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程在数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恺龙[1](2021)在《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课程是来华留学生预科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来华预科留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理工类、医学类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和保障。研究来华留学生预科数学教育,对于提高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育的现状,有针对性地解决其中的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量化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和质性研究方法(访谈、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从数学能力、数学语言、数学学习情况、数学教材以及数学教学情况等方面对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育展开全面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阐释和归因;最后,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原理,针对以上内容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本研究共分为四章,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从课程体系和定位、课时安排、考核方式、师资队伍各方面介绍预科数学教育的现状;同时,在对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数学语言、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建构研究框架,界定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并确定研究问题。第二章对应本研究的调查设计阶段。根据研究框架确定的调查内容,本研究调查分为五项:第一,结合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学习水平、《预科数学教学大纲》编制数学能力测试题1 1份,分别测试来华预科留学生的三项数学能力,即数学基本概念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数学计算能力以及直观想象能力。题目涵盖的知识点全面具体,并按照难度进行了分层级处理。第二,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语言调查。根据数学语言的性质,我们将数学语言分为数学专用汉语(即自然语言)和数学符号语言(即符号语言)两种,从数学内容(包括数字、代数式、运算指令、度量单位)的汉语读法、数学词汇的选择、语序的辨析、句意理解、数学词汇的联想、两种数学语言的转化等方面检测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第三,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为此,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从课堂表现、学习习惯、解题策略、数学考试、学习动机、数学观、问题解决、数学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学习投入等维度设计学情调查。第四,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材调查。在参考教材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我们从教材语言、教材内容、教材练习、教材使用、意见建议等方面设计出预科数学教材调查问卷;第五,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学情况调查。结合预科数学课堂实际,编制预科数学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师生互动交流、作业安排和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等维度。第三章对测试结果和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进行辅助研究。首先是数学能力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来华预科留学生在数学基本概念方面存在理解不够透彻、相近概念难以辨析、变式题目无从下手、答题不规范等诸多问题。数学计算方面出现算理和计算术语含义理解不清(带分数、科学计数法、系数)、符号判断错误(经常忽略负号)、计算方法和策略欠佳(缺少简化计算的能力,计算工具使用不当)、计算完整性和规范性不足等问题。在直观想象能力检测中我们发现,来华预科留学生的几何感知能力和观察水平还有待提高,几何思维不够严密,不能很好地进行合理的几何推断;在图形处理时容易忽略细节和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没有掌握几何概念的本质,数形结合能力和几何技能也存在问题。其次是关于数学语言的测试结果。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专用汉语突出表现在:①较大数字难以读出,繁分数和对数只掌握部分读法;②不熟悉运算结果相关的词汇,无法正确分辨相近的运算指令词;③部分数学词语出现遗忘和混淆,词汇联想时过于关注图片表层,未涉及核心意义,也产生了一些临时生造的不规范词语;④面对较复杂的数学语句时,基本上无法将打乱后的词汇还原到正常语序。数学符号方面问题主要是:①忽略公式中的限制条件;③公式书写时的符号问题仍然突出。第三是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数据表明:①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求知意愿强烈,并且喜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②学生比较注重数学题目的最终结果。同时,在预习环节上存在比较大的缺失,没有及时进行错题整理和错因分析;③在进行数学计算时学生对计算器还有比较强的依赖性。解答选择题时,新生更倾向于直接根据题干信息解题,老生更倾向于观察题目中的选项,并使用解题技巧;④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考试存在焦虑感,比较在意考试结果;⑤学习动机以“应对预科结业考试”和“为高等数学课做准备”两项为主,从整体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工具性特征;⑥学生对数学学科内容存在片面认识。绝大多数学生将数学学习的成败归因于自身努力的程度,较少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大部分学生不能适应难题;⑦学生基本没有掌握电脑绘制函数图象的技能,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也很少接触数学学习软件;⑧学生在数学课程上投入的学习的时间较少。第四是教学情况调查结果。预科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部分学生的发言机会没有得到保证,对学生表现的反馈并未做到全面覆盖;②课后练习题过于统一,较少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过于依赖教材和课件,题目来源单一;③在数学知识的选取和数学语言的教学方面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教学内容以结业考试为主导,目的性比较明显,对数学语言教学的关注度还不够;④教学形式仍较为传统,以直接纠错为主,很少划分小组开展教学,教学风格较为稳定。对于预科数学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倾向于教师讲授,同时辅以随堂练习的模式,同时,对于分组学习、课下学习课上提问的新型课堂,学生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最后是对预科数学教材的调查统计。学生普遍认为教材语言较难,存在阅读障碍。课后练习难度也偏大,学生表示应增加课后练习题的答案解析模块,以便了解解题过程,核对答案。教材内容方面,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数学概念和公式的来源。教材使用使用率不高,教材主要用于查找数学公式、定义,以及查看例题的解答过程。学生在教材的趣味性、练习题答案解析、概念公式来源和过程、说明性内容上给出了教材建议。第四章就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首先,针对学生现有的数学能力,有必要实施过程性教学,以深入揭示数学概念、公式的生成过程,提升学生参与感。这部分通过教学设计(分式方程及其解法、对数的运算性质)展示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的讲解方法。其次,针对学生面对数学题目时出现的逻辑思维方面的问题,给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建议。对于预科数学教材,主要从数学知识讲解、例题和习题的设置、数学技能的培养等方面改进。具体包括:①改变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强化教材的启发性和引导作用;注重概念引入时的自然性,结合学生特点以问题链的形式推进数学知识;强调概念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部分内容需要搭配图象和图形;②增强例题的示范性,突出方法和思路;③加强课后练习与例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丰富练习形式,凸显练习梯度;④留出动手操作空间,强化学生的数学技能。对于预科数学教学,提出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的对策。通过设计微课、进行翻转课堂实践更新教学模式。这部分内容同样以教学设计的方式呈现,在对教学内容、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预科数学翻转课堂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流程和活动安排。
徐苑琛[2](2021)在《核心素养下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教学研究 ——以《数列》单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核心素养、自主学习是当前数学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话题。自2016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报告之后,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也相继提出和研究,那么核心素养对高中生的数学学习到底起何积极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又要如何去落实发展核心素养呢?本文正是基于此进行研究的。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核心素养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数列教学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是在建立数学核心素养与自主学习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结合问卷调查的结论,提出了教学观点及建议,并给出教学案例设计。首先,从核心素养概念的角度来看,其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最终促使他们实现终身发展。何为关键能力?对于学生要获得终身发展,显然,在学习中所获得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促进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过程又能发展他们的核心素养。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了某校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现状,以及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分析数据得出结果并进行归因。最后,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是众多知识点、丰富的数学思想的汇集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也在数列中一一地体现了出来。因此,数列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素材。本文结合相关的理论、调查的结果,给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数列教学的相应的教学建议,并应用于四个教学设计中。本文基于核心素养与自主学习的关系进行的教学案例设计,为在核心素养下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来真正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有效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本研究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教学实践价值。
沈中宇[3](2021)在《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文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培养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要改善教师教育的效果,教师教育者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数学教师教育者在数学教师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数学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数学教师教育者的研究,其中,“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Mathematic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 Teachers,简称MKTT)理论为研究一般数学教师教育者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提供了借鉴。但已有的研究中对于“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仍然缺乏清晰准确的刻画,同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构建,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为研究主题,选取高中数学教研员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构成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的要素有哪些?(2)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哪些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3)在数学教研活动中,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出哪些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针对本研究的三个研究问题,将研究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以及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阶段采用了专家论证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梳理已有的数学教师教育者专业知识框架,接着通过对相关的成分和子类别的反复比较,构建初始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最后通过三轮专家论证得到最终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阶段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其中选取了高中数学中重要的数学主题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编码分析高中数学教研员的问卷回答和访谈实录,从而了解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采用了案例研究法。其中观察了不同的高中数学教研员的多次教研活动,在观察过程中对教研活动进行录音并在观测后对高中数学教研员进行访谈,对录音和访谈材料进行编码和统计,从而剖析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1.构成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的要素包括4个成分与12个子类别。构成成分为学科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一般内容知识、专门内容知识和关联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内容与学生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和内容与课程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学科高等知识、学科结构知识和学科应用知识,数学哲学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本体论知识、认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2.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情况如下。(1)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学科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4个成分中并不存在明显的短板;(2)高中数学教研员对不同知识成分的掌握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在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2个方面掌握较好,而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2个方面还有所欠缺;(3)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各个知识成分中有以下具体理解: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基本的概念、定理和公式的合理性以及不同概念、定理和公式之间的联系较为熟悉;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学生有关特定数学内容学习的困难,不同数学内容的教授方式和相关数学内容在教科书中的编排理解较深;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能够对中学数学知识作出一定程度的推广、涉猎不同学科中数学知识的应用;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能够大致解释数学定义的基本作用和标准、数学研究的动力、数学证明的作用和价值以及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4)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各个知识成分中有以下欠缺之处: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定义的多元性、解释的多样性和联系的普遍性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细致理解、不同数学内容的深入教授和教学内容编排意图的全面考虑还有提升的余地;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从高观点理解中学数学知识、分析不同知识的联系和在不同学科中应用数学知识方面还有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还不能形成系统的理解。3.在数学教研活动中,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出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情况如下。(1)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大部分属于教学内容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小部分属于数学哲学知识和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2)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数学教研活动中的主要知识来源为一般内容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学科高等知识和方法论知识。(3)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主要有: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有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和性质及其由来、表征、证明及解释;不同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有学生对特定数学内容理解存在的困难;不同数学内容的引入、辨析、应用和小结的教学方法;特定数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在教科书中的编排。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有中学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概念在高等数学中的推广;高观点下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有对数学定义的认识;对数学认识过程的理解;推理论证在数学中的作用;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本研究对于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的制订、数学教师教育者专业培训的设计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规划有一定启示,后续可以在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和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
陈进平,韦崇裕[4](2021)在《不定方程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不定方程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学科解题中起着重要作用.所谓不定方程(或不定方程组)是指未知数的个数多于方程的个数,而求解仅仅是在整数范围内进行的.数学家丢番图在其着作《算术》中系统地研究了大量特殊的不定方程,使不定方程得到了发展,不定方程对后来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不定方程不仅在数学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论和方法在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众多学科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
张楠[5](2020)在《高中生数列学习障碍及其成因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在高中的学习中,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出现,是高中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因为数列本身的有序性以及规律各异的特点,且与函数的联系较为密切,使得数列概念较为抽象、数列符号不易被学生接纳。再加上数列的公式与性质繁多且运算比较复杂,导致学生对它的学习和掌握存在一定的障碍。而探究学生在学习数列时存在的障碍以及数列学习障碍的成因,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是帮助学生消除数列学习障碍,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学业成绩的关键。本研究首先在学生个体智力正常且处于同等的教育前提下将数学学习障碍界定为由于学生自身因素导致其学业水平与智力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具体表现为数学学习困难与成绩落后。其次,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数学学习障碍的概念、分类以及诊断模式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本文的数学学习障碍操作性定义,在此基础上根据操作性定义选出两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之后,通过课堂观察以及测试法分析个案的数列学习障碍、问卷法以及访谈分析个案的数列学习障碍的成因。最终,根据个案在数列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结合数列知识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并对个案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指导工作,案例学生的数列学习障碍得到了有效的消除。通过理论分析以及个案研究得出高中生在数列学习过程中存在情感障碍、数列概念理解障碍、数列运算障碍、数列公式与性质应用障碍以及数列思想方法应用障碍。
徐珊威[6](2020)在《高中数学最值问题的解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最值问题在高中数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既是高考数学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又是实际生活中最优化问题的重要基础。由于相关知识综合、复杂、灵活、抽象,很多学生在解题时常找不到切入点,解题方法掌握不全面,考试时,遇题有畏难情绪。本论文旨在系统地对最值问题的主要类型进行分类,并研究各类型解题通法,从而给学生提供帮助,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从概念课、习题课与复习课的角度提出教学设计的策略,给一线教师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第一,通过对教师访谈、学生测试调查分析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最值问题的掌握情况,并找出学生求解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通过分析教材中最值问题的分布情况并建立起最值问题的分类依据,然后整理出与最值相关的知识(包括高等数学中运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的方法)。第三,通过对近五年高考全国卷最值试题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主要考点,试题类型与题中主要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第四,由上述三方面的研究确定了最值问题的主要类型和相应解法。主要类型分为:(1)函数中的最值问题(二次函数、三角函数、高次函数、不含根号的分式型函数、含根号的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求参数取值范围的问题、双重最值问题、函数最值的实际应用);(2)数列中的最值问题(求数列的最大(小)项、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nS的最值以及数列中的恒成立问题);(3)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利用几何法求最值与利用代数法求最值);(4)不等式中的最值问题(线性规划、基本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第五,提出教学设计策略,并给出了概念课、习题课与复习课的三个教学设计。
唐志威[7](2020)在《数学竞赛中代数问题的解法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数学)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数学学科,它以高等数学的知识为背景,初等数学的思想方法为特征,通过有趣味性的数学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现代的数学竞赛从1894年发展至今,其教育价值逐渐显现,并被越来越多人所认同。我国十分重视数学竞赛,举办了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国数学奥林匹克(CMO),并且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了更好地指导数学竞赛选手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近十年的数学奥林匹克真题,发现代数板块在试题中占比非常大。本文以各位数学竞赛专家的论着作为参考,结合本人的数学竞赛教学经验,对代数问题的命题和解法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当今奥林匹克数学代数问题的命题趋势,并按重点分支方向(函数方程,数列,不等式)分类别进行具体解题方法的分析。本文最后提出了本人有关数学竞赛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董晓明[8](2020)在《高中数学数列问题的探究》文中提出数列是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相衔接的重要过度,它在高中数学及高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且在高等数学中,数列的极限思想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在2010-2018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卷Ⅰ、Ⅱ中,对于数列的考查均比较简单,而在2019年数学卷Ⅰ中,数列以一种全新的考查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因此,在这种变革之下,数列课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更应该引起重视.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如何把握数列教学的难易程度,以及是否应该为学生专供一些偏难题型.本文立足于当前高中数学教育现状,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以及研读高中教材、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与高考真题,结合近十年的高考理科数学真题,从基础知识、核心素养、思想方法、数列与数学文化这四个方面对高考数列题进行分析.针对高中数学数列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应对数列考查形式变革的方法,笔者综合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提出以下建议:学生在学习数列时,要注意:(1)定期整理知识框架,形成知识结构;(2)对于繁杂的数列问题,结合教师所讲,用自己的方法将题型分类整理;(3)提升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授数列知识时,应注意:(1)反复研读课本及《课标》,努力实现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2)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3)注重教授学习方法;(4)注重渗透数学文化,发展趣味课堂;(5)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读书效率;(6)注重纠错方式,减少学生集中犯错;(7)减少猜题,增加复习知识的覆盖面.
徐文强[9](2020)在《基于数列的合情推理能力测试及教学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以把握学科本质,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而合情推理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数学学科本质,应贯穿于学生整个数学学习过程。同时需要对现阶段普通高中合情推理的教与学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因此本文以数列作为切入点,调查测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分析挖掘教材中的合情推理教育资源。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了解合情推理研究现状,界定其内涵和外延。并参照现有研究划分合情推理的维度和水平,构建评价框架。根据评价框架,经过专家多次讨论,反复实验,开发了具有一定效度和信度的测试工具。然后,选取某普通高中326名学生进行调查测试,并从维度、年级、性别、成绩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及分析了可能影响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若干因素。结果表明:(1)学生归纳能力与类比能力呈显着正相关,但类比能力相对较弱且存在一定的波动;(2)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合情推理能力没有显着性差异;(3)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有显着性差异,数学成绩越好其合情推理能力越强,但学生发展过程并不是线性的、匀速的;(4)兴趣是影响和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重要因素,消极的数学学习态度对合情推理能力的影响尤为明显;(5)学生对合情推理认识不够系统,观察、实验、联想等非演绎思维有所欠缺,合情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最后,分析挖掘了高中数学教材数列内容中的合情推理思想,并根据对教材的解读,从实践的角度进行了基于合情推理能力发展的数列教学设计。提出了基于研究结论的四条教学启示:重视合情推理能力的教与学;提倡合情推理能力的均衡发展;挖掘教材中的合情推理思想;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唐宇亮[10](2020)在《高中生数列学习的困难调查研究与解决策略》文中提出数列作为一种特殊化的函数,连接着数学抽象与生活实际。在核心素养的推动下,学生对数列的认知不再只是基础知识、基本公式的学习,而是要发现数列中蕴含的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并将其纳入到核心素养中,从而完善整个数列的学习。教师对数列的教学也不再只是将教材中的“纯知识”进行讲解,而是要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列的教学设计,以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提出——验证——总结”数列的概念等抽象、难懂的知识,从而贯穿于学生在数列的学习。另外,数列在高考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并且综合性较高,学生经常在面对数列问题时感到束手无策。因此,教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应该如何有效的学习?成为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在查阅与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维纳的归因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的布鲁纳发现式学习理论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为支撑,通过对高中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测试卷的调查和访谈,观察高中生对数列学习的现状,以及对各个年级数学教师的访谈,寻找出高中生对于数列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所在,通过与教师的访谈,总结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与课堂外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对传统数列教学的弊端进行分析与改善。研究发现,高中三个年级均存在对数列学习上的困难。一方面,学科的抽象严谨性、教师对课堂的把握程度和环境因素都将成为高中生数列学习困难的外部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数列时的兴趣与意志、认知与领会和思想上的不足将成为高中生数列学习困难的内部因素。结合上述内外因素,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角度出发,针对这些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本文重点要阐述的。
二、方程在数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方程在数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5 文献综述 |
1.5.1 来华预科留学生预科数学教育现状 |
1.5.2 数学能力、数学素养研究综述 |
1.5.2.1 数学能力、数学素养的内涵研究 |
1.5.2.2 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测评研究 |
1.5.3 关于数学语言的研究综述 |
1.5.4 关于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的研究 |
第二章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设计 |
2.1 调查一: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能力调查 |
2.1.1 调查对象 |
2.1.2 调查方法 |
2.1.3 调查内容 |
2.1.4 调查设计 |
2.1.4.1 数学基本概念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测试题(试题1——试题11)的设计 |
2.1.4.2 数学计算题(1—3)的设计 |
2.1.4.3 数学直观想象能力测试题的设计 |
2.2 调查二: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语言调查 |
2.2.1 调查的必要性 |
2.2.2 调查设计与实施 |
2.3 调查三: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 |
2.4 调查四: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学情况调查 |
2.5 调查五: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材调查 |
2.5.1 调查的必要性 |
2.5.2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三章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育调查分析 |
3.1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能力调查结论及分析 |
3.1.1 数学基本概念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调查结论 |
3.1.2 数学计算能力调查结论 |
3.1.3 数学直观想象能力调查结论 |
3.2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语言调查结论 |
3.2.1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专用汉语调查结论 |
3.2.2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符号语言调查结论 |
3.3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
3.3.1 课堂表现 |
3.3.2 学习习惯 |
3.3.3 解题策略 |
3.3.4 数学考试 |
3.3.5 学习动机 |
3.3.6 数学观 |
3.3.7 问题解决 |
3.3.8 数学信息技术能力 |
3.3.9 学习投入 |
3.4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学情况调查结论 |
3.4.1 师生互动交流 |
3.4.2 作业安排和处理 |
3.4.3 教学内容 |
3.4.4 教学方法 |
3.4.5 教学风格 |
3.5 来华留学生预科数学教材调查结论 |
3.5.1 教材语言 |
3.5.2 教材内容 |
3.5.3 教材练习 |
3.5.4 教材使用 |
3.5.5 教材意见和建议 |
第四章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育对策及建议 |
4.1 提升数学基本概念感知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
4.1.1 过程性教学的含义及其与预科数学教学的关系 |
4.1.2 预科数学过程性教学设计 |
4.2 提升数学思维严谨性和灵活性的对策及建议 |
4.2.1 数学思想方法的含义及其特点 |
4.2.2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建议 |
4.3 改进数学教材编写方式的对策及建议 |
4.3.1 改变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强化教材的启发性和引导作用 |
4.3.2 增强例题的示范性,突出方法和思路 |
4.3.3 加强课后练习与例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丰富练习形式,凸显练习梯度 |
4.3.4 留出动手操作空间,强化学生的数学技能 |
4.4 转变教学思路和创新教学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
4.4.1 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含义及其背景 |
4.4.2 微课和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 |
4.4.3 翻转课堂在预科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
结语 |
附录 |
调查一: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能力调查测试题 |
A. 数学基本概念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测试题 |
B. 数学计算能力测试题 |
C. 数学直观想象能力测试题 |
调查二: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语言调查 |
A.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语言调查测试题(1) |
B.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语言调查测试题(2) |
调查三: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调查四: 来华留学生预科数学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调查五: 来华留学生预科数学教材调查问卷 |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能力调查数据 |
1. 数学基本概念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测试结果 |
A. 集合测试题作答情况 |
B. 不等式测试题作答情况 |
C. 映射与函数测试题作答情况 |
D. 三角函数(1)测试题作答情况 |
E. 三角函数(2)测试题作答情况 |
F. 数列测试题作答情况 |
G. 直线测试题作答情况 |
H. 圆测试题作答情况 |
I. 椭圆测试题作答情况 |
J. 双曲线测试题作答情况 |
K. 抛物线测试题作答情况 |
2. 数学计算能力测试结果 |
A. 数学计算题(1)作答情况 |
B. 数学计算题(2)作答情况 |
C. 数学计算题(3)作答情况 |
3. 数学直观想象能力测试结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核心素养下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教学研究 ——以《数列》单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
1.1.2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3 数列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
1.2 研究意义 |
1.2.1 对学生的意义 |
1.2.2 对教师的意义 |
1.2.3 对社会的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素养的研究 |
2.1.1 国外对核心素养的研究 |
2.1.2 国内对核心素养的研究 |
2.1.3 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 |
2.2 自主学习的研究 |
2.2.1 国外对自主学习的研究 |
2.2.2 国内对自主学习的研究 |
第3章 核心素养下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数学的理论概述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核心素养 |
3.1.2 数学核心素养 |
3.1.3 自主学习 |
3.2 核心素养与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 |
3.2.1 数学核心素养促进自主学习 |
3.2.2 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
3.2.3 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关系 |
3.3 理论基础 |
3.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3.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4章 高中生自主学习及数列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对象 |
4.3 调查方法 |
4.3.1 对教师的调查 |
4.3.2 对学生的调查 |
4.4 调查结果及分析 |
4.4.1 对教师调查结果及分析 |
4.4.2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4.5 调查结论 |
第5章 核心素养下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教学研究 |
5.1 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对策 |
5.1.1 教师方面的对策 |
5.1.2 学生方面的对策 |
5.2 数列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 |
5.3 数列教学设计的方案 |
5.3.1 设计原则 |
5.3.2 设计策略 |
5.4 核心素养下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数列的教学案例 |
5.4.1 数列概念的教学案例设计及评析 |
5.4.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
5.4.3 数列的应用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
5.4.4 一道数列高考题的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中数列自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 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C 高中生对数列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需要关注 |
1.1.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研究值得重视 |
1.1.3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有待探索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述评 |
2.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 |
2.1.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框架 |
2.1.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测评 |
2.1.3 文献小结 |
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 |
2.2.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框架 |
2.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调查 |
2.2.3 文献小结 |
2.3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 |
2.3.1 数学教师教育课堂的学习任务框架 |
2.3.2 数学教师教育课堂的学习任务实践 |
2.3.3 文献小结 |
2.4 文献述评总结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1.1 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 |
3.1.2 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
3.1.3 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 |
3.2 研究对象 |
3.2.1 专家论证对象 |
3.2.2 问卷调查对象 |
3.2.3 深度访谈对象 |
3.2.4 案例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论证手册 |
3.3.2 调查问卷 |
3.3.3 访谈提纲 |
3.3.4 观察方案 |
3.4 数据收集 |
3.4.1 专家论证 |
3.4.2 问卷调查 |
3.4.3 深度访谈 |
3.4.4 现场观察 |
3.5 数据分析 |
3.5.1 专家论证 |
3.5.2 问卷与访谈 |
3.5.3 现场观察 |
第4章 研究结果(一):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 |
4.1 文献分析 |
4.1.1 已有框架选取 |
4.1.2 相关成分析取 |
4.1.3 相关类别编码 |
4.2 框架构建 |
4.2.1 相关类别合并 |
4.2.2 相应成分生成 |
4.2.3 初步框架构建 |
4.3 框架论证 |
4.3.1 第一轮论证 |
4.3.2 第二轮论证 |
4.3.3 第三轮论证 |
第5章 研究结果(二):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
5.1 学科内容知识 |
5.1.1 一般内容知识 |
5.1.2 专门内容知识 |
5.1.3 关联内容知识 |
5.2 教学内容知识 |
5.2.1 内容与学生知识 |
5.2.2 内容与教学知识 |
5.2.3 内容与课程知识 |
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
5.3.1 学科高等知识 |
5.3.2 学科结构知识 |
5.3.3 学科应用知识 |
5.4 数学哲学知识 |
5.4.1 本体论知识 |
5.4.2 认识论知识 |
5.4.3 方法论知识 |
5.5 总体分析 |
5.5.1 学科内容知识 |
5.5.2 教学内容知识 |
5.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
5.5.4 数学哲学知识 |
第6章 研究结果(三):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
6.1 案例1 |
6.1.1 第一轮观察:平均值不等式 |
6.1.2 第二轮观察:对数的概念 |
6.1.3 案例1 总体分析 |
6.2 案例2 |
6.2.1 第一轮观察:幂函数的概念 |
6.2.2 第二轮观察:函数的基本性质 |
6.2.3 案例2 总体分析 |
6.3 案例3 |
6.3.1 第一轮观察:幂函数的概念 |
6.3.2 第二轮观察:出租车运价问题 |
6.3.3 案例3 总体分析 |
6.4 案例4 |
6.4.1 第一轮观察:反函数的概念 |
6.4.2 第二轮观察:反函数的图像 |
6.4.3 案例4 总体分析 |
6.5 跨案例分析 |
6.5.1 学科内容知识 |
6.5.2 教学内容知识 |
6.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
6.5.4 数学哲学知识 |
6.5.5 案例总体分析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1.1 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 |
7.1.2 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
7.1.3 高中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
7.2 研究启示 |
7.2.1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标准制订需要关注学科性 |
7.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培训需要提升针对性 |
7.2.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规划需要增加多元性 |
7.3 研究局限 |
7.4 研究展望 |
7.4.1 拓展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研究 |
7.4.2 深入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研究 |
7.4.3 延伸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论证手册(第一轮) |
附录2 论证手册(第二轮) |
附录3 论证手册(第三轮) |
附录4 调查问卷(第一版) |
附录5 调查问卷(第二版) |
附录6 调查问卷(第三版) |
附录7 调查问卷(第四版) |
附录8 调查问卷(第五版) |
附录9 访谈提纲 |
附录10 观察方案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高中生数列学习障碍及其成因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1. 学习障碍的研究现状 |
2. 数学学习障碍的研究现状 |
3. 数列的研究现状 |
一、 理论构建 |
(一) 数学学习障碍 |
(二) 数学学习障碍的操作性定义 |
(三) 数列学习障碍的分类 |
(四) 数列学习障碍的成因 |
二、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工具 |
1. 问卷的设计 |
2. 测试题的设计 |
(四) 研究对象 |
(五) 资料处理 |
三、 高中生数列学习障碍的个案研究与指导 |
(一) 个案的数列学习障碍的分析 |
1. 参与式观察结果分析 |
2. 前测结果分析 |
(二) 个案的数列学习障碍成因的分析 |
1. 学生A的数列学习障碍成因的分析 |
2. 学生B的数列学习障碍成因的分析 |
(三) 对个案进行的补救教学 |
1. 针对个案的情感障碍所采用的策略 |
2. 针对数列概念理解障碍的补救教学过程 |
3. 针对数列运算障碍的补救教学过程 |
4. 针对数列公式与性质应用障碍的补救教学过程 |
5. 针对数列思想方法应用障碍的补救教学过程 |
(四) 个案在补救教学后的结果与讨论 |
1. 补救教学后学生A的结果与讨论 |
2. 补救教学后学生B的结果与讨论 |
四、 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 研究结论 |
1. 高中生数列学习障碍的类型 |
2. 高中生数列学习障碍成因 |
(二) 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高中生数列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2:数列前测测试题 |
附录 3:数列后测测试卷 |
致谢 |
(6)高中数学最值问题的解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最值问题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性 |
1.1.2 新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对数学最值的具体要求 |
1.1.3 最值问题分类研究解法的必要性 |
1.2 核心名词界定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1 研究计划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本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搜集的途径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高中数学最值问题的研究现状 |
2.2.2 其它最值问题的研究现状 |
2.3 文献评述 |
2.3.1 高中最值问题解题的研究成果 |
2.3.2 高中最值问题解题研究的不足之处 |
2.3.3 本论文解题研究的思路 |
2.4 理论基础 |
2.4.1 波利亚解题理论 |
2.4.2 模式识别理论 |
2.4.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4.4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2.4.5 现代认知迁移理论 |
2.4.6 建构主义理论 |
2.4.7 数学思想方法 |
2.5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的选取 |
3.3 研究工具的说明 |
3.3.1 学生测试卷设计 |
3.3.2 教师访谈提纲设计 |
3.4 研究的伦理 |
第4章 高中生最值问题的学习情况调查 |
4.1 调查的目的 |
4.2 调查对象 |
4.3 学生测试的分析 |
4.3.1 学生测试的情况 |
4.3.2 学生解题的出错分析 |
4.4 学生测试的结果 |
4.5 教师访谈 |
4.5.1 访谈教师的选取 |
4.5.2 个案的资料 |
4.5.3 访谈结果与分析 |
4.5.4 关于教师访谈的总结 |
4.6 小结 |
第5章 高中最值问题的分析 |
5.1 教学中的最值问题 |
5.1.1 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 |
5.1.2 教材中的最值问题 |
5.2 高考中的最值问题 |
5.2.1 题型的分值分析与题量统计 |
5.2.2 最值试题的考点与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
5.3 高中最值问题的主要类型与解法 |
5.3.1 函数中的最值问题 |
5.3.2 数列中的最值问题 |
5.3.3 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
5.3.4 不等式中的最值问题 |
5.4 小结 |
第6章 最值相关的教学设计 |
6.1 教学设计策略 |
6.1.1 概念课的教学设计策略 |
6.1.2 习题课的教学设计策略 |
6.1.3 复习课的教学设计策略 |
6.2 “函数的最大(小)值与导数”概念课的教学设计 |
6.3 “函数的最大(小)值与导数”习题课的教学设计 |
6.4 “最值的求解”高三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反思 |
7.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7.2.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最值问题测试卷 |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数学竞赛中代数问题的解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选题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 |
1.4.2 国外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5.1 初等统计法 |
1.5.2 文献分析法 |
2 数学竞赛的起源和发展 |
2.1 数学竞赛简介 |
2.1.1 国际数学竞赛的发展 |
2.1.2 中国数学竞赛的发展 |
2.2 数学竞赛的价值 |
2.3 数学竞赛的考查范围及试题特点 |
2.3.1 数学竞赛的考查范围 |
2.3.2 数学竞赛的试题特点 |
3 数学竞赛中的代数问题的命题 |
3.1 常见的竞赛试题的命题方法 |
3.1.1 陈题改造 |
3.1.2 初等化、特殊化 |
3.1.3 构造法 |
3.2 自编竞赛试题举例 |
3.3 近年奥林匹克数学中代数问题的统计与分类 |
4 数学竞赛中的代数问题的解法 |
4.1 数学竞赛中的解题 |
4.2 数学思想方法 |
4.2.1 函数与方程 |
4.2.2 分类讨论 |
4.2.3 数形结合 |
4.2.4 转化与化归 |
4.3 数学竞赛题的解题策略 |
4.3.1 局部思维策略 |
4.3.2 整体思维策略 |
4.3.3 逆向思维策略 |
4.3.4 转化思维策略 |
4.4 函数方程问题的解法 |
4.5 数列问题的解法 |
4.5.1 等差数列 |
4.5.2 等比数列 |
4.5.3 递推数列 |
4.5.4 数列的有界性 |
4.5.5 数列的周期性 |
4.5.6 数列的整数性,整除性 |
4.5.7 数列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
4.5.8 数列不等式 |
4.6 不等式问题的解法 |
4.6.1 比较法 |
4.6.2 综合法与分析法 |
4.6.3 数学归纳法 |
4.6.4 反证法 |
4.6.5 放缩法 |
4.6.6 函数法 |
4.6.7 使用着名不等式 |
4.6.8 构造图形 |
4.6.9 构造局部不等式 |
4.6.10 局部调整法(磨光变换法) |
4.7 奥林匹克数学中的代数问题举例 |
4.8 奥林匹克数学中代数问题的一题多解举例 |
5 关于数学竞赛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8)高中数学数列问题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数列问题的研究现状 |
1.1.2 国内数列问题的教育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及方法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1.5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高考数列问题的考情分析 |
2.1 考查形式及内容分布 |
2.2 考情分析 |
2.2.1 基础知识考情分析 |
2.2.2 核心素养考情分析 |
2.2.3 数学思想考情分析 |
2.2.4 数列与数学文化考情分析 |
第三章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1 问卷编制 |
3.2 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
第四章 高中数列教与学的建议 |
4.1 学习建议 |
4.2 教学建议 |
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9)基于数列的合情推理能力测试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的思路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理论依据 |
2.2 相关研究 |
2.2.1 国外文献 |
2.2.2 国内文献 |
2.2.3 文献综述结论 |
3 理论概述 |
3.1 合情推理的含义界定 |
3.2 合情推理的主要形式 |
3.2.1 归纳推理 |
3.2.2 类比推理 |
4 评价框架与测试工具的开发 |
4.1 评价框架的构建 |
4.1.1 评价框架的维度划分 |
4.1.2 评价框架的水平划分 |
4.1.3 合情推理的评价框架 |
4.2 测试工具的开发 |
4.2.1 测试工具的编制步骤及原则 |
4.2.2 测试工具初步编制 |
4.2.3 测试工具的修正 |
4.2.4 测试工具的确立 |
4.3 测试对象及测试实施 |
5 调查数据的统计整理及分析 |
5.1 测试结果的定量分析 |
5.1.1 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的比较 |
5.1.2 不同年级合情推理能力的比较 |
5.1.3 不同性别合情推理能力的比较 |
5.1.4 不同成绩合情推理能力的比较 |
5.1.5 可能影响合情推理的若干因素分析 |
5.2 测试结果的定性分析 |
5.2.1 归纳推理的定性分析 |
5.2.2 类比推理的定性分析 |
5.3 教师访谈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教材中的合情推理素材解读 |
6.1 数列概念中的合情推理素材解读 |
6.2 等差数列中的合情推理素材解读 |
6.3 等比数列中的合情推理素材解读 |
7 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发展的数列教学设计 |
案例一 |
案例二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教学启示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基于数列的高中生合情推理能力预测试卷1 |
附录二 基于数列的高中生合情推理能力预测试卷2 |
附录三 基于数列的高中生合情推理能力正式测试卷 |
附录四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10)高中生数列学习的困难调查研究与解决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数列在数学核心素养中的体现 |
(二)数列在高考中的地位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访谈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对高中生数列学习困难的相关研究 |
(一)关于数列在高考中的考察 |
(二)关于数列解题方面的研究 |
(三)关于数列教学方面的研究 |
(四)关于数列学习困难与解决策略的相关研究 |
二、国外对高中生数列学习困难的相关研究 |
(一)关于数列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数学学习困难的相关研究 |
三、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章 高中生数列学习困难的理论基础 |
一、主要概念的界定 |
(一)学习困难 |
(二)高中生数列学习困难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维纳的归因理论 |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布鲁纳发现式学习理论 |
(三)《课标》对数列的要求 |
第四章 调查研究与数据整理分析 |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法 |
(三)访谈法 |
二、问卷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一)基本信息分析 |
(二)信度分析 |
(三)因素分析 |
(四)影响高中生数列学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三、测试卷的设计与分析 |
四、访谈内容的设计与说明 |
第五章 高中生数列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 |
一、外部因素 |
(一)学科与知识因素 |
(二)教师因素 |
(三)环境因素 |
二、内部因素 |
(一)智力因素 |
(二)非智力因素 |
第六章 针对高中生数列学习困难的解决策略 |
一、针对外部因素的解决策略 |
(一)同化数学抽象,化被动为主动 |
(二)提升教师素养,搭起学生桥梁 |
(三)净化周边环境,易于多重发展 |
二、针对内部因素的解决策略 |
(一)注入数学文化,增添数学兴趣 |
(二)磨砺数学意志,培养数学习惯 |
(三)从各阶段着手,重视基础建设 |
(四)引领变式教学,从原型中获利 |
(五)核心素养帮衬,思想砥砺前行 |
结论与不足 |
一、 结论 |
二、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数列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数列的测试卷 |
附录3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方程在数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王恺龙. 山东大学, 2021
- [2]核心素养下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教学研究 ——以《数列》单元为例[D]. 徐苑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D]. 沈中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4]不定方程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J]. 陈进平,韦崇裕. 高中数理化, 2021(06)
- [5]高中生数列学习障碍及其成因的个案研究[D]. 张楠. 鞍山师范学院, 2020(01)
- [6]高中数学最值问题的解题研究[D]. 徐珊威.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数学竞赛中代数问题的解法分析[D]. 唐志威.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8]高中数学数列问题的探究[D]. 董晓明. 延安大学, 2020(12)
- [9]基于数列的合情推理能力测试及教学研究[D]. 徐文强.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高中生数列学习的困难调查研究与解决策略[D]. 唐宇亮.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