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葛根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曹盼,张樱山,魏学明,王秉鹏,潘慧清,罗旭东[1](2021)在《葛根素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文中指出葛根素是葛根主要活性成分,具有保护心脑血管、保护神经细胞、降血压、降血糖、抗肿瘤、提高免疫力、调控骨代谢等药理作用。本文查找国内外3年来关于葛根素药理作用的文献,并总结其新进展,以期为该成分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夏建丽[2](2021)在《天然药物葛根、黄芩中黄酮类活性成分的筛选及分离纯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葛根和黄芩是中国传统的天然药物,其药理作用广泛,黄酮类化合物为主要的药效成分,具有抗痛风、抗炎抑菌等作用,目前,文献报道的在黄酮类化合物分离纯化、活性评价研究方面不是很全面。因此,本论文针对两种天然药物中黄酮类活性成分的筛选及分离纯化开展研究工作,为天然药物葛根和黄芩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与开发奠定实验基础。本论文以天然药物葛根和黄芩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同时评价黄嘌呤氧化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抑制剂活性的质谱检测方法,并将大鼠肝微粒体体外代谢测定与超滤质谱技术相结合,对葛根和黄芩中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及活性评价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建立了葛根中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快速鉴定的液-质联用(LC-MS)方法,应用亲和超滤质谱技术,从葛根中筛选得到5种潜在的黄嘌呤氧化酶(XOD)抑制剂,采用LC-MS技术对5种抑制剂进行了分析鉴定,确定其分别为葛根素、葛根素-6’’-O-木糖苷、大豆苷、6’-O-乙酰基大豆苷和大豆苷元,其次,采用酶促反应方法,对从葛根中筛选得到的5种黄酮类化合物对XOD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还表明,5种化学成分对XOD均具有较好的抑制能力,其IC50值分别为20.51±1.49、36.54±0.99、42.77±0.27、6.55±0.07和31.60±1.45μmol/L,抑制作用强弱为6’-O-乙酰基大豆苷>葛根素>大豆苷元>葛根素-6’’-O-木糖苷>大豆苷。最后,以筛选的结果为导向,运用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筛选得到的5种化合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其纯度分别为葛根素(98.83%)、葛根素-6’’-O-木糖苷(98.95%)、大豆苷(99.35%)、6’-O-乙酰基大豆苷(92.71%)和大豆苷元(99.42%)。此外,我们以黄芩为研究对象,运用响应面法结合超声辅助纤维素酶-乙醇协同法优化了黄芩的最佳提取工艺,建立了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快速鉴定的LC-MS分析方法,应用亲和超滤质谱方法,选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5-脂氧酶(5-LOX)为生物靶分子,从黄芩中筛选得到5种潜在的SOD和5-LOX抑制剂。同时,通过CYP450酶实验对黄芩苷和汉黄芩苷体外代谢产物的结构和代谢途径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代谢过程主要为甲基化、脱氧、氢化和水解反应。在此基础上,以筛选的结果为导向,采用逆流色谱技术,对筛选得到的5种黄酮类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其纯度分别为白杨素-6-C-阿拉伯糖-8-C-葡萄糖苷(93.14%)、白杨素-6-C-葡萄糖-8-C-阿拉伯糖苷(92.23%)、黄芩苷(96.6%)、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苷(98.55%)和汉黄芩苷(95.80%)。综上,本论文综合利用色谱学、质谱学及数学模型等理论基础知识,以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为核心,建立了快速筛选分离葛根和黄芩中黄酮类活性成分的新方法,实现了两种天然药物中黄酮类活性成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活性评价的研究目的,为抗痛风、抗炎抑菌治疗药物的筛选与开发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
于钦辉,杜以晴,孙启慧,容蓉,杨勇[3](2021)在《基于功效和物质基础的野葛、粉葛解热和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野葛"与"粉葛"在临床都常作为葛根入药,二者虽都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等功效,可用于发热头痛、项背强痛的治疗,但现代研究证实二者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药效都存在较大差异。对近十几年来有关野葛、粉葛的物质基础以及在解热和抗病毒作用报道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为二味中药今后在临床的正确使用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白鸽,张东蕾,何伟[4](2020)在《中药单体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祖国医学日益发展,中医中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药作为祖国医药学宝藏亟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并在逐渐走向标准化和国际化。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中药活性单体研究越来越多,更多的关注与中药活性单体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中药单体作为中药的有效成分提取物,避免中药成分复杂多样性,作用机制不明确,毒性大的弊端,明确地研究出中药单体的作用机制,将中药单体的应用从动物细胞实验阶段更多地向临床应用转化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同时,中药在眼科学的应用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例如西医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既是中医的视瞻昏渺,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双眼对称性视力降低的退行性疾病,发病原因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密切相关;中医诊断多为肝肾亏虚,气滞血瘀,浊邪上犯引起,治疗多以补肝益肾,明目退翳,行气活血,化湿祛浊的中药为主。利用此理论,将与明目活血相关的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等药理作用中药活性单体进行研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其药理作用和分子作用机制,研究出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作用具有独特的效果的单体,进而对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和研究方向。综述近年来文献已发表的相关中药单体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抗氧化损伤作用机制研究,包括体内动物和体外细胞实验结果。
王雪姣[5](2020)在《葛根素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作为世界上危害人类尤其是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因其极高的发病率以及近年来的年轻化趋势,而备受广大医者和学者的关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作为心血管疾病中重要一员,其科学实验及临床治疗的研究更是成为热点和难点。已经发育成熟的心肌细胞作为终末分化细胞,当发生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不同程度受损甚至坏死,功能丧失。临床对于AMI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都是针对心肌梗死早期用于挽救受损但是还未凋亡的心肌细胞及其功能,但对于已经坏死或凋亡的心肌细胞却是回天乏术。心肌细胞坏死或凋亡,功能性心肌细胞由无功能的成纤维细胞取代进而形成瘢痕组织,心室重构,心脏功能下降,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严重的威胁患者生命。由于心肌细胞损伤的不可逆性,解决心肌细胞的缺失成为心肌梗死治疗的根本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细胞生物工程学的发展使干细胞替代疗法成为治疗心肌梗死的一种新的具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能力,使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成为研究热点。多项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已经表明干细胞移植能够修复受损的心肌细胞,促进血管新生,减少梗死面积,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自2003年美国FDA率先批准对心肌梗死等疾病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进行治疗,此后全球范围内开始了干细胞治疗的相关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和成熟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与胚胎干细胞等其他干细胞相比以下优点:具有容易获取,容易分离,体外培养及扩增具有稳定性,没有免疫排斥问题,不涉及医学伦理道德问题,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运用恰当的诱导剂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神经细胞、脂肪细胞、内皮细胞、干细胞、平滑肌细胞、心肌样细胞,上述优点使其成为了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种子细胞。BMSCs可以通过与心肌细胞共培养,基因修饰及药物诱导等方法分化为心肌细胞,但其分化率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葛根素是葛根的重要成分,它可以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葛根素及其多种制剂已经通过各种药剂形式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葛根素作为中药有效成分,与西药相比,毒副作用更小,使用更安全,临床推广价值显着。目前已有研究发现,葛根素不仅能保护受损心肌细胞、保护心血管,还能在体外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提高心室细胞分化效率。目的:本实验应用葛根素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层面探讨葛根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诱导能力,通过其诱导分化最适浓度的筛选提高分化率,为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干细胞移植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与结果:为了探讨葛根素诱导B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可行性,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SD大鼠的四肢骨的BMSCs。对第2代BMSCs分别运用0(对照组)、50、100、200μmol/L葛根素进行体外定向诱导。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结果可见,BMSCs由0小时的悬浮状态到24小时时均匀贴壁;3天后可见细胞圆钝突起;7天后细胞呈现长梭形等不规则状态。葛根素诱导7天后,细胞增殖加快,细胞形态更加修长;诱导28天后,细胞呈现方向性的紧密排列状态。BMSCs的形态经过不同浓度葛根素诱导无差异。运用流式细胞技术对第3代BMSCs进行表面抗原鉴定,结果显示,CD29、CD45、CD90的阳性率表达分别为95.1%、7.4%和93.4%。表明细胞为纯化的BMSCs。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法检测间隙连接蛋白43(Cx43)、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在诱导4周后各组的表达。结果显示,各诱导组均可见Cx43、c Tn I及c Tn T的阳性表达,空白对照组表达呈阴性,其中100μmol/L诱导组较其他组的阳性表达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技术检测间隙连接蛋白43(Cx43)、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对比诱导4周后对照组与100μmol/L诱导组的表达,提示100μmol/L诱导组呈阳性表达,对照组呈阴性表达,差异显着。运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法检测间隙连接蛋白43(Cx43)、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在各组诱导4周的BMSCs的表达。结果显示,各组均在蛋白水平表达Cx43、c Tn I及c Tn T,其中100μmol/L诱导组的表达最高,对照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技术检测心肌早期转录因子GATA-4和心肌细胞增强因子2c(MEF2c)在各诱导组诱导分化1周、2周、4周细胞的表达,检测T-box5和amphiphysin-2(Bin1)在空白对照组与100μmol/L诱导组诱导分化1周、2周、4周细胞的表达。结果显示,经葛根素诱导后,各个基因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虽然各个基因的最高表达量呈现在不同时间段,但都出现在100μmol/L诱导组。各诱导组相比,GATA-4的最高表达量出现在100μmol/L诱导组诱导4周时,MEF2c的最高表达量出现在100μmol/L诱导组诱导2周时。100μmol/L诱导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box5的最高表达量出现在100μmol/L诱导组诱导1周时,Bin1的最高表达量出现在100μmol/L诱导组诱导4周时。相较于其他诱导组,100μmol/L组表达最高(P<0.05)。结论:1.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的SD大鼠四肢骨髓细胞可以纯化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不同浓度葛根素可以在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3.100μmol/L为葛根素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最佳浓度。
刘立涛[6](2020)在《清热解毒类中药活性成分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模型的筛选及作用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主要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简称慢阻肺。据最新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口患病率高达13.7%,患病人数约1亿。COPD在我国发病率、患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和经济负担率均较高,且知晓率较低,具有“五高一低”的现状。COPD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人生活质量的重要阻碍。研究目的:探究和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病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筛选五种对COPD细胞模型有效的清热解毒类中药单体,探究葛根素对香烟烟雾提取物(CSE)引起COPD细胞模型(A549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线粒体的影响。研究方法:以香烟烟雾(CS)和脂多糖(LPS)联合诱导Wistar大鼠的方式构建COPD大鼠模型;以香烟烟雾提取物(CSE)诱导人类A549细胞(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方式构建COPD细胞模型。通过五种清热解毒类中药单体安全浓度实验和有效性实验筛选有效单体。通过A549细胞内活性氧含量(ROS)、丙二醛含量(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C)检测葛根素对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检测A549细胞线粒体表面融合蛋白1(Mfn1)、线粒体表面融合蛋白2(Mfn2)和线粒体动力样蛋白1(Drp1)检测葛根素对线粒体损伤的保护效果。研究结果:1)与空白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生存状态较差,体重增长缓慢。与空白组大鼠比较,雄性模型A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动态顺逆性下降,气道阻力升高,免疫细胞百分比产生变化;其他组别测量指标差异较小。2)空白组A549细胞状态良好,当CSE浓度升高时,模型组A549细胞状态变差甚至死亡。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分泌增多。3)以五种单体的25μmol/L、75μmol/L和100μmol/L三个浓度进行对CSE诱导A549细胞有保护作用的单体筛选,葛根素保护效果强于红景天苷,其他三个单体效果较差。4)与空白组A549细胞比较,模型组A549细胞ROS含量和MDA含量升高,TAC下降;与模型组A549细胞比较,葛根素25μmol/L组、50μmol/L组和100μmol/L组可以降低细胞ROS含量和MDA含量,提高TAC。5)与空白组A549细胞线粒体比较,模型组A549细胞线粒体膜通道孔开放程度增大,线粒体Mfn1蛋白和Mfn2蛋白表达减少,Drp1蛋白表达增加;与模型组A549细胞比较,葛根素25μmol/L组、50μmol/L组和100μmol/L组A549细胞膜通道孔开放程度减小,Drp1蛋白表达量较少,Mfn1蛋白和Mfn2蛋白表达量增加。研究结论:1)香烟烟雾和LPS联合成功构建COPD动物模型;0.01×的CSE成功构建COPD细胞模型。完成COPD模型的探究与构建。2)对黄芩苷、葛根素、木犀草素、木犀草苷和红景天苷五种清热解毒类的中药单体筛选得知,葛根素对COPD细胞模型(A549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葛根素对香烟烟雾提取物(CSE)引起的COPD细胞模型(A549细胞)氧化损伤和线粒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崔琳茹[7](2020)在《补精益视片对眼压控制后青光眼视功能改善作用的多中心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视力、静态视野、视觉诱发电位(P-VEP)、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以及中医症候评分的变化,研究补精益视片对眼压控制稳定后青光眼患者视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本试验采用分层随机、阳性药物对照、完全隐藏的非盲、平行组设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严格按照纳排标准,纳入眼压控制后的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口服补精益视片,对照组予口服甲钴胺片,连续服用6个月,每月复查一次。治疗前及每次复诊时均进行矫正视力、眼压以及其他眼科常规检查。静态视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OCT及视觉诱发电位在治疗前及治疗6月后各检查一次。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中医症候评分。西医疗效通过观察矫正视力、视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OCT、视觉诱发电位的检测结果评定,中医疗效通过观察症候评分评定,研究补精益视片对眼压控制后青光眼患者视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本试验共纳入病例216例,试验组、对照组各108例,脱落(失访及未规范用药)38例(试验组18例、对照组20例),进入统计178例,试验组90例(177只眼),对照组88例(170只眼)。(1)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视力、眼压、视野、OCT、P-VEP、中医症候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西医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5.14%、显效率8.47%、有效率25.99%、稳定率40.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53%,显效率8.24%、有效率25.53%、稳定率41.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1.1%,显效率33.3%、有效率3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8%,显效率20.5%、有效率3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中心的中医以及西医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静态视野:治疗前后两组的平均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以及丢失方差平方根(square root loss variance,s LV)方面虽略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之间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神经纤维层厚度:治疗前后试验组在G、N、NS、TI、T方位的神经纤维层厚度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在N、NS、NI、T方位的神经纤维层厚度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P-VEP:试验组P100波峰时在治疗后稍提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振幅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P100波峰时治疗后略有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振幅较治疗前稍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对比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发现试验组在改善视物不清、目胀不适、腰膝酸软方面具有明显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改善视物不清、目胀不适上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在视物不清及腰膝酸软的症候评分上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精益视片与甲钴胺片均对眼压控制后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有改善作用,两者西医疗效相当,中医疗效两者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补精益视片改善中医症候视物不清及腰膝酸软作用优于甲钴胺片,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探索作用机制。
侯景龙[8](2020)在《葛枳颗粒的研制及其解酒保肝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lobata(Willd)Ohwi)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甘、辛、凉,入脾胃经,主要含有三萜类、异黄酮类、皂苷类与多糖类等成分,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通经活络,解酒毒等功效,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枳椇子又名拐枣,为鼠李科植物枳椇(Hovenia dulcis Thunb)的干燥成熟种子,始载于《新修本草》,性平味甘、无毒,主要含有生物碱类、黄酮类、脂肪酸类、皂苷、糖苷、葡萄糖等成分,具有利水消肿,解酒毒等功效,对肝损伤也有保护作用。虽然已有葛根和枳椇子单独使用、或与其它药材联合使用进行解酒保肝作用研究的文献报道,但在解酒保肝方面尚未见到葛根与枳椇子两味药材配伍、以及最佳配比的研究资料。针对这一现状,本论文开展了葛根与枳椇子的提取工艺优化、葛枳颗粒剂制备、以及葛枳颗粒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等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法优化葛根与枳椇子的提取工艺,并确定葛根与枳椇子提取物解酒作用的最佳配比,研究葛枳组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当乙醇浓度为77%、提取温度为85℃、料液比为1:20、提取2次、每次提取时间为141min时,葛根中葛根素的得率最高;当乙醇浓度为79%、提取温度为83℃、料液比为1:8、提取2次、每次提取时间为146min时,枳椇子中总黄酮的得率最高;以葛根素及总黄酮含量计,当葛根提取物和枳椇子提取物的配比为8:2 时,ADH 和 SOD 活性最高,分别为 26543.04U/mL 和 0.0238U/mL,表明葛枳组合物(8:2)的解酒作用最佳;葛枳组合物(8:2)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具有清除能力(IC50值分别为0.038mg/ml和0.697mg/mL,最大清除率分别为94.29%和80.25%),具有一定程度的总还原力(组合物浓度在3.6mg/mL时的吸光值为1.171),表明葛枳组合物(8:2)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2.以葛枳组合物(8:2)为颗粒剂的主药,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法优化葛枳颗粒剂的处方,并考察葛枳颗粒剂对ADH、A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成型率、溶化率、堆密度、休止角及吸湿率为指标对颗粒剂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葛枳颗粒最佳成型工艺为:填充剂配比为微晶纤维素:糊精1:1.5,主药添加量为主药:填充剂1:1,乙醇浓度81%。葛枳颗粒剂最优处方为:主药456g,微晶纤维素182.4g,糊精粉273.6g,阿斯巴甜1.14g,果糖1.14g,共制得1000g。以该处方制备的颗粒剂总评归一值最高,制备工艺稳定、可靠;葛枳颗粒剂颗粒均匀,色泽一致,水分、溶化性等符合颗粒剂的质量标准,葛枳颗粒中葛根素含量为64.06mg/g,总黄酮含量为23.09mg/g。经检验,葛枳颗粒对ADH与SOD活性均有增强作用,且随着颗粒剂浓度的增大,酶的活性也随之增强。3.构建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60只昆明种雄性小鼠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酒无罪,40mg/kg)及葛枳颗粒低、中、高剂量组(60mg/kg、120mg/kg、240mg/kg),各组灌胃给药30min后,再灌胃56°白酒(15mL/kg),连续给药给酒45天。测定小鼠血清、肝脏生化指标以及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变化。结果表明,葛枳颗粒各剂量组小鼠血清中ALT活性显着降低,葛枳颗粒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AST活性显着降低;葛枳颗粒各剂量组小鼠肝脏中ADH、ALDH活性显着升高、MDA含量显着降低、GSH含量显着增高;葛枳颗粒高剂量组小鼠肝脏中SOD活性显着升高。此外葛枳颗粒各剂量组均可改善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的病理损伤,其中高剂量组改善效果最为显着。表明葛枳颗粒能增强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抗氧化能力,抑制其体内脂质过氧化,改善损伤肝细胞病理状况,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有较强的保护作用。
康睿男,李宜珊,张舒婷,施熠炜[9](2019)在《中药在防治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肺动脉高压是以持续和显着的肺动脉压力升高并最终导致右心衰竭和死亡为主要特征的难治性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目前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物只能通过单一机制而不能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来发挥作用,且价格昂贵。近年来,中药治疗肺动脉高压及肺源性心脏病的实验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与一些西药相比,中药温和持久、不良反应少且价格低廉,因此具有潜在的优势和开发的价值。
侯腾飞[10](2019)在《葛黄胶囊的研制及初步药效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制备用于治疗火热炽盛、痰瘀并存所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复方制剂“葛黄胶囊”,并对其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及初步药效学进行研究考察,为其深度研发提供依据。方法:1.以丹参酮ⅡA提取量和得膏率的总评“归一值”为指标,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来优化丹参乙醇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考察的基础上,以葛根素与黄芩苷提取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来优化水提工艺。以水提工艺指标成分的转移率及得膏率为指标,对醇沉工艺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确定葛黄胶囊成型最佳辅料类型及其用量,然后以颗粒成型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来优化葛黄胶囊的成型工艺。2.应用薄层色谱法(TLC)鉴别葛黄胶囊中葛根、黄芩、丹参、黄连、天麻,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葛黄胶囊中主要活性成分葛根素、黄芩苷及丹参酮ⅡA的含量,建立葛黄胶囊的质量标准草案。3.通过加速稳定性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对葛黄胶囊进行初步稳定性试验研究。4.应用大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以血脂水平与组织病理形态学表现为指标,对葛黄胶囊进行初步药效学研究。结果:1.葛黄胶囊的制备工艺路线为:取丹参,以11倍量90%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6h,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收集药渣;将丹参药渣与葛根、黄芩、黄连、天麻合并用水提取两次,第一次加12.5倍量的水,第二次加11倍量的水,每次提取2h,之后将水提液浓缩至1.00g生药/mL,以梯度递增方式加入适量95%乙醇,使提取液中乙醇含量达到60%,静置24h,滤过,收集滤液,进行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与丹参提取浓缩液合并混匀,并于60℃条件下进行真空干燥;将真空干燥后得到的干膏粉碎,加入15%糊精,于干法制粒机轧轮压力为10MPa,制粒变频为14Hz,送料变频为10Hz的条件下制得颗粒,将制得的颗粒装入0号胶囊壳中,装样量为0.48g/粒,即得。2.建立了葛黄胶囊中葛根、黄芩、丹参、黄连、天麻的薄层定性鉴别方法,确定了葛黄胶囊中葛根素的含量不得少于9.170mg/粒,黄芩苷的含量不得少于8.350mg/粒,丹参酮ⅡA的含量不得少于0.698mg/粒。3.葛黄胶囊样品加速稳定性试验6个月、长期稳定性试验12个月质量稳定性良好。4.葛黄胶囊能显着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并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血管内膜增厚。结论:葛黄胶囊的制备工艺科学、合理、稳定,质量标准控制方法准确、可靠,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对火热炽盛、痰瘀并存所导致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起到治疗作用。
二、葛根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葛根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葛根素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脑血管方面 |
1.1 心血管 |
1.1.1 调节信号通路 |
1.1.2 调节炎症因子水平 |
1.1.3 调节离子水平 |
1.2 脑血管 |
2 机体保护作用 |
2.1 肝脏 |
2.2 神经保护 |
2.3 其他作用 |
3 抗肿瘤作用 |
4 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
5 抗炎作用 |
6 调控骨代谢作用 |
7 防治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 |
8 其他作用 |
9 小结与展望 |
(2)天然药物葛根、黄芩中黄酮类活性成分的筛选及分离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葛根研究现状 |
1.1.1 葛根中化学成分研究 |
1.1.2 葛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活性评价研究 |
1.2 黄芩研究现状 |
1.2.1 黄芩中化学成分研究 |
1.2.2 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活性评价研究 |
1.3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现状 |
1.3.1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与性质 |
1.3.2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 |
1.4 天然药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现代分离技术 |
1.4.1 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 |
1.4.2 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
1.4.3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 |
1.5 天然药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活性筛选方法 |
1.5.1 血药浓度法 |
1.5.2 PC12 细胞活性筛选法 |
1.5.3 亲和超滤质谱联用技术法 |
1.5.4 细胞色素P450 酶代谢法 |
1.6 本论文立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1.6.1 立题背景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葛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活性筛选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及条件 |
2.3.1 分离纯化方法及条件 |
2.3.2 结构鉴定方法及条件 |
2.3.3 活性筛选方法及条件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葛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研究 |
2.4.2 葛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研究 |
2.4.3 葛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活性筛选研究 |
2.5 小结 |
第3章 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活性筛选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及条件 |
3.3.1 分离纯化方法及条件 |
3.3.2 结构鉴定方法及条件 |
3.3.3 活性筛选方法及条件 |
3.3.4 体外代谢方法及条件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研究 |
3.4.2 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研究 |
3.4.3 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活性筛选研究 |
3.4.4 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体外代谢研究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3)基于功效和物质基础的野葛、粉葛解热和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物质基础 |
1.1 黄酮类 |
1.2 葛根苷及香豆素类 |
1.3 萜类 |
1.4 淀粉 |
1.5 其他成分 |
2 药理作用 |
2.1 解热作用 |
2.2 抗病毒作用 |
2.3 其它药理作用 |
3 临床应用 |
4 讨论 |
(4)中药单体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白藜芦醇 |
2 茶多酚 |
3 葛根素 |
4 枸杞多糖 |
5 黄芪多糖 |
6 黄芪甲苷(AS-IV) |
7 雷公藤甲素 |
8 香叶木素 |
9 银杏内酯B |
1 0 总结 |
(5)葛根素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适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特性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清热解毒类中药活性成分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模型的筛选及作用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慢性阻塞性肺病理论研究 |
1.1 流行病学 |
1.1.1 定义 |
1.1.2 病因 |
1.1.3 症状 |
1.2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机制 |
1.2.1 氧化应激机制 |
1.2.2 炎症机制 |
1.2.3 蛋白酶与抗蛋白酶机制 |
1.2.4 细胞凋亡机制 |
1.2.5 上皮-间充质转化机制 |
1.2.6 免疫失衡机制 |
1.2.7 基因易感机制 |
1.3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药物 |
1.3.1 支气管扩张剂 |
1.3.2 抗炎药 |
1.3.3 抗氧化剂 |
1.3.4 祖国医学治疗策略 |
1.4 慢性阻塞性肺病模型 |
1.4.1 COPD动物模型的动物种类 |
1.4.2 COPD动物模型的造模方式 |
1.4.3 COPD细胞模型的细胞种类 |
1.4.4 COPD细胞模型的造模方式 |
1.5 清热解毒类中药在慢阻肺中的应用 |
1.5.1 黄芩苷的研究现状 |
1.5.2 葛根素的研究现状 |
1.5.3 木犀草素的研究现状 |
1.5.4 木犀草苷的研究现状 |
1.5.5 红景天苷的研究现状 |
1.6 慢性阻塞性肺病与线粒体 |
第2章 慢性阻塞性肺病模型的探究与构建 |
第一部分 慢性阻塞性肺病动物模型的探究与构建 |
2.1 材料及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药物与试剂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1.4 大鼠分组、模型探究与构建 |
2.1.5 大鼠体重生存状态及体重变化 |
2.1.6 大鼠肺动态顺逆性与气道阻力 |
2.1.7 大鼠支气管肺灌洗液免疫细胞分类计数 |
2.1.8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大鼠生存状态及体重变化 |
2.2.2 大鼠肺肺动态顺逆性变化 |
2.2.3 大鼠气道阻力变化 |
2.2.4 大鼠支气管肺灌洗液免疫细胞分类计数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二部分 慢性阻塞性肺病细胞模型的探究与构建 |
2.4 材料及方法 |
2.4.1 实验细胞 |
2.4.2 药物与试剂 |
2.4.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4.4 A549细胞培养 |
2.4.5 COPD细胞模型探究与构建 |
2.4.6 CSE对A549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 |
2.4.7 统计学方法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CSE对A549细胞状态及活性影响 |
2.5.2 CSE对A549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 |
2.6 讨论与小结 |
第3章 五种中药单体对CSE诱导A549细胞活性的影响及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细胞 |
3.1.2 药物与试剂 |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1.4 单体对A549细胞活性的药物浓度筛选 |
3.1.5 单体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 |
3.1.6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单体对A549细胞活性无影响的药物浓度筛选 |
3.2.2 单体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4章 葛根素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细胞 |
4.1.2 药物与试剂 |
4.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1.4 A549 细胞ROS含量、MDA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检测 |
4.1.5 统计学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葛根素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活性氧含量影响 |
4.2.2 葛根素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内丙二醛含量影响 |
4.2.3 葛根素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总抗氧化能力影响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5章 葛根素对CSE诱导A549细胞线粒体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细胞 |
5.1.2 药物与试剂 |
5.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1.4 葛根素对CSE诱导A549细胞线粒体膜通道孔的影响 |
5.1.5 葛根素对CSE诱导A549 细胞线粒体膜Drp1 的表达 |
5.1.6 葛根素对CSE诱导A549 细胞线粒体膜Mfn1 的表达 |
5.1.7 葛根素对CSE诱导A549 细胞线粒体膜Mfn2 的表达 |
5.1.8 统计学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葛根素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线粒体膜通道孔的影响 |
5.2.2 葛根素对CSE诱导的A549 细胞Drp1、Mfn1和Mfn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5.3 讨论与小结 |
实验创新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补精益视片对眼压控制后青光眼视功能改善作用的多中心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引言 |
1 祖国医学对青光眼及视功能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青光眼的认识 |
2.1 既往对青光眼视功能损害机制的认识 |
2.2 青光眼视功能损害中枢机制探索 |
3 现代医学对青光眼视功能保护机制及药物研究 |
3.1 机械压力损伤及药物治疗 |
3.2 血流异常及药物治疗 |
3.3 细胞凋亡基因调控治疗 |
3.4 兴奋性神经毒性及神经保护 |
3.5 神经营养因子剥夺假说与神经保护 |
3.6 氧化应激损伤 |
3.7 线粒体功能障碍及治疗 |
3.8 免疫调节及抗炎 |
3.9 一氧化氮神经毒性作用及治疗 |
3.10 干细胞治疗 |
4 祖国医学对青光眼视功能保护的研究现状 |
4.1 中医药对青光眼视功能保护 |
4.2 针灸对青光眼视功能保护 |
5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及目的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实验设计 |
1.1 实验对象的选取及分组 |
1.2 眼压控制后青光眼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排除及剔除脱落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完成情况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衡性比较 |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情况比较 |
2.4 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3 讨论 |
3.1 药物的选择 |
3.2 观察指标的选择及疗效结果分析 |
3.3 补精益视片对眼压控制后青光眼患者中医症状的改善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补肾活血中药保护青光眼视功能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青光眼视功能损伤中运用补肾活血中药的理论依据 |
2 补肾活血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在保护青光眼视功能作用机制 |
2.1 改善微循环 |
2.2 增加BDNF表达 |
2.3 调控细胞凋亡基因 |
2.4 调控兴奋性神经毒性 |
2.5 提高抗氧化能力 |
2.6 调节炎症因子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葛枳颗粒的研制及其解酒保肝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饮酒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1.2 国人的饮酒习惯及存在问题 |
1.3 过量饮酒对人体的危害 |
1.3.1 对人身体的危害 |
1.3.2 对人精神心理的危害 |
1.4 酒精性肝病研究进展 |
1.4.1 酒精性肝病概况 |
1.4.2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 |
1.4.3 酒精性肝损伤的动物模型 |
1.4.4 解酒护肝药物研究现状 |
1.5 中药对酒精性肝损伤的治疗效果 |
1.5.1 中药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治疗 |
1.5.2 中药对慢性酒精肝损伤的治疗 |
1.5.3 中药对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 |
1.5.4 中药对酒精性肝纤维化的治疗 |
1.6 葛根、枳椇子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 |
1.6.1 葛根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
1.6.2 枳椇子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
1.7 选题依据 |
1.8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9 论文研究内容 |
2 葛根、枳椇子提取工艺及解酒组合物配比的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药材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葛根提取工艺研究 |
2.2.2 枳椇子提取工艺研究 |
2.2.3 葛枳组合物最佳配比的研究 |
2.2.4 葛枳组合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2.2.5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葛根提取工艺的研究结果 |
2.3.2 枳椇子提取工艺研究结果 |
2.3.3 葛枳组合物解酒最佳配比的考察结果 |
2.3.4 葛枳组合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葛枳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药材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主药的制备 |
3.2.2 葛枳颗粒处方筛选研究 |
3.2.3 响应面优化葛枳颗粒处方的研究 |
3.2.4 葛枳颗粒的质量评价 |
3.2.5 葛枳颗粒对ADH、SOD活性的影响 |
3.2.6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葛枳颗粒处方筛选结果 |
3.3.2 响应面优化葛枳颗粒处方的结果 |
3.3.3 葛枳颗粒的质量评价结果 |
3.3.4 葛枳颗粒对体外酶活性的检测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葛枳颗粒解酒保肝作用的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动物及药物 |
4.1.2 试剂与药品 |
4.1.3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小鼠醉酒量的考察 |
4.2.2 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构建及分组 |
4.2.3 小鼠行为特征的观察 |
4.2.4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4.2.5 小鼠肝脏生化指标测定 |
4.2.6 小鼠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
4.2.7 统计学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小鼠醉酒量的考察结果 |
4.3.2 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行为特征变化 |
4.3.3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
4.3.4 小鼠肝脏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
4.3.5 小鼠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中药在防治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单体 |
1.1 白藜芦醇 |
1.2 川芎嗪 |
1.3 雷公藤甲素 |
1.4 葛根素 |
1.5 三七总皂苷 |
2 单味中药提取物 |
2.1 丹参 |
2.2 黄芪 |
2.3 稳心草 |
2.4 红景天 |
2.5 粉防己 |
3 中药制剂 |
3.1 灯盏花素注射液 |
3.2 银杏达莫注射液 |
3.3 疏血通注射液 |
4 中药复方 |
4.1 复方薤白胶囊 |
4.2 通心络胶囊 |
4.3 加味血府逐瘀汤 |
4.4 丹葶肺心颗粒 |
5 结语 |
(10)葛黄胶囊的研制及初步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中医药治疗CAS的研究 |
1.1 CAS的病因病机 |
1.2 中医药治疗CAS的研究进展 |
2.葛黄胶囊处方分析研究 |
3.处方各药味主要成分抗CAS作用机制及其他药理作用研究 |
3.1 葛根 |
3.2 黄芩 |
3.3 丹参 |
3.4 黄连 |
3.5 天麻 |
4.小结 |
第二章 葛黄胶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
工艺路线设计图 |
第一节 提取工艺研究 |
1.仪器与试药 |
1.1 试验仪器 |
1.2 原料与试药 |
2.方法与结果 |
2.1 丹参提取工艺研究 |
2.1.1 丹参酮ⅡA含量的测定方法 |
2.1.2 得膏率的测定方法 |
2.1.3 丹参提取方式的筛选 |
2.1.4 提取次数对丹参酮ⅡA提取率的影响 |
2.1.5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丹参提取工艺 |
2.2 水提醇沉工艺研究 |
2.2.1 葛根素与黄芩苷含量的测定方法 |
2.2.2 得膏率的测定方法 |
2.2.3 单因素考察水提工艺 |
2.2.4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水提工艺 |
2.2.5 醇沉工艺研究 |
3 小结 |
第二节 成型工艺研究 |
1.仪器与试药 |
1.1 试验仪器 |
1.2 原料与试药 |
2.方法与结果 |
2.1 浓缩、干燥方法的选择 |
2.2 胶囊填充物的研究 |
2.2.1 胶囊填充物吸湿率的考察 |
2.2.2 胶囊填充物流动性的考察 |
2.3 制颗粒工艺的研究 |
2.3.1 辅料种类的选择 |
2.3.2 辅料用量的考察 |
2.3.3 正交试验法优化干法制粒工艺 |
2.3.4 工艺验证试验 |
2.3.5 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 |
2.4 胶囊型号的选择 |
2.5 中试样品的制备 |
3.小结 |
第三章 葛黄胶囊质量标准研究 |
第一节 葛黄胶囊质量标准草案 |
第二节 葛黄胶囊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1.药品原料(药材)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2.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2.1 名称 |
2.2 处方 |
2.3 制法 |
2.4 性状 |
2.5 鉴别 |
2.6 检查 |
2.7 含量测定 |
3.小结 |
第四章 葛黄胶囊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
第五章 葛黄胶囊的初步药效学研究 |
1.仪器与试药 |
1.1 试验仪器 |
1.2 试药与动物 |
2.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模型建立 |
2.2 给药方法 |
2.3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4 组织病理形态观察及方法 |
2.5 统计学处理 |
3.实验结果 |
3.1 大鼠CAS造模后存活情况 |
3.2 给药后大鼠牙龈及大小便观测结果 |
3.3 给药后各组大鼠血清中血脂检测结果 |
3.4 大鼠颈动脉组织病理形态观察结果 |
4.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着作 |
附件 |
四、葛根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葛根素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 曹盼,张樱山,魏学明,王秉鹏,潘慧清,罗旭东. 中成药, 2021(08)
- [2]天然药物葛根、黄芩中黄酮类活性成分的筛选及分离纯化研究[D]. 夏建丽. 长春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功效和物质基础的野葛、粉葛解热和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J]. 于钦辉,杜以晴,孙启慧,容蓉,杨勇.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1(09)
- [4]中药单体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 白鸽,张东蕾,何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0(06)
- [5]葛根素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研究[D]. 王雪姣.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6]清热解毒类中药活性成分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模型的筛选及作用机制探讨[D]. 刘立涛. 吉首大学, 2020(02)
- [7]补精益视片对眼压控制后青光眼视功能改善作用的多中心观察[D]. 崔琳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葛枳颗粒的研制及其解酒保肝作用研究[D]. 侯景龙.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9]中药在防治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J]. 康睿男,李宜珊,张舒婷,施熠炜.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9(08)
- [10]葛黄胶囊的研制及初步药效学研究[D]. 侯腾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