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面世(论文文献综述)
刘庆军,陈卫,黄国锋,郭林新,丁真奇[1](2021)在《我国创伤骨科发展现状》文中研究说明前言: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各行各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各类医学专业齐头并进,发展迅速,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创伤骨科的发展在医学事业的发展中独树一帜,在降低创伤骨折患者的伤残率与病死率方面贡献突出。一代又一代创伤骨科人正笃定信念、初心不改,继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砥砺前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我国创伤骨科事业发展不断添砖加瓦。
曹雪艳,王飞,张秀华,蒋国斌,缪林[2](2021)在《ERCP在消化道重建术后胆胰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胆胰疾病的诊治,但在行胃切除、胆胰切除等消化道重建术后的患者中,由于失去了正常解剖结构,且重建方式多样、输入袢长短不定、肠管扭曲,ERCP操作难度加大。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创新,消化道重建术后ERCP的成功率得到有效提高,可避免再次外科手术治疗。本综述对影响ERCP操作的消化道重建手术类型、消化道重建术后ERCP的内镜选择及治疗策略作一简介。
俞吉维[3](2020)在《经皮左心室重建术对心功能及左心室形态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左心室发生病理性重构,心肌组织结构、形态、室壁厚度及容积代偿性地的变化,最终导致室壁瘤形成,引发心力衰竭症状,影响患者的心功能和远期预后。本研究拟采用经皮左心室重建术(percutaneous ventricular restoration,PVR)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的患者,评估该术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观察分析其对患者心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探究左心室重建术后左心室几何形态、室壁应力和运动的变化。研究方法:首先,通过临床评估以及影像学筛查,选择15例合适患者接受经皮左心室重建术。记录手术即刻成功率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卒中、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择期/紧急心脏、胸主动脉手术或介入治疗、需要透析的肾脏功能衰竭、严重出血),有效性指标包括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数据以及生活质量评估,其中生活质量评价通过心肺功能运动试验测得的峰值氧耗量、6分钟步行试验、欧洲五维健康指数量表(EQ-5D)完成,并与基线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利用随访过程中采集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影像数据,对患者接受经皮左心室重建术前后的左心室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该术式对左心室几何形态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Grossman公式对比经皮左心室重建术前后左心室收缩期室壁应力的大小和分布变化,从力学角度探究经皮左心室重建术治疗效果产生的可能机制;最后,将CT影像转化为三维点云模型,利用点云配准技术探究分析经皮左心室隔离术前后患者室壁运动状态的差异。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经皮左心室隔离术的手术即刻成功率为93.75%,12个月随访过程中1例发生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心脏功能指标方面,患者左心室收缩末容积较基线显着减小(72.47±22.77m L/m2对48.30±21.11 m L/m2,p<0.001),舒张末期容积显着减小(106.29±28.01m L/m2对79.90±26.98 m L/m2,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显着改善(32.47±6.98%对42.30±8.53%,p<0.05);患者生活质量评估方面,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显着改善(383.13±108.70m对491.17±118.44m,p<0.001),欧洲五维健康指数量表评分显着改善(65.93±11.25对82.50±5.44,p<0.001)。初步证实经皮左心室重建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第二部分:经皮左心室重建术对左心室的几何形态有明显的改善,左心室隔离装置可以将室壁瘤部分心肌完整隔离,使左心室形态与正常左心室的形态更为接近;分析患者室壁应力大小变化后发现,8例患者中有7例应力显着减小(p<0.001),1例患者应力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总体而言经皮左心室重建术可减小患者室壁的应力;对比应力分布发现,经皮左心室重建术可消除心尖部应力,但在隔离装置边缘可以观察到残余应力。第三部分:经皮左心室重建术后患者收缩期左心室整体平均位移以及正常心肌组织平均位移较基线时显着下降(p<0.001),收缩期左心室隔离装置可消除室壁瘤的矛盾运动,显着改善手术前室壁瘤部分的位移程度(p<0.001)。结论和意义:本研究初步验证了经皮左心室重建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证实其可以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并能改善左心室几何形态、力学和运动特性;此外,研究还探究了新的方法用以分析患者的室壁应力和室壁运动状态。
杨永丰[4](2020)在《基于分级诊疗制度的A公司精准服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逐步实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分级诊疗作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在各级医疗机构之间被广泛讨论。分级诊疗是按照疾病的紧急程度以及治疗的复杂情况分级,让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诊疗职能,争取做到“小病留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在社区”,以引导医疗机构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有效使用诊疗资源,并逐步达到全民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目的。尽管基层医院是分级诊疗的受益主体,由于诊疗能力尚未得到居民的深度认可,导致患者不愿意到基层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当前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研究还是侧重于理论研究和政策引导方面,尚未有切实可行的落地方案。因此,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升各级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的精准服务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A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产品服务、技术服务、物流服务、培训体系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客户对A公司的服务满意度调查和整理,找到A公司在服务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产品体系不够健全,产品规格方面不能充分满足不同用量级别客户的需求,产品先进性和引领性方面不能满足三级医院的需求;技术服务方面,由于没有精准的分级,导致技术服务的质量没有达到预期;由于物流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偏远地区的物流质量没有达到预期,在紧急情况下物流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等。结合不同医疗机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需求,构建了A公司具有先进性和引领性的产品体系,更加符合市场规律与不同产品生命周期的价格体系,具有常规服务、质量服务和赋能服务等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搭建了常规物流和应急物流相结合、补充的物流体系,以及客户培训平台与精准培训内容相结合的精准化培训体系,为A公司精准服务客户提供借鉴。
李海霞,涂建成,任丽,李冬,肖飞[5](2019)在《液体活检在临床肿瘤诊疗中的应用及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海霞:精准医疗和个体化治疗基于生物标志物的发展而产生,近年来,液体活检技术已经逐步进入肿瘤临床诊断治疗领域,并被认为能够用于获取肿瘤发展和进展信息。液体活检是一种以人体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腹水等体液作为检
安超[6](2018)在《多模态影像融合介入机器人系统穿刺精准性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具有微创、实时、安全、有效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目前,影响这项技术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穿刺准确性,布针合理性以及扶针稳定性几个方面。医生进行介入操作时主要依靠在超声下观察肿瘤位置并在头脑中对穿刺路径作出虚拟规划,这些都需要借助操作者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解剖学知识,一旦肿瘤靠近膈肌或者胃肠道时,会受到气体干扰,降低超声影像质量,增加穿刺难度,由此造成肿瘤残余,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等状况。针对上述不足,特别是对于较大肿瘤,需要多针组合消融,很多医生在手术前使用三维可视化术前规划制定手术策略,为术中操作提供更为客观合理的指导。此外,多模态影像融合(Multimodal image fiusion,MIF)导航相关实验研究不断开展,通过CT/MRI影像的高分辨力结合超声的实时观测功能,很好解决以往超声影像在特殊位置无法分辨病灶的难题,为特殊位置肿瘤消融提供新的技术支持。目前,在介入手术过程中如何准确执行术前规划是医生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作者从临床需求出发,设计研发出MIF介入机器人系统导航穿刺,提高肿瘤消融的精准性、安全性,进一步改善治疗效率。MIF介入机器人系统将多项技术整合一体化,包括磁定位导航技术,机器人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以及呼吸门控技术。根据临床医生需求,辅助进行术前规划,术中导航以及术后评估,不但简单易行,而且安全稳定,具有重复性好,精准性强等特点。目前,MIF介入机器人系统构架和手术流程已经顺利完成,但穿刺准确性、操作可行性和安全性尚未检测,为了能够在临床顺利开展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基础实验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磁定位导航系统的介入机器人运行的准确性、稳定性、灵活性以及重复性的实验研究;(2)MIF技术应用于介入机器人系统,前期将超声探头空间坐标系进行校准,并通过不同实验对象检测MIF配准误差;(3)制定标准的MIF介入机器人系统手术流程以及手术室合理布局,通过对不同模型和实验动物靶点穿刺,验证穿刺准确性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安全性;(4)针对呼吸运动对肝脏位移的影响,基于磁定位导航系统设计生成配准误差曲线,并在呼吸运动模型和活体动物穿刺实验研究中应用。
孙长杰[7](2018)在《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联合血管重建的胰腺根治手术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探讨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并分析机器人组和开腹组在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中心施行的38例胰腺切合联合血管重建手术病人资料.其中15例病人接受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手术,23例行开腹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分析病例的术前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ASA评分等,术中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血管阻断时间、病理、切缘阳性、淋巴结数量等,术后资料包括并发症、拔管时间、住院天数等,以及肿瘤复发时间、生存时间等随访资料。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平均手术时间342.67±79.84min,平均术中失血量573.33±310.45ml,平均术中输血量433.33±301.58ml,平均术后住院天数29.80±27.66天,6(40.00%)例患者有并发症,2(13.33%)例胰瘘,1(6.67%)例病人再次手术,无围术期死亡。开腹组平均手术时间304.43±77.52min,平均术中失血量567.39±338.98ml,平均术中输血量656.52±476.57ml,平均术后住院天数28.56±16.55天,10(43.49%%)例患者有并发症,4(17.39%)例胰瘘,1(4.35%)例病人再次手术,1例(4.35%)病人围术期死亡。根据随访结果,绘制生存曲线,机器人组中位生存时间是26.00±1.57月,开腹组中位生存时间15.00±3.74月,P=0.087。机器人组无瘤中位生存时间是26.00±13.77月,开腹组无瘤中位生存时间17.00±2.25月,P=0.179。结论:机器人组和腹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胰瘘、出血、二次手术、围术期死亡率等方面无显着差异,认为机器人血管重建是安全可行的。且两组病例的生存时间、无瘤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表明机器人组与开腹组的疗效、预后可达到相同的效果。
陶清[8](2018)在《针灸技术史论》文中指出针灸技术是针灸治疗过程的核心,对针灸疗效起主要决定作用,针灸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本文根据技术表现形式三要素,将针灸技术分为三方面,一是针灸的工具,为实体形态的技术;二是刺灸法,为经验主观的技术;三是针灸的穴位配方,为知识形态的技术。本文讨论的针灸为狭义的针灸,不涉及拔罐、刮痧等外围技术,只涉及针灸的针刺和灸疗两部分内容。本文从针灸工具的发明,刺灸法的形成和发展,穴位配方的规律总结三个方面,分别以各个技术要素中的重点代表为模块,梳理文献史料,理清其历史的产生、发展经历以及现状,讨论在针灸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针灸工具的发明分针具和灸具,分别讨论了工具发明的支配思想,工具的演变在医学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工具结构上的稳定性;刺灸法的形成和发展分砭法、针法和灸法,其中砭法作为针法广泛应用之前的外治法归入刺法中,从砭法的认知去探讨砭法的失传,针法则讨论毫针补泻及历代针刺法在针灸临床的实际内涵,灸法分别梳理艾炷灸、艾条灸和温针灸的历史发展,并总结其临床作用;穴位配方的规律总结分别介绍了产生诊疗思路的选穴原则,形成诊疗结论的针灸处方,选取历代较典型的特殊配穴应用,梳理发展脉络,总结穴位配方的病症应用规律。通过对针灸技术的历史梳理,强调针灸技术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性,从每个技术要素的历史发展中追问临床针灸现状的根源,通过拆分针灸技术的三要素,理性分析针灸技术三要素的共同作用,三者缺一不可。
高峰[9](2017)在《论因果关系理论在医疗损害鉴定中的适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疗损害鉴定概念的提出与《侵权责任法》中规定医疗损害责任有密切关系,启动医疗损害鉴定是法官解决审判中遇到专业性问题的主要方法。鉴定意见经常成为法官裁判的最重要证据,医疗损害中的因果关系认定往往是专业鉴定中的难点。论文运用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选择医疗损害鉴定案例,从法律和医学两个角度对鉴定中因果关系判定规则进行研究。医疗损害鉴定中因果关系是事实因果关系,判定规则应选用必要条件规则、重要因素规则、盖然性规则。医疗损害鉴定不是纯粹的事实因果关系鉴定,医学鉴定专家也有自已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判断,虽然法律因果关系是法官判决的范畴,法律因果关系中“法规目的说”、“可预见说”等理论为法官的适用,但是,最终还是要从医学专业角度来指出法规目的指向内容和合理医生应当预见的损害范围。医疗损害鉴定意见应当清晰的表述鉴定专家的分析推理过程和定责理由。通过法庭质证,为法官公平有效率的整体考量和裁判提供依据。本文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是对两大法系侵权行为法中因果关系理论的梳理,归纳因果关系的功能,分析医疗侵权构成要件中的因果关系特点。第二章内容是医疗损害鉴定中因果关系类型化实证,厘清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的作用机制和逻辑关系,主要有简单因果关系、共同因果关系、连锁因果关系、助成因果关系。第三章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医疗损害鉴定中事实因果关系判定规则的选用注意事项。检讨鉴定中适用法律因果关系理论的可能性和应把握的原则。此外,对鉴定分析意见中出现的过错代替因果关系、超委托范围鉴定、不当选用因果关系认定规则等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对策。
涂胜[10](2017)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裤裙支架术的优化研究 ——从金属不可降解到聚合物可降解支架、从仿真模拟到临床应用》文中认为背景:生物可降解支架(bioresorbable scaffolds,BRS)体外释放仿真模拟研究可优化临床应用、也亟需一种可靠的量化方法。微焦计算机断层扫描(mCT)是支架体外研究的主要方法,但因X线对BRS的不可视性而难以对BSR进行准确观察。因此,如何实现X线可视化及三维重建是BRS体外仿真模拟研究的前提。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对比增强mCT检测聚合物BRS原始图像及三维重建的可行性,并确定其最佳成像条件。方法:将左旋聚乳酸制成的BRS植入冠脉分叉模型中,随后对模型样品进行五种不同处理以检测BRS的最佳mCT成像条件:基线处理,将样品用生理盐水填充并立即用mCT扫描;处理-1,-2,-3和-4组,将模型样品用造影剂填充,对应于造影剂的浸泡时间0,1,2和3小时,再用mCT扫描。结果:与基线相比,造影剂填充样品后即刻mCT仅可区分血管腔与支架(支托)界面而无法辨析血管壁与支架界面,直到造影剂浸泡时间大于2小时(处理-3和-4),mCT方可完全区分出支架(支托)即血管腔CT最高、血管壁次之、支托最低。通过设定10-15HU的CT值作为切点,基线组和处理-1,-2,-3和-4组支托的可检出率1.23±0.31%,1.65±0.26%,58.14±12.84%,97.97±1.43%和98.90±0.38%(处理-3对比处理-2组,p<0.01);同时,基线和处理-1,-2,-3和-4组BRS高质量3D图像重建的成功率分别为1.23%,1.65%,58.14%,97.97%和98.90%(处理-3对比处理-2,p<0.01)。结论:应用对比增强mCT进行BRS原始图像及三维重建在技术上是可行的,BRS模型仿真样本造影剂浸泡时间超过2小时是mCT完全辨析聚合物支托与分叉模型血管壁的必要条件。本研究为BRS的体外仿真模拟提供一种可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手段。背景:金属药物涂层支架(m DES)在冠脉介入治疗中仍被广泛应用,而聚合物生物可降解聚支架(p BRS)被誉为冠脉介入治疗的里程碑而初步迈进临床。在m DES的年代,裤裙式支架术(Culotte-based stenting,CBS)是目前广泛用于治疗复杂真性冠脉分叉病变的双支架术之一。尽管该术式历经多代改进、已形成多种变体(CBS家族),但其最佳术式及技术细节仍极具争议。此外,由于p BRS特殊理化特性,m DES年代所研发的裤裙式支架术在p BRS时代是否同样安全有效?此问题极为重要却无有效证据、亟待深入探索。目的:体外仿真模拟观察m DES和p BRS用于三种CBS术式的形态学特征、探讨m DES和p BRS用于CBS术式的可行性,并为术式优化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聚乙醇冠脉分叉血管模型中,分别应用m DES和p BRS模拟三种CBS术式:微裤裙式(mini-culotte,MC),两次球囊对吻微裤裙式(DK mini-culotte,DKMC)和两次球囊对吻单环裤裙式(DK mono-ring-culotte,DKMRC)双支架术的操作步骤,应用微焦计算机断层成像(MCT)分析分叉支架形态学指标包括支架膨胀不良(stent under-expansion,SUE)、分支开口残余狭窄(residual ostial stenosis,ROS)及分叉部支架网孔变形(stent cell distortion,SCD),光相干断层成像(OCT)分析支架不良贴壁发生率(mal-apposition rate,MAR)。结果:定性分析显示,基于m DES的三种裤裙式支架术中,MC术式支架重叠段SUE、SB开口ROS、分叉部SCD的发生率均显着高于DKMC或DKMRC。同样地,基于p BRS的三种裤裙式支架术中,上述三大形态学指标指标发生趋势(数字上)类似m DES,但因样本量有限、未行统计学分析。定量分析显示,无论是基于m DES或是p BRS,在三种裤裙式支架术中,MC术式支架重叠段SUE、SB开口ROS、分叉部SCD和分叉部MAR的严重程度均显着高于DKMC或DKMRC术式;而DKMC和DKMRC术式在上述形态学指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的差别主要在于前者支架重叠段较长(一般2-4个环)、后者则仅为一个环。结论:在体外仿真模拟中,无论是应用m DES或是p BRS,DKMC和DKMRC获得的支架形态学指标均明显优于MC术式,两者有望成为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主流双支架术式之一。背景:微裤裙支架术(mini culotte,MC)是欧洲分叉病变俱乐部(EBC)推荐的用于治疗冠脉分叉病变(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CBLs)的标准术式。新近的观察性研究提示两次球囊对吻微裤裙支架术(DK mini-culotte,DKMC)治疗真性CBLs具有较好疗效,但其与MC的对比治疗效果尚不明确。目的:在真实临床世界中,比较DKMC和MC治疗真性CBLs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单临床中心回顾性研究,共纳入180例连续的真性CBLs(Medina1,1;1,0,1;0,1,1)病人,且均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双支架术治疗,其中DKMC 97例、MC 83例。主要终点为随访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率,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靶病变血运重建(target vessel/lesion revascularization,TVR/TLR),次级终点包括MACE各分项、明确的支架内血栓和造影随访时靶病变再狭窄等。结果:较之MC,1年的临床随访显示:DKMC组累计MACE(4.2%vs.7.4%,P=0.219)、TVR(2.2%vs.4.9%,p=0.164)的发生率在数值上更低,尽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CE主要来源于边支血管再狭窄驱动的TVR,而MACE的其它组分两组相似。1年时QCA显示:DKMC组边支MLD更大(2.41±0.41mm vs.2.12±0.32mm,p=0.021)、晚期管腔丢失更少(0.14±0.10mm vs.0.18±0.13mm,p=0.045)、再狭窄程度更低(17.56±10.23%vs.23.62±13.28%,p=0.032);DKMC组PMV、MB和SB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2%、4.9%、6.2%,MC组分别为2.9%和5.9%、13.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KMC组边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在数值上低于MC组(6.2%vs.13.2%,p=0.141)。结论:较之微裤裙支架术,两次球囊对吻微裤裙支架术治疗真性冠脉分叉病变可显着降低1年边支支架晚期管腔丢失和再狭窄程度、趋于降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其临床疗效优于微裤裙支架术,但仍需随机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面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面世(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创伤骨科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创伤骨科治疗理论、理念日新月异 |
1.1 骨折治疗原则的时代变迁 |
1.1.1 从AO原则到BO理念的转变 |
1.1.2 骨折治疗CO理念的发展 |
1.1.3 损伤控制理念 |
1.2 我国创伤骨科发展的行动与声音 |
2 骨折固定物的全方位演绎 |
2.1 骨折固定物的材质 |
2.1.1 医用不锈钢 |
2.1.2 医用钛合金 |
2.1.3 钴合金 |
2.1.4 镍合金(记忆合金) |
2.1.5 可吸收材料 |
2.1.6 纤维材料 |
2.2 骨折主要固定物的类型 |
2.2.1 克氏针 |
2.2.2 髓内钉 |
2.2.3 钢板 |
2.2.4 外固定架 |
2.3 骨折固定物的研发与国内企业的发展机遇 |
(2)ERCP在消化道重建术后胆胰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消化道重建手术对ERCP的影响 |
1.1 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 |
1.1.1 Billroth I式: |
1.1.2 Billroth II式(包含Braun吻合): |
1.1.3 Roux-en-Y重建术: |
1.2 胆胰手术后消化道重建术 |
2 消化道重建术后ERCP治疗策略 |
2.1 内镜选择 |
2.1.1 十二指肠镜: |
2.1.2 常规前视镜(胃镜、结肠镜): |
2.1.3 器械辅助式小肠镜(DAE): |
2.2 辅助操作技术 |
2.2.1 腹腔镜下ERCP(LA-ERCP): |
2.2.2 超声内镜引导下ERCP(EUS-ERCP): |
2.2.3 辅助取石技术: |
3 并发症 |
4 小结与展望 |
(3)经皮左心室重建术对心功能及左心室形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简写索引 |
绪论 |
第一部分 经皮左心室重建术的临床疗效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研究人群 |
1.2.2 入选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CT影像采集要求 |
1.2.5 评价的终点 |
1.2.6 统计分析 |
1.3 结果 |
1.3.1 入选人群 |
1.3.2 入选人群基线特征 |
1.3.3 手术操作及安全性终点 |
1.3.4 安全性终点 |
1.3.5 临床指标以及心脏功能指标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部分 经皮左心室重建术对左心室形态和室壁应力的作用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设计 |
2.2.2 研究人群 |
2.2.3 CT影像采集 |
2.2.4 影像处理方法 |
2.2.5 室壁应力计算 |
2.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3 结果 |
2.3.1 经皮左心室重建术对左心室功能和形态的影响 |
2.3.2 经皮左心室重建术对左心室应力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部分 经皮左心室重建术对左心室运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人群 |
3.2.2 室壁运动分析方法 |
3.2.3 图像处理 |
3.2.4 SICP配准 |
3.2.5 室壁位移和运动速度计算 |
3.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3 结果 |
3.3.1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 |
3.3.2 重建和配准结果 |
3.3.3 左心室运动情况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束语 |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研究局限性 |
后续研究工作以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基于分级诊疗制度的A公司精准服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 |
1.2.1 国内关于分级诊疗制度的研究 |
1.2.2 国外关于分级诊疗制度的研究 |
1.2.3 关于精准服务的相关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案例调查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第二章 A公司服务现状 |
2.1 A公司的基本情况 |
2.1.1 公司发展历程 |
2.1.2 企业文化 |
2.2 公司服务情况 |
2.2.1 服务市场定位 |
2.2.2 产品服务情况 |
2.2.3 服务渠道 |
2.2.4 服务效果 |
2.2.5 A公司行业地位情况 |
2.3 A公司服务标准 |
2.3.1 基本服务规范 |
2.3.2 高级服务标准 |
2.4 A公司服务满意度调查 |
2.4.1 调查目的 |
2.4.2 调查样本选取 |
2.4.3 调查指标设计 |
2.4.4 调查结果 |
2.5 A公司服务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2.5.1 产品服务层次性细分不完善 |
2.5.2 技术服务分级不系统 |
2.5.3 物流服务体系不健全 |
第三章 A公司精准服务的目标与设计原则 |
3.1 A公司精准服务的目标 |
3.1.1 A公司产品服务目标 |
3.1.2 A公司物流服务目标 |
3.1.3 A公司技术服务目标 |
3.2 A公司精准服务的设计原则 |
3.2.1 系统性原则 |
3.2.2 差异化原则 |
3.2.3 动态性原则 |
第四章 A公司精准服务的体系构建 |
4.1 构建精准化的产品体系 |
4.1.1 调整产品研发组织结构 |
4.1.2 提高产品的优化目标 |
4.1.3 构筑产品研发高地 |
4.1.4 优化产品包装体系 |
4.2 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 |
4.2.1 特色产品成本加成定价 |
4.2.2 常规产品需求导向定价法 |
4.3 打造多层级的服务体系 |
4.3.1 精细化的技术服务 |
4.3.2 一体化的质量服务 |
4.3.3 个性化的赋能服务 |
4.4 建立及时的物流体系 |
4.4.1 零级物流体系 |
4.4.2 一级物流体系 |
4.4.3 应急物流体系 |
4.5 精准化的客户培训体系 |
4.5.1 搭建多层级的客户培训平台 |
4.5.2 提炼精准化的培训内容 |
4.5.3 加强多维度的效果评估 |
第五章 A公司精准服务策略的保障路径 |
5.1 动态调研客户需求 |
5.1.1 成立市场研究部 |
5.1.2 确定市场研究内容 |
5.2 加强思想保障 |
5.2.1 开展员工思想动态评估 |
5.2.2 统一员工思想价值观 |
5.3 完善组织保障 |
5.3.1 设计组织结构 |
5.3.2 明确工作职责 |
5.4 实施政策保障 |
5.4.1 建立薪酬体系 |
5.4.2 完善晋升机制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液体活检在临床肿瘤诊疗中的应用及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李海霞:目前液体活检主要应用的领域是肿瘤早期诊断、靶向药物伴随诊断以及肿瘤治疗的实时疗效检测,其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与传统的肿瘤检测方法相比,有哪些优势,以及临床应用前景如何? |
2李海霞:目前,液体活检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为科学规范液体活检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共同制定了《液体活检在临床肿瘤诊疗应用和医学检验实践中的专家共识》,请结合此共识谈谈液体活检在肿瘤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进展方面有哪些应用? |
3李海霞:液体活检面世的时间较短,该技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现有的液体活检检测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请各位专家从临床、技术、经济等角度简要进行分析。 |
4李海霞:相比传统的检测方法,液体活检技术的流程更为复杂,对质量控制要求更为严苛。2018年发布的《液体活检在临床肿瘤诊疗应用和医学检验实践中的专家共识》中,对操作液体活检的实验室进行了总体要求。从实验室的角度来讲,立足于准确和临床有效性方面,将有哪些新的要求和挑战? |
5李海霞: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发展,未来关于液体活检的临床应用,您有怎样的展望? |
(6)多模态影像融合介入机器人系统穿刺精准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计算机辅助手术技术在介入微创手术中应用 |
第一节 三维可视化技术概述及临床应用 |
1.1 三维可视化技术概述 |
1.2 三维可视化术前规划 |
第二节 导航技术应用现状及相关实验研究 |
2.1 导航技术概述和分类 |
2.2 光学导航与磁定位导航机器人定位准确性对照实验研究 |
第三节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概述及相关实验研究 |
3.1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概述 |
3.2 多模态影像配准误差实验研究 |
第二章 MIF介入机器人系统构思与实现 |
第一节 MIF介入机器人系统临床手术基本流程 |
1.1 术前规划 |
1.2 术中导航 |
1.3 术后评估 |
第二节 MIF介入机器人系统构架 |
2.1 MIF介入机器人硬件系统 |
2.2 MIF介入机器人软件系统 |
2.3 磁定位导航下机器人末端定位准确性实验研究 |
第三节 呼吸运动监测及配准误差曲线构建 |
3.1 呼吸门控技术临床应用 |
3.2 呼吸运动配准误差曲线设计与实现 |
第三章 MIF介入机器人系统穿刺模型实验研究 |
第一节 MIF介入机器人系统穿刺刚性模型实验研究 |
1.1 刚性模型设计与制备 |
1.2 刚性模型穿刺实验研究 |
第二节 MIF介入机器人系统穿刺仿真体模实验研究 |
第三节 MIF介入机器人系统穿刺运动模型实验研究 |
3.1 肝脏呼吸运动模型设计与制备 |
3.2 肝脏呼吸运动模型穿刺实验研究 |
第四章 MIF介入机器人系统穿刺动物实验研究 |
第一节 MIF介入机器人系统穿刺离体猪肝实验研究 |
1.1 实验目的 |
1.2 实验设备与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5 讨论 |
1.6 结论 |
第二节 动物模型建立 |
2.1 实验目的 |
2.2 实验设备与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 |
2.6 结论 |
第三节 MIF介入机器人穿刺动物实验研究 |
3.1 实验目的 |
3.2 实验设备与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3.6 结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对照表 |
中文部分 |
1 绪论 |
1.1 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的发展 |
1.2 机器人系统的特点 |
1.3 胰腺的解剖及血管分布 |
1.4 胰腺癌的诊断 |
1.5 胰腺肿瘤切除联合血管重建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术前准备 |
2.2.1 实验室检查 |
2.2.2 影像学检查 |
2.2.3 其他准备 |
2.3 手术指征及过程 |
2.3.1 手术指征 |
2.3.2 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手术 |
2.3.2.1 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重建 |
2.3.2.2 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肝动脉重建 |
2.3.2.3 机器人胰体尾切除联合门静脉重建 |
2.3.2.4 机器人胰体尾切除联合肝动脉重建 |
2.3.2.5 机器人全胰切除联合门静脉重建 |
2.4 术后管理 |
2.5 术后随访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机器人手术组 |
3.2 开腹手术组 |
3.3 回顾性分析 |
3.3.1 机器人组与和开腹组 |
3.3.2 胰十二指肠联合门静脉系重建:机器人组和开腹组 |
3.4 随访结果 |
4 讨论 |
4.1 胰腺癌的临床表现与病理 |
4.2 胰腺癌侵犯血管分级和交界性可切除肿瘤 |
4.3 血管重建方法 |
4.4 机器人组和开腹组比较 |
4.5 局限性 |
5 结论 |
6 展望 |
英文部分 |
1. Introduction |
1.1 The development of robotic pancreatectomy with vascularreconstruction |
1.2 Features of the robotic system |
1.3 Pancreas anatomy and vascular distribution |
1.4 Diagnosis of pancreatic cancer |
1.5 Pancreatectomy with vascular reconstruction |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2.1 general information |
2.2 pre-operation preparation |
2.2.1 laboratory examination |
2.2.2 Imaging examination |
2.2.3 Other preparations |
2.3 Surgical indications and procedures |
2.3.1 Surgical indications |
2.3.2 Robotic pancreatectomy with vascular reconstruction |
2.3.2.1 Robotic pancreatoduodenectomy with PV/SMV reconstruction |
2.3.2.2 Robotic pancreatoduodenectomy with hepatic arteryreconstruction |
2.3.2.3 Robotic distal pancreatectomy with PVreconstruction |
2.3.2.4 Robotic distal pancreatectomy with hepatic arteryreconstruction |
2.3.2.5 Robotic total pancreatectomy with PVreconstruction |
2.4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
2.5 Postoperative follow-up |
2.6 Statistical methods |
3. Result |
3.1 Robotic group |
3.2 Open group |
3.3 Retrospective analysis |
3.3.1 Robotic group and open group |
3.3.2 PD with PV/SMV reconstruction:robotic group andopen group |
3.4 Follow-up results |
4. Discussion |
4.1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athology of pancreatic cancer |
4.2 Invasion of pancreatic cancer grading and borderline resectabletumor |
4.3 Vascular reconstruction methods |
4.4 Comparison between robotic group and open group |
4.5 Limitations |
5 Conclusion |
6 Prospect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
(8)针灸技术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针灸工具的发明 |
1、针具 |
1.1 砭石 |
1.2 金属针 |
1.3 其他材质针 |
1.4 针具演变与针灸发展 |
2、灸具 |
2.1 灸材 |
2.2 灸器 |
2.3 灸具变化与灸疗发展 |
第二章 刺灸法的形成和发展 |
1、砭石之刺——砭法 |
1.1 砭法的认知 |
1.2 砭法的失传 |
2、微针之刺——针法 |
2.1 毫针基本针法 |
2.2 毫针补泻 |
2.3 历代针刺法 |
2.4 刺法发展与针灸临床 |
3、灸法 |
3.1 艾柱灸 |
3.2 艾条灸 |
3.3 温针灸 |
3.4 灸法发展与临床应用 |
第三章 穴位配方的规律总结 |
1、选穴原则——产生诊疗思路 |
1.1 近部选穴 |
1.2 远部选穴 |
1.3 辨证对症选穴 |
2、配穴成方——形成诊疗结论 |
2.1 单穴专治 |
2.2 多穴协同 |
3、历代特殊配穴应用 |
3.1 五输穴配穴 |
3.2 八脉交会穴配穴 |
3.3 原络配穴 |
3.4 俞募配穴 |
3.5 标本根结理论对选穴的指导作用 |
3.6 鬼门十三针 |
4. 穴位配方与病症关系 |
结语 |
引用文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9)论因果关系理论在医疗损害鉴定中的适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医疗损害鉴定中的因果关系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 |
一、英美法系中因果关系理论概观 |
二、大陆法系中因果关系理论概观 |
三、侵权法中因果关系理论的功能趋同 |
四、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的功能 |
第二节 医疗侵权构成要件中的因果关系特点 |
一、专业性强:医疗损害鉴定占主导。 |
二、因果关系复杂:多种原因竟合,常为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 |
三、原因力区分:医疗损害鉴定的必然内容 |
四、盖然性:医疗损害鉴定的科学依据 |
第二章 医疗损害鉴定中的因果关系类型化实证 |
第一节 简单因果关系之例证分析 |
一、“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案” |
二、讨论 |
第二节 共同因果关系之例证分析 |
一、“胆总管结石术后脑损害案” |
二、讨论 |
第三节 连锁因果关系之例证分析 |
一、“手术麻醉失误致精神障碍案” |
二、讨论 |
第四节 助成因果关系之例证分析 |
一、“骨折保守治疗后关节功能障碍案” |
二、讨论 |
第三章 医疗损害鉴定中因果关系认定实证 |
第一节 事实因果关系认定之实证 |
一、必要条件规则适用之实证 |
二、重要因素规则适用之实证 |
三、盖然性规则适用之实证 |
第二节 医疗损害鉴定中法律因果关系学说适用之检讨 |
一、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在医疗损害鉴定中适用之实证 |
二、法规目的说在医疗损害鉴定中适用之实证 |
三、可预见性理论在医疗损害鉴定中适用之实证 |
第三节 几种特殊情形的因果关系认定之实证 |
一、“机会丧失”在医疗损害因果关系鉴定中的考量 |
二、超范围执业在医疗损害因果关系鉴定中的考量 |
三、侵犯知情同意权在医疗损害因果关系鉴定中的考量 |
四、介入因素影响医疗损害因果关系鉴定之考量 |
第四节 医疗损害鉴定意见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建议与对策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裤裙支架术的优化研究 ——从金属不可降解到聚合物可降解支架、从仿真模拟到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生物可降解支架对比增强微焦CT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金属不可降解及聚合物可降解支架裤裙术式的仿真模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微裤裙与两次球囊对吻微裤裙支架术治疗真性冠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比较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面世(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创伤骨科发展现状[J]. 刘庆军,陈卫,黄国锋,郭林新,丁真奇.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1(10)
- [2]ERCP在消化道重建术后胆胰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 曹雪艳,王飞,张秀华,蒋国斌,缪林.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21(08)
- [3]经皮左心室重建术对心功能及左心室形态的影响[D]. 俞吉维.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基于分级诊疗制度的A公司精准服务策略研究[D]. 杨永丰.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5]液体活检在临床肿瘤诊疗中的应用及挑战[J]. 李海霞,涂建成,任丽,李冬,肖飞.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20)
- [6]多模态影像融合介入机器人系统穿刺精准性实验研究[D]. 安超.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8(09)
- [7]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的临床分析[D]. 孙长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5)
- [8]针灸技术史论[D]. 陶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论因果关系理论在医疗损害鉴定中的适用[D]. 高峰. 东南大学, 2017(04)
- [10]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裤裙支架术的优化研究 ——从金属不可降解到聚合物可降解支架、从仿真模拟到临床应用[D]. 涂胜.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