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康教育对飞行学员身心健康影响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田明翰[1](2021)在《常用人格、情绪稳定性及症状量表的飞行学生常模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姜志康[2](2020)在《武术教育对初中生行为规范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问卷和干预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武术教育对初一年级学生行为规范的影响,为武术教育在初中生行为规范培养和提升方面的作用提供参考依据。对象与方法:以处于青春期早期阶段的初一学生为对象,在本研究中选取了河南省永城市薛湖镇第一初级中学的240名学生,年龄为12-13岁。以自然教学班为基础,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学生(n=118)接受武术教育,对照组学生(n=122)按照学校初一年级体育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接受除武术以外的其它体育类项目的教育活动。两组受试者每周安排两节45分钟相应课程的教学,共干预16周。干预结束后考察两组学生在自评和他评行为规范上的得分差异。研究结果:(1)在实验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行为规范五个维度上的得分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16周的相应课程干预后,实验组学生在自评行为规范上的整体得分和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有显着提升(p<0.05);对照组学生仅在维度三“遵规守纪,勤奋学习”(p<0.05)和维度四“勤劳俭朴,孝敬父母”(p<0.001)上的得分有明显提升,且效应量都相对较小。(2)实验组后测和对照组后测的差异比较发现,实验组后测和对照组后测在自评行为规范总得分上差异显着(p<0.001),武术教育组的总得分显着高于非武术教育组的总得分。进一步地分析表明,武术教育组在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着高于非武术教育组在五个维度上的得分。(3)在干预教学阶段,实验组表现出规范行为的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且随着干预周期的增长,实验组在各维度下表现出相应规范性行为的次数高于对照组。(4)在“勤劳俭朴、孝敬父母”维度上,性别与组别的交互效应显着(p<0.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相比其他形式的体育教育,武术教育对女生在“勤劳俭朴、孝敬父母”维度上的行为影响更大。研究结论:(1)武术教育能够显着提高初中生的行为规范。(2)相比非武术教育,武术教育对初中生的行为具有更好的规范作用,而且随着干预周期的增加,初中生在五个维度上表现出相应规范性行为的次数也逐步增多。(3)无论是武术教育还是其他体育类项目的教育活动均对女生的行为更具有规范作用;但具体到“勤劳俭朴,孝敬父母”维度,相比非武术教育,武术教育对女生的行为规范影响更大。
王瑶华[3](2020)在《晚清民国时期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研究(1902-1949)》文中研究指明西方史学界一直以来对于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极为关注,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身体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近些年来,中国学者亦对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主要包括卫生与身体、医学与身体、身体政治、身体规训、女性身体研究等。但目前学界对于近代中国身体检查的研究分析还比较少,而体检问题的确是身体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领域。近代“身体检查”制度是西医生理解剖学身体观与检查机制的结合,旨在促进民众健康,同时协助安排重要的社会事件——入学、入伍、选择职业等。本论文即围绕近代中国的体检问题展开分析,结合医学化理论,对不同人群的体检过程做出详细梳理,并讨论它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丰富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医学史的研究内涵。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多学科研究视角的综合运用,以晚清民国时期的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作为考察对象,从医学化理论的两大层面——制度与知识层面展开讨论,聚焦于学生、职业人员、孕产妇三类人群,阐述西方体检模式和制度在中国发展的过程。论文由此探讨近代中国身体医学化和身体标准化的问题,分析体检被纳入民众日常生活与国家现代化叙事的方式与过程。论文主体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即近代中国体检是如何在医学化的理论视角下被阐述的。接下来三大部分分别论述体检制度与实践中的三类人群,其中学生和职业人员是从医学化的第一个层面,政策制度与组织管理展开讨论,孕产妇则是从医学化的第二个层面,医学知识与疾病认识论展开分析。第五部分为讨论,尝试分析了体检中的身体认知观念,西医体检知识和制度在进入中国后如何与各种要素发生关联与互动,以及体检在国家和民族层面对国民健康身份的构建三大问题。对近代中国体检制度与实践的研究,归根结底,是对一种身体知识与技术在近代中国出现、应用与发生转变的过程的研究。由此,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五个结论:第一,体检与医学化问题密切相关,即身体在经历西方生物学和解剖学概念解释,并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技术手段,逐步被纳入到医疗权力体系中,受到各种检查机制的管理。第二,医学化将体检由医院场域扩展到学校、军队、各种职业团体、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检成为一种标准化的活动和世俗化的制度安排,成为对某些“异常”身体进行构建和监管的技术手段。第三,体检制度在近代中国社会推广并逐渐成为由政府主导的行为,根本原因是身体认知观念的变化与检查身体方式的变化,即由中国传统取象类比,推求而得的观察方式,逐渐被遵循着科学语言的标准化检查方式所取代。第四,医学化两个层面在具体的体检实践中相互交叉,由此产生了背后复杂的互动网络。知识、技术、医护人员、潜在患者群体、各类相关机构等行动者的行为被叠加在一起,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得以显现。第五,体检在近代中国同整个国家和民族健康紧密联结在一起,它是一种国民健康身份认同技术。形形色色不同的身份正是在体检技术和与之相关的各种关系要素,以及国家民族现代性诉求的主流话语绘制下共同构建而成的。最后,在学术与现实意义上,期望本论文对于增进中国近代史、医学史、身体史等学术领域的研究能够有所贡献,并希望帮助我们分析当今社会体检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历史成因,反思当下身体是否过度医学化的现象。同时,也为当今学术界关于身体、医疗、卫生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可能的分析视角。
唐迎曦[4](2020)在《民航飞行学员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文中提出心理健康是促进民航飞行学员职业发展和安全飞行的前提,也是其健康、快乐生活的重要保障。本研究是民航安全能力建设基金项目“基于大数据的飞行学生心理健康/疾病风险管理体系研究”(批准号:DFS20170602)的一个子项目,旨在以心理健康理论为依据,充分考虑民航飞行学员的心理特点,确定飞行学员心理健康标准及评价指标,编制稳定、实用的心理健康量表,并构建量表常模及评分标准。本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民航飞行学员心理健康的定义进行了界定,结合飞行学员学习、训练和生活特点,提炼出了包括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能力、情绪健康、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适应能力、完整和谐的且与飞行职业要求相符的个性、良好的飞行职业道德和美德,对飞行职业的满意度高等7条飞行学员心理健康标准;在已有研究和心理健康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已提炼出的7条标准,初步建立起飞行学员心理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lphi法筛选指标,并结合序关系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分布。然后,根据各指标的操作性定义和核心要素,借鉴相关领域量表以及专家意见,编制了15个高年级版飞行学员心理健康预测分量表和14个低年级版飞行学员心理健康预测分量表,通过因素分析最终确定各分量表的维度。分量表的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分量表各维度与总分的Cronbacha系数在0.5160.981之间,各维度与总分的重测信度在0.4421.000之间;结构效度和校标效度的检验结果表明:分量表大部分维度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维度与总分之间具有中等偏高的相关,校标得分的相关系数在0.5880.993之间,达到心理测量学标准。最后,以接受预测量表调查的424名高年级飞行学员和449名低年级飞行学员为样本,建构了各分量表的均分、百分位、标准分常模及评分标准。本研究丰富了民航飞行学员这一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测评方法,为有效测评飞行学员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有效、实用的测查工具,有助于以数据为驱动对飞行学员实施心理健康管理。
张轲[5](2020)在《中国民用航空运输飞行员初始培训质量评估体系研究》文中指出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民航仍处于发展上升期,对于飞行员的需求尚未饱和。但培训我国飞行员的航校遍布国内外,各个航校的规模有大有小,师资条件、机队资源、训练机场等资源也分布不均,不同培养机构所培养出的初始运输飞行员的质量也就存在差异。而且,日益先进的飞机制造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对飞行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完善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初始飞行员的培训质量进行评估。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本文首先根据国际民航组织提出的能力三要素模型,结合初始飞行员的阶段特性,进行了全文主要研究方向的梳理。其次,经过对相关文献分析,本文提出了利用对初始飞行员技能培训质量有影响的训练条件和训练环境等因素,来对初始飞行员的技能进行评价的方法。通过半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专家访谈确定了影响初始飞行员技能训练的七项评价指标,并结合自身的飞行经历、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确定了这七项指标对初始飞行员技能训练的影响程度。然后,本文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对初始飞行员的态度进行操作性定义。通过ROST数据挖掘软件对飞行员态度的维度进行词频分析,然后通过半开放式问卷确定了八个维度,并编制了初始飞行员态度评价的初测他评问卷,发放并收集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最终确定了三个因子16道题项的正式问卷。又利用对问卷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了正式问卷的信效度皆为良好。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判断矩阵,求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又采用模糊理论对指标权重重新赋值,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周游[7](2021)在《我军飞行人员口腔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飞行人员作为我军空中战斗力的主体,其健康状况关系着国防安全。我们对参与保健疗养的飞行人员进行口腔健康行为调查和口腔疾病检查,并初步分析其口腔疾病与飞行要素(飞行时长、所飞机种等)之间的相关性,明确疾病对飞行人员工作、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充分了解我军飞行人员口腔健康现状,从而为我军航空卫勤部门制定飞行人员口腔保健策略提供系统、准确、详实的资料和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到联勤保障部队某康复疗养中心进行健康疗养的886名男性飞行人员为调查对象。参考《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军队口腔健康调查表》,设计飞行人员口腔健康调查问卷和口腔疾病调查表。对飞行人员的一般情况、影响口腔健康的生活方式、口腔卫生习惯、口腔疾病的就诊情况、口腔保健知识的获得途径等进行调查分析,同时以问诊、视诊、探诊相结合的方式检查飞行人员航空性牙痛、龋齿、牙周病、牙列缺损、着色牙、酸蚀症的患病情况。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先期对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要求Kappa值大于0.80。后期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处理。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类变量采用率/构成比(%)表示。分别使用相对应的t检验、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本次共调查男性飞行人员886名,年龄范围在23~54岁,平均年龄为36.5±9.3岁。城镇成长环境人员占比45.4%,农村成长环境人员占比54.6%。歼击机飞行人员占比35.3%,运输机飞行人员占比43.8%,直升机飞行人员占比20.9%。飞行时长小于1500h人员占比43.2%,1500~3000h人员占比45.6%,超过3000h人员占比11.2%。(2)口腔健康行为状况:在影响口腔健康的生活方式方面,飞行人员的吸烟率和巧克力食用率较高,分别为69.0%和40.9%,而酸性饮料的饮用率基本和我国男性持平。在口腔卫生习惯方面,全部飞行人员能够做到每天刷牙,且有85.0%的人员可以做到早晚刷牙,但是有高达76.0%的飞行人员没有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同时还有40.3%~50.9%的飞行人员不知道怎样合理选择牙膏和牙刷,只有26.9%的飞行人员将牙线作为牙齿邻面的主要清洁工具。在口腔疾病的就诊方面,33.3%的飞行人员首选部队康复疗养中心,21.3%选择部队医院,13.9%选择地方医疗机构,仅2.6%选择场站卫生室。其无法及时就诊的主要原因为工作繁忙、没有口腔科供就诊和害怕疼痛。在口腔保健知识的获得途径上,63.5%依靠网络媒体获取,其次22.2%通过专业的口腔医护人员宣教获取。(3)口腔疾病患病情况及与飞行特征的相关性:本次调查的飞行人员口腔疾病检出率为75.7%,主要疾病依次为牙周病(65.7%)、龋病(30.6%)、氟斑牙(24.4%)、牙列缺损(17.3%)、酸蚀症(10.9%)、四环素牙(10.2%)及航空性牙痛(8.1%),并且有约2/3的人员同时患2种以上的口腔疾病。在口腔疾病与飞行时长、机种的关系方面:飞行时长较长的飞行人员存在更多的牙周炎、牙列缺损和四环素牙,而飞行时长较短的飞行人员更易患酸蚀症。运输机飞行人员的龋病、牙周炎患病率较高、牙周卫生较差,而歼击机飞行人员的航空性牙痛及牙龈炎更多见。此外,我们发现口腔疾病对飞行人员的咀嚼、发音、精神心理及飞行训练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应该引起军队卫勤部门的高度重视。结论:我军飞行人员的口腔健康知识有待丰富,口腔健康行为有待改善,口腔疾病患病率仍较高,并且口腔疾病对飞行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李静[8](2019)在《以幼儿园为中心的社区教育对学前儿童家庭支持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川中幼儿园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家庭作为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对儿童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家庭给予的支持与儿童入学准备水平、自信心高低和幸福乐观程度密切相关。在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家庭紧紧依靠内部所拥有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更多的外部支持来帮助自己。社区教育作为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在提高学前儿童家庭支持水平,给予家长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能够从外部力量上弥补家庭内部资源的不足。关于社区教育的类型,有以社区内的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以社区街道、居委会为中心的社区教育,以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为载体的社区教育和以家庭经验交流为特色的社区教育不同的类型。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以幼儿园为中心开展的社区教育,在弥补家庭支持方面显示出优越性。川中幼儿园位于河南省新乡市侯兆川文化教育中心,从2014开始开展社区大学这种形式的社区教育,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区教育文化和模式,并在运行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有利于在农村推广的有效模式,因此,本研究选择以川中幼儿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研究,以进一步了解以幼儿园为中心的社区教育运作模式,以及让其更好地运作的有效机制,通过社区教育以外部资源给予学前儿童家庭支持,进而推动家庭内部资源的整合,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通过民族志的研究,以川中幼儿园为中心的社区教育对学前儿童家庭支持的运行中,参与其中的主体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引领者、幼儿园教师、社区人员和外界保障者。其中,引领者和保障者共同构成了社区教育对学前儿童家庭支持影响机制的支撑力量、幼儿园教师是影响机制的核心力量、社区居民是影响机制的内生力量,并且,在三种力量内部是多个核心要素的共同交织,支撑着影响机制的顺利运行。最后,本研究在挖掘内部要素的基础上构建出立体的影响机制,该机制有三个系统构成,分别是以决策机制和保障机制为主的支持系统、以执行机制和队伍优化机制为主的维生系统和以动力机制和调节机制为主的内生系统。
李亚楠[9](2019)在《飞行员心理健康、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支持感(POS)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中国正朝着民航强国迈进。飞行员承担着保障飞行安全和保障服务对象在旅途中舒适、满意的职责,责任重大。外部环境的变化、飞行任务的繁重及复杂性、组织支持是否合理等原因都容易对飞行员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和重视,就会逐渐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疲惫、工作中的懈怠,严重者甚至影响飞行安全。[目的]研究飞行员的心理健康与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支持感的关系。[方法]抽取D航云南公司220名飞行员作为研究被试,采用《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飞行员工作满意度量表》及《组织支持感量表》评定飞行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工作满意度状况及组织支持感水平,对201份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一、飞行员心理总体健康,在抑郁、心理承受力差、情绪失调三项得分相对较高。具体来看,飞行员心理健康水平各因子在年龄分布上、婚姻状况、职位上均不存在显着差异;不同飞行时数飞行员的心理健康得分在人际关系敏感、心里不平衡和躯体化三项因子方面的显着差异,具体表现在2001-3000时数区间。第二、飞行员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职业绩效满意度最高,但在物化环境和工作安排两因子上满意度较低。且飞行员工作满意度在年龄、总飞行时数维度上均无显着差异;不同婚姻状况、不同职位分布上的飞行员在工作满意度的职业绩效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第三、飞行员在组织支持感整体良好,但在利益关系因子上得分相对较低。组织支持感在飞行员的年龄、婚姻、职位分布上无显着差异;飞行员组织支持感在总飞行时数上差异显着,具体表现为组织支持与利益关系在总飞行时数上差异显着。第四、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支持感之间呈两两负相关,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支持感之间呈现显着正相关。第五、回归分析发现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由正向的变化关系,与心理健康有反向的变化关系。因而组织支持感具有缓解心理健康的作用,同时有增强工作满意度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心理健康是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原因。心理不平衡、抑郁对经济价值的影响最大;适应性差、抑郁是物化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抑郁对工作安排的影响最为明显。2、飞行员工作满意度是组织支持感的重要影响因素。组织支持对经济价值、职业绩效的影响最大;价值认同影响物化环境。3、心理健康具有明显降低组织支持感的作用。其中,心理承受力、抑郁因子对组织支持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人际关系敏感。第六、组织支持感在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结论]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支持感之间两两相关,且组织支持感在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王会亭[10](2017)在《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文中指出发端于新世纪之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同时,也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而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是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共同组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师教育体系,同时,教师培训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在需要。教师培训的质量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关乎学生的整全发展,还关乎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当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推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鉴于此,近年来,教师及其培训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已将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列入我国基础教育当前改革和发展规划工作的一个重点,明确提出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启动了国家级层面的教师培训工作(简称“国培计划”)。与此同时,省级教师培训、县区级教师培训、校本培训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尽管教师培训备受关注与重视,但其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教师培训即教师学习的过程,其效果深受教师培训相关行为主体的认识论的影响。当前教师培训效果不彰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源则在于对人类认知与学习本质的误解。因此,当前教师培训走出困境的重要出路就在于重新认识人类的认知和学习活动。而被誉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对于人类的认知与学习有全新的认识与把握。它认为,认知、思维、记忆、学习、情感和态度等是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塑造出来的。从本质上来说,心智是一种身体经验,身体的物理体验制约了心智活动的性质和特征。心智基于身体、源于身体。具身认知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认知与学习发生的条件和内在机理,这正好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哲理上的依据。因此,本研究以具身认知为理论视域,以复杂性思维、关系思维为导引,以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是教师专业实践的改善为基点,以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为主线,以“不同的认知范式会对教师培训造成不同的影响为核心观点”,以问题解决为旨归,对教师培训如何走出困境进行了阐释与反思。具体而言,本论文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界定了研究中出现的核心概念,指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为了廓清教师培训的逻辑起点,首先阐释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实质及其发展阶段,接着勾画了何为教师的理想形象,最后分析了教师的应然素质。第二章介绍了离身认知的思想渊源、主要流派、核心观点及主要困厄,使我们对离身认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第三章选取S大学承办的两个“国培计划”项目为研究个案,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从本体论、价值论、知识论、方法论等四个维度剖析离身认知对教师培训造成的危害。第四章首先阐述了具身认知的实质意涵及具身效应,接着介绍了具身认知产生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最后分析了具身认知的优势、局限及未来路向,使我们从本体论意义上对具知认知有一个全面、客观的把握,为具身认知理论在教师培训中的合理运用奠定基础。第五章在分析具身认知用于指导教师培训适切性的基础上,指出教师具身培训应遵循悬置与还原、体验、反思等原则,进而从本体论、价值论、知识论与方法论等四个层面阐述了具身认知对于提升教师培训质量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教师具身培训的理想范型。结语部分主要阐明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都有其价值与限度,强调要客观、辩证地对待这两种理论,并指出在运用具身认知理论观照教师培训时,要避免落入“技术至上”的窠臼。
二、健康教育对飞行学员身心健康影响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康教育对飞行学员身心健康影响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武术教育对初中生行为规范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武术教育的相关研究 |
2.1.1 概念的界定和辨析 |
2.1.2 武术教育中的礼仪规范 |
2.1.3 武术教育的作用及价值 |
2.2 关于行为规范的相关研究 |
2.2.1 行为规范的概念界定 |
2.2.2 行为规范的培养和教育 |
2.3 武术教育在行为规范培养中的作用 |
3 问卷编制 |
3.1 问卷编制过程 |
3.2 问卷信效度分析 |
3.3 问卷各维度相关分析 |
4 实验设计 |
4.1 被试 |
4.2 测量工具 |
4.3 实验流程 |
4.4 教学内容和安排 |
4.5 其他控制变量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武术教育对初中生行为规范的影响 |
5.1.1 实验组前测和对照组前测的差异比较 |
5.1.2 对照组前测和后测的差异比较 |
5.1.3 实验组前测和后测的差异比较 |
5.1.4 实验组后测和对照组后测的差异比较 |
5.2 武术教育对初中生行为规范上的性别差异影响 |
5.3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周期内行为规范表现变化 |
6 讨论 |
7 结论 |
8 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
8.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 武术教育对初中生行为规范影响的实验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2 初中生行为规范调查问卷 |
附录 3 初中生行为规范观察记录表 |
附录 4 薛湖一中 七年级武术(五步拳)教案设计 |
附录 5 实验组授课计划表 |
附录 6 对照组授课计划表 |
(3)晚清民国时期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研究背景、内容与方法 |
2.1 身体医学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
2.1.1 国外学者对身体医学化问题的研究概况 |
2.1.2 国内学者对身体医学化问题的研究概况 |
2.1.3 小结 |
2.2 近代中国医疗卫生史与身体观念研究综述 |
2.2.1 近代中国医疗卫生史相关研究 |
2.2.2 近代中国身体史的相关研究 |
2.2.3 近代中国健康观念的相关研究 |
2.2.4 近代中国体检兴起的相关研究 |
2.2.5 小结 |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3.1 概念限定与说明 |
2.3.2 研究内容 |
2.3.3 研究方法 |
2.3.4 选题意义 |
2.3.5 创新性 |
3 身体医学化与近代中国的身体检查 |
3.1 晚清民国时期体检在中国的发展概述 |
3.2 近代中国体检中的身体观基础和技术基础 |
3.2.1 机械论、解剖学身体观与近代中国体检 |
3.2.2 科学度量观与近代中国体检 |
3.2.3 身体影像技术与近代中国体检 |
3.3 小结与研究思路 |
4 晚清民国时期学生体检制度与实践的发展 |
4.1 清末学生体检制度观念的萌发与初步实践(1902-1911) |
4.2 北洋政府时期学生体检制度与实践的发展(1912-1927) |
4.2.1 各自为政时局下的学生体检制度与实践 |
4.2.2 存在的问题与统一标准的呼声 |
4.3 南京国民政府学生体检制度的正式建立与全面实施(1928-1937) |
4.3.1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学生体检制度的正式建立 |
4.3.2 健康检查逐渐纳入学校行政体系 |
4.4 地区性和全国性的学生健康检查统计 |
4.5 全面抗战时期学生健康检查(1937-1945) |
4.5.1 战时学校健康(卫生)教育与健康检查 |
4.5.2 战时学生营养问题与健康检查 |
4.6 民国时期学生体检——以清华大学为例 |
4.6.1 清华学堂和清华学校时期的学生体检(1911.4-1928.7) |
4.6.2 国立清华大学时期的学生体检(1928.8-1937.7) |
4.6.3 抗战时期中的清华学生体检(1937.8-1946.7) |
4.6.4 复员后的国立清华大学时期的学生体检(1946.8-1948.12) |
4.7 小结 |
5 民国时期职业人员体检制度与实践的发展 |
5.1 民国初年至1933年职业人员体检 |
5.1.1 1931年之前职业人员体检的初步发展 |
5.1.2 应考公务人员体格检验制度的正式建立(1931-1933) |
5.2 1933年以后职业人员体检概况 |
5.2.1 行政公务人员 |
5.2.2 铁路服务人员 |
5.2.3 其他从业人员 |
5.3 特殊职业体检——以军人为例 |
5.3.1 陆军体检 |
5.3.2 空军飞行员体检 |
5.4 小结 |
6 民国时期孕产医学化与产检 |
6.1 孕产医学化:“异常”身体的建构 |
6.2 民国时期妇婴卫生行政与产检事业概况 |
6.3 产检:对“异常”身体的检测 |
6.3.1 时间上的监测 |
6.3.2 检查人员与场所的转变 |
6.3.3 检查项目与内容 |
6.4 基于产检的医学统计与研究 |
6.5 小结 |
7 讨论 |
7.1 体检与近代中国身体认知观念的转变 |
7.1.1 中西医“身体检查”观之比较 |
7.1.2 “健康检查”与“健康”认知观念 |
7.2 体检之“网”: 认知观念与制度安排的互动 |
7.2.1 实践中的技术: 北平公共卫生示范区中的体检 |
7.2.2 北平示范卫生区中体检知识和技术网络的生成 |
7.2.3 体检网络相关行动者行为链条分析 |
7.3 近代中国的体检与健康身份认同 |
7.3.1 从健康的身体到健康的国家 |
7.3.2 健康检查与身体隐喻 |
7.3.3 健康检查与身体、健康和身份的构建 |
7.4 小结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民航飞行学员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央和国家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
1.1.2 民航飞行员的心理健康是飞行安全的重要保障 |
1.1.3 民航飞行学员心理健康研究是民航特色素质教育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心理健康相关理论 |
1.3.2 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
1.3.3 已有的飞行员心理健康标准及评价指标 |
1.3.4 飞行员/飞行学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
1.3.5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5 研究实施方案 |
第二章 民航飞行学员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和维度建构 |
2.1 民航飞行学员心理健康的概念 |
2.2 民航飞行学员心理健康标准 |
2.3 民航飞行学员心理健康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4 德尔菲专家咨询 |
2.4.1 组成专家组 |
2.4.2 咨询过程 |
2.4.3 指标筛选及指标权重确定标准 |
2.4.4 专家咨询结果 |
2.4.5 专家咨询结果讨论 |
2.4.6 结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航飞行学员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 |
3.1 基本程序 |
3.2 预测量表的编制 |
3.3 预测量表的施测 |
3.3.1 研究目的 |
3.3.2 研究对象 |
3.3.3 数据统计分析工具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项目分析 |
3.4.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3.4.3 验证性因素分析 |
3.5 讨论 |
3.6 结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航飞行学员心理健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4.1 量表的信度分析 |
4.1.1 信度检验方法 |
4.1.2 信度检验结果与分析 |
4.2 量表的效度分析 |
4.2.1 效度检验方法 |
4.2.2 效度检验结果与分析 |
4.3 正式量表的确定 |
4.4 讨论 |
4.5 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民航飞行学员心理健康量表常模的建构 |
5.1 常模的概念 |
5.2 常用的常模 |
5.3 常模数据的采集 |
5.4 民航飞行学员心理健康量表均分、百分位、标准分常模 |
5.4.1 量表均分常模 |
5.4.2 量表的百分位常模 |
5.5 讨论 |
5.6 结论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创新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中国民用航空运输飞行员初始培训质量评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文献分析 |
2.1 培训质量评估的相关理论 |
2.1.1 培训质量评估的方法 |
2.1.2 飞行员培训质量评估理论 |
2.2 相关民航规章与大纲分析 |
2.2.1 民航规章 |
2.2.2 训练大纲 |
2.3 初始飞行员培训质量评价方式 |
2.3.1 初始飞行员培训质量评价 |
2.3.2 初始飞行员技能评价方式 |
2.3.3 初始飞行员态度评价方法 |
第三章 初始飞行员的知识评估 |
3.1 大学本科知识评估 |
3.2 执照理论知识评估 |
3.3 初始飞行员的知识评估 |
第四章 初始飞行员的技能评估 |
4.1 初始飞行员技能评价指标的筛选 |
4.1.1 技能的含义及范围 |
4.1.2 技能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 初始飞行员的技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研究方法 |
4.2.2 问卷调查 |
4.2.3 问卷分析和访谈结果 |
4.3 初始飞行员技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
4.3.1 技能评价指标影响程度的初步设定 |
4.3.2 技能评价指标影响程度的确定 |
第五章 初始飞行员态度评价 |
5.1 初始飞行员态度的操作性定义 |
5.1.1 态度的定义 |
5.1.2 其他态度的定义 |
5.1.3 飞行态度的定义 |
5.2 初始飞行员态度评价指标构建 |
5.2.1 飞行员态度的相关研究 |
5.2.2 初始飞行员态度评价指标的筛选 |
5.2.3 态度评价指标的确定 |
5.3 初测问卷的编制 |
5.3.1 研究目的 |
5.3.2 研究工具 |
5.3.3 题项设置 |
5.4 施测结果分析 |
5.4.1 样本描述 |
5.4.2 项目分析 |
5.4.3 探索性因素分析 |
5.4.4 信度分析 |
5.4.5 效度分析 |
5.4.6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六章 初始飞行员培训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
6.1 初始飞行员培训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
6.1.1 层次分析法原理 |
6.1.2 建立层次结构 |
6.1.3 构建判断矩阵 |
6.1.4 各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
6.2 基于模糊理论的初始飞行员技能评价体系 |
6.2.1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 |
6.2.2 基于模糊理论的技能评价 |
6.3 初始飞行员培训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 |
6.4 初始飞行员培训质量评估体系的实例分析 |
6.4.1 技能评价结果 |
6.4.2 态度评价结果 |
6.4.3 综合评价结果 |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7)我军飞行人员口腔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我军飞行人员口腔健康行为的调查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及步骤 |
1.3 质量控制 |
1.4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飞行人员一般情况调查 |
2.2 影响飞行人员口腔健康的生活方式 |
2.3 飞行人员口腔卫生习惯 |
2.4 飞行人员口腔疾病的就诊情况 |
2.5 飞行人员口腔保健知识获得途径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常见口腔疾病与飞行时长及机种的相关性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内容 |
1.3 调查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飞行人员口腔疾病检出结果 |
2.2 飞行人员口腔疾病对其生活及飞行训练的影响 |
2.3 牙周病与机种及飞行时长的相关性 |
2.4 龋齿与机种及飞行时长的相关性 |
2.5 着色牙与机种及飞行时长的相关性 |
2.6 牙列缺损与机种及飞行时长的相关性 |
2.7 酸蚀症与机种及飞行时长的相关性 |
2.8 航空性牙痛与机种及飞行时长的相关性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我军口腔疾病发病状况及防治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知情同意书 |
附录2:飞行人员口腔健康调查问卷 |
附录3:飞行人员口腔疾病调查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8)以幼儿园为中心的社区教育对学前儿童家庭支持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川中幼儿园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 社区教育能为学前儿童家庭支持提供外部资源 |
(二) 以幼儿园为中心开展社区教育的优越性 |
(三) 目前欠缺以幼儿园为中心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研究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家庭支持的相关研究 |
(二) 关于学前儿童家庭支持的研究 |
(三) 社区教育对学前儿童家庭支持的研究 |
(四)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 社区教育 |
(二) 学前儿童家庭支持 |
(三) 机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 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
(二) 资料收集方法 |
(三) 资料分析与处理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理论基础 |
(一) 生态系统理论 |
(二) 社会支持理论 |
第三章 背景: 川中幼儿园及其社区大学中的学前儿童家庭支持 |
一、川中幼儿园 |
(一) 办园背景 |
(二) 园所理念 |
(三) 教师状况 |
(四) 幼儿状况 |
(五) 班级状况 |
二、社区大学中的学前儿童家庭支持 |
(一) “机缘巧合”的开展 |
(二) “崎岖波折”的行走 |
(三) “初见成绩”的辐射 |
(四) “光明可期”的前途 |
第四章 白描:社区教育与学前儿童家庭支持 |
一、家庭支持的引领者 |
(一) 前瞻性的家庭教育理念 |
(二) 强大的行动力 |
(三) 独特的个人魅力 |
二、家庭支持的主力军 |
(一) 支持力量的源泉 |
(二) 团队的凝聚力 |
三、家庭支持的参与者 |
(一) 个人利益的驱使 |
(二) 内在需求的驱动 |
(三) “收益”引发的动力 |
(四) 蝴蝶效应的裂变 |
四、家庭支持的保障者 |
(一) 政府的重视 |
(二) 社会各界的关注 |
(三) 专家资源的支持 |
第五章 深描: 社区教育对学前儿童家庭支持的影响机制 |
一、保障家庭支持的支撑力量 |
(一) 决策机制:科学决策、因地制宜 |
(二) 保障机制:政策保障、资金保障、人员保障 |
二、构建家庭支持的核心团队 |
(一) 执行机制:不拘一格、敢于创新 |
(二) 队伍优化机制:提升价值感和使命感 |
三、调动社区人员的广泛参与 |
(一) 动力机制:激发内在需求 |
(二) 调节机制:目标调控、情感激励 |
四、社区教育对学前儿童家庭支持影响机制的建构 |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飞行员心理健康、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支持感(POS)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构想与假设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创新及难点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难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和方法 |
2.2.1 研究材料 |
2.2.1.1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 |
2.2.1.2 《飞行员工作满意度量表》 |
2.2.1.3 《组织支持感量表》 |
2.2.2 研究方法 |
2.2.2.1 文献研究法 |
2.2.2.2 问卷调查法 |
2.2.2.3 专家咨询 |
2.3 实施过程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飞行员心理总体健康,但在抑郁、心理承受力差和情绪失调三项得分相对较高 |
3.1.1 飞行员心理健康在年龄分布上无显着差异 |
3.1.2 飞行员心理健康在婚姻状况上无显着差异 |
3.1.3 飞行员心理健康在职位分布上无显着差异 |
3.1.4 不同飞行时数飞行员的心理健康得分在人际关系敏感、心理不平衡和躯体化三项因子方面的显着差异 |
3.2 飞行员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职业绩效满意度最高,但在物化环境和工作安排上满意度较低 |
3.2.1 飞行员工作满意度在年龄分布上无显着差异 |
3.2.2 不同婚姻状况的飞行员在工作满意度的职业绩效因子上存在差异 |
3.2.3 不同职位上的飞行员在工作满意度的职业绩效因子上存在差异 |
3.2.4 飞行员工作满意度在总飞行时数上无显着差异 |
3.3 飞行员组织支持感整体良好,但在利益关系因子上得分相对较低 |
3.3.1 飞行员组织支持感在年龄分布上无显着差异 |
3.3.2 飞行员组织支持感在婚姻状况上差异显着 |
3.3.3 飞行员组织支持感在职位分布上无显着差异 |
3.3.4 飞行员组织支持感在总飞行时数上差异显着,具体表现为组织支持与利益关系在总飞行时数上差异显着 |
3.4 飞行员心理健康、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支持感的关系探讨 |
3.4.1 相关分析 |
3.4.2 回归分析 |
3.5 组织支持感对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满意度作用机制研究--中介作用分析 |
4 讨论 |
4.1 飞行员心理健康水平方面 |
4.1.1 飞行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情况探讨 |
4.1.2 飞行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讨论 |
4.2 飞行员工作满意度方面 |
4.2.1 飞行员工作满意度总体情况探讨 |
4.2.2 飞行员工作满意度差异讨论 |
4.3 组织支持感方面 |
4.3.1 组织支持感总体情况探讨 |
4.3.2 组织支持感差异讨论 |
4.4 飞行员心理健康、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支持感关系探讨 |
4.4.1 相关关系讨论 |
4.4.2 回归分析探讨 |
4.5 组织支持感中介作用探讨 |
4.6 对策及建议 |
4.7 研究不足 |
5 结论 |
正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目标与问题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教师培训的始基:对教师专业发展、理想形象及素质的理解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实质及其阶段 |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 |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 |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
第二节 教师的理想形象--反思性实践者 |
一、教师形象概述 |
二、教师的理想形象:从教学技术员到反思性实践者的转向 |
第三节 教师的素质 |
一、教师素质的内涵 |
二、教师素质的结构 |
第二章 渊源、流派与困厄:对离身认知的审视 |
第一节 离身认知的思想渊源 |
一、身心二元论 |
二、功能主义 |
三、思想语言假说 |
四、图灵测试 |
第二节 离身认知的主要流派与困厄 |
一、符号计算主义 |
二、联结主义 |
三、离身认知的困厄 |
第三章 教师离身培训的缺陷:来自现场的调查 |
第一节 教师培训个案介绍 |
一、S大学的基本情况 |
二、S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的基本情况 |
三、本研究中的教师培训项目简介 |
第二节 教师离身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本体论:身心分离 |
二、价值论:为什么培训 |
三、知识论:培训什么——学科本位 |
四、方法论:怎样培训 |
第四章 认识“第二代认知科学”:对具身认知的探讨 |
第一节 具身认知的内涵与效应 |
一、具身认知的内涵 |
二、具身效应 |
第二节 具身认知产生的基础 |
一、哲学基础 |
二、心理学基础 |
第三节 具身认知的优势、局限与未来进路 |
一、具身认知的优势 |
二、具身认知的局限 |
三、具身认知的未来进路 |
第五章 超越与贡献:具身认知在教师培训中的运用 |
第一节 具身认知用于指导教师培训的适切性 |
一、把“人”当作“人” |
二、缄默知识习得的主要途径 |
三、契合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 |
第二节 教师具身培训的主要原则 |
一、悬置与还原 |
二、体验 |
三、反思 |
第三节 具身认知在教师培训中的价值体现 |
一、本体论:身心一体 |
二、价值论:为什么培训 |
三、知识论:培训什么——问题中心 |
四、方法论:怎样培训 |
第四节 教师具身培训的范例——合作教学 |
一、合作教学的涵义与缘起 |
二、合作教学的典型模式 |
三、合作教学高度契合教师具身培训的理念与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健康教育对飞行学员身心健康影响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常用人格、情绪稳定性及症状量表的飞行学生常模构建[D]. 田明翰.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1
- [2]武术教育对初中生行为规范影响的实验研究[D]. 姜志康.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晚清民国时期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研究(1902-1949)[D]. 王瑶华.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4]民航飞行学员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D]. 唐迎曦.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0(09)
- [5]中国民用航空运输飞行员初始培训质量评估体系研究[D]. 张轲.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0(12)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我军飞行人员口腔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D]. 周游.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8]以幼儿园为中心的社区教育对学前儿童家庭支持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川中幼儿园为个案[D]. 李静. 河南大学, 2019(04)
- [9]飞行员心理健康、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支持感(POS)的关系研究[D]. 李亚楠.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10]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D]. 王会亭. 苏州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