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和临床疼痛实践

循证医学和临床疼痛实践

一、循证医学与临床疼痛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闫媛媛[1](2021)在《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造口患者存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适应问题,使造口护理呈现专科性和复杂性特点,造口适应对于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造口适应过程复杂,有待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全面解决造口患者身-心-社-灵综合需求。叙事循证医学模式提倡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初步开发出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模型,可使客观数据与主观体验相互联合,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在解决造口患者综合需求方面具有优势。目的:本研究基于叙事循证医学模式理论框架联合行动研究实施,探索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造口专科护理实践现状;探索肠造口患者适应因素影响机制;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检验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的有效性,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护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评估对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过程作为研究实施基本框架,在每阶段实施过程联合不同方法:第一阶段,以质性研究描述性现象学调查造口患者适应需求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第二阶段,通过整合综述法获取造口适应相关文献,分析造口适应因素影响机制;第三阶段,以循证方法检索、筛选、评价、汇总造口适应最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级别推荐,包括造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第二阶段获取的造口适应相关文献;第四阶段,通过改良德尔菲法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适宜本土特色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确定模式的具体维度和标准实践方案的具体条目;第五阶段,以叙事探究结合个案研究形式,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途径及临床意义,完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结果:(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通过对11名造口患者及7名相关医务工作者半结构化访谈和现场观察得出四个主题类属: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包含6个次级主题(生理性需求、支持性需求、信息需求、情感需求、社会文化适应需求、自我护理需求);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2)造口适应因素分析:获取符合评价标准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相关文献22篇,获取45条相关证据,持续比较分析法得出结果,造口适应与支持具有相关性,通过作用于多种适应因素,促进造口患者达到个人-行为-环境的适应状态,由此构建造口适应支持要素模式图,包含3个适应条件:家庭支持、医疗支持、社会支持;9个适应因素:时间、认知、生理、心理、自我护理、信息、经济、文化、同伴支持;3个适应要素:个人、行为、环境。(3)造口适应最佳证据获取:共获取经AGREEII质量评价工具A级和B级推荐的造口护理相关临床实践指南8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6篇,结合前期获取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22篇相关文献,共提取实践者、评估、专项护理、自我护理、健康教育、生活重建、出院前指导、延续护理8个类属,获取最佳汇总证据30项。(4)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实践方案构建:通过一轮改良德尔菲法达成专家共识,问卷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6,最终确定造口适应实践模式6个维度:时间、实践者、实践内容、实践措施、实践工具、评价;时间维度:疾病诊断期、术后住院期、出院准备期、调整适应期4个分期;实践内容:评估、专项护理支持、信息支持、心理社会适应支持4项;实践措施:基于提取的30项最佳证据,以时间维度为纵轴,实践内容为横轴,确定每一阶段相应实践内容下具体执行措施,各执行措施以条目清单形式列出,可根据时间分期选择相应条目内容,共形成73条推荐建议;实践工具:提供经检验有效的相应工具;评价:各阶段过程性考核和综合评价。(5)叙事与循证联合可行性评估:以前期拟定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为指导依据,研究者运用叙事探究方式介入造口术后患者生活,与患者、家属及相关医务工作者形成三维叙事探究空间,选取其中3例造口术后参与者,以个案护理故事形式展示标准化护理方案执行联合叙事干预过程,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未发生并发症,或已发生并发症患者在干预后得到缓解。结论: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可实现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用于造口专科护理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框架为最佳证据与人文关怀在同一情境下发挥共同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循证方法构建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在造口专科性护理实践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叙事与循证联合可用于造口适应实践的应用,叙事可发挥评估收集资料、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质性研究的联合作用,易于探索患者内心体验。

白雪[2](2020)在《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是继承与弘扬中医药事业的内在需求,也是中医药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是反映中医药最佳治疗方案的有效载体,是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保证安全性和临床疗效的有效途径。随着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在医学领域影响力的扩大,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制修订工作已成为中医药标准化的基础工作,也是中医药标准化的重中之重。中医药指南的制订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可观,指南数量迅猛增长,然而中医药指南的质量不容乐观,导致指南的临床应用率低,大部分指南并没有被充分用来指导临床实践,造成了资源浪费。为了提升指南的质量,让指南在临床实践上发挥作用,有必要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对指南进行合理评价。经检索与梳理,国内外现有的指南评价工具因局限性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中医药指南当中,我国仍然缺乏符合我国国情与中医药领域特色的指南评价工具,亟需建立符合国情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体系。为了保障我国中医药指南的快速发展,优先解决缺乏指南评价体系的问题,本研究对建立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形成中医药指南评价体系框架及相应的评价清单。目的1采用现实性文献综述法与德尔菲法结合的思路,通过参照、对比、互补,结合国内情况、中医药特色形成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与领域。2系统检索国内外已发表的指南评价工具的文献,筛选其条目,考虑到国情与中医药的特点,对条目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质量评价、适用性评价清单与应用性调查问卷。方法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研究一运用现实性文献综述法初步搭建评价体系框架,分为确定研究范围与目的、形成假设理论框架、文献检索、筛选与提取、数据整合与分析几个环节:①首先确定研究范围与目的,咨询专家经讨论后形成假设理论框架。②文献检索,通过检索CNKI、万方、维普、CBM、PubMed获取指南评价相关的文献。③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影响指南评价、指南实用性的因素等信息;④分类整合提取的数据,合并主题,建立假设理论与主题概念之间的关系,初步构建出指南评价体系框架与领域。研究二运用德尔菲法通过线上问卷星平台向专家发放调查问卷。首先遴选相关的权威专家,再由具有循证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小组在现实性文献综述法的基础上,对研究问题及问题选项进行探讨来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研究三基于前两部分的研究结果,主要参考国内外权威的评价工具如AGREE、GLIA、AGREE-China的研制方法来拟定本研究的条目生成方法,分为纳入评价工具、筛选与提取、形成初稿、专家论证等环节。结果研究一现实性文献综述法同研究二德尔菲法得出的研究结果整合分析可知,中医药指南评价体系的框架由指南制订的方法学质量评价、指南的适用性评价与指南应用性调查三部分组成。在第三部分研究中,通过检索、提取、系统梳理国内外已发表的指南评价工具,总结提炼,再结合国内情况、中医药特色,通过专家论证,进行合理的补充、完善或改编,最终形成完整的中医药指南质量评价建议清单条目及解读、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适用性评价建议清单条目及解读和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应用性调查问卷。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质量评价建议清单条目共16条,并配合了条目解读。目的是评价指南制订过程中方法学质量,以衡量整个指南制订过程是否做到了科学严谨。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适用性评价建议清单分为3个领域,包括指南的总体、清晰性、可执行性,配合文件解读,使得评价者能够便利的使用,体现了指南与临床实践的贴合程度。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应用性调查问卷分为四部分,旨在了解指南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结论1对于目前中医药领域指南的质量现状,建立一个完善的指南评价标准体系,尤其是符合中医药特色的评价标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采用现实性文献综述法与德尔菲法形成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体系框架,包括质量评价、适用性评价与应用性调查三部分。最终形成的中医药指南质量评价建议清单及解读、适用性评价建议清单及解读、指南应用性调查问卷是国内的初步尝试。

肖晶旻[3](2020)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定性研究方法探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中医药治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未来的循证医疗决策及临床实践指南的修订提供意见及建议。方法: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评价近两年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基于文献回顾结果,结合中医药循证医学领域患者价值观及偏好的研究进展,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选取广州市两家医院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有关患者治疗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半结构式定性访谈。通过访谈录音及文字笔记收集访谈资料,访谈后将访谈录音逐字转录为文字资料,遵循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及撰写备忘录等原则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文献回顾共纳入相关文献862篇,中药汤剂和针灸是近两年研究数量较多的两种干预措施;中成药的临床研究数量较少;中医外治疗法方面,近两年外治法应用广泛,涉及外治疗法种类众多,研究的热点仍然集中在普通针刺上。检索过程中未见有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价值取向相关的研究。半结构式访谈共纳入14名患者,通过资料分析获得一级编码中的意义单元318个,一级编码20个,二级编码5个。最终确定本研究的核心范畴为“稳定病情”,具体包括“疾病认知”、“对中医的态度”、“人际关系”、“医疗环境”、“治疗期望”五个范畴。“疾病认知”是患者对于患病带来的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情况及由此产生的对于治疗的各种利弊权衡;“对中医的态度”指的是患者对于中医治疗DPN的看法及其就医取向;“人际关系”指的是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对于人际交流的关系衡量;“医疗环境”是在就医过程中患者对于就医选择的考虑;“治疗期望”是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对治疗效果和治疗体验的期待。结论: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年的患者希望病情经过治疗得以稳定,在期望能够得到有效、持续的治疗效果基础上,更加青睐副作用小及便利舒适的治疗方式。影响患者治疗意愿的因素中,患者对具有调理作用的中药汤剂存在明显偏好,对于其他中医药疗法的偏好因个体对疾病及治疗方案认知的差异而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治疗效果,患者家属在治疗中会与患者的心理状态互相影响,而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促进临床决策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临床研究中的用药及患者依从性情况与真实临床诊疗仍有一定差距,未来在临床诊疗中应当结合患者对治疗措施的偏好和经验,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建立具有中医特色DPN慢病管理系统以改善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和医患关系。开展更多患者对具体中医治疗方式的意愿方面的循证研究。DPN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意见的形成过程中也应适当结合患者对于干预措施及其安全性的意愿及看法。

陈狄麟(Chan Dick Lun)[4](2019)在《近15年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质量及临床疗效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循证医学系统分析的方法,配合META分析以及用药规律分析,全面地评价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在科研设计、实施过程、疗效评价和安全性等方面的现状和存有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临床研究水平、文献质量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及纳入标准以医学期刊发表的有关传统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试验使用随机对照设计的方案,如使用抛硬币或以计算机产生随机号的方法,或试验提及“随机分组”等字样;(2)治疗效果标准采用总有效率、子宫与子宫肌瘤体积的检测、性激素变化等作为疗效指标,并有统一的疗效标准;(3)试验选择的研究对象为子宫肌瘤的患者;(4)研究干预措施:以中药制剂(单味药、中成药、汤剂等))与西药组、其他中药或中成药、安慰剂或空白组等对比,以及中药配合特定治法与单用其治法的对比的文献,给药途径不受限制。2.检索策略透过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MEDLINE、EMBASE等外文数据库,根据纳入标准检索文献。检索年限范围定为2004-2018。以主题词为文献检索的主要途径。中文主题词的主要条件为:子宫肌瘤;干预措施的主题词:中医,中药,中成药;研究方案设计的中文主题词为:“随机”,“空白”,“对照”;英文主题词的主要条件为:“fibromyoma uteri”,“uterine leiomyoma”,“uterus myoma”;干预措施的英文主题词为:“Chinese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medicine”,“Chinese patent medicine”,“medicine complementary”;研 究 方 案 设 计 的 英 文 主 题 词 为:“randomize”,“placebo”,“control”。3.方法学评价遵循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DME)方法的原则,制订规范统一的《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系统评价表》,由两位评价人员阅读全文,并按照统一的评价表独立对所有研究试验进行评阅。若双方存在分歧,则两位评价者再深入研究或邀请第三方辅助评估。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Jadad评分量表对文献作出随机序列的产生、随机化隐藏、盲法、撤出与退出4部分的质量评分。每部分的积分根据标准订为0-2分,总积分为0-7分。1-3视为低质量研究,4-7分视为高质量研究。同时,对文献的一般情况、随机方法、盲法的运用、分配隐藏、组间均衡性、不良反应、失访、统计学方法、结论推导等方面作出描述性的分析。4.统计分析本研究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创建数据库,并录入和管理有关数据。Meta分析利用Cochrane平台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协助完成系统评价的分析计算过程。如果分析指标是二分变量,则应将相对风险(relative risk,RR)用作合并统计量;如果有必要分析数值变量,则采用均数差值(mean difference,MD)为合并统计量。对各实验结果作出异质性检验,如果存有异质性,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s model)表达。反之则使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表达。结果:通过搜索各个数据库,最初获得原始856篇文献,剔除重复文献212篇,留下644篇,在阅览了题目及摘要后,剔除其他疾病21篇,留下623篇,仔细阅读全文后,依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后纳入126篇,均为中文文献。近年来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量呈增加的趋势,在纳入的126篇文献当中,有56篇文献(44.4%)发表于2016至2018年之间。基金支持有2篇(1.6%),无一篇多中心研究者。文献中38篇(30.2%)使用“随机数字表法”,没有作出具体描述;84篇(66.7%)提及“随机”等字眼,未对其方法作出详细描述。只有一篇论文(0.8%)采用双盲法。本研究中的118篇文献(93.7%)的组间均衡性好。有37篇(29.4%)报告了每组不良反应的例数和症状,并作出统计学检验。仅得3篇(2.4%)文章提到失访。35篇(27.8%)提供了实际的检测统计量与P值范围;有90篇文献(71.4%)只给出P值的范围。126篇文献中,有40篇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并可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示,血府逐瘀汤治疗子宫肌瘤在总疗效、降低血性激素水平方面优胜于使用米非司酮。桂枝茯苓胶囊结合米非司酮在总疗效,缩减肌瘤体积,降低血激素水平方面优胜于独立使用米非司酮。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不大。宫瘤清胶囊结合米非司酮治疗本病在总疗效,缩减肌瘤体积,降低雌孕激素水平方面优胜于独立使用米非司酮,在不良反应上宫瘤清胶囊结合米非司酮低于独立使用米非司酮。棱甲消症汤在总疗效和缩减肌瘤体积方面优胜于桂枝茯苓胶囊。本研究亦分析了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通过对药物药类、四性、五味及归经的的分析,可以得出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用药倾向,药类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药性方面以寒凉药多于平性药及温热药,归经以肝、心、脾为主。常用中药包括桃仁、赤芍、茯苓、三棱、当归、莪术、桂枝、柴胡、丹皮和牡蛎。结论:1.中药或中西药结合治疗子宫肌瘤在总疗效,缩减肌瘤体积,降低血激素水平方面优胜于西药,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2.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用药倾向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药性寒凉药多于平性药及温热药,归经以肝、心、脾为主;3.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质量普遍不高,将来在中药治疗肌瘤的研究中,应提高科研方法学质量。由于本研究所纳入的文献的方法学质量不高,会削减其论证的力度,本系统评价仍未能够对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立下确切的定论。展望未来学者要追求更高质量的研究,从而提高中医传统疗法在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推广中药在现今医学领域的发展。

汪政宇[5](2019)在《叙事医学的意义与困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中国,医患矛盾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然而要及时、有效的解决医患矛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首先要正确认识造成医患矛盾的原因。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反思暴力伤医案例,分析医学临床实践活动发现,导致医患矛盾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医疗体系当中的不合理因素,同时也和现代医疗本身密切关联。本文将分析的视角聚焦在现代医疗,研究得出医患问题的根源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在发展循证医学中,没有兼顾医学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循证医学崇尚技术主义,把人当作手段,疾病与身体被认为是二分的。运用技术治疗疾病时,忽略病人对医疗技术的接受程度,临床决策以医生为主导,这无疑造成了病人在临床语境中的失语。被忽视和被压抑造成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可能造成不良预后;二是医生与患者的认知结构存在不可通约性。医生、患者具有不同教育经历、生活背景、知识结构、价值观等,二者对于疾病本体论有不同的认知,因而对于是否采取治疗措施和采取何种治疗措施等问题,存在一定分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教授丽塔·卡伦受到美国医学人文运动的影响,开始致力于研究医学人文精神回归问题,并于2001年提出“叙事医学”概念,旨在培养医生能够倾听、解释患者所叙述的关于疾病的故事,并与患者产生共情的临床实践能力,从而使叙事医学与循证医学形成优势互补的现代医学格局。但研究发现,叙事医学在弥合医患认知差异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共情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尚存疑问,原因是对于共情理论缺乏统一的认识,且其理论可行性尚不完备。但叙事医学作为一种呼唤医学人文精神回归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文章对于叙事医学自身存在的问题的反思,是完善叙事医学事业的着眼点。

杨柠溪[6](2019)在《方舟之帆:叙事医学的理论阐释及肿瘤科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本次研究分为三部分内容:其一,叙事医学的理论阐释;其二,运用质性研究(叙事医学访谈),分析患者的疾病叙事;其三,运用定量研究,对叙事医学进行临床效果检验。这三部分内容穿插在全文中。在理论阐释部分,作者对叙事医学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梳理,从哲学、文学、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护理学阐释叙事医学的理论基础与跨学科融合。比较叙事医学相关领域的两位主要学者——丽塔·卡蓉和阿瑟·克莱曼的学术观点。并阐释叙事医学的三要素:关注、描述、信任;两个核心能力:共情能力、反思能力;五个叙事特征:时间性、独特性、因果关系/偶然性、主体间性、伦理性。定性研究部分以乳腺癌患者和肝癌肝移植患者为例,分析其文化叙事、社会关系叙事和哲学叙事,描述其真实的心理社会状态与生命境遇,挖掘患者在循证医学视野之外的身-心-社-灵的多元镜像,还原患者生死观、疾苦观、医疗观的嬗变。研究结果:在文化叙事方面,肝癌肝移植患者面临后移植困境,手术后他们感受到包括身体排异、心理排异、社会排异、文化排异的多重排异。他们的身体意识更加强烈,并形成与新身体观,将身体更加科学化、客观化。在社会关系叙事中,患者体验多重社会关系的转换与新的角色的体验,如在家庭中由照顾者变为被照顾者;社会角色因生病而转换,感受到温暖与隔离;患者的病人角色也不断深化。患者在生病后重建社会关系,拓展社会资本。他们面临伴侣关系的亲密与破裂;亲友关系的支持与疏远;同病相怜、相扶相依的病友关系;而因为与医生的不同视角,他们也感受到碰撞、依赖与支持并存的医患关系。在哲学叙事方面,患者面对灵性困境与需求,具体包括自我存在感、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追寻生命意义、宗教/文化信仰、爱与关怀和希望的困境与需求。他们也在经历病痛后完成身心的重塑,在疾苦中成长与彻悟。他们逐渐正视现实,调整自己身心状态;在创伤后成长,生死观、疾苦观、医疗观得以升华;他们获得恩宠与勇气,完成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患者的叙事呈现了其罹患癌症后多重受苦经历,提示医务人员应关注疾病的人文病理,通过叙事医学完善医学的向度,构建医疗与照顾并重、治疗与抚慰兼具的更温暖的医学。定量研究部分验证叙事医学的临床效果,分为三个独立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叙事医学和医务人员共情能力对病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患者的人口学参数,调查患者T细胞亚群、炎症因子等血生化指标,及对患者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运用量表调查医者的共情能力。统计学方法:运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数据,运用SAS 9.4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描述性分析以M±SD表示,计数资料描述性分析以频数和构成比(n,%)表示。计量资料均满足方差齐性,于是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LSD检验、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根据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或者Spearman相关分析;运用卡方检验对构成比进行比较;采用Mplus7.1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研究之一是叙事医学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应用。将120位炎症性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人。在常规治疗的前提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对三个治疗组分别进行基于叙事医学的健康教育、线上病人互助小组干预以及二者联合干预。相比对照组,叙事医学组和线上病人互助小组患者的抑郁、关节疼痛、IBS症状更轻,睡眠效率更高,血清促炎子更低。联合干预组对上述指标的积极影响更为显着。因此,叙事医学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身心健康中的积极作用被证实。研究之二是护士共情能力对乳腺癌患者心理痛苦和益处发现的影响。对360位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痛苦和益处发现及其护士的共情能力进行调查,分析患者心理健康与护士共情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均衡其他情况的条件下,护士共情得分每增加1分,患者心理痛苦减少0.01分,益处发现增加0.14分。在这个研究中肿瘤科护士共情能力对乳腺癌患者心理痛苦和益处发现的影响被证实。研究之三是医生共情能力对前列腺癌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探讨自我效能、病耻感和焦虑的中介作用。在入院时、14天后和3个月后对175位患者的自我效能、病耻感、焦虑、T细胞亚群进行测量,患者入院时测量其医生的共情能力。在分析上述变量的关系后,证实了患者的病耻感、自我效能感和焦虑感在医生的共情能力对患者NK亚群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上述研究提示医务人员应注重自身的叙事和共情能力,这有助于提升病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基于上述研究,对叙事医学介入临床进行反思。归纳平行病历写作和交换日志与叙事医学介入的路径,指出临床医学人文的现实困境,提出叙事医学的视域盲区及发展方向。并总结叙事医学的临床意义:1.开拓了全人疗愈的新格局;2.推进技术-人文二元医疗和循证-叙事医学双轨模式;3.助力推进医患共同决策机制的形成;4.助力应对临床困境,建构临床哲学;5.弥合医患分歧,帮助建立医患互信;6.拓宽健康教育的界面与内涵;7.启发患者对生死的思考和灵性需求;8.抚慰、陪伴与见证是最温暖的生命关照。

刘丽莎[7](2019)在《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运用文献挖掘的方法对气滞血瘀证候分布规律进行探索,“在异病同治”辨证思维的指导下,通过丹红化瘀口服液对同证候系不同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气滞血瘀证候进行舌象、脉象、眼底图像的客观化采集和评价,分析气滞血瘀证候的特征和内部关联性,评估该方法用于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数据挖掘:对已发表气滞血瘀文献中的症状和体征进行频次分析;对痛证中西医病种、证型进行频次分析;对原发性头痛、原发性痛经、视网膜经脉阻塞的临床用药组合的规律性进行关联性分析;对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头痛、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2.气滞血瘀证候客观化评价研究:在国内6家三甲医院共招募3个病种的临床受试者共计120例,观察同一种药物干预同证候系疾病的疗效,评价受试者舌脉象变化、眼底图像变化、主次症内部关联性;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疼痛频率、疼痛次数的动态变化的情况。研究结果1.数据挖掘:(1)文献分析的结果发现气滞血瘀证在痛证的中医证型中占比最大,居于首位,示痛证是气滞血瘀证候研究的良好载体。(2)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原发性痛经、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用药以活血药、行气药、温经药的组合为主,方剂以血府逐瘀汤及其变方、加减方为主,示气滞血瘀证候研究的临床用药应选择包含有“血府逐瘀汤”成分的方剂。(3)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临床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有良好疗效,丹红化瘀口服液作为血府逐瘀汤的化裁方,用于研究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具有临床可行性。2.客观化研究结果:(1)试验组治疗后眼底静脉管径相比治疗前减小,示丹红化瘀口服液可能使气滞血瘀患者迂曲扩张的眼底静脉管径得到一定恢复。(2)经关联性分析发现气滞血瘀患者“痛有定处-急躁易怒-经色暗红或紫暗、有块-乳房胀痛”为气滞血瘀证最常见的次症组合,“脉弦-舌淡红-苔白-苔薄”为气滞血瘀证最常见的舌脉象组合,表明气滞血瘀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的内部关联性,且其出现和组合呈现规律性。(3)试验组受试者治疗后舌象复常率和脉象复常率均高于照组受试者,示丹红化瘀口服液相比安慰剂能更有效改善气滞血瘀患者客观体征。舌象、脉象、眼底图像可能作为判定气滞血瘀证候的客观化指标之一。(4)试验组受试者主症消失率高于对照组,且大部分次症消失率也高于对照组;示丹红化瘀口服液相比安慰剂能够更有效改善气滞血瘀证相关主症和次症;且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具有更好的疗效。3.其他指标:(1)VAS评分: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试验组受试者自第2疗程起VAS评分明显降低,且随疗程进展呈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更为显着。(2)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原发性头痛两组受试者疼痛发作持续时间总体呈较缓慢的下降趋势,在第1-3疗程中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均无显着差异,第4疗程试验组疼痛发作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原发性痛经试验组受试者腹痛发作持续时间随疗程进展呈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则无此趋势。(3)疼痛发作频率:原发性头痛两组受试者在第1-3疗程中疼痛发作持续频率均无显着差异,第4疗程及随访期试验组头痛发作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原发性痛经两组受试者痛经发作频率均随疗程进展呈现下降趋势,第3疗程两组受试者疼痛频率相比治疗前均显着下降。(4)CMSS积分:原发性痛经两组受试者CMSS积分随治疗进展均呈现下降趋势,治疗后相比治疗前CMSS积分有显着下降。(5)中医证候积分: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两组受试者自第2疗程起中医证候积分相比治疗前明显降低,随疗程进展呈下降趋势。示丹红化瘀口服液和安慰剂在改善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受试者临床相关症状方面均具有一定疗效。4.疗效比较:根据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换算公式可知,试验组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示丹红化瘀口服液相比安慰剂治疗气滞血瘀证具有更好的疗效。研究结论1.数据挖掘的表明气滞血瘀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的内部关联性,且其出现和组合呈现规律性,舌脉象的客观化采集和视网膜图像技术有利于对证候进行客观化研究,发现证候的规律和本质。2.基于病机的相通性,在“异病同治”中医辨证思维的指导下,运用同一种证候类药物治疗同证候系不同疾病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有利于观察疾病之间的演进关系,发现有通治诸病、共同预防价值的证据。

陈铭慧(CHAN Ming Wai Cindy)[8](2019)在《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蜂针疗法(又称蜂蜇疗法或蜂刺疗法)是属于蜂疗一种,早在中国民间和医疗机构作为治疗疾病之用。将蜂针毒液的药物药理作用跟针灸学原理相互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的操作方法是使用镊子持夹住活蜂,放置穴位上令其螫刺,或用镊子将蜂针和蜂毒囊同时取下,持夹住这部份用来点刺或者是散刺在相关穴位。蜂针治疗的主要使用蜂毒的药用成份,现时已有蜂毒制成的针剂直接以注射针注射到患处作治疗。目前世界各地以活蜂蜇刺蜂毒来治疗的病症越趋广泛,它的药理成份及可治疗的病症研究也渐渐受到重视。本研究是希望从文献中挖掘出有关蜂针临床治疗的病症,用来作为撰写病谱,同时用2个病作为范例(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鼻炎)来举证蜂针治疗的作用显示病症存在于这病谱的治疗价值。目的:蜂针治疗特别对一些疑难杂症、反复发作、复发率高的病症,是一种有效的另类治疗手段。在蜂针疗法日趋应用广泛的前提下,本研究旨在探究蜂针可以治疗或最终达至痊愈的疾病种类,效果等方面内容。目前用蜂针来作研究的病谱文献并不多,通过这次研究,一方面是要对蜂针疗法的可治疾病进行探讨,其次,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用先进科学化工具和多角度方向来进行分析,从而建构一份蜂针病谱,以供日后临床参考。方法:根据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制定检索方法与策略,以蜂针、病谱等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1979~2018)、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1989~2018)、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1981~2018)、SINOMED(1979~2018)、EMbase、SCIE和Elsevier等数据库内使用内建的高级检索功能来进行检索由1950-2018年期间的文章及文献,筛选出符合开始时已设定的检索条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逐一资料下载,以便进行方法学等质量评价,最终阶段对所有研究文献进行合并整理及统计量分析,然后评定蜂针治疗疾病及其他相关数据,再进行归类和整理,探讨蜂疗文献特点和病谱等内容。同时,通过以范例的形式用Meta分析来病症(当中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鼻炎),以初始纳入的文献来重点找出合格的文献,找出相关的数据导入到(Microsoft Office Profession Plus 2010-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内,再将电子表格内符合分析的数据输入到分析软件(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Review Manager 5.3(Version:5.3.5)进行合成分析,通过软件计算后得出统计结果,再人工分析其统计意义,综合各统计意义后,就可以用统计学的角度来反映出蜂针对这疾病的效果。结果:用作病谱分析的初选合格文献共9152篇,最终纳入及归入到病谱的共237篇,这次研究得到了 14类病症系统,病症78种类别,其中包括西医疾病51种类别、西医症状4种类别、中医病症8种类别。明细分项如下(详细统计量见表1-10):1.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病症(其中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滑囊炎、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风湿类疾病(风湿寒性关节痛)、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腱鞘囊肿、颈肩综合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桡骨茎突腱鞘炎、未分化结缔组织病、风湿病、风湿性多肌痛、干燥综合症、和骨折后遗症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痹症症,和腰腿痛)2.神经系统病症(其中包括面瘫(包括顽固性周围性面瘫、顽固性面瘫、面瘫后遗症、面神经炎)、脑血管病(偏瘫)、三叉神经痛、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头痛,和眩晕)3.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其中包括乳腺增生、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肾囊肿、乳房囊性增生、功能性痛经、盆腔炎、遗尿症、月经不调,和淋证)4.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其中包括湿疹、痤疮(寻常型痤疮)、硬皮病、体表血管瘤、皮肤纤维瘤、银屑病、疤痕疙瘩,和瘢痕疙瘩)5.肿瘤病症(其中包括膀胱癌、肝癌、上消化道癌症、乳腺癌,和肺癌)6.呼吸系统(其中包括鼻炎、支气管哮喘、哮喘、慢支、支扩、慢性咽炎,和过敏性咳嗽)7.消化系统病症(其中包括阑尾炎、溃疡性结肠炎、肛裂、肝硬化,和泄泻)8.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症(其中包括肝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带状疱疹,和口疮)9.循环系统病症(其中包括脑梗塞、痔疮、浅静脉炎、冠心病、心绞痛,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症(其中包括糖尿病、桥本氏病(自身免疫性(又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和痛风)11.精神和行为障碍病症(其中包括性功能障碍(阳萎、阳痿),和精神病)12.损伤、中毒和外因病症(其中包括急性腰扭伤)13.与医疗保健服务接触因素病症(其中包括预防感冒、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携带者)14.眼和附器病症(其中包括虹膜睫状体炎)研究范例的病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由初选的合格文献947共篇,到最终被纳入研究的文献17篇,其中治疗组共833例患者,对照组共680例患者,均为单独蜂针、蜂针配合药物、或蜂针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来治疗。用总有效率的进行Meta分析,结果标示:RR=1.12,95%CI(1.05,1.19),P<0.001,全部17篇文献中均表明有治疗组及对照组的阐述,并且有总有效率的报导,对于其他的结局指标(如:RF、CRP、ESR、关节肿胀度、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度、关节疼痛度、关节活动度、双手握力、15米步行时间、晨僵时间等)则未有划一报导,做成可比性降低。只有3篇文献有说明所运用的随机分法。研究范例的病症-鼻炎,由初选的合格文献共60篇,到最终被纳入研究的文献4篇,其中治疗组共140例患者,对照组共138例患者,治疗组会以单独蜂针、蜂针配合药物、或蜂针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来治疗,而对照组则用非蜂针来进行治疗。用总有效率的治疗方向进行Meta分析,结果标示:OR=2.15,95%CI(0.52,0.86),P=0.29RR=1.08,95%CI(0.98,1.18),P=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大致总有效率则说明蜂针的治疗疗效可以。全部4篇文献中均表明有随机分法,只有3篇文献有说明所运用的随机分法。阐明治疗随机方法才可以让其研究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数据可比性及可信性更高。结论:在研究以蜂针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病谱期间,就发现了不同等级疾病症的频次。从文献频次上显示出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滑痹症、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和面瘫均属在治疗上较优势疾病;而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肝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鼻炎、癌、脑血管病(偏瘫)、糖尿病、湿疹、遗尿症、乳腺增生、三叉神经痛、痤疮(寻常型痤疮)等均需要待日后有更多文献及数据再作研究及分析得出结果。在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鼻炎的文献上,均显示出蜂针对患有该种病的患者,在生物临床报告结果以及症状等都可以得到改善。通过上述两个独立病症的Meta分析所获得的结果,可以反映出蜂针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证明了蜂针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然而蜂针治疗鼻炎的研究还需要更多有质量的文献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显示出蜂针有效治疗多类的常见病以及疑难病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不足之处为纳入文献病例的基本情况、诊断标准、干预措施、结局评价标准均不统一,纳入文献量不多。这是一个开始,蜂针治疗病谱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未来的研究需要有更多单一使用蜂针作治疗的文献作支持,以及采用大数据样本和更严格的研究设计。

罗亚男[9](2019)在《敏化穴/点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针灸治疗常见病种-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为疾病载体,以针刺高敏化态穴/点、针刺非/低敏化态穴/点以及无针刺治疗为不同的干预措施,探讨敏化态穴/点针刺是否能提高临床效应及分析穴位敏化程度改变与疾病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纳入的201例KOA受试者,运用中央随机方法,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到高敏化态组(A组,即针刺5个高敏化态穴/点)、非/低敏化态组(B组,即针刺5个低敏化态穴/点)或者等待治疗组(C组,即研究结束后进行常规针刺)。研究周期共17周,其中,基线期1周,治疗期4周,随访期12周。主要评价指标为入组基线期与试验结束时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变化值,次要指标为入组基线期与试验结束时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hort Form Health Survey-12,SF-12)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合并其他治疗情况。此外,观察敏化态穴/点分布情况及针刺穴/点疼痛阈值的变化,分析穴位敏化程度改变与疾病转归的相关性。以上指标从基线期到随访结束均每4周评价一次。同时运用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和符合方案分析集(Per Protocol Set,PPS)两种方法对所有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组在病例完成情况,以及受试者的社会人口学、生命体征、疾病特征、疗效评价指标的基线情况组间均衡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2.高敏化态组(A组)和非/低敏化态组(B组)在膝关节疼痛、日常生活难度改善值上,显着高于等待治疗组(C组)(p<0.05);高敏化态组(A组)较非/低敏化态组(B组)在膝关节疼痛、僵硬改善值增长趋势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高敏化态组(A组)和非/低敏化态组(B组)在入组4周膝关节屈曲(主动)活动度高于等待治疗组(C组)(p<0.05),而高敏化态组(A组)和非/低敏化态组(B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在膝关节屈曲(被动)活动度、外旋(主动)活动度、外旋(被动)活动度、内旋(主动)活动度、内旋(被动)活动度上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高敏化态组(A组)和非/低敏化态组(B组)在SF-12的躯体健康质量改善上,显着优于等待治疗组(C组)(p<0.05),高敏化态组(A组)较非/低敏化态组(B组)在躯体健康质量方面改善趋势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敏化态组(A组)和非/低敏化态组(B组)于入组4周、入组8周、入组12周对SF-12的心理健康质量改善上,显着优于等待治疗组(C组)(p<0.05),而高敏化态组(A组)和非/低敏化态组(B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高敏化态组(A组)在合并氨基酸葡萄糖等保健品治疗人数上,显着少于等待治疗组(C组)(p<0.05);高敏化态组(A组)较非/低敏化态组(B组)在合并氨基酸葡萄糖等保健品治疗人数上减少趋势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合并西药治疗、合并中药治疗及合并其他针灸治疗上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敏化穴位/点主要分布在膝关节内侧,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经穴及周围痛敏点数量较多的经穴皆为委中(BL40)、曲泉(LR8)、阴谷(KI10)、膝关(LR7)和委阳(BL39)。7.与基线期相比,高敏化态组的第1、2、3、4个针刺穴/点的痛阈值在试验结束时都升高(p<0.05);非/低敏化态组的第3、4、5个针刺穴/点痛阈值在试验结束时都下降(p<0.05);高敏化态组的第1个穴/点与非/低敏化态组第5个穴/点的痛阈值在基线期有统计学差异(p<0.05),于试验结束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高敏化态组(A组)和非/低敏化态组(B组)治疗KOA均有效,高敏化态组(A组)较非/低敏化态组(B组)在改善膝关节疼痛、僵硬、躯体健康质量方面,在降低合并氨基酸葡萄糖等保健品治疗人数上趋势更明显,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该研究样本量未达到估计样本量有关,尚需整个项目研究结束后再进一步统计分析。2.出现频率最高的前5个经穴,与周围痛敏点数量最多的前5个经穴是完全相同的。我们推断这些痛敏点可能是由于穴位敏化后面积的扩大所引起,它们其实就是敏化了的穴位。3.针刺治疗后,KOA病情好转,高敏化态穴位/点的针刺点由敏化状态向非敏化状态转变,痛阈值接近正常界值;非/低敏化态穴位/点的针刺点仍处于非敏化态,痛阈值处于正常界值。说明了穴位病理情况下的“激活”状态可能被转换到生理情况的“沉寂”状态。

王慧[10](2019)在《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1.探讨影响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的主要因素。2.构建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3.评估方案实施的阻碍/促进因素,转化阻碍因素,促进理论方案转化为临床实践。4.评价知识转化效果,即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评价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 法]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各部分具体研究方法如下:第一部分: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相关影响因素研究1.文献回顾 系统回顾国内外烧伤患者功能康复相关文献,归纳出影响手部烧伤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相关因素。2.访谈法 结合文献回顾分析出的影响因素罗列访谈提纲,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访谈烧伤科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及住院烧伤患者,整理分析出影响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的主要因素,为方案构建提供依据。第二部分: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构建以KTA模型为理论框架,参照其提倡的步骤,根据前期研究分析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知识检索、知识综合,初步形成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通过轮回咨询烧伤方面的医疗、护理及康复专家确定初步理论方案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评估方案实施的阻碍/促进因素,转化阻碍因素,整理专家意见,修改、调整、完善方案,形成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终稿。第三部分: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评价采用类实验研究法,选取某烧伤研究所2018年1月~5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住院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干预;2018年6月~10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住院患者为干预组,采用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进行干预。从手部烧伤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疼痛程度、综合健康状况、康复知识知晓情况等方面初步检验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以及非参数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a=0.05。[结 果]1.通过文献回顾归纳出影响手部烧伤患者手功能康复的因素包括:①疾病相关因素:烧伤深度、烧伤总面积、烧伤严重程度、是否手术、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疼痛、创面出血破溃等。②康复治疗相关因素:康复训练介入时机、训练强度、支具的制作与佩戴、康复知识宣教、是否监督患者规律训练等。③心理-社会因素:康复知识、经济状况、心理接受能力、家庭及社会支持力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2.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分析出手功能康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选择可进行康复护理干预的四大板块:手功能管理、疼痛管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手功能管理问题包括医护人员对康复重视度不够,患者对康复的认知不足或不正确,缺乏全程康复理念;康复治疗师主要遵医嘱进行康复治疗,康复评估主动性不足;科室没有建立专业化康复评估体系,多凭经验评估;缺乏统一的康复干预方案和操作流程;康复护士缺乏;日常康复训练监督力度不足;部分患者担心创面出血而拒绝早期康复训练。疼痛管理问题包括医务人员疼痛管理意识淡薄;疼痛评估不足;缺乏规范的药物镇痛方案和非药物镇痛方案;患者不接受镇痛药的副作用。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自卑、恐惧等;缺乏专业心理干预。健康宣教问题包括宣教形式单一,以口头宣教为主;缺乏统一的康复宣教方案和宣教流程。3.构建了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并制定了实施流程。4.分析了方案实施的阻碍/促进因素,转化了大部分阻碍因素,将以证据为依据的方案本土化。5.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临床干预效果,两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在日常生活能力、疼痛程度、手功能恢复、综合健康状况、康复知识的知晓情况方面均有显着改善,干预组在缓解烧伤背景痛、改善手功能及综合健康状况、强化患者康复知识的知晓情况方面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 论]1.采用KTA模型构建的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促进了高质量的康复护理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2.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规范了目前实施的手功能康复护理实践,推动了最佳证据转化为实践,提高了康复护理实践水平。3.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综合健康状况和手功能等。同时,丰富患者的康复知识,培养患者正确的康复认知,加强医务人员对康复的重视。

二、循证医学与临床疼痛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循证医学与临床疼痛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造口适应意义
        1.2 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整合研究
    2 理论基础
        2.1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
        2.2 行动研究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4 技术路线图
    5 概念界定
    6 研究内容
        6.1 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6.2 研究步骤
        6.3 研究方法
    7 伦理问题
    8 质量控制过程
        8.1 方法控制
        8.2 研究团队协作完成
        8.3 提高研究者可信度
第一部分 造口适应需求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参与者
    3 研究内容
        3.1 研究过程
        3.2 研究工具
        3.3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
        4.2 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4.3 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
        4.4 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
    5 讨论
        5.1 造口患者多元适应需求亟待关注
        5.2 造口患者个人经历与社会文化具有相关性
        5.3 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5.4 造口专科实践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6 反思评价
第二部分 造口适应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过程
        3.1 确定研究主题
        3.2 文献检索
        3.3 证据筛选与提取
        3.4 数据评估
        3.5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第三部分 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肠造口护理相关指南评价研究
        2.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相关文献质量评价
        2.3 肠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纳入指南整体质量较高
        4.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定位
    5 反思评价
第四部分 造口适应模式实践方案的初步建构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对象
    4 研究内容与统计结果
        4.1 文献回顾与证据整合
        4.2 改良德尔菲函询调查
        4.3 改良德尔菲专家论证会
    5 研究结果
        5.1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构建
        5.2 《造口适应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
    6 讨论
        6.1 造口评估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
        6.2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重要性
        6.3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7 反思评价
第五部分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可行性评估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收集数据方法
        2.4 数据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资料
        3.2 个案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叙事在造口适应实践中的作用
        4.2 叙事在护理中的应用
    5 反思评价
第六部分 讨论与建议
    1 讨论
        1.1 研究设计的适宜性分析
        1.2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专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2 未来建议
        2.1 加强造口专科护理体系完善
        2.2 研究的可持续性改进与优化
        2.3 本研究后续展望
    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护理中的应用:一个理论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建立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体系的思考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体系框架的研究——现实性文献综述法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现实性文献综述法(realist review)
        2.2 选用现实性文献综述法的原因
        2.3 现实性文献综述法的步骤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筛选结果
        3.2 文献纳入基本特征
        3.3 数据整合与分析结果
    4 研究的局限性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体系的框架研究——德尔菲法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
        2.2 实施德尔菲法的关键环节
    3 研究结果
        3.1 受调查者基本情况
        3.2 目前中医药指南的实用性情况
        3.3 中医药指南的评价体系考虑因素
        3.4 影响指南实用性的外部因素
        3.5 关于指南应用情况的调查内容
        3.6 建立中医药指南评价体系的建议
    4 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第三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评价清单条目及解读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优势与局限性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数据整合与分析-形成主题过程举例
    2 数据整合与分析-合并主题过程举例
    3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实用性因素调查问卷
    4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应用性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西医研究现状
        1.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定义、诊断及流行病学
        1.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西医发病机制
        1.1.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西医治疗
    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现状
        1.2.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病名
        1.2.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
        1.2.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
    1.3 患者价值观及偏好
        1.3.1 患者价值观及偏好的定义
        1.3.2 患者价值观及偏好的研究方法
        1.3.3 患者价值观及偏好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1.4 定性研究
        1.4.1 定性研究的定义、特点
        1.4.2 定性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
        1.4.3 定性研究与循证医学
        1.4.4 定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第二章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的文献回顾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2.1 资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访谈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案
        3.2.1 理论框架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对象
        3.2.4 研究工具
        3.2.5 预访谈
        3.2.6 访谈资料收集
        3.2.7 资料管理与资料分析
        3.2.8 质量控制
        3.2.9 技术路线图
        3.2.10 伦理审查
        3.2.11 结果报告
    3.3 预访谈结果
    3.4 正式访谈结果
        3.4.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
        3.4.2 核心范畴及各范畴定义
        3.4.3 疾病认知
        3.4.4 对中医的态度
        3.4.5 医疗环境
        3.4.6 人际关系
        3.4.7 治疗期望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结果总结
        4.2.1 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不一
        4.2.2 患者凭借自己的经验看待中医
        4.2.3 患者的心理状态影响治疗
        4.2.4 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4.3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近15年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质量及临床疗效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西医学治疗子宫肌瘤的进展
    1.1 概述
    1.2 中医学治疗子宫肌瘤的进展
        1.2.1 病因病机
        1.2.2 中医学治疗子宫肌瘤的治则治法
        1.2.3 子宫肌瘤的中医药治疗
    1.3 现代西医学治疗子宫肌瘤的进展
        1.3.1 子宫肌瘤病因及发病机制
        1.3.2 宫肌瘤的西医治疗
    1.4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系统评价
        1.4.1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1.4.2 系统评价的定义
        1.4.3 近年有关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系统评价
        1.4.4 本研究展开系统评价的重要性
    1.5 小结
第二章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质量系统评价
    2.1 研究对象
        2.1.1 文献检索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方法学质量评价
        2.2.2 《评价表》的内容
        2.2.3 文献质量评价
    2.3 研究结果
        2.3.1 文献的一般情况
        2.3.2 纳入研究文献中的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2.3.3 疗效评价标准
        2.3.4 科研方案设计的质量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3.1.1 确定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3.1.2 制定检索策略与筛选文献
        3.1.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1.4 资料提取
        3.1.5 统计分析(进行META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文献情况
        3.2.2 不同中药与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比较
        3.2.3 不同中药或中药结合米非司酮与独立使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比较
        3.2.4 不同中药与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比较
    3.3 小结
第四章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研究
    4.1 文献一般情况
    4.2 辨证分型、经典方剂、用药频数分析
        4.2.1 辨证分型
        4.2.2 经典方剂频数分析
        4.2.3 用药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治疗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结果、其临床意义及研究不足
        5.1.1 合并的META分析结果
        5.1.2 本研究META分析的不足
    5.2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研究
        5.2.1 活血化瘀为主
        5.2.2 治疗子宫肌瘤须同时注重补虚
        5.2.3 重视热邪、气滞、水湿
        5.2.4 肝、心、脾、肾同治
    5.3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5.3.1 文献的一般情况
        5.3.2 样本含量的估算
        5.3.3 方法学质量
        5.3.4 随机化
        5.3.5 盲法的运用
        5.3.6 分配隐藏
        5.3.7 组间均衡性
        5.3.8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5.3.9 疗效判定指标与疗效标准
        5.3.10 不良反应报告及失访
        5.3.11 统计方法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叙事医学的意义与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结构安排
第2章 叙事医学的内涵及发展
    2.1 叙事医学的内涵
    2.2 叙事医学发展史简述
第3章 发展叙事医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循证医学在实践中的困境
    3.2 循证医学在理论上的困境
        3.2.1 生物还原论的局限
        3.2.2 身心二元论的局限
    3.3 发展叙事医学在实践中的可行性
    3.4 发展叙事医学在理论上的可行性
第4章 叙事医学的困境
    4.1 对医患共情的反思
        4.1.1 共情论缺乏生理基础
        4.1.2 平行病历中的反例
    4.2 对医患认知的反思
    4.3 对实践可行性的反思
        4.3.1 预后的不确定性
        4.3.2 诊断中存在的问题
        4.3.3 媒体的放大镜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方舟之帆:叙事医学的理论阐释及肿瘤科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背景
        1.3.1 疾病谱与医学模式的转变
        1.3.2 叙事医学的创生与进展
        1.3.3 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
        1.3.4 慢病时代的困境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质性研究方法
        2.2.2 叙事医学访谈与平行病历书写
        2.2.3 非参与式观察法
        2.2.4 问卷调查法
        2.2.5 临床数据收集
    2.3 资料分析
    2.4 质量控制
    2.5 伦理考量
第三章 叙事医学的理论阐释
    3.1 叙事医学的历史演进
    3.2 叙事医学的理论基础与跨学科融合
        3.2.1 叙事医学与哲学
        3.2.2 叙事医学与文学
        3.2.3 叙事医学与心理学
        3.2.4 叙事医学与人类学
        3.2.5 叙事医学与传播学
        3.2.6 叙事医学与护理学
    3.3 叙事医学的主要学术观点比较
    3.4 叙事医学理论的关键点
        3.4.1 叙事医学的要素
        3.4.2 叙事医学的核心叙事能力
        3.4.3 医学的叙事特征
第四章 文化叙事:疾病的人文病理
    4.1 疾病的人文病理
    4.2 肝癌肝移植患者:直面后移植困境
        4.2.1 五味杂陈:面临多重排异
        4.2.2 矛盾的身体:身体意识与新身体观的形成
第五章 社会关系叙事:生命的对话与人间冷暖
    5.1 角色转换:多重社会角色的新体验
        5.1.1 家庭:面对角色转换
        5.1.2 社会:温暖与隔离
        5.1.3 医院:逐渐深化的病人身份
    5.2 冷暖自知:重建社会关系,拓展社会资本
        5.2.1 伴侣关系:亲密与破裂
        5.2.2 亲友关系:支持与疏远
        5.2.3 病友关系:同病相怜,相扶相依
        5.2.4 医患关系:不同视角下的碰撞、依赖与支持
第六章 哲学叙事:生死爱痛的彻悟
    6.1 无措的身体:灵性困境与需求
    6.2 重塑的身体:在疾苦中成长与彻悟
        6.2.1 正视现实:身体的自我重塑
        6.2.2 创伤后成长:生死观、疾苦观、医疗观的澄澈
        6.2.3 恩宠与勇气: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
第七章 叙事医学介入临床:实践与反思
    7.1 反思性写作:叙事医学的临床实践
        7.1.1 平行病历
        7.1.2 交换日志
    7.2 临床医学人文的现实困境
    7.3 叙事医学的视域盲区及发展方向
第八章 叙事医学的临床意义
    8.1 开拓了全人疗愈的新格局
    8.2 推进技术-人文二元医疗和循证-叙事医学双轨模式
    8.3 助力推进医患共同决策机制的形成
    8.4 助力应对临床困境,建构临床哲学
    8.5 弥合医患分歧,帮助建立医患互信
    8.6 拓宽健康教育的界面与内涵
    8.7 启发患者对生死的思考和灵性需求
    8.8 抚慰、陪伴与见证是最温暖的生命关照
第九章 :叙事医学与医患共情的临床验证
    9.1 护士共情能力对乳腺癌患者心理痛苦和益处发现的影响
    9.2 医生共情能力对前列腺癌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
    9.3 叙事医学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应用
第十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0.1 结语
    10.2 研究的创新性
    10.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1.1 证候的概念和辨证论治
    1.2 证候的客观化
        1.2.1 四诊信息客观化
        1.2.2 证候的生物学基础
    1.3 证候的动态化
        1.3.1 时间性
        1.3.2 空间性
    1.4 证候研究的主要方法
        1.4.1 循证医学
        1.4.2 数据挖掘
        1.4.3 计算机科学
        1.4.4 系统生物学
2.气滞血瘀证候文献分析
    2.1 气滞血瘀证候研究概况
    2.2 文献检索的资料与方法
        2.2.1 资料来源
        2.2.2 文献纳入标准
        2.2.3 文献排除标准
        2.2.4 数据的预处理
        2.2.5 数据库
    2.3 文献分析结果
        2.3.1 气滞血瘀症状/体征的分布
        2.3.2 病种分布
        2.3.3 证候分布
        2.3.4 药物频次分析、关联性分析
        2.3.5 方剂频次分析
        2.3.6 Meta-分析
    2.4 小结
3.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
    3.1 研究方案
        3.1.1 研究目标
        3.1.2 研究内容
        3.1.3 研究方法
        3.1.4 数据管理
        3.1.5 伦理学原则
        3.1.6 统计分析方法
        3.1.7 基础资料分析
    3.2 客观化评价
        3.2.1 舌脉象
        3.2.2 眼底图像分析
        3.2.3 气滞血瘀证候聚类分析
        3.2.4 气滞血瘀证候关联性分析
        3.2.5 主症消失率
        3.2.6 次症消失率
    3.3 其他指标
        3.3.1 VAS评分
        3.3.2 疼痛发作频率
        3.3.3 疼痛发作持续时间
        3.3.4 CMSS积分
        3.3.5 中医证候积分
    3.4 疗效性指标
        3.4.1 中医疗效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3.6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中医证候量表
附件3:临床试验流程图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古今蜂针的认识
        一、古代对蜂针的认识
        二、现代对蜂针的认识
    第二节 现今蜂针和疾病治疗的文献与病谱关系
        一、现今文献对蜂针与疾病的概述
        二、研究现今蜂针文献到病谱的发展
        三、现今蜂针治疗疾病的Meta文献研究
第二章 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
        一、资料来源
        二、文献检索策略
        三、文献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病谱计量方法
    第二节 文献筛选与质量监控
        一、筛选与质控意义
        二、研究人员的完善培训
        三、文献流程序化控制
        四、文献管理器的使用
        五、数据录入、管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检索情况
        二、基本病谱
        三、病症系统分析
        四、病症种类分析
        五、文献年度分布
        六、发表期刊
        七、未纳入Meta分析的蜂针蜂毒治疗临床案例和疗效
        八、小结
第三章 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的META研究
    第一节 循证医学下META的研究方法
        一、病种选择
        二、文献分类评价
        三、文献评价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第二节 蜂针蜂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谱研究
        一、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
        二、证据总结
    第三节 蜂针治疗鼻炎病谱的研究
        一、蜂针治疗或结合常规治疗鼻炎的Meta分析
        二、证据总结
第四章 讨论
    一、蜂针临床治疗日趋广泛
    二、质量提高,病种增多
    三、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鼻炎文献的研究和META分析成果
    四、蜂针治疗疑难杂症的阐述
    五、蜂针治疗临床文献临床样本分析的情况
    六、蜂针安全性
    七、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9)敏化穴/点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内容
1 研究设计类型与原则
    1.1 设计类型
    1.2 样本量计算及其依据
    1.3 随机方法
    1.4 盲法设计及实施
    1.5 对照
2 研究对象
    2.1 受试者来源
    2.2 受试者选择
        2.2.1 诊断标准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研究中断标准
        2.2.5 剔除脱落标准
        2.2.6 退出研究
3 敏化探测
    3.1 敏化观察对象
    3.2 敏化形式的确定
    3.3 机械痛阈值测定方法
    3.4 敏化探测人员
    3.5 敏化探测的穴位及其定位
    3.6 敏化探测的痛敏点及其定位
        3.6.1 痛敏点触诊区域分区
        3.6.2 痛敏点触诊方法
        3.6.3 敏化探测标记
4 治疗方案
    4.1 高敏化态组
        4.1.1 穴位选择
        4.1.2 针灸器具
        4.1.3 针刺治疗周期
        4.1.4 针刺基本操作规范
    4.2 非/低敏化态组
        4.2.1 穴位选择
        4.2.2 针灸器具
        4.2.3 针刺治疗周期
        4.2.4 针刺基本操作规范
    4.3 等待治疗组
    4.4 观察周期
    4.5 合并其他治疗情况
    4.6 针灸治疗师资质
5 观察指标
    5.1 社会人口学特征及基线指标
    5.2 疗效评价指标
    5.3 敏化观察相关指标
    5.4 研究总体评价指标
    5.5 安全性评价指标及处理
6 伦理学审批与临床试验的注册申请
7 受试者知情同意
8 质量控制
    8.1 试验设计阶段
    8.2 试验实施阶段
    8.3 试验结果分析阶段
9 数据管理
    9.1 管理系统
    9.2 CRF的填写与上传
    9.3 数据审核与修改
    9.4 数据的锁定
    9.5 资料保存
10 统计分析处理
    10.1 统计分析集的选择
    10.2 分析内容及方法
11 技术路线图
12 研究结果
    12.1 合格病例筛选情况
    12.2 病例收集完成与未完成情况
    12.3 基线资料
        12.3.1 人口学特征基线比较
        12.3.2 生命体征基线比较
        12.3.3 疾病特征基线比较
        12.3.4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基线比较
    12.4 临床疗效评价
        12.4.1 三组受试者WOMAC评分对比
        12.4.2 三组受试者膝关节活动度对比
        12.4.3 三组受试者SF-12 对比
        12.4.4 合并其他治疗情况
    12.5 敏化探测情况
        12.5.1 A组针刺穴/点分布情况
        12.5.2 B组针刺穴/点分布情况
        12.5.3 穴/点疼痛阈值的变化
    12.6 针刺治疗依从性、脱失情况
        12.6.1 针刺治疗依从性比较
        12.6.2 脱失情况
    12.7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穴位敏化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穴位敏化的研究
        2.1 穴位敏化的表现形式
        2.2 穴位敏化的物质基础
        2.3 穴位敏化现有的分子神经机制
        2.4 穴位敏化的现代临床应用
    3 敏化穴位的探测
    4 敏化穴位的干预手段
    5 关于临床试验设计方案
        5.1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阐明穴位敏化临床效应的重要手段
        5.2 选择KOA为疾病载体的依据
        5.3 针刺治疗KOA随机对照试验的现状为本研究规范设计提供参考
        5.4 评价指标的科学选取可为临床效应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5.4.1 KOA疼痛评估指标选择
        5.4.2 生活质量评价选择
        5.5 选择痛敏作为衡量穴位敏化程度的依据
        5.6 本研究探测穴位确定的依据
        5.7 本研究痛敏点选择的依据
        5.8 统计方法的选择依据
        5.9 关于试验质量的保证
    6 临床试验结果分析
        6.1 针刺敏化穴对治疗KOA的临床效应影响
        6.2 敏化探测
        6.2.1 针刺穴/点分布及敏化情况
        6.2.2 针刺穴/点的敏化程度变化分析
结论
创新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西部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评分)
    附件3: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12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第二部分 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评价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循证医学与临床疼痛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D]. 闫媛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其方法研究[D]. 白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D]. 肖晶旻.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近15年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质量及临床疗效系统评价[D]. 陈狄麟(Chan Dick Lu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叙事医学的意义与困境研究[D]. 汪政宇. 湘潭大学, 2019(02)
  • [6]方舟之帆:叙事医学的理论阐释及肿瘤科实践[D]. 杨柠溪. 武汉大学, 2019(06)
  • [7]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D]. 刘丽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D]. 陈铭慧(CHAN Ming Wai Cindy).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敏化穴/点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 罗亚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研究[D]. 王慧.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循证医学和临床疼痛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