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水厂计算机监控(SCADA)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1](2021)在《北方县镇供水管网水质保障技术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马继伟[2](2021)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改建优化研究 ——以山东某县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作为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其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为人们重视。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城镇化不断提升,乡镇饮用水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根据山东某县市所存在的供水问题进行分析。本区域供水主要问题有:村内配水管网配套不完善的限制,村内集中供水导致村民用水极不方便;水源短缺问题严重;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工作薄弱;大部分乡镇地区管段存在老化现象;个别区域管网埋藏浅,冬天易冻管;一些乡镇管网覆盖率低。发现问题后根据单位人口总和用水量指标预测计算出该市近远期日用水量为7.45万m3和8.68万m3。城区在规划过程中,依据实现最不利点的服务水头0.28MPa、消防时(最不利点)供水水压0.10MPa的规范来规划设计管道网络;非城区按照接入点0.2MPa的规范来规划设计。根据本工程规模大、送水距离长、无复杂地形、是关系民生的重点工程项目的特点,该项目的小管道使用PE管(HDPE,PE100),大管道(600mm以上)采用球墨铸铁管,消防用管使用PE管,管径200mm。本工程加压泵站设计流量Q=2600m3/d,用地指标选定0.3m2/m3/d,泵站用地780 m2。本项目一期投资7470.46万元,二期投资25483.58万元,经国民经济评价后得出,该管网投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要高于社会折现率;经济的净现值都在0以上;经济效益费用比都在1.0以上。因此,这个项目的抗风险能力比较高。为了让本工程能够高效施行,建议相关单位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本工程,并把该项目加入到年度国民经济的实施计划,保障规划资金落实到位。
赵威[3](2021)在《NX水务投资集团智慧水务平台信息规划与实施研究》文中认为
刘广胜[4](2020)在《上海某大型供水厂智能配电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分析重要市政设施用电安全现状,调研智能配电设备元件情况,采用一种智能化的配电系统架构,辅以电力监控、能耗管理、设备运维等多维度管理手段,并将其应用于上海市某大型供水厂改造工程。
陈彦明[5](2020)在《广东省中小型水厂扩建工程方案研究 ——以中山黄圃水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90年代初,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大批中小城镇都建设了水厂,肩负起城镇经济发展保障的任务。经过20多年的运行,这些中小城镇水厂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取水口设置较分散,水源地保护难度较大,极易受突发水质污染影响等,另外由于工艺更新不及时,设备老旧、自动化程度低、工艺落后等问题也比较常见。本文以位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市黄圃水厂为研究对象,致力于研究中小城镇水厂改扩建的优化方案,以期对同类型的工程项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黄圃水厂所在中山市黄圃镇为工业小镇,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制造业发达,设置有多个工业区,工业用水较多,昼夜供水差距大。自1992年投产至今,已安全运行了27年,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多年来我国城市净水处理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新型水泵、阀门、变配电设备等制造技术有了显着提高,给排水、建筑结构及电气等相关专业国家标准、规范等也做了大量修编,对城镇水厂供水可靠性、技术安全性、水质稳定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黄圃镇水厂设计、建造于90年代,已不能满足现行供排水行业要求的现代化城市供水厂相关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量需求,水厂扩建工程要求能够实现供水稳定可靠,以及符合现代化城市供水厂的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本文通过对黄圃水厂水质数据、运行参数、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根据类似工程经验及本项目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科学、可行的方案。具体包括:(1)优选取水水源,根据新水源地的水质条件,选择合理的扩建水处理工艺;(2)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增加了污泥处理系统;(3)进行了水厂的自动化改造以提高管理运行效率。课题针对中小型水厂改扩建工程面临的典型问题展开,成果可供类似水源和面临相似困境的水厂参考,有较好的工程实践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王其[6](2020)在《BIM技术在市政给水厂工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BIM技术拓展应用到市政给水厂工程中,可以有效解决市政给水厂工程建设中的相关问题,提高施工效率,保障工程的综合效益。
平钰柱[7](2020)在《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自动控制设计和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化城市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更加重视,给水厂在不断新建或扩建的同时,也应该对其排放的生产废水的去向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在这些生产废水中,悬浮物的指标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通过对制水工艺的了解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废水主要来自于沉淀池的排泥和滤池的反冲洗。如果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把它们排入附近水体或下水道中,不但会污染水体,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还会对水环境造成巨大的冲击。所以,在现在水资源紧缺,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给水厂的污泥处理方法显得格外重要。本论文研究的课题是基于绍兴市宋六陵水厂净水工艺,在原有污泥处理系统的基础上,结合该水厂对污泥处理的需求,对其排泥水的性质进行研究分析,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给水厂污泥处理工程实例分析,在符合现有运行模式的前提下,设计出一套适用于该水厂的污泥处理工艺流程。通过对干泥量和排泥水量的计算,来确定排泥池、污泥浓缩池、平衡池的处理形式和设计参数。比较现有主要污泥脱水设备的性能、效率以及经济性等方面,来确定脱水设备的选型和配套系统的设计。在此基础上,确定最终实施方案。在这套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对该工艺的污泥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依次进行基础设计、电气设计、自动化控制设计以及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等步骤,达到该水厂对污泥处理的无人值守,远程监控,自动运行的目的。该项目已通过现场调试,实现了给水厂污泥处理的正常运行,达到了验收标准。目前系统稳定、自动化制泥效率高、上清液出水水质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控制目标。该设计为其它城市大型污水处理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刘诺晨[8](2020)在《基于BIM+GIS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对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启了新的模式,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通过我国近几年的综合管廊运营管理,目前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1)综合管廊的运营没有实现信息化、精细化。这就需要建立高标准的综合管廊运维管机制,需要在智慧管廊运维管理系统中完善运营设置。(2)管廊运营功能性不足。综合管廊是一个密闭的地下空间,内部环境比较复杂,入廊管线众多,对综合管廊中的各类附属设施做到齐全设置,才能做到综合管廊的安全高效运行。(3)管廊运营数据分析不足。国内综合管廊的运维中,运用纸质化管理,没有做到综合管廊的智慧化管理,没有运用大数据分析的理念进行综合管廊的运营管理。针对综合管廊运维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建立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本文主要研究了:(1)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模是完成管廊可视化及管廊运维平台的基础,需要在管廊模型建设的时,尽可能详细快速的完成管廊建模。(2)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编码。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平台是以综合管廊模型为核心,而模型信息的编码又是综合管廊智慧化运维的基础要素之一。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外综合管廊编码,尝试建立综合管廊的编码规则,做到综合管廊编码的精细化、规范化。(3)综合管廊可视化。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管廊可视化效果,Fuzor对于综合管廊在施工方面的效果比较好,Lumion对于综合管廊的可视化效果不好,最终确定以Unity3D作为管廊可视化的开发软件。(4)智慧管廊运维平台搭建。本文创新性采用BIM技术、GIS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VR技术实现综合管廊的三维可视化管理,将综合管廊的资产等基础数据实现数字化管理,同时将监控传感信息与三维模型挂接,实现管廊要素动态数据的查询访问,并对管廊提供应急决策服务。本文的研究涉及BIM+GIS技术功能扩展的新方向,即开发平台,同时有涉及到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在综合管廊运维方面提高了运维的效率及数据分析的能力,同时为后续平台功能的扩展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
毛雨[9](2020)在《西安市长安区某自来水厂提质改造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对于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不断提升,作为城市基础保障的城市供水面临着提升品质的实际需求。对于一些老旧自来水厂来说,如何将出厂水质稳定保持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1]内,甚至达到更高标准,已经成为供水企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结合西安市长安区某自来水厂实际情况,通过对该自来水厂提质改造前后的运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最初的设计、运行情况入手,对加药系统、消毒系统、自动化系统及运行工艺等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提质改造技术方案。经改造,加药系统混凝剂单耗减少了约31.1%,助凝剂单耗减少了约46.5%,加氯系统消毒剂单耗减少了约22.9%,平均出厂余氯提高了约21.8%,出厂水水质均符合国家标准,但出厂水浊度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经综合分析,出要是由于水处理工艺设计较早,执行标准较低等问题造成。改造后的自动加药系统药剂投加稳定性更强,可根据原水水质及过程水质反馈进行自动加药,大大减少了人工投加带来的不连续性,也节省了人工成本。次氯酸钠发生器消毒系统安全保障性更强,且消毒效率得到了提升。自动化系统的初期改造解决了以往数据无法集中监控的问题,将各环节数据集中于新建中央控制室,为今后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运行模式打下了基础。结果表明: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开展的工艺系统改造与提升,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可以明显提升生产安全可靠性和供水水质。为周边地区相同工况下,建设年代相似、执行标准较早的水厂提供了参考依据。
施展[10](2019)在《江阴市供水管网实时优化调度系统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供水企业出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考虑,在优化调度时追求向用户能不间断地提供充足的水量和水压,并使供水系统总生产成本最低。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城市出现了多个泵站联合供水的形式,供水系统越来越复杂,导致传统的人工经验调度模式难以处理越来越庞大的数据量。为了适应城市发展、提高优化调度效率,国内的供水优化调度经历了人工调度、计算机辅助预案调度等发展阶段,目前已开始进入计算机实时调度研究阶段。国内不少水司已经完成了供水管网水力模型的构建,并能够使用水力模型出具的优化调度预案指导调度。但是在预案执行过程中,一次性确定的未来24h预测水量并不能快速适应用水量的实时变化,导致预案执行过程中不得不进行数次的人工经验修正,而每一次调度操作带来的压力波动又会使用户端实际用水量再次发生变化,使得调度预案进一步偏离实际。这也导致了调度预案对应的理论节能效果难以在实际调度中体现出来。本文基于大量生产历史数据和国内外相关资料,对供水实时优化调度系统的建立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的目的,是要搭建江阴市在线微观水力模型,并进一步建立江阴市供水管网实时调度系统,将依赖于预案的计算机供水调度过程转化为实时优化调度,然后在实践中结合江阴市供水系统运行管理现状和历史经验,最终实现实用优化调度,使理论上的节能效果真正能够持续应用到日常实践调度中。按照上述研究目的,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1)采用周期因素、移动算术平均法和自回归模型相结合的办法来进行水量预测,并通过对原始数据异常点的剔除或补充来去除伪数据的影响。(2)分析了在线微观水力模型的建模和校核理论方法,针对江阴市供水管网进行了应用实践,并建立了水力模型定期维护机制。(3)在经典优化调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将压力控制点约束条件转化为罚函数的方式,建立了具有实用性的供水优化调度单目标评价体系和遗传算法求解思路;针对系统调度导致的压力不平衡问题,压力约束罚函数得到了进一步优化。(4)以避免直接优化、减少不合理的开关泵次数为目标,进行了调度指令分类和优先级区分,并确立了真正可靠可行的系统决策流程;为适应企业管理现状,在系统中增设了主动计算功能、用餐时段设置功能、指令拆分功能,提升了系统实用性。目前,本文所建立的江阴市供水管网实时调度系统已成功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具有以下效果:(1)节能优势明显,千吨水电耗明显低于人工经验调度3.31%;(2)实时水量预测提前避免管网高压,降低了管网事故率;(3)决策过程迅速,从数据采集至指令发布的全流程周期不超过3min;(4)训练新员工,使其快速适应供水调度工作;(5)使系统与人工操作习惯较好融合,可实现连续24h纯系统方案调度。实践证明,本论文所建立的调度系统具有实时性和实用性。
二、给水厂计算机监控(SCADA)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给水厂计算机监控(SCADA)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2)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改建优化研究 ——以山东某县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用水量预测现状研究 |
1.2.2 给水管网优化研究现状 |
1.2.3 水源规划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1.3.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2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规划期限及范围 |
1.4.1 总体规划期限 |
1.4.2 总体规划范围 |
第2章 该市区域概况及供水现状 |
2.1 规划范围及人口 |
2.2 自然要素 |
2.2.1 区位条件 |
2.2.2 气候条件 |
2.2.3 水文地质 |
2.2.4 河流水系 |
2.3 供水现状 |
2.3.1 供水水源现状 |
2.3.2 供水工程现状 |
2.3.3 供水水质现状 |
2.4 乡镇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1 工程设施方面 |
2.4.2 运行维护方面 |
2.4.3 水源短缺问题严重 |
2.4.4 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工作薄弱 |
2.4.5 大部分乡镇地区管段存在老化现象 |
2.4.6 该市个别区域管网埋藏浅,冬天易冻管 |
2.4.7 西董镇、临池镇、魏桥镇、青阳镇等乡镇管网覆盖率低 |
第3章 城乡一体化供水量分析 |
3.1 用水量计算 |
3.1.1 生活用水量 |
3.1.2 城镇公共用水量 |
3.1.3 管网破漏流失水量和未预见水量 |
3.1.4 总用水量 |
第4章 城乡一体化供水实施方案 |
4.1 规划原则 |
4.2 水质与水压 |
4.2.1 水质 |
4.2.2 水压 |
4.3 水源地选择 |
4.4 水厂规划 |
4.4.1 近期规划 |
4.4.2 远期规划 |
4.5 给水管网规划 |
4.5.1 供水方案 |
4.5.2 管材选择 |
4.5.3 管网水力计算 |
4.5.4 管网水压计算 |
4.6 加压泵站设计 |
4.6.1 泵站设计 |
4.6.2 泵站用地 |
4.7 市政消防给水管网及消火栓设计 |
第5章 供水水质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 |
5.1 保障水质安全的意义 |
5.2 供水监测能力建设 |
5.2.1 供水水质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
5.2.2 水质监测能力规划 |
5.3 保障安全供水的应急措施 |
5.3.1 水源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
5.3.2 水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
5.3.3 发生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 |
5.4 管网漏损监控 |
第6章 投资及经济环境影响评价 |
6.1 投资估算 |
6.1.1 管网投资估算 |
6.1.2 水厂投资估算 |
6.1.3 总投资估算 |
6.2 国民经济评价 |
6.2.1 投资估算国民经济评价 |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上海某大型供水厂智能配电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项目背景 |
2 传统配电系统问题分析 |
3 智能配电系统架构 |
4 上海市某大型供水厂智能配电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智能配电系统设计拓扑 |
4.2 主要硬件设备选型 |
4.2.1 智能中压断路器选型 |
4.2.2 数字化框架断路器选型 |
4.2.3 合理选配智能电力仪表 |
4.2.4 通信元件及网关选型 |
4.2.5 智能化电动机保护控制器 |
4.3 系统功能描述 |
5 结语 |
(5)广东省中小型水厂扩建工程方案研究 ——以中山黄圃水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扩建水处理工艺研究状况 |
1.2.2 污泥处理工艺研究状况 |
1.2.3 水厂自动化改造研究状况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黄圃镇概况与供水现状分析 |
2.1 黄圃镇概况 |
2.2 地形地貌 |
2.3 气候条件 |
2.4 水文 |
2.5 项目建设条件 |
2.5.1 对外交通现状 |
2.5.2 给水现状 |
2.5.3 排水现状 |
2.6 黄圃镇水源现况 |
2.7 黄圃镇供水概况 |
2.8 黄圃镇供水厂现况 |
2.9 黄圃水厂存在问题分析 |
2.9.1 现有水源水质 |
2.9.2 供求问题 |
2.9.3 氯库建设 |
2.9.4 清水池规模 |
2.9.5 排泥水处理系统 |
2.9.6 自动化水平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扩建工程的规模确定和建设目标 |
3.1 给水量规模预测 |
3.1.1 远景用水量预测 |
3.1.2 远景用水量校核 |
3.1.3 供水规模确定 |
3.2 水质目标 |
3.3 水压目标 |
3.4 工艺专业设计目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处理工艺的确定 |
4.1 水处理工艺系统方案 |
4.1.1 絮凝沉淀工艺选择 |
4.1.2 过滤工艺选择 |
4.1.3 消毒工艺选择 |
4.1.4 应急处理技术 |
4.2 排泥水处理工艺系统方案 |
4.2.1 排泥水处理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净水厂排泥水处理系统工艺统计分析 |
4.2.3 排泥水浓缩形式论证 |
4.2.4 脱水工艺论证 |
4.2.5 干泥量计算 |
4.2.6 脱水泥饼的处置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设计方案 |
5.1 主要工程内容 |
5.2 水厂工艺流程 |
5.3 总平面布置 |
5.3.1 总平面内容与主要指标 |
5.3.2 絮凝平流沉淀池下叠清水池 |
5.3.3 均质滤料V型滤池下叠回用水池 |
5.3.4 清水池 |
5.3.5 反冲洗及增压泵房 |
5.3.6 加氯间 |
5.3.7 加药间 |
5.4 排泥水处理工艺方案说明 |
5.4.1 排泥水调节及浓缩池 |
5.4.2 污泥脱水机房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方案 |
6.1 自动化需求分析 |
6.2 自控系统结构组成 |
6.3 系统配置及功能 |
6.3.1 投矾间控制分站 |
6.3.2 加氯间控制分站 |
6.3.3 滤池控制分站 |
6.3.4 一期设备控制分站 |
6.3.5 污泥处理系统控制分站 |
6.3.6 中控室 |
6.3.7 检测仪表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BIM技术在市政给水厂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BIM技术的基本概念 |
2 BIM技术在市政给水厂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
3 BIM技术在市政给水厂工程建设中的实践应用 |
4 结语 |
(7)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自动控制设计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给水厂主要污泥处理方式分析 |
1.2.1 直接排入水体 |
1.2.2 通过排水管道至污水处理厂 |
1.2.3 给水厂自行污泥脱水 |
1.3 国内外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1 国外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2 国内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1.4.2 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背景及参数计算 |
2.1 给水厂供水概述 |
2.1.1 水厂净水工艺现状 |
2.1.2 水厂排泥水处置现状 |
2.1.3 水厂排泥水处置存在问题 |
2.2 排泥水水量及泥量计算 |
2.2.1 干泥量计算 |
2.2.2 排泥水水量计算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工艺及基础设计 |
3.1 工艺设计 |
3.1.1 排泥水收集及处理工艺选择 |
3.1.2 污泥脱水方式选择 |
3.1.3 脱水机械的选择 |
3.1.4 脱水机分离液的处理 |
3.2 工艺流程及物料平衡图 |
3.3 构筑物设计 |
3.3.1 排泥池 |
3.3.2 重力式幅流浓缩池 |
3.3.3 污泥平衡池及进料泵房 |
3.3.4 脱水车间 |
3.4 电气设计 |
3.4.1 负荷及电源 |
3.4.2 供配电系统 |
3.4.3 接地系统及防雷保护 |
3.4.4 电气设备清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化控制设计 |
4.1 控制系统结构 |
4.2 控制模式 |
4.3 控制室 |
4.4 控制单元设计 |
4.4.1 PLC选型 |
4.4.2 PLC组网形式 |
4.4.3 控制原理总图 |
4.4.4 排泥池子站 |
4.4.5 浓缩池子站 |
4.4.6 脱水机房主站 |
4.5 PAM药剂投加控制设计 |
4.6 数据通讯方式 |
4.7 自控设备清单 |
4.7.1 PLC站点设备 |
4.7.2 仪表 |
4.8 试运行效果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视化人机交互平台设计 |
5.1 监控软件 |
5.2 软件设计框图 |
5.3 通讯软件配置 |
5.4 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 |
5.4.1 指示约定 |
5.4.2 系统菜单 |
5.4.3 监控界面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4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BIM+GIS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1.2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3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GIS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2 BIM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族库及综合管廊建模 |
2.1 综合管廊族库构件 |
2.1.1 族的基本概念 |
2.1.2 综合管廊族库创建 |
2.2 综合管廊建模 |
2.2.1 综合管廊节点建模 |
2.2.2 综合管廊标准段建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综合管廊编码 |
3.1 国内综合管廊编码标准 |
3.2 管廊编码的基本概念 |
3.3 设备设施编码原则与编码结构 |
3.3.1 编制原则 |
3.3.2 编制结构 |
3.3.3 编码规则 |
3.4 工程实际编码 |
3.4.1 结构本体编码 |
3.4.2 消防系统编码 |
3.4.3 供配电及照明系统编码 |
3.4.4 管理平台系统编码 |
3.4.5 监控与报警系统编码 |
3.4.6 排水系统编码 |
3.4.7 给水管线编码 |
3.4.8 燃气管线编码 |
3.4.9 控制中心编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管廊可视化研究 |
4.1 管廊可视化软件分析对比 |
4.1.1 Fuzor管廊可视化 |
4.1.2 Lumion管廊可视化 |
4.1.3 Unity管廊可视化 |
4.2 综合管廊可视化研究 |
4.2.1 Unity3D管廊数据库的搭建 |
4.2.2 管廊可视化的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管廊可视化运维平台搭建 |
5.1 系统概述 |
5.2 设计原则和特点 |
5.2.1 设计原则 |
5.2.2 系统特点 |
5.3 系统总体架构 |
5.3.1 系统建设目标 |
5.3.2 系统拓扑图 |
5.3.3 系统描述 |
5.3.4 系统组成 |
5.4 平台实现功能 |
5.4.1 三维建模设计 |
5.4.2 运行管理 |
5.4.3 设备管理 |
5.4.4 巡检导航 |
5.4.5 虚拟漫游 |
5.4.6 大数据分析管理 |
5.4.7 教育培训 |
5.4.8 通讯接口管理 |
5.4.9 应急联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西安市长安区某自来水厂提质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外给水处理工艺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外生产废水回用工艺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外混凝投药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
1.2.4 国内外消毒技术发展现状 |
1.2.5 国内外自动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
1.3 课题的来源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水厂现状运行及存在问题分析 |
2.1 水厂基本情况 |
2.2 原水情况 |
2.2.1 原水水量 |
2.2.2 原水浊度 |
2.2.3 原水温度 |
2.2.4 原水pH |
2.3 水厂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2.3.1 常规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 |
2.3.2 生产废水排放存在的问题 |
2.3.3 加药系统存在的问题 |
2.3.4 加氯系统存在的问题 |
2.3.5 自动化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
2.4 提质改造的必要性 |
2.4.1 提质改造的要求 |
2.4.2 提高供水安全的要求 |
2.4.3 提升自动化程度的要求 |
2.5 研究技术路线 |
3 水厂提质改造分析 |
3.1 远期常规处理工艺改造分析 |
3.1.1 混合反应池 |
3.1.2 斜管沉淀池 |
3.1.3 虹吸滤池 |
3.1.4 清水库 |
3.1.5 送水泵房 |
3.2 远期生产废水处理系统改造分析 |
3.2.1 生产废水处理 |
3.2.2 污泥处理 |
3.2.3 废水处理控制系统 |
3.3 近期加药系统改造分析 |
3.3.1 混凝剂储存及投加改造 |
3.3.2 助凝剂储存及投加改造方案 |
3.3.3 预处理投药工艺选择 |
3.4 近期加氯系统改造分析 |
3.4.1 液氯消毒 |
3.4.2 成品次氯酸钠消毒 |
3.4.3 次氯酸钠发生器消毒 |
3.5 近期自控系统改造方案 |
3.5.1 升级改造原则 |
3.5.2 参考依据 |
3.5.3 近期方案选择 |
3.6 远期智慧水务规划 |
3.6.1 新增调度综合管理平台 |
3.6.2 建立APP应用系统 |
3.6.3 智慧水务应用优势 |
4 近期提质改造后实际运行工况分析 |
4.1 加药系统改造后运行情况 |
4.1.1 设备及系统概述 |
4.1.2 系统运行情况 |
4.2 加氯间改造后运行情况 |
4.2.1 设备及系统概述 |
4.2.2 安全生产 |
4.2.3 系统运行情况 |
4.3 配套电气、自控、变配电室及中控室改造后运行情况 |
5 提质改造后实际运行数据分析 |
5.1 混凝剂加药系统改造后实际运行分析 |
5.1.1 供水量对比 |
5.1.2 混凝剂消耗对比 |
5.1.3 混凝剂消耗稳定性对比 |
5.1.4 出厂水浊度对比 |
5.1.5 混凝加药系统综合对比分析 |
5.2 助凝剂加药系统改造前后运行对比分析 |
5.2.1 供水量对比 |
5.2.2 助凝剂消耗对比 |
5.2.3 助凝剂消耗稳定性对比 |
5.2.4 助凝剂系统综合对比分析 |
5.3 加药系统改造成本分析 |
5.3.1 人工成本 |
5.3.2 改造成本 |
5.3.3 社会效益 |
5.4 加氯系统改造前后运行对比分析 |
5.4.1 安全性对比 |
5.4.2 氯耗及出厂水余氯对比 |
5.5 加氯系统改造成本分析 |
5.5.1 次氯酸钠消毒剂成本 |
5.5.2 液氯消毒剂成本 |
5.5.3 改造成本 |
5.5.4 社会效益 |
5.6 制水成本分析 |
5.7 配套电气、自控、变配电室及中控室改造前后运行对比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江阴市供水管网实时优化调度系统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管网模型研究现状 |
1.2.2 水量预测研究现状 |
1.2.3 优化调度决策研究现状 |
1.2.4 优化调度系统应用现状 |
1.2.5 国内优化调度系统存在问题 |
1.3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江阴市用水量预测 |
2.1 周期因素 |
2.2 移动算术平均法 |
2.3 自回归误差修正 |
2.4 原始数据处理 |
2.5 预测参数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江阴市供水管网微观水力模型 |
3.1 原始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3.1.1 数据分类 |
3.1.2 管网简化 |
3.2 管网水力计算 |
3.3 微观模型校核 |
3.3.1 压力控制点选取 |
3.3.2 管网参数校核 |
3.3.3 水泵参数校核 |
3.3.4 模型精度 |
3.4 模型更新维护 |
3.4.1 拓扑和阀门更新 |
3.4.2 抄收水量更新 |
3.4.3 在线监测设备更新 |
3.4.4 校核参数更新 |
3.5 模型预案调度 |
3.5.1 优化调度理论 |
3.5.2 节能效果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江阴市供水调度系统建立 |
4.1 提高决策效率 |
4.1.1 压力模拟误差修正 |
4.1.2 硬约束软化 |
4.1.3 新目标函数确立 |
4.2 提高方案实用性 |
4.2.1 搭建分层寻优过程 |
4.2.2 增加预测和保障时长 |
4.3 避免压力不平衡 |
4.3.1 不平衡实例分析 |
4.3.2 平衡因素加入压力约束函数 |
4.4 零星实用性优化 |
4.4.1 特殊时段调度 |
4.4.2 避免水锤风险 |
4.4.3 主动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江阴市供水调度系统应用 |
5.1 水量预测 |
5.2 模型模拟 |
5.3 水泵状态读取 |
5.4 优化调度过程 |
5.5 个性设置 |
5.6 压力控制及节能效果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江阴市智慧水务基础 |
附录 B 水量预测记录 |
附录 C 部分调度过程记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给水厂计算机监控(SCADA)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方县镇供水管网水质保障技术评估研究[D]. 张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改建优化研究 ——以山东某县市为例[D]. 马继伟.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3]NX水务投资集团智慧水务平台信息规划与实施研究[D]. 赵威. 宁夏大学, 2021
- [4]上海某大型供水厂智能配电系统设计与应用[J]. 刘广胜. 建筑电气, 2020(08)
- [5]广东省中小型水厂扩建工程方案研究 ——以中山黄圃水厂为例[D]. 陈彦明.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6]BIM技术在市政给水厂工程中的应用[J]. 王其. 中国设备工程, 2020(12)
- [7]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自动控制设计和应用[D]. 平钰柱.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BIM+GIS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研究[D]. 刘诺晨.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0(02)
- [9]西安市长安区某自来水厂提质改造研究[D]. 毛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江阴市供水管网实时优化调度系统建立及应用[D]. 施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