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博物馆的魅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江燕[1](2021)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苏州市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探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苏州市博物馆旅游开发,分析文旅融合与博物馆旅游的关系和苏州市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的旅游资源现状、客源市场以及旅游接待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苏州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希望能促进苏州市博物馆更健康地发展。
吕金阁[2](2021)在《博物馆城市历史文化教育活动研究 ——以大连博物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博物馆以收藏、教育、研究作为其基本职能。近年来,教育职能在三大职能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多数博物馆更是将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博物馆教育活动作为博物馆教育的主要表现方式而备受瞩目。我国各地博物馆也根据自身馆藏以及实际情况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彰显其基本职能。城市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有着重要的意义,城市是每个人生活的基本环境,城市历史文化可以使城市居民增强其认同感与责任感。从我国当前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情况来看,针对某一主体人群开展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研究较多,其中大部分为针对少年儿童的研究,而对博物馆城市历史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则存在不足的情况。博物馆是展示、传播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随着我国对城市历史文化越来越重视,博物馆对于传承、发展城市历史文化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对博物馆通过教育活动的方式传播城市历史文化是值得研究的。因此,本文将博物馆教育活动中以当地城市历史文化相关的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对博物馆城市历史文化教育活动进行初步研究,并以大连博物馆为例,对大连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大连博物馆教育活动现状以及受众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并从博物馆现状与观众调查两个角度,总结大连博物馆城市历史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的特点与不足,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现状以及相关资料,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我国博物馆教育活动立足城市历史文化提供启示,进而为我国同类型博物馆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供借鉴。
李贵媛[3](2021)在《儿童博物馆对提升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19世纪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不再仅以收藏和研究展品作为主要目的,社会教育职能地位逐步提升的同时,儿童博物馆应运而生。美国博物馆协会将其定义为“引发儿童好奇心、学习能动性,通过展览展示和教育活动来满足儿童的兴趣和要求,并完全以儿童为中心的体验式博物馆。”在我国,虽然儿童博物馆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但仍然在瓶颈期徘徊。在儿童博物馆中,艺术教育虽作为主要教育科目,也仅得到较少的关注。研究表明,在我国多种类型的艺术教育方式中,儿童博物馆中的艺术教育相比其他教育形式更符合儿童年龄与心理活动的发展。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儿童博物馆中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问题,以我国儿童博物馆中3—12岁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状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展开调查。其一,针对儿童博物馆在儿童艺术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多角度分析,进而发现问题;其二,将儿童博物馆作为研究教育发展的媒介和载体,对国内艺术教育部分提出改进优化策略。本文目的在于完善及推广更适合我国儿童的艺术教育,发挥儿童博物馆的重要积极作用。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绪论部分阐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现状、思路及方法;第一章,对儿童艺术教育和儿童博物馆进行概念界定与发展状况分析,为后续研究做出理论铺垫;第二章,归纳儿童博物馆中艺术教育部分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做出总结;第三章,对国内儿童博物馆艺术教育的问题进行分类探讨,展开策略研究,提出相应改善之策;第四章,将前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升华,提炼出儿童博物馆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六大作用,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就本研究做出前瞻性思考和趋势预判。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最终针对儿童博物馆中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做出以下归纳总结:一、提供开放的艺术空间;二、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三、全面发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美育方式;四、提升自主“问题学习法”;五、培养独立人格意识;六、改善家庭教育观念及环境。现阶段,就我国儿童艺术教育发展而言,优质全面的艺术教育更符合国家发展与儿童心理的需求。儿童博物馆将逐步融合各类型科技手段,为儿童建立艺术与科技的共同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石磊[4](2021)在《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是在民众教育运动中转型或改组生成的综合性地方社会教育机构,1949年以前承担着尚未建立博物馆的省、市、县文物考古、艺术品征集保护、美术展览、研究教育工作。其博物馆美育事业萌芽于社会式美术教育崛起和博物馆兴建的热潮中,在当时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机关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其艺术品展示、收藏、说明以及传授艺术知识提高民众审美觉悟的责任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赋予,服务国民性改造和社会艺术化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在美术史、博物馆的通史或个案研究中,关于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记录较少,且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文章选取1927年—1949年的民众教育馆的实物收藏、展览、讲演、出版、培训等美育举措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实践过程、理念、特点和历史价值。首先,在社会教育和博物馆史的视域中,分析博物馆美育产生的思想根源,梳理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体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阐明民众教育馆跻身社会美育领域的必然性。然后,在美术、博物馆领域的交叉带,全面考察非战时状态下江浙、云南、山东等地建制较完善的民众教育馆在行使美术馆应有的社会美育职能时,运用的手段、奉行的原则、施教的内容,把握民众教育馆开展艺术、博物馆类工作实践的落脚点、总体态势和成果业绩。紧接着,解读以往疏于研究的全面抗战时期后方民众教育馆抓住国难当头之际艺术教育与文化保护工作地位提升的机遇,依托教育政策和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协助、承办的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公共美术宣教等工作,肯定其在统一艺术家思想、加快美术大众化进程、平衡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分配、扞卫及重塑国家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美术馆普遍规律与民众教育馆的文化个性、民众教育馆通用规程与各馆艺术教育实际情况两对矛盾,归纳出本质相似的民众教育馆和专业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的共性,剖析民众教育馆相比专业美术馆更突出的平民性、实利性、多元性、指导性特点及其成因,发掘出民众教育馆地域特色鲜明、协同性强、全民覆盖率高等优势。最后,总结民众教育馆在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美术教育现代转型以及对博物馆本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辩证看待民众教育馆在艺术教育和博物馆事业本土化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存在问题的成因。希望通过整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相关史料、案例,客观揭示民众教育馆对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美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明晰其在博物馆史与美术史中的独特地位,更完整地呈现早期博物馆美育发展的全貌,并弥补社会美术教育历史版图的缺失。
王晓颖[5](2021)在《非遗题材纪录片《制鸢人》的叙事策略与文化价值传播》文中研究说明智利导演帕特里克·古兹曼(Patricio Guzmán)曾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1]纪录片是一种能够客观记载、保存和传播历史文化的较为直观的艺术形式,既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重要载体,也是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民族记忆的背影”,保存了各国人民的文化记忆,近年来日益为国内外所重视,在众多影视艺术形式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的纪录片在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非遗题材纪录片创作者通过对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操作(包括所有的步骤与技法)进行尽可能多、尽可能全地记录与阐释,制作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相册”,运用不同的叙事角度、叙事技巧和叙事手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有效记录,阐释和保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播提供有效载体。本文以影视艺术理论、影视叙事学理论和纪录片创作理论为指导,从选题价值、叙事策略以及文化价值传播三个方面探寻非遗题材纪录片《制鸢人》的叙事策略与文化价值传播。作为一部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的非遗题材纪录片,《制鸢人》用镜头书写制鸢人张效东与风筝的故事,用影像记录“人”的原真生态,用画面展现“鸢”的迎风飞翔。本文立足于《制鸢人》的拍摄创作过程,第一部分主要从聚焦非遗题材,彰显技艺传承和回归民俗思考对作品的选题价值进行阐释;第二部分主要从叙事视角、叙事技巧、声画语言三方面对作品的叙事策略进行阐释;第三部分主要从文化故事、文化认同和建档保护三方面对文化价值传播进行阐释。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6](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认为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沈扬,徐丹[7](2021)在《基于融合性的盐城黄海湿地博物馆展示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融合性是由物理现象发展而来的理念,符合当下展示设计领域跨界和协同发展的趋势,涉及不同展示区域中内容与功能的转化。该文通过分析盐城黄海湿地博物馆的概念设计,研究构成展示融合的空间要素和自然要素,以及展示系统中的感知、情感、氛围等要素。基于融合性的盐城黄海湿地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博物馆主题、观众及展示技术之间的关系。
张志强,孙张[8](2020)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出版业公共服务的成效、经验与发展建议》文中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出版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全民阅读、东风工程、农家书屋、盲文出版、实体书店建设扶持、中国出版专业博物馆等项目都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经验可以归纳为政策法令的引领、以图书馆为先锋的全域覆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服务供给侧的数字升级以及服务的时效性。"十四五"时期,出版业应坚持党的领导,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实效反馈机制,推进重大主题出版工程,鼓励基层网点孵化模式,推动"四全"媒体建设,打造新型出版文献中心,系统引进学科成果,提升应急服务能力。
陈慧[9](2020)在《上海行业博物馆文创产品体验设计方法研究 ——以上海玻璃博物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上海行业博物作为上海地域文化资源的聚集中心,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及体验服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籍由上海行业博物馆的文化资源所开发文创产品,利用上海地域内是博物馆优势和行业特征,不仅可以将博物馆文创产品以生活化、艺术化、个性化、功能化的形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文化需求、情感需求、创意需求和体验需求,拓宽上海行业博物馆的文化传播途径,联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促使上海行业博物馆成为传承传统文化及创新文化体验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文献理论研究、实地调研、互联网调研、案例分析、消费者需求分析等多重形式探讨了上海行业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及体验设计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从文创产品的市场分类、产品特性、体验服务及线上平台营销方式现状进行分析,从互联网环境下对上海行业博物馆文创体验设计进行理论研究,并为其创新设计探索相应的方法,选择具有体验特征的上海玻璃博物馆玻璃文创工艺体验服务进行设计实践,提供全方位的线上线下产品体验设计服务,提升文创体验魅力,有效地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魏浩浩[10](2020)在《泥与火的欢歌 走进青岛浮山窑陶瓷艺术博物馆》文中提出如果说,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可以用一种器物来传递它的魅力,那无疑就是陶瓷。当梦想和熊熊窑火交融在一起的时候,奇迹便产生了。陶瓷,这种经过烈火灼炼的"精灵"也带着世人的万般宠爱一直传承下来。当历史展开中华民族绚烂的篇章时,它便相伴于左右。如今,我们来到崂山脚下,走进青岛浮山窑陶瓷艺术博物馆,认识了这里的主人许雅柯,或许你能领略到陶瓷不同的艺术魅力,同样感知具有山海情怀的博物馆人的艺术境界。
二、专业博物馆的魅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业博物馆的魅力(论文提纲范文)
(1)文旅融合背景下苏州市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旅融合与博物馆旅游 |
(一)博物馆与博物馆旅游 |
(二)文旅融合下的博物馆旅游 |
二、苏州市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条件 |
(一)旅游资源丰富 |
1. 旅游资源类型 |
2. 旅游资源级别 |
(二)客源市场潜力大 |
1. 地理位置优越 |
2. 市场需求旺盛 |
(三)旅游接待水平高 |
1. 接待设施完善 |
2. 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较高 |
三、苏州市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
(一)发展科学技术,提升游客体验 |
(二)深度跨界融合,提高共享质量 |
(三)设计精品线路,提升旅游效益 |
四、结语 |
(2)博物馆城市历史文化教育活动研究 ——以大连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 |
2.国外研究 |
3.研究评述与启示 |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3.创新点与不足 |
二、博物馆教育活动及城市历史文化概述 |
(一)博物馆教育活动概述 |
(二)城市历史文化解析 |
(三)城市历史文化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关联性 |
(四)城市历史文化在我国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
1.首都博物馆“读城”系列 |
2.苏州博物馆教育活动 |
3.成都博物馆教育活动 |
4.上述案例总结 |
三、大连博物馆城市历史文化教育活动现状分析 |
(一)大连城市历史文化内涵 |
(二)大连博物馆教育活动现状 |
1.大连博物馆概况 |
2.大连博物馆城市历史文化展览分析 |
3.大连博物馆城市历史文化教育活动分析 |
(三)受众调查分析 |
1.调查问卷的编制与采集 |
2.调查数据分析 |
(四)小结 |
1.大连博物馆城市历史文化教育活动的特点 |
2.大连博物馆城市历史文化教育活动存在的不足 |
四、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 |
(一)原因分析 |
1.教育活动创新不足 |
2.对教育活动的投入程度不深 |
3.教育活动体现的品牌意识不强 |
4.对现有资源的应用度不强 |
(二)改进建议 |
1.活动方面 |
2.教育方面 |
3.提升工作人员专业性 |
五、博物馆城市历史文化教育活动的启示与建议 |
(一)形成教育活动体系 |
(二)打造博物馆品牌特色 |
(三)形成本地区的博物馆协会 |
(四)充分利用网络媒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关于大连博物馆城市历史文化教育活动的访谈 |
B 关于大连博物馆城市历史文化教育活动调查问卷 |
致谢 |
(3)儿童博物馆对提升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儿童艺术教育及儿童博物馆概况 |
(一)儿童艺术教育概况 |
1.儿童教育学、心理学与艺术心理 |
2.儿童艺术教育理念分析 |
3.国内外儿童艺术教育模式对比 |
(二)国内儿童艺术教育现状 |
1.校内艺术教育较刻板化 |
2.校外培训机构较市场化 |
3.新型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 |
(三)儿童博物馆概况 |
1.儿童博物馆的起源与发展 |
2.儿童博物馆的馆藏与展陈 |
3.儿童博物馆的教育理念及相关政策 |
4.国内儿童博物馆发展现状 |
二、儿童博物馆中的艺术教育 |
(一)儿童博物馆中艺术教育的独特性 |
1.沉浸体验式的艺术教育 |
2.亲子游戏式的艺术教育 |
3.开发创造性的艺术教育 |
(二)直接性的艺术教育 |
1.儿童艺术课堂 |
2.艺术体验区域 |
3.儿童艺术展览 |
(三)间接性的艺术教育 |
1.空间设计中的艺术教育 |
2.游戏与玩具中的艺术教育 |
3.科技知识中的艺术教育 |
三、国内儿童博物馆中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一)展项与教育活动中的问题及对策 |
1.儿童艺术展区项目类型 |
2.艺术空间设计 |
3.艺术类工作人员及志愿者 |
(二)整体规划运营中的问题及对策 |
1.网络平台及文创推广 |
2.馆校结合 |
四、儿童博物馆对提升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及展望 |
(一)儿童博物馆对提升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
1.提供开放的艺术空间 |
2.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 |
3.全面发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美育方式 |
4.提升自主“问题学习法” |
5.培养独立人格意识 |
6.改善家庭教育观念及环境 |
(二)儿童艺术教育对儿童博物馆的反推动作用 |
1.加强儿童博物馆宣传推广 |
2.有效综合学科差异 |
3.增强展览流动性 |
(三)当代儿童博物馆与艺术教育展望 |
1.当代儿童艺术思维的创新 |
2.传统艺术文化的再创造 |
3.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的展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选题范围、概念界定 |
(一)时空范围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一)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二)1949年后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六、研究价值 |
第一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确立的背景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思想条件 |
一、历史根源:古物遗迹的审美教化功用 |
二、外因刺激:西方博物馆审美思想启发 |
三、引荐媒介:近代学者的博物馆译介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历史条件 |
一、救亡图存运动决定文化使命 |
二、社会教育环境决定功能选择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的确立经过 |
一、民众教育运动助推博物馆转型 |
二、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正式确立 |
三、民众教育馆附属博物馆的涌现 |
第二章 民众教育馆社会美育的方法与实践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发挥美育功能的实体依靠 |
一、馆舍建筑的美感化育作用 |
二、艺术收藏的物化资源整合 |
三、展览陈列的直观启发性能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规范与实施方法 |
一、技能教授与精神渗透:公共美术宣教与活动 |
二、内质整改与外延交流:艺术团体创立与合作 |
三、人才资源与文化担当:人员素质与人事聘用 |
第三章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历史贡献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方向的扭转 |
一、艺术教育工作地位提升 |
二、充当特殊艺术抗战力量 |
第二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事业进展及成果 |
一、持续并恢复展览与宣教 |
二、促进大众美术全面推广 |
三、转型成为专业艺术机构 |
四、协助延续博物馆的工作 |
第三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工作的意义 |
一、加快美术的大众化步伐 |
二、平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 |
三、统一思想淡化门户之见 |
四、文化保护提振爱国情绪 |
五、充实艺术的社会性内涵 |
第四章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异同对比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美育工作的共性 |
一、功能定位有一致性 |
二、教育模式的相似性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不同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特点 |
一、基层性 |
二、指导性 |
三、实用性 |
四、多样性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特点的主要成因分析 |
一、坚持下层民众为本的教育方向 |
二、政府制定规章强化制度管理 |
三、定位任务决定艺术事业走向 |
四、迥异地域政治文化基础影响 |
第四节 民众教育馆相较于专业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
一、突出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色 |
二、提高艺术教育全民化覆盖率 |
三、强化艺术与其他部门协同性 |
第五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本土美术教育现代性探索 |
一、社会美育向现代化转型 |
二、社会美育向正规化迈进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博物馆本体论意义 |
一、公共收藏积累与国家文化形象树立 |
二、教育功能居首与博物馆美育常态化 |
三、敞开平民参与大门让美育走入基层 |
四、现代公共文化场馆功能与建制铺垫 |
第六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事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进步性 |
一、构建地方艺术图景推动本土文化进程 |
二、认清社会历史责任应对阶段冲突挑战 |
三、协同利用内外资源争取最优社教效益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局限性 |
一、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问题的表现 |
二、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干扰因素 |
结论 |
附录 民国时期国内各地方民众教育馆相关艺术活动大事年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非遗题材纪录片《制鸢人》的叙事策略与文化价值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非遗题材纪录片《制鸢人》的选题价值 |
(一)单点介入:聚焦非遗题材 |
(二)薪火相传:彰显技艺传承 |
(三)以人为本:回归文化思考 |
二、非遗题材纪录片《制鸢人》的叙事策略 |
(一)录“人”:“视角互补”疏通历史脉络 |
(二)绘“制”:“娓娓道来”刻画传统技艺 |
(三)言“意”:“以小见大”深化艺术寓意 |
三、非遗题材纪录片《制鸢人》的文化价值传播 |
(一)双向交流中书写风筝的文化故事 |
(二)情感共鸣中建构中国的文化认同 |
(三)社会记忆中强化非遗的建档保护 |
四、非遗题材纪录片《制鸢人》的不足和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作品阐述 |
附录二 编导阐述 |
附录三 完成稿本 |
致谢 |
(6)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
(一)史前医学时期 |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
一、心脏主题展 |
二、大脑主题展 |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
结束语 |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
后记与致谢 |
附件 |
(7)基于融合性的盐城黄海湿地博物馆展示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湿地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 |
1. 拓展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和内容边界 |
2. 湿地博物馆展示设计存在的问题 |
二、博物馆中的融合性特征和形式解析 |
1. 展示设计融合性的理论研究 |
2. 展示设计融合性的要素与意义 |
三、融合性在盐城黄海湿地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
1. 设计缘起和项目简介 |
2. 展示理念和观众行为需求分析 |
3. 展示方式和设计策略 |
结语 |
(8)“十三五”时期我国出版业公共服务的成效、经验与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三五”时期出版业公共服务重大工程成果梳理 |
1.全民阅读 |
2.东风工程 |
3.农家书屋 |
4.盲文出版 |
5.实体书店建设扶持 |
6.中国出版专业博物馆建设 |
二、“十三五”时期出版业公共服务经验总结 |
1.以法为依,塑造服务新格局 |
2.以馆为先,全城融合全覆盖 |
3.以人为本,凸显服务主体性 |
4.数字升级,推动供给侧改革 |
5.注重时效,传播好先进文化 |
三、对“十四五”时期出版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
2.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实效反馈机制 |
3.实施重大主题出版工程,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合力 |
4.鼓励基层网点孵化模式,形成全民共建文化格局 |
5.提升数字阅读水平,推动“四全”媒体建设 |
6.打造新型出版文献中心,强化公共场馆社会职能 |
7.坚持优秀理论指导,系统引进学科成果 |
8.立足后疫情时代,提升出版业应急服务能力 |
(9)上海行业博物馆文创产品体验设计方法研究 ——以上海玻璃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博物馆文创迅速发展 |
1.1.2 体验经济的引领 |
1.1.3 上海行业博物馆文创资源丰厚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博物馆文创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博物馆文创研究综述 |
1.2.3 国外体验设计研究综述 |
1.2.4 国内体验设计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难点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博物馆文创产品与体验设计的基础理论 |
2.1 博物馆文创产品 |
2.1.1 博物馆文创产品与博物馆的联系 |
2.2 体验设计 |
2.3 博物馆文创产品与体验设计 |
2.3.1 博物馆文创产品与体验设计的关系 |
2.3.2 博物馆文创产品体验设计作用与价值 |
2.4 国内外博物馆文创产品体验发展现状分析 |
2.4.1 国外博物馆文创产品体验发展现状 |
2.4.2 国内博物馆文创产品体验发展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上海行业博物馆文创产品体验设计实地调研与分析 |
3.1 博物馆文创产品实地调研 |
3.1.1 调研框架 |
3.1.2 调研目的 |
3.1.3 调研范围 |
3.1.4 调研方法 |
3.2 上海行业博物馆及其文创产品调研 |
3.2.1 上海行业博物馆发展现状 |
3.2.2 上海行业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现状 |
3.2.3 上海行业博物馆文创调研总结 |
3.3 上海行业博物馆文创产品体验设计调研和现状 |
3.3.1 消费人群及博物馆文创利益相关者关系分析 |
3.3.2 利益相关方访谈 |
3.3.3 线上线下问卷设计与调查分析 |
3.4 上海行业博物馆文创产品体验设计现存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上海行业博物馆文创产品体验设计方法研究 |
4.1 多层次感官体验设计 |
4.1.1 视觉体验设计 |
4.1.2 听觉体验设计 |
4.1.3 嗅觉体验设计 |
4.1.4 触觉体验设计 |
4.2 参与式互动体验设计 |
4.2.1 消费者、文创产品与博物馆空间互动 |
4.2.2 互联网平台虚拟情景体验 |
4.3 优化博物馆文创产品体验流程 |
4.3.1 强化博物馆文化与文创产品的高度结合 |
4.3.2 线上线下文化宣传与销售 |
4.3.3 打造特色文创产品体验区 |
4.3.4 文创定制体验服务 |
4.4 建设文化可持续发展交流平台 |
4.4.1 搭建线上线下交流平台 |
4.4.2 倡导博物馆与校园资源产教融合 |
4.4.3 跨界合作提升文创品牌形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上海行业博物馆文创产品体验设计实证研究——以上海玻璃博馆为例 |
5.1 上海玻璃博物馆现状分析 |
5.1.1 玻璃行业概况 |
5.1.2 上海玻璃博物馆现状 |
5.2 上海玻璃博物馆文创产品体验调研分析和现存主要问题 |
5.2.1 线下文创产品体验调研 |
5.2.2 线上文创产品体验调研 |
5.2.3 消费者人群和需求分析 |
5.2.4 竞品调研分析 |
5.3 上海玻璃博物馆文创体验线上平台设计策略 |
5.3.1 信息架构设计 |
5.3.2 核心功能设计 |
5.3.3 视觉体验设计 |
5.4 上海玻璃博物馆文创体验线上平台设计实践 |
5.4.1 信息架构和功能设计 |
5.4.2 页面布局和原型设计 |
5.4.3 页面视觉设计和核心功能实现 |
5.5 提升博物馆线上文创体验平台设计实践总结 |
5.5.1 整合线上线下文创品类资源优化产品销售 |
5.5.2 基于用户需求打造自主体验设计交互平台 |
5.5.3 丰富线上平台核心功能的感官体验设计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课题研究结论 |
6.2 课题研究不足之处 |
6.3 后期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10)泥与火的欢歌 走进青岛浮山窑陶瓷艺术博物馆(论文提纲范文)
田园深处的陶瓷世界 |
热爱,是陶艺人生的不变主题 |
传承,是最好的教育 |
四、专业博物馆的魅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文旅融合背景下苏州市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 张江燕. 旅游纵览, 2021(22)
- [2]博物馆城市历史文化教育活动研究 ——以大连博物馆为例[D]. 吕金阁.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儿童博物馆对提升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及策略研究[D]. 李贵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D]. 石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非遗题材纪录片《制鸢人》的叙事策略与文化价值传播[D]. 王晓颖.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7]基于融合性的盐城黄海湿地博物馆展示设计策略研究[J]. 沈扬,徐丹. 美术教育研究, 2021(01)
- [8]“十三五”时期我国出版业公共服务的成效、经验与发展建议[J]. 张志强,孙张. 中国出版, 2020(23)
- [9]上海行业博物馆文创产品体验设计方法研究 ——以上海玻璃博物馆为例[D]. 陈慧.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9)
- [10]泥与火的欢歌 走进青岛浮山窑陶瓷艺术博物馆[J]. 魏浩浩. 走向世界, 20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