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达明[1](2021)在《背越式跳高助跑与起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越式跳高是集速度、弹跳力、柔韧性于一体的田赛项目,它由助跑、起跳、腾空、过杆和落地四部分组成。其中助跑和起跳的最佳结合是决定跳高的过杆着地效果,是直接影响到技术的全面发挥和背越式跳高成绩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提高学生跳高成绩,助跑与起跳技术的合理性教学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辛赜[2](2020)在《PBL模式在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中的探究 ——以高中物理“重心与平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教育部于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对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落实要求,并指出高中生应当具有批判性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传统讲授式教法的影响下,教材与现实之间仍缺乏联系,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落实新课程标的要求,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拓展思路,积极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围绕现实问题展开教学的新模式。于是,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 learing,PBL)逐渐进入了教育者的视野。PBL在北美医学界数十年的探究中已被证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然而,由于中西文化和教育背景的不同,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将PBL移植到中国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困难,至今尚未能大范围推广。笔者通过阅读大量中国医药卫生领域与中学物理领域进行PBL教学实践的相关文献,结合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将从师生观念,教学资源,课程特性等方面,论述PBL本土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相关实施建议。并着重从《新课标》中提升高中生核心素养四方面水平的教育理念出发,将核心素养的各部分要素融入PBL的教学框架之中,整合出一套可适用于中国当下教育环境的活动程序,用以教学设计的指导。PBL在中国本土发展受限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在于相关教学设计的数量不多,广度不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虽然高中物理的“重心”知识点与生活联系紧密,能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但在教材中尚未形成系统性的教学思路,是值得研究与开发的,可作为PBL教学模式本土化教学设计的内容。本文将从不同阶段学生对重心概念的思维特点和已有经验出发,结合所收集的与重心相关的教学素材,融入相关知识点,设计了一系列基于PBL理念的中学重心教学案例,以期在为PBL扩充教学资源的同时,供一线教育研究者参考。综上,本文主要探讨四个方面的问题:1.分析PBL教学模式在中国本土中学物理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实施上的建议;2.结合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将核心素养提升的各个要素融入PBL的活动程序与教学设计的开发中;3.收集重心相关教学素材,针对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素材选择与操作分析;4.基于PBL模式,将素材编写成一系列完整的教学设计以用于未来中学物理的课堂实践。
王凉爽[3](2017)在《PBL教学法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背越式跳高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也在积极的寻求着自己的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体育教育人才的重任。学校应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老师输出,学生接收的模式。当前,传统教学法仍旧主宰着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堂,导致许多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和综合能力缺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基础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是体育教育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将PBL教学法应用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中,旨在探讨PBL教学法在田径普修课教学中的教学效果,为田径教学寻求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出有益尝试。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专家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选定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5级两个班36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根据选定的教学内容背越式跳高,实验班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学实验结束后,对两班学生的运动成绩,技评成绩,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中运用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在运动成绩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而在技评成绩方面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2.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中运用PBL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显着地效果。3.PBL教学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虽然在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显着效果。4.PBL教学法解决了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的困境,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曾文斌[4](2014)在《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影片拍摄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决赛成绩在2.20米以上的前七名运动员助跑与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我国跳高运动员的成绩,以及在跳高过程中这七名运动员的助跑与起跳技术,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成绩和完成动作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优缺不足,从而能够为我国跳高事业提供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分析,我国选手最后一步步长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有显着性差异。我国运动员步长与身高比例虽然较小、身体重心起伏不大,但用时较长,动作有制动迹象,影响了助跑与起跳的衔接。(2)我国运动员背越式跳高助跑最后两步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均低于世界优秀选手。运动员倒数第一步开始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比倒二步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略有下降,倒数第一步离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下降最大。(3)7名运动员倒二步比倒三步的身体内倾角都有所增大,被试中有两名运动员出现了倒一步比倒二步身体内倾角减小的迹象,其中王臣减小了6.5度,陈骥减小了1.8度,说明这两位运动员在助跑最后一步时助跑速度有所减小,身体重心升高,较少了起跳时的垂直动力。(4)我国运动员倒三步的身体重心都略高于国外的优秀运动员,而且身体重心高度起伏较大。部分运动员倒一步的身体重心高度高于倒二步,冯晓明和高文博的倒一步比倒二步分别高0.1米和0.16米,身体重心起伏较大,不利于保持速度,减小了起跳的能量转换。(5)本文被试在起跳阶段起跳腿着地瞬间的着地角平均为54.88度。冯晓明的着地角最大是57.13度,陈骥的着地角最小是52.76度,而第一名张树峰的着地角是56.14度,通过视频,我们看到张树峰的整个动作非常协调,尤其是助跑的最后一步和起跳的结合非常流畅。相比之下,陈骥的助跑和起跳的衔接则显逊色。(6)我国运动员起跳阶段起跳脚着地蹬伸瞬间水平速度损失率为23.91%,而世界优秀运动员为36.73%,差异的原因与运动员肢体肌肉力量的大小有关。(7)本文被试起跳阶段起跳脚最大缓冲时的膝关节平均角度为139.07度,起跳蹬伸阶段髋、膝、踝的蹬伸角度都较低,蹬伸不充分。建议:(1)助跑训练中,运动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弧线助跑速度的训练,积极主动地加速、快速踏上起跳点,寻找适合个人弧线助跑技术,在提高助跑速度的基础上,加强倒二步不减速的训练,争取在现有成绩上突破瓶颈。(2)训练中不断加强肢体力量的训练,为提高起跳的技术动作,起跳训练中找准适合自已的方式,在增大水平速度的基础上控制身体重心的高度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起跳效果。(3)针对运动员起跳蹬伸不充分,训练中应加强运动员专项的腿部支撑力量的训练,加大髋、膝、踝三关节配合的协调性训练。
朱永博[5](2011)在《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学生运动技术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运动技术的评价,缺乏一个较为统一的定量评价标准,存在评价过程和评价方式不易操作等问题。本研究以甘肃省7所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开设的六个项目,既短跑、跨栏、跳远、跳高、铅球、标枪的运动技术教学中技术评价标准为研究对象,以甘肃省7所体育院系的田径专业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层次分析等方法,构建了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运动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运动技术评价的定量标准,为田径教师的教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并为其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定量评价指标和综合评定方法,为田径技术教学的评价提供实践操作依据。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1、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田径技术的教学评价包括达标与技术评定两个方面,其中达标属于定量评价,技评属于定性评价,并将定性与定量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2、田径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运动技术的基本评价方式是以教师的观察为主要手段,而观察的基础条件与教师自身对运动技术的理解和认知有关,为评价者提供在观察基础上的定量评价指标,是解决评价过程中主观性因素的基本途径之一。3、田径技术教学中的评价应遵循基本的三个维度,即规范性、实效性、协调性。规范性指标要满足动作技术规格的基本要求,符合动作技术的生物学原理;实效性指标指运动技术以及组成该运动技术的基本环节的目的达到的程度与结果;协调性指标是运动技术的技术表现特征。4、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运动技术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包括挺身式跳远、背越式跳高、100米跑、100/110米栏、背向滑步推铅球与掷标枪六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运动技术评价包括指标体系、指标权重体系和评定标准三个部分。研究建议:1、从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运动技术教学学生运动技术评价的方法看,教师观察是主要手段。教师对运动技术的认知、评价的组织对评价的结果有重要的意义。应深入开展对学生运动技术评价的理论研究,加强理论对评价的指导作用,提高评价的准确性。2、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的教学,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规范的技术规格及要求,提高其教学能力,重点不在于鉴别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以技术评定为主要内容。3、该研究制定的评价体系,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判断的其科学性、准确性和合理性。因此,该评价体系只是一种探索和尝试,在实际教学评价中应不断完善和改进,以适应教学评价的要求。
周荣西[6](2010)在《试论背越式跳高过杆的最佳时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以及人体受力后的运动趋势的知识对背越式跳高进行讨论,以及探讨人体在起跳后受力的作用影响下如何选择过杆背弓的最佳时机。从而提高起跳后人体所获得的有限高度下过杆背弓动作成功率。
潘志国,魏成玉[7](2008)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CAI课件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根据当前背越式跳高技术发展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研制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CAI课件并运用于教学进行教学实验研究,以期对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做出积极的贡献,并对田径技术教学CAI课件的制作提供参考。
张尚晏[8](2003)在《动作示范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在长期的背越式跳高教学实践中,通过正确、得当的直观动作示范,可以消除学生畏惧心理,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有效地提高技术水平。
周辉[9](2001)在《探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表明在跳高运动发展进程中 ,背越式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最先进的一种技术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深受学生喜爱 .背越式跳高的技术难点是过杆的背弓躺卧动作 ,而影响这一动作的关键就在于起跳时的蹬地角度和倒肩时机 .本文探讨的问题着重是关于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 ,倒肩过早的错误原因及纠正方法
宋殿春,于晓红[10](2001)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指出
二、探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背越式跳高助跑与起跳(论文提纲范文)
1、确定起跳点 |
2、调整起跳点 |
3、确定背越式跳高助跑弧线 |
4、背越式跳高助跑与起跳基本教学 |
5、纠正助跑与起跳技术 |
6、提高助跑速度与起跳力量性练习 |
7、提高助跑与起跳准确性练习 |
8、加强心理辅导 |
(2)PBL模式在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中的探究 ——以高中物理“重心与平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学生解决物理现实问题能力的薄弱 |
1.1.2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与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 |
1.1.3 PBL教学模式在中国的发展 |
1.1.4 重心概念未能被整合成系统化的教学资源 |
1.1.5 科学探究课程开发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2.PBL的理论基础与中国本土化的探索 |
2.1 PBL的含义 |
2.1.1 国内外学者对PBL的解读 |
2.1.2 从师生两方面对PBL含义的解读 |
2.2 PBL的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人本主义理论 |
2.2.3 情景教育理论 |
2.2.4 合作学习理论 |
2.3 PBL与已有教学模式的区别 |
2.3.1 与问答式教学的区别—问题处理者的不同 |
2.3.2 与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区别—活动自主性的差异 |
2.4 PBL的本土化困难分析与提议 |
2.4.1 PBL在本土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 |
2.4.2 对PBL在中国本土化应用的提议 |
2.5 PBL运用于中学物理教学的效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核心素养下的PBL教学模式设计 |
3.1 基于核心素养水平提升的PBL模式要素研究 |
3.1.1 关于物理观念水平的维度分析 |
3.1.2 关于科学思维水平的维度分析 |
3.1.3 关于科学探究水平的维度分析 |
3.1.4 关于科学态度与责任的维度分析 |
3.2 融入核心素养要素的PBL教学流程构建 |
3.2.1 巴罗斯医生的五步教学模型及其扩展研究 |
3.2.2 融入核心素养要素的PBL七步活动程序设置 |
3.3 基于核心素养水平提升的PBL教学模式特征 |
3.3.1 问题选择的要素 |
3.3.2 教学活动的特色 |
3.3.3 教学评价的手段 |
3.4 PBL教学模式的设计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4.PBL 模式下高中“重心—平衡”的教学素材选择 |
4.1 重心教学资源整合 |
4.1.1 重心教学设计综述 |
4.1.2 重心教学素材整合 |
4.1.3 PBL指导指导“重心与平衡”教学设计开发的优势 |
4.1.4 当前研究与教学设计的不足 |
4.2 学生对重心概念的认知发展过程 |
4.3 高中“重心—平衡”部分问题链设计 |
4.3.1 教材分析 |
4.3.2 高中重心探究课程线索整理 |
4.4 高中重心部分教学的素材选择 |
4.4.1 探究人体起立的条件·上 |
4.4.2 “空中楼阁”的搭建 |
4.4.3 探究人体起立的条件·下 |
4.4.4 欹器制作 |
5.PBL模式下高中“重心—平衡”的教学设计 |
5.1 教学流程设计 |
5.1.1 课程三维目标 |
5.1.2 课前准备 |
5.1.3 教学流程预设 |
5.2 辅助学习工具—学习单设计 |
5.3 教学评价部分设计 |
6.重心综合性习题课资源开发 |
6.1 能否推倒云梯 |
6.1.1 问题综合分析 |
6.1.2 教学流程预设 |
6.2 滑笔(书)游戏 |
6.2.1 问题综合分析 |
6.2.2 教学流程预设 |
6.3 背越式跳高动作解析 |
6.3.1 问题综合分析 |
6.3.2 教学流程预设 |
7.总结与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1.1 PBL模式的基本要素与新课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理念相契合 |
7.1.2 在当前中国的教育环境下PBL能成为传统教学有效的补充手段 |
7.1.3 以PBL为指导完成“重心-平衡”教学案例的系列设计 |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7.2.1 教学设计缺乏教学实践的支持 |
7.2.2 未能找出能有效测试学生对重心概念掌握程度的测试工具 |
7.2.3 教学设计相对保守 |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
7.3.1 开发本土化的PBL课程 |
7.3.2 践行PBL探究课程的实践 |
7.3.3 引入高端的科学探究设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PBL教学法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背越式跳高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要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 |
1.1.2 体育师资的培养要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 |
1.1.3 高校体育教学要符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 |
1.1.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的改革要选择适合自身的方法 |
1.2 研究意义 |
1.3 PBL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
1.4 PBL教学法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征 |
1.4.1 PBL教学法的基本要素 |
1.4.2 PBL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
1.5 PBL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1.5.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5.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1.5.3 情境学习理论 |
1.5.4 合作学习理论 |
1.6 相关文献综述 |
1.6.1 国外有关PBL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1.6.2 国内有关PBL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1.6.3 国内体育学科中PBL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1.6.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专家调查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2.2.5 教学实验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前测结果与分析 |
3.1.1 实验前两班学生背越式跳高基础、认知水平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
3.1.2 实验前两班学生身体形态和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
3.2 实验后测结果与分析 |
3.2.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运动成绩和技评成绩的比较与分析 |
3.2.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兴趣的比较与分析 |
3.2.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比较与分析 |
3.2.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的比较与分析 |
3.2.5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比较与分析 |
3.2.6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创新能力的比较与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综述 |
1.1.1 背跃式跳高起源及发展 |
1.1.2 国内学者跳高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影片拍摄法 |
2.2.3 录像解析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完成论文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助跑最后两步运动学分析 |
3.1.1 助跑最后两步节奏运动学分析 |
3.1.2 助跑最后两步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分析 |
3.1.3 助跑最后两步身体内倾角分析 |
3.1.4 助跑最后两步身体重心高度变化 |
3.2 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
3.2.1 起跳阶段起跳脚着地瞬间的运动学分析 |
3.2.2 起跳阶段起跳脚最大缓冲瞬间的运动学分析 |
3.2.3 起跳阶段起跳脚最大蹬离地面瞬间的运动学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承诺书 |
(5)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学生运动技术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综述 |
1.2.1 评价概念 |
1.2.2 评价的理论基础 |
1.2.3 教学评价 |
1.2.4 体育教学评价 |
1.2.5 运动技术评价 |
1.2.6 有关评价的方法 |
1.3 研究综述 |
1.3.1 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技术评价的研究 |
1.3.2 田径达标评价的研究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学生运动技术评价的分析 |
3.1.1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学生运动技术评价的现状分析 |
3.1.1.1 达标与技评的分析 |
3.1.1.2 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3.1.2 学生运动技能的表现特点 |
3.1.3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技术教学学生运动技能评价的维度 |
3.2 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学生运动技术评价标准的制订 |
3.2.1 挺身式跳远学生运动技术评价标准的制订 |
3.2.2 背越式跳高学生运动技术评价标准的制订 |
3.2.3 100米跑学生运动技术评价标准的制订 |
3.2.4 110米栏/100米栏学生运动技术评价标准的制订 |
3.2.5 背向滑步推铅球学生运动技术评价标准的制订 |
3.2.6 掷标枪学生运动技术评价标准的制订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致谢 |
(6)试论背越式跳高过杆的最佳时机(论文提纲范文)
1. 背越式跳高中“倒肩过早”产生的原因 |
1.1 助跑路线不合理 |
1.2 助跑速度过快 |
1.3 最后一步脚太慢 |
2. 形成背对横杆完成背弓姿势过杆的因素 |
3. 怎样有助于背对横杆完成背弓过杆姿势 |
4. 背弓“最佳时机”的选择是提高成功率最好条件 |
(7)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CAI课件的研制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2 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CAI课件的研制 |
2.1 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CAI制作的理论定位 |
(1) CAI的理论发展。 |
(2) 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CAI的理论定位。 |
2.2 课件内容的确定 |
2.3 媒体信息的选择 |
2.4 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CAI课件的编制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对学生达标、技评上的比较分析 |
3.2 实验组学生运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CAI课件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8)动作示范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初学阶段 |
1. 坚持正面示范,做到动作示范经常化 |
2. 确保动作示范质量,消除学生畏惧心理 |
3. 把握示范时机,便于学生接受 |
4. 遵循教学规律,确定示范方式 |
二、掌握阶段 |
1. 正面强化示范 |
2. 正误对比示范 |
3. 利用语言强化示范 |
三、提高阶段 |
1. 启发式示范 |
2. 鼓励性示范 |
3. 观摩式示范 |
四、探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背越式跳高助跑与起跳[J]. 李达明.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19)
- [2]PBL模式在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中的探究 ——以高中物理“重心与平衡”为例[D]. 辛赜.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PBL教学法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背越式跳高教学为例[D]. 王凉爽.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 [4]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 曾文斌. 山西大学, 2014(03)
- [5]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学生运动技术评价研究[D]. 朱永博. 西北师范大学, 2011(01)
- [6]试论背越式跳高过杆的最佳时机[J]. 周荣西. 青年文学家, 2010(14)
- [7]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CAI课件的研制与应用研究[J]. 潘志国,魏成玉.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8(01)
- [8]动作示范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运用[J]. 张尚晏.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25)
- [9]探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 周辉. 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 2001(S1)
- [10]背越式跳高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宋殿春,于晓红. 中国学校体育,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