Pep2-A2,实验室的前期研究数据表明Pep2-A2与TRIB3之间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发现利用α螺旋肽Pep2-A2打断TRIB3/SQSTM1相互作用可以恢复肝实质细胞自噬,促进晚期内体的自噬性降解,减少富含促纤维化因子的外泌体分泌,抑制HSCs活化,并在BDL和TAA诱导的动物模型中显着逆转肝纤维化发生。提示,针对这种相互作用的多肽药物具有良好的药物开发前景。

徐新杰[9](2019)在《FibroTouch评价大黄蛰虫丸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Touch)检测诊断为慢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经大黄蛰虫丸联合核苷(酸)类似物与单用核苷(酸)类似物两种治疗方案对于肝纤维化改善程度的比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2月-2018年2月至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肝病科诊断为慢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共1159例。纳入规律服用大黄蛰虫丸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或单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患者,经FT检测LSM≥7.4kPa,ALT<2×UNL。其中大黄蛰虫丸联合核苷(酸)类似物为联合治疗组有49例,单用核苷(酸)类似物为单药治疗组有49例。分别收集治疗3个月、6个月的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程、LSM。实验室检查ALT、AST、TBiL、ALB、GGT。观察两组在治疗第3个月、治疗第6个月时LSM数值的变化,分别计算治疗第3个月、第6个月与治疗前的差值,评价两组慢乙肝肝纤维化下降的程度及有效率。统计分析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了解两组治疗过程中是否对肝功能有影响。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及治疗前实验室检查ALT、AST、TBiL、ALB、GGT等未见明显差异。(2)治疗前两组LSM比较,联合治疗组[12.8(10.15,17.9)]与单药治疗组[10.3(8.5,13.1)]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时两组LSM比较,联合治疗组[10.6(8.35,14.25)]与单药治疗组[8.8(7.85,9.8)]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时两组LSM比较,联合治疗组[10.25(7.75,14.05)]与单药治疗组[8.5(7.45,11.22)]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由于两组治疗前LSM值比较未在基线水平,因此治疗3个月、6个月时LSM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3)比较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的LSM差值发现,治疗3个月时,联合治疗组[1.9(0.6,4.9)]与单药治疗组[1.0(-0.65,3.375)]的LSM下降差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时,联合治疗组[2.9(0.28,6.25)]与单药治疗组[1.05(-1.07,2.75)]的LSM下降差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降低LSM优于单药治疗组。同一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LSM下降差值比,联合治疗组、单药治疗组LSM下降差值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3个月的时候,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达61.9%,单药治疗组为53.57%;治疗6个月的时候,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达63.15%,单药治疗组的有效率达47.5%。(5)ETV+大黄蛰虫丸组与ETV组的组间比较,治疗前LSM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LSM差值比较,两组差值统计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LSM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6)在17.5kPa>LSM≥7.4kPa范围内的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进行比较,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LSM值比较,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的P均<0.05。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LSM差值比较,联合治疗组[2.5(-0.925,4.925)]与单药治疗组[1.05(-1.175,2.650)]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黄蛰虫丸联合核苷(酸)类似物对于改善慢乙肝肝纤维化优于单用核苷(酸)类似物。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种治疗方案均能减轻肝纤维化情况,且肝纤维化改善程度可能减慢。

刘露露[10](2019)在《广西莪术油对血瘀证肝纤维化小鼠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主要探讨广西莪术油对血瘀证肝纤维化小鼠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1)用蒸馏法先对广西莪术进行挥发油混合物的提取,再以莪术醇标准品作为对照,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法)来检测和验证广西莪术油中的主要活性成分。(2)72只SPF级健康雄性昆明小鼠随机性地分成正常组(A组)、血瘀证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组(B组)、广西莪术油治疗组(C组)(又分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标C1、C2、C3组)、秋水仙碱组(D组)和丹酚酸B组(E组)。B组有12只小鼠,剩下的每组10只。A组常规喂水、饲料。另外的每组小鼠于实验第1天按0.05 m L/100 g剂量皮下注射40%浓度的CCl4+花生油溶剂,后面剩下的注射剂量改变为0.03 m L/100 g,每周注射3次;并从第2周开始按0.5 m L/只剂量尾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为0.01 mg/m L);分别在实验的第1和第10天按50 mg/m L剂量尾静脉注射胎牛血清;此外日常给20%酒精饮水和鸡蛋黄、花生粒等高脂低蛋白+饲料喂养。实验中途(第8、10、11周时)随机每组抽取一只小鼠做病理观察,本次造模共用12周。(3)造模成功后,C1-C3组分别按0.75 mg/100 g、0.5 mg/100 g、0.25 mg/100 g广西莪术油高、中、低剂量每天灌胃1次;D组按0.025 mg/100 g剂量每天灌胃1次;E组按0.25 mg/100 g剂量每天灌胃1次;A组和B组按C1组给药剂量予0.9%NaCl每天灌胃1次。以上除了A组,剩下的每组均在灌胃同时,持续给“40%CCl4+酒精饮水+高脂低蛋白饮食”来维持肝纤维化。共连续灌胃5周。(4)取材前给各小鼠称体重并观察和拍照记录其外观形态特征,评估小鼠中医血瘀证症候表现。随后称取各小鼠肝、脾脏重量,计算肝、脾指数;用HE、Masson染色法观察各肝脏肝纤维化病理情况并评分;用免疫组化法(IHC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法)观察肝组织TGF-β1、Smad 2及Smad 3蛋白质的表达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法)观察肝组织TGF-β1、Smad 2及Smad 3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1)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结果:通过计算机软件MassHunter化学工作站共检测出广西莪术油活性成分133种,经过仔细对比共筛选出匹配度大于80%的成分40种。色谱图显示,广西莪术油样品色谱图中不同出峰时间代表不同活性成分。莪术醇标准品出峰时间为28.731 min,并在蒸馏法提取的广西莪术油样品色谱图中发现了与莪术醇标准品出峰时间一致的坡峰,表明广西莪术油中含有莪术醇。(2)血瘀证中医症候外观表现为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活动困难,毛发粗糙,舌面暗紫,舌下络脉突出显露并超舌底3/4。与A组相比,B组血瘀证中医症候评分显着增高(P<0.01);C1-C3组、D组和E组分别与B组比较,血瘀证中医症候评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或P<0.01),尤其C1降低最为显着(P<0.01)。且广西莪术油治疗组与阳性药物对照组(D和E组)结果相近。(3)造模和治疗前后,和A组对比,B组体重增加程度明显较低(P<0.01);C1-C3组、D组和E组分别与B组对比,体重增加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0.05或P<0.01),尤其C1组增加的最为显着(P<0.01)。且广西莪术油治疗组与阳性药物对照组(D和E组)结果相近。(4)各组小鼠肝脏大体形态表现:A组肝脏大小较其他组更适中,呈血红色,表面嫩滑,没有颗粒感和结节,柔软且弹性好,边缘完整锐利,无油腻感;B组肝脏较正常组明显增大,颜色发暗无光泽,表面粗糙并布满小结节,颗粒感强,坚硬且无弹性,触之易碎,边缘加厚变钝,少量橘皮样变化,较油腻;C1组肝脏外观形态比较接近正常组,颜色较B组鲜红,表面无或有少量颗粒,弹性尚可;C2组肝脏大小、颜色、质地均与C1组比较相似但表面比C1组光泽度差一些,有少量结节,边缘较韧;C3组肝脏外观形态介于C2组和B组之间,肝体膨胀或缩小,表面欠光滑或有结节,触之较硬,稍有油腻感;D组和E组肝脏与C1组最为相近,有时接近C2组。(5)每组小鼠的肝指数和脾指数结果:和A组作对比,B组小鼠的肝指数和脾指数均显着增高(P<0.01);C1-C3组、D组和E组分别和B组作对比,每组小鼠的肝指数和脾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P<0.01);其中C1组降低最为明显(P<0.01)。且广西莪术油治疗组与阳性药物对照组(D和E组)结果相近。(6)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A组肝细胞和肝血窦均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整齐排列,肝小叶结构清晰,汇管区较圆无变大畸形,没有细胞炎性变化、坏死和异常的纤维增生;B组肝细胞和肝血窦排列混乱,肝小叶被异常增生的纤维组织破坏变成假小叶。汇管区有不同程度的变大、畸形改变;C1组病理改变比较接近A组,但偶尔仍可见少量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增生;C2组肝细胞结构、大小和坏死情况与C1组比较相似,纤维组织增生更明显,部分汇管区变大、畸形;C3组肝脏病理形态介于C2组和B组之间,肝细胞坏死、变性及纤维增生改变均比较明显和增多;D组和E组肝脏病理变化与C1组最为相近,有时接近C2组。(7)各组小鼠肝组织胶原沉着面积百分比和病理评分结果:与A组比较,B组肝组织胶原沉着面积百分比和病理评分均显着升高(P﹤0.01);C1-C3、D、E组分别与B组比较,均有明显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其中C1组降低程度最为显着(P﹤0.01)。且广西莪术油治疗组与阳性药物对照组(D和E组)结果相近。(8)免疫组化(IHC)结果:TGF-β1、Smad 2和Smad 3的IHC切片在显微镜下的阳性细胞呈黄色或棕黄色,且主要集中在汇管区、纤维间隔区及门脉区。其中TGF-β1、Smad 3阳性表达发生在细胞浆,而Smad 2阳性表达发生在细胞核。同时和A组对比,B组肝组织TGF-β1、Smad 2和Smad 3阳性率评分和蛋白表达半定量分析均明显上升(P﹤0.01);C1-C3组、D组、E组分别和B组对比,各目的蛋白的阳性率评分和蛋白表达半定量分析均有明显的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P﹤0.01),其中C1组下降最为明显(P﹤0.01)。且广西莪术油治疗组与阳性药物对照组(D和E组)结果相近。(9)Western blot结果:和A组做对比,B组肝脏组织的TGF-β1、Smad 2和Smad 3蛋白质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增高(P<0.01);而C1-C3组、D组与E组分别和B组做对比,各目的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或P<0.01);其中C1组降低最为明显(P<0.01)。且广西莪术油治疗组与阳性药物对照组(D和E组)结果相近。(10)RT-PCR结果:和A组做对比,B组肝脏组织TGF-β1、Smad 2和Smad 3的mRNA相对表达程度有明显升高(P<0.01);C1-C3组、D组和E组分别与B组做对比,各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程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P<0.01);其中C1组下降最为明显(P<0.01)。且广西莪术油治疗组与阳性药物对照组(D和E组)结果相近。结论:(1)广西莪术油成分复杂多样,包括莪术醇、莪术二酮、吉马酮、榄香烯和β-榄香烯等,其抗肝纤维化作用是多种活性成分相互配合,相互约束,相互作用的结果;(2)广西莪术油可有效减轻血瘀证肝纤维化小鼠中医症候表现,增加体重,减轻肝膨胀及减轻肝、脾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肝内的纤维化程度;(3)广西莪术油可以经过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使血瘀证肝纤维化小鼠的肝组织内TGF-β1、Smad 2和Smad 3蛋白质以及基因(mRNA)的表达降低,进而减轻血瘀证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的纤维化程度。

二、肝纤泰对早期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纤泰对早期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生肝法”促EPO分泌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的标准
        1.3 病例纳入的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的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1.7 病例分组
        1.8 治疗方法
        1.9 观察的指标
        1.10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疗效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V-DNA转阴率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EPO水平比较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脏硬度值比较
        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脏B超积分比较
        2.9 研究安全性及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3 讨论
        3.1 乙肝肝硬化背景
        3.2 乙肝肝硬化发病机制
        3.3 现代医学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治疗
        3.4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3.5 “补肾生肝法”论治肝硬化
        3.6 结果分析
    4.结论
    5.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1 研究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造模
        1.3 动物分组
        1.4 实验用药
        1.5 BMSCs的制备
        1.6 干预方法
        1.7 大鼠血清、肝脏标本采集
    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指标及检测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5.2 各组大鼠肝组织HE染色病理状态
        5.3 各组大鼠肝功能比较
        5.4 各组大鼠外周血清EPO、HGF水平比较
        5.5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EPOR、c-met、SDF-1、CXCR4 蛋白表达比较
    6 讨论
        6.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脏关系
        6.2 “补肾生肝法”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关系
        6.3 EPO/EPOR-HGF/c-met及 SDF-1/CXCR4轴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关系
        6.4 结果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基于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探讨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肝硬化的研究现状
        1 肝硬化病名渊源
        2 中医对肝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治疗肝硬化思路
        4 导师论治肝硬化的经验
        5 中医药防治肝硬化的机制探讨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弹性蛋白及其调控因子在早期肝硬化中的作用
        1 流行病学
        2 肝硬化现代研究进展
        3 弹性蛋白在肝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4 调控弹性蛋白合成的细胞因子
        5 调控弹性蛋白降解的细胞因子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一 益肝消积方对早期肝硬化的干预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二 益肝消积方调控弹性蛋白合成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三 益肝消积方调控弹性蛋白降解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基于微生物组学的慢性肝病临床特点及粪菌移植延缓肝硬化大鼠疾病进程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1.1 病毒性肝病
        1.1.2 酒精性肝病
        1.1.3 非酒精性脂肪肝
        1.1.4 药物性肝病
        1.1.5 自身免疫性肝病
    1.2 肠道微生态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2.1 肠道菌群的概念
        1.2.2 肠-肝轴学说
        1.2.3 肠道菌群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2.4 FMT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1.3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
第2章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1.2 粪便样本采集与DNA提取
        2.1.3 16S rRNA V4 区扩增与纯化
        2.1.4 16S rR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2.1.5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患者临床信息统计
        2.2.2 16SrRNA测序深度
        2.2.3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分析
        2.2.4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门和属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2.2.5 肝硬化组、LC-HCC组和NLC-HCC组中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分析
        2.2.6 肝硬化组、LC-HCC组,NLC-HCC组肠道菌群门和属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2.2.7 肠道菌群紊乱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
        2.2.8 肠道菌群紊乱与HCC病因的关联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FMT改善了各组大鼠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时间
        3.2.2 FMT延缓了各组大鼠的体重下降和腹水形成时间
        3.2.3 FMT减轻肝损伤保护肝功能
        3.2.4 FMT可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纤维化发展进程
        3.2.5 FMT可降低肝硬化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和内毒素含量
        3.2.6 FMT可减少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的移位
        3.2.7 FMT可改善肝硬化大鼠肠道粘膜的屏障功能
        3.2.8 FMT抑制了肝硬化大鼠肝组织中TLR4 信号通路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FMT对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与代谢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16SrRNA测序深度
        4.2.2 FMT对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4.2.3 FMT对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门和属水平的影响
        4.2.4 UPLC-Q/TOF-MS的稳定性评估
        4.2.5 FMT对肝硬化大鼠体内代谢组学的影响
        4.2.6 FMT治疗后差异性代谢物鉴别
        4.2.7 FMT对肝硬化大鼠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图
附录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肝—肠轴”研究柔肝化纤颗粒调控肠道菌群失衡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1.1 肝硬化病名记载
        1.2 肝硬化病因病机
        1.3 肝硬化中医药治疗
    2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2.1 乙肝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2.2 乙肝肝硬化的治疗
    3 “肝-肠轴”与肝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
        3.1 中医对“肝-肠轴”的认识
        3.1.1 肝与大肠相通
        3.1.2 肝脾相关
        3.2 “肝-肠轴”对肝硬化发生发展的影响
        3.2.1 肝-肠轴
        3.2.2 肝硬化与肠道菌群失衡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4 终止试验的条件
        1.5 脱落及处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2.1 常规实验室检查
        2.2.2 大便肠道菌群
        2.2.3 血浆内毒素
        2.2.4 中医症候积分
        2.2.5 安全性指标
        2.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3.1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2.3.2 安全性评价标准
        2.4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3.3 治疗前后肝纤四项比较
        3.4 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3.5 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比较
        3.6 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水平比较
        3.7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3.8 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
        3.9 安全性观察
    4 讨论
        4.1 乙肝肝硬化肠道菌群失衡与“肝-肠轴”的关系及菌群失衡治疗
        4.2 中医“肝脾相关”理论与“肝-肠轴”学说的相关性
        4.3 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肠道菌群的影响
        4.4 研究结果分析
        4.5 存在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肝硬化代偿期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治疗肝硬化肠道菌群失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无创诊断技术评估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诊断标准
        3.2.1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3.2.2 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3.3 纳入及排除标准
        3.3.1 纳入标准
        3.3.2 排除标准
    3.4 检测仪器
    3.5 研究方法
        3.5.1 一般资料
        3.5.2 实验室检查
        3.5.3 彩超检查
        3.5.4 瞬时弹性成像检查
        3.5.5 内镜检查
    3.6 分组方法
    3.7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对比
    4.2 与EV严重程度相关指标的单因素分析
    4.3 与EV严重程度相关指标的多因素分析
    4.4 预测重度EV的模型构建
    4.5 RPR、GPR、PSR与重度EV的相关性分析
    4.6 模型、RPR、GPR及PSR预测重度EV的效能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6)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的制备及对大鼠肝纤维化预防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前言
第一部分 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
    1 仪器与试剂
        1.1 实验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方法和结果
        2.1 白藜芦醇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2.2 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建立
        2.3 脂质体处方工艺单因素考察
        2.4 脂质体正交实验优化
        2.5 肝靶向脂质体的制备
    3 小结
第二部分 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体内外靶向性检测
    1 仪器与试剂
        1.1 实验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1.3 实验细胞
        1.4 实验动物
        1.5 溶液配制
    2 方法与结果
        2.1 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体外靶向性检测及毒性研究
        2.2 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体内靶向性研究
    3 小结
第三部分 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预防作用的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动物
        1.4 溶液配制
    2 方法和结果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模型的制备及给药方案
        2.3 实验取材及标本收集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5 数据分析
        2.6 实验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语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FibroTouch联合APRI评分、FIB-4、AP指数对乙肝肝纤维化的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不同纤维化分期之间APRI评分、FIB-4、AP指数及LSM差异比较
    2.3 APRI评分、FIB-4、AP指数及LSM与肝脏组织病理分期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4 Fibro Touch联合APRI评分、FIB-4、AP指数对肝纤维化的预警价值
3.讨论
4.结论
5.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现况分析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靶向TRIB3-SQSTM1相互作用恢复自噬治疗肝纤维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肝纤维化发病的细胞生物学与病理学研究进展
    一、肝实质细胞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
    二、肝脏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是肝纤维化的主要效应器细胞
    三、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LSECs)毛细血管化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
    四、巨噬细胞(Macrophage)通过调节肝脏免疫微环境影响肝纤维化进程
    五、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补充疗法在抗肝纤维化中的应用及潜力
    六、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能够促进肝脏损伤修复,改善肝纤维化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一、人肝纤维化组织中存在着明显的自噬信号异常以及TRIB3的高表达
    二、TRIB3通过抑制自噬参与肝纤维化过程
    三、TRIB3通过与SQSTM1相互作用抑制肝细胞自噬并影响MVB降解
    四、TRIB3促进肝实质细胞分泌外泌体
    五、过表达TRIB3的肝实质细胞能够促进与其共培养的HSCs活化
    六、TRIB3通过促进肝实质细胞分泌外泌体激活HSCs
    七、外泌体中包含的INHBA/ActivinA是引起HSCs活化的关键活性分子
    八、TRIB3能够引起HSCs自噬抑制并促进HSCs的活化
    九、打断TRIB3与SQSTM1相互作用能恢复肝细胞自噬,减少外泌体分泌
    十、打断TRIB3与SQSTM1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抑制HSCs的活化
    十一、α螺旋肽Pep2-A2能够治疗多种因素诱发的肝纤维化
讨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个人简历
致谢

(9)FibroTouch评价大黄蛰虫丸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西医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
    1.2 中医辨证标准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根据LSM评价治疗前肝纤维化程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2.3 根据LSM评价治疗3 个月后肝纤维程度及疗效
    2.4 根据LSM评价治疗6 月后肝纤维程度及疗效
    2.5 根据LSM的差值评价肝纤维化改善情况
    2.6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实验室检查比较
    2.7 ETV+大黄蛰虫丸与ETV的 LSM数值比较
LSM≥F1 的分析'>2.8 治疗6 个月两种治疗对改善F4>LSM≥F1 的分析
3 讨论
    3.1大黄蛰虫丸的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
    3.2 肝纤维化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
    3.3 肝纤维化逆转机理及临床研究
    3.4 肝纤维化诊断方法
    3.5 FT评价两种方案对肝纤维化程度分级分析
    3.6 FT评价两种方案对肝纤维化治疗前后差值的分析
    3.7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治疗
    3.8 传统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4 总结
5 不足与展望
    5.1 存在不足之处
    5.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广西莪术油对血瘀证肝纤维化小鼠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蒸馏法提取广西莪术油及其活性成分的GC-MS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药材和试剂
        1.1.1 实验药材
        1.1.2 实验试剂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蒸馏法提取广西莪术油
        2.2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2.2.1 制备广西莪术油样品溶液
        2.2.2 制备莪术醇标准品溶液
        2.2.3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2.2.4 结果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4.1 广西莪术油功效及提取研究进展
        4.2 广西莪术油各主要成分的特点及治疗肝病的作用
第二部分 广西莪术油对血瘀证肝纤维化小鼠一般情况、肝脾指数和病理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和试剂
        1.3 仪器及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药物的制备
        2.1.1 制备40%四氯化碳油剂
        2.1.2 制备去甲肾上腺素溶液
        2.1.3 制备胎牛血清溶液
        2.1.4 制备广西莪术油溶液
        2.1.5 制备丹参酚酸B溶液
        2.1.6 制备秋水仙碱溶液
        2.2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
        2.2.1 实验分组
        2.2.2 给药方法
        2.2.2.1 血瘀证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制备
        2.2.2.2 各组药物治疗血瘀证肝纤维化小鼠
        2.3 实验取材及标本的制备
        2.4 测定指标
        2.4.1 小鼠外观形态变化观察
        2.4.2 小鼠肝脏外观观察和肝、脾指数
        2.4.3 肝组织切片和HE染色方法
        2.4.3.1 肝组织切片
        2.4.3.2 HE染色方法
        2.4.4 肝组织Masson染色方法
        2.5 观察小鼠肝脏病理情况
        2.6 实验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小鼠一般情况
        3.2 各组小鼠血瘀证外观表情况及评分结果
        3.3 各组小鼠体重增长情况
        3.4 肝组织大体形态比较
        3.5 小鼠肝、脾指数结果
        3.6 各组小鼠肝组织HE染色结果
        3.7 各组小鼠肝组织Masson染色结果和肝纤维化程度结果
        3.7.1 各组小鼠肝组织Masson染色结果
        3.7.2 各组小鼠胶原沉着面积百分比
        3.7.3 各组小鼠肝组织纤维化病理情况评分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广西莪术油对血瘀证肝纤维化小鼠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和药物
        1.2 实验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血瘀证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制备
        2.2 实验取材和标本的制备
        2.3 测定指标
        2.3.1 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方法
        2.3.2 肝组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
        2.3.3 肝组织RT-PCR方法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广西莪术油对血瘀证肝纤维化小鼠TGF-β1、Smad2、Smad3 蛋白表达影响
        3.1.1 肝组织TGF-β1、Smad2、Smad3 的免疫组化结果
        3.1.2 蛋白质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 )结果
        3.2 RT-PCR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肝纤泰对早期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生肝法”促EPO分泌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机制的研究[D]. 阮博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探讨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D]. 张嘉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微生物组学的慢性肝病临床特点及粪菌移植延缓肝硬化大鼠疾病进程的机制研究[D]. 郑瑞鹏. 吉林大学, 2020(01)
  • [4]基于“肝—肠轴”研究柔肝化纤颗粒调控肠道菌群失衡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研究[D]. 陈美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无创诊断技术评估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D]. 蒋孟书. 吉林大学, 2020(08)
  • [6]白藜芦醇肝靶向脂质体的制备及对大鼠肝纤维化预防作用的研究[D]. 邹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7]FibroTouch联合APRI评分、FIB-4、AP指数对乙肝肝纤维化的评估价值[D]. 李涛. 吉首大学, 2020(02)
  • [8]靶向TRIB3-SQSTM1相互作用恢复自噬治疗肝纤维化[D]. 周吉超.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FibroTouch评价大黄蛰虫丸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疗效分析[D]. 徐新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广西莪术油对血瘀证肝纤维化小鼠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D]. 刘露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肝仙泰对早期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