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障碍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实践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尹伦钦[1](2021)在《高三学生概率学习障碍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概率作为高中数学课程四大主线内容之一,与其他三类主线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是高中数学教学内容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高考数学必考内容之一。在长期学习了确定性知识的基础上转而学习不确定性的概率内容,学生难以适应,容易形成学习障碍。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概率模块知识,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对高中生的概率学习障碍进行调查,对产生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对解决障碍的策略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采用了三种研究方法,对云南省大理州某高级中学的270名高三理科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利用调查问卷、测试卷对学生的概率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借助SOLO分类评价理论对学生测试卷的结果进行了解答层次的划分。结合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在概率学习过程中存在情感、记忆、思维、计算书写障碍、概率知识的表征、辨析、理解以及应用障碍。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发现产生障碍的主要原因有:(1)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认同度以及对概率的重视度不高。(2)学习习惯不佳。(3)表征体验机会较少、缺乏归纳梳理的意识和技能、对概率基础知识的储备较少、缺少深层次学习。(4)辩证、逻辑思维能力较弱。(5)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机械刻板化。(6)缺少生活和社会常识,数学阅读习惯和数学阅读能力差。基于以上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6点教学策略:(1)提高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2)多元表征概率知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3)复习梳理教学,注重知识的形成推导过程。(4)开展专题教学,注重一题多解多变。(5)概括总结解题思路及方法并示范,进行错例展示。(6)强化概率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以及阅读能力。此外,我们建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书写数学日记。
胡曾琦[2](2020)在《高一化学学习障碍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及其优化策略》文中研究表明高中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高一年级作为高中教育的第一年,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化学学科相比于其它科目,初高中内容上差异大,知识琐碎抽象。在高一面对多学科学习时,不易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容易习得无力,出现化学学习障碍的人数伴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呈现增加趋势。随着福建参与高考改革,首批的分科结果不足一半人选择“化学”更是将这一现象直观的反映出来。本文在高考新趋势和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在对国内外非智力因素及学习障碍的研究现状综述的基础上,对化学学习障碍进行了新定义并着重调查了影响高一化学学习障碍的非智力因素,以人本教育理论、IN结合论、迷思概念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优化化学学习障碍在兴趣、情感、动机、意志、态度五个维度非智力因素出现障碍的策略。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调查出了化学学习障碍在非智力因素上存在的缺陷,并整理出15种针对性优化策略,对其进行干预改进。研究通过对福建省漳州市部分市区高中分科情况进行预调研,了解了高考改革首批分科学生的情况并作出分析。然后,对漳州第一中学的高二学生进行抽样预调查,验证是否选择化学作为选择性考试科目和出现化学学习障碍之间有无存在关联性,以及筛选出对出现化学学习障碍产生明显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再编制出一份能够了解影响高一化学学习障碍的非智力因素的有效问卷进行正式调查。接着,以正式问卷结果为基础,分析并整理出了针对不同维度非智力因素的优化策略。在实习的4个月里进行实施,最终对比9、11月两次月考的成绩与前后测结果进行显着性差异分析,并使参与优化的学生的化学成绩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对个案分析时,学生的良好状态反馈出优化策略能有效改善学生化学学习障碍现象,对其成长提供了帮助。因此,通过研究的出的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利用化学实验调动兴趣、客观自我评价缓解消极情绪、成功经历刺激学习动机、课前预习课后复盘、错题整理典例收集、作业反思专有名词收集等15种针对性优化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切实到改善优化高一年级学生的化学学习障碍现象的作用,希望能够对高中化学教师改善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或其它学段的化学学习和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一起研究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让更多人的学生喜欢上化学,学好化学,在分科的时候能够选择化学,为化学事业预备更多人才。
吴祉婧[3](2020)在《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所需能力以及必备素养的培养。但是在当前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常常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动机的激发,直接导致物理复习课教学效率较低。思维导图的应用始于国外,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升合作交流能力、促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已经被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认可。本文在查阅大量的思维导图与物理复习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课题相关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脑科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详细论述了思维导图的概念、特征、结构、绘制方法,以及物理复习课的任务、分类,并对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物理复习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现状、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导图应用情况,以及对在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态度等。依据问卷调查结果与相关文献,总结出高中物理复习课思维导图的应用障碍。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类型复习课特点,建立了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单元类、习题类以及专题类复习课教学模式,提出具体的应用原则和实施策略。最后给出以上三类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应用案例和教学建议。笔者在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期间进行了以上三类教学模式的实践,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对帮助学生记忆和提取运用知识、提升学生物理复习课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以及合作交流能力有重要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物理复习课学习效率。期望本研究对于物理复习课课堂教学有借鉴意义。
白雨鑫[4](2019)在《朝鲜族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以延吉市Z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了解有特殊需要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朝鲜族小学生作为少数民族代表,其英语学习是在民族语言和汉语两种语言基础上进行的,与单一语言基础上的外语教育有所不同。朝鲜语与英语两种语系在表达习惯、思维方式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致使三语视域下延边地区朝鲜族小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障碍普遍存在。如果在他们英语学习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主要阶段忽视了对其障碍成因的关注与合理解决,这会严重阻碍朝鲜族小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与语言能力的良性发展。因此如何解决朝鲜族小学生的英语学习障碍问题是新时代下少数民族英语教育工作中所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研究以“朝鲜族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为题,以二语习得理论、语言迁移理论及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及文本分析法,从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两个维度,全面考查了延吉市Z小学216名朝鲜族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现状并探讨了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总的来说,虽然被试总体在英语学习方面并未呈现出大范围的学习障碍,但部分被试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一定障碍;2.在听力、阅读、写作等语言技能中,被试在听力方面存在障碍的人数最多;在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五项语言知识中,被试在词汇方面存在障碍的人数最多;3.学生的自卑心理过重、知识储备不足以及语言环境匮乏是导致朝鲜族小学生英语听力障碍形成的主要因素;4.基础知识薄弱、中英文化以及语言思维习惯的差异致使朝鲜族小学生英语阅读存在严重的障碍;5.母语环境干扰以及写作兴趣不浓厚是造成朝鲜族小学生英语写作障碍的相关因素;6.胆怯心理、为难情绪以及教师发音不标准是导致朝鲜族小学生英语语音障碍形成的关键因素;7.学习计划缺失以及词汇记忆策略的匮乏导致朝鲜族小学生英语词汇障碍加剧;8.母语语言负迁移的影响致使朝鲜族小学生在英语语法学习方面存在着严重障碍;9.生活经验不足、社交能力欠缺以及西方文化知识的匮乏致使朝鲜族小学生在英语功能、话题表达方面受限。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分别从教师、学校和家长三个层面提出如下建议:首先,从教师层面上看,第一,教师不仅应引导学生高水平运用多种英语学习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要通过学习英语专业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第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以缓解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自信心;第三,教师还要丰富英语练习材料,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其次,从学校层面上看,第一,学校应优化教学设备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第二,学校要重视英语学科,注意课时、教学内容等的分配;第三,学校要主动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与氛围;第四,英语授课最好是由具有朝汉双语基础的教师来承担。最后,从家庭层面上看,家长要有家校合作意识,不能把英语学习的任务完全推到学校和学生个人身上,同时家长要主动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林世华[5](2017)在《小学生学习障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他们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接受知识、记忆水平、理解能力等诸方面相对落后于正常学生。在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后,我可发现他们在学习方面存在着各种的障碍,影响着他们的正常学习。这就是备受人们关注的儿童学习障碍问题。其病因、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及早地发现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使他们都能与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杨家荣[6](2016)在《基于“口语报告法”的中专生物理学习障碍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基于“口语报告法”对中专生物理学习障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和实践研究相应的教学对策。本研究主要工作:首先,通过对中专物理学习障碍生的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方式,初步了解引起物理学习障碍的原因。由于引起物理学习障碍的原因复杂多样,调查问卷从八个方面进行,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学习的态度,以访谈的方式,来了解引起学生物理学习障碍的原因。第二,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的基础上,运用口语报告方法,探查物理学习障碍生的思维活动以及各种心理操作过程,捕捉其心理轨迹,找出引起物理学习障碍的原因。第三,针对引起中专生物理学习障碍的原因,提出了矫正和转变物理学习障碍生的教学策略。最后,以学习理论为指导,分析引起物理学习障碍的原因,提出转化教学策略,经过教学实践和个案转化,从中找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转化中专生物理学习障碍的教学策略,为改善红河州中专物理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只要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摸清中专生物理学习障碍的原因,采用一定的教学对策,学习障碍是可以消除或转化的;引起学生物理学习障碍的最初原因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表现出来的学习障碍一定是多方面的;学习障碍不可能独立存在,它们相互联系,互相影响,所以不可能有一种万能的消除学习障碍的教学方法,往往需要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和技术的配合才可达到消除的效果;学生学习障碍的消除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王黎[7](2016)在《非智力因素对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障碍生的影响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许多学生成绩低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数学学习障碍,并且低年级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如果这部分存在数学学习障碍不及时处理的话,那么就会影响到后面的学习,也会加重教师、家庭及学生的负担,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句空话。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造成数学学习障碍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20%归于智力因素,80%归于非智力因素。因此,本文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障碍生的影响进行调查。以某市一所小学为调研对象,通过采取问卷调差法、访谈法、实验法为主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障碍生具有很重要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只有把低年级数学学习障碍生的“脉”,对症下药,有效的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并提高数学课的趣味性、教学水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障碍和走上可持续的学习之路。
张晶晶[8](2016)在《高中生有机化学学习障碍的调查研究 ——以滦南县某高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倡导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关于学习障碍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成为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内容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查阅文献和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特点以及有机化学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编制了有机化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6月月考”试题以及“有机化学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对唐山市滦南县的某高中高一年级242名学生有机化学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产生的障碍有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内部因素:①有机化学学习障碍生的学习兴趣缺乏;②有机化学学习障碍生的学习方法不科学;(3)有机化学学习障碍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4)有机化学学习障碍生的学习动机不足;(5)有机化学学习障碍生的学习意志薄弱。②外部环境因素:①有机化学学习障碍生的学科基础薄弱,理解应用能力较差;②教师授课注重传统教育,缺乏学习技能传授;(3)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当。对于上述调查分析的结果,提出了消除学生有机化学学习障碍的教学建议:(1)从学生内部因素考虑所采取的建议有①立足课堂,多角度增强有机化学学习兴趣;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3)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要;(4)利用化学史和课外学习小组激励学生。②从外部环境因素考虑所采取的建议有①自主建构知识模型、习得概念规律;②类比推理、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策略综合实施;(3)授课教师要热爱学生和教育事业;(4)学校要全方位为学生考虑;(5)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⑥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正面评价孩子;⑦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要适当。克服学习障碍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仅需要老师的无私奉献,更需要学生的不懈努力,同时还需要家庭、学校的支持和配合。希望本研究能为一线的化学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时提供一些参考。
张蕾[9](2015)在《初中“学困型问题生”的干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布迪厄资本理论、亚文化相关理论等为依据对“学困型问题生”的生成过程进行分析。从布迪厄资本理论看“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处境,发现教师基于学生拥有资本的数量和类型将不同数量和类型的知识分配给不同的学生,“学困生”获得的知识少、类型单一。通过对课堂中学生和教师互动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学困生”在课堂中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从亚文化相关理论看到一部分“学困生”对学校主流文化标杆的不认可,通过各种公开和非公开的抵制行为来建立和巩固自己的亚文化,他们栖居其中并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初中“问题生”亚文化对每个“学困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时间都产生了消极影响,“学困生”不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就是表现之一,这些都不利于他们提高学业成绩、避免处境继续恶化。最后,借由标签理论的视角,可以看到教师如何将自己对“学困生”的看法和观点经由比较、评价、言语的责难和行为的暴力给他们贴上“问题生”的标签,“学困生”自身又如何在“镜中”不断反观自己,形成“问题生”的自我概念。至此,“学困型问题生”完成从潜伏状态—挣扎状态—标签状态的转化。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学困型问题生”的发展性和能动性原则,笔者尝试建构以文化制度、组织层次、支持保障三个系统为基础的学校和教师为重点、家庭、政府与社会为补充的初中“学困型问题生”三个系统四个模块的干预机制。首先,从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和建立健全制度两个方面建构文化渗透机制;其次从教师、家长、政府和社会三个主体具体阐述预警策略。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要转变思维方式,持有本质和生成并存的思维方式,还原“学困生”的真实存在;其次,从教师引导、小组依托的组织系统和对不同层次“学困型问题生”的管理方面构建组织协调机制;最后,从家长、政府和社会方面建构社会互动机制。本研究的第五部分,根据第四章“学困型问题生”的干预机制,笔者具体提出了“学困型问题生”的干预策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教师要转变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二是扎根课堂,通过补差补缺,重构小组提高“学困型问题生”学业成绩以及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学困型问题生”的干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干预转化“学困型问题生”;三是多层次参与干预;四是创造自主转化的空间,包括厘清教师和学生干预转化的边界以及教师守望并鼓励学生自我转化两个方面的内容。
卓央[10](2014)在《数学学习障碍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一、数学学习障碍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1.动机不足任何活动都是由动机激发并维持的,学习动机是进行学习的直接动力和有效保证,同时也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发现,学习成绩的提高只有在认知和元认知策略与动机的结合使用下才能取得。这说明数学学习障碍学生由于自身缺乏学习数学的动机,再怎样有效的解题方法策略对他们也是无济于事。2.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如果学
二、“学习障碍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实践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障碍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实践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三学生概率学习障碍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概率的重要地位 |
1.1.2 概率学习的困难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1 研究计划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搜集的途径 |
2.2 数学学习障碍的相关研究 |
2.2.1 数学学习障碍的定义研究 |
2.2.2 数学学习障碍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 |
2.3 高中概率教与学的相关研究 |
2.3.1 关于高中概率教学的研究 |
2.3.2 关于高中概率学习错误及原因的研究 |
2.3.3 关于高中概率认知的研究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SOLO分类评价理论 |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3 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思想 |
2.5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工具的设计 |
3.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4.2 测试卷的设计 |
3.4.3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5 信效度分析 |
3.6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3.7 研究伦理 |
3.8 小结 |
第4章 高三学生概率学习障碍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4.1 概率学习障碍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
4.1.1 问卷调查结果现状分析 |
4.1.2 调查问卷因子分析 |
4.1.3 调查问卷的结论与分析 |
4.2 概率学习障碍测试卷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1 测试卷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2 测试卷的结论与分析 |
4.3 访谈结果分析 |
4.3.1 学生访谈 |
4.3.2 教师访谈 |
4.4 小结 |
第5章 高三学生概率学习障碍类型及成因分析 |
5.1 概率学习情感障碍及成因分析 |
5.2 概率概念、性质学习障碍及成因分析 |
5.3 概率学习记忆障碍及成因分析 |
5.4 概率学习思维障碍及成因分析 |
5.5 概率学习计算书写障碍及成因分析 |
5.6 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习障碍及成因分析 |
5.7 小结 |
第6章 针对学生概率学习障碍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
6.1 针对概率学习情感障碍的教学策略 |
6.1.1 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主动性 |
6.1.2 搭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感 |
6.2 针对概率概念、性质学习障碍的教学策略 |
6.2.1 多元表征概念、性质,强化学生表征能力 |
6.2.2 采用比较分析教学法,总结归纳概念与性质 |
6.2.3 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多角度理解知识 |
6.3 针对概率学习记忆障碍的教学策略 |
6.3.1 进行阶段性复习梳理教学,注重知识的形成推导过程 |
6.4 针对概率学习思维障碍的教学策略 |
6.4.1 开展概率专题研究教学,展现思维过程 |
6.5 针对概率学习计算书写障碍的教学策略 |
6.5.1 概括总结解题思路及方法,在教学中做好示范作用 |
6.6 针对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习障碍的教学策略 |
6.6.1 采用多种方式强化学生对概率的应用意识 |
6.6.2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概率阅读能力 |
6.7 针对概率学习障碍的学习策略 |
6.7.1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概率学习基础 |
6.7.2 书写数学日记,进行阶段性反思总结 |
6.8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反思 |
7.3 研究的展望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概率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 概率测试卷 |
附录 C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D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E 部分学生访谈内容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高一化学学习障碍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及其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学习障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关于研究现状的反思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相关理论概念 |
2.1 概念界定 |
2.1.1 学习障碍 |
2.1.2 非智力因素 |
2.1.3 化学学习障碍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本教育理论 |
2.2.2 IN结合论 |
2.2.3 迷思概念理论 |
3 高一化学学习障碍的非智力因素调查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及方法 |
3.2.1 调查对象 |
3.2.2 调查方法 |
3.3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4 调查结果 |
3.4.1 预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2 正式调查数据与分析 |
3.4.3 各类型非智力因素数据与原因分析 |
3.5 结论 |
4 高一化学学习障碍的非智力因素的优化策略 |
4.1 兴趣障碍优化策略 |
4.2 动机障碍优化策略 |
4.3 意志障碍优化策略 |
4.4 情感障碍优化策略 |
4.5 态度障碍优化策略 |
4.6 总结 |
5 高一化学学习障碍的非智力因素优化策略的教学实验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对象及变量控制 |
5.2.1 实验对象 |
5.2.2 变量控制 |
5.3 数据收集方法 |
5.4 实验实施 |
5.4.1 教学实验举例 |
5.4.2 个案优化分析 |
5.5 实验结果与反思 |
5.5.1 实验结果 |
5.5.2 结果反思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存在不足 |
6.3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化学学习情况调查表 |
附录 Ⅱ 高一化学学习情况调查表 |
附录 Ⅲ 离子反应方程式---教学设计 |
致谢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发展核心素养要求 |
1.1.2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1.1.3 提高课堂效率要求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理论综述 |
2.1 思维导图 |
2.1.1 思维导图的概念 |
2.1.2 思维导图的特征 |
2.1.3 思维导图的结构 |
2.1.4 思维导图的绘制 |
2.1.5 与概念图、结构图区别 |
2.2 物理复习课 |
2.2.1 物理复习课的任务 |
2.2.2 物理复习课的分类 |
2.3 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脑科学理论 |
2.3.3 多元智能理论 |
2.4 思维导图应用于物理复习课的必要性分析 |
2.4.1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
2.4.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2.4.3 有助于学生摆脱题海战术 |
2.4.4 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
3 高中物理复习课思维导图应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
3.1 调查目的和方法 |
3.2 调查对象 |
3.3 问卷设计 |
3.3.1 学生问卷设计 |
3.3.2 教师问卷设计 |
3.4 数据分析 |
3.4.1 学生问卷的数据分析 |
3.4.2 教师问卷的数据分析 |
3.5 调查结论 |
4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建构和实施策略 |
4.1 高中物理复习课思维导图的应用障碍分析 |
4.1.1 教师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和应用不足 |
4.1.2 学生未掌握自主绘制思维导图方法 |
4.1.3 学生不习惯在学习中利用思维导图 |
4.1.4 学生对于思维导图的应用不感兴趣 |
4.1.5 缺少完善的思维导图评价反馈机制 |
4.2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的设计 |
4.2.1 高中物理单元类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建立 |
4.2.2 高中物理习题类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建立 |
4.2.3 高中物理专题类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建立 |
4.3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实施原则 |
4.3.1 生长型课堂原则 |
4.3.2 多方面交流原则 |
4.3.3 多环节反思原则 |
4.3.4 多角度评价原则 |
4.4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
4.4.1 加大教师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和研究策略 |
4.4.2 引导学生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策略 |
4.4.3 增加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的机会策略 |
4.4.4 培养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兴趣习惯策略 |
4.4.5 逐步完善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评价机制策略 |
5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应用案例 |
5.1 高中物理单元类复习课应用案例 |
5.1.1 课前准备阶段 |
5.1.2 课堂教学阶段 |
5.1.3 课后反思阶段 |
5.2 高中物理习题类复习课应用案例 |
5.2.1 课前准备阶段 |
5.2.2 课堂教学阶段 |
5.2.3 课后反思阶段 |
5.3 高中物理专题类复习课应用案例 |
5.3.1 课前准备阶段 |
5.3.2 课堂教学阶段 |
5.3.3 课后反思阶段 |
5.4 应用建议 |
6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实践 |
6.1 实施情况 |
6.2 效果分析 |
7 总结和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关于思维导图应用情况的调查(学生卷) |
附录 B 关于思维导图应用情况的调查(教师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朝鲜族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以延吉市Z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
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2.4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5 中介语理论 |
第三章 朝鲜族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现状的调查结果 |
3.1 研究设计 |
3.2 英语学习障碍的总体调查结果 |
3.3 英语听力障碍的调查结果 |
3.4 英语阅读障碍的调查结果 |
3.5 英语写作障碍的调查结果 |
3.6 英语语音障碍的调查结果 |
3.7 英语词汇障碍的调查结果 |
3.8 英语语法障碍的调查结果 |
3.9 英语功能、话题障碍的调查结果 |
第四章 朝鲜族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4.1 英语听力障碍现状的分析与讨论 |
4.2 英语阅读障碍现状的分析与讨论 |
4.3 英语写作障碍现状的分析与讨论 |
4.4 英语语音障碍现状的分析与讨论 |
4.5 英语词汇障碍现状的分析与讨论 |
4.6 英语语法障碍现状的分析与讨论 |
4.7 英语功能、话题障碍现状的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朝鲜族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障碍成因的调查问卷 |
附录C 朝鲜族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障碍成因的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D 朝鲜族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障碍成因的访谈提纲(学生) |
附录E 朝鲜族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期末测试卷 |
附录F 朝鲜族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听力测试卷 |
(5)小学生学习障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儿童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 |
(一) 脑部机能障碍 |
(二) 多动症儿童 |
(三) 家庭、学校、社会环境 |
1. 家庭环境。 |
2. 学校教育环境。 |
3. 社会环境。 |
二、应对小学儿童学习障碍的一些对策 |
(一) 学习障碍儿童的预防与矫治 |
1. 为了保证儿童的正常学习和发展, 必须积极预防儿童的学习障碍。 |
2. 学习障碍儿童的行为矫正。 |
(二) 学习障碍儿童的辅导与转化 |
1. 爱是转化学习障碍生的诀窍。 |
2. 树立自信心是转化学习障碍生的关键。 |
3. 培养学习能力, 帮助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巩固自信心。 |
4. 给学习障碍儿童选择学习任务的机会, 鼓励儿童接受挑战性的任务。 |
(6)基于“口语报告法”的中专生物理学习障碍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口语报告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学习障碍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学习的相关理论 |
2.1 口语报告法 |
2.2 学习理论基础 |
2.2.1 掌握学习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
第3章 中专生物理学习障碍原因的研究 |
3.1 中专生物理学习障碍调查及分析 |
3.1.1 调查准备 |
3.1.1.1 确定调查对象 |
3.1.1.2 明确调查目的 |
3.1.1.3 确定调查方法 |
3.1.2 调查内容及分析 |
3.1.2.1 学生自身因素调查及分析 |
3.1.2.2 外部因素调查及分析 |
3.2 口语报告的实施方案设计 |
3.2.1 口语报告实施目的 |
3.2.2 口语报告程序 |
3.2.3 口语报告的即时资料和分析 |
3.2.4 口语报告表征层次分析 |
第4章 中专生物理学习障碍成因分析及教学策略 |
4.1 成因分析 |
4.1.1 错误的前概念对物理知识建构的影响 |
4.1.2 物理知识组织程度不高 |
4.1.3 物理知识表征不完善 |
4.1.4 缺乏物理学习成功的体验 |
4.1.5 诱因的不适当使用 |
4.1.6 物理知识结构的缺陷 |
4.1.7 较差的学习习惯 |
4.2 课堂教学策略建议 |
4.2.1 消除前概念不利的影响 |
4.2.2 加强学生建构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体系 |
4.2.3 以小讲座的形式加强与专业主干课程的联系 |
4.2.4 用好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辅助教学 |
4.2.5 加强实验研究及应用 |
4.2.6 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
4.2.7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第5章 中专生物理学习障碍转变对策在教学中的运用 |
5.1 中专生物理学习障碍转变对策在教学中的运用 |
5.1.1 前测 |
5.1.2 教学策略应用 |
5.1.2.1 课堂教学案例 |
5.1.2.2 其它教学转化工作 |
5.1.3 结果 |
5.2 中专生物理学习障碍转化个案分析 |
5.2.1 学生的基本情况 |
5.2.2 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
5.2.3 学生的自我认识 |
5.2.4 学习障碍的成因分析 |
5.2.5 转化过程 |
5.2.6 转化结果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的结论 |
6.1.1 中专生物理学习障碍的原因 |
6.1.2 研究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非智力因素对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障碍生的影响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理论基础 |
(四)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
(五)文献综述 |
(六)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七)研究方法 |
二、非智力因素对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障碍生的影响调查 |
(一)研究对象概述 |
(二)调查方法说明 |
(三)调查结果 |
三、非智力因素对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障碍生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一)研究样本的确定 |
(二)研究过程 |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
四、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障碍生的转化策略 |
(一)提高数学课的趣味性 |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三)提高教学水平 |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的结论 |
(二)创造性成果 |
(三)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关于二年级的数学学习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关于二年级学生和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教案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8)高中生有机化学学习障碍的调查研究 ——以滦南县某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课题的提出 |
1.1 选题的来由 |
1.1.1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不可缺少的部分 |
1.1.2 有机化学的学习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需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化学学习障碍的研究 |
1.3 课题的确立 |
2 理论综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学习障碍 |
2.1.2 有机化学学习障碍 |
2.2 理论基础 |
2.2.1 目标分类教学理论 |
2.2.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2.2.3 后进生理论 |
3 高中有机化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
3.1 新课程标准中必修模块有机化学部分 |
3.2 新课程标准中选修模块有机化学部分 |
4 研究过程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3 研究工具 |
4.3.1 常规性测验试卷 |
4.3.2 高一学生学习有机化学情况的调查问卷 |
5 研究结果 |
5.1 常规性测验的结果研究 |
5.1.1 化学概念 |
5.1.2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及有机方程式的书写 |
5.1.3 化学计算 |
5.2 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5.2.1 学生内部因素的结果与分析 |
5.2.2 外部环境因素的结果与分析 |
5.3 结论 |
5.3.1 从学生内部因素引起的学习障碍 |
5.3.2 从外部环境因素引起的学习障碍 |
6 教学建议 |
6.1 从学生内部因素考虑所采取的策略 |
6.1.1 立足课堂,多角度增强有机化学学习兴趣 |
6.1.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
6.1.3 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要 |
6.1.4 利用化学史和课外学习小组激励学生 |
6.2 从外部环境因素考虑所采取的策略 |
6.2.1 从教材内容因素考虑所采取的策略 |
6.2.2 从授课教师因素考虑所采取的策略 |
6.2.3 从学生家庭因素考虑所采取的策略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学生有机化学学习障碍的成因 |
7.1.2 消除学生有机化学学习障碍的教学建议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的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初中“学困型问题生”的干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1) 关注初中“学困生”和“问题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要求 |
(2) 关注初中“学困生”和“问题生”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有重要意义 |
(二)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1) 文献法 |
(2) 田野调查法 |
(三) 研究过程 |
1. 研究场域的选择 |
2. 研究场域的进入与资料收集 |
3. 研究场域的退出与反思 |
(四) 文献综述 |
1. 国内初中“学困生”研究现状 |
(1) 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和一般特征 |
(2) 初中“学困生”的干预策略及教学反思 |
2. 国内初中“问题生”研究现状 |
(1) “问题生”的界定和分类 |
(2) “问题生”的成因和特征 |
(3) “问题生”的转化策略 |
3. 国内初中“学困生”和“问题生”关系研究现状 |
4. 国外“学习障碍生”研究现状 |
(1) “学习障碍生”的定义 |
(2) “学习障碍生”的成因 |
(3) “学习障碍生”的特征 |
(4) “学习障碍生”的教育转化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 |
(一) 概念的变迁 |
(二) “学困生” |
1. 前提条件:身心生长发育处于正常范畴之内 |
2. 客观标志:学生学业成绩长期稳定地达不到课程标准要求水平 |
3. 生存状态:无严重行为问题,正努力改善自己学业成绩 |
(三) “问题生” |
1. 形成的本质:是与环境互动中构建而成的 |
2. 显着标志:外在行为表现、内隐心理品质违背公众认可的正式非正式规则 |
3. 生存状态:逐渐疏离课堂教学活动 |
(四) “学困型问题生” |
1. “学困型问题生”的内涵 |
2. “学困型问题生”的外延 |
(1) 摩擦型 |
(2) 逃避型 |
(3) 麻木型 |
第三章 初中“学困型问题生”的生成 |
(一) 从布迪厄资本理论看初中课堂教学中“学困生”的处境 |
1. 布迪厄资本理论的结构与逻辑 |
2. 布迪厄资本理论视角下初中“学困生”的处境分析 |
(1) 基于资本总量和类型教师将不同的知识分配给不同的学生 |
(2) 基于惯习教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标定 |
3. 布迪厄资本理论视角下初中课堂师生互动深描 |
(1) 师生互动的频率 |
(2) 师生互动的内容和形式 |
(二) 初中“问题生”亚文化对学校正式文化的抵制 |
1. 初中“问题生”对学校正式文化的认同与抵制 |
2. 初中“问题生”亚文化群体的消极影响 |
(1) 初中“问题生”亚文化群体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消极影响 |
(2) 初中“学困生”亚文化群体对学生学习时间的消极影响 |
3. 初中“学困生”向“问题生”转化的自我选择 |
(三) 初中“学困型问题生”的标定与自我认同 |
1. 初中“学困型问题生”的标定 |
2. 初中“学困型问题生”的自我认同 |
(四) 初中“学困型问题生”生成的三个阶段 |
1. 潜伏状态 |
2. 挣扎状态 |
3. 标签状态 |
第四章 初中“学困型问题生”的干预机制 |
(一) 初中“学困型问题生”干预的价值取向和原则 |
1. 坚持“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 |
(1) 干预目标由提高学业成绩到全人的发展 |
(2) 干预的方式由外部主导干预到学生自主反思 |
2. 干预初中“学困型问题生”的原则 |
(1) 初中“学困型问题生”的发展性 |
(2) 初中“学困型问题生”的能动性 |
(二) 初中“学困型问题生”的干预机制 |
1. 文化渗透机制 |
(1) 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 |
(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体系 |
2. 组织协调机制 |
(1) 教师引领下以小组为依托的组织系统 |
(2) 对不同层次“学困型问题生”的管理 |
3. 社会互动机制 |
(1) 家庭保护 |
(2) 政府支持 |
(3) 社会保障 |
第五章 初中“学困型问题生”的干预策略 |
(一) 预防教育 |
1. 转变教师思维方式 |
2.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
(二) 扎根课堂实践 |
1. 补差补缺,重构小组提高“学困型问题生”学业成绩 |
2. 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学困型问题生”的干预策略 |
(1) 教师引导“摩擦型”以积极行为获得尊重和认可 |
(2) 教师寻找契机让“逃避型”勇敢面对问题 |
(3) 教师鼓励“麻木型”主动参与班级活动 |
(三) 多层次参与干预 |
1. 家庭参与干预策略 |
2. 政府参与干预策略 |
3. 社会参与干预策略 |
(1) 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消除“学困型问题生”生成的诱因 |
(2) 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友情帮扶“学困生” |
(四) 创造自我转化空间 |
1. 厘清教师和学生干预转化的边界 |
2. 教师守望并鼓励学生自我转化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数学学习障碍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学学习障碍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 |
1.动机不足 |
2.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
3.缺乏自信 |
二、对策 |
1.利用期望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动机 |
2.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 |
3.提高自信心 |
4.培养顽强的意志力 |
5.培养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
四、“学习障碍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实践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三学生概率学习障碍的调查研究[D]. 尹伦钦.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高一化学学习障碍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及其优化策略[D]. 胡曾琦.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2)
- [3]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研究[D]. 吴祉婧.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4]朝鲜族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以延吉市Z小学为例[D]. 白雨鑫. 延边大学, 2019(01)
- [5]小学生学习障碍分析[J]. 林世华. 考试周刊, 2017(14)
- [6]基于“口语报告法”的中专生物理学习障碍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D]. 杨家荣.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7]非智力因素对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障碍生的影响调查研究[D]. 王黎. 贵州师范大学, 2016(11)
- [8]高中生有机化学学习障碍的调查研究 ——以滦南县某高中为例[D]. 张晶晶.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9]初中“学困型问题生”的干预策略研究[D]. 张蕾. 鲁东大学, 2015(07)
- [10]数学学习障碍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 卓央. 新课程(下),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