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分胁迫对果树光合作用及同化代谢的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昌钰[1](2021)在《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添加对设施栽培葡萄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文中指出针对甘肃河西地区设施栽培葡萄生产中水分和土壤微生物群落调控管理研究不足,造成水肥利用效率不高及土壤微生物环境不佳等问题。本研究在甘肃省永登县开展水分与菌肥协同调控对葡萄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试验,其中水分调控设3个水平,分别为中度水分胁迫(土壤含水率下限为55%FC)、轻度胁迫(土壤含水率下限为65%FC)和充分供水(土壤含水率下限为75%FC),菌肥添加设置为不添加(0 g)、少量添加(75 g)和多量添加(150 g)3个水平,共9个水菌调控处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提高葡萄果实膨大期的新梢长度;而中度水分胁迫下,多量菌肥处理抑制果实膨大期新梢茎粗的生长,少量菌肥添加则促进果实膨大期葡萄果粒纵、横茎生长。(2)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能够提高整个生育期葡萄叶片丙二醛(MDA)含量,促进果实膨大期的叶绿素(SPAD)合成;少量菌肥添加水平下,轻度和中度水分胁迫抑制叶绿素a与总叶绿素的合成。(3)少量菌肥添加下,轻度水分胁迫处理葡萄产量达到最大值46505.56kg/hm2,较充分供水提高产量56.34%,充分供水水平下,多量添加菌肥处理产量也相对较高,达到43661.11 kg/hm2,较不添加菌肥提高42.48%。全生育期充分供水无菌肥处理总耗水量最高为5135.44 m3/hm2;水菌互作条件下,中度水分胁迫多量菌肥添加和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处理水分生产效率相对较高,依次为11.30 kg/m3、11.17 kg/m3;充分供水条件下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显着低于中度和轻度两个水分胁迫处理。(4)中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能够提高着色成熟期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充分供水各菌肥处理降低果实p H值;轻度水分胁迫多肥处理提高维生素C含量;中度水分胁迫多量菌肥与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均能提高着色成熟期花青素含量。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处理提高整个生育期总糖与葡萄糖含量,轻度水分胁迫下各菌肥添加均能够促进果糖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轻度与中度水分胁迫均抑制蔗糖合成酶(SS)活性;中度亏水少肥促进果实膨大期酸性转化酶(AI)活性,但随胁迫时间的增加,同一菌肥添加条件下中度亏水抑制AI活性;中度水分胁迫下,少量菌肥处理能促进果实全生育期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而多量菌肥处理促进中性转化酶(NI)活性。并且通过隶属函数对果实品质分析得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处理综合指标评价系数最高。(5)轻度水分胁迫下,少量菌肥添加能够提高果实膨大期葡萄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多量菌肥处理提高萌芽期和着色成熟期土壤脲酶活性;中度水分胁迫下,少肥处理较无肥处理提高萌芽期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且无菌肥处理降低果实膨大期脲酶活性。(6)水菌调控下各生育期土壤全磷及全氮含量无显着性变化,但充分供水多量菌肥处理能提高有机质、有机碳、和水溶性碳含量;轻度水分胁迫多量菌肥处理促进果实膨大期速效磷与微生物熵(SMQ)含量,中度水分胁迫少肥处理降低新梢期铵态氮含量,但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持续轻度与中度亏水也会抑制果实膨大期硝态氮含量,且中度亏水多量菌肥添加抑制葡萄新梢期速效磷积累。(7)不同水分胁迫均会抑制非酸解态氮含量的汇聚,而轻度水分胁迫下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基糖态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未知态氮占全氮百分比最大,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硝态氮、铵态氮是影响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综合分析得全生育期轻度水分胁迫为当地设施延迟栽培葡萄最佳的水分调控处理,即土壤水分达到田间持水率的65%~80%,灌水定额为270 m3/hm2可达到节水和改善设施农田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效果;水菌互作条件下,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能够优化果实品质,并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环境。
许灿[2](2020)在《高氮复合肥对荔枝叶片碳代谢及矿质营养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荔枝园存在施肥结构不合理,肥料类型单一,施肥方法陈旧,施肥不科学等问题。因此为了探索荔枝的需肥规律,本研究通过对营养生长期荔枝施肥(施肥量CK:0 g/株,T1:5 g/株,T2:10 g/株,T3:15 g/株,T4:20 g/株,T5:25 g/株)处理,分析了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叶片生理变化情况,主要结果如下:(1)在最适宜的施肥量下(20 g/株)叶片N元素含量于施肥4 d后得到显着提高,肥效58 d;叶片P元素营养水平于施肥6 d后显着提高,肥效可持续50 d以上;叶片K元素营养水平于施肥2 d后显着提高,肥效可持续52 d以上;叶片Mg元素营养水平于施肥4 d后显着提高,肥效可持续44 d以上;叶片Zn元素营养水平于施肥2 d后显着提高,肥效可持续24 d以上;叶片Fe元素营养水平于施肥2 d后显着提高,肥效可持续66 d以上;叶片B元素营养水平于施肥后4 d显着提高,肥效44 d以上。(2)处理组之间在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丙酮酸激酶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最大值及高水平保持时间等方面表现为T5>T4>T3>T2>T1,但T5处理组在施肥后表现出少数叶片叶尖黄化,并沿叶缘方向出现黄斑失绿的现象,由此推测施肥25 g/株接近B元素的中毒区间。(3)施肥处理对叶绿素a含量表现为:施肥4 d后荔枝叶片中叶绿素a含量开始显着提升,T4、T5处理组差异不大,10 d左右叶绿素a含量达到高水平区间,14-16d为最高含量,44 d后叶绿素a含量衰减至与CK无异。叶绿素b含量表现为:施肥2 d后荔枝叶片中叶绿素b含量开始显着提升,T4、T5处理组差异不大,8 d左右叶绿素b含量到达到高水平区间,12-14 d为最高值,26-28 d叶绿素b含量衰减至与CK无异。(4)施肥处理对糖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表现为:可溶性糖含量于施肥4 d后荔枝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开始显着提升,第16-18 d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缓慢衰减,T4、T5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同期其他处理组,54 d后衰减至与CK相当。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出较强的波动性,施肥8 d以后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开始显着提高;T3、T4、T5三个处理组之间差异性不大,但是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及CK,第16 d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波动性衰减,70 d后于衰减至与CK同一水平。(5)施肥处理对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为:施肥第6 d后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开始显着提高,16-18 d活性达到最大值,T4最大值57.94 mg﹒h-1﹒g-1FW、T5最大值58.68 mg﹒h-1﹒g-1FW,最久74 d活性衰减至CK水平。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荔枝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与叶片中Zn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N、P、K、Mg、Fe、B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6)施肥处理对丙酮酸激酶活性的影响为:施肥第14 d后T2、T3、T4、T5四个处理组叶片中丙酮酸激酶活性开始有显着提升,但是T1处理在第18 d才开始有所提升。其活性其一直处于起伏波动的状态,20-26 d活性达到最大值,T4处理组在第22 d达到最大值3.97 mg﹒h-1﹒g-1FW,14-30 d活性处于中高水平区间,与同期T3活力相当,施肥58 d后其活力降至与CK相差不大。T5处理组叶片中丙酮酸激酶活性在第22 d到达活性最高值4.09 mg﹒h-1﹒g-1FW,16-28 d处于在高活性水平的状态上下起伏,28 d后活性开始降低,接下来的18 d小范围波动,第76 d活性降低至CK同一水平。荔枝叶片丙酮酸激酶活性与叶片N、P、Mg元素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7)施肥处理对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为:处理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得到了十分明显的提升,CK组硝酸还原酶活性一直处于低活性水平,在试验期间内波动幅度很小。施肥第8 d后所有处理组合叶片中硝酸还原酶大幅度提升,16-20 d活性达到最大值。T3最大值61.48μg NO2-﹒h-1﹒g-1FW T4最大值61.54μg NO2-﹒h-1﹒g-1FW、T5最大值61.77μg NO2-﹒h-1﹒g-1FW三个处理组差异性不大。达到最大值后活性开始衰减,T5于第76 d活性衰减至CK水平。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荔枝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与Zn、Fe、B相关性不大,与N、P、K、Mg、Fe、B元素呈极显着正相关;表现为施肥后第8 d活性显着升高。最后根据营养生长期荔枝叶片碳氮代谢和营养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情况拟考虑如下方案以供施肥参考:(1)对于未进行叶片诊断或经叶片诊断后缺素现象不明显的荔枝树体,我们宜施以相对安全的肥料剂量,薄肥勤施。施肥量以每次每株10-15 g(成分参考本试验用肥)为宜,追肥于24 d后进行。(2)针对经过叶片诊断发现植株N含量不足为主要缺素原因的荔枝树体,建议施用15 g/株肥料,其后60 d追肥。(3)针对经过叶片诊断发现植株P含量不足为主要缺素原因的荔枝树体,建议施用10 g/株肥料,其后26 d追肥。(4)针对经过叶片诊断发现植株K含量不足为主要缺素原因的荔枝树体,建议施用20-25 g/株肥料,其后50 d追肥。(5)针对经过叶片诊断发现植株Mg含量不足为主要缺素原因的荔枝树体,建议施用20 g/株肥料,46 d后追肥。(6)针对经过叶片诊断发现植株Zn含量不足为主要缺素原因的荔枝树体,建议施用20 g/株肥料,其后24 d追肥。(7)针对经过叶片诊断发现植株Fe含量不足为主要缺素原因的荔枝树体,建议施用20 g/株肥料,其后24 d追肥。(8)针对经过叶片诊断发现植株B含量不足为主要缺素原因的荔枝树体,建议施用20 g/株肥料,超过25 g/株极易引起荔枝树体硼中毒(2年苗龄)。其后22 d追肥。
周晨莉[3](2020)在《调亏灌溉对绿洲膜下滴灌菘蓝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2019年在河西绿洲冷凉灌区民乐县益民灌溉试验站进行了菘蓝膜下滴灌调亏大田试验,研究了各生育期不同水分调亏处理对菘蓝生长动态、光合特性、耗水特征、土壤温度变化、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根据菘蓝各生育阶段的需水特性,分别设轻度(65%75%的田间持水量)、中度(55%65%的田间持水量)和重度(45%55%的田间持水量)水分调亏,在苗期充分供水条件下,以全生育期充分供水(75%85%的田间持水量)为对照(CK),在营养生长期进行轻度(WT1)、中度(WT2)和重度(WT3)水分调亏,在肉质根生长期进行轻度(WT4)和中度(WT5)水分调亏,在肉质根成熟期进行轻度水分调亏(WT6),测定分析了水分调亏菘蓝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光合生理指标、耗水规律和浅层土壤温度的变化、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品质。结果表明:(1)在营养生长期和肉质根生长期对菘蓝进行中度和重度水分调亏、成熟期进行轻度水分调亏均会显着降低其株高、主根长、主根直径和叶面积指数(P<0.05),而营养生长期和肉质根生长期对菘蓝进行轻度调亏其株高、主根长、主根直径和叶面积指数与对照处理间无显着差异(P>0.05)。营养生长期以及肉质根生长期进行中度和重度水分调亏会降低菘蓝干物质积累量,降幅为3.11%15.67%,而轻度水分调亏则不会显着影响其干物质积累量。(2)营养生长期轻度水分调亏不会造成菘蓝叶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显着降低,而中度(WT2)和重度(WT3)水分调亏则会显着降低菘蓝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降幅分别为13.87%、18.80%、15.94%和22.08%、46.28%、38.40%,且降幅随水分调亏程度的加重而增大,水分调亏后复水表现出一定的复水补偿效应;中度和重度水分调亏有利于提高菘蓝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营养生长期WT3光合势、作物生长率、净同化率和比叶面积较对照CK分别显着降低(P<0.05)30.00%、42.74%、21.26%和10.90%,比叶重较对照CK显着提高12.41%。(3)膜下滴灌调亏菘蓝全生育期耗水量受水分调亏时期和调亏程度的影响,全生育期对照CK总耗水量最大,为393.85mm,其他各处理总耗水量较对照CK均显着降低(P<0.05),降幅为5.12%10.78%。菘蓝各生育阶段耗水量、日耗水强度和耗水模数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小到大依次为:苗期<肉质根成熟期<营养生长期和肉质根生长期;轻度水分调亏不会显着降低菘蓝日耗水强度和耗水模数,中度和重度水分调亏会严重降低菘蓝日耗水强度和耗水模数。(4)覆膜可明显提高菘蓝生育前期浅层土壤温度,具有一定的增温效应;土壤温度日变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全生育期内5cm和10cm土壤温度最高,温度波动最大,温度变幅为24.6℃和22.3℃,20cm和25cm土壤温度最低,温度变化比较缓慢;土壤水分增加具有保温效应,且水分调亏程度越重,土壤温度变化越剧烈。(5)WT1和WT4处理的经济产量与对照CK无显着差异,其值分别为8554.18 kg/hm2和8398.70 kg/hm2,其他各处理均导致菘蓝经济产量降低,降幅为6.89%18.33%,WT4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比对照CK提高7.91%和7.39%。(6)WT1处理靛蓝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分别为6.83 mg/kg和69.01mg/g,较对照CK分别显着提高4.76%和3.34%(P<0.05);WT4处理靛玉红、(R,S)-告依春、多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对照CK分别显着提高1.32%、5.22%、2.57%和3.07%,其余各水分调亏均会降低靛玉红、(R,S)-告依春、多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幅分别为0.77%10.87%、2.47%11.65%、1.53%10.88%和6.93%23.29%。(7)菘蓝产量、总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与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均可用二次抛物线来表示,回归方程分别为:y=-252.54x2+9490.4x-80547(R2=0.8779),y=-236.46x2+9302.6x-78405(R2=0.846),y=-1.3649x2+48.443x-407.4(R2=0.7679),y=-2.0124x2+70.589x-569.91(R2=0.4521);菘蓝产量、总生物量与全生育期总耗水量间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0.692x2+544.57x-98975(R2=0.3523),y=-0.5842x2+480.47x-86071(R2=0.3547);各品质指标与全生育期总耗水量间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随耗水量增大,菘蓝品质指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8)菘蓝Blank和Jensen两种阶段水分生产函数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2和0.964,二者均能较好的反映菘蓝产量与水分消耗量间的函数关系。肉质根生长期水分敏感指数最高,分别为1.541和1.764,是菘蓝的需水临界期,为获得较高的菘蓝产量,此生育期应保证充足的土壤水分。因此,在营养生长期-肉质根生长期施加连续轻度水分调亏、其他生育期充分供水是实现河西绿洲冷凉灌区菘蓝节水高产高效灌溉制度。
刘竞择[4](2020)在《水分胁迫对赤霞珠葡萄不同叶龄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水分胁迫对赤霞珠葡萄不同叶龄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本试验以3a生赤霞珠葡萄为试验材料,以黎明前叶片水势反映胁迫程度设置对照、中度和重度3个水分处理,研究赤霞珠葡萄新梢基部(叶1:4月20日展叶)、下部(叶2:4月30日展叶)、中部(叶3:5月10日展叶)、中上部(叶4:5月20日展叶)、上部(叶5:5月30日展叶)叶片随叶龄的增大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及水分胁迫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赤霞珠各部位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随叶龄的增大,呈“单峰”曲线变化,叶1~5在叶龄90d、80d、70d、60d、50d的Pn达峰值,且叶1在叶龄135d时Pn已接近0。聚类分析表明叶3(70d)、叶4(45~60d)、叶5(50d)的Pn处于较高水平;叶1(105~135d)、叶2(110~125d)的Pn处于较低水平,其它叶龄叶片的Pn处于中等水平。水分胁迫下赤霞珠叶片饱和亏缺逐渐增加,光合参数不同程度降低,且叶1、5降低幅度最大,重度胁迫严显着降低了叶3、4、5的叶面积。2.随叶龄的增大,叶1~4的SPAD值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叶5则呈依次增加趋势;叶1~5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量子产额(Yield)、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迅速升高后逐渐下降,在叶龄为90d、65~95d、70~85d、60~75d、50~65d期间值最大。水分胁迫提高了叶片的NPQ值,降低了Fv/Fm、Yield、ETR和qP,重度胁迫下叶1、5降低幅度最大,但中度胁迫下,叶3在叶龄115d时Fv/Fm、Yield、ETR分别增加了 2.30%、22.20%、23.26%。3.随叶龄的增大,叶1~5的Rubisco和FBPase活性逐渐升高,在叶龄90d、80d、70d、60d、65~50d期间活性最大;叶1、2的叶绿素a和b、总叶绿素含量在叶龄75d、65d后即开始下降。水分胁迫导致光合酶活性不同程度下降,中度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而重度胁迫显着降低;叶片SOD、POD、CAT活性不同程度增加,而叶1~5在叶龄为105~120d、95~110d、100d、90d、65~80d期间POD的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类胡萝卜素含量除叶1外均有增加,中度胁迫增加了叶1~4的叶绿素含量,而重度胁下叶绿素含量均显着降低。4.随叶龄的增大,叶1~2在叶龄105d、95d后蔗糖含量开始下降,叶3~5的蔗糖含量依次增加;叶1~5叶龄为105d、110d、85d、90d、80d时淀粉含量达最大。水分胁迫下叶片的淀粉含量逐渐降低,还原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逐渐增加;中度胁迫下叶1~5在叶龄75d、95d、100d、90d、35 和 80d 时蔗糖含量分别增加了 26.43%、1.74%、34.72%、0.16%、35.19%和2.23%,重度胁迫则显着降低。水分胁迫下各部位叶片SPS活性下降,SS、AI和NI的活性增加,但叶1在叶龄105~120d时SS和NI活性低于对照。综上,赤霞珠葡萄展叶后,随叶龄增大光合功能迅速增强,不同部位叶片存在差异,表现为中上部位叶片光合能力相对较强;中度水分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赤霞珠叶片的光合同化效率,而重度胁迫不仅降低叶片的光合效率,还加速了新梢基部节位叶片的衰老,并阻碍上部节位片的正常生长发育。
刘溢健[5](2020)在《小麦灌浆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同化物转运积累及籽粒灌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干旱和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水分亏缺是小麦产量受到限制的主要因素之一。小麦产量的形成可以看作是植株体内同化物在源-库-流转运和累积的结果。小麦产量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花后光合同化产物通过长距离运输到达籽粒进行灌浆,但是花前叶片(源)中蔗糖、淀粉和茎鞘中储存性的果聚糖也是小麦籽粒灌浆的主要同化物之一,尤其对对旱区小麦产量形成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遗传育种、栽培管理等措施可使产量大幅提高,但是弱势粒的灌浆不充分仍是产量形成的重要限制性因素。适度干旱被认为可以促进同化物的转运,产生补偿效应,进而提高产量,但是适度干旱胁迫对同化物转运积累及其对强弱势粒灌浆的影响和产量的关系并不完全清楚。本研究从作物产量形成的源-库-流角度来探索不同干旱胁迫对小麦同化物代谢的过程及同化物向强弱势粒转运的影响,来明确干旱对产量的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本试验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室外防雨大棚下进行盆栽种植。试验以小麦品种长旱58为研究材料,从小麦开花后的第10 d起开始进行不同程度干旱处理,设置了正常水分水平(WW)、轻度干旱胁迫(MD)及重度干旱胁迫(SD)三个水分处理,旨在研究适度干旱胁迫对同化物转运的影响及其与弱势粒灌浆的关系,为节水生产,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在源端,小麦旗叶在灌浆期轻度干旱胁迫能维持叶片良好的水分状况和气孔开度,稳定电子传递效率,维持较高的光合能力,在生理层面提高了叶片中蔗糖-淀粉合成酶的活性,从而使叶片的同化物合成能力增强。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相对于正常水分水平提高了5.40%~11.29%。茎鞘在灌浆期轻度干旱胁迫增强茎鞘中果聚糖水解酶的活性,加强了茎鞘同化物向库(籽粒)的转运,使茎鞘(源)同化物的转运率增加,茎鞘干物质相对于正常水分水平降低了5.40%~15.06%。而重度干旱胁迫条件下,旗叶光合特征参数、蔗糖-淀粉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和茎鞘干物质的量相对于正常水分水平均显着降低。其中,在花第35天,旗叶光合速率(Pn)相对于正常水分水平降低了65.19%。2.在库端,小麦灌浆期轻度干旱胁迫增加库(籽粒)中蔗糖-淀粉合酶的活性,加速库(籽粒)的灌浆,促进弱势粒灌浆,使得源(叶片)合成的光合同化物不断转运至库(籽粒),以淀粉的形式在库(籽粒)中积累,从而提高了小麦籽粒质量,增加了小麦的产量。其中,弱势粒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相对于正常水分水平分别增加了7.47%~9.61%和0.43%~9.54%。而重度干旱胁迫条件下,籽粒质量、籽粒蔗糖-淀粉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相对于正常水分水平均显着降低。其中,弱势粒淀粉含量相对于正常水分水平降低了14.03%~17.91%。综上,小麦灌浆期轻度干旱胁迫增强了源(叶片)蔗糖-淀粉合成酶的活性,使源的同化物合成能力维持较高水平。改善了茎鞘(源)对同化物的动员,提高了流的运输能力,加快源(叶片)中的同化物向库(籽粒)转运,提高库(籽粒)中淀粉合酶的活性,从而促进同化物在库中的积累。通过促进弱势粒的灌浆,增加了籽粒重量,从而使得产量得到提高,表现出一定的补偿效应。此外,轻度干旱胁迫,小麦叶片气孔关闭,蒸腾速率降低,水分的耗散减少,从而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节水效益。而重度干旱胁迫严重抑制了源(叶片)的合成能力,使得茎鞘(源)中积累的同化物转运不畅,限制籽粒灌浆,从而使得产量降低。
段娜[6](2019)在《白刺对氮添加和干旱胁迫的生长生理响应及转录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水分对荒漠地区的限制作用越发显着,植被恢复越发困难,而伴随近年来全球氮沉降速率的加剧,养分含量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将日益显着,因此,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言,研究植物对养分含量和干旱胁迫的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荒漠地区常见建群种和固沙树种,具有超强耐旱、耐盐碱的特征。目前对唐古特白刺的繁殖、光合特性等方面的阐明已经明确,然而在氮素增加和干旱加剧的条件下,白刺生长和内源激素含量等生理特征的变化机制尚不明确,由于遗传信息研究的缺乏,白刺对氮添加和干旱胁迫应答的分子机理有待研究。本研究设置不同氮添加和干旱胁迫试验,寻找白刺生长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响应规律,并对其叶片进行转录组学比较分析,探索白刺对氮添加和干旱胁迫应答的分子机理。为揭示沙旱生植物生长调控机制和培育抗逆新品种提供基础,也为荒漠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白刺株高、叶片长、宽、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根生物量、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和植株整体生物量在氮添加浓度为36 mmol·L-1时均达到最佳生长状态;在60%-80%的土壤含水量下,叶片宽、比叶面积和、干物质含量、株高、结节长和叶片数、根生物量、枝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达到最大值,60%-80%的土壤含水量成为适合白刺生长的最佳水分生态位;氮添加与干旱胁迫对白刺根系生长具有显着的正交互效应。2.正常供水情况下,IAA、ABA、GA和SA含量随氮添加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氮添加浓度为36 mmol L1时,ABA、SA和JA明显升高且达到最大值;干旱胁迫条件下,氮添加使IAA、ABA、GA含量显着增加,SA和JA显着降低;氮添加和干旱胁迫对白刺内源ABA、GA、SA、JA含量均存在·定的正交互作用。3.本研究首次运用RNA-seq技术对唐古特白刺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89.67G数据,do novo组装后得到332420条transcripts和276423条Unigene。不同氮添加样品中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EGs)数量分别为:NOvsN6有4052个DEGs,其中包含1482个上调基因,2570个下调基因;NOvsN36有6181个DEGs,其中包含1687个上调基因,4494个下调基因;NOvsN60有3937个DEGs,其中包含2042个上调基因,1895个下调基因。干旱胁迫下差异基因数量为10229个,其中上调基因数4767个,下调基因数5462个,差异基因主要与亚铁血红素结合、过氧物酶、水解酶、氧化还原酶、脱氢酶等相关。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0个基因的表达结果与高通量测序中结果一致。4.对 NOvsN6、NOvsN36、NOvsN60 进行 G0 功能富集发现,分别有2412、4078、2482个DEGs被GO注释,显着富集的GO term主要与几丁质酶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水解酶活性、细胞壁大分子代谢、氨基酸合成与代谢、有机氮化合物代谢过程、激素代谢、叶绿素代谢等相关;NOvsN6、NOvsN36、NOvsN60分别有1101、2222、1234个DEGs注释到KEGG数据库中113、121、114个分类代谢途径中,显着富集的代谢途径主要涉及花青素生物合成、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卟啉和叶绿素代谢、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光合作用-天线蛋白、谷胱甘肽代谢、脂肪酸降解、氨基酸代谢等过程。干旱胁迫下有3849个DEGs被GO注释,显着富集的GO term主要与纤维素合成与代谢、几丁质分解代谢、氨基糖分解代谢、对水分的应答等相关;有3047个DEGs注释到KEGG数据库中119个分类代谢途径,显着富集的通路主要涉及核糖体、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内质网蛋白加工、卟啉和叶绿素代谢、剪接体、氨基酸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新陈代谢、花青素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光合作用-天线蛋白等过程。5.白刺叶片卟啉和叶绿素代谢参与了应答氮添加和干旱胁迫的分子调控;氮代谢途径中NR、GS、NADH-GOGAT和Fd-GOGAT基因表达均发生变化,通过互相协作参与了应对干旱胁迫的正调控;干旱胁迫下激素CTK、ABA、ET和BR信号转导被激活,IAA、GA、SA和JA信号转导被抑制;干旱胁迫下发现属于58个转录因子家族的496个编码转录因子的基因,其中包括204个上调基因,292个下调基因。揭示了干旱胁迫下白刺信号转导机理及其在白刺抗旱中的重要作用。
潘斌[7](2019)在《干旱胁迫对温州蜜柑水分吸收分配及果实品质形成的影响》文中指出我国柑橘经济栽培区域主要集中在北纬20°~33°N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7~10月季节性干旱严重,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以及柑橘多栽培于丘陵、山地,果园灌溉条件匮乏及灌溉设备不完善,季节性干旱十分突出。该干旱胁迫时间通常发生在柑橘果实膨大期,不仅影响柑橘产量而且对果实品质尤其是柠檬酸的积累影响较大。本研究在温州蜜柑果实膨大期以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为处理,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究干旱胁迫后水分在柑橘树体内吸收运转及分配规律,以及在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水平开展研究,研究两者对柑橘果实柠檬酸代谢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本研究拟揭示干旱胁迫与柑橘树体水分吸收、柑橘果实柠檬酸代谢的关系,进而为调控柑橘果实品质形成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灌溉氘水后,柑橘根系迅速吸收水分并向上运输,但不同程度土壤水分条件下水分在柑橘体内运输转移规律表现不一。灌溉氘水2 h后,对照组柑橘根部氘水丰度(δD)达最高,随后逐渐递减;土壤相对含水量10%处理(RWC10%)下柑橘根系在4 h达最高;RWC30%处理在8 h达最高。对照组地上部位主茎、多年生枝、一年生枝、叶片器官内δD呈逐渐稳步上升,在48 h达最高。干旱胁迫下主茎、多年生枝、一年生枝条在24 h达最高,而叶片在48 h达最高。各处理柑橘果实在灌水后8 h,果内δD无明显变化,灌水24 h后迅速升高,48 hδD达最高。2.干旱胁迫明显增强柑橘根系对水分吸收能力。柑橘植株受干旱胁迫越强,根系的吸水能力越强,水分吸收量越多,各器官内δD值越高。对照组根系、主茎、多年生枝、一年生枝、叶片、果实器官中δD最高值分别为1400‰、1230‰、1255‰、1307‰、684‰、8‰;RWC30%胁迫下各器官δD最高值分别为2360δ‰,1855‰、1820‰、1667‰、641‰、20.88‰;RWC10%胁迫下各器官δD最高值分别为2801‰、2527‰、1867‰、1311‰、748‰、47.89‰,柑橘各器官内δD与胁迫程度呈正相关。3.不同程度土壤水分条件下水分在柑橘各个器官的分配不同,RWC10%干旱胁迫会延缓水分向上输运。正常管理下,柑橘根系吸收的水分在满足自身生长需求的同时,可快速向上运输分配给各器官,以满足其它器官的正常生长。RWC30%干旱处理与对照趋势基本一致,灌溉氘水2 h后,地上部各器官内均含较高氘水分配比例,随时间推移,地上部各器官分配比例逐渐增加。RWC10%处理下水分向上运输受到延缓。灌溉氘水2 h后,柑橘根部分配比例为38%,显着高于对照与RWC30%处理,而地上部主茎、多年生枝、一年生枝、叶片器官内分配比例分别为2.79%、0.33%、0.04%、0.22%,显着低于同时期其它各处理,灌溉氘水后8 h,一年生枝、叶片果实内氘水比例仍低于对照,48 h地上部各器官内分配比例才显着高于其它处理。水分在植物体内的分配与干旱程度有关,较严重的干旱胁迫下,植物器官会优先供应自身的生长与发育。4.温州蜜柑果实膨大期,干旱胁迫严重抑制了果实正常生长发育。干旱胁迫开始后,果实横径、纵径、单果重显着下降,在9月5日时达最小,分别较对照降低约20%、18%、45%,且不同干旱处理组之间果实横纵径,单果重、果皮厚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即土壤相对含水量在40%以下的干旱胁迫对温州蜜柑果实外在品质的影响基本一致。5.果实膨大期干旱胁迫对果实内糖分变化不一。干旱胁迫下显着增加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随干旱胁迫程度加深,可溶性固形物增加越多。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处理下柑橘果实内蔗糖均显着低于对照,RWC40%的干旱胁迫下果实内蔗糖积累受到抑制,干旱处理组果实中果糖,葡萄糖则显着高于对照,但处理间各糖分差异不显着。即土壤含水量为40%以下的干旱胁迫会抑制蔗糖的积累,增加果糖、葡萄糖的含量。6.果实膨大期干旱胁迫显着增加果实中柠檬酸与苹果酸的含量。对照组柠檬酸在7月25日含量最高,随后呈逐渐递减趋势。处理组果实中柠檬酸则一直保持较高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表现为柠檬酸降解缓慢,9月5日时,干旱处理组之间柠檬酸含量无显着差异。干旱处理下苹果酸也显着高于对照。7.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柑橘果实中柠檬酸含量增加,柑橘果实中CitPH3、CitPH4、和CitAN1基因表达显着上调,而CitPH1和CitPH5基因未表现出明显变化。Cit PH3、CitPH4、和CitAN1基因分别是调控柠檬酸积累的WRKY、MYB、bHLH转录因子,CitPH1和CitPH5基因编码H+-ATPase,因此干旱胁迫下果实柠檬酸含量剧增可能是相关转录因子响应调控下游基因表达的结果。
周鑫[8](2019)在《涝渍胁迫对桢楠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水分是影响生态系统中生产率的首要因素,其过量(涝害)或不足(旱害)均会对植物体正常的水分生理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还会影响其分布和群落结构,乃至林木产量和产品质量。在农、林业生产中,虽然旱害存在更为广泛,但部分地区或某个特定时期,涝渍的危害性不亚于干旱甚至可能更大。因此,在土壤水分过多的地区,植物的抗涝性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试验以3 a生桢楠幼苗为研究对象,以盆栽渍水的形式,探讨不同程度涝渍胁迫(或渍水胁迫)对桢楠幼苗光合、抗性生理及生长特性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和4个梯度的渍水;在处理第50 d时,观测桢楠幼苗的形态、叶片光合生理、吸收根、运输根和叶片的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其研究结果如下:(1)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随涝渍胁迫程度的加重呈降低趋势,完全渍水分别比对照降低62.7%、50.5%和42.8%;(2)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随涝渍胁迫的加强显着降低(P<0.05),完全渍水相较于CK,分别降低99.1%、96.2%和94.7%,胞间CO2浓度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其中完全渍水比对照显着增加了101.7%(P<0.05);(3)渍水胁迫显着抑制了桢楠的高生长(P<0.05),随着渍水程度的加重,株高净生长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30.23%、76.7%、81.4%和90.7%;(4)在低光照(PAR<600μmol·m-2·s-1)或低CO2浓度(CO2浓度<600μmol·mol-1)条件下,轻度渍水对桢楠光合作用有一定促进作用;(5)除对照(CK)和完全渍水外,涝渍胁迫使得桢楠幼苗根系均产生不定根,且胁迫程度越大新生不定根越少;(6)运输根根系活力在渍水胁迫下显着降低(P<0.05),而吸收根则在大于中度渍水后才出现显着降低的趋势(P<0.05);(7)相较于吸收根,运输根表现出更强的耐涝渍能力,吸收根对于渍水环境变化表现更为敏感。渍水胁迫对桢楠幼苗的光合作用、抗性生理特性及根系生长及代谢功能均产生了显着的影响,植株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甚至死亡。因此在山区沟谷及低洼地带不宜发展,如确因需要栽植,则应采取积极的排水防涝措施。
姜磊[9](2019)在《黄腐酸对干旱胁迫下黄果柑幼苗抗旱生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是我国柑橘的主要产区之一,因其拥有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是我国晚熟柑橘的适宜栽种区。目前,石棉黄果柑产业发展良好,由于该树种特殊的生长环境(干热河谷地带)导致其灌溉需求量大,生产管理成本提高,对水的大量需求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试验以黄果柑(Citrus cultivar Huangguogan)幼苗为材料,探究不同浓度黄腐酸对干旱胁迫下黄果柑幼苗抗旱生理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浓度的黄腐酸对干旱胁迫下黄果柑幼苗生长过程中光合特性。为提高柑橘果树抗旱性、科学灌水提供理论依据,对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干旱胁迫条件下,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黄腐酸(FA)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黄果柑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提升了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并且提高了黄果柑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改善了叶片持水状况,从而缓解了黄果柑的受旱程度。(2)喷施不同浓度黄腐酸提高了黄果柑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水分瞬时利用率,且随着喷施黄腐酸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其中600 mg·L-1提高的幅度最大;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蒸腾速率和叶片气孔导度都呈下降趋势,可见植株蒸腾速率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而降低,且随着黄腐酸浓度的升高,蒸腾速率下降的幅度越大,600 mg?L-1处理达到最低值,说明喷施黄腐酸能抑制叶片单位叶面积蒸腾的水量,减缓叶片失水,气孔张开程度低,抑制光合反应的发生。随黄腐酸浓度增加,黄果柑幼苗叶片的Fo、Fm、Fv、qP、PSⅡ的Fv’/Fm’和NPQ指标都显着升高,而PSⅡ的Fo/Fv则与之相反。喷施黄腐酸阻止了叶片将更多的光能用于光化学电子传递,改善了植株在干旱条件下受到的光抑制现象,增强其抗旱性。(3)通过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的黄果柑幼苗各抗旱生理指标的贡献大小依次为:叶绿素含量、POD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Tr、Gs、CAT活性、SOD活性、Pn、WUE。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干旱胁迫下600mg·L-1黄腐酸处理后的黄果柑幼苗抗旱性最强,且对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影响最显着。
钟楚[10](2018)在《水分胁迫下水稻氮素利用及其适应机理》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水资源紧缺和气候异常导致的干旱风险增加,以及不合理施肥导致的氮肥利用效率下降是水稻生产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水稻体内氮(N)的优化配置对水稻N高效利用和水分胁迫适应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关于水分调控水稻N利用及其与水分胁迫适应之间关系的机理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籼粳杂交稻‘甬优538’、杂交粳稻‘嘉优5号’和杂交籼稻‘中浙优1号’为材料,采用水培和盆栽试验:(1)研究了水分胁迫对水稻体内N利用的影响;(2)研究了水稻叶片N分配在协调N利用效率与水分胁迫适应中的作用;(3)分析了干旱对水稻叶片N代谢的影响及其与水分胁迫适应的关系;(4)通过比较不同N水平下水分胁迫对水稻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解析了N调节水稻适应水分胁迫的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水分胁迫对高N条件下‘甬优538’植株的N利用指数(NUI)没有显着影响,而显着降低了‘中浙优1号’的NUI。根系对水分胁迫下水稻N利用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NUI与根中N分配比例呈显着正相关。基因表达和15N示踪结果表明,水分胁迫降低了‘甬优538’对N的吸收,促进了其地上部N向根中的再转移而降低了地上部N浓度。同时,水分胁迫降低了‘甬优538’根中的糖酵解,促进了根中可溶性糖和碳的积累。相反,‘中浙优1号’在水分胁迫下仍维持较高的N吸收活性,而N同化下降,根中NH4+和氨基酸积累增加,阻碍了水分胁迫下N由地上部向根中的再转移。此外,水分胁迫增加了其根系糖分解代谢,降低了生物量积累。结果说明,水分胁迫下适当降低根系N吸收和糖酵解促进水稻对体内N的高效利用。2.叶片N在光合器官中的分配比例与光合氮素利用率(PNUE)呈显着正相关,光合器官羧化系统和生物能学组分中的N分配比例是高N和水分胁迫处理下PNUE的2个主要限制因素。N在光合器官与非光合器官之间,以及光合器官各组分之间的协调分配对水稻权衡PNUE和水分胁迫适应有重要作用。低N条件下,植株通过降低捕光系统中的N分配比例,并增加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或通过减少细胞壁中的N分配比例来维持PNUE在水分胁迫下的稳定。而在高N条件下,水稻通过提高非光合器官中的N分配比例,牺牲PNUE以适应水分胁迫。3.N代谢在水稻光合作用适应水分胁迫中的作用具有多样性。水分胁迫下‘中浙优1号’NO3-的还原增加,而GDH、GOT和GPT活性受影响较小。NO3-还原与NPQ协同提高了热耗散能力,对光合作用起到保护作用。虽然‘嘉优5号’NR活性在干旱下增加,但其NO3-积累却显着增加,而GDH、GOT和GPT活性在干旱下主要表现为上升,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在轻度干旱和中度干旱下积累增加。‘嘉优5号’在干旱下NO3-和氨基酸积累增加主要起到渗透调节作用。4.与低N处理相比,高N处理缓解了水分胁迫对水稻光合速率的抑制百分率54.1%。水分胁迫下,高N处理植株光呼吸过程中的Ser代谢增强,从而提高了谷胱甘肽的合成和增强了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缓解了水分胁迫对植株的氧化胁迫伤害。高N处理使水分胁迫下GS2上调,同时AspAT和GGAT活性以及PEPC回补反应增强,增加了N同化所需碳骨架2-OG的供应,增强了光呼吸释放的NH3的再同化。高N处理还增加了水分胁迫下糖和淀粉的合成以及RuBP的再生。而低N条件下,水分胁迫促进了蛋白质水解、降低了NH3同化,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也由于谷胱甘肽合成减少而失衡,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叶绿体的正常功能。结果表明,高N水平通过协调水稻C、N代谢,保护光合作用的生物化学作用,促进水稻光合作用对水分胁迫的适应。综上所述,水稻在N利用和水分胁迫适应之间存在着平衡。适度减少根系N吸收和同化物损耗是水分胁迫下水稻维持对体内N高效利用的生理基础,而牺牲N利用效率以增强抗逆能力,是水稻适应水分胁迫的一个重要策略,维持或提高水分胁迫下水稻的N代谢水平对提高水稻对胁迫的适应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水稻N利用和抗逆调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解析水稻N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调控机理及其与抗逆之间的关系提供一定的基础,对提高水稻N利用效率、实现农田N优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水分胁迫对果树光合作用及同化代谢的影响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分胁迫对果树光合作用及同化代谢的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添加对设施栽培葡萄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
1.2.1 水分胁迫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2 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3 水分胁迫对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
1.3 微生物菌肥对作物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
1.3.1 微生物菌肥简述及作用机理 |
1.3.2 微生物菌肥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3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
1.4 水分与微生物菌肥对作物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3.1 葡萄生育期划分 |
2.3.2 主试验设计 |
2.3.3 辅试验设计 |
2.4 田间管理 |
2.4.1 施肥管理 |
2.4.2 病虫害防治 |
2.4.3 其他管理 |
2.5 测试指标及方法 |
2.5.1 葡萄生长指标的测定 |
2.5.2 葡萄叶片相关指标测定 |
2.5.3 葡萄果实品质测定 |
2.5.4 产量测定及水分利用效率 |
2.5.5 土样采集 |
2.5.6 土壤含水率 |
2.5.7 土壤理化指标和微生物生物量 |
2.5.8 土壤酶活性 |
2.5.9 土壤有机氮组分测定 |
2.6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设施栽培葡萄生理生长的影响 |
3.1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生长动态的影响 |
3.1.1 对葡萄新梢长度的影响 |
3.1.2 对葡萄新梢茎粗的影响 |
3.1.3 对葡萄纵径的影响 |
3.1.4 对葡萄横径的影响 |
3.1.5 对葡萄果形指数的影响 |
3.2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叶片SPAD值及丙二醛、叶绿素的影响 |
3.2.1 对葡萄叶片丙二醛(MDA)的影响 |
3.2.2 对葡萄叶片SPAD值的影响 |
3.2.3 对葡萄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
3.2.4 葡萄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及丙二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设施栽培葡萄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1 对设施栽培葡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1.1 对葡萄耗水强度(DWC)的影响 |
4.1.2 对葡萄耗水特征的影响 |
4.1.3 不同水菌调控处理对葡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2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设施栽培葡萄品质的影响 |
4.2.1 对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SSC)的影响 |
4.2.2 对葡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4.2.3 对葡萄果实p H值的影响 |
4.2.4 对葡萄果实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
4.2.5 对葡萄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4.3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添加对葡萄果实糖分及糖相关转化酶的影响 |
4.3.1 对葡萄果实总糖含量的影响 |
4.3.2 对葡萄果实葡萄糖含量的影响 |
4.3.3 对葡萄果实果糖含量的影响 |
4.3.4 对葡萄果实蔗糖含量的影响 |
4.3.5 对葡萄果实蔗糖合成酶(SS)含量的影响 |
4.3.6 对葡萄果实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含量的影响 |
4.3.7 对葡萄果实酸性转化酶(AI)含量的影响 |
4.3.8 对葡萄果实中性转化酶含量(NI)的影响 |
4.4 葡萄果实糖及糖转化酶相关性关系及果实品质的隶属函数分析 |
4.4.1 葡萄果实糖及糖相关转化酶相关性分析 |
4.4.2 不同水菌处理下葡萄果实品质指标隶属函数及权重分析 |
第五章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设施栽培葡萄根际土壤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
5.1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根际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
5.2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根际土壤MBC与 MBN的影响 |
5.3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根际土壤有机碳和水溶性碳的影响 |
5.4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根际土壤微生物熵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的影响 |
5.5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5.5.1 对葡萄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5.5.2 对葡萄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5.5.3 对葡萄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5.6 土壤理化指标与土壤酶间相关分析 |
5.7 水分胁迫对设施栽培葡萄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
5.7.1 水分胁迫对设施栽培葡萄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
5.7.2 水分胁迫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氮组分间相关性分析 |
5.7.3 水分胁迫对设施栽培葡萄土壤环境因子与有机氮组分之间的关系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1.1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 |
6.1.2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叶片指标的影响 |
6.1.3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6.1.4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
6.1.5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糖分及糖相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
6.1.6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
6.1.7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6.1.8 水分胁迫单因素对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
6.2 结论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资助基金 |
(2)高氮复合肥对荔枝叶片碳代谢及矿质营养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文献综述 |
1.1 荔枝概述 |
1.2 荔枝叶片营养元素诊断研究进展 |
1.3 矿质营养在果树中的生理作用 |
1.3.1 氮元素在果树中的生理作用 |
1.3.2 磷元素在果树中的生理作用 |
1.3.3 钾元素在果树中的生理作用 |
1.3.4 镁元素在果树中的生理作用 |
1.3.5 铁元素在果树中的生理作用 |
1.3.6 锌元素在果树中的生理作用 |
1.3.7 硼元素在果树中的生理作用 |
1.4 果树叶片的碳代谢 |
1.4.1 叶绿素含量与碳代谢 |
1.4.2 可溶性糖含量与碳代谢 |
1.4.3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与碳代谢 |
1.4.4 丙酮酸激酶(PK)活性与碳代谢 |
1.5 果树叶片的氮代谢 |
1.5.1 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氮代谢 |
1.5.2 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与氮代谢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样品来源 |
2.1.2 试验材料 |
2.1.2.1 试验器材 |
2.1.2.2 试验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施肥与取样 |
2.2.2 样品处理 |
2.2.3 指标测定 |
2.2.3.1 N元素的测定 |
2.2.3.2 P元素的测定 |
2.2.3.3 B元素的测定 |
2.2.3.4 K、Mg、Fe、Zn元素的测定 |
2.2.3.5 叶绿素含量测定 |
2.2.3.6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2.2.3.7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2.2.3.8 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测定 |
2.2.3.9 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的测定 |
2.2.3.10 叶片丙酮酸激酶(PK)活性的测定 |
2.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高氮复合肥对荔枝叶片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3.1.1 高氮复合肥对荔枝叶片氮元素含量的影响 |
3.1.2 施肥对荔枝叶片磷元素含量的影响 |
3.1.3 施肥对荔枝叶片钾元素含量的影响 |
3.1.4 施肥对荔枝叶片镁元素含量的影响 |
3.1.5 施肥对荔枝叶片锌元素含量的影响 |
3.1.6 施肥对荔枝叶片铁元素含量的影响 |
3.1.7 施肥对荔枝叶片硼元素含量的影响 |
3.2 高氮复合肥对荔枝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1 高氮复合肥对荔枝叶片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
3.2.2 高氮复合肥对荔枝叶片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 |
3.3 高氮复合肥对荔枝叶片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3.1 高氮复合肥对荔枝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3.2 高氮复合肥对荔枝叶片可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
3.4 高氮复合肥对荔枝叶片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4.1 高氮复合肥对荔枝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影响 |
3.4.2 高氮复合肥对荔枝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的影响 |
3.4.3 高氮复合肥对荔枝叶片丙酮酸激酶(PK)活性的影响 |
3.5 荔枝叶片矿质营养元素含量与代谢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高氮复合肥对荔枝叶片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4.1.2 高氮复合肥对荔枝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与施肥建议 |
4.1.3 高氮复合肥对荔枝叶片有机物含量的影响与施肥建议 |
4.1.4 高氮复合肥对荔枝氮代谢的影响与施肥建议 |
4.1.5 高氮复合肥对荔枝碳代谢的影响与施肥建议 |
4.2 结论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3)调亏灌溉对绿洲膜下滴灌菘蓝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调亏灌溉研究进展 |
1.2.2 调亏灌溉的节水机理 |
1.2.3 调亏灌溉的增产机理 |
1.2.4 调亏灌溉在作物栽培中的应用 |
1.3 菘蓝调亏灌溉研究进展 |
1.3.1 调亏灌溉对菘蓝生长动态指标的影响 |
1.3.2 调亏灌溉对菘蓝光合特性的影响 |
1.3.3 调亏灌溉对菘蓝耗水特征的影响 |
1.3.4 调亏灌溉对菘蓝水生产力的影响 |
1.3.5 调亏灌溉对菘蓝品质的影响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1 土壤容重 |
2.4.2 地温 |
2.4.3 气象资料 |
2.4.4 生长指标 |
2.4.5 光合生理生态指标 |
2.4.6 干物质 |
2.4.7 土壤含水量 |
2.4.8 菘蓝耗水量 |
2.4.9 产量和经济系数 |
2.4.10 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 |
2.4.11 菘蓝品质 |
2.5 田间管理 |
2.5.1 土地平整和播种 |
2.5.2 覆土压膜、间苗、定苗、补苗及杂草去除 |
2.5.3 病虫害防治 |
2.5.4 适时收获 |
2.6 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
第三章 调亏灌溉对膜下滴灌菘蓝生长动态的影响 |
3.1 调亏灌溉菘蓝株高的影响 |
3.2 调亏灌溉菘蓝主根长和主根直径的影响 |
3.3 调亏灌溉对菘蓝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4 调亏灌溉对菘蓝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的影响 |
3.4.1 调亏灌溉对菘蓝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4.2 调亏灌溉对菘蓝干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 |
3.4.3 调亏灌溉对菘蓝根冠比的影响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调亏灌溉对膜下滴灌菘蓝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 调亏灌溉对膜下滴灌菘蓝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1 调亏灌溉对菘蓝叶片和根系含水率的影响 |
4.1.2 调亏灌溉对菘蓝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4.1.3 调亏灌溉对菘蓝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4.1.4 调亏灌溉对菘蓝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4.1.5 调亏灌溉对菘蓝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2 调亏灌溉对膜下滴灌菘蓝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
4.2.1 调亏灌溉对菘蓝光合势的影响 |
4.2.2 调亏灌溉对菘蓝作物生长率的影响 |
4.2.3 调亏灌溉对菘蓝净同化率的影响 |
4.2.4 调亏灌溉对菘蓝比叶重的影响 |
4.2.5 调亏灌溉对菘蓝比叶面积的影响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调亏灌溉对膜下滴灌菘蓝耗水特征及土壤温度的影响 |
5.1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
5.2 耗水特征 |
5.2.1 各生育阶段耗水量 |
5.2.2 全生育期耗水量 |
5.2.3 各生育阶段耗水强度 |
5.2.4 各生育阶段耗水模数 |
5.3 菘蓝全生育期土壤温度变化 |
5.3.1 全生育期土壤温度变化 |
5.3.2 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温度日变化 |
5.3.3 不同生育期不同水分调亏处理土壤温度日变化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调亏灌溉对膜下滴灌菘蓝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6.1 调亏灌溉对菘蓝产量、总生物量和经济系数的影响 |
6.1.1 调亏灌溉对菘蓝产量的影响 |
6.1.2 调亏灌溉对菘蓝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6.1.3 调亏灌溉对菘蓝总生物量及经济系数的影响 |
6.2 调亏灌溉对菘蓝水分利用的影响 |
6.2.1 调亏灌溉对菘蓝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
6.2.2 调亏灌溉对菘蓝耗水量和灌水量的影响 |
6.2.3 调亏灌溉对菘蓝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调亏灌溉对膜下滴灌菘蓝品质的影响 |
7.1 调亏灌溉对菘蓝靛蓝含量的影响 |
7.2 调亏灌溉对菘蓝靛玉红含量的影响 |
7.3 调亏灌溉对菘蓝(R,S)-告依春含量的影响 |
7.4 调亏灌溉对菘蓝多糖含量的影响 |
7.5 调亏灌溉对菘蓝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7.6 小结与讨论 |
第八章 菘蓝水分生产函数 |
8.1 菘蓝水生产力和品质指标与土壤含水量及耗水量的关系 |
8.1.1 菘蓝产量和全生育期平均土壤含水量间的关系 |
8.1.2 菘蓝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与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间的关系 |
8.1.3 菘蓝产量和总生物量与全生育期总耗水量间的关系 |
8.1.4 菘蓝品质与全生育期总耗水量间的关系 |
8.2 菘蓝经济效益 |
8.3 菘蓝阶段水分生产函数 |
8.3.1 菘蓝Blank水分生产函数模型的求解 |
8.3.2 菘蓝Jensen水分生产函数模型的求解 |
8.4 小结与讨论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项目资助 |
(4)水分胁迫对赤霞珠葡萄不同叶龄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果树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
2.2 不同叶龄、叶位对果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
2.3 水分胁迫对果树光合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2.4 试验研究目的意义 |
2.5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点 |
3.2 试验设计 |
3.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5 数据处理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0 水分胁迫对赤霞珠葡萄水分状况和生态因子的影响 |
4.1 水分胁迫对赤霞珠葡萄不同叶龄叶片光合参数和SPAD值的影响 |
4.2 水分胁迫对赤霞珠葡萄不同叶龄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4.3 水分胁迫对赤霞珠葡萄不同叶龄叶片光合关键酶活性和光合色素的影响 |
4.4 水分胁迫对赤霞珠葡萄不同叶龄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4.5 水分胁迫对赤霞珠葡萄不同叶龄叶片糖含量的影响 |
4.6 水分胁迫对赤霞珠葡萄不同叶龄叶片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4.7 赤霞珠葡萄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产物及相关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水分胁迫对赤霞珠葡萄水分状况与不同叶龄叶片叶面积的影响 |
5.2 水分胁迫对赤霞珠葡萄不同叶龄叶片光合参数与SPAD值的影响 |
5.3 水分胁迫对赤霞珠葡萄不同叶龄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5.4 水分胁迫对赤霞珠葡萄不同叶龄叶片光合关键酶活性和光合色素的影响 |
5.5 水分胁迫对赤霞珠葡萄不同叶龄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5.6 水分胁迫对赤霞珠葡萄不同叶龄叶片糖含量及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小麦灌浆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同化物转运积累及籽粒灌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干旱胁迫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
1.2 作物产量形成的源-库-流理论 |
1.3 同化物的调控途径 |
1.3.1 同化物转运及卸载的生理基础及意义 |
1.3.2 同化物的调控途径 |
1.4 适度干旱胁迫理论的提出 |
1.5 小麦籽粒灌浆差异的研究进展 |
1.5.1 强、弱势粒灌浆差异特征 |
1.5.2 强、弱势粒灌浆差异的形态学分析 |
1.5.3 强、弱势粒灌浆差异的生理研究 |
1.5.4 小麦强、弱势粒灌浆差异的分子机理研究 |
1.5.5 适度干旱胁迫对小麦籽粒弱势粒灌浆的影响 |
1.6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6.1 研究的意义 |
1.6.2 研究目的 |
1.6.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小麦灌浆期不同干旱胁迫对叶片光合特性及同化物代谢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3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旗叶相对含水量和叶水势的影响 |
2.3.2 不同干旱胁迫对旗叶光合参数、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3 不同干旱胁迫对旗叶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
2.3.4 不同干旱胁迫对旗叶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
2.3.5 不同干旱胁迫对旗叶蔗糖焦磷酸合酶和淀粉合成酶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小麦灌浆期不同干旱胁迫对茎鞘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设计 |
3.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2.3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干旱胁迫对茎鞘干物质的影响 |
3.3.2 不同干旱胁迫对茎鞘碳水化合物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四章 小麦灌浆期不同干旱胁迫对强、弱势粒灌浆速率及产量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设计 |
4.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2.3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干旱胁迫对籽粒强、弱势粒碳水化合物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4.3.2 不同干旱胁迫对强、弱势粒灌浆参数的影响 |
4.3.3 不同干旱胁迫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要素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白刺对氮添加和干旱胁迫的生长生理响应及转录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氮沉降对植物的影响 |
1.2.2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2.3 干旱区植物转录组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氮添加和干旱胁迫对白刺生长特征的调控效应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2 测定指标和方法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氮添加对白刺叶片特征的影响 |
2.2.2 氮添加对白刺形态特征的影响 |
2.2.3 氮添加对白刺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2.2.4 干旱对白刺叶片特征的影响 |
2.2.5 干旱对白刺形态特征的影响 |
2.2.6 干旱对白刺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2.2.7 水氮互作对白刺根系形态的影响 |
2.2.8 生物量与各指标间相关分析 |
2.3 讨论 |
2.3.1 氮素对白刺生长特性的影响 |
2.3.2 干旱对白刺生长特性的影响 |
2.3.3 水氮互作对白刺根系生长的影响 |
3 氮添加和干旱胁迫对白刺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1.2 测定指标和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白刺内源IAA含量变化 |
3.2.2 白刺内源ABA含量变化 |
3.2.3 白刺内源GA含量变化 |
3.2.4 白刺内源SA含量变化 |
3.2.5 白刺内源JA含量变化 |
3.2.6 白刺内源IAA/ABA、GA/ABA变化 |
3.3 讨论 |
4 氮添加处理下白刺叶片转录组分析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植物材料培育和氮素处理 |
4.1.2 白刺叶片总RNA提取及检测 |
4.1.3 cDNA文库构建和RNA测序 |
4.1.4 转录本拼接 |
4.1.5 基因功能注释 |
4.1.6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4.1.7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1.8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
4.1.9 qRT-PCR对RNA-Seq数据的验证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白刺叶片总RNA质量检测 |
4.2.2 RNA-Seq测序数据分析 |
4.2.3 转录本拼接结果 |
4.2.4 基因功能注释 |
4.2.5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4.2.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2.7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4.2.8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
4.2.9 卟啉和叶绿素代谢反应 |
4.2.10 白刺内源激素信号转导反应 |
4.2.11 转录组数据验证 |
4.3 讨论 |
4.3.1 白刺响应氮添加转录组比较分析 |
4.3.2 白刺叶绿素代谢对氮添加的响应 |
4.3.3 白刺激素信号转导对氮添加的响应 |
5 干旱胁迫条件下白刺叶片转录组分析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植物材料培育和干旱胁迫处理 |
5.1.2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5.1.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1.4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
5.1.5 qRT-PCR对RNA-Seq数据的验证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白刺叶片总RNA质量检测 |
5.2.2 RNA-Seq测序数据分析 |
5.2.3 转录本拼接 |
5.2.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5.2.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2.6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5.2.7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
5.2.8 干旱胁迫下氮代谢反应 |
5.2.9 干旱胁迫下卟啉和叶绿素代谢反应 |
5.2.10 干旱胁迫下内源激素信号转导反应 |
5.2.11 转录因子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5.2.12 转录组数据验证 |
5.3 讨论 |
5.3.1 白刺氮代谢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5.3.2 白刺卟啉和叶绿素代谢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5.3.3 转录因子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5.3.4 激素信号转导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干旱胁迫对温州蜜柑水分吸收分配及果实品质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进展 |
2.1 干旱胁迫对果树形态结构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2.1.1 干旱胁迫对果树根系的影响 |
2.1.2 干旱胁迫对果树茎干的影响 |
2.1.3 干旱胁迫对果树叶片的影响 |
2.1.4 干旱胁迫对果实的影响 |
2.1.4.1 干旱胁迫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2.1.4.2 干旱胁迫对有机酸代谢的影响 |
2.2 干旱胁迫对果树体内生理生化物质的影响 |
2.2.1 干旱胁迫对果树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2.2.2 干旱胁迫对果树活性氧代谢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2.3 稳定氢氧同位素在植物水分运输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柑橘树体与果实水分吸收运转及分布规律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水分提取 |
1.2.3 同位素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柑橘组织器官的氘水丰度变化 |
2.1.1 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柑橘根部氘水丰度变化 |
2.1.2 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柑橘主茎氘水丰度变化 |
2.1.3 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多年生枝氘水丰度变化 |
2.1.4 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一年生枝氘水丰度变化 |
2.1.5 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叶片氘水丰度变化 |
2.1.6 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果实氘水丰度变化 |
2.2 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在柑橘不同器官的分配比例 |
3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温州蜜柑果实外在及内在品质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
1.2.2.1 果实外观品质测定 |
1.2.2.2 果实内在品质的测定 |
1.2.2.3 果实主要糖酸含量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温州蜜柑果实外在品质的影响 |
2.2 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温州蜜柑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2.3 不同程度干旱对温州蜜柑果实糖含量的影响 |
2.4 不同程度干旱对温州蜜柑果实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章 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温州蜜柑果实柠檬酸代谢相关转录因子及H+-ATPASE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基因表达分析 |
1.2.2.1 总RNA的提取 |
1.2.2.2 逆转录与cDNA检测 |
1.2.2.3 荧光定量PCR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柠檬酸代谢相关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 |
2.2 程度干旱胁迫对H+-ATPase酶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录 |
(8)涝渍胁迫对桢楠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1.1 涝渍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2 涝渍胁迫对植物形态发育的影响 |
1.3 涝渍胁迫对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1.3.1 涝渍胁迫对植物光合色素的影响 |
1.3.2 涝渍胁迫对植物净光合速率及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1.4 涝渍胁迫对植物抗性生理特性的研究 |
1.4.1 涝渍胁迫对植物根系生理的影响 |
1.4.2 涝渍胁迫对植物叶片抗性生理的影响 |
1.5 细根概念及其划分 |
2 目的意义 |
3 研究方案 |
3.1 研究内容 |
3.2 试验地概况 |
3.3 试验材料 |
3.4 技术路线 |
3.5 试验设计 |
3.6 指标测定及方法 |
3.6.1 生长动态 |
3.6.2 光合生理特征 |
3.6.3 叶片及根系生理生化特征 |
3.7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涝渍胁迫对桢楠幼苗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影响 |
4.1.1 涝渍胁迫对桢楠幼苗株高生长的影响 |
4.1.2 涝渍胁迫对桢楠幼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1.3 涝渍胁迫对桢楠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及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4.1.4 涝渍胁迫对桢楠幼苗叶片光合-光响应和光合-CO2响应的影响 |
4.1.5 桢楠幼苗叶片光合速率在涝渍胁迫下的日变化 |
4.2 涝渍胁迫对桢楠幼苗不同功能根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4.2.1 涝渍胁迫对桢楠幼苗吸收根的影响 |
4.2.2 涝渍胁迫对桢楠幼苗不同功能根系活力的影响 |
4.2.3 涝渍胁迫对桢楠幼苗不同功能根系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4.2.4 涝渍胁迫对桢楠幼苗不同功能根系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4.2.5 涝渍胁迫对桢楠幼苗不同功能根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4.3 涝渍胁迫对桢楠幼苗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4.3.1 涝渍胁迫对桢楠幼苗叶片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4.3.2 涝渍胁迫对桢楠幼苗叶片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3.3 涝渍胁迫对桢楠幼苗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5 讨论与讨论 |
5.1 涝渍胁迫对桢楠幼苗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影响 |
5.1.1 涝渍胁迫下桢楠幼苗光合色素变化 |
5.1.2 涝渍胁迫下桢楠幼苗净光合及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 |
5.1.3 涝渍胁迫下桢楠幼苗光合-光响应与CO2响应特性的变化 |
5.1.4 涝渍胁迫下桢楠幼苗光合速率日变化 |
5.1.5 涝渍胁迫下桢楠幼苗的生长状态 |
5.2 涝渍胁迫对桢楠幼苗不同功能根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5.2.1 涝渍胁迫下桢楠幼苗吸收根系构成变化 |
5.2.2 涝渍胁迫下桢楠幼苗不同功能根系活力的变化 |
5.2.3 涝渍胁迫下桢楠幼苗不同功能根系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 |
5.2.4 涝渍胁迫下桢楠幼苗不同功能根系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酶的变化 |
5.3 涝渍胁迫对桢楠幼苗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5.3.1 涝渍胁迫下桢楠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 |
5.3.2 涝渍胁迫下桢楠幼苗叶片过氧化氢、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5.3.3 涝渍胁迫下桢楠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黄腐酸对干旱胁迫下黄果柑幼苗抗旱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黄果柑相关研究 |
1.2 果树抗旱性研究概况 |
1.2.1 干旱胁迫对果树生理特性的影响 |
1.2.2 干旱胁迫对果树生长的影响 |
1.3 黄腐酸类物质的生理功能及对作物抗旱生理的影响 |
1.3.1 黄腐酸生理功能 |
1.3.2 黄腐酸与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取样 |
2.4 叶片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2.4.1 相对含水量测定 |
2.4.2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测定 |
2.4.3 丙二醛含量测定 |
2.4.4 保护酶活性测定 |
2.4.5 叶绿素含量测定 |
2.4.6 光合参数测定 |
2.4.7 叶绿素荧光特性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分析 |
3.1 黄腐酸对黄果柑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1 黄腐酸对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3.1.2 黄腐酸对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3.1.3 黄腐酸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 黄腐酸对干旱胁迫黄果柑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2.1 黄腐酸对SOD活性的影响 |
3.2.2 黄腐酸对POD活性的影响 |
3.2.3 黄腐酸对CAT活性的影响 |
3.3 黄腐酸对干旱胁迫黄果柑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3.3.1 喷施黄腐酸对黄果柑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
3.3.2 黄腐酸对黄果柑幼苗叶片蒸腾速率(Tr)的影响 |
3.3.3 黄腐酸对黄果柑幼苗叶片气孔导度(Gs)的影响 |
3.3.4 黄腐酸对黄果柑幼苗叶片的瞬时水分利用率(WUE)的影响 |
3.4 黄腐酸对黄果柑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5 黄腐酸对干旱胁迫黄果柑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3.6 相关性分析 |
3.7 主成分分析 |
4 讨论 |
4.1 干旱胁迫下黄腐酸对黄果柑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规律 |
4.2 干旱胁迫下黄腐酸对黄果柑幼苗活性氧系统的影响规律 |
4.3 干旱胁迫下黄腐酸对黄果柑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规律 |
4.4 干旱胁迫下黄腐酸对黄果柑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规律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水分胁迫下水稻氮素利用及其适应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作物氮素代谢与氮素利用效率 |
1.2.1 评价作物氮效率的指标 |
1.2.2 植物氮库与氮利用效率 |
1.2.3 氮素吸收同化与作物氮素利用效率 |
1.2.4 氮素分配和再利用与作物氮素利用率 |
1.3 稻田水分管理与水稻氮素吸收利用 |
1.3.1 稻田水分变化影响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因素 |
1.3.2 稻田水分变化与土壤氮素转化 |
1.3.3 稻田水分变化对水稻根系发育和氮吸收的影响 |
1.3.4 稻田水分变化对水稻氮素同化和分配的影响 |
1.3.5 植物激素在调控水稻NUE中的作用 |
1.4 水稻氮素营养与水分胁迫适应 |
1.4.1 氮分配和同化与水稻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性 |
1.4.2 氮提高水稻对水分胁迫适应的作用机理 |
1.5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水分胁迫对水稻营养生长期氮素利用的影响 |
前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2.1.2 ~(15)N示踪试验 |
2.1.3 生长测定与氮素利用率计算 |
2.1.4 无机氮、游离氨基酸、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和总碳含量测定 |
2.1.5 根系活力和酶活性测定 |
2.1.6 RNA提取和实时定量PCR分析 |
2.1.7 统计分析 |
2.2 结果分析 |
2.2.1 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与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2.2.2 水分胁迫对水稻氮分配的影响 |
2.2.3 水分胁迫对水稻根系氮吸收、同化和积累的影响 |
2.2.4 水分胁迫对水稻根系碳代谢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水分胁迫下氮吸收和积累对氮利用的影响 |
2.3.2 水分胁迫下氮分配对氮利用的影响 |
2.3.3 水分胁迫下根系碳代谢对氮利用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分胁迫对水稻叶片氮分配和光合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前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3.1.2 光合作用测定 |
3.1.3 叶片水势测定 |
3.1.4 叶绿素、总氮、可溶性蛋白氮和细胞壁氮含量测定 |
3.1.5 叶片光合氮分配和光合氮素利用率计算 |
3.1.6 抗逆指标测定 |
3.1.7 数据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3.2.1 植株生长和抗氧化 |
3.2.2 叶片光合特性 |
3.2.3 叶片氮分配 |
3.2.4 基于边界线分析的光合氮分配对光合氮利用率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水分胁迫对水稻光合作用和氮代谢的影响 |
前言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4.1.2 光合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测定 |
4.1.3 木质部汁液收集 |
4.1.4 生物化学测定 |
4.1.5 氮同化酶活性测定 |
4.1.6 统计分析 |
4.2 结果分析 |
4.2.1 木质部汁液分泌速率和汁液中NO_3~-、氨基酸浓度 |
4.2.2 气体交换、糖含量和叶绿素荧光 |
4.2.3 叶片氮化合物 |
4.2.4 叶片氮代谢酶活性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氮素促进水稻光合作用对水分胁迫适应的作用机理 |
前言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5.1.2 光合作用测定 |
5.1.3 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水势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5.1.4 细胞氧化还原分析 |
5.1.5 NO_3~-和NH_4~+含量测定 |
5.1.6 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测定 |
5.1.7 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
5.1.8 氨基酸组分的测定 |
5.1.9 碳氮代谢酶活性的测定 |
5.1.10 RNA提取和实时定量PCR分析 |
5.1.11 统计分析 |
5.2 结果分析 |
5.2.1 CO_2 同化和叶绿素荧光 |
5.2.2 蔗糖、淀粉合成和Krebs循环 |
5.2.3 氮代谢酶活性和氨基酸组分 |
5.2.4 光呼吸酶活性 |
5.2.5 过氧化氢、CAT活性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 |
5.3 讨论 |
5.3.1 高氮水平保护水分胁迫下光合作用的生物化学作用 |
5.3.2 高氮水平协调水分胁迫下NH_4~+同化和碳代谢 |
5.3.3 高氮水平促进水分胁迫下光呼吸氮代谢和提高抗氧化能力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水分胁迫对果树光合作用及同化代谢的影响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添加对设施栽培葡萄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D]. 杨昌钰.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2]高氮复合肥对荔枝叶片碳代谢及矿质营养含量的影响[D]. 许灿.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3]调亏灌溉对绿洲膜下滴灌菘蓝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周晨莉.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4]水分胁迫对赤霞珠葡萄不同叶龄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D]. 刘竞择. 宁夏大学, 2020
- [5]小麦灌浆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同化物转运积累及籽粒灌浆的影响研究[D]. 刘溢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6]白刺对氮添加和干旱胁迫的生长生理响应及转录组学研究[D]. 段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7]干旱胁迫对温州蜜柑水分吸收分配及果实品质形成的影响[D]. 潘斌.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8]涝渍胁迫对桢楠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D]. 周鑫.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9]黄腐酸对干旱胁迫下黄果柑幼苗抗旱生理的影响[D]. 姜磊.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10]水分胁迫下水稻氮素利用及其适应机理[D]. 钟楚. 华中农业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