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磁共振脊髓造影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青松[1](2020)在《犬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的MRI应用研究及预后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椎间盘突出疾病不仅是困扰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同时在犬上也非常常见,人类医学中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及治疗已经日渐成熟;在人类医学以及国外兽医领域MRI被认为脊柱检查的最佳方案,但在国内兽医影像学领域鲜有研究。本文目的是通过对犬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MRI诊断,初步创建一套系统的犬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MRI诊断流程和解剖图谱,同时分析年龄、体重、性别、发病部位、神经障碍维持时间,神经学分级以及Pfirrmann分级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本文收集2017年9月到2019年9月期间合肥宠颐生天红动物医院就诊的犬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患犬103例及2只田园犬,统计其年龄、性别、体重、发病部位、神经障碍维持时间,神经学分级,Pfirrmann分级,其中年龄分为1-4y、4-7y、7y以上;性别公、母;发病部位分胸段、腰段、胸腰结合部、两处以上椎间盘突出;体重分为<5kg、5-10kg、>10kg;神经障碍维持时间分为<24h、24-48h、>48h;神经学分级分为Ⅰ、Ⅱ、Ⅲ、Ⅳ、Ⅳ级;Pfirrmann分级由两位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师评估,分别Ⅰ、Ⅱ、Ⅲ、Ⅳ、Ⅴ级,其中1级为影像学表现正常故不做统计。预后分级为Ⅳ级,痊愈为Ⅳ级、改善为Ⅲ级、无效为Ⅱ级、死亡为Ⅰ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年龄、性别、体重、发病部位、神经障碍维持时间、神经学分级、Pfirrmann分级与预后的相关性,其中P<0.05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无显着统计学意义;同时建立MRI诊断流程以及解剖学图谱。结果:分析得出年龄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系数r=-0.194,P=0.05(P≥0.05)。无显着相关性;性别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系数r=-0.056,P=0.571(P≥0.05)。无显着相关性;体重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系数r=-0.223,P=0.024(<0.05)呈显着性负相关性;发病部位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系数r=-0.028,P=0.779(P≥0.05)无显着相关性;神经障碍维持时间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系数r=-0.034,P=0.730。无显着相关性;神经学分级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系数r=-0.451,P<0.01(<0.05)呈显着性负相关性;Pfirrmann分级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系数r=-0.425,P<0.01(<0.05)呈显着性负相关性。结论:体重、神经学分级及Pfirrmann分级与预后显着相关(P<0.001),年龄、神经障碍维持时间、性别及发病部位与预后无显着相关性。
白玉朋[2](2020)在《磁共振增强3D STIR SPACE序列在臂丛神经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背景随着臂丛神经病变发生率不断的上升,臂丛神经病变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随着神经修复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准确诊断臂丛神经,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是至关重要的。臂丛神经作为一种既有相互融合又有分离的神经组合,解剖复杂,走形较表浅,其周围软组织较多,对其成像具有很大的困难,且病变多样性,不同的病变具有不同的病理改变及并发症。而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无创、可进行多参数、多方位且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率的影像技术,不仅可以观察神经形态,还可以观察其内部及邻近软组织信号改变,对于臂丛神经成像具有其独特优势。目的三维短时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成像(3D STIR SPACE)作为磁共振一个比较新颖的序列应用于臂丛神经成像,但其平扫图像臂丛神经显示欠清晰且背景组织抑制效果差,严重影响臂丛神经的显示及病变的诊断,而增强扫描的臂丛神经显示效果则明显提高。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增强三维短时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成像技术在臂丛神经成像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我院收集33例臂丛神经图像,均无磁共振扫描禁忌,均采用3.0T高场强磁共振机器行3D STIR SPACE序列扫描。其中10例志愿者行平扫,15例患者行平扫和增强扫描,8例患者仅行增强扫描。全部扫描完成后,对所有原始图像依次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曲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对所得原始图像和后处理图像进行分析研究。并由2名影像诊断副主任以上医师观察臂丛神经成像特点,对平扫和增强的臂丛神经显示和神经周围背景组织抑制效果进行评分,并测量臂丛神经与肌肉的对比噪声比CNR。臂丛神经显示评分及背景组织抑制评分采用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15例同时进行增强扫描和平扫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NR进行自身配对t检验。结果在25例平扫图像中臂丛神经显示评分为2.04±0.61分,背景抑制评分为1.6±0.71分;23例增强图像臂丛神经显示评分为3.98±0.51分,背景抑制评分为3.57±0.66分,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Z值分别是5.895、5.392,P值均<0.01)。15例自身对比平扫与增强CNR为0.37±0.07和0.58±0.08,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t值为-9.41,P值<0.01)。结论3D STIR SPACE序列增强扫描相比于平扫序列可以更好的显示臂丛神经走形和内部信号改变,特别是节后远端的细小神经束。降低神经周围背景组织(血管、脂肪、淋巴等)信号对臂丛神经干扰,增强图像相比于平扫图像也具有更高的对比信噪比,获得质量更好的臂丛图像,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早期准确的病变诊断及相应的治疗建议,改善患者预后。
陈适[3](2020)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评估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责任节段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相较于常规MRI在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患者责任节段定位的优势以及指导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2至2019-10我院收治的具有腰痛及持续性或者间歇性下肢疼痛症状,但是缺乏典型定位体征的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患者20例为试验组,选取同期在我院行一般性医学检查的受检者20例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行DTI及常规MRI检查。成像完成后,对试验组患者健侧、患侧神经根各项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以及对照组受检者双侧FA值、ADC值进行测量和统计学比较,明确DTI参数与神经学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依据诊疗常规,在所有纳入的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患者中选取有明确椎管减压手术指征的病例,主要依据DTI参数结果以及神经根纤维束成像结果,并结合MRI表现,确定手术减压范围。术前术后应用腰椎JOA评分以及下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P),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P)评估手术疗效,评价DTI在指导手术责任节段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定位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责任节段方面,试验组患侧FA值较对侧明显降低,ADC值较对侧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对照组,双侧的FA值及ADC值经数据统计比较后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指导手术责任节段定位方面,DTI指导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腰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VAS-BP,VAS-LP数值较术前则明显降低。结论:DTI相较于常规MRI对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病人腰骶神经根的受压情况显示的更加清晰和准确,对指导定位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患者责任节段的手术治疗有指导意义。
李国瑞[4](2018)在《犬后肢瘫痪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宠物临床病例中瘫痪症发生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由于国内不同动物医院之间的医疗条件差异较大,针对瘫痪临床病例,其整体诊疗水平一直偏底。随着宠物专用MRI核磁共振应用到兽医临床,临床中宠物瘫痪症的诊疗水平也日益提高,本论文主要研究MRI在临床瘫痪病例犬诊疗中的应用展开试验,并观察针灸在治疗瘫痪病例犬中的疗效情况。第一部分通过收集30个犬瘫痪临床病例作为试验研究对象,所有试验犬均为临床症状相似的后肢瘫痪临床病例犬,通过临床检查分析为2-4级瘫痪,再经MRI诊断具体病因并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内科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在通过分析临床数据后进行分类统计,得出一套符合该类疾病的临床诊疗手段,以及通过该收集分析总结出一套犬后肢瘫痪的预后评分机制,为临床兽医工作者提供参考。根据临床症状的差异性,犬后肢瘫痪由轻微到严重一共分为1-6级评分。后肢瘫痪病因不一,诊断需要通过MRI磁共振的影像诊断进行确诊,治疗方式需要根据实际病因而选择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犬瘫痪的预后评估与犬瘫痪病因的不同、发病时间的长短、脊髓损伤的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第二部分随机选取10个动物体形和瘫痪评分相近的犬瘫痪临床病例,分为2组,每组5只,第1组采用西药进行治疗,第2组采用西药加针灸结合方法进行治疗。试验结果显示,中西结合治疗更能改善犬瘫痪病例的后肢功能,疗效更显着。
梁振[5](2018)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和MRI诊断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CT与MRI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各自优势以及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足材料与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2017年9月就诊于新矿集团莱芜中心医院骨科、疼痛科的腰腿疼患者,从上述病人中挑选出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患者共计56例,均于一周之内行腰椎CT和MRI检查,距离手术时间小于1个月,最后诊断均经手术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CT检查应用德国西门子炫速双源CT机(SOMATOM Definition Flash),MRI检查应用美国GE Signa HDe 1.5T磁共振仪,采用8通道CTL脊柱表面相控阵线圈。56例患者中男性为26例,女性为30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为(50.25±13.40)岁;病程1120月,中位病程为11月,四分位数间距为348月。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脱出、游离),即所观察腰椎间盘均为责任间盘,经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于术后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对比观察CT检查和MRI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符合率,观察项目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程度、椎间盘突出物的密度/信号,硬膜囊和/或神经根、受压的程度以及后纵韧带的骨化。纳入标准为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脱出或游离三种类型病例,所有患者的手术椎间盘术前影像表现与临床症状及体征吻合,并且术后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或消失。两名高年资影像科医生阅片,观察记录征象并判断突出类型,意见不一致时请第三名高年资医师参与。结果:CT检查共检出腰椎间盘突出44个(44/50),检出正确率为88.00%,MRI检查检出腰椎间盘突出36个(36/50),检出正确率为72.00%,CT检查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检出正确率明显高于MRI检查(P=0.046,P<0.05);CT检查共检出腰椎间盘脱出10个(10/16),检出正确率为62.50%,MRI检查共检出腰椎间盘脱出16个(16/16),检出正确率为100.00%,MRI检查对于腰椎间盘脱出检出正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07,P<0.05);CT检查共检出腰椎间盘游离2个(2/5),检出正确率为40.00%,MRI检查共检出腰椎间盘游离5个(5/5),检出正确率为100.00%,MRI检查对于腰椎间盘游离的检出正确率明显高于CT(P=0.038,P<0.05);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椎间盘三种不同突出类型(突出、脱出、游离)总的检出结果,CT检查共检出椎间盘56个(56/57),检出正确率为78.87%,MRI检查共检出椎间盘57个(57/71),检出正确率为80.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5,P>0.05)。结论:CT与MRI检查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T检查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检出正确率更高;MRI检查对于腰椎间盘脱出及腰椎间盘游离的检出正确率更高。两者有机结合应用可以明显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诊断工作中的诊断准确率。
孙春宁[6](2016)在《iMSDE MR神经成像在腰骶丛神经及其病变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腰骶丛作为脊神经的一部分,其走行迂曲,分支多且细小,腰骶丛本身及其周围的病变均可导致其结构的改变,了解腰骶丛神经及其与周围病变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常规MR扫描对腰骶丛神经显示效果不理想,MR磁共振神经成像(MRN)使周围神经的显示成为可能。iMSDE (improved motion-sensitized driven equilibrium) MRN序列是由3D TSE(turbo spin-echo)序列结合预置的弥散加权iMSDE脉冲和SPAIR脂肪抑制脉冲构成,预置脉冲可以较理想地抑制神经周围脂肪、血流和肌肉的信号,随后的3D RARE(rapid acquisition with relaxation enhancement) TSE序列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T2加权图像来显示细小的神经结构。本文的研究通过iMSDE-MRN在健康志愿者及腰骶丛神经病变的患者中的应用,探讨iMSDE-MRN在腰骶丛神经的成像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目的探讨iMSDE MR神经成像(iMSDE-MRN)在腰骶丛神经的成像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并与MR扩散加权神经成像(DWIBS-MRN)对比分析。方法收集20例健康志愿者及30例腰骶丛神经病变的病例,其中神经纤维瘤病Ⅱ型(腰骶丛多发病变)5例,单发神经纤维瘤1例,单发神经鞘瘤3例,骶管囊肿6例,椎间盘突出者15例,分别行常规MR检查、iMSDE-MRN及DWIBS-MRN神经成像序列检查,对L5及S1、S2、S3、S4的显示情况进行评分对比,观察分析30例腰骶丛神经病变两种神经序列上神经和病变的显示情况,显示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1:iMSDE-MRN和DWIBS-MRN对L5、S1、S2、S3的显示率达100%,20例健康志愿者的腰骶丛神经(L5、S1、S2、S3)都清晰显示为均匀连续的高信号,不同之处在于iMSDE-MRN可显示均匀高信号神经鞘中央部的条形略低神经信号;iMSDE-MRN对S4的显示效果明显优于DWIBS-MRN,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SDE-MRN 8例健康志愿者的S4清晰显示,而DWIBS-MRN只清晰显示了4例。2:对30例腰骶丛神经病变iMSDE-MRN均能清晰地显示腰骶丛神经的结构、走行及信号特征,特别是可以显示细小的神经结构,能够清楚显示病变对神经的包绕、推压等特征。iMSDE-MRN图像中,其中5例神经纤维瘤病II型(腰骶丛多发病变)均表现为腰骶丛多发结节样及串珠样肿瘤,肿瘤病变区域与邻近神经分界不清,均见肿瘤内部的实质性信号成分显示,其信号成分与邻近神经信号相似或一致;单发神经纤维瘤1例表现为L5神经根起始处结节样病变,病变与神经分界不清;6例骶管神经根囊肿表现为中等信号神经周围或一侧均匀一致的高信号,可以清楚地显示走行神经与邻近囊肿的关系;神经鞘瘤表现为神经病变部位的包绕神经的局限性结节瘤样肿块;15例椎间盘突出病例表现为神经根不同程度的受压、变形、移位。iMSDE-MRN较DWIBS-MRN能更清楚的显示相关神经的细微结构及病变的信号特点。结论iMSDE-MRN可以清楚显示腰骶丛神经及病变的信号特点,特别是对细小的神经结构的显示优于DWIBS-MRN,为腰骶丛神经及其病变的显示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性方法。
郜璐璐,张进,林斌,宋飞鹏[7](2015)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组织压迫腰骶脊神经根造成腰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是目前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体征与影像学诊断。本文阐述了目前临床上常用或较前沿的影像学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其相应的优缺点,分析了影像学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发展趋势。
韩永宾[8](2013)在《臂丛神经节前完全损伤的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臂丛神经损伤是周围神经损伤中的重点、难点,病情复杂,疗效较差,致残率高,多发生于青壮年。臂丛神经根性伤是最为损严重的一型,且根性节前损伤没有自行愈合能力,只能及早进行手术。术前及早准确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以往臂丛神经根性损伤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详细的感觉运动功能检查及常规电生理检查,但不能明确臂丛神经损伤的程度和性质。目前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MRI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率、立体多方位多平面成像,显示脊髓结构方面优势明显,可清晰显示椎管内臂丛神经根丝的损伤程度及性质。本课题通过回顾性分析29例术前临床疑为臂丛神经节前损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并与手术探查及术中电生理检查相对照,探讨MRI中直接征象和创伤性脊膜囊肿对臂丛神经节前完全损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本课题通过回顾性分析29例术前临床疑为臂丛神经节前损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1例,年龄17岁~65岁,平均30.2岁;左侧14例,右侧15例;车祸伤14例,机器牵拉伤9例,砸伤4例,高处坠落伤2例。29例患者术前均磁共振检查,其中25例行手术探查及术中电生理检查。分别统计磁共振检查中直接征象和创伤性脊膜囊肿诊断为臂丛神经节前完全损伤和部分损伤的神经根数目,以手术探查结果和术中电生理检查结果为判定标准,把节前部分损伤和未损伤看做非节前完全损伤,分别计算磁共振检查中直接征象和创伤性脊膜囊肿诊断臂丛神经节前完全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将术前MRI检查结果计入四格表,以手术探查结果及术中电生理检查结果为判定标准,分别计算术前MRI检查中直接征象和创伤性脊膜囊肿对节前完全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29例患者中4例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保守观察治疗后好转;25例患者经手术探查及术中电生理检查证实。臂丛神经节前损伤MRI检查结果:1.直接征象:⑴完全损伤53根:①神经根丝状结构消失的28根②神经根丝状结构断裂的18根③神经根丝增粗,迂曲或走行僵直,结构紊乱,无法连续追踪至椎间孔的7根。⑵部分损伤18根:①冠状面患侧神经根丝数目明显少于健侧者7根②横断面及重建图像椎管内前根或后根断裂或消失,而后根或前根连续或断裂、消失者11根。2.间接征象①椎管内脑脊液积聚,创伤性脊膜囊肿:脊髓旁侧形态不一、单个或多个高信号囊状影。MRI资料中共发现51个。②神经根袖形态异常,两侧不对称:本组出现16根。③黑线征:脑脊液外漏形成的高信号脊膜囊肿中出现的线样低信号影。本组研究者中出现12例。④脊髓移位或者变形:脊髓移向一侧。本组研究中出现27例,且均向健侧移位,均伴有脑脊液外漏及创伤性脊膜囊肿。⑤椎旁肌信号异常:椎旁肌萎缩稍高信号影。本组研究中出现6例。⑥脊髓损伤:冠状面上显示脊髓内条状或斑片状稍高信号影。本组研究中出现4例。统计学结果:用卡方检验,按α=0.05检验水准,分别比较术前MRI直接征象和创伤性脊膜囊肿检查结果和手术及术中电生理检测结果,P>0.05,两者统计学无明显差异。经手术、术中电生理检查证实结果:节前完全损伤57根;MRI表现为直接征象出现53根,其中48根经术中电生理证实为节前完全损伤;MRI表现为创伤性脊膜囊肿共出现51个,其中45根经术中电生理证实为节前完全损伤。把节前部分损伤和未损伤看做非节前完全损伤,MRI表现为直接征象诊断节前完全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4.2%、92.6%、88.8%;MRI表现为创伤性脊膜囊肿诊断节前完全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8.9%、91.2%、85.6%。结论:1. MRI结合三维成像技术的应用是目前早期准确诊断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有效诊断方法之一,不仅能区分节前及节后损伤,还能区分节前完全损伤及部分损伤。2. MRI检查中的直接征象和创伤性脊膜囊肿对臂丛神经节前完全损伤的敏感性较低而特异性较高,二者结合有利于臂丛神经节前完全损伤的准确诊断。
李红双,史浩,于台飞[9](2012)在《MRI新技术在脊髓病变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随着MRI新成像序列的研发,目前已在大脑较普遍使用的各种成像技术亦开始应用到脊髓,并成为脊髓MRI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这些技术主要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波谱成像(MRS)、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及水成像。另外灌注MRI,脊髓及椎管造影等也在很大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将对上述序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李红双[10](2012)在《正常成人下腰椎椎管MRI测量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测量正常成人下腰椎椎管的径线及面积,确定其测量标准值,并通过临床验证,进一步评价不同测量标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正常成人180例,男女各90例。均行腰椎磁共振T1WI、T2WI扫描;扫描方位:常规矢状位扫描,然后平行于腰椎间盘进行横轴位扫描;测量内容:①在T2WI轴位上分别测量L3/4、L4/5、L5/S1各椎间盘水平的椎管正中有效矢状径、椎管正中矢状径、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②分别计算出各椎间盘水平椎管有效矢状径/椎管正中矢状径、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的比值;③将上述各径线和面积运用于椎间盘突出患者并观察其诊断价值;对上述测量结果做统计分析。结果①正常成人L3/4、L4/5、L5/S1间盘层面各测量值及其比值比在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间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②正常成人在下腰段L3-L5椎间盘水各径线及面积指标,在不同间盘水平有不同的界限值,其中椎管正中有效矢状径正常值分别为11.64±1.46mm,11.83±1.69mm,13.25±2.03mm;椎管正中矢状径分别为17.68±2.40mm,17.31±2.40mm,15.63±2.36mm;硬膜囊面积分别为176.03±34.03mm2,173.24±41.49mm2,125.99±55.83mm2;椎管面积分别为226.29±42.24mm2,229.75±54.99mm2,267.58±70.37mm2。③正常成人L3/4、L4/5盘间水平各测量值及其比值比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L3/4、L4/5盘间水平各测量值及比值比与L5/S1水平测量值及其比值比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④患者组临床应用确定椎管狭窄方面正中有效矢状径与正中矢状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椎间盘侧突临床应用显示面积测量与径线测量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正常成人下腰段L3-L5椎间盘水平椎管正中有效矢状径及椎管面积和硬膜囊面积的M RI测量能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全面、更有意义的辅助信息,同时通过临床验证得出椎管有效矢状径比椎管正中矢状径更能准确反映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椎管狭窄的程度;椎管面积比径线测量更能准确反映腰椎间盘侧凸型患者的椎管狭窄程度。
二、磁共振脊髓造影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共振脊髓造影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犬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的MRI应用研究及预后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和符号清单 |
文献综述 |
1.MRI的研究进展 |
1.1 MRI的基本概述及检查技术 |
1.1.1 MRI的基本原理 |
1.1.2 核磁驰豫 |
1.2 MRI组成部件 |
1.2.1 主磁体 |
1.2.2 射频系统 |
1.2.3 梯度系统 |
1.3 常见MRI的分类 |
1.4 脉冲序列 |
1.4.1 脂肪抑制技术 |
1.4.2 对比增强 |
1.5 MRI图像特点 |
1.6 MRI在椎间盘疾病中的适应症 |
1.7 MRI检查的优缺点 |
1.7.1 优点 |
1.7.2 缺点 |
2 犬椎间盘的研究概况 |
2.1 犬椎间盘的解剖学 |
2.2 椎间盘变性 |
2.3 脊髓压迫的病理变化 |
2.4 椎间盘突出症的分类 |
2.5 主要症状 |
2.5.1 颈部椎间盘疾病 |
2.5.2 胸腰椎间盘疾病 |
3 诊断 |
3.1 病史调查 |
3.2 临床检查 |
3.2.1 体格检查 |
3.2.2 神经学检查 |
3.2.3 神经学分级 |
3.2.4 实验室检查 |
3.2.5 影像学诊断 |
4 治疗 |
4.1 保守治疗 |
4.1.1 药物治疗 |
4.1.2 针灸 |
4.2 手术治疗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 |
2.2 主要试验材料 |
2.2.1 试验药品 |
2.2.2 试验器材 |
2.3 试验方法 |
2.3.1 病例的统计 |
2.3.2 纳入标准 |
2.3.3 病史信息记录 |
2.3.4 神经学分级 |
2.3.5 Pfirrmann分级 |
2.3.6 预后评分 |
2.3.7 犬椎间盘突出症MRI诊断方法研究 |
2.3.8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年龄的分布及其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
3.2 性别分布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
3.3 体重分布及其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
3.4 发病部位分布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
3.5 神经学分级的分布及其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
3.6 Pfirrmann分级的分布及其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
3.7 神经障碍维持时间分布及其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
3.8 犬胸腰段椎间盘及汉森Ⅰ、Ⅱ型椎间盘突出 MRI 解剖图谱 |
4 讨论 |
4.1 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
4.2 MRI在犬椎间盘突出疾病的研究现状的讨论 |
4.3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磁共振增强3D STIR SPACE序列在臂丛神经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常规资料 |
2.2 检查方法 |
2.3 图像后处理 |
2.4 图像评分 |
2.5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臂丛神经显示评分 |
3.2 臂丛神经背景组织抑制程度评分 |
3.3 臂丛神经对比噪声比评价 |
4.讨论 |
4.1 周围神经病变现状 |
4.2 臂丛神经及其周围组织解剖 |
4.3 臂丛神经磁共振成像 |
4.4 3D STIR SPACE序列臂丛神经成像 |
4.5 臂丛神经增强3D STIR SPACE序列成像评价及意义 |
4.6 研究不足及下一步进展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臂丛神经磁共振成像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3)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评估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责任节段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腰骶神经根检查中的应用研究进 |
参考文献 |
(4)犬后肢瘫痪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犬猫脊椎疾病概述 |
1.1.1 犬猫脊椎生理 |
1.1.2 犬猫脊椎疾病分类 |
1.2 犬猫脊椎疾病诊断方法 |
1.2.1 磁共振成像原理 |
1.2.2 国内人类医学领域磁共振的应用现状 |
1.2.3 国内宠物临床磁共振的应用现状 |
1.3 犬猫脊椎疾病的治疗方案 |
1.3.1 西医治疗的方案和进展 |
1.3.2 中兽医针灸治疗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30例犬后肢瘫痪的诊治与预后评估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椎间盘纤维环突出病例结果与分析 |
2.3.2 椎间盘髓核脱出病例结果与分析 |
2.3.3 胸腰椎脊髓炎病例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2.4.1 犬猫脊椎疾病统计与分析 |
2.4.2 犬猫脊髓疾病的常见病因 |
2.4.3 脊髓疾病的诊断发展 |
2.4.4 犬猫脊髓炎的诊治 |
2.4.5 磁共振诊断的体会 |
2.5 小结 |
第三章 犬后肢瘫痪的中西医治疗对比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2.3 试验动物分组 |
3.2.4 治疗效果对比评估方法 |
3.3 数据统计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病例病情介绍 |
3.4.2 治疗对比 |
3.5 讨论 |
3.5.1 脊髓疾病的辩证 |
3.5.2 针灸治疗对于犬后肢瘫痪的恢复疗效影响 |
3.5.3 针灸治疗和中医辨证医学的未来趋势 |
3.5.4 中西医对比治疗的体会 |
3.6 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和MRI诊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病例纳入标准 |
3 病例排除标准 |
4 CT和 MRI检查方法 |
5 阅片分析方法 |
6 观察征象与分型 |
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结果 |
1 手术诊断结果 |
2 CT检查结果 |
3 MRI检查结果 |
4 CT和 MRI检查应用检查结果 |
讨论 |
1 LDH的CT、MRI 特点及 CT、MRI 检查对LDH的诊断价值 |
2 CT与 MRI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限度及原因分析 |
3 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检查方式的合理选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图 |
致谢 |
(6)iMSDE MR神经成像在腰骶丛神经及其病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着作 |
附件 |
(7)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X线检查 |
(一)普通平片 |
(二)X线造影检查 |
二、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 |
(一)多层螺旋CT(MSCT) |
(二)CT脊髓造影(CTM) |
三、超声检查(USG) |
四、SPECT及PET检查 |
五、MRI |
(一)腰椎间盘MRI研究 |
(二)腰骶脊神经根MRI研究 |
六、总结与展望 |
(8)臂丛神经节前完全损伤的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臂丛神经节前损伤诊断及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MRI新技术在脊髓病变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 |
2 弥散张量成像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
3 磁共振水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hydrography, MRH) |
4 波谱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 |
5 血氧水平依赖成像 (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BOLD) |
6 灌注 (perfusion) |
(10)正常成人下腰椎椎管MRI测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磁共振脊髓造影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犬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的MRI应用研究及预后相关性分析[D]. 张青松.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2]磁共振增强3D STIR SPACE序列在臂丛神经中的应用价值[D]. 白玉朋.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3]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评估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责任节段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D]. 陈适.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犬后肢瘫痪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探讨[D]. 李国瑞.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和MRI诊断比较研究[D]. 梁振. 青岛大学, 2018(03)
- [6]iMSDE MR神经成像在腰骶丛神经及其病变中的应用[D]. 孙春宁. 山东大学, 2016(02)
- [7]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研究现状[J]. 郜璐璐,张进,林斌,宋飞鹏.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5(09)
- [8]臂丛神经节前完全损伤的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分析[D]. 韩永宾. 河北医科大学, 2013(12)
- [9]MRI新技术在脊髓病变中的研究进展[J]. 李红双,史浩,于台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05)
- [10]正常成人下腰椎椎管MRI测量分析[D]. 李红双. 泰山医学院,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