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音构图技巧简介

十二音构图技巧简介

一、浅述十二音作曲技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沛[1](2021)在《论亨利·考威尔的新时值划分》文中研究指明节奏的探索在20世纪音乐探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时值划分是美国作曲家考威尔节奏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其节奏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新时值划分以泛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泛音列中各音振动比值的运用,打破传统时值"二分法"的边界,使时值类型更为丰富,节奏形态更为多样。本文通过三首钢琴作品分析,集中展现考威尔新时值划分理论及其具体运用方式,并分析该理论自身及其在应用中的缺陷,最后从20世纪音乐节奏探索的宏观视角,评价考威尔新时值划分的历史意义。

宫浩玉[2](2020)在《汪立三音乐创作研究》文中提出汪立三(1933—2013),是我国当代着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在公开出版和发表的音乐作品中,钢琴组曲11首,钢琴独奏曲7首,还有少量的的合唱和小歌剧作品,钢琴作品占据其音乐创作的主要地位,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性的作品有《兰花花》《东山魁夷画意》《他山集》等,他在创作中运用西方先进的创作技巧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展现了多样的民族音乐元素和精妙的音乐结构。其创作方法与思维对中国音乐创作中,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问题有着开拓性的贡献,直到今天他的钢琴作品也是学界学习、研究和演奏的典范。本文以汪立三音乐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艺术人生、钢琴创作、音乐特征、创作思维、作品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当代音乐创作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启示意义。笔者运用史料分析法,音乐文献研究法等对汪立三的音乐创作加以分析,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根据论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国内的研究现状及趋势、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等进行资料整合和研究;第二章通过音乐史学的角度对汪立三的人生经历和音乐创作进行梳理概述;第三章将音乐创作按照时代背景划分,对不同时期的创作背景和作品进行分析研究;第四章,分别从十二音体系的运用、音画性的创作思维和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三方面阐述汪立三音乐创作的主要特征;第五章,运用音乐传播学和艺术价值论两个姊妹艺术学科,从汪立三音乐的传播与价值进行全面整体的研究,探寻作品的艺术价值。

占寒冰[3](2020)在《论固定音高体系中调式感的培养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调式作为一种音高关系的组织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民族中都有着独特的发展。这其中包含音乐学习者较为熟悉的传统调式例如大小调式、民族调式、中古调式等,也与浪漫主义后期调式调性被逐渐瓦解后的20世纪新音乐风格有所关联。而调式感,则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调式内音级的相互关系,从音的稳定与不稳定的比较中确立各自的地位,从而在实际的音高角度对“调式”有系统的学习与理解。视唱练耳课中如音程、和弦连接、单声部与多声部旋律等诸多音高训练,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调式感。固定音高体系是本文的另一个立足点,它指的是相对音高感知下的固定唱名体系。音高感知方式在视唱练耳教学与练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会影响到学习者对音高的认知和判断,也是音高学习过程中对思维方式的一种选择,这种音高感知方式对人在视唱练耳训练或者说对音乐学习的意义值得深入地探讨。本文首先对音高感、固定音高体系及文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说明,并从历史发展时期与音高定位方式两个角度对唱名法进行梳理,为后文的详细论证进行铺垫与说明。其次,分别通过律制、音程协和关系、调式对比这三个方面对固定音高体系中调式感的来源进行理论的阐述与总结。随后以具体的视唱练耳教学作品为研究对象,按照调式风格的不同将其分为:西方传统调式感训练、中国传统民族调式感训练以及现代音乐中的调式感训练三个大类进行详细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各种不同音乐风格的视唱练耳训练中,应以传统大小调式的调式感为基础,展开对不同背景下不同调式中的音高训练,并在二十世纪新音乐中有所延伸。在固定音高体系下进行训练能够有效地将这些不同的调式感串联起来,构建更为完整的的调式感训练系统。

何怀兵[4](2015)在《谈谈欧洲作曲技法的演变》文中研究说明事物的发展是由简到繁,生命的起源也是从低级到高级,作曲技法同样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性到多样性的演变过程。本文主要从织体技法入手,结合和声、调式等技法讲解作曲技法的演变过程:单声部音乐—复调音乐—主调音乐—无调性音乐。

薛慧[5](2015)在《论韦伯恩《九件乐器协奏曲》(Op.24)中的对称思维》文中提出韦伯恩对于对称技法的偏爱是其音乐语言的突出特点之一,这在他《九件乐器协奏曲》(Op.24)的创作中有着重要体现,该作品也因此被描述为“韦伯恩在微观细节上,对于对称结构的可能性所进行的最极端的一次发掘”。本文以此为契机,首先从音乐本体方面对《协奏曲》中对称思维的体现进行分析,进而以现有的研究资料为基础,从音乐内涵方面对韦伯恩对称思维的来源进行探究,以求多方位地展现作品的艺术价值及韦伯恩思想观念与音乐语言的魅力。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韦伯恩《协奏曲》的创作始末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了概述。第二、三章从创作技法上分析了《协奏曲》十二音音列、第一乐章及第三乐章中对称思维的体现,其中还创造性地结合数学概念对十二音音列的对称性进行了探究。第四章则从人文的角度探求韦伯恩对称思维的来源。本文认为,其对称思维来自于多方面要素的共同作用及相互影响:知识界众多学科领域对于对称结构的研究热潮,加之斯威登堡“应和”观念及歌德原始植物形变理论的深刻影响,促成他创作中的“统一性”思想,而这正是其对称思维最直接的来源。

郭元[6](2015)在《浅述视唱练耳教学中现代音乐的节奏训练构想》文中研究指明当今是一个具有创新性、包容性的世界,然而,我们的听觉却并非如此。当现代音乐走进我们的音乐生活时,相比我们对待熟悉的传统音乐,人们对于现代音乐的抵触与拒绝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对于现代音乐报以回避的态度。而今,音乐界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对于“现代音乐”这一音乐分支,我们不能一味采取回避、拒绝的态度,学校和教师应该主动提供接触、了解现代音乐的机会,让学生感受现代音乐的与众不同以及其独特的魅力。更为重要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初中音乐教材之中选录了一些现代音乐作品,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学府,让将要走进课堂成为未来的音乐老师的学生学习、了解现代音乐这是必要的。然而,高等师范院校视唱练耳课目前主要侧重于传统大小调范畴的音乐训练,对现代音乐的训练鲜少接触,这并不利于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性发展。作为基础性必修学科的视唱练耳课程,历来对积累各种音乐语言、丰富多样音乐思维、形成正确的听觉取向和全面的欣赏态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师视唱练耳课的教学中加入现代音乐这一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的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众所周知,节奏这一首要的、最基本的、支撑性的要素是踏入现代音乐大门重要的一步。因此,笔者选择了五种具有代表性的现代音乐节奏组织形式进行阐述以及提出训练构想。本论文旨在通过笔者分别对五种具有代表性的节奏组织形式的音乐作品或片段进行初步分析,在总结前人的训练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并加入更多新的训练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有效的练习,使学生能够较快地理解与掌握现代音乐的节奏特点。

郑艳[7](2012)在《结构主义视域下的序列主义音乐研究 ——以密尔顿·巴比特与路易吉·达拉皮科拉序列作品为例》文中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哲学界开始将数理逻辑作为哲学的基础、将逻辑分析作为哲学研究的方法这场革命性的变革,结构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它以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现代结构语言学中的“系统性”观念为起点,逐渐波及至文学、人类学、心理学、符号学、绘画、音乐等领域。序列音乐的诞生及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本论文选取来自不同地域且音乐风格迥异的两位序列作曲家密尔顿·巴比特与路易吉·达拉皮科拉不同时期的序列作品,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展开具体的研究与分析,力求通过对9部序列音乐文本的深入剖析,阐释序列音乐作品建构过程中的结构主义思维,解读音乐文本自身和内在组成元素所呈现出的整体性、封闭性、逻辑与秩序、转化性、过程性等相关特征,进一步论及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对作曲家音乐创作的影响。本论文共包括六章。第一、二章基于史料文献的整合与梳理,对结构主义及其两位序列作曲家进行了基础性研究。第一章通过梳理结构主义的发展脉络,探讨了结构主义思维与序列主义音乐的共性以及可能引起的互动,指出了结构主义作为方法论运用于序列音乐创作与分析的可行性。第二章追溯了巴比特音乐形式观与结构思维观的形成背景和达拉皮科拉将序列因素融入其创作的渊源,概述了他们的音乐创作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之上指出了他们序列作品在表现出不同风格的外在形态下共同的逻辑性思维根基。第三、四、五章从音乐分析的视角展开对巴比特与达拉皮科拉不同时期序列作品的深入剖析,探究这些作品在建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结构主义思维特征。第三章论述丁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元素的自身形态建构,如音高组织中呈现的六音组“结缘”、序列“分割”,节奏形态中运用的复节拍、时间节点序列等等,提出了音乐元素结构形态的“自治性”与“封闭性”观点。第四章通过分析构建作品主线的贯穿式手法、对称原则与非对称原则的共时性特征、结构对位手法,阐述了序列音乐中不同音乐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建构,指出挖掘这些“关系”是序列音乐分析的新视角,且与结构主义思维相吻合。第五章通过论述序列作品中各音乐元素的转换调节之不同形态、整体结构的封闭性形态及内在逻辑秩序,审视了序列主义音乐作品在建构过程中以转化、推理、结构搭建三种方式所展现出的“过程的思维”。第六章将文学、绘画、符号学中的结构主义与序列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思维相联系,进而从宏观上阐述结构主义视域下序列音乐创作与分析的路径与逻辑性关联规律,即整体性与封闭性、逻辑与秩序、自调性与转化性。论文最后对结构主义视域下的音乐创作进行反思,指出了以结构主义的思维模式展开序列音乐的创作与分析,能够把音乐作品框定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系统之内,厘清音乐建构过程的来龙去脉,参透内在音乐元素的自身形态与组合关系,明确各种音乐发展手法贯穿于作品的线索脉络,追寻封闭性系统之下的内在动力,从而赋予作品一定的确定性、统一性以及逻辑秩序。此外,笔者进一步将“结构”与“解构”相联系,提出了“解构”是“结构”的异样展现,“结构”与“解构”均是在不同层面、不同情形之下的形式之体现的看法。

王瑞[8](2004)在《罗忠镕十二音作品技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罗忠镕的十二音作品为研究对象,以音乐形态学分析为路径,从五个方面对音乐作品的结构途径和组织方式进行研究。 一、音高组织逻辑。五声性十二音的音高组织逻辑是罗忠镕十二音作品中最重要的结构逻辑,主要有五声性调性序列和五声性非调性序列两种结构类型。音高组织逻辑性、规律性的发展不仅使音乐作品在结构组织上获得统一的规定性,而且还在纵横两个维度带来了五声性的音响色彩和风格特性,并为音乐的发展提供基本的结构性、组织性的内在动力。二、音相逻辑。不同音色的分离对比、不同的织体形态和组织方式是形成音响运动的基本条件之一,不同特性音响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音乐作品的宏观结构布局和微观组织结构上形成了具有呈示、展开与收束功能的结构力。三、时控逻辑。时控逻辑存在于音乐事件的各个层面,是音乐作品整体动态结构中重要的活性结构因素,其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音乐中的节奏形态和节拍的运动与组合关系,等比、等差的数理思维以及对于各种非格律化的、节奏紧张度的调控是罗忠镕十二音作品中具有特征性的时控逻辑。四、曲体组织结构。音乐的曲体组织是各种音乐元素和结构参数的综合性体现,音乐作品中曲式的内涵和意义已经融汇在音乐的演绎过程之中。作品的结构既有受到数理思维控制而形成的长短型非对称的曲体结构,亦有以特殊处理手法形成的极其规整的拱形对称逆行结构和拱形对称镜象结构。本文对于音乐作品曲体结构特征的分析包括了对乐曲静态的形式结构和动态的结构力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在考察乐曲整体结构形态特征的同时,对于曲式结构中的主要结构参数作一深层次、定量化的分析。五、复调思维。由于音乐发展的连续性及材料运用的集中和多变的对位特性使得复调思维成为十二音音乐最为自然而有效的载体。罗忠镕的复调思维已经超越了声部的关系,不仅有严格典型的传统模式,更有在继承与发展基础上对复调原则的广义运用,使作品在声部关系、节奏处理、内外结构、织体形态等方面呈现出复杂而立体的态势。

陈景隆[9](2003)在《浅述十二音作曲技法》文中研究说明十二音作曲体系自勋伯格创立以来,作为一种标新立异的作曲技法,与传统作曲技法是相悖的。从十二音的旋律构成、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五大方面来浅述十二音作曲体系的主要特征,及其在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发展脉络。

秦大平[10](1988)在《序列音乐作品分析学习笔记》文中研究指明 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或学习现代主义的音乐作品,恐怕就得对序列音乐进行必要的研究。本文拟就勋伯格(Schoenberg 1874—1951)的《管弦乐变奏曲》(Variation for Orchestraop31)、威伯恩(Webern,1883—1945)的《交响曲》(Symphonie op 21)等二首作品分析要素的学习体会,浅述如下。一、勋伯格《管弦乐变奏曲》

二、浅述十二音作曲技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述十二音作曲技法(论文提纲范文)

(1)论亨利·考威尔的新时值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观念与新时值划分
二、创作实践与运用特点
    (一)Fabric
    (二)Vestiges
    (三)Rhythmicana
三、追问与意义评价

(2)汪立三音乐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论文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汪立三艺术简历
    第一节 汪立三简介
    第二节 汪立三音乐作品概况
第二章 音乐作品的分类
    第一节 音乐作品分期
        一、创作初期
        二、创作中期
        三、创作后期
    第二节 音乐作品分析
        一、创作初期
        二、创作中期
        三、创作晚期
第三章 音乐创作特征
    第一节 十二音体系的应用
    第二节 音画性的创作思维
    第三节 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
第四章 音乐作品的影响与价值
    第一节 音乐作品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节 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论固定音高体系中调式感的培养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固定音高体系中的视唱练耳
    第一节 音高的感知方式
    第二节 唱名法发展史
第二章 调式感的建立与打破
    第一节 固定音高体系中的传统调式感来源
    第二节 二十世纪音乐中传统调式感的应用
第三章 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调式感培养
    第一节 视唱与练耳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西方传统调式感训练
    第三节 中国传统民族调式感训练
    第四节 现代音乐中的调式感训练
第四章 固定音高体系下调式感训练的意义
    第一节 固定音高的训练意义
    第二节 调式感的训练意义
    第三节 固定音高体系下调式感的训练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4)谈谈欧洲作曲技法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单声部音乐
二、复调音乐
三、主调音乐
四、无调性音乐

(5)论韦伯恩《九件乐器协奏曲》(Op.24)中的对称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韦伯恩与《协奏曲》
    一、《协奏曲》写作始末
    二、《协奏曲》的艺术特色
第二章 《协奏曲》十二音音列中的对称思维
    一、十二音音列的对称性
    二、十二音音列的不变性
    三、十二音音列与回文诗
第三章 《协奏曲》音乐本体中的对称思维
    一、第一乐章中的对称思维
    二、第三乐章中的对称思维
第四章 韦伯恩对称思维的来源
    一、科学界“对称”的时兴
    二、斯威登堡的“应和”观念
    三、歌德的原始植物形变理论
    四、创作中的“统一性”
结语
附录:《协奏曲》创作年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浅述视唱练耳教学中现代音乐的节奏训练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
    三、前人研究
    四、了解现代音乐的必要性
第一章 现代音乐的历史发展及教学现状
    第一节 现代音乐的历史发展概述
        一、印象主义
        二、表现主义
        三、新古典主义
        四、新民族主义
    第二节 现代音乐的教学现状概况
第二章 现代音乐节奏的基本组织形式
    第一节 节拍、节奏中的重音转移
        一、跨小节连线
        二、非强拍位置重音
    第二节 混合节拍与变换节拍
        一、单一的非周期性混合节拍
        二、变换节拍
    第三节 复杂、非常规节奏的组合
    第四节 无拍号、无小节
    第五节 附加时值
第三章 现代节奏的训练内容及其训练方法
    第一节 重音转移及其训练方法
    第二节 变换节拍及其训练方法
    第三节 复杂、非常规节奏的组合及其训练方法
    第四节 无拍号、无小节及其训练方法
    第五节 附加时值及其训练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结构主义视域下的序列主义音乐研究 ——以密尔顿·巴比特与路易吉·达拉皮科拉序列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由与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结构主义与序列音乐
    第一节 结构主义理论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结构主义思维与序列主义音乐:共性与互动
        一、结构主义与序列主义的共同渊源
        1. 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对建构作品的思维模式之冲击
        2. 形式-自律论:共同的美学趣旨
        3. 数学与程序:结构思维的根基
        二、结构主义对音乐样式与序列思维的借鉴
        三、序列主义音乐的结构主义思维
    第三节 结构主义方法论与序列音乐结构分析
        一、作为方法论的结构主义
        二、结构主义方法论走进序列音乐领域溯源
        三、结构主义方法运用于序列音乐分析的可行性审视
第二章 共同的思维根基,不同的风格展示:巴比特与达拉皮科拉序列音乐创作概述
    第一节 巴比特:“唯理性”数学家
        一、巴比特音乐形式观与结构思维观的形成背景
        二、巴比特的音乐创作技术路线
    第二节 达拉皮科拉:“感性”的唯美主义者
        一、序列因素融入达拉皮科拉音乐创作之渊源
        二、达拉皮科拉的音乐创作技术路线与观念
第三章 序列主义音乐文本的音乐元素构成与自身形态展示
    第一节 音乐元素之结构层与关系概述:互动、转换、对位
    第二节 音乐元素的动态过程与形态展示
        一、音高的组织方式
        1. 六音组“结缘”
        2. 序列“分割”
        3. 序列的层状平行与立体交织
        4. 序列间的关联性
        二、节奏、节拍结构层
        1. 节奏序列之层次性形态
        2. 时间节点序列
        3. 复节拍:节拍的纵向叠加与对位
        三、力度结构
        四、音色结构
        1. 音色的组织方式
        2. 音高序列切割与音色布局的关联性
    第三节 音乐元素自身结构形态的“自治性”与“封闭性”
        一、作为结构力的音乐元素与理性主义思维
        二、音乐元素的内在结构组织方式与结构主义思维之契合
第四章 序列主义音乐文本的结构化过程之手法分析与结构关系认知
    第一节 “贯穿式”手法:构建整体音乐作品的主线
        一、“分割”手法之贯穿
        二、核心音组集合与节奏型之贯穿
        1. 音组集合的动机式贯穿
        2. 作为单位细胞的节奏型
        三、复调思维之贯穿
        1. 变格卡农:音高组织的倒影模仿与节奏形态的非严格模仿
        2. 卡农的繁衍:正格卡农镶嵌之下的变格卡农
        3. 音色拼贴式卡农
    第二节 对称原则与非对称因素的共时性与互溶性
        一、音高的对称形态与节拍值的递增(减)之抗衡
        二 、回文结构序列与变格卡农之并存
        三、对称结构下的音乐符号现象:“十字架”作为音乐符号
    第三节 结构对位手法:音乐元素间的关联性与结构共时性
        一、音高组织与节奏形态的对位与共时
        二、不同音乐元素的综合对位:以《篇章五则》第一乐章为例
    第四节 序列主义音乐结构思维之审视:“关系”的透视与组合
        一、关系的透视:序列音乐创作中不同层面的逻辑关系
        二、关系的组合
第五章 序列主义音乐文本整体结构设计思路及其过程化研究
    第一节 音乐元素的转换调节与结构过程
        一、音色的画面转换:从组合拼贴到线性统一
        二、音高与节奏序列的画面转换:兼谈序列分割的内在统一性
        三、数字、图像与音乐文本形态的画面转换
        1. 数字与音乐文本的转化
        2. 图像与音乐文本的转化
    第二节 整体结构的封闭性形态及内在逻辑的秩序与过程
        一、回文结构:以达拉皮科拉《告别》为例
        二、音区分割的封闭性结构:以巴比特《为十二件乐器而作》为例
        三、超级序列矩阵之形式的建构:以巴比特《第五弦乐四重奏》为例
    第三节 序列主义音乐结构思维的再审视:过程的思维
        一、转化的过程
        二、推理的过程
        三、结构搭建的过程
第六章 结构主义思维:序列主义音乐创作与分析的路径与理念
    第一节 文学、绘画、符号学中的结构主义思维与序列音乐
        一、文学中的结构主义思维与序列音乐创作
        二、绘画中的结构主义思维与序列音乐创作
        三、符号学中的结构主义思维与序列音乐创作
    第二节 序列音乐中的结构主义统构效力
        一、关于整体性与封闭性
        二、关于逻辑与秩序
        三、关于自调性与转化性
    第三节 结构主义视域下的音乐创作与分析之反思
        一、结构主义指导序列音乐创作与分析的价值与意义
        二、结构主义指导序列音乐创作与分析的问题
        三、结构与解构之辩
结语
附录一:论文所研究的巴比特与达拉皮科拉序列作品序列表
附录二:密尔顿·巴比特作品目录
附录三:路易吉·达拉皮科拉作品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罗忠镕十二音作品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第一章 音高组织逻辑
    一、 五声性十二音调性序列
        (一) 音高组织的结构及形态
        1 、 《涉江采芙蓉》十二音序列的结构形态
        2 、 《暗香》、《琴韵》十二音序列的结构形态
        (二) 音高组织的调性内涵
        (1) 表层的调性因素
        (2) 深层的调性内涵
        (三) 音高组织逻辑
        1 、 同核心关系组合
        2 、 异核心关系组合
        (1) 异核心近关系组合
        (2) 异核心远关系组合
        3 、 “变凡”
    二、 非调性的五声性十二音思维
        (一) 音高组织的结构形态
        1 、 《第二弦乐四重奏》的音高组织结构
        2 、 《第三弦乐四重奏》的音高组织结构
        (二) 音高组织逻辑
        1 、 序列音级纵横呈示
        2 、 序列重叠
        3 、 序列分割
第二章 音相逻辑
    一、 音色分离的途径
        (一) 音响的不同时间过渡特性
        1 、 同质异化处理
        2 、 单质性音响的横向对置
        (二) 音响的不同动态特性
        1 、 局部的序列化倾向
        2 、 音响动态变化与其它参数的联动关系
    二、 音响的织体形态
        1 、 线状织体形态
        2 、 点描性织体形态
        3 、 点描性织体与线状织体的并置
        4 、 块状对置的织体形态
    三、 音色的组织方式
        1 、 音色的叠加与削减。
        2 、 音色点染与编织
        3 、 音色的转接与拼贴:
第三章 时控逻辑
    一、 数理逻辑思维
        (一) 等比数列思维的时控逻辑
        (二) 等差数列的时控逻辑
        1 、 “十八六四二”等差递减的节奏逻辑
        2 、 “蛇脱壳”的等差数列结构
        3 、 “鱼合八”递增与递减数列的综合
        (三) 节奏的序列化思维
    二、 非格律化--节奏紧张度的调控
        (一) 横向节奏形态
        1 、 混合节拍的运用
        (1) 等差递减和规则循环
        (2) 对称与非对称交替
        2 、 微观节奏组织
        (1) 连音节拍的使用
        (2) 切分节奏的使用
        (二) 纵横网络形态
        1 、 节拍动机的结构功能
        2 、 节奏对位
        (1) 对称重合性节奏对置
        (2) 非对称交错性节奏对置
        (3) 节奏模仿
第四章 曲体组织结构
    一、 静态形式结构--整体性结构特征
        (一) 联曲体式的结构特征
        (二) 黄金分割率--《罗铮画意》曲体结构特点
        (三) 多乐章组曲性套曲结构--《第二》、《第三》曲体结构
    二、 动态结构--几种主要结构途径
        (一) 音高组织的结构意义
        (二) 节奏的结构意义
        1 、 节奏密度的分层处理
        2 、 收拢性的递减结构
        3 、 递增递减的乐句结构
        (三) 音色布局的结构意义
第五章 复调音乐思维
    一、 对比性复调思维及其延展
        (一) 节拍对位
        (二) 音色对位
        1 、 点描性音色对位
        2 、 拼贴式音色对位
        3 、 纵横向音色对比
        (三) 复风格对比性复调结构
        1 、 调性与无调性风格的对比
        2 、 调性与多调性、泛调性风格的对比
        3 、 复风格纵横向拼贴式结构
        4 、 多层结构对位
    二、 模仿性的复调思维及其延展
        1 、 双重卡农对位
        2 、 双轴音倒影卡农
        3 、 无轴音反向模仿
        4 、 模仿对位的延展形式
        5 、 微复调思维
        6 、 截断对位
        7 、 间隔模仿
    三、 复调思维的结构性意义
        1 、 复调思维结构功能在结构内部的表现
        2 、 复调思维结构功能的宏观性表现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文所涉及的作品目录
附录二: 3元素与4元素五声性集合的十二音组合

(9)浅述十二音作曲技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的继承性
二、对传统技法的否定性
    (一)旋律构成。
    (二)和声。
    (三)复调。
    (四)曲式。
    (五)配器。
三、发展引申性

四、浅述十二音作曲技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亨利·考威尔的新时值划分[J]. 陈沛. 音乐研究, 2021(03)
  • [2]汪立三音乐创作研究[D]. 宫浩玉. 沈阳音乐学院, 2020(08)
  • [3]论固定音高体系中调式感的培养与发展[D]. 占寒冰. 上海音乐学院, 2020(01)
  • [4]谈谈欧洲作曲技法的演变[J]. 何怀兵. 黄河之声, 2015(15)
  • [5]论韦伯恩《九件乐器协奏曲》(Op.24)中的对称思维[D]. 薛慧. 山东大学, 2015(02)
  • [6]浅述视唱练耳教学中现代音乐的节奏训练构想[D]. 郭元. 上海师范大学, 2015(01)
  • [7]结构主义视域下的序列主义音乐研究 ——以密尔顿·巴比特与路易吉·达拉皮科拉序列作品为例[D]. 郑艳. 上海音乐学院, 2012(11)
  • [8]罗忠镕十二音作品技法研究[D]. 王瑞. 上海音乐学院, 2004(01)
  • [9]浅述十二音作曲技法[J]. 陈景隆.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3(04)
  • [10]序列音乐作品分析学习笔记[J]. 秦大平.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88(04)

标签:;  ;  ;  ;  ;  

十二音构图技巧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