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新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重视的一些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于瀚[1](2020)在《白银750kV智能变电站优化组网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为打造“坚强智能电网”,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新一代智能化变电站,并初步完成了重要示范工程。根据国家发改委电力发展规划,在2020年左右我国计划投运近6000座35k V及以上智能变电站,其中新建5000余座,技术改造、升级1000余座,旨在打造全球能源互联网企业。因此超、特高电压等级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势在必行。传统变电站多采用“三层两网”结构,该结构接线复杂、设备间通信接口多、光纤数量大,难以实现信息最大化共享。本文以白银750k V变电站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网络通信技术,建立过程层与间隔层合并的“两层一网”新组网结构,优化传统变电站组网方式。首先,采用智能变电站模拟局域网对已完成的组网进行划分,将原有变电站中间隔层与过程层合并为设备层,变电站层改称为系统层;将监控网络、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网络、采样值网络以及对时网络四网合并为一种新型网络结构。基于上述划分,“三层两网”结构被优化为“两层一网”结构,从而取消了独立组网,使信号由微软媒体服务器协议传送。其次,对750k V白银变二次保护数据流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绘制数据流图,采用标准IEC61850-9-2格式完成报文相对流量计算,使设备数量和维护成本显着降低。然后对通信回路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合并过程层与间隔层通信设备,减少网络端口数量,降低数据传输延时。最后,利用仿真型软件验证“两层一网”结构的可行性,并根据行业相关技术管理规范,将该设计运用于实际工程改造中,满足传统智能变电站网络数据在新架构中的传输需求,使优化组网后的变电站可以安全、可靠、平稳地运行。
范永恒[2](2020)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安全监控与运维一体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取得了显着的提高。但监控与运维自动操作功能尚不完善,如倒闸操作大多依然采用传统的人工逐项依次操作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电力系统的发展需求。位置双确认技术和安措技术也有待加强,伴随电网规模的不断加大,对电网运行的高效性、及时性与可靠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就变得越发紧张。所以要改变现存的监控运检工作效率的问题,提高整个电网的性能,就迫使改变现在智能变电站安全监控与运维工作不能有机结合的状态。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变电站安全监控与运维一体化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趋势。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和研究:首先,介绍安全监控与运维一体化系统研究背景以及在整个智能变电中的重要作用。分析智能变电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及安全监控与运维一体化的国内外现状,从而为本论文奠定理论支撑;其次,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安全监控与运维一体化进行系统设计,明确系统操作范围、设备要求、系统构架及功能等设计原则与要求。然后,介绍并研究了一体化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针对双位置确认技术和一键安措技术展开讨论,对于技术的运用和优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方案。最后,结合吉林省某220kv变电站进行工程实例分析,以项目现状为基础,分析一体化改造涉及的问题并进行技术优化设计,提出项目改造方案,为实际工程改造提供建设性意见。
沈华平[3](2020)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随着电力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老旧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技术已处于明显落后水平,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保护设备的可靠性和先进性。与新建变电站不同,老旧变电站改造必须结合现有设备的状态和成熟的改造技术,保证变电站改造具有小成本、低风险、高效率等特点,而且还需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与变电站未来几年的发展相配套。经研究发现停电时间目前已成为制约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进度的首要因素,在广州供电局创建世界一流目标中,对客户平均停电时间要求逐年提高,特别是10k V馈线停电困难问题突出。据统计,广州供电局10k V馈线不可转供或不完全转供比例高达30.83%,而番禺南沙片区更高。220kV富山变电站投运年限超过12年,设备老化问题严重,故障及缺陷频繁发生,保护自动化技术明显落后,主控室内的保护及自动化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需尽快提出改造方案,并对其进行改造。本文在介绍220k V富山变电站运行现状的基础上,对其综自改造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明确了本次改造的具体范围,并对改造的具体原则和改造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包含了220k V富山变电站的站控层和间隔层的设备选型和设备功能制定,另外还有变电站的二次部分改造方案,以及在本次改造中提出的优化举措。220kV富山站在经过综自改造后,更换了全站测控装置、3台主变保护装置、220k V母差保护装置、安稳保护装置、10条110k V线路保护装置、PT并列装置、五防系统、GPS装置、智能远动装置、主机及操作员工作站等。在全站设备的监视、控制、测量及信息的远传方面,相关功能如数据采集、SOE报文、遥信、遥控等功能均能实现。在本次改造完成后,站内的设备故障率将大大降低,不论从运维成本上还是供电可靠性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刘汉清[4](2019)在《L县110kV变电站改造》文中认为L县110kV变电站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末,承担着对周边电气、纺织、石油、化工、城乡居民生活及农业及农副加工业负荷用电,地理位置重要。但该变电站运行年限超长、运行状态差、容量不足、设备老化、维护成本大并存在安全隐患,威胁电网安全运行,供电负荷不能满足未来用电需求。根据改造前L县110kV变电站现状、运行情况及效能成本论证了变电站改造升级的必要性;并对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研究分析,针对变电站容量供给不足、运行时间长,设备老化严重,可靠性低等问题提出了一次系统增容和二次系统智能化改造的必要性。通过利用时间序列法进行负荷预测,以其平均值作为增容需求,确定L县变电站的增容改造方案;基于电网发展规划衔接合理,施工方便不停电,确定主线双回线路改造方案;通过潮流计算、短路计算对一次系统设备及参数进行选型;对变电站过电压防护及接地进行设计和计算,确定避雷器的选型、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以及接地网的应用。论文设计了 L县110kV智能变电站的三层两网自动化系统改造方案,根据方案对二次系统结构体系、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系统调度自动化、继电保护方案、调度自动化、系统通信等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改造后的变电站,具备微机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功能,具备无人值班的条件。对变电站整体改造应用后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利用净现值法和投资回收周期法计算该项目静态回收周期;通过社会效益直接、间接效益分析和可靠性分析,将设备故障率、元件故障参数结合,计算得出地区平均停电时间,结果表明平均故障时间在改造后明显下降。L县110kV变电站改造是一次成功的改造项目,改造后大幅提升变电站运行状态,减少故障率和故障时间。
沙力[5](2016)在《杭州市A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方案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变电站的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值守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现代新型变电站将改善传统变电站占地面积大,走线复杂,检修耗时耗力的问题。通过现代化的通讯和监测手段将庞杂的变电机构缩小到一个集约的空间,做到布局合理,走线清晰。变电站自动化程度越高则其运行经济效益约大,运行的稳定性也越好。本文是对国网杭州供电公司11OkVA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实践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在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主要架构进行分析后,针对杭州市A变电站的自动化改造工程,进行了如下几点的研究:(1)变电站自动化硬件系统的改造。按照变电站自动化改造的原则,对A变电站硬件系统的改造方案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系统设计和硬件选型等方面,构建了A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硬件架构。(2)变电站自动化软件设计。在硬件改造的基础上,结合变电站自动化所需实现的功能,对变电站自动化软件系统进行了设计,主要包括设备状态信息采集系统、监控系统和故障处理系统。结合软硬件设计方案,分析了自动化改造后,A变电站各项技术指标的提升效果。本文研究所构筑的国网杭州供电公司110kVA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不仅可以满足变电站二次继电保护各类测控保护功能要求,同时整个系统还具备控制精度高、实时响应速度快、数据传输容量大、保护动作安全可靠、运行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强、检修维护方便等优点,从而大大提高了变电站运行的经济可靠性。为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实现调控一体化迈出坚实的一步,为今后11OkV变电站的改造工作积累宝贵经验,使变电站运行的智能化大大提高。
闫珺[6](2016)在《中庄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发展,电网行业日益朝智能化方向发展,现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构成。在整个智能电网体系中,智能变电站扮演着关键角色,能够极大地促进电网智能化程度的提升。设备智能化是智能变电站主要特点,通过综合自动化系统监测和保护功能实现站内、远方信息互享,从而达到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目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即我们常说的综自系统,是变电站二次系统的重要部分,是保障变电站安全性、经济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指的是将计算机、控制、网络通信等技术引入到变电站二次系统中来,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监控系统来完成控制、测量、保护、计量、远程等工作,这一系统将众多不同类型的技术集成在一起,充分体现了计算机、通信、自动化等技术的应用价值。本文以中庄110kV智能变电站作为研究背景,首先从结构、技术规范两个层面对智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了阐述,梳理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对该系统的特征和所运用到的技术进行说明;结合实践应用所需,针对变电站的综自系统展开研究和设计;完成了网络监控和微机保护系统设计并对其进行调试;通过调试了解二次设备的工作状况,对信息一体化平台、主变保护、线路保护等设备的功能进行介绍并详细说明了如何对这些设备进行调试,对调试过程中暴露出的保护误动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最后,完成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整体设计。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有效完善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调试和检修有着积极意义。
邹信勤[7](2015)在《50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自1999年国内第一座500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投入运行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大数据网络技术的发展,加上设备老化、软硬件快速升级等因素,国内大量500kV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进入了更新换代期。而电网“三集五大”建设的逐步推进,也造成大量500kV变电站将进行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并接入集中监控中心。本文针对目前50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50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的意义,探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数据网络结构的改造、IEC61850数据协议规约的应用等问题。研究江西电网500kV永修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的方案,设计了模拟试验对改造后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试验分析,从而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及确保新、旧系统平稳过渡。探讨50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的实施过程,分析探讨50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施工中的技术措施、危险点及应对措施。结合500kV永修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分析50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数据接入集中监控中心、一次设备的在线监测、智能巡检机器人等新技术在50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实施等内容。通过对50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的研究,进行了500kV永修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的实践应用,初步实现了500kV变电站的智能化运维。
张洪梁[8](2014)在《220kV七台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改造项目一般投资较大、工程建设周期较长,工程项目成功与否大部分取决于可行性研究的成败,而是否可行的主要依据是通过可行性研究对项目进行较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所以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改造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分别从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等三个方面,对220kV七台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综合评价。220kV变电站是我国地市普遍应用的电力系统供电模式,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代表性,所以经过此项目的研究就可以基本了解我国目前220kV变电站二次系统组成和基本结构及其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本次可行性设计中,首先对220kV七台河变电站基本情况进行介绍,主要针对二次系统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220kV七台河变电站进行综合自动化改造研究的意义,通过改造会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进行论述。其次针对改造提出两种改造技术方案,并针对两种改造技术方案分别进行论证,最终确定一最佳改造方案。然后通过经济分析与环境评价以及改造过程中的安全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论述,从而提出220kV七台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可行性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本工程项目可行。
段冬东[9](2014)在《智能变电站安全防护远程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文中认为智能电网综合自动化系统主要应用在保护、测控等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等方面,随着国家电网智能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普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全面促进了变电站技术和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智能变电站对安全防护的远程控制也是实现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必要功能。本文对变电站安全防护远程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现有的变电站安全防护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其次设计了智能变电站远程温度监控系统的实现方案,包括系统总体的设计方案、主要功能的设计,温度测量模块的设计、GSM通信功能模块的设计、通信功能的设计和信息采集控制功能的设计方案。根据驻马店地区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实际情况,在OPEN3000软件系统的基础上研究有关安全防护相关拓展功能,对实现无人值班远程控制门禁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开发了无人值班远程控制门禁远程控制系统,包括其总体设计、信号发射装置的设计、遥控控制装置的设计开发以及远程控制软件的设计。将该系统应用在智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成为其拓展功能。最后在驻马店地区金桥无人值班变电站中应用了智能变电站远程控制门禁系统,实际运行证明该系统可以实现设计功能,该系统为运行值班人员提供更加便利的管理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车辆的油耗。
刘畅[10](2013)在《CSC2000平台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从最基本上超越变电站传统控制模式的智能、数字、集成、信息化的新思路被称之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在现代电力系统自动化研究中已然成为行业内关注的焦点。本论文以CSC200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为研究和分析平台,对变电站相关计算机、通信和控制系统等诸多领域内新的应用技术进行应用性研究,以此为例对新型四层结构自动化综控模型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以某35kV变电站实际运维的案例,对分层分布式结构和LonWorks独有的特点予以详细的介绍,概要说明了远动主站、本地监控和工程师主站、间隔层保护以及测控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的主要功能与配置,针对本系统在变电站中的实际应用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对其他相关设备的数据通信接口进行了必要的介绍。
二、设计新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重视的一些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设计新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重视的一些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白银750kV智能变电站优化组网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智能变电站新型组网结构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优化组网设计 |
2.1 750kV白银变现有组网结构 |
2.2 智能变电站“两层一网”结构 |
2.3 智能变电站数据流量及延时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白银750kV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设计 |
3.1 二次系统的整合原则 |
3.2 750kV白银变二次系统升级设计方案 |
3.3 相关设备布置及优化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白银750kV智能变电站通信回路设计 |
4.1 750kV白银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设计内容 |
4.2 站内IED设备名称的定义 |
4.3 智能变电站设计改造效果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750kV白银变电站优化组网后性能分析 |
5.1 关于网络仿真下的组网说明 |
5.2 组网优化后性能理论计算及VLAN配置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变电站IED名称及地址分配表 |
(2)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安全监控与运维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变电站 |
1.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
1.2.3 安全监控与运维一体化 |
1.3 本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安全监控与运维概述 |
2.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概述 |
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安全监控概述 |
2.3 变电站综自系统运维技术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体化操作系统设计 |
3.1 一体化系统设计思路 |
3.1.1 明确操作范围 |
3.1.2 一体化系统设备改造的要求 |
3.2 一体化系统设计整体架构设计 |
3.3 一体化系统设计原理 |
3.3.1 可靠性原则 |
3.3.2 安全性原则 |
3.3.3 易用性原则 |
3.4 一体化系统标准界面设计 |
3.5 主子站一体化操作交互设计 |
3.5.1 主子站综合控制模式交互流程 |
3.5.2 主子站分步控制模式交互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关键技术研究 |
4.1 位置双确认技术 |
4.1.1 断路器位置双确认判据研究 |
4.1.2 隔离刀闸位置双确认判据研究 |
4.2 一键式安措技术 |
4.2.1 一键式安措技术概述 |
4.2.2 构建设备陪停库 |
4.2.3 安措模块与防误校验 |
4.2.4 安措逻辑监视 |
4.2.5 安措可视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实例 |
5.1 项目现状 |
5.2 项目必要性 |
5.3 技术优化方案 |
5.3.1 一体化操作实现方式 |
5.3.2 一体化操作实现存在的问题 |
5.3.3 变电站一体化操作的优化方案 |
5.3.4 方案优化预计效果 |
5.4 项目总体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结构和原理 |
2.1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 |
2.2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 |
2.3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配置原则 |
2.3.1 硬件配置要求 |
2.3.2 软件配置要求 |
2.4 间隔层设备微机保护算法 |
2.4.1 主变差动保护 |
2.4.2 纵联保护 |
2.4.3 测控同期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20kV富山站改造的总体原则 |
3.1 概述 |
3.2 改造的必要性及依据 |
3.2.1 改造的必要性 |
3.2.2 改造依据 |
3.3 改造基本原则及设计思路 |
3.3.1 改造基本原则 |
3.3.2 设计思路 |
3.4 具体改造内容 |
3.5 改造的目标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220kV富山站的设计方案 |
4.1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设计 |
4.2 站控层设备选型与功能 |
4.2.1 站控层设备选型 |
4.2.2 站控层设备功能 |
4.3 间隔层设备选型与功能 |
4.3.1 间隔层设备选型 |
4.3.2 间隔层设备功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20kV富山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的实施 |
5.1 综合自动化改造管控方案 |
5.2 优化调度系统验收模式 |
5.3 二次部分验收条目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L县110kV变电站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变电站存在问题分析 |
2.1 现状分析 |
2.1.1 变电站系统基本情况 |
2.1.2 运行现状 |
2.1.3 效能成本分析 |
2.2 项目改造 |
2.2.1 一次系统改造 |
2.2.2 二次系统改造 |
2.3 本章小节 |
3 一次系统改造方案及设计 |
3.1 增容 |
3.1.1 负荷预测 |
3.1.2 变电站增容预测 |
3.2 电源接入设计 |
3.3 主接线改造设计 |
3.4 潮流计算与短路电流计算 |
3.4.1 潮流计算 |
3.4.2 短路计算 |
3.4.3 变压器容量及导线选择 |
3.5 一次设备选型 |
3.6 过电压防护及接地设计 |
3.6.1 避雷器 |
3.6.2 直击雷保护 |
3.6.3 接地 |
3.7 本章小结 |
4 系统智能化改造方案 |
4.1 结构体系 |
4.2 改造方案 |
4.3 L县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4.3.1 站控层设备配置 |
4.3.2 间隔层设备配置 |
4.3.3 过程层设备配置 |
4.3.4 网络设备配置方案 |
4.4 系统调度自动化 |
4.4.1 调度管理 |
4.4.2 远动系统 |
4.4.3 远动信息的传输和通道要求 |
4.4.4 电能计量 |
4.4.5 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 |
4.4.6 系统调度自动化设备配置表 |
4.5 系统通信 |
4.5.1 通信方式选择 |
4.5.2 系统通信现状 |
4.5.3 通信设备配置 |
4.5.4 系统通信设备配置 |
4.6 其他二次系统 |
4.6.1 全站时钟同步系统 |
4.6.2 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二次参数选择 |
4.6.3 站用电 |
4.7 系统继电保护装置配置原则及方案 |
4.7.1 系统继电保护装置配置原则 |
4.7.2 系统继电保护装置配置方案 |
4.7.3 智能变继电保护与常规继电保护的对比分析 |
4.8 一体化信息平台和高级应用功能 |
4.8.1 设备状态检测 |
4.8.2 检修安措可视化 |
4.8.3 辅助系统 |
4.9 本章小结 |
5 改造效益分析 |
5.1 经济效益分析 |
5.2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5.3 可靠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5)杭州市A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方案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结构 |
2.1 微机综合自动化保护单元的硬件工作原理 |
2.2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通讯网络 |
2.3 自动化监控系统的整体概述 |
2.3.1 站级控制层 |
2.3.2 间隔级控制层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A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硬件系统改造方案 |
3.1 设计原则及目标 |
3.1.1 设计原则 |
3.1.2 现存问题及前期注意事项 |
3.1.3 设计目标及功能实现 |
3.2 A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3.2.1 远动与监控设计 |
3.2.2 设备选型 |
3.3 一次设备改造 |
3.3.1 一次设备改造要求 |
3.3.2 站内改造设备 |
3.3.3 有关开关类设备改造信息 |
3.4 方案评估 |
3.4.1 供电可靠性分析 |
3.4.2 经济评价 |
3.4.3 管理效益评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电站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4.1 自动化监控系统的设计原则 |
4.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SCADA系统 |
4.2.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软件设计要求 |
4.2.2 监控系统的软件层次模型 |
4.2.3 软件逻辑结构 |
4.2.4 软件算法 |
4.3 监控系统功能设计 |
4.3.1 总体结构及功能 |
4.3.2 事故数据采集和处理 |
4.3.3 报警处理 |
4.3.4 统计和计算功能 |
4.4 系统实现功能及指标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中庄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 |
2.1 中庄 110kV变电站设计规模 |
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特点 |
2.2.1 集中式结构 |
2.2.2 分布式结构 |
2.2.3 分层分布式结构 |
2.3 中庄 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功能需求 |
2.3.1 站控层主要功能 |
2.3.2 间隔层主要功能 |
2.3.3 过程层主要功能 |
2.4 中庄 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方案 |
2.4.1 系统结构 |
2.4.2 控制功能 |
2.4.3 硬件设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监控设计 |
3.1 系统模块 |
3.2 系统模块设计 |
3.2.1 生成实时库 |
3.2.2 图形编辑模块 |
3.2.3 在线监控模块 |
3.3 调试运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微机保护设计与调试 |
4.1 变压器主变保护 |
4.1.1 变压器主变保护功能及原理 |
4.1.2 主变保护调试 |
4.2 变压器后备保护 |
4.2.1 变压器后备保护功能及原理 |
4.2.2 后备保护调试 |
4.3 变压器线路保护 |
4.3.1 变压器线路保护功能及原理 |
4.3.2 线路保护调试 |
4.4 数字式测控保护 |
4.4.1 测控保护装置功能及原理 |
4.4.2 插件功能 |
4.4.3 测控装置调试 |
4.5 保护误动案例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气二次部分整体设计 |
5.1 设计原则 |
5.2 总体方案 |
5.3 电气二次设计 |
5.3.1 调度自动化部分 |
5.3.2 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
5.3.3 主变压器有载调压控制 |
5.3.4 电能量计量系统 |
5.3.5 防误操作 |
5.3.6 时间同步系统 |
5.3.7 交直流及UPS一体化电源系统 |
5.3.8 智能辅助控制系统 |
5.3.9 电气二次设备的布置及组屏方案 |
5.4 静乐 220kV变电站 110kV出线间隔 |
5.4.1 现状 |
5.4.2 本期工程内容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7)50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500 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50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发展概况 |
1.2.2 我国50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概况 |
1.2.3 运行中的50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介绍 |
1.3 500 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1 变电站当地监控系统软件的结构 |
1.3.2 IEC61850标准 |
1.3.3 500 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主要技术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江西电网500kV永修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方案的研究 |
2.1 系统运行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1 系统运行现状 |
2.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3 系统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2 改造总体方案研究 |
2.2.1 综合自动化系统局部改造方案(总体方案1) |
2.2.2 综合自动化系统全站改造方案(总体方案2) |
2.2.3 总体方案分析及选择 |
2.2.4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2.3 IEC61850规约模型转换 |
2.3.1 传统电力通信规约无缝接入IEC61850通信体系 |
2.3.2 IEC61850规约模型转换流程 |
2.3.3 传统电力通信规约向IEC61850的映射 |
2.4 站控层改造方案研究 |
2.4.1 监控系统及远动系统的改造分析 |
2.4.2 五防系统的改造 |
2.4.3 故障信息系统的改造 |
2.5 间隔层改造方案研究 |
2.5.1 测控装置的改造 |
2.5.2 继电保护装置的改造 |
2.5.3 通信装置的改造 |
2.6 接入集中监控中心的分析 |
2.7 智能化运维设备接入的分析 |
2.7.1 智能化运维设备接入工作 |
2.7.2 智能化运维设备接入工作分析 |
第3章 智能巡检机器人接入50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 |
3.1 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 |
3.1.1 导航技术分析 |
3.1.2 结构介绍(以无轨导航为例) |
3.1.3 巡检功能 |
3.1.4 人工智能 |
3.2 智能巡检机器人接入50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分析 |
3.2.1 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安装(以无轨导航为例) |
3.2.2 智能巡检机器人接入综合自动化系统 |
3.3 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化运维功能的实现 |
第4章 在线监测装置接入50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 |
4.1 变电站在线监测装置 |
4.2 在线监测装置接入50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分析 |
4.2.1 在线监测装置的安装 |
4.2.2 在线监测装置接入综合自动化系统 |
4.3 在线监测装置智能化运维功能的实现 |
第5章 50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工程的实践应用 |
5.1 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工程的实施 |
5.1.1 改造施工前期工作 |
5.1.2 改造工程的施工实施 |
5.1.3 接入集中监控中心的实施 |
5.1.4 智能化运维设备的接入 |
5.1.5 改造施工的危险点及应对 |
5.1.6 模拟试验验证系统正确性 |
5.2 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工程的验收 |
5.2.1 基本功能验收 |
5.2.2 监控后台验收 |
5.2.3 远动功能验收 |
5.2.4 保护信息子站验收 |
5.2.5 智能化运维设备的验收 |
5.3 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后的监控系统并行运行 |
5.3.1 并行运行方案分析 |
5.3.2 并行运行方案的实施 |
5.3.3 新系统正式运行的条件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220kV七台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1.3 本文主要设计原则 |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变电站现状及改造技术方案 |
2.1 变电站现状分析 |
2.2 变电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改造技术方案 |
2.4 方案比较 |
第3章 项目经济分析与环境评价 |
3.1 项目的经济分析 |
3.2 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 |
3.3 项目的环境评价 |
第4章 220kV 七台河变综自改造项目施工管理 |
4.1 组织管理 |
4.2 现场管理 |
4.3 施工项目技术管理要点 |
4.4 综自改造项目验收管理 |
第5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智能变电站安全防护远程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采用变电站安全防护系统的必要性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情况 |
1.3.2 变电站安全防护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4 本文主要的工作 |
第2章 变电站安全防护系统的研究 |
2.1 电网综合自动化集成系统 |
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
2.2.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分层和逻辑接口 |
2.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结构 |
2.3 变电站安全防护系统的结构 |
2.4 变电站安全防护系统的功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变电站远程温度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
3.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1 系统的主要功能 |
3.1.2 设计方案的选择 |
3.1.3 系统的设计方案 |
3.2 温度测量模块功能设计 |
3.3 GSM 通信模块设计 |
3.4 通信功能设计 |
3.5 信息采集控制功能设计 |
3.6 远程控制功能设计 |
3.6.1 通信控制功能 |
3.6.2 监控中心 PC 机或手机终端操作功能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变电站远程控制门禁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
4.1 远程控制门禁系统的需求分析 |
4.2 智能变电站远程控制门禁系统的设计 |
4.2.1 设计方案选择 |
4.2.2 总体设计 |
4.2.3 信号发射装置的设计 |
4.2.4 设计遥控控制装置 |
4.2.5 设计远程控制软件 |
4.3 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成果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CSC2000平台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综述 |
1.2.1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含义解读 |
1.2.2 变电站综自系统的组成 |
1.2.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特点分析 |
1.2.4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4 本文主要任务 |
第二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 |
2.1 概述 |
2.2 变电站现场生产过程 |
2.2.1 变电站的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 |
2.2.2 变电站实现综合自动化的基本条件 |
2.3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和信息 |
2.3.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
2.3.2 变电站设备的信息提取和配置 |
2.4 系统总体结构的国际标准和几种组成模式 |
2.4.1 国际标准制定动态[21] |
2.4.2 网络控制中心技术服务常用的几种系统组成模式 |
2.4.3 一种新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模式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 CSC2000 系统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
3.1 引言 |
3.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介绍 |
3.2.1 CSC2000 系统设计理念 |
3.2.2 CSC2000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性能特点 |
3.3 CSC2000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分析 |
3.4 基于 CSC2000 综自系统的现场层控制方法研究 |
3.5 基于 CSC2000 综自系统的现场总线层及通讯方式研究 |
3.6 基于 CSC2000 综自系统的网络信息管理层研究 |
3.7 小结 |
第四章 CSC2000 综自系统在 35KV 变电所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案例变电所概况 |
4.3 CSC2000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 35KV 变电所的应用 |
4.3.1 间隔层分布式配置 |
4.3.2 站内网络层的设备配置和通信网 |
4.3.3 变电站层的设备配置 |
4.4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实现功能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 CSC2000 综自系统的改进和探讨 |
5.1 引言 |
5.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不足之处 |
5.2.1 文档资料和软件管理亟待规范 |
5.2.2 一体化装置的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
5.2.3 电压无功综合控制 VQC 功能有待加强 |
5.2.4 单独设置检修标志单元 |
5.2.5 继电保护工程师站功能的规范和增强 |
5.2.6 监控系统功能应进一步完善 |
5.3 CSC2000 综自系统对现行运行管理带来的新问题及对策 |
5.3.1 遥信无法在任何情况下反映真实的断路器分、合闸位置 |
5.3.2 误发信号 |
5.3.3 断路器自动重合 |
5.3.4 监控分闸脉冲与操作回路不匹配 |
5.3.5 监控机发网络中断信号 |
5.4 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设计新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重视的一些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白银750kV智能变电站优化组网的设计与应用[D]. 于瀚.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2)
- [2]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安全监控与运维一体化研究[D]. 范永恒. 长春大学, 2020(01)
- [3]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实践[D]. 沈华平.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L县110kV变电站改造[D]. 刘汉清.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5]杭州市A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方案的研究与实现[D]. 沙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6]中庄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D]. 闫珺. 太原科技大学, 2016(12)
- [7]50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的研究与应用[D]. 邹信勤. 南昌大学, 2015(07)
- [8]220kV七台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D]. 张洪梁. 吉林大学, 2014(09)
- [9]智能变电站安全防护远程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D]. 段冬东.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3)
- [10]CSC2000平台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应用[D]. 刘畅. 东北石油大学, 2013(12)
标签:变电站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自动化控制论文; 组网技术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