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ffect of Zinc Intake on Fetal and Infant Growth Among Chinese Pregnant and Lactating Women~1(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文[1](2021)在《孕期膳食铜摄入量对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太原市孕妇每日来源于不同种类食物的铜元素摄入量及铜元素摄入总量,检测孕妇血浆铜水平,探讨铜元素摄入量与孕妇血浆铜水平的关系;探讨孕期膳食铜元素摄入水平及各类富铜食物对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为根据地域膳食特点,指导孕妇合理膳食,减少铜摄入不足对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期间,选取某医院396对母婴对纳入研究。以面对面填写调查表的形式,收集记录孕妇基本人口学特征信息、孕期各类食物摄入频率和摄入量情况,并采集孕妇空腹静脉血。随访至娩出新生儿,记录新生儿出生体重、性别和胎龄信息。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检测孕妇血浆铜元素含量。采用Epidata3.1软件对调查表进行平行双录入,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24.0软件,多组间方差分析或两组间t检验,Kruskal-Wallis H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Spearman秩相关作变量间关联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用于出生体重影响因素分析,用相对危险度(RR)表示孕期铜元素摄入不足对胎龄和胎龄别体重的影响。结果:1.孕妇膳食铜元素摄入情况396名孕妇平均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中位数为1.620mg,四分位数间距为1.268mg~2.215mg。共6.31%(25人/396人)的孕妇存在膳食铜元素摄入量不足,其中孕早期未达推荐摄入量的孕妇占6.30%(15人/240人);孕中期未达推荐摄入量的孕妇占6.40%(10人/156人)。来源于前5位含铜食物的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中位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谷类:0.615(0.430~0.904)mg,坚果类:0.167(0.003~0.412)mg,蔬菜类:0.166(0.083~0.249)mg,豆类:0.129(0.043~0.091)mg,水果类:0.120(0.060~0.180)mg。经Mann-Whitney U检验,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不足的孕妇对该5类食物的铜元素摄入量均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膳食铜元素摄入量与孕妇血浆铜含量的关系孕妇血浆铜含量为1.278mg/L(1.034mg/L~1.558mg/L)。经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孕妇每日铜元素总摄入量与孕期血浆铜含量之间相关性未见明显的统计学意义(r=0.072,P=0.172)。但来源于豆类食物的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与孕妇血浆铜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r=0.117,P=0.026),提示来源于豆类食物的铜摄入量越高,孕妇血浆铜水平越高。3.膳食铜元素摄入量与新生儿出生结局指标(1)新生儿出生体重396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297.02±416.027)g,在正常范围内的人数占92.2%(365人),低出生体重儿占3.3%(13人),巨大儿占4.5%(18人)。经方差分析,孕前BMI值<18.5kg/m2、18.5kg/m2~23.9kg/m2、≥24kg/m2三组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依次递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45,P=0.049)。以出生体重作为因变量(Y),将孕期血浆铜含量、来源于各类食物的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为自变量(X)引入多重回归,建立多重回归方程。结果提示孕期来源于蛋类食物的铜每日摄入量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β’=0.132,P<0.001)。尚未发现母亲血浆铜和来源于其他几类食物的每日铜元素摄入量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影响(P>0.05)。(2)胎龄396例新生儿中,早产儿占3.8%(15例),早期产儿占26.8%(106例),足月儿人数最多,占66.2%(262例),过期产儿占3.0%(12例)。经Mann-Whitney U检验,男婴、女婴的胎龄组别构成比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990,P=0.003)。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191例男婴中,母亲孕期来源于坚果类、蔬菜类食物的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与胎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154,P=0.042,r=0.151,P=0.038);与摄入正常组相比,摄入不足组发生早期产出生结局的相对危险度(RR)为0.550(95%CI:0.157~1.931),尚未发现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205例女婴中,母亲孕期的每日铜元素总摄入量和来源于5类食物的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与胎龄之间的相关性未见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与摄入正常组相比,摄入不足组发生早期产出生结局的相对危险度(RR)为0.868(95%CI:0.305~2.474),尚未发现统计学意义。(3)胎龄别体重396例新生儿中,小胎龄儿占5.8%(23例),适于胎龄儿占87.3%(345例),大胎龄儿占6.8%(27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每日铜元素总摄入量、来源于前5类食物的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与胎龄别体重之间的相关性未见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与摄入正常组相比,摄入不足组发生娩出小于胎龄儿的相对危险度(RR)为0.715(95%CI:0.101~5.061),发生娩出大于胎龄儿的相对危险度(RR)为1.807(95%CI:0.586~5.576),尚未发现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次研究发现共有6.31%的孕妇存在每日铜元素摄入水平不足。铜元素的主要膳食来源为:谷类、坚果、蔬菜、豆类、水果。尚未发现膳食铜元素总摄入量与孕妇血浆铜含量存在关联,但是增加豆类食物的摄入量可以增加孕妇血浆铜含量。2.研究发现来源于蛋类食物的铜元素每日摄入量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来源于坚果类、蔬菜类食物的铜元素每日摄入量与男婴胎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建议本地女性孕期应增加水产类、肉类、豆类等富铜食物的摄入,同时加强平衡膳食宣教,以保证孕期每日铜摄入量充足。
王烟[2](2021)在《FADS1基因变异对母体血浆及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母乳是婴儿的完美营养,这是数百万年进化的结果,使母乳完全符合婴儿的需求。母乳是一种极其复杂且高度可变的生物流体,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它可以在促进婴儿自身免疫系统成熟的同时,为婴儿提供营养并保护他们免受疾病侵害。母乳的成分会因多种因素而发生变化,并根据其年龄和其他特征来满足婴儿的需求。脂肪酸是人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婴儿的神经发育和免疫功能,并提供约50%的乳汁能量。母乳中的脂肪酸来源于母体储存、乳腺的内源性合成和母体血浆的摄取。δ-5去饱和酶基因(fatty acid desaturase genes,FADS1)变异已被证明在人乳中影响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LC-PUFA)合成。但是FADS1基因中很多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未被鉴定,并且如何影响乳汁PUFA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搜索国内外关于FADS1基因变异与PUFA水平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并进一步收集长春地区孕妇血液样本,验证FADS1基因变异与血浆磷脂PUFA水平的关系。通过DHA干预,分析FADS1基因变异对乳汁PUFA的影响机制;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可能与FADS1基因靶向结合的mi RNA,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 RNA是否与FADS1基因靶向结合。收集产后健康乳母乳汁,探讨基因变异与mi RNA对乳汁PUFA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FADS1基因变异与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关联分析目的:对FADS1基因变异与PUFA水平进行荟萃分析,进一步检测孕妇血浆脂肪酸水平,分析FADS1基因变异与孕妇LC-PUFA水平的关系,明确SNP对PUFA水平的影响。方法:使用四个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重要关键词如脂肪酸、单核苷酸多态性、δ-5去饱和酶基因(英文:fatty acid,SNP,FADS1 gene)和rs174546/rs174547等,搜索在2020年10月5日前发表的中英文文献。使用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纳入在长春某三甲医院分娩的孕妇11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收集基本信息和血液样本。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血浆磷脂脂肪酸水平,采用Sequenom Mass Array系统对FADS1基因rs174546和rs174547位点进行基因分型,IBM SPSS 24.0软件分析基因变异对PUFA水平的影响。结果:1.rs174546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C基因型相比,CT+TT基因型携带者亚油酸(linoleic acid,LA)、二高-γ-亚麻酸(dihomo-gamma-linolenic acid,DGLA)和α-亚麻酸(alpha-linolenic acid,ALA)水平显着升高(P<0.05),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水平显着下降(P<0.05)。2.rs174546与酶活性水平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C基因型相比,CT+TT基因型携带者δ-5去饱和酶(δ-5 fatty acid desaturase,D5D)活性(AA/DGLA)、n-6途径(AA/LA)和n-3途径(EPA/ALA)合成效率显着下降(P<0.05)。3.rs174547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TT基因型相比,TC+CC基因型携带者LA和ALA水平显着升高(P<0.05),γ-亚麻酸(gamma-linolenic acid,GLA)、AA、EPA和DHA水平显着下降(P<0.05)。4.rs174547与酶活性水平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TT基因型相比,TC+CC基因型携带者D5D和δ-6去饱和酶(δ-6 fatty acid desaturase,D6D)活性(GLA/LA)以及n-6途径合成效率显着下降(P<0.05)。5.孕妇血浆中LA百分含量最高。6.rs174546和rs174547完全连锁不平衡(R2=1)。7.在n-6 PUFA中,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LA(P=0.002)和DGLA(P=0.047)水平显着升高,而AA(P<0.001)水平显着降低。8.在n-3 PUFA中,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产物EPA(P=0.031)和DHA(P=0.004)水平显着降低。9.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D5D活性(P<0.001)和D6D活性(P=0.050)水平降低;n-3途径(P=0.001)和n-6途径(P<0.001)合成效率显着下降。结论:1.meta分析显示,rs174546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LA、DGLA和ALA水平升高,AA、EPA和DHA水平以及D5D、n-3途径和n-6途径合成效率明显下降。rs174547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LA和ALA水平明显升高,GLA、AA、EPA和DHA水平以及D5D、D6D和n-6途径合成效率显着下降。2.rs174546和rs174547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血浆LA、DGLA水平升高,AA、EPA和DHA水平以及D5D、D6D、n-3途径和n-6途径合成效率明显下降。第二部分:DHA干预对不同FADS1基因型乳母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影响目的:探讨DHA摄入对FADS1基因不同SNP的PUFA水平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共纳入73例健康乳母,在产后60±5天进行DHA补充剂420 mg/d干预30天,收集干预前后的乳汁。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母乳中PUFA水平,采用Sequenom Mass Array系统对FADS1基因rs174546、rs174547、rs174553和rs174556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q PCR方法检测FADS1/2/3基因和转录因子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transcription factors sterol-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REBP-1c)、过氧化酶体增值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γ,PPARγ)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IBM SPSS 24.0分析DHA摄入与基因变异对乳汁PUFA水平及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与DHA补充前相比,DHA补充后DGLA(P=0.002)水平显着下降,DHA(P<0.001)水平显着升高。2.与DHA补充前相比,DHA补充后PPARγ的m 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31)。3.DHA补充前,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FADS1基因次等位基因携带者GLA和AA水平以及D5D活性水平显着降低(P<0.05);次等位基因携带者D6D活性水平的显着降低仅在rs174556基因型中发现(P=0.036)。4.DHA补充后,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携带者AA和EPA水平以及D5D活性和n-3和n-6途径合成效率显着降低(P<0.05),次等位基因携带者D6D活性水平的显着降低仅在rs174556基因型中发现(P=0.040)。5.在不同基因型组间,与DHA补充前相比,DHA补充后DGLA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而DHA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6.DHA补充前,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rs174546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FADS2和FADS3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rs174556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FADS1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20)。7.DHA补充后,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携带者FADS1、FADS2和FADS3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8.在次等位基因携带者组,与DHA补充前相比,DHA补充后FADS1和PPARγ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结论:1.DHA补充使乳母乳汁中DGLA水平显着降低,DHA水平显着升高,PPARγ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DHA补充使FADS1基因次等位基因携带者乳汁FADS1和PPARγ表达显着降低。2.DHA干预前后,FADS1基因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乳汁AA水平和D5D活性水平显着下降,表明相同剂量的DHA补充没有改善基因型引起的脂肪酸水平差异;rs174546次等位基因携带者FADS2和FADS3表达水平显着降低,rs174556次等位基因携带者FADS1表达水平显着降低。第三部分:mi R-149-5p靶向FADS1基因对乳汁PUFA的调控作用目的:探讨FADS1基因变异和mi R-149-5p对PUFA水平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FADS1基因SNP位点及其连锁不平衡位点进行功能性预测。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在HEK293T细胞中验证mi RNA对FADS1基因位点的靶向作用。纳入24例健康乳母,收集产后40~65天乳汁。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母乳中PUFA水平,检测FADS1 rs174546基因型,采用q PCR方法检测FADS1/2/3基因和转录因子SREBP-1c、PPARγm RNA和mi R-149-5p的相对表达水平。IBM SPSS 24.0分析rs174546与mi R-149-5p对乳汁PUFA水平及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rs174546位点可能与mi R-149-5p结合。2.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FADS1 rs174546次等位基因T可与mi R-149-5p靶向结合。3.与rs174546野生型CC基因型相比,突变型TT基因型乳汁中D6D活性水平(P=0.044)和n-3途径(P=0.014)合成效率显着下降。4.与rs174546野生型CC基因型相比,突变型TT基因型乳汁中FADS1(P<0.001)和FADS3(P=0.007)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5.与rs174546野生型CC基因型相比,突变型TT基因型乳汁中mi R-149-5p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2)。结论:1.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了mi R-149-5p和FADS1基因rs174546次等位基因T位点存在特异性结合。2.rs174546次等位基因型乳母乳汁mi R-149-5p水平较高;FADS1和FADS3基因m RNA表达水平下降;D6D活性水平和n-3途径合成效率下降。总结:1.FADS1基因rs174546和rs174547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PUFA底物水平升高,PUFA产物水平降低。2.FADS1基因rs174546和rs174547基因变异与血浆和乳汁脂肪酸水平相关;相同剂量的DHA补充没有改善基因型引起的乳汁脂肪酸水平差异。3.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了mi R-149-5p和FADS1基因rs174546次等位基因T位点存在特异性结合。
萧惠来[3](2021)在《FDA“妊娠、哺乳期和生殖潜能:人用处方药和生物制品说明书——内容和格式供企业用指导原则(第1次修订版)”介绍》文中提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20年7月发布了"妊娠、哺乳期和生殖潜能:人用处方药和生物制品说明书——内容和格式供企业用指导原则(第1次修订版)"。该指导原则详细介绍了说明书妊娠、哺乳期和生殖潜能3个小项的撰写内容和格式的要求。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增加了生殖潜能小项和重申废除妊娠字母分类法,而用叙述性风险摘要替代。详细介绍该指导原则,期望对中国修订相关法规和创建类似指导原则有益,对说明书"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项目的撰写和监管也有帮助。
周丽媛[4](2021)在《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对子代成年期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显着改善生命早期不良营养编程的子代成年期糖脂代谢异常[研究目的]目前全球糖尿病患病率迅猛增长,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我国糖尿病等代谢异常的医疗资源多分布在疾病已形成期或出现并发症后,对于疾病的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迫在眉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生命早期不良营养环境将增加成年期患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本研究拟通过动物模型探究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是否可改善甚至逆转生命早期营养过剩导致的子代成年期代谢异常。[研究方法]我们构建了 2个独立的小鼠队列来验证“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可有效改善子代成年期糖脂代谢”的科学假说:1.母代运动干预小鼠模型:C57BL/6J雌性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三组: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运动组。运动干预方式为自主跑轮。其中运动干预时间为孕前3周和孕期,饮食干预时间为孕前3周、孕期和哺乳期。2.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小鼠模型:C57BL/6J雌性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添加染料木黄酮组(0.6g/kg体重),干预时间为孕前3周、孕期和哺乳期。两个小鼠模型中雌性小鼠均与同年龄正常饮食自由活动状态的C57BL/6J雄鼠合笼交配,子鼠断乳后均给予正常饮食至24周龄。监测母鼠和子鼠的体重、出生体重、脂肪含量、摄食量、运动量并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母鼠哺乳期结束后和24周龄子鼠处死取外周血,分离获取血清,进行胰岛素和血脂谱检测,分析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对子代成年期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1.孕前3周、孕期和哺乳期高脂饮食使母鼠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着高于正常饮食组。而母代运动干预对自身糖脂代谢改善有限,仅有降低HOMA-IR指数的趋势。然而,母代高脂饮食导致子鼠出现追赶生长,随着年龄增长有逐渐发生肥胖的趋势,同时糖耐量试验曲线下面积显着增大,至24周龄时皮下和内脏脂肪组织显着增多,出现胰岛素抵抗和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症。而母代运动干预可防止子代发生肥胖,同时降低血糖、减少糖耐量试验曲线下面积,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脂紊乱,降低脂肪组织含量。2.在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小鼠模型中,我们同样发现母鼠围产期9周高脂饮食使自身和子鼠都发生糖代谢异常和血脂紊乱,而染料木黄酮干预有降低母鼠血清空腹胰岛素水平的趋势,同时可显着降低其孕期空腹血糖水平。对于子鼠,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可阻止其出生后追赶生长,同时显着降低糖耐量试验曲线下面积,减少24周龄时皮下和内脏脂肪含量,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脂紊乱。[研究结论]母代孕前期3周和孕期的自主跑轮运动干预可显着改善生命早期高脂饮食导致的子代易感肥胖和糖脂代谢紊乱;母代孕前期3周、孕期和哺乳期的生物活性成分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同样降低了成年子代的体脂含量,改善了生命早期高脂饮食导致的子代糖代谢异常、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及血脂谱紊乱。因此,对生命早期不良环境进行运动和饮食干预可有效改善甚至逆转不良“代谢记忆”,及时预防和阻断成年期糖脂代谢异常的发生,使从根本上在生命早期水平阻断未来糖脂代谢异常的发生发展成为可能。第二部分肠道菌群在介导母代干预调控子代成年期糖脂代谢中的作用[研究目的]肠道菌群在代谢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可能在生命早期不良发育环境增加成年期代谢异常风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能是破译“代谢记忆”的关键机制之一。鉴于运动和染料木黄酮均可调控肠道菌群,我们拟探究肠道菌群是否在介导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方法]在第一部分建立的母代运动干预小鼠模型和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动物模型基础上,获取哺乳期结束后母鼠以及成年24周龄子鼠的盲肠内容物。肠道微生物16s rRNA扩增子测序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 PE250。应用生物信息学对测序获得的reads进行OTU分析、物种注释、物种差异分析及样本多样性分析,并将差异物种与代谢通路相关联,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将差异菌属与糖脂代谢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和高脂饮食运动组三组间母鼠菌群β多样性分析显示显着分离。同时运动干预使母鼠肠道中Alloprevotella、Barnesiella、Odoribacter和Saccharibacteriagenerancertaesedis菌属丰度显着增加。对于成年子鼠,β多样性分析显示三组子代菌群显着分离。母鼠围产期高脂饮食使子代在属水平显着富集Lachnospiraceaincertae sedis和Anaeroplasma菌,而母代运动显着增加成年子代Helicobacter、Odoribacter和 Clostridium/mXIVb丰度。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显示母代高脂饮食使子鼠显着富集的Anaeroplasma菌与糖耐量试验糖负荷后血糖以及曲线下面积、空腹胰岛素、HOMA-IR指数和总胆固醇水平呈显着正相关,同时Lachnospiraceaincertaesedis菌与血糖和游离脂肪酸水平也呈现正相关。与此相反,母代运动干预增加的Helicobacter和Odoribacter菌均与成年子鼠的血糖、胰岛素和血脂呈现显着负相关。2.在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小鼠队列中,β多样性分析显示三组母鼠菌群显着分离。在属水平,高脂饮食显着富集Mucispirillum菌,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后该菌丰度明显恢复。而 Barnesiella、Clostridium XIVa、Clostridium IV、Eubacterium和Bifidobacterium在高脂饮食后丰度显着低于正常组,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可恢复Allobaculum、Barnesiella、Clostridium XIVa和Eubacterium的丰度。对成年子鼠,β多样性分析显示母代高脂饮食和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后成年子代肠道菌群显着分离。在属水平,母代高脂饮食使子代肠道中双歧杆菌属丰度显着降低。而Erysipelotrichaceae incertae sedis菌属在母代摄入染料木黄酮的子代肠道中显着富集。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双歧杆菌属以及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显着富集的子代Erysipelotrichaceaencertaesedis菌与成年子代的血清空腹胰岛素、血脂以及白色脂肪含量呈现显着负相关。[研究结论]1.母代高脂饮食和运动干预使母体和成年子鼠的肠道菌群显着分离,组成和结构发生明显改变,改变的菌群与糖脂代谢指标呈现显着相关性。其中肠道有害菌Lachnospiraceaincertae sedis的减少和产短链脂肪酸菌的显着富集,可能是介导母代运动跨代调控代谢的关键因素。2.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摄入也调节了自身和子代的肠道菌群,改变的菌群与改善的代谢指标之间具有明确的相关性。其中肠道产短链脂肪酸(主要是丁酸)菌以及Erysipelotrichaceae incertae sedis的显着富集、有害菌属 Mucispirillum的减少,可能在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改善子代代谢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双歧杆菌菌属与母体和子代的代谢改善均相关。本研究原创性地探究了肠道菌群在介导运动和染料木黄酮摄入跨代调控代谢中的作用,从肠道菌群视角为生命早期预防和阻止代谢异常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证据和可能的干预靶点,为我国代谢性疾病的防治窗口前移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表观遗传修饰可能是解释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调控成年期子代代谢的重要机制[研究目的]表观遗传学是介导基因和环境互作的重要机制,在代谢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近期证据显示miRNAs可能是介导生命早期不良环境编程代谢的关键机制之一。但目前尚无研究探究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对子代成年期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对子代成年期肝脏代谢的编程效应及miRNAs是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方法]在第一部分建立的母代运动和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的跨代动物模型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获取了 24周龄成年子鼠的肝脏组织,进行RNA提取和转录组学、miRNAs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采用qRT-PCR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与正常饮食组相比,母代高脂饮食导致成年子代肝脏195个基因显着上调,158个显着下调;而与高脂饮食组子代相比,母代运动显着上调285个基因,下调324个基因。其中母代高脂饮食显着上调而运动干预显着下调的基因共有122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主要富集在与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上;而母代高脂饮食显着下调而运动干预显着上调的基因共有89个,主要富集在PPAR信号通路、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和脂肪酸代谢信号通路上。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母代高脂饮食的子代肝脏共有20个差异的miRNAs;而与高脂饮食组子代相比,母代运动干预使13个miRNAs下调,7个miRNAs显着上调。两组比较中有3个共同差异的miRNAs,分别为miR-204-5p、miR-10b-5p、miR-139-3p,均在高脂饮食组子代显着下调,而母代运动干预上调其表达。其靶基因参与了表观遗传调控以及SREBF调控的胆固醇合成。3.与正常饮食组相比,母代高脂饮食导致的成年子代肝脏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固醇类激素生物合成、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TGFβ信号通路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相关信号通路上。与高脂饮食组相比,母代染料木黄酮摄入显着调控了 49个差异基因,其中32个上调,17个下调,这些基因显着富集在与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上。其中共有10个母代染料木黄酮干预逆转的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与免疫调控和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上。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母代高脂饮食的子代肝脏共有20个差异的miRNAs。而与高脂饮食组子代相比,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使27个miRNAs水平改变,包括17个显着下调,10个上调。两组比较中共有3个共同差异的miRNAs,分别为miR-12206-5p、miR-200a-5p、miR-21a-3p,均在母代高脂饮食子代中显着下调,而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可显着上调其表达,其靶基因参与了糖脂和氨基酸代谢调控等相关信号通路。[研究结论]1.母代运动干预在分子水平也显着调控了子代成年期肝脏代谢,逆转母鼠高脂饮食调控的基因,这些基因富集在糖脂代谢相关重要信号通路上。同时显着逆转成年期肝脏组织3个miRNAs表达水平,其靶基因进一步参与调控胆固醇合成代谢以及表观遗传学修饰,可能在介导运动跨代代谢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不仅在表型方面,在分子水平也显着调控子代成年期肝脏组织代谢,逆转高脂饮食改变的基因,这些基因显着富集在免疫调控相关信号通路上。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显示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可上调其高脂饮食下调的子代成年肝脏组织 miRNAs 水平,包括 miR-12206-5p、miR-200a-5p、miR-21a-3p,这些miRNAs参与了糖脂代谢调控和炎症反应,可能是介导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编程子代成年期代谢的关键分子之一。总之,本研究开创性地探究了表观遗传调控在介导母代运动和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编程子代成年期代谢中的作用,为不良“代谢记忆”的逆转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生命早期糖脂代谢异常的预警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侯乐乐[5](2021)在《不同妊娠期妇女碘营养状况、甲状腺功能与甲状腺球蛋白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于妊娠过程及妊娠结局而言,保持正常的甲状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通过对不同妊娠期妇女的甲状腺功能、碘营养水平及甲状腺球蛋白水平进行测定,了解不同妊娠期妇女甲状腺功能、碘营养水平及甲状腺球蛋白水平的特点,初步探索本地妊娠妇女尿碘/尿肌酐比值范围及Tg作为碘营养指标的应用价值,以期协助本地区妊娠期碘营养水平的管理。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随机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我院产科门诊进行规律产检的妊娠妇女,共计93例。2)研究方法(1)获取知情同意后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姓名、年龄、孕周),采集静脉血及尿标本,进行各项检查指标测定。包括促甲状腺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尿碘浓度(UIC)及尿肌酐浓度(UCr)。(2)依据所处妊娠阶段不同,分为妊娠早期(26例)、妊娠中期组(31例)、以及妊娠晚期组(36例)。观察比较三组妊娠妇女的TSH、FT4、FT3,UIC及UI/UCr。(3)观察比较不同碘营养状况下Tg与UIC/UCr水平的关系。(4)将93例妊娠妇女分为UI/UCr<150μg/g组(26例)及UI/UCr≥150μg/g组(67例),观察比较两组间Tg水平的差别。(5)统计学软件:使用SPSS 23.0版本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93例妊娠妇女尿碘中位数(MUIC)为114.6μg/L,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处于轻度碘缺乏状态,P25为72.05μg/L,P75为167.4μg/L。(2)妊娠早期、中期、晚期三组UI/UCr分别为152.45(99.36-229.85)μg/g、208.31(158.81-345.26)μg/g、220.59(160.77-307.74)μg/g。(3)三组的FT4、TSH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晚期FT3水平较妊娠早期及妊娠中期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生率总体较低,其中妊娠早期组未见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生。(4)Tg水平与UI/UCr水平存在相关性(P=0.005),在UI/UCr<150μg/g组及UI/UCr≥150μg/g组中TSH水平及Tg水平未观察到明显差异(P>0.05)。结论按WHO标准,本次研究中妊娠妇女处于轻度碘缺乏状态,然而甲状腺疾病发病率不高,中位UI/UCr高于我国碘营养充足地区的研究结果,提示MUIC<150μg/L可能不适合作为本地妊娠妇女碘缺乏的标准。与SUIC测定相比,UI/UCr是本地妊娠期碘营养评价的更可靠指标。Tg水平与UIC/UCr水平存在相关性,Tg可作为碘营养水平评价的辅助指标。
王颖[6](2021)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双酚A暴露对新生大鼠海马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双酚A(Bisphenol A,BPA)是一种高产量(high production volume,HPV)化学品,常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牙科密封剂、医疗器械和热载体。通过摄入、吸入和皮肤接触BPA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美国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的报告指出,大约超过90%的美国人口的尿液样本可能含有一定含量的BPA。BPA被证明能够通过与多种生理受体相互作用发挥影响,如雌激素受体α/β(estrogen receptorα/β,ERα/β)被证明能够与BPA产生结合、雌激素相关受体γ也被发现可以与BPA相互作用、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被指出能够与BPA结合和甲状腺激素受体也被发现与BPA能够相互作用,BPA可以与他们结合显示出内分泌干扰作用。许多研究调查指出了BPA的生殖毒性,并进行了广泛的审查,以解决有关BPA毒性的具体作用方式以及作用浓度。2006年,由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NIEHS)、国家牙科颅面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dental Craniofacial Research,NIDCR)、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和公益组织组成的专家小组审查了人体在体内和体外暴露于BPA的情况[15]。专注于体内动物研究的专家小组发现,研究结果与调查结果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然而,研究者仍然确信BPA会影响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统。此外,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BPA暴露可能与激素水平的改变、卵巢和子宫功能的损害以及精子质量的降低有关。实验研究的最新数据表明,在动物模型中,BPA暴露对卵母细胞质量和成熟产生不利影响,精子产量和质量下降,睾丸细胞受损,激素水平紊乱,卵巢功能和子宫形态中断。最近,环境、食品、消费品和人类尿液样本中BPA类似物的流行情况已有报道。由于与BPA在结构上高度相似,所以我们推断这些类似物也可能具有与BPA类似的内分泌干扰能力,这些类似物也并可能对生殖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新的证据表明BPA类似物与各种生理受体相互作用,如雌激素受体α和β、雄激素受体和芳香烃受体。在这里,我们本研究通过在孕期给予孕鼠不同浓度的BPA干预,建立BPA孕鼠模型,研究不同剂量BPA对子代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实验方法:1、实验动物与分组选取Wistar大鼠30只,大鼠选择10周龄左右的雌性成年大鼠,大鼠平均体重200~220g,所有的大鼠购买后在正式饲养前应该适应性的喂养1周。随后将大鼠按体重进行随机分为3组:0 mg/kg/天组、5 mg/kg/天组和50 mg/kg/天组,每组10只雌性大鼠。每组雌性大鼠与正常雄性大鼠按1:2交配,以妊娠0天(gestational day0,GD0)为第一天。从GD0开始,用管饲法将不同浓度的BPA溶解于乙醇(终溶液的1%)中,并用冲洗良好的自来水稀释至规定浓度)。0 mg/kg/天组接受含1%乙醇的水(溶媒)。通过胃给药,喂药持续到子代出生后的第21天(postnatal day 21,PND21)。在子代出生后的第4天(PND4)时,对于每窝仔鼠进行分选,为了保障让每只仔鼠能够从母鼠身上获得更好的营养,确保每只仔鼠能够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状态,每窝保留8~10只仔鼠,以保证尽可能相同的性比。2、孕鼠、子代大鼠及子代大鼠器官重量记录分别于孕早、孕中、孕晚期记录孕鼠体重。记录新生大鼠体重。在PND21天,称重并记录子代的小脑、左海马、右海马、脾脏、甲状腺和胰腺。3、海马长时程突触可塑性的测定大鼠用20%体积分数的乌拉坦进行静脉注射给药麻醉,将麻醉后的大鼠固定于大鼠立体定向仪上。参照Paxions的大鼠脑图谱,将双极刺激电极插入海马CA3区锥体细胞层。记录电极插入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单次刺激诱发群体峰电位。在30分钟的基线记录后,给予相同参数的高频刺激5秒钟。观察刺激后海马CA3-CA1区突触可塑性的变化。采用单脉冲实验观察刺激引起的群体棘波幅度或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斜率的变化,并观察这种变化的持续时间。4、免疫荧光在PND7、PND14和PND21,通过心脏灌流的方式处死大鼠,取出大脑。将大脑组织固定于4%的多聚甲醛的固定剂,固定过夜。石蜡包埋,制作5微米冠状切片。进行试验时,首先通过梯度二甲苯和梯度酒精脱蜡至水后,利用微波的方式修复抗原,使用试剂盒中的封闭血清进行封闭,一抗在4℃下培养过夜。在37℃下重新加热30分钟,将PBS浸泡,然后与荧光抗体在无光下培养2小时。PBS洗脱第二抗体,滴入含DAPI的抗猝灭封片。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采集典型照片。5、TUNEL分析对于TUNEL,载玻片也脱蜡,再水化,在95°水浴中放入p H值为6的10m M柠檬酸盐中30分钟进行渗透,并在37°下用1μg/ml蛋白酶K进一步消化10分钟。接下来,根据制造商的说明,将罗氏原位细胞死亡检测试剂盒中的TUNEL试剂荧光素应用于载玻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6、逆转录和定量实时PCR根据制造商的方案,用TRIzol分离不同因子处理24小时后的组织总RNA。使用RT反应试剂盒通过反转录总RNA合成互补DNA。定量实时PCR用于根据前面描述的程序,使用按需分析Taqman基因表达分析测定m RNAs水平。结果在至少五个独立实验中进行了三次。SYBR Premix Ex Taq用作DNA特异荧光染料。所有反应至少重复三次。软件计算目标蛋白表达含量与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7、蛋白质印迹将匀浆液进行超声破碎,随后进行离心,通过BCA试剂盒测定蛋白浓度。电泳分离,转移至PVDF膜。5%脱脂奶粉密封1小时。一抗培养过夜。二抗室温下孵育1h,ECL化学发光反应。以GAPDH为内参照进行分析蛋白浓度。8、统计分析本研究中所有实验重复3次,3次独立实验研究的结果都通过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达,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中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代表存在差异。实验结果:1、BPA对孕鼠和仔鼠生理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对孕鼠施用5mg/kg/d BPA和50mg/kg/d BPA,并在不同时期测定孕鼠体重。结果表明,BPA对孕鼠体重无影响。为了确定BPA暴露是否会通过抑制器官发育而影响后代的生物学行为,我们称重并记录了后代的小脑、左海马、右海马、脾脏、甲状腺和胰腺的重量。结果表明,BPA对仔鼠体重无显着影响。结果表明,BPA对子代器官重量无显着影响。不同浓度BPA暴露前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出现典型的场电位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BPA对雌性和雄性后代均无LTP发生。高浓度BPA暴露后,雄性仔鼠海马CA1区PS波幅和f-EPSP斜率的增加均低于对照组。提示高浓度BPA暴露可引起雄性后代LTP损伤。2、BPA对仔鼠海马神经元增殖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高浓度BPA可抑制雄性仔鼠海马齿状回区神经元Nestin的表达。但雌性后代没有明显变化。Western-blot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BPA在50mg/kg/d时,雄性仔鼠海马Nestin和cyclin d1的表达显着下调,而在5mg/kg/d时则不明显。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也显示,与PND7相比,PND14和21的Nestin表达略有下调。此外,BPA对雌性仔鼠海马Nestin和cyclin d1的表达没有显着影响。3、BPA对子代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Tunel分析结果显示,高浓度BPA可促进雄性仔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而对雌性仔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影响不大。Western-blot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BPA 50mg/kg/d时,雄性仔鼠海马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而BPA 5mg/kg/d时则不表达。对于雌性后代,BPA对海马bcl-2和bax的表达没有显着影响。4、BPA对子代大鼠海马神经元Rho A/Rac-1表达的影响由于Rho A和Rac-1在海马神经发育中起重要作用,我们研究了BPA对海马神经元Rho A和Rac-1的影响。荧光染色结果显示,50mg/kg/d BPA可显着上调雄性仔鼠海马CA1区Rho A的表达,下调Rac-1的表达。低浓度BPA对雌性后代的影响不显着。Western-blot和real-timepcr结果显示,BPA在50mg/kg/d作用下,雄性仔鼠海马Rho A表达上调,Rac-1表达下调,而在5mg/kg/d BPA作用下则不明显。westernblot和real-timepcr结果显示BPA对雌性仔鼠海马Rho A和Rac-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1、高浓度BPA暴露后,雄性仔鼠海马CA1区PS波幅和f-EPSP斜率的增加均低于对照组。2、孕期和哺乳期BPA暴露可通过影响海马神经元的生长和凋亡而损害雄性后代的海马的学习与记忆功能。3、高浓度BPA可抑制雄性仔鼠Nestin、cyclin d1、bcl-2和Rac-1的表达,促进bax和Rho A的表达。
古丽柯孜·艾力[7](2021)在《孕妇膳食营养及其体内叶酸、维生素D等营养素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孕妇在不同孕期膳食营养状况,研究其体内叶酸、维生素D、维生素A、钙、锌等营养素水平,全面评价孕妇营养状况,为孕妇合理膳食营养及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新疆喀什地区妇幼保健院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进行产检的1588例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3d24h回顾法进行膳食调查,膳食结果与中国营养学会2016年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中不同孕期参考摄入量进行比较。2.获得授权的480例孕妇采血,检测血清叶酸、维生素D、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1、B2、钙、铁、锌、硒、Hcy及血红蛋白水平并分析。结果:1.1588例孕妇中孕早、中、晚期孕妇分别占45.21%、26.07%、28.72%;孕早、中、晚期孕妇膳食构成为:谷类薯类(264.52g,316.23g,320.41g)、蔬菜类(182.62g,204.53g,207.73g)、水果类(174.98g,184.54g,216.67g)、畜禽肉类(71.50g,119.01g,129.22g)、鱼虾类(7.07g,7.74g,7.43g)、蛋类(41.16g,52.14g,51.04g)、奶类(121.71g,135.49g,122.89g)、大豆及坚果类(10.59g,20.34g,14.81g)、油脂类(26.10g,27.38g,27.28g)、盐类(7.21g,10.11g,11.16g)、水(1305.38g,1513.76g,1515.76g)。2.能量和营养素摄入状况:孕早、中、晚期孕妇能量及营养素摄入量占DRIs百分比分别为能量(92.51%,89.89%,84.51%)、蛋白质(107.15%,86.46%,84.13%)、叶酸(10.66%,12.86%,10.95%)、维生素D(43.10%,46.70%,53.50%)、维生素A(65.46%,69.57%,56.95%)、维生素E(119.21%,112.79%,144.07%)、维生素C(74.93%,54.21%,63.84%)、维生素B1(73.33%,78.57%,65.33%)、维生素B2(55.83%,50.00%,57.33%)、钙(30.39%,28.73%,33.02%)、铁(105.20%,74.17%,62.83%)、锌(133.26%,101.47%,114.84%)、硒(57.34%,63.06%,75.60%)钠(178.85%,201.57%,252.73%)。3.孕妇叶酸知识知晓率为92.57%,服用率为85.64%;不同孕期和家庭月收入是孕妇叶酸知晓率及服用率的影响因素(P<0.05)。孕妇维生素D知识知晓率为59.38%,服用率为38.66%;不同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和职业是孕妇维生素D知晓率和服用率的影响因素(P<0.05)。4.480例孕妇血红蛋白平均值为(114.67±12.21)g/L,贫血总检出率为32.08%;Hcy平均值为(11.48±3.30)μmol/L,HHcys总检出率为18.96%;叶酸平均值为(4.16±1.28)ng/m L,叶酸缺乏率为47.71%;维生素D平均值为(20.19±5.73)ng/m L,维生素D缺乏率为4.58%,维生素D不足率为49.58%;维生素A平均值为(312.10±62.66)ng/m L,维生素A缺乏率为44.38%;钙平均值为(2.58±0.33)mmol/L,钙缺乏率为16.66%;硒平均值为(34.83±12.37)ng/m L,硒缺乏率为74.79%;锌平均值为(11.67±2.06)μmol/L,锌缺乏率为36.67%;早期与中晚期孕妇贫血检出率、HHcys检出率、叶酸缺乏率、维生素A缺乏率、钙缺乏率、硒缺乏率、锌缺乏率比较(P<0.05);维生素E平均值为(13.55±3.09)μg/m L,维生素C平均值为(8.71±1.63)μg/m L,维生素B1平均值为(175.01±76.59)ng/m L、维生素B2平均值为(66.12±36.49)ng/m L,铁平均值为(21.38±4.74)μmol/L,孕早期和孕中晚期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铁水平比较(P<0.05)。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血清叶酸、维生素D、维生素A、钙、铁、锌水平的OR值均小于1,且P<0.05,即为贫血的保护因素;血清Hcy OR值大于1,且P<0.05,即为贫血的危险因素;孕妇血清叶酸、维生素A、钙、锌的OR值均小于1,且P<0.05,即为HHcys的保护因素;叶酸缺乏时维生素D和维生素A缺乏率比叶酸充足时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时叶酸、维生素A、钙和锌缺乏率比维生素D充足时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孕妇膳食构成不合理,蔬菜类、奶类、水摄入量不足,鱼虾类摄入严重不足,畜禽肉类和盐摄入量过量;2.营养素摄入不均衡,钠、磷、锌、维生素E摄入过量,镁、钾、碘、硒、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B2、维生素C摄入量不足,钙、叶酸摄入量严重不足;3.孕妇维生素D知晓率和服用率比叶酸知晓率和服用率欠佳,影响因素有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职业等;4.孕妇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HHcys,叶酸、维生素A、维生素D、钙、硒、锌缺乏情况。5.孕妇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1、B2,铁平均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6.叶酸缺乏时,维生素D和维生素A缺乏率比叶酸充足时高;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时叶酸、维生素A、钙和锌缺乏率比维生素D充足时高。
吴义霞[8](2020)在《DHA摄入与ELOVL2/5基因变异对母婴脂肪酸水平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生命早期是人体生理、免疫系统、代谢及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母亲的膳食摄入、婴儿的喂养方式等均可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及代谢健康产生长期影响。生命早期的营养支持,如脂肪酸支持可调节免疫系统发育和肠道菌群的组成,对胎儿和婴儿的发育起着关键作用。妊娠期间,胎儿体内脂肪酸的供应主要通过胎盘从母体转运。母乳作为婴儿理想的食物来源,其营养状况直接关系到婴儿的生长发育,母乳中的脂肪酸水平因母体脂类的营养状况而有很大差异。众所周知,营养物质可与基因相互作用,并调节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的分子机制。体内脂肪酸水平受膳食摄入和体内代谢机制共同调节,脂肪酸碳链延长酶(elongase of 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ELOVL)作为体内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由ELOVL2/5基因编码,其表达是受到体内特定复杂机制的调控,这些酶通过参与多种合成途径来改变不同脂肪酸的水平。ELOVL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人体脂肪酸构成谱关联,并影响不同组织中的脂肪酸代谢,不同基因型携带者的人体脂肪酸组成存在差异。目前,ELOVL与人体PUFA水平关联机制的研究结果仍不一致,但大多涉及到ELOVL2/5基因变异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C22:6n-3)摄入情况。因此,本研究分别收集了孕妇血液与新生儿脐带血配对样本,研究DHA摄入与基因变异对孕妇以及新生儿血浆脂肪酸水平的综合影响;另一方面,收集产后健康乳母的乳汁,分析DHA摄入与ELOVL2/5基因变异对乳汁PUFA的影响;最后,通过干预研究,探索DHA摄入与ELOVL2/5基因变异影响乳汁PUFA水平的潜在机制。本研究共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DHA摄入与ELOVL2/5基因变异对孕妇及新生儿血浆脂肪酸水平的影响目的:了解孕妇及新生儿血浆脂肪酸水平,分析膳食DHA摄入与ELOVL2/5基因变异对孕妇及新生儿脂肪酸水平的综合影响。方法:纳入116对在长春某三甲医院就诊的健康、汉族孕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接受基本信息及膳食问卷调查,并提供血液样本。血浆磷脂脂肪酸水平采用气相色谱检测,共选取ELOVL2和ELOVL5基因上10个SNP位点,采用Sequenom Mass Array系统进行基因分型,SPSS 24.0软件分析孕妇及新生儿血浆磷脂脂肪酸构成和相关性,基因变异与PUFA水平的关联分析采用SNPstats在线分析软件。结果:1.孕妇和新生儿血浆中对应种类的脂肪酸整体上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在孕妇血浆中以亚油酸(linoleic acid,LA,C18:2n-6cis)含量最高,而在新生儿脐带血中以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C20:4n-6)含量最高。2.与主等位基因纯合子携带者相比,ELOVL2基因的rs2281591(P=0.006)、rs9468304(P=0.012)和ELOVL5基因的rs209512(P=0.024)位点的次等位基因携带者或次等位基因纯合子携带者血浆磷脂LA水平显着降低,而杂合子携带者血浆磷脂ARA水平显着升高(P<0.05)。3.携带ELOVL2基因rs3778166位点次等位基因纯合子的孕妇其血浆磷脂γ-亚麻酸(gamma-linolenic acid,GLA,C18:3n-6)(P=0.045)、α-亚麻酸(alpha-linolenic acid,ALA,C18:3n-3)(P=0.016)水平显着高于携带主等位基因者,而ARA(P=0.035)水平显着低于携带主等位基因的孕妇。4.与主等位基因纯合子携带者相比,ELOVL5基因rs209512位点的杂合子携带者血浆磷脂C20:2n-6(P=0.005)水平显着降低;ELOVL5基因rs2397142位点次等位基因纯合子携带者血浆磷脂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C20:5n-3)(P=0.023)水平显着升高。5.携带ELOVL2基因rs2281591位点(P=0.011)杂合子和rs9468304位点(P=0.018)次等位基因的孕妇其血浆磷脂EPA水平显着高于主等位基因纯合子携带者。6.在校正新生儿基因型后分析发现,孕妇ELOVL5基因rs209512次等位基因携带者分娩的新生儿血浆中GLA水平显着升高(P=0.013),但rs209512次等位基因携带者分娩的新生儿血浆中LA水平显着降低(P=0.023)。ELOVL2基因rs9468304次等位基因携带者分娩的新生儿血浆中C20:2n-6水平显着升高(P=0.012);对n-3 PUFA来说,ELOVL2基因上rs12332786、rs3798713次等位基因携带者其新生儿血浆中C20:3n-3和DHA水平显着升高(P<0.05),然而,rs3778166和rs12207094的次等位基因携带者其新生儿血浆中EPA和DHA水平显着降低(P<0.05)。7.在校正孕妇基因型后发现,携带ELOVL2/5基因上多个位点次等位基因的新生儿血浆中LA、C20:2n-6、ALA和C20:3n-3水平的明显升高(P<0.05),但携带rs9468304和rs2397142次等位基因的新生儿血浆ALA和ARA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1.孕妇及新生儿血浆磷脂脂肪酸呈显着相关性。2.膳食DHA摄入与孕妇血浆DHA和EPA呈显着正相关关系。3.孕妇ELOVL2/5基因变异影响孕妇血浆PUFA水平。4.孕妇和新生儿ELOVL2/5基因变异影响新生儿血浆PUFA水平。第二部分:DHA摄入与ELOVL2/5基因变异对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影响目的:探讨哺乳期母亲DHA摄入和ELOVL2/5基因变异交互作用对PUFA水平的影响。方法:共纳入422例健康的汉族哺乳期女性,收集乳汁并调查膳食和DHA补充剂摄入情况,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母乳中PUFA水平,并对ELOVL2和ELOVL5基因的10个SNP进行基因分型。基本信息和膳食摄入情况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24.0,单个SNP位点与PUFA水平的关联分析采用SNPstats在线分析软件,DHA摄入与单倍型对PUFA水平交互作用的分析采用R软件中的haplo.stats包。结果:1.携带ELOVL2基因rs3798713位点次等位基因的乳母其乳汁LA浓度显着低于主等位基因纯合子携带者(P=0.019)。2.携带ELOVL5基因rs2294867位点次等位基因纯合子的乳母其乳汁EPA浓度显着高于携带主等位基因者(P=0.036)。3.ELOVL5基因rs9357760位点次等位基因携带者乳汁中GLA,二高-γ-亚麻酸(dihomo-gamma linolenic acid,DGLA,C20:3n-6),ARA和二十二碳四烯酸(docosatetraenoic acid,DTA,C22:4n-6)的浓度显着高于携带主等位基因纯合子者(P<0.05)。4.rs2397142的次等位基因携带者乳汁DTA水平(P=0.027)显着高于与主等位基因纯合子携带者。5.rs209512的次等位基因纯合子携带者其乳汁GLA(P=0.042)和DGLA(P=0.039)浓度低于携带主等位基因者。6.rs12207094的次等位基因型与乳汁中较高水平的GLA之间也观察到显着的关联(P=0.029)。7.ELOVL2基因SNP位点的单倍型(A-G-G)与乳汁中较低的LA,EPA和DHA水平明显相关(P<0.05);该单倍型与DHA摄入量的交互作用影响乳汁中LA,EPA,DHA和ARA的水平(P<0.05)。8.相对较高的DHA摄入与ELOVL5基因位点单倍型(A-A-C-A-A)交互作用影响乳汁中DGLA,ALA和EPA水平(P<0.05)。9.ELOVL5基因位点单倍型(C-A-C-A-A)和DHA摄入交互作用可显着提高乳汁EPA水平(P<0.05)。结论:1.ELOVL2/5基因变异与PUFA水平存在显着关联。2.DHA摄入与ELOVL2/5基因特定单倍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共同调节乳汁PUFA(尤其是EPA)水平。第三部分:DHA干预对不同ELOVL2/5基因型乳母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目的:探索乳母DHA摄入与ELOVL2/5基因变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DHA摄入激活的转录调节机制。方法:共纳入67例健康哺乳期母亲,在产后60±5天开始进行DHA补充剂干预,干预剂量为420 mg/d,干预周期为30天,进行膳食调查并收集干预开始前与干预结束后当天的乳汁。利用气相色谱检测母乳中PUFA水平,结合第二部分研究结果中的阳性位点,选取ELOVL2/5基因的6个SNP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目的基因ELOVL2/5 mRNA和转录因子SREBP-1c、PPARγ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分析基因变异与乳汁PUFA水平及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1.DHA干预后乳母乳汁DGLA水平显着下降(P=0.006),乳汁DHA显着升高(P<0.001)。2.rs3798713次等位基因携带者较主等位基因纯合子携带者在干预结束时间点乳汁DGLA水平显着升高(P=0.041)。3.DHA干预可明显提高携带ELVOL5基因rs12207094主等位基因纯合子乳母乳汁中DHA水平(P<0.001),同时也可显着降低乳汁中DGLA水平(P=0.001)。4.DHA干预显着降低携带ELOVL2基因rs3798713(P=0.016)和ELOVL5基因rs209512(P=0.004)、rs2294867(P=0.009)位点次等位基因乳母乳汁中DGLA的水平。5.DHA干预可显着降低携带ELOVL5基因rs9357760(P=0.029)和rs2397142(P=0.001)位点主等位基因的乳母乳汁DGLA水平。6.DHA干预对携带ELOVL2基因rs3798713位点次等位基因乳母乳汁中ALA水平的升高幅度显着高于携带主等位基因纯合子的乳母(P=0.041)。7.DHA干预对携带ELOVL5基因rs12207094位点次等位基因乳母乳汁C20:3n-6水平的升高幅度显着高于携带主等位基因纯合子的乳母(P=0.035)。结论:1.DHA干预后乳汁n-6PUFA水平降低,DHA水平升高。2.ELOVL5基因上rs12207094主等位基因纯合子携带者DHA干预后乳汁SREBP-1c mRNA表达水平、乳汁DGLA水平低于次等位基因子携带者。3.DHA干预可显着升高携带rs3798713次等位基因的乳母乳汁中ALA水平,也可显着升高携带rs12207094次等位基因的乳母乳汁DGLA水平。
闫文清[9](2020)在《哺乳期妇女及婴儿碘营养状况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婴儿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从怀孕开始到出生后2年,妊娠期、哺乳期母亲碘缺乏都会对后代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近年来,我国对哺乳妇女及婴儿碘营养状况的研究较少,缺少相关研究数据,食盐碘含量下调后,我国哺乳期妇女及婴儿人群碘营养状况是否仍处于碘适宜状态,个体碘缺乏的比重是否加剧目前尚不清楚。研究目的:了解上海市临港地区哺乳期妇女及婴儿人群碘营养状况,探讨哺乳妇女膳食碘摄入、尿碘、乳碘、婴儿尿碘和TSH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补充哺乳妇女及婴儿碘相关的数据,并为我国特殊人群制定碘适宜标准提供参考数据。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进行,研究对象为妇产科门诊定期常规检查的妊娠妇女(追踪至产后42 d),根据纳入排除标准,保证入组的妊娠妇女满足筛选标准。记录基本信息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在妊娠14~16 w、妊娠34~36 w产检时,由医护人员各采集一次孕妇空腹静脉血3 m L,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液中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2)分娩三天后,由医护人员采集新生儿足跟血,制成滤纸干血片(DBS),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测定新生儿TSH。(3)产后42d检查当天,收集哺乳妇女及他们婴儿的中段尿液各10 m L;采集哺乳妇女母乳10 m L,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尿碘和乳碘。同时记录哺乳妇女留取尿样前24 h的饮食情况,膳食种类(包含饮用水、是否使用碘盐、是否食用营养补充剂)及摄入量,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对哺乳妇女膳食进行调查,之后将调查的数据录入臻鼎营养之星(高级版)应用程序中,软件自动生成个人每日碘摄入量。通过测定哺乳妇女乳碘浓度(BMIC)、尿碘浓度(UIC)和膳食碘摄入量以及婴儿UIC和TSH来评价其碘营养状况,探讨哺乳妇UIC、BMIC和婴儿UIC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探讨哺乳妇女尿碘水平、膳食、妊娠晚期TSH水平对自身碘营养及后代碘营养、TSH和生长发育情况的影响。结果:(1)上海临港地区哺乳妇女人群尿碘中位数(MUIC)为110.0μg/L(IQR 65.8,171.4),44.5%的哺乳妇女UIC<100μg/L,处于碘缺乏状态。哺乳妇女人群乳碘中位数(MBMIC)为150.7μg/L(IQR 102.9,205.5),23.4%的哺乳妇女BMIC<100μg/L;49.3%哺乳妇女BMIC处于100~199μg/L。哺乳妇女膳食碘摄入量中位数为152.3μg/d(IQR 136.0,170.1)。在完成膳食调查的230名哺乳期妇女中,有86.1%(n=198)食用碘盐,13.5%(n=31)食用非加碘盐,0.4%(n=1)食用混合盐。妊娠中期、晚期母亲的TSH平均水平分别为1.7±0.9m IU/L、2.5±1.2m IU/L,随着孕周的增加,TSH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婴儿人群MUIC为212.7μg/L(IQR 142.1,320.6),10.0%的婴儿UIC<100μg/L,处于碘缺乏状态。新生儿TSH中位数为1.5 m IU/L(IQR 1.0,2.3),均在正常范围0.00-9.00 m IU/L内。(3)哺乳妇女UIC、BMIC和纯母乳喂养婴儿UIC三者互呈正相关(r=0.597**,p<0.001)(r=0.182*,p=0.01)(r=0.373**,p<0.001)。其中婴儿尿碘值最高,乳碘次之,乳母尿碘值最低,三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哺乳期妇女的膳食碘摄入量与乳碘浓度呈正相关(r=0.216*,p=0.014);与纯母乳喂养婴儿尿碘浓度呈正相关(r=0.205*,p=0.024);与自身尿碘浓度无显着相关性(r=0.038,p=0.659)。母亲孕中期TSH水平与BMIC(r=0.193**,p=0.008)、婴儿TSH水平(r=0.193**,p=0.008)呈正相关;与自身UIC(r=-0.11,p=0.876)、婴儿UIC(r=0.48,p=0.51)无显着相关性。母亲孕晚期TSH水平与婴儿TSH水平(r=0.179*,p=0.013)呈正相关;与自身UIC(r=0.001,p=0.993)、BMIC(r=0.046,p=0.526)、婴儿UIC(r=-0.005,p=0.944)无显着相关性。(4)碘缺乏组MBMIC为118.4μg/L(IQR 70.6,172.9),碘适宜组MBMIC为157.6μg/L(IQR 129.3,206.0),碘适宜组乳碘浓度高于碘缺乏组乳碘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碘缺乏组婴儿尿碘浓度中位数为192.0μg/L(IQR 125.2,259.3),碘适宜组婴儿尿碘浓度中位数为230.7μg/L(IQR 171.5,395.3),碘适宜组婴儿尿碘浓度高于碘缺乏组婴儿尿碘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不同尿碘水平的膳食碘摄入量和婴儿的TSH水平、42d体重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110,P=0.192,P=0.366)。(5)不同乳碘水平组的婴儿UIC水平(P=0.000)、自身UIC水平(P=0.001)以及膳食碘摄入量(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乳母乳碘水平的婴儿TSH水平和42d体重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901,P=0.365)。(6)非碘盐组、碘盐组的膳食碘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31.5mg/d(IQR 17.8,42.2)和155.9mg/d(IQR 139.8,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碘盐组、碘盐组BMIC中位数分别为111.9μg/L(IQR 68.7,162.8)和156.8μg/L(IQR 115.8,2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非碘盐组和碘盐组哺乳妇女UIC(p=0.307)和婴儿UIC(p=0.250)、TSH水平(p=0.864)、42d体重(p=0.948)差异无显着性意义。(7)妊娠晚期母亲TSH<4m IU/L组婴儿TSH中位数为1.4 m IU/L(IQR 1.0,2.1);妊娠晚期母亲TSH>4m IU/L组婴儿TSH中位数为2.2 m IU/L(IQR 1.4,3.3);TSH<4m IU/L组婴儿TSH水平低于TSH>4m IU/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TSH<4m IU/L组和TSH>4m IU/L组母亲UIC、BMIC、膳食碘摄入量和婴儿UIC、出生体重、42d体重差异无显着性意义。结论:(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碘营养状况评价标准,上海市临港地区哺乳妇女和婴儿人群碘适宜。(2)哺乳妇女整体膳食碘摄入量不足,对个体而言,44.5%的哺乳妇女碘缺乏,值得关注,哺乳妇女有碘缺乏的风险。(3)食用碘盐能提高母乳碘浓度。(4)婴儿尿碘水平与乳母的尿碘水平及乳碘水平正相关。(5)母亲孕期TSH水平与新生儿TSH水平正相关,母亲孕晚期TSH异常增加了后代TSH升高的风险。
陈艳婷[10](2020)在《妊娠期妇女碘营养调查及与婴幼儿生长发育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天津和武强不同妊娠期妇女碘营养状况与甲状腺功能情况,探讨不同尿碘浓度下(Urinary iodine concentration,UIC)孕妇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率的变化趋势;随访调查天津乳婴人群碘营养状况,进一步分析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碘营养对新生儿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和碘营养状况的影响;对18~24月龄幼儿进行神经行为发育评价,分析妊娠期UIC、甲状腺功能、血清碘、新生儿TSH对幼儿体格生长和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在天津塘沽妇产医院及河北衡水市武强县疾控中心开展妊娠期妇女碘营养调查,采集一次性随机尿检测UIC,静脉血测定游离三碘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ree thyroxine,FT4)、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 Ab)、血清总碘(Total serum iodine,TSI)和非蛋白结合碘(Non-protein bound serum iodine,nb SI);对天津孕妇进行产后随访,于出生后72h内采集新生儿足跟血以检测TSH,于产后1周和4周时采集乳汁、母子尿液分别检测乳碘浓度(Breast milk iodine concentration,BMIC)和UIC;于幼儿18~24月龄时进行体格测量,采集指尖血检测TSH,尿液检测UIC,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进行神经行为发育评价。结果:共纳入天津孕妇833例,武强孕妇628例,UIC分别为174(113,249)μg/L和111(63,167)μg/L;武强孕妇UIC、FT3和TSH低于天津孕妇,FT4、TSI、nb SI、TPOAb阳性率和Tg Ab阳性率均高于天津孕妇(P<0.001);两地区孕妇FT3、FT4、TSI和nb SI均与UIC呈正相关(P<0.05),与TSH呈负相关(P<0.05),仅天津孕妇UIC与TSH呈负相关(P=0.004);天津孕妇UIC、FT3、FT4、TSI、nb SI和Tg Ab阳性率随孕期进展而降低,TSH则随孕期进展而升高(P<0.001),TPOAb阳性率无变化(P>0.05);除不同孕期间TSI和nb SI无差异外,武强孕妇其他指标变化同天津孕妇。天津孕妇FT3、FT4、TSI和nb SI均随UIC升高而升高,武强孕妇仅FT3和nb SI随UIC升高而升高(P<0.05),其他指标无变化;天津孕妇甲状腺功能以低甲状腺素血症为主,总体异常率为4.9%,低于武强孕妇(8.6%)(P<0.001),随UIC的增高而升高(P=0.002),在UIC高于500μg/L时最高;武强孕妇甲状腺功能异常则以甲状腺毒症为主,与UIC呈微弱的“U”型曲线关系(P=0.055),UIC在100~149μg/L时异常率最低,UIC过低或过高异常率均升高。天津产后4周内母婴均处碘营养适宜状态;BMIC和母婴UIC间呈明显正相关(P<0.01);乳母UIC或BMIC低于100μg/L时,新生儿UIC较低,且在4周时UIC低于100μg/L比例增多(P<0.05);妊娠期UIC与产后1周产妇UIC、产后4周BMIC呈正相关,妊娠期TSH与产后1周BMIC和新生儿UIC呈正相关(P<0.05),均与新生儿TSH无关;妊娠期UIC在100~149μg/L时,产后4周BMIC最低(P=0.040);妊娠期TSH高于2.5m IU/L时,新生儿TSH较高,高于5.0m IU/L的比例亦升高(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TSH与妊娠期TSH有关(P=0.020),与妊娠期UIC无关(P=0.188),新生儿UIC仅与BMIC和乳母UIC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UIC在100~149μg/L时,幼儿的年龄别头围Z评分最高(P=0.010);出生时TSH高于4.0m IU/L的幼儿年龄别身长Z评分较低,指尖血TSH亦较高(P<0.05);妊娠期TSH及新生儿TSH均与幼儿TSH呈正相关(P<0.01),妊娠期UIC高于250μg/L时,幼儿适应性能区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85的风险增加2.38倍(95%CI:1.06,5.35);妊娠期UIC在100~149μg/L时,与幼儿个人-社交DQ能区呈正相关(P=0.046);妊娠期TSH高于2.5m IU/L时,幼儿精细动作能区发育迟缓的风险提高4.32倍(95%CI:1.43,13.03);FT4与幼儿个人-社交能区DQ呈负相关,低于第25百分位数时,与幼儿精细动作能区DQ呈负相关(P<0.05);TSI高于第90百分位数(152.9μg/L)时,幼儿语言能区发育迟缓的风险增加3.06倍(95%CI:1.09,8.58);新生儿TSH高于第90百分位数(4.2m IU/L)时,与幼儿语言和个人-社交能区DQ均呈负相关,低于第25百分位数(1.6m IU/L)时与幼儿个人-社交能区DQ呈负相关(P<0.05)。结论:1.天津和武强孕妇UIC、FT3、FT4、TSI、nb SI、Tg Ab阳性率随孕期进展、尿碘浓度变化的变化趋势不同,UIC过高或过低均会增加孕妇甲状腺功能异常率。2.新生儿TSH与妊娠期TSH有关,与妊娠期UIC无关,新生儿UIC仅与BMIC和乳母UIC有关,与妊娠期UIC和TSH均无关。3.妊娠期UIC、TSH、FT4、血清总碘和新生儿TSH均会影响幼儿体格生长和神经行为发育。
二、Effect of Zinc Intake on Fetal and Infant Growth Among Chinese Pregnant and Lactating Women~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 of Zinc Intake on Fetal and Infant Growth Among Chinese Pregnant and Lactating Women~1(论文提纲范文)
(1)孕期膳食铜摄入量对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伦理学原则 |
2 结果 |
2.1 孕妇一般人口学特征描述 |
2.2 孕妇膳食铜元素摄入及血浆铜含量分析 |
2.3 新生儿出生结局 |
3 讨论 |
3.1 膳食频率调查法和来源于食物中铜元素参考标准的确定 |
3.2 孕期铜元素摄入情况和血浆铜含量 |
3.3 膳食铜元素摄入量与出生结局 |
3.4 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体内铜水平与妊娠期疾病和出生结局的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FADS1基因变异对母体血浆及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生命早期1000 天营养 |
1.1.1 前1000 天内妇女和婴儿的营养需求 |
1.1.2 母婴营养不良的影响 |
1.2 母乳营养 |
1.2.1 宏量和微量营养素成分 |
1.2.2 生物活性物质 |
1.3 脂肪酸代谢 |
1.4 乳汁脂肪酸的营养基因组学 |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1.5.3 创新点 |
第2章 FADS1 基因变异与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关联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rs174546和rs174547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方法 |
2.2.2 rs174546和rs174547 与血浆PUFA水平的关联分析方法 |
2.3 结果 |
2.3.1 rs174546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 |
2.3.2 rs174547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 |
2.3.3 rs174546和rs174547 与血浆PUFA水平的关联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DHA干预对不同FADS1 基因型乳母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4 数据库建立及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3.2 研究对象干预前膳食PUFAs摄入情况 |
3.3.3 研究对象DHA补充前后乳汁PUFA水平 |
3.3.4 膳食PUFAs与乳汁PUFAs的关系 |
3.3.5 研究对象DHA补充前后乳汁m RNA表达水平 |
3.3.6 FADS1 基因SNP分型情况 |
3.3.7 FADS1 基因不同基因分型乳母基本信息 |
3.3.8 FADS1 基因不同基因分型乳母膳食PUFA摄入情况 |
3.3.9 DHA补充前后不同FADS1 基因分型乳母乳汁PUFA水平 |
3.3.10 DHA补充前后不同FADS1 基因分型乳母乳汁m RNA表达水平 |
3.3.11 DHA补充对不同FADS1 基因型乳母乳汁PUFA的影响程度 |
3.3.12 DHA补充对不同FADS1 基因型乳母乳汁m RNA表达的影响程度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miR-149-5p靶向FADS1 基因对乳汁PUFA的调控作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细胞株 |
4.2.2 研究对象 |
4.2.3 实验试剂和仪器 |
4.2.4 研究方法 |
4.2.5 数据库建立及分析 |
4.3 结果 |
4.3.1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 |
4.3.2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4.3.3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 |
4.3.4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乳汁mRNA表达水平 |
4.3.5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乳汁miR-149-5p表达水平 |
4.3.6 miRNA水平二分位分组乳汁酶活性水平 |
4.3.7 miRNA水平二分位mRNA表达水平 |
4.3.8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miRNA水平二分位分组酶活性水平 |
4.3.9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miRNA水平二分位分组mRNA表达水平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 章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FDA“妊娠、哺乳期和生殖潜能:人用处方药和生物制品说明书——内容和格式供企业用指导原则(第1次修订版)”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 该指导原则的背景 |
8.1妊娠 |
8.2哺乳期 |
8.3有生殖潜能的男女 |
2 一般原则 |
2.1 修订说明书 |
2.2 格式 |
2.3 相互呼应 |
2.4 省略信息 |
3 对各小项的撰写要求 |
3.1 妊娠(8.1) |
3.1.1 妊娠期暴露登记 |
3.1.2 风险概述 |
3.1.3 临床注意事项 |
3.1.4 数据 |
3.2 哺乳期(8.2) |
3.2.1 风险概述 |
3.2.2 临床注意事项 |
3.2.3 数据 |
3.3 有生殖潜能的男女(8.3) |
3.3.1 妊娠试验 |
3.3.2 避孕 |
3.3.3 不孕 |
4 结语 |
4.1 在中国药品说明书“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项目中可考虑增加类似“有生殖潜能的男女”小项 |
4.2 中国说明书“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项目不应再沿用妊娠字母分类(A、B、C、D和X)方法 |
4.3 中国说明书“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项目的修订,应要求提交更详细的资料 |
4.4 中国应制定说明书“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项目的撰写指导原则 |
(4)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对子代成年期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按英文字母顺序A-Z) |
实验材料 |
第一部分 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显着改善生命早期不良营养编程的子代成年期糖脂代谢异常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1.1 |
讨论1.1 |
结果1.2 |
讨论1.2 |
结论 |
第二部分 肠道菌群在介导母代干预调控子代成年期糖脂代谢中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2.1 |
讨论2.1 |
结果2.2 |
讨论2.2 |
结论 |
第三部分 表观遗传修饰可能是解释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调控子代成年期代谢的重要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3.1 |
讨论3.1 |
结果3.2 |
讨论3.2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综述 生命早期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能量代谢的新视角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及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 |
致谢 |
(5)不同妊娠期妇女碘营养状况、甲状腺功能与甲状腺球蛋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 |
2.2 一般资料收集 |
2.3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4 诊断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3.1 基本资料统计 |
3.2 不同孕期甲状腺功能 |
3.3 不同妊娠期UIC与 UIC/UCr |
3.4 甲状腺疾病 |
3.5 Tg与 UIC/Ucr |
4.讨论 |
4.1 碘缺乏的全球流行现状 |
4.2 轻度碘缺乏对妊娠的影响 |
4.3 碘营养检测指标 |
4.4 妊娠期碘营养适宜值 |
4.5 Tg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探索 |
4.6 饮食与生活方式教育 |
4.7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 |
4.8 妊娠期碘营养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 |
4.9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妊娠期碘营养状况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妊娠期和哺乳期双酚A暴露对新生大鼠海马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孕期及哺乳期BPA暴露对孕鼠和仔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仪器 |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动物与分组 |
2.3 孕鼠、子代大鼠及子代大鼠器官重量记录 |
2.4 海马长时程突触可塑性的测定 |
2.5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BPA对孕鼠体重的影响 |
3.2 孕期接触BPA对于仔鼠体重的影响 |
3.3 BPA对子代鼠器官重量的影响 |
3.4 孕期BPA刺激对仔鼠海马CA1 区长时程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孕期和哺乳期BPA暴露对新生大鼠海马功能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仪器 |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动物与分组 |
2.3 免疫荧光 |
2.4 TUNEL分析 |
2.5 逆转录和定量实时PCR |
2.6 蛋白质印迹 |
2.6.1 蛋白样品制备 |
2.6.2 配胶 |
2.6.3 蛋白凝胶电泳 |
2.6.4 转膜 |
2.6.5 丽春红染色 |
2.6.6 抗体孵育与成像 |
2.7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BPA对仔鼠海马神经元增殖的影响 |
3.2 BPA对子代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
3.3 BPA对子代大鼠海马神经元Rho A/Rac-1 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BPA 的暴露对人体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孕妇膳食营养及其体内叶酸、维生素D等营养素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样本量的确定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孕妇综合调查 |
2.2 体格检查 |
2.3 实验室检测 |
3.相关定义及标准 |
3.1 孕期分类 |
3.2 体重指数分类 |
3.3 膳食状况评价依据 |
3.4 生化指标标准 |
3.5 孕期贫血标准 |
3.6 定性资料赋值表 |
4.质量控制 |
4.1 人员培训 |
4.2 预调查 |
4.3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 |
4.4 实验室检测 |
4.5 资料统计 |
5.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叶酸和维生素D对孕妇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DHA摄入与ELOVL2/5基因变异对母婴脂肪酸水平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生命早期营养 |
1.1.1 生命早期营养的重要性 |
1.1.2 营养改变对胎儿发育的影响 |
1.1.3 “都哈”理论 |
1.1.4 生命早期发育的节约表型学说 |
1.1.5 生命早期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 |
1.2 母乳喂养 |
1.2.1 母乳喂养对母婴的短期影响 |
1.2.2 母乳喂养对母婴的长期影响 |
1.3 脂肪酸概述 |
1.3.1 脂肪酸简介 |
1.3.2 围产期PUFA摄入情况与子代生长发育 |
1.3.3 影响体内脂肪酸水平的因素 |
1.4 本论文的研究设计和创新点 |
1.4.1 研究设计 |
1.4.2 研究内容 |
1.4.3 创新点 |
第2章 DHA摄入与ELOVL2/5基因变异对孕妇及新生儿血浆脂肪酸水平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2.3 研究方法 |
2.2.4 数据库建立及分析 |
2.2.5 技术路线 |
2.3 实验结果 |
2.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2.3.2 研究对象的膳食PUFA摄入情况 |
2.3.3 孕妇及新生儿血浆脂肪酸的构成 |
2.3.4 孕妇和新生儿血浆脂肪酸相关性分析 |
2.3.5 膳食DHA摄入与孕妇及新生儿血浆PUFA的相关性分析 |
2.3.6 ELOVL2/5基因变异与孕妇及新生儿血浆PUFA的关系 |
2.4 讨论 |
2.4.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2.4.2 孕妇及新生儿血浆脂肪酸水平分析 |
2.4.3 ELOVL2/5基因变异对血浆PUFA水平的影响 |
2.5 结论 |
第3章 DHA摄入与ELOVL2/5基因变异对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3.2.3 研究方法 |
3.2.4 数据库建立及分析 |
3.2.5 技术路线 |
3.3 实验结果 |
3.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3.2 乳母的膳食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情况 |
3.3.3 DHA摄入对母乳中PUFA水平的影响 |
3.3.4 ELOVL2/5基因SNP基本特征 |
3.3.5 ELOVL2基因变异与母乳PUFA水平之间的关系 |
3.3.6 ELOVL5基因变异与母乳PUFA水平之间的关系 |
3.4 讨论 |
3.4.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3.4.2 单个SNP与乳汁PUFAs水平的关系分析 |
3.4.3 多个SNP的单倍型和DHA摄入与乳汁PUFAs水平的关系分析 |
3.5 结论 |
第4章 DHA干预对不同ELOVL2/5基因型乳母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2.4 数据库建立及分析 |
4.2.5 技术路线 |
4.3 实验结果 |
4.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4.3.2 乳母DHA干预前膳食PUFA的摄入情况 |
4.3.3 乳母DHA干预前后乳汁PUFA水平比较 |
4.3.4 乳母DHA干预前后乳汁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比较 |
4.3.5 ELOVL2/5基因SNP基本特征 |
4.3.6 ELOVL2/5不同基因型乳母膳食PUFA摄入情况 |
4.3.7 ELOVL2/5基因变异与DHA干预前后乳汁PUFA的关系 |
4.3.8 DHA干预对不同ELOVL2/5基因型乳母乳汁PUFA影响程度的比较 |
4.3.9 ELOVL2/5基因变异与乳汁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关系 |
4.4 讨论 |
4.4.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4.4.2 DHA干预对不同基因型携带者乳汁PUFA水平的影响 |
4.4.3 DHA干预对不同基因型携带者乳汁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4.5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哺乳期妇女及婴儿碘营养状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碘元素介绍 |
1.2 碘缺乏的危害 |
1.3 研究现状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哺乳期妇女与婴儿的碘营养状况 |
2.1 前言 |
2.2 研究对象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流程及样本收集 |
2.3.1 研究流程 |
2.3.2 血样采集 |
2.3.3 尿样、乳样收集 |
2.3.4 膳食记录 |
2.4 样本检测方法及仪器 |
2.4.1 甲状腺激素检测 |
2.4.2 尿碘、乳碘检测 |
2.4.3 膳食碘评估 |
2.4.4 仪器及应用程序 |
2.5 评价标准 |
2.5.1 甲状腺功能评价标准 |
2.5.2 尿碘评价标准 |
2.5.3 乳碘评价标准 |
2.5.4 膳食碘参考摄入量 |
2.6 数据统计和分析 |
2.7 结果 |
2.7.1 基本特征 |
2.7.2 碘营养状况 |
2.7.3 膳食碘营养 |
2.7.4 甲状腺激素与碘营养的关系 |
2.7.5 哺乳期妇女尿碘的分组比较 |
2.7.6 乳碘的分组比较 |
2.7.7 碘盐的分组比较 |
2.7.8 妊娠晚期TSH水平的分组比较 |
2.8 讨论 |
2.8.1 尿碘 |
2.8.2 乳碘 |
2.8.3 膳食碘 |
2.8.4 甲状腺激素与碘营养的关系 |
2.8.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妊娠期妇女碘营养调查及与婴幼儿生长发育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天津和武强妊娠期妇女碘营养横断面调查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调查现场 |
1.1.2 研究对象 |
1.1.3 调查内容 |
1.1.4 实验室检测 |
1.1.5 基线资料录入和核实 |
1.1.6 伦理审查 |
1.1.7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天津和武强妊娠期妇女基本信息 |
1.2.2 天津和武强妊娠期妇女碘营养状况和甲状腺功能 |
1.2.3 不同妊娠期妇女尿碘浓度和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 |
1.2.4 尿碘浓度、甲状腺功能、血清碘的相关性分析 |
1.2.5 不同尿碘浓度下妊娠期妇女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
1.3 讨论 |
1.3.1 天津和武强妊娠期妇女尿碘浓度和甲状腺功能的情况 |
1.3.2 不同妊娠期妇女尿碘浓度和甲状腺功能的变化情况 |
1.3.3 不同尿碘浓度下妊娠期妇女甲状腺功能的变化 |
1.3.4 妊娠期妇女甲状腺功能异常情况 |
1.4 研究小结 |
二、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碘营养对新生儿的影响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调查现场和研究对象 |
2.1.2 调查内容 |
2.1.3 实验室检测 |
2.1.4 数据资料录入和核实 |
2.1.5 伦理审查 |
2.1.6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新生儿碘营养状况 |
2.2.2 哺乳期妇女与新生儿碘营养的关系 |
2.2.3 妊娠期尿碘和TSH与产后母婴尿碘和乳碘的关系 |
2.2.4 新生儿TSH和尿碘浓度的影响因素 |
2.3 讨论 |
2.3.1 哺乳期妇女和新生儿碘营养状况 |
2.3.2 妊娠期尿碘浓度和TSH与哺乳期母婴碘营养的关系 |
2.3.3 妊娠期和哺乳期碘营养与新生儿TSH和尿碘的关系 |
2.4 研究小结 |
三、妊娠期碘营养与幼儿生长发育的关系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调查现场和研究对象 |
3.1.2 调查内容 |
3.1.3 指标测定 |
3.1.4 数据录入和核实 |
3.1.5 伦理审查 |
3.1.6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幼儿基本信息 |
3.2.2 妊娠期碘营养对幼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
3.2.3 家庭基本信息与幼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关系 |
3.2.4 妊娠期碘营养对幼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 |
3.2.5 多因素分析妊娠期碘营养与幼儿生长发育的关系 |
3.3 讨论 |
3.3.1 妊娠期尿碘浓度与幼儿生长发育的关系 |
3.3.2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与幼儿生长发育的关系 |
3.3.3 新生儿TSH与幼儿生长发育的关系 |
3.4 研究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碘营养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Effect of Zinc Intake on Fetal and Infant Growth Among Chinese Pregnant and Lactating Women~1(论文参考文献)
- [1]孕期膳食铜摄入量对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D]. 王庆文. 山西医科大学, 2021
- [2]FADS1基因变异对母体血浆及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的影响研究[D]. 王烟. 吉林大学, 2021
- [3]FDA“妊娠、哺乳期和生殖潜能:人用处方药和生物制品说明书——内容和格式供企业用指导原则(第1次修订版)”介绍[J]. 萧惠来. 药物评价研究, 2021(04)
- [4]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对子代成年期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周丽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不同妊娠期妇女碘营养状况、甲状腺功能与甲状腺球蛋白的研究[D]. 侯乐乐.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妊娠期和哺乳期双酚A暴露对新生大鼠海马功能的影响[D]. 王颖.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7]孕妇膳食营养及其体内叶酸、维生素D等营养素状况研究[D]. 古丽柯孜·艾力.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8]DHA摄入与ELOVL2/5基因变异对母婴脂肪酸水平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吴义霞. 吉林大学, 2020
- [9]哺乳期妇女及婴儿碘营养状况的调查研究[D]. 闫文清.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10]妊娠期妇女碘营养调查及与婴幼儿生长发育关系研究[D]. 陈艳婷.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