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申请新西兰留学签证所需文件(论文文献综述)
任慈[1](2020)在《“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文中认为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政策是对华整体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国民党败退台湾及1949年新中国成立,使传统的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遭遇冲击和挑战。早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政府一方面给予中国留学生等精英上层人物入境权和迁移权,使之免受1882年《排华法案》的影响,将中国留学生打造成美国移民政策和对华外交政策失衡的“调节剂”——既可安抚中国不断攀升的民族主义情感,又能为中美关系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主动减免部分庚子赔款并设立奖学金,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试图教育中国学生使之“西方化”“基督教化”,继而让中国实现“美国化”。中国留学生遂成为美国收获对华贸易利益、扩大对华影响的一项重要工具。以上内容,也构成了美国长久以来具有理想色彩的国际主义对中国留学生政策基调。1949年至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经历巨变,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遭遇震荡、迎来重要转型,从国际主义逐步蜕变成冷战主义和实用主义。美国政府解决中国“滞留”学生政策的变化,恰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参照。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立,让美国无法迈出承认新中国的关键一步。不仅如此,对共产主义思想在留美中国学生间蔓延的担忧,也促成了美国对“滞留”的中国学生进行大规模援助、实施文化外交,进而渗透美国价值观和优越论。旅美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归留问题也成为冷战初期中美斗争的焦点之一。在此过程中,美国通过调整移民政策,赋予旅美中国留学生居住权、工作权、免驱逐等一系列实质性特权,方便亲美及中间派中国留学生完成从留学生到难民再到永久居民的身份转换,让人才为美国政府和社会所用。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不断强化离境管控,严防理工科领域的中国学生回国,继而从科学技术方面遏制新中国。中断与中国大陆的留学教育交流后,美国在50年代转向吸收港台地区中国学生赴美。至此,遏制共产主义和吸引人才,成为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构成了战后美国总体留学生政策的双重轨道。在中美交往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留学生曾长期扮演着重要的“中间人”“粘合剂”的重要角色,连接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理念、语言迥异的两国。然而在冷战初期,中国留学生群体的角色和影响更加复杂、多面。他们因所持技能的重要性以及所具备的冷战宣传价值,成为中美斗争的一个重要议题;同时因中国留学生回国问题而开展的外交对话,由于不会引发国际争议、低政治风险和低投入,而被美国政府接受,因此也直接促成了中美官方对话,为两国关于其他问题的沟通提供了契机。更为重要且少为学者探索的是,中国留学生对于美国战后整体留学生战略构建亦有重要作用。首先,历史上对华留学生教育的成功性,是支持和激励美国政府在二战后扩大国际教育交流事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中国留学生作为当时旅美第二大留学生群体,也因持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所具备的冷战宣传价值,成为第一批敲开美国移民大门的“有色族裔”留学生。其三,中国滞留学生和来自中国港台地区的学生,或以“战争流亡者”“难民”身份合法留美,或凭借其技术专长成为首选类移民优先入籍,对保守的、歧视性的美国移民政策传统造成了实质性冲击,让移民接收问题更看重移民的政治、经济价值。中国留学生帮助弥合了美国种族化移民限额制度和冷战外交战略之间的矛盾和张力,让美国的留学生政策兼具实用主义的人才吸引目标,以及建构美国形象的冷战宣传目标。其四,中国留学生入籍美国,从地缘范围上讲,让美国留学生人才吸引的范围从欧洲拓展到亚洲。美国解决中国留学生身份困境的种种法律政策实践,也惠及了其他在美留学生群体,诸如韩国、印度学生纷纷效仿,带动了战后亚洲国家留学生和技术交流人员曲线移民美国的浪潮,成为60年代国际社会“人才流失”争议爆发的曲序和前奏。
潘冰凌[2](2020)在《新西兰留学生教育政策演变研究》文中指出加快留学生教育发展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自1950年以来,我国颁布多部关于促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进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政策,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我国快速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同时,世界各国也在加快争夺留学生教育市场份额,竞争日益加剧。因此,优化政策对提高我国在留学生市场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西兰留学生教育政策为着手点,阐述不同时期新西兰颁布的主要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基本内容,剖析政策的主要特点以及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归纳新西兰最新留学生政策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现状,提出对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发展建议。本研究由七个章节构成:第一章绪论,述清本文的研究目的,即通过厘清新西兰留学生教育政策的演变脉络,就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并以文献综述为基础,梳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界定本研究中出现的“留学生”和“教育政策”概念。第二章简要介绍了新西兰的基本国情以及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明确指出留学生教育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划分依据。第三章到第六章分析新西兰在四个历史发展阶段中留学生教育政策的不同发展方向。分别为自20世纪50年代起,新西兰开展带有“援助”色彩的留学生教育政策,在1989年开始转型为“贸易”的留学生教育政策。至2004年,新西兰政府重视规范留学生教育市场,出台维护新西兰的国际声誉的相关政策。2016年至今,新西兰提出打造一流留学生教育体系的教育战略,出台保障留学生权益的政策。第七章为新西兰留学生教育对我国的启示。首先简要介绍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新西兰为解决类似问题颁布的教育政策,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研究认为,新西兰新时期关注留学生群体的权益保障的政策趋势的确有助于优化新西兰留学生质量,保障其可持续发展。为优化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应加大留学生教育政策优惠和资金拨款;出台帮助留学生适应本国文化的相关支持政策;赋予留学生合理的工作机会,加强留学生与中国社会的联系;组建系统的留学生信息网络并且设立多个专业机构,高效、规范处理留学生事务;保障留学生权益,提高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李庆芳[3](2019)在《闽南侨乡新移民研究 ——以晋江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认为福建南部的闽南地区是我国重点侨乡,自古以来就有着向海外移民的传统。“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受涉外涉侨政策变化以及公安出入境机构陷于瘫痪影响,传统侨乡居民的外迁一度中断,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国家对外战略的调整以及涉侨出入境政策的放松,闽粤浙等中国传统侨乡重启了对外移民的步伐,闽南地区也掀起了第一波新移民的浪潮。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我国出入境政策的进一步宽松,对外移民不断增长,在海外形成了颇具规模及影响力的新移民群体,新移民也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成为涉外涉侨部门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针对新移民的工作也成为各级涉侨部门工作的一个重点。闽南侨乡新移民,作为新移民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全国范围的新移民相比,在移民进程及在地生存方面,既有其特点又有共性,本研究即希望通过对闽南侨乡新移民发展历史的梳理和现状的分析,深入认知闽南侨乡新移民这一群体,并由此及彼,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移民群体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以闽南尤其是晋江地区的新移民为主要研究对象,分阶段对闽南侨乡新移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加以考察。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即第一章绪论、第二至四章、第五章结语。第二至四章是全文的主体,分三个历史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至今,对闽南侨乡新移民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进行梳理,在各个时期,分别围绕闽南侨乡新移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移民动机、移民方式和途径、来源与流向、生存和发展状况等方面展开了探讨,并对各个时期的移民特点进行了分析,较为系统和全面地重建了20世纪70年代迄今闽南侨乡新移民的发展史。其中,第四章第二节是体现本研究作为具有实践意义的对策性研究的主要章节,内容主要围绕闽南侨乡移民当前现状展开论述与分析,思考当前新移民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以供有关部门参考的建议和对策。
赵楠[4](2019)在《全费时代至今英国留学生政策的演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争夺全球人才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积累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各国在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时,带有不同的目的,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留学生教育模式。发展留学生教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在此过程中,来华留学生教育进入飞速发展时期,面临着从外扩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的挑战。英国作为老牌留学目的国,其留学生政策几经变迁,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政策取向和侧重点,但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研究英国留学生政策的演变对我国留学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在广泛收集与英国留学生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文本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归纳全费时代的产生背景及其留学生政策,奠定本文研究的起点。此后分别对英国留学生教育的信息窗口,身份门槛以及学业资助政策,即留学生政策在宣传、签证和奖学金三大主题下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研究发现,英国留学生政策的演变过程存在以下现象:宣传主体由单一海外机构负责趋向政府、海外机构、高校、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参与;教育品牌重点由凸显英国优质教育资源转向注重留学生后期保障,再到彰显国家整体实力;国际校友作用从初步凸显到建立全球校友联盟、系统性发挥国际校友作用。留学生入学签证的申请从容易趋向困难;对于入学签证的审查手段从宽松到日益严格;留学生工作条件也从开放转向紧缩,限制条件逐步增加。除此之外,英国留学生奖学金资助主体多元化特征逐步显现,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高校、企业纷纷参与到奖学金的设立中;资助范围从明显倾向英联邦国家到逐步关注弱势国家的留学生群体,奖学金辐射范围日益广泛;奖学金的形式也从单一的传统奖学金类型趋向多样化。根据英国留学生政策演变过程中存在的路径依赖现象及政策变迁现象,本研究利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路径依赖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对其进行原因探析。研究发现:由创办成本、持续的收益以及逆转成本组成了留学生政策的高昂成本,加上纵向学习效应与横向学习效应的共同作用,单一政策与整个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的协同效应,以及可预期的收益和时间界限下的适应性预期,四方面原因共同推动了路径依赖现象的形成。英国留学生政策的变迁既有渐进式变迁又有断裂式变迁,通过对不同变迁形式的描述,将卡梅伦担任首相组建联合政府上台后转变了对待留学生的态度这一时期定为英国留学生政策变迁的关键节点。通过对这关键节点的分析得出:国际形势的变化、政党更迭、经济危机的影响、留学生市场的刺激、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已有留学生政策在教学质量、签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共同作用于英国留学生政策,使其发生了重大变迁。英国留学生政策的演变为我国留学生政策在收费,留学生结构的优化以及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提供了启示。
张浩琦[5](2019)在《风格标记视阈下的《跨境高等教育管理》人机对比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近几年来,机器翻译一直是热门话题,市场上涌现出各种翻译软件。翻译软件的高效便捷确实获得了人们的认可。但从目前来看,其翻译质量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相对传统的人工翻译,其译文质量还有一定差距,必须通过人工修正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翻译任务。本报告以克里斯托弗·泽古拉斯(C.Ziguras)和格兰特·麦克伯尼(G.Mcburnie)撰写的着作《跨境高等教育管理》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为翻译对象,语言风格通俗易懂,并且带有明显的风格标记特征,拥有广泛的阅读群体。在翻译该文时,着重把握原文的特点,力求准确顺畅,使得译文具有与原文一致的风格标记特征。笔者首先使用机器翻译方法(有道翻译)翻译了整篇着作,发现机器译文在风格标记上表现较差,无法体现原着的特点,因此对机翻译本进行了修改优化。为探究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在风格标记方面的不同表现及相应差距,基于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本报告从风格标记的六个角度(音系标记、词汇标记、句法标记、语域标记、篇章标记、修辞标记)对机器译文及人工优化后的译文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指出了机器翻译在风格标记翻译方面的主要问题。从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机器译文的词语重复率高,词句韵律缺失,行文累赘僵硬,篇章逻辑模糊,翻译腔明显,所以必须通过人工修改优化才能完成翻译任务,满足客户要求。本报告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本翻译任务的背景和目标。第二章详细的阐述了整个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步骤和译后质量控制。第三章对风格标记理论进行了介绍,分为两部分: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第四章分别揭示了人机翻译各自的优缺点,并以风格标记理论的框架分析对比人机翻译在风格标记方面的表现。第五章对翻译报告的整体和局限性进行了总结。
袁李兰[6](2018)在《1999年以来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化发展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学生的国际流动不仅有助于促进学术与文化之间的交流,还对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留学生的存在是世界一流大学学生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教育的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扩展留学生国际市场成为各国共同的发展战略,各国纷纷制定各自的留学生教育政策和国际化战略,我国也不例外。虽然近年来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取得了迅猛发展,但相比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留学生教育发达的国家,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仍有较大差距。伴随着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扩大与教育质量提升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留学生目的国,其留学生教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也面临着规模扩大与教育质量提升的矛盾,通过对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分析,对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1999年以前的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包括殖民扩张时期的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二战前)、“后殖民化”时期的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二战后-1979年)、“全费”时期的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1979-1998年)三个方面。第二部分:呈现以经济利益为导向时期的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1999-2005年)制定的背景,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全球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留学生教育效益的驱动;对主要政策进行介绍;呈现具体的政策实施举措,包括修改移民规定,推出新的留学生工作计划、创建英国教育品牌,宣传、推广英国教育、开展“真正英国运动”,设置多种奖学金等;客观描述这些政策及实施举措所取得的成效与问题;并对这一时期的留学生教育政策进行总结。第三部分:呈现以教育质量为核心时期的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2006-2011年)制定的背景,即留学生市场发展迅速且竞争激烈、国际化力量的推进、第一期“首相倡议计划”成功的推动;对主要政策进行介绍;呈现具体的政策实施举措,包括多渠道的营销策略、提供职业咨询与服务,提升就业能力、提供学术支持,改善学生经验、开展多项留学生项目,改善服务质量、改革签证制度,放宽工作限制、与其他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联盟等;客观描述这些政策及实施举措所取得的成效与问题;并对这一时期的留学生教育政策进行总结。第四部分:平衡经济利益与教育质量时期的英国留学教育政策(2011年-至今)制定的背景,即激烈的国际竞争、国际教育提供者出现新趋势、紧缩的签证政策遭受质疑;对主要政策进行介绍;呈现具体的政策实施举措,包括拓展签证路径、提供毕业生工作计划、加大奖学金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国际校友资源、各部门紧密合作、加强对留学生的安全保护、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与新兴国家建立伙伴关系等;客观描述这些政策及实施举措所取得的成效与问题;并对这一时期的留学生教育政策进行总结。第五部分:首先指出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然后根据英国留学生教育的优点及不足,提出对我国留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启示。
赵璐[7](2017)在《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国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高的声望,在国际学生、国际教师与合作科研办学等方面都处于领先水平。英国是世界上首个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国家战略的国家,对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研究能够丰富目前的研究视域,展现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与经验。本研究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历史变迁、政策的参与机构与制定过程、主要的政策项目、政策的影响因素和经验总结这几方面对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展开探究。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历程中受到经济政治等环境的影响,存在低谷期与发展高潮期,包括二战前的殖民扩张,撒切尔夫人的留学低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复苏与加速发展时期;英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参与执行机构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公共机构与教育企业、国际组织等。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政策项目包括:撒切尔夫人时期“留学全费计划”下的国际化政策、布莱尔执政时期开展的首相倡议计划一期和二期战略,联合政府提出的国际化教育战略。通过对四个时期的政策项目的政策背景、政策内容与特点进行了分析整理,发现英国通过设立海外奖学金项目、提高国际化教育质量、完善国际教育服务、推动跨国合作交流等手段推动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其中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因素有支持与阻碍两方面,推动因素包括外部的全球化的影响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需求膨胀,英国教育出口产业化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收益,并且英国政府能够通过教育国际化提升国际影响与文化交流,但也存在一定的阻碍环境,研究认为对英国对“净移民”的限制对英国国际化教育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英国“脱欧”不可避免的会影响欧盟与英国的国际教育合作,但另一方面也会刺激促进非欧盟国家与英国的更开放平等的合作。英国在国际化政策中的成功经验包括制定国际化国家战略,树立英国教育品牌;政策内容系统明确,专门机构运营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设国际化课程;注重国际化的教育质量与学习体验,建立了丰富的国际化资助项目与留学优惠政策等。但是在国家民族主义与国家化流动之间,国际教育本土、多元之间,追求经济利益与文化交流,国际化政策文本与执行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与不足。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包括要建立国际化教育战略,树立中国教育形象;推广汉语教学,推进来华留学服务交流;鼓励国际化多元主体参与,加强交流互动平台建设;创新改革高等教育国际化方式,让高校可以享受到更多自主权;提升教育国际质量,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国际化保障体系等。
吉艳艳[8](2016)在《近四十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研究(1973-2013)》文中研究说明国际学生教育是国际交流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输出国和接收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来华国际学生是指持外国护照在我国高等学校(经教育部批准的实施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注册接受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的外国公民。发展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对我国在弘扬中华文化、促进高教事业国际化、抢夺国际人才资源、增加国际贸易收益、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际学生来华学习,不仅受我国稳定的社会局面、较强的综合国力,生源国和中国的国际关系、双边贸易,中国的奖学金政策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学生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认可、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微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现代意义的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大致经历了初创、中断和恢复发展三个阶段。建国初期至1966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处于初创阶段,其教育管理实行与当时计划经济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其时来华学生规模小,生源国仅限于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周边民族独立国家,少数非洲国家和极少数资本主义国家;接收院校少,教育层次普遍较低,学习专业主要集中在语言和理工类学科。1966年至1972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中断。至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与多国建交。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国于1973年正式恢复大规模招收来华国际学生。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来华国际学生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来华国际学生实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体制也由单一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和多元化,国际学生规模迅速增加,生源国几乎涵盖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学生层次均匀分布,学习专业几乎涵盖中国对国际学生开放的所有专业。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及世界人民对中国认知的提高,来华国际学生规模仍会呈现增加的趋势。然而在来华留学的新发展态势中,许多来华国际学生教育问题也随之产生,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事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如外语授课课程体系的建设、师资整体水平的提升、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改善等。来华国际学生教育要取得长足发展,保证“2020年50万”目标的顺利实现,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本文在分析总结1973年以来的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基础上,借鉴并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对当前和今后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现实意义、研究价值;对本文研究对象及来华国际学生进行界定,并对选题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对已有的选题所处领域的既有成果及研究史进行梳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历史基础。此部分主要介绍现代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即新中国成立至1972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体制、发展状况,生源结构、经费来源、接收院校分布、专业结构等,并总结新中国成立至1972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历史特点。第三部分:新时期(1973-2013)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发展概况及管理体制之演变。本部分主要从1973年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教育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介绍了1973年后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时代背景;介绍了1973-2013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发展概况,并分析1973年—2013年封闭的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体制逐渐过渡到以高等院校为办学主体的开放的教育体制,以及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政策和制度,如招收自费来华国际学生制度、实行来华国际学生学位制度、学籍和学历管理制度、汉语水平考试和预科学习制度等。第四部分:近四十年间(19732013)来华国际学生教育“来”之析。本部分主要分析了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来”之影响因素,“来”之源以及“来”之途径。本部分首先运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来华国际学生的影响因素,如中国政治、社会环境、外交关系、教育质量、就业和创业环境等;然后分析了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结构和洲别分布;最后分析了来华国际学生的经费来源,如中国政府奖学金、地方政府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企业奖学金、交换生及自费生规模及分布等。第五部分:近四十年间(19732013)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学”之析。本部分主要分析了来华国际学生“学”在哪里、学什么以及以什么身份学的问题,从而具体分析了不同阶段来华国际学生接受院校分布、专业分布及学历结构等。第六部分:近四十年间(19732013)来华国际学生“管”之析。本部分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对来华国际学生的“管”,主要阐述了高等院校对来华国际学生的教学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政治管理、实习管理及参与社会活动方面的管理等。第七部分:总结与反思。本部分将总结1973——2013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发展规律,反思国际学生教育中的问题,并与国际上国际学生教育较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比较,以期得出历史经验、提出发展要求,即提出寻求适合于我国当前及未来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发展的建议。
岳婷婷[9](2015)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847年,容闳、黄宽、黄胜三位中国少年在美国教师布朗的资助下,由香港马礼逊学校前往美国留学,掀开了中国近代留美教育的序幕。此后的百余年间,留美教育几经潮起潮落,绵延不断。近代留美生大多以潜心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为己任,文化品位高、知识结构新,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迫于当时的国际局势与中美关系,中国政府决定停止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留美教育被迫中断。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改革开放的启动与中美关系的改善,特别是邓小平做出“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重要指示,留美教育得以恢复。1978年底首批公派访问学者启程赴美,标志着留美教育正式重启。改革开放以来,留美教育持续稳步发展,中国迎来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新一轮留美热潮。伴随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与两国留学政策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的留美教育大致经历了恢复与迅速发展(1978-1988年)、遭遇顿挫与回暖(1989-1997年)、持续发展与短暂低潮(1998-2006年)、深入发展与繁荣(2007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留美教育的发展虽偶有挫折,但总趋势是向上发展的。美国始终是中国学生首选的留学目的国,中国也逐渐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的最大来源国之一。总体而言,留美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是中美两国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留美教育恢复之初,两国间的学术联系因长期封闭而一时难以建立起来,为了解决留学生派遣渠道不畅的问题,两国政府、一批中美热心教育事业的科学家以及民间各种基金会组织,都承担起牵线搭桥的工作,发起实施了多个赴美留学项目,选送了数千名的中国学生和学者赴美深造,从而使赴美留学工作打开了局面。当代留美生的数量多、质量高、领域广。从留学规模看,1978年以来从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的学生和学者已逾146万人,占同期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近一半;从留学层次看,留美生中攻读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多数,学历水平整体较高;从留学领域看,选择读科学、技术、工程、商科等专业的留美生人数最多。此外,中美两国趋向宽松的留学政策及中国国内出国留学热的持续升温,使留美生的队伍日益庞大,人员构成日益复杂,留美教育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留学不再是少数精英群体的专利,赴美留学成为许多学生毕业时的常规选择;留美本科生人数激增,留美中学生也显着增加;留美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更加注重从自身需求和兴趣出发;留学渠道从单一的国家选拔资助,发展为自行申请、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等多种选择。总之,留美教育正朝向大众化、低龄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留美教育的持续发展、留美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二者与中美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留美生为美国提供了丰富而廉价的人力和智力资源,为推动美国科技创新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留美生的学费和日常消费促进了所在学校及当地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经济发展贡献良多;大量留美生毕业后留在美国创新创业,成为当今美国华人华侨专业人士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提升了华裔族群在美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另一方面,数量众多的留美回国人员凭借其在各行各业的杰出表现,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代海归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奋战在中国教育、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和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作为沟通中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留美生已经成为推动两国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王辉耀[10](2014)在《中国海外国际移民新特点与大趋势》文中认为中国海外国际移民分布于世界各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传统移民国家是我国海外移民的首选目的国,近年来,欧洲、亚洲其他地区、拉丁美洲、非洲以及南太平洋岛国等也逐渐成为我国移民青睐的对象。2012年以来,我国海外移民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如我国移民输出量跃居第四位,投资移民迅速增加,"教育移民"和"蓝领移民"等移民新群体出现,环境污染等因素成为移民新动因等,导致了"移民赤字"扩大;同时,中国海外移民的大量外流、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移民政策的变化也给我国带来了严峻挑战,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以保障我国人才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申请新西兰留学签证所需文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申请新西兰留学签证所需文件(论文提纲范文)
(1)“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题旨 |
二、中美学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创新、意义与不足 |
五、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 |
第一章 中美关系视域下的赴美留学潮 |
第一节 “不匹配的齿轮”:中美友好的悖论 |
一、“华人问题” |
二、中国学生与美国对华政策 |
第二节 中国学生:让中国更加美国化的实验 |
一、“试验田”与前后相接的留学潮 |
二、中国教育自主与美国对华留学政策的博弈(1927—1943) |
三、中美战时同盟与美国援助中国学生 |
第三节 中美“蜜月期”与赴美留学的高峰(1943—1948) |
一、维护同盟与《排华法案》的废除 |
二、赴美留学与培训的新浪潮 |
三、中国与富布莱特项目 |
小结 |
第二章 争取人心:美国对中国“滞留”学生的政治化援助 |
第一节 中国学生“滞留”问题 |
一、“中美关系神话”的破碎 |
二、中国学生“滞留”与“中国人难题” |
三、“救中国留学生,救中美关系” |
第二节 美国政府政治化的“人道主义”援助 |
一、政府资助:中国留学生的“专属特权” |
二、“中国留学生紧急援助项目”的出台 |
三、“反共第一”与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大规模援助 |
第三节 “争取人心”与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文化外交的实践 |
一、从“幕后”到“台前”:美国政府角色的转变 |
二、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文化外交的实践的主要内容 |
小结 |
第三章 从外交到移民:中美两国对中国留学生的争夺 |
第一节 冷战与中国留学生特权 |
一、朝鲜战争前中美两国对中国留学生回国问题的策略 |
二、争夺人才 |
三、中国留学生身份的变化 |
第二节 美国的离境控制与中国留学生的回国权利斗争 |
一、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离境控制政策 |
二、“移民扣押”与中国留学生争取回国权利的抗争 |
三、美国离境限制政策的松动 |
第三节 移民外交:中美两国关于“滞留学生”问题的谈判 |
一、中美关于“滞留”人员回国的谈判 |
二、远非圆满的中美《1955年平民归国协议》 |
小结 |
第四章 带动留学生移民——中国学生对战后美国留学生政策的影响 |
第一节 留学生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
一、从中国留学生到所有留学生 |
二、选择留学生 |
三、教育交流还是价值观输出? |
第二节 “吸引人才”:美国留学生政策的移民效用 |
一、冷战与大国的移民选择 |
二、可利用的难民学生 |
三、“两年规则”的嬗变 |
第三节 中国留学生对战后留学生移民的影响 |
一、中国“滞留”学生与美国吸引留学生移民的制度化 |
二、战后东亚学生移民美国路径的异同比较 |
三、“学成不归”与“人才流失” |
小结 |
余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新西兰留学生教育政策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核心概念 |
一、留学生 |
二、教育政策 |
第二章 新西兰留学生教育的历史考察 |
第一节 新西兰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新西兰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
第三节 留学生教育政策发展阶段的划分 |
第三章 援助化发展阶段的新西兰留学生教育政策(1950-1989) |
第一节 政策背景 |
一、冷战下的政策变化 |
二、20世纪50年代的新西兰 |
第二节 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一、初步开展留学生教育 |
二、逐步完善留学生管理 |
第三节 成效与问题 |
一、促进亚洲国家的进步 |
二、留学生政策的不足之处 |
第四章 市场化转型阶段的新西兰留学生教育政策(1989-2004) |
第一节 政策制定的背景 |
一、高度依赖外界的新西兰经济 |
二、工党政府上台主持全面改革 |
第二节 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一、探索中的新西兰教育改革 |
二、开放的留学生教育政策 |
第三节 成效与问题 |
一、留学生教育规模化发展 |
二、留学生教育政策的不足之处 |
第五章 市场规范化阶段的新西兰留学生教育政策(2004年-2016年) |
第一节 政策制定的背景 |
一、留学生带来的新挑战 |
二、政府关注留学生质量 |
第二节 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一、组建专职部门提高管理水平 |
二、出台政策战略指明发展方向 |
第三节 成效与问题 |
一、规范留学生教育提供方行为 |
二、留学生教育政策的不足之处 |
第六章 保障学生权益的新西兰留学生教育政策(2016-2019) |
第一节 政策制定的背景 |
一、白热化的国际教育市场 |
二、关注留学生群体的需求 |
第二节 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一、加强对留学生的权益保护 |
二、打造一流留学生教育系统 |
第三节 新政策的成效以及不足之处 |
一、留学生教育组织和层次优化 |
二、留学生教育的不足之处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新西兰留学生教育政策演变的特点 |
第二节 新西兰留学生教育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一、加大留学生教育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拨款 |
二、关注留学生文化适应能力 |
三、赋予留学生合理的工作机会 |
四、提高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闽南侨乡新移民研究 ——以晋江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源起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20 世纪70-8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形成与初期发展 |
第一节 20 世纪70 年代初侨乡新移民形成的背景 |
一、国际:大国关系的变化与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
二、国内:“文革”中对外政策与涉侨政策的调整 |
第二节 20 世纪70-8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形成与初期发展 |
一、1971 年涉侨出入境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 |
二、1978 年涉侨出入境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 |
第三节 20 世纪70-8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特点 |
一、移民动机、来源与流向、方式与途径 |
二、20 世纪70-8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生存与发展状况 |
第三章 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规模化发展 |
第一节 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快速增长的背景 |
一、国际:国际关系的变化及其对国际移民的影响 |
二、国内:20 世纪90 年代后涉外涉侨政策的调整 |
第二节 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快速发展 |
一、闽南侨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对移民的影响 |
二、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分期与类型 |
第三节 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特点 |
一、移民动机、来源与流向、方式与途径 |
二、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生存与发展状况 |
第四章 21世纪以来闽南侨乡新移民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21世纪以来闽南侨乡新移民发展的现状 |
一、流向东南亚国家的闽南侨乡新移民 |
二、流向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闽南侨乡新移民 |
三、流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闽南侨乡新移民 |
第二节 闽南侨乡新移民目前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
一、面临的问题 |
二、建议与对策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全费时代至今英国留学生政策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概念界定 |
1.5 理论基础——历史制度主义 |
1.6 研究设计 |
2 留学生政策的起点:全费时代的背景与政策内容 |
2.1 全费时代的产生背景 |
2.2 全费时代留学生政策的内容分析 |
3 信息窗口:英国留学生宣传政策的演变 |
3.1 宣传主体由单一机构负责趋向多元主体参与 |
3.2 品牌宣传重点由凸显教育优势转向国家整体实力 |
3.3 从知名校友参与留学生宣传到校友作用系统性发挥 |
4 身份门槛:英国留学生签证政策的演变 |
4.1 入学签证的申请条件由易趋难 |
4.2 审查手段从宽松到严格 |
4.3 工作条件从开放转向紧缩 |
5 学业资助:英国留学生奖学金政策的演变 |
5.1 资助主体多元化特征逐步显现 |
5.2 资助范围从倾向性明显到涵盖广泛 |
5.3 奖学金形式从单一类型趋向多样化 |
6 全费时代以来英国留学生政策的路径依赖 |
6.1 高额成本下的路径依赖 |
6.2 学习效应下的路径依赖 |
6.3 协同效应下的路径依赖 |
6.4 适应性预期下的路径依赖 |
7 全费时代以来英国留学生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 |
7.1 英国留学生政策的变迁类型与关键节点的确定 |
7.2 关键节点的过程性分析 |
7.3 关键节点的动力机制分析 |
8 结语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风格标记视阈下的《跨境高等教育管理》人机对比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1 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Goals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Chapter2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
2.1.1 Parallel Text Analysis |
2.1.2 Translation Tools |
2.2 Procedure of Translation Project |
2.3 Quality Control after Translation |
Chapter3 Stylistic Markers Theory and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3.1 Stylistic Markers Theory |
3.2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3.2.1 Phonological Markers |
3.2.2 Lexical Markers |
3.2.3 Register Markers |
3.2.4 Syntactic Markers |
3.2.5 Textual Markers |
3.2.6 Markers of Figures of Speech |
Chapter4 HT and MT with a Focus on Stylistic Markers |
4.1 A General Comparison of HT and MT |
4.1.1 Merits and Limitations of MT |
4.1.2 Methods Adopte by HT |
4.2 Case Analysis |
4.2.1 Phonological Level |
4.2.2 At Lexical Level |
4.2.3 At Register Level |
4.2.4 Syntactical Level |
4.2.5 At Textual Level |
4.2.6 Level of Figures of Speech |
Chapter5 Summary |
5.1 Conclusion |
5.2 Limitations of the Report |
Acknowledgements |
References |
AppendixⅠ Source Text |
AppendixⅡ Target Text of Youdao Translate |
AppendixⅢ Target Text by Human Translator |
(6)1999年以来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1999年之前的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殖民扩张时期 |
(二)“后殖民化”时期 |
(三)“全费”时期 |
二、经济利益为导向时期的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1999-2005年) |
(一)政策制定的背景 |
(二)主要政策与实施 |
(三)成效与问题 |
(四)小结 |
三、教育质量为核心时期的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2006-2011年) |
(一)政策制定的背景 |
(二)主要政策与实施 |
(三)成效与问题 |
(四)小结 |
四、平衡经济利益与教育质量时期的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2011-至今) |
(一)政策制定的背景 |
(二)主要政策与实施 |
(三)成效与问题 |
(四)小结 |
五、对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启示 |
(一)当前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
(二)对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7)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 |
1.1.2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
1.1.3 课题研究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利于丰富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研究 |
1.2.2 有利于探索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 |
1.2.3 展现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特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价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历史比较法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
1.6.1 研究的重点 |
1.6.2 研究的难点 |
1.6.3 研究的创新点 |
2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历史变迁 |
2.1 二战之前的殖民扩张时期 |
2.2 二战后的留学潮(19世纪中期——20世纪70年代末) |
2.3 撒切尔政府新政后的留学低潮(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
2.4 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复苏(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
2.5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加速扩张(20世纪末至今) |
3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制定 |
3.1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参与机构 |
3.2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制定过程 |
4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政策项目 |
4.1 “全额收费政策”下的国际化政策 |
4.1.1 政策背景 |
4.1.2 政策内容 |
4.1.3 政策特点 |
4.2 首相倡议计划(PMI) |
4.2.1 政策背景 |
4.2.2 政策内容 |
4.2.3 政策特点 |
4.3 首相倡议计划二期(PMI2) |
4.3.1 政策背景 |
4.3.2 政策内容 |
4.3.3 政策特点 |
4.4 国际化教育战略 |
4.4.1 政策背景 |
4.4.2 政策内容 |
4.4.3 政策特点 |
5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影响因素 |
5.1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推动因素 |
5.1.1 世界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需求膨胀 |
5.1.2 全球化的影响,世界联系紧密 |
5.1.3 教育出口产业化,提升经济效益 |
5.1.4 国际影响与文化交流发展提升 |
5.2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阻碍因素 |
5.2.1 维护本国环境,限制“净移民” |
5.2.2 英国“脱离欧盟”,区域化即将结束 |
6 反思与启示 |
6.1 成功的经验 |
6.1.1 制定国际化国家战略,树立英国教育品牌 |
6.1.2 国际化政策内容系统明确,设立专门机构运行管理 |
6.1.3 创新人才交流培养模式,积极推动跨国合作交流 |
6.1.4 开发形式多样的国际化课程 |
6.1.5 重视国际化教育质量与体验,完善国际化教育服务 |
6.1.6 建立丰富的国际化资助项目与留学优惠政策 |
6.2 困境与缺陷 |
6.2.1 维护国家民族主义与国际化自由流动之间的矛盾 |
6.2.2 国际教育本土、多元之间的矛盾 |
6.2.3 追求经济利益与文化交流传播之间的矛盾 |
6.2.4 国际化战略政策文本与实际执行之间的脱节 |
6.3 启示与借鉴 |
6.3.1 建立国际化教育战略,树立中国教育形象 |
6.3.2 推广汉语教学,推进来华留学交流服务 |
6.3.3 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加强交流互动平台建设 |
6.3.4 创新高等教育国际化方式,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权 |
6.3.5 提升教育质量,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国际化质量保障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撒切尔执政时期英国政府国际奖学金项目 |
附录B 首相倡议计划一期演讲内容 |
附录C 为什么我们必须吸引更多的海外学生 |
附录D 《国际教育:全球增长和繁荣》报告(目录到执行摘要部分) |
附录E 近期高校海外人员的主要移民政策变化 |
致谢 |
(8)近四十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研究(1973-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 |
(一) 来华国际学生教育意义重大 |
(二) 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亟待历史总结 |
(三) 作者本人学研兴趣及工作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解析 |
(一) 留学及来华留学 |
(二) 国际学生和来华国际学生 |
(三) 来华国际学生教育 |
四、研究文献综述 |
(一) 研究历史回顾及研究队伍简介 |
(二) 研究成果简述 |
(三) 有待加强之处 |
五、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论文框架 |
六、研究方法及创新 |
(一) 研究方法 |
(二) 论文创新 |
第一章 早期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基本情况(1949-1972) |
第一节 早期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基本情况(1949-1972) |
一、早期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情况 |
二、早期来华国际学生接收院校及分布专业情况 |
第二节 早期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管理体制探索(1949-1972) |
一、基本形成来华国际学生管理体制 |
二、规范来华国际学生的学习和行为 |
三、完善高校对来华国际学生管理与服务 |
第三节 早期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主要特点 |
第二章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发展概况及管理体制的演变(1973—2013) |
第一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发展环境 |
一、外交形势与国际环境的变化 |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及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
三、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
四、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
第二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发展态势 |
一、1973-1977年间的来华国际学生概况 |
二、1978-1989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概况 |
三、1990至今的来华国际学生概况 |
第三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制度变迁 |
一、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各项制度的确立 |
二、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 |
第三章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来”之析(1973-2013) |
第一节 影响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因素 |
一、推拉理论与来华国际学生教育 |
二、从接收国视角:影响来华学习的拉力因素 |
三、从派出国视角:影响来华学习的推力因素 |
四、从来华学生视角:影响来华学习的内力因素 |
第二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情况分析 |
一、1973—1977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情况分析 |
二、1978—1989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情况分析 |
三、1990年—2013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情况分析 |
四、近40年间华国际学生生源国分布特点解析 |
第三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经费来源情况 |
一、1973—1977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经费来源较为单一 |
二、1978—2013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经费来源逐渐多样化 |
第四章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学”之析(1973-2013) |
第一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的接受院校分析 |
一、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院校 |
二、接收自费来华国际学生的院校 |
三、接收孔子学院奖学金生的院校 |
第二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的学科专业分析 |
一、由理工为主转向学科多样化 |
二、汉语学习及预科教育 |
三、开放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授课专业 |
第三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的类别及学历层次分析 |
一、对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生的入学要求 |
二、近40年间长期来华国际学生类别及学历层次分布 |
三、短期来华国际学生迅速增长 |
第五章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管”之析(1973-2013) |
第一节 近40年间对来华国际学生日常管理理念的演变 |
一、来华国际学生管理的“特殊化”阶段(1973-1990) |
二、来华国际学生管理规范化、人性化阶段(1990—2013) |
第二节 近40年间对来华国际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演变 |
一、对来华国际学生的教学安排 |
二、对来华国际学生学习内容的规定 |
三、有关考勤、休学、退学等方面的规定 |
四、关于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定 |
五、关于考核和毕业要求的规定 |
第三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社会管理之演变 |
一、对来华国际学生与中国人交流和交往的管理 |
二、对来华国际学生的假期及文体活动安排 |
三、来华国际学生的志愿者服务 |
第六章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总结与检讨 |
第一节 历史实际得出的经验 |
一、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制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
二、合理的教育管理体制能促进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发展 |
三、教育质量是发展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事业的生命线 |
四、对来华国际学生重管理,轻服务 |
第二节 现实发展提出的“要求” |
一、教育制度有待完善 |
二、教育质量亟需提高 |
三、招生工作可以实行商业化运作 |
四、教育管理必须实现信息化 |
五、预科教育可完善其教育体制 |
六、建立来华国际学生自我管理体制和自我服务渠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回声——改革开放之前的留美教育概述 |
一、近代留美教育发展概况(1847-1949) |
二、近代留美教育和留美生的特点 |
三、建国初期的归国留美生与留美教育的中断 |
第三章 复兴——改革开放以后留美教育的重启 |
第一节 留美教育恢复的动因 |
一、大时代背景:中美关系的改善与中美建交 |
二、中国决定恢复派遣留美生的内驱力 |
三、美国愿意接纳中国留学生的内驱力 |
第二节 留美教育恢复的过程 |
一、邓小平关于留学问题的若干重要指示 |
二、扩大派遣留学人员政策的出台 |
三、中美会谈与两国教育交流文件的签署 |
第三节 首批公派留美人员的派遣及意义 |
一、选派过程 |
二、留学实践 |
三、历史影响 |
第四章 轨迹——留学政策与留美教育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政策沿革 |
一、1978-1985 年:恢复与起步阶段 |
二、1986-1991 年:调整与完善阶段 |
三、1992 年至今:规范与加速发展阶段 |
第二节 赴美留学相关政策的变革与发展 |
一、在华举办“赴美留学考试”政策及其实施 |
二、美国留学政策演变及其对留美教育的影响 |
第三节 新时期留美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
一、1978-1988 年:恢复与快速发展时期 |
二、1989-1997 年:遭遇顿挫与回暖时期 |
三、1998-2006 年:持续发展与短暂低潮 |
四、2007 年至今:深入发展与繁荣时期 |
第五章 拓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项目留学 |
第一节 政府留学项目——富布赖特项目的恢复 |
第二节 学科留学项目 |
一、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 |
二、中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 |
三、中美化学研究生项目(CGP) |
四、数学与经济学留学项目 |
五、学科留学项目的影响 |
第三节 基金留学项目 |
一、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留美项目 |
二、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 |
第六章 数据——留美学人的规模与结构之分析 |
第一节 留美学人的规模 |
一、中方关于留美人数的记录 |
二、美方关于留美人数的记录 |
第二节 留美学人的内部构成 |
一、留学性质 |
二、经费财源 |
三、个人情况——性别、年龄、来源城市、婚姻状况 |
第三节 留美学人的文化结构 |
一、研习科系 |
二、留学层次与学术水平 |
三、地域分布 |
第四节 精英群体—留美博士 |
一、规模 |
二、内部构成 |
三、毕业去向 |
第七章 调适——跨文化留学实践的酸甜苦辣咸 |
第一节 最初的美国印象 |
第二节 文化碰撞下的留学实践 |
一、语言关 |
二、生活关 |
三、学业关 |
四、社交关 |
五、情感关 |
第八章 抉择——新时期留美学人的滞留与回归 |
第一节 田园将芜胡不归? |
一、留美人员的滞留概况 |
二、滞留原因及影响分析 |
第二节 异邦之龙——从留学生到新移民 |
一、以留美学人为主的专业团体 |
二、风云人物——海外留美学子杰出代表 |
第三节 留学回国政策与归国留美生 |
一、1978 年后留学归国政策的建立与完善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概况 |
三、留美回国人员对国内环境的认知与适应情况调查分析 |
第九章 互动——留美归国学人与当代中国发展 |
第一节 留美学人与中国高等教育 |
一、高等院校的归国留美学人概况 |
二、留美学人与高校发展 |
三、留美学人与大学管理 |
第二节 留美学人与中国科技 |
一、留美学人的科技创业 |
二、留美学人的科技角色 |
三、留美精英与两院院士 |
第三节 留美学人与创业中国 |
一、漫漫归国创业路 |
二、创业园中的留美学人 |
三、留美学人归国创业的评价 |
第四节 留美学人与人文社会科学 |
一、部分优秀留美学人分析 |
二、留美学人的角色定位——部分学科统计 |
三、留美学人与当代艺术 |
结论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中国海外国际移民新特点与大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国际移民概念界定 |
(一)中国国际移民的概念 |
(二)中国国际移民的类别 |
二世界国际移民发展概况 |
三2012~2013年中国国际移民在世界的分布 |
(一)接近15万人获得美、加、澳、新的永久居留签证 |
1.中国是美国第二大移民来源国,美国是中国海外移民的第一目的国 |
2.中国成为加拿大最大的国际移民来源国 |
3.澳大利亚六成投资移民来自中国 |
4.华裔成为新西兰第二大少数民族 |
(二)欧洲成为中国新移民的新目的地 |
1.中国成英国第一大移民来源国 |
2.中国是德国国际留学生的第一大生源国 |
(三)亚洲地区是中国华侨华人分布最多的地区 |
(四)拉美、加勒比地区及南太平洋岛国逐渐受青睐 |
(五)非洲的中国移民增长迅速 |
四2012~2013年中国国际移民新特点 |
(一)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移民输出国 |
(二)“移民赤字”现象凸显 |
(三)投资移民热带动海外房产投资市场升温 |
(四)“教育移民”成为移民新群体 |
(五)“蓝领移民”成为关注话题 |
(六)留学群体持续扩大,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留学生来源国 |
(七)出境旅游人数继续增长,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 |
(八)中国海外国际劳工派遣持续增长 |
五中国国际移民的趋势 |
(一)移民规模将持续扩大 |
(二)投资移民群体有望继续扩大,“欧洲时代”来临 |
(三)国外移民政策聚焦人才,人才流失仍将持续 |
(四)海外非法转移资产监管力度加强 |
(五)资本大规模向海外转移将对跨境监管带来新挑战 |
(六)环境污染将进一步推动海外移民潮高涨 |
六减少国际移民大潮对中国负面影响的建议 |
(一)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水平 |
(二)加大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的治理 |
(三)加强移民中介市场监督管理,降低投资移民风险 |
(四)积极推进改革,提振精英对国内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的信心 |
(五)降低国际高端人才流入的门槛 |
(六)完善海外人才在华就业的相关法规和机制 |
(七)加强对中国国际移民的相关研究 |
七结束语 |
四、申请新西兰留学签证所需文件(论文参考文献)
- [1]“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D]. 任慈.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新西兰留学生教育政策演变研究[D]. 潘冰凌.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5)
- [3]闽南侨乡新移民研究 ——以晋江为中心的考察[D]. 李庆芳. 华侨大学, 2019(01)
- [4]全费时代至今英国留学生政策的演变研究[D]. 赵楠.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5]风格标记视阈下的《跨境高等教育管理》人机对比翻译实践报告[D]. 张浩琦.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6]1999年以来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研究[D]. 袁李兰. 西南大学, 2018(02)
- [7]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研究[D]. 赵璐. 武汉大学, 2017(06)
- [8]近四十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研究(1973-2013)[D]. 吉艳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9]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D]. 岳婷婷. 南开大学, 2015(01)
- [10]中国海外国际移民新特点与大趋势[A]. 王辉耀. 中国海外国际移民新特点与大趋势(2014),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