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省妇幼保健系统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现况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铁诚[1](2021)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及完善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济南市考核评价结果为实证》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自2009年我国新医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以来,有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便成为政府重要的政策目标。为保证这一政策目标的有效落实,各级政府强化措施建设,保证了相关工作的有序推进。但由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和问题解决的复杂性,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成为目前研究的短板。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对实践工作的考察分析认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在妇幼保健和预防接种等项目上落实良好,但在慢性病健康管理等方面始终较差。为此,从研究角度有必要弄清楚哪些因素是决定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关键变量?供需双方在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的作用关系及影响变量是什么?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有哪些?在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阶段,厘清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将有利于关键问题的解决。研究目的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探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从而为解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关键问题、完善相应措施提供政策建议。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分析典型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现状及实施问题;(2)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主要影响因素;(3)分析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影响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4)提出解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关键问题的措施和政策建议。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山东省济南市作为典型地区开展研究。资料来源包括三部分,包括(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结果。内容包括2018年济南市15个区县和449家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情况以及组织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得分和扣分原因。(2)关键知情人访谈资料。选取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基层卫生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和业务骨干35人作为供方关键知情人;采用偶遇抽样法收集基层卫生机构门诊患者90人作为需方关键知情人。采用半结构化访谈问卷进行深入访谈。(3)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相关影响因素数据。通过卫生统计年鉴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取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的社会人口、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等指标数据。本研究首先采用方差分析和Student-Newman-Keuls检验分析比较各区县和机构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评估结果,总结典型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整合“结构-过程-结果”模型和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从供需双方角度构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形成影响因素分析的应用框架。通过文献研究收集既往研究结果中的影响因素,采用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方法对典型地区供需双方关键知情人访谈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核心编码,梳理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形成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最后基于分析框架筛选供需双方变量作为自变量,将以慢性病管理为核心的健康防控项目工作指标作为因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先采用多水平线性模型分析区县和机构两层面上供需变量对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方向和效应大小,再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和交互作用分析探索机构层面供需双方变量间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现状及实施问题。①各区县以慢性病健康管理为核心的项目工作指标距离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差距较大。健康档案管理、高血压健康管理、糖尿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服务项目政策目标未达标的区县比例分别为100%、66.67%、73.33%和86.67%,机构服务项目工作指标在各区县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妇幼保健、疾病防治、协查管理等服务项目政策目标在各区县间均已达成或超额达成。②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工作绩效考核得分在区县间分布差异较大。区县组织管理平均得分11.4分(9-13.5分),主要问题是制度建设、分工协调和问题整改等方面落实不到位;机构组织管理平均得分8.13分(2-10分),主要问题为制度建设和绩效工作落实不到位。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绩效考核得分在区县层面无扣分,机构平均得分8.62分(5-10分),得分在区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问题为预算执行不到位和资金使用不合规。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首先构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和形成分析框架。具体过程是通过研究整合相关卫生服务模型,构建了“供方影响因素-需方影响因素-项目政策目标”理论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系统收集影响因素建立分析框架。分析要素可以归纳为供方和需方两类,其中供方影响因素包括政策制度(配套政策、配套制度、项目设计)、资源保障(人力资源、项目经费、硬件设备)、组织保障(运行模式、部门协作、信息化建设);需方影响因素包括倾向特征(人口学、社会结构、健康信念)、促进资源(经济能力、社会组织)、健康需要(感知需要、评估需要、效果评价)。其次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通过多水平线性模型分析发现,机构水平上健康档案管理、高血压健康管理、糖尿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四个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不同程度上受区县和机构层面供需双方因素的共同影响。人力资源(区县每千人护士数、区县每千人公共卫生人员和区县每万人全科医生数)、硬件设施(区县基层卫生机构平均床位数)、项目经费(机构资金管理得分)、组织保障(区县和机构组织管理得分)等供方要素与不同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均为独立正相关;机构公卫医师人均负担目标人群数与四个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均呈独立负相关。区县基层需方社会人口要素中,区县人均GDP和人口增长率与不同项目工作指标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均为独立正相关,区县人口密度和死亡率均是独立负向影响因素。机构层面需方要素中,效果评价(辖区居民满意度)和健康信念(辖区居民知晓率)均是健康档案管理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正向影响因素,健康信念(辖区居民知晓率)同时是高血压健康管理、糖尿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负向影响因素。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影响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中介效应分析发现,辖区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等需方变量在供方变量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存在显着部分中介效应。在每机构公卫医师人均负担目标人群数、资金管理得分、组织管理得分、医生满意度等供方变量影响各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总效应中,居民满意度的中介效应比例为50.30%~73.09%,居民知晓率的中介效应比例为13.04%~71.90%。交互作用分析发现,在影响健康档案管理、高血压健康管理和糖尿病健康管理等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等需方变量与机构供方变量间存在交互效应。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高于全市平均值时,可以降低每机构公卫医师人均档案数对健康档案管理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负向阻碍作用、增强机构资金管理得分的正向促进作用、削弱医生满意度的正向促进作用。结论与建议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需要系统性制度安排。项目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项目建设的系统性措施落实不到位,包括项目设计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绩效考核制度不够完善等;(2)项目建设保障要素落实不协同,包括人力资源和硬件设施等基层卫生资源保障水平不足;(3)组织管理工作执行不到位;(4)资金管理制度执行不规范等,影响了以慢性病管理为核心健康防控项目政策目标的落实。这提示我国卫生行政部门需要从政策建设角度进行系统性制度安排,完善项目服务内容和绩效考核制度的制度设计,建立服务包动态调整机制,重视区县和机构间人力资源、硬件设施等方面的资源保障,加强区县和机构的组织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促进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2.建立项目落实的动态评估模型,有助于及时发现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和管理工作执行中的问题。本研究从供方和需方两个角度系统地整理了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分析框架的核心、模块和要素三级维度,并通过实证研究在典型地区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两个层面验证了“结构-过程-结果”模型和安德森模型的理论整合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影响因素研究领域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以上研究结果可作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动态评估模型构建的工作基础。3.政府牵头建立供需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可有效提高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效率和质量。实证研究验证了区县和机构层面上人力资源、硬件设施、项目经费、组织保障等供方要素和社会人口、健康信念、效果评价等需方要素共同影响机构层面服务项目政策目标的落实,进一步揭示了辖区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等需方变量作为中介变量在供方变量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和交互作用,探析了供需双方因素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路径和潜在机制。研究结果提示应该重视需方要素在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中的重要作用,利用社区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指标识别重点干预人群,切实提高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认知水平和利用水平。创新性1.本研究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服务本质出发,整合“结构-过程-结果”模型和安德森模型,从供需双方角度系统梳理了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的指标维度,构建了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既考虑了影响因素分析理论上的规范性,也考虑到了分析过程中变量的可变性,为开展影响因素分析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变量筛选工具,从方法学角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本研究在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两个层面上对供需双方影响因素在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的作用强度和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定量测算,明确了供方因素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直接作用路径和通过需方因素的间接影响路径,探讨了需方关键影响因素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促进作用和政策干预意义。这对不同层面的政策制定者统筹卫生资源、制定干预策略、完善目标措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局限性本研究以山东省济南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考核评估问题发现和影响因素分析为例进行的研究,研究结果虽具一定的代表性,但结论外推至客观条件差异较大的地区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实证分析时尽管对典型地区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两级变量信息挖掘较为详尽,但区县和机构两个层面难以涵盖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涉及的全部影响领域。同时由于本研究是横断面研究,不能够反映时序变化的影响,也可能会对本研究方法学的推广应用带来一定的影响。
毛鹏远[2](2019)在《以“一体化”为导向的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正面临着“条块分割”与“碎片化”的处境,“断链式”、“碎片式”的卫生服务在管理体系、服务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导致不能有效的引导患者分层次就医,同时也降低了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和质量,卫生服务联合建设中的重重障碍已成为我国目前医疗卫生改革中亟待解决的瓶颈。为实现缓解老龄化加剧时段给社会发展带来的经济压力,刺激民众生育意愿的目的,生育政策在三年内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之后,生育率不升反降。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民众生育二孩的比例有所上升,但是一孩生育率持续降低,预想中的“补偿性生育高峰”并没有出现,尽管我国现已初步建立起妇幼保健机构三级诊疗体系,但对于急速增长的民众生育需求反应缓慢,尤其是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基层妇幼保健机构。根据研究内容的系统性特征,本文共分九章,第一章简述了国内外卫生服务提供研究现状;第二章从理论角度阐述了相关概念及应用;第三章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四章追溯了妇幼机构历史沿革与演进历程;第五章比较不同类型的妇幼保健机构运行机制;第六章提炼了妇幼保健服务协同特征与影响因素;第七章探讨了我国医联体的发展状况;第八章从操作层面分析三级妇幼保健机构间卫生服务提供协同体系缺失的制度归因,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一体化”理念下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协同体系的实施路径和模型框架;第九章关于本文的总结与展望,也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本文广泛搜集国内外与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的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分析并利用利益相关者维度分析,旨在完善基层妇幼卫生服务体系,为妇女提供均等化的保健服务,增强群众生育意愿,优化人口结构。本研究针对人口老龄化加剧时段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有利于人口结构调整的策略集,为政府部门制定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九章的篇幅总结了从宏观的医疗联合体国际发展形势深入至我国典型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发展模式,将人口结构调整的角度作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我国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的现实状况、缺失节点与优化路径,最终提出了构建以“一体化”为导向的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的研究模式,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了研究不足,以资在后续的研究中得以改善,力求研究结论更加精准实用。基于Donabedian的结构——过程——结果三维度卫生项目评价框架,指导上述有关评价数据的调查搜集,并运用Topsis分析法基于归一化的原始数据矩阵,评价出高优指标和低优指标,并将所有指标趋同化分析确定实际协同效果或待选协同策略与理想解的距离和负理想解的距离,计算实际协同效果或待选协同策略与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最终通过计算结果综合对比分析三级妇幼保健机构间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缺失程度,筛选缺失关键节点、提出优化协同的干预清单,并设计出有利于人口结构调整的策略集,为政府部门制定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连大帅[3](2019)在《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当前的中国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因亲密关系处理不当而带来的身心伤害以及意外妊娠和随之而来的高流产率,有性骚扰/性侵害,也有因性别/性取向带来的欺凌现象,以及更无法忽视的是因无保护性行为导致的艾滋病感染和性病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这些都与青春健康教育的缺失有关。现有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大众传媒教育模式、专业教育模式、同伴教育模式等,与之相对应的便是社会教育、学校和家长教育、同伴教育,每一种模式都有其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开展有效的青春健康教育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已有的诸多尝试,尚无法突破现有中小学课程中健康教育无处安放的困境,而系统的学校青春健康教育课程,仍被认为是最佳的教育模式,但是也缺少对这些模式进行效果评价的可靠方法。基于这一现状,本研究在充分了解当前青少年对青春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适合当前教育制度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以及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该评价体系对构建的模式进行综合评价,为进一步完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查阅与系统评价、Meta分析,对现有文献进行整合,分析当前中国大陆中学生对防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高中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调查分析江苏省高中生的具体青春健康教育情况;在上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干预活动的经验,构建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并在实际应用中初步评价其干预效果;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对该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的体系框架,通过德尔菲法收集专家的意见,并利用聚类分析进行合并,获得综合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及相应权重;采用类试验设计方法与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综合评价所需要的信息,采用倾向性评分进行配比,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使用SPSS22.0、Epidata3.1、Excel2013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量资料的描述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相对数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检索、筛选,纳入40项独立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从2012年到2017年,中学生对艾滋病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平均为87.8%(95%CI为81.9%92.6%),对于使用安全套和单一性伴侣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约60%左右,知识的知晓随着时间的迁移趋于降低;5.8%的高中生报告已有性行为。(2)江苏地区高中生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达90%以上,对于“蚊虫叮咬、共用浴室、泳池”等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不高,在30%至60%之间,60%以上的学生通过网络和亲友获得相关知识。(3)以中学生的需求为主导,以实现青少年青春健康意识提升和性危机发生率降低为目标,构建了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核心干预系统,着力于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或入驻社工组织的努力,利用参与式培训、线上交流平台等形式,进行基本的青春健康知识传播;第二部分为周边支持系统,通过启发性的核心干预和持续性的环境改善,引入社会、政府、专业人士等资源,尝试与当前的教学制度相融合,在校内培养兴趣小组或社团,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两个系统相辅相成,为所在学校提供全程的青春健康教育相关的资源与活动,全面提升参与者对青春健康和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了解,培养他们面对性危机的能力。(4)在高中健康教育实践基地推行已构建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并初步分析干预效果。在知识的掌握上,江苏省高中生对于安全套的作用和不安全性行为的危害等有所提升,知晓率从60%上升到80%左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对性的认同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在自评“对性和艾滋病知识的掌握度”上,两所学校学生的分值分别从5.99±2.65和5.61±2.97上升到7.01±2.40和7.60±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淮安学生在知识上提升程度较大,无锡学生在态度方面有了更大的变化。在参与者对干预模式直观10制评价上,各项评价的分值在8分左右,对主持人的评分高达9.5分,提示该模式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作用。(5)共邀请16位防艾、健康教育、社会工作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确定了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综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各项指标,以“效益层面、受众层面、执行层面”为准则层,其权重分别为29.06%、40.63%、30.31%,其下共有17个方案层,其中效益层面下四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涵盖一般认识上的需求”17.88%、“每万元投入下可影响人数”22.18%、“对于目标问题可有效改善”29.81%、“可推广性”30.13%;受众层面下七项指标的权重中以“行为改变”所占权重最高,为20.06%,其余的依次为“知识掌握”14.49%、“感觉有一定的吸引力”11.47%、“态度改善”14.42%、“整体内容清晰易懂”14.36%、“愿意再次参加”12.82%、“内容满足或超过需求”12.37%;在执行层面,六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基本方案完善”15.58%、“容易操作”16.60%、“有良好的反馈系统”15.45%、“自主持续运营”19.49%、“适应当地情况”17.56%、“能获得相关人员支持”15.32%。进行信度评价,得出Kendall W=0.323,各专家意见趋于一致。(6)依据构建的综合评价体系,对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评价。在效益层面,评价集中在优秀;在受众层面,“知信行”的改变程度呈现出较大的两极分化,各项指标中,有35%左右的优秀和40%的较差;对该模式进行定性评价,约40%的人认为各项都表现优秀,约30%的人评价一般;在执行层面,对操作水平有65%的人评价良好;在反馈和适应性上的评价有60%左右的优秀。经过模糊综合分析法处理,“优秀”评价集所占隶属度最高,约为42%,认为该模式的评价水平为优秀。研究结论与建议:(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中生的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未升反降,结合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一新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以及江苏省各市艾滋病感染情况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对艾滋病和性病几乎没有了解,可又处于性病感染的潜在危机之中。(2)结合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构建的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很好的契合了高中生更愿意通过同伴、网络、视频媒介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的特点,初步评价效果良好,弥补了当前教育体系的空缺。(3)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对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评价,得到在效益层面的优秀评价,对其涵盖的知识面的广度及较高的可推广性都获得了认可。在受众层面,“知信行”层面上的改变幅度呈现两极分化,行为的改变测量值有待评估,但从中学生自身感受而言,颇受欢迎。在执行层面上,该模式也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在操作水平上,仍出现上手较慢,连接不畅等问题。(4)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应从中学生的自身需求出发,基于学校本身的特点,争取多方资源地引入。该模式尚需要在进一步的实际推广应用中加以完善,有针对性地引入更多青春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使其更适应学校青春健康教育之所需,从而有助于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实现。
王小亮[4](2018)在《江苏省梅毒防控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梅毒的防控是我国传染病控制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控制全国梅毒的流行,相关部门制定了全国梅毒预防与控制规划,各地开展了相关性病防治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梅毒流行的危险因素仍广泛存在。根据全国梅毒控制规划的要求,江苏省各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包括人群梅毒知晓率调查,梅毒的专项督导等,积累了一定量数据资料。本次研究报告目的:了解江苏地区梅毒流行的现状,掌握梅毒防治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对江苏地区的梅毒防控现况进行评估;通过分析江苏省梅毒防控现状,为制定下一步防控政策提供依据并提出相关防控策略建议。方法:本次研究利用“梅毒控制规划中期评估指标数据收集表”,通过现有资料以及现场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现有资料主要来源于信息系统(包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全国性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国家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等),对评估指标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包括保障措施情况、不同人群(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流动人口、暗娼和男男性行为人群)的知晓率调查结果等。通过现场调查的方式收集的数据包括梅毒预防和诊疗服务专业人员、孕产期保健人员对梅毒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性病诊疗机构主动提供梅毒咨询检测服务和梅毒患者接受规范诊疗情况等。数据收集后,利用EXCEL、SPSS18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全省基本建成梅毒防治工作机制;梅毒预防和诊疗服务专业人员相关知识和技术标准掌握合格率达到96.18%;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流动人口、暗娼人群和男男性行为人群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0.89%、83.57%、88.88%、92.13%和90.93%;性病诊疗机构主动提供梅毒咨询检测服务的比例为47.83%;全省艾滋病咨询检测点的受检者和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服药者接受免费梅毒检测的比例为94.52%,为梅毒抗体检测阳性者提供必要转诊服务的比例为99.71%;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孕产妇接受免费梅毒检测的比例为99.80%和99.60%,感染梅毒的孕产妇接受规范诊疗服务比例,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孕产妇为91.20%和81.70%;梅毒患者接受规范治疗的比例为92.20%;江苏省医疗机构梅毒病例报告准确率为97.15%;实验室的能力验证参与率为91.13%,合格率为100%;一期、二期梅毒的报告发病率符合要求,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为28.28/10万活产数。结论:江苏省梅毒防控效果基本达到国家要求;对梅毒防治知晓率中,整体的知晓率率比较高,但农村居民、流动人口的梅毒防治知晓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性病诊疗机构主动提供梅毒检测咨询的比例偏低,是下一步梅毒防治的工作重点;艾滋病检测咨询点和社区药物维持门诊的人群梅毒防治达到要求,但是必须加强这类重点人群的监测和管理;孕产妇和婴儿梅毒防治水平达到国家要求,但是在农村地区,梅毒的防治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农村医疗条件和医生的专业水平的提升;病例报告准确性和实验室方面,江苏省的水平很高,但实验室的能力验证参与率有待提升,做到全覆盖,让检测的可及性增强。
王曼丽[5](2018)在《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明晰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绩效评价模型,并用此模型对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开展绩效评价实证,探索其绩效改进面临的问题和环境因素,提出适合我国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的绩效改进策略,为我国医疗联合体绩效管理提供一定参考。【方法】1.现场调查法对湖北省枝江市、宜城市、天津市、深圳市的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进行现场调研,搜集卫生统计报表、重点疾病病案首页医疗联合体相关政策等资料;对医务人员(核心医院539人、基层医疗机构311人)和患者(门诊患者345人,住院患者278人)开展工作满意度和医疗服务体验调查。2.定性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利用Pubmed、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和CNKI、万方等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搜集国内外关于医疗联合体绩效的文献,以了解医疗联合体绩效研究现状和趋势;(2)个人深入访谈:基于扎根理论设计访谈提纲,对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所在区域的卫生管理人员、医疗机构绩效管理人员、医疗联合体专家等共43人开展访谈,以了解样本绩效发展现况;(3)专家咨询法:通过制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对15名相关专家开展两轮咨询,用于筛选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4)专家评分法:通过选取18位医疗联合体专家对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及其子目标打分,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选择7位专家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评分,检验该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选择13专家对绩效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初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5)扎根理论:借助扎根理论原则,运用Nvivo10软件对43份访谈记录进行分析,用于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6)内容分析法:通过对43份访谈记录开展内容分析,归纳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合;(7)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角度,探索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面临的环境因素;(8)利益相关者分析:用于了解样本绩效改进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利益博弈。3.定量分析方法(1)样本选择方法:通过典型抽样获取10家实证样本;通过理论、目的、滚雪球抽样开展对43位知情人的个人深入访谈;(2)数理统计方法: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分析10家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现状;利用熵值法优化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运用功效系数法分别对5家县域和5家市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开展综合评价。【结果】1.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概念和特征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是指为了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以所有权和产权为纽带,通过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技术等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依托重组、直管、托管、兼并等形式,在实施法人治理管理制度之下,建成的上下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纵向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它具有统一性、集团性、协同性三个重要特征。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可以概括为医疗服务需方、供方、管方和其他方的目标集合,其中需方是运行目标体系的主要目标维度(该维度与运行目标之间的重要性和紧密性的均值为4.71),医疗卫生环境改善(4.88)、医疗资源配置优化和运行效率提高(4.79)、医疗服务体验良好(4.67)是运行目标子目标中排名前三的目标条目。3.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构建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共获取43份访谈稿,其中34份(90%)用于理论构建,剩余9份(20%)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在利用Nvivo10对访谈稿三级编码后,本研究构建了理论饱和、包含5个理论假设的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即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的形成是前提条件(政府行政命令、基层医疗机构需求、上级医疗机构能力和意愿、居民需求、市场竞争)、行动策略(管理制度建设、资源共享、医疗服务协同)和维持条件(医保配套改革、政府配套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共同作用的结果。4.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理论框架包括7个绩效层面(卫生服务可及性、卫生服务可负担性、卫生服务数量、卫生服务质量、卫生服务效率、卫生服务效果、卫生服务效益)、19个绩效点(医疗服务量、其他服务量、物质可负担性、精神可负担性、时间可及、地理可及、服务可及、期望寿命、健康素养、健康水平、学术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结果质量、过程质量、结构质量、医务人员工作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其他效率)、1个理论框架政策目标、6个相关理论假设。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是指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为了实现提高医疗服务提供质量和效率、改善医疗服务利用现状、优化医疗卫生环境以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目标,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通过完善内外部管理制度建设和人、财、物、信息等医疗资源共享等措施,结合其自身医疗服务提供和管理行为,在一定的时间之后,所带来的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卫生服务可负担性、卫生服务数量、卫生服务质量、卫生服务效率、卫生服务效果、卫生服务效益层面的综合变化及变化程度。5.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包含卫生服务可及性、可负担性、数量、质量、效率、效果、效益7个维度。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6个维度24个一级指标,其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为0.758,各个指标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均在0.78以上、体系水平的内容效度为0.96,熵值法优化的指标权重分布中,x4、x8、x9三个指标的权重最高。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包含运行目标、绩效评价主体(政府相关部门)、绩效评价对象(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工具(6个维度24个二级指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报表、政策、问卷等数据资料搜集和一年一次考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反馈沟通、目标促进、工具完善、激励机制构建)等多个方面。6.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10家样本调研中,共回收上级医院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问卷539份,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问卷311份;回收门诊患者体验问卷345份,住院患者体验问卷278份。10家样本均在2010后建立,均为“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地域模式。县域A1和市区D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综合功效系数在两区域中最高,分别为3.3660和3.1723。A1和D2的共性特征为上级医院均具有建立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条件;政府有作为;区域信息化建设相对较佳;其他原因如A1的重点人群示范管理等。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面临的绩效改进问题为:(1)前提条件问题:政府不支持、不放权;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院的不愿意和能力不足;居民理念差、不认知;市场竞争不合理;社会经济水平低、疾病谱复杂等;(2)行动策略问题:整合模式选择不合理、业务管理不统一、内部规章制度不完善、功能定位模糊、绩效考核缺乏;人事制度不全、人事激励机制缺乏、信息化滞后、文化冲突、科室无合作;(3)维持条件问题:医保政策健全、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粗糙以及其他人事、财政、药品、价格等配套政策不完善等。7.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研究结果(1)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对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监督和绩效管理;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和制度;改革医保制度;引导居民合理就医;(2)上级医院要完善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分级诊疗标准;完善人员共享激励机制建设等;(3)基层医疗机构则需要着重发展全科,同时加强和上级医院的重点和特色专科以及各类服务协同,同时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4)非成员医疗机构则需要通过合理竞争实现与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的共同进步;(5)居民则需要主动关注医疗联合体相关信息、转变就医观念、提高自身健康素养、科学表达医疗服务需求。【结论】1.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运行目标是医疗服务需方、供方、管方等多方目标的整合,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开展应以目标为导向。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包含运行目标、绩效评价主体、绩效评价对象、绩效评价工具、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多方面内容。该模型科学性较强,可以为我国各地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3.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是一个多利益方博弈的过程。政府、上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其他非成员医疗机构以及居民应该共同行动,促进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改进。【创新与不足】1.研究的创新性本研究把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作为研究对象,注重探索其运行目标和绩效内涵、开发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工具和模型,在研究视角和思路上具有一定的新意;本文综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不仅构建了科学实用的绩效评价模型,还据此模型的应用结果,提出了适合我国医疗联合体绩效运行特征的绩效改进策略,在研究结果层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研究的不足因样本所在总体较少,本研究仅选择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作为研究对象,在样本的代表性层面上有一定欠缺;因可操作性限制,本研究没有进行不同类型医疗联合体之间的绩效比较研究,也没有进行医疗联合体建设前后的绩效比较;基于结果视角评价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在评价指标选取、评价模型构建等方面可能较难顾及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结构和过程特征。
彭波[6](2016)在《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与健康促进对策研究 ——基于广安市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青少年是人从童年过渡到成年的关键阶段,占一国家总人口的1/5以上,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AHRB)不仅与其当前及以后健康状况有关,且影响到人群的健康素养状况。做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监测与促进工作,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举措,也是培育优秀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基础性保障。AHRB监测依赖于被访者对自我行为报告的准确度与坦诚度,且相关报告涉及高度敏感的问题。欠发达地区调查难度高、可操作性低等原因导致其AHRB问题被关注的较少,成为AHRB健康促进工作的短板与盲区。因此,本研究选取一定样本,调查欠发达地区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现状,深入剖析,并提出健康促进对策。本文首先以文献研究之方法,充分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多视角地整理、总结国内外AHRB的研究进展。其次,在现有研究经验的指导下,利用《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于2013年选取属于政府划定的欠发达地区的广安市中学生为样本,展开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62份,其中男生628份,女生634份。用SPSS软件(19.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结果、结论与现有文献报告加以对比,甄别欠发达地区AHRB存在的主要问题,随后尝试对AHRB进行综合评分,总结特点、分析原因;继而评价现有AHRB的健康促进措施,结合欠发达地区AHRB问题与特点优化健康促进对策。文献研究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口少子高龄化趋势严峻等问题,虽使青少年在家庭中的地位显着提升,其成长物质、精神生活条件提高;但也让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增多。AHRB已引起WHO等国际组织及欧美国家的高度重视,如美国已于1990年建立“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并于1991年起每2年对全美青少年进行监测。而我国监测工作起步滞后、覆盖面不全、监测中断现象频发,北上广等大城市关注度较高,而西南、西北等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欠发达地区成为监测与研究的盲区。在农村人口城市化、社会经济转型等背景下,欠发达地区成为AHRB的高发地区,欠发达地区青少年是健康危险行为集聚性发生的高危人群,因此做好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教育于健康促进工作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理论梳理发现,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研究主要以问题行为理论、危险保护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行为与行为管理理论以及其他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行为的产生机制、改变途径与干预方法。调查与对比研究发现:(1)欠发达地区青少年经常喝软饮料(≥1次/d,12.75%,95%CI:10.9114.59%)、经常吃甜食(≥1次/d,18.64%,95%CI:16.4920.79%)均低于发达地区报告情况,但经常不吃早餐(≥4d/w,7.05%,95%CI:5.648.47%)的检出率较高。经常不喝奶制品的报告率为21.08%(95%ci:18.8223.33%),奶制品的饮用频数分布出现“双峰分布”的两极分化现象,每天喝奶制品(19.81%)和每天都不喝奶制品(18.7%,95%ci:16.6920.72%)人数均较多。(2)欠发达地区青少年运动锻炼与体力活动强度较大,但仍有20.84%的青少年缺乏锻炼。经常看视屏(≥2h/d)的检出率达35.02%(95%ci:32.3837.66%)、经常玩游戏(≥1h/d)为40.79%(95%ci:38.0843.51%)等静坐行为生活方式均存在,但检出率较低。为完成作业等学习任务而静坐时间较长,70.44%的青少年学生每天至少需要1小时才能完成课外作业。(3)肢体暴力与语言暴力伤害的发生率较高,打架(31.45%,95%ci:28.8834.02%)、常被他人勒索财物(1.11%,95%ci:0.521.69%)、常受到肢体暴力伤害(1.36%,95%ci:0.722.00%)、常被恶意取笑(5.48%,95%ci:4.236.74%)行为存在。孤独感(12.60%)、自杀意念(19.26%)、离家出走意念(29.59%)等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4)步行违规(3.57%)、骑车违规(36.61%)等交通危险行为检出率较低,但易导致溺水的行为检出率(12.92%)较高。(5)吸烟行为(20.29%,95%ci:18.0722.51%)与现有报告相近,但饮酒行为检出率较高(57.23%,95%ci:54.5059.96%)。初次吸烟与饮酒行为有低龄化趋势。在欠发达青少年中检出了毒品(1.03%)、镇静安眠药(5.15%)等精神成瘾类物质的使用行为,与大部分发达地区的报告率相似,但低于武汉与杭州等地的报告率。(6)57.53%的研究对象至少有一方面网络成瘾的表现,上网大多以聊天、娱乐、游戏为目的。赌博的自报率为12.83%。(7)不健康音像与书籍制品观看、边缘性行为以及性行为的自我报告率均低于2005全国报告率。研究对象的ahrb平均得分为38.865(95%ci:38.07539.655),男生高于女生,初中生大于高中生。除高中生组与亚组外,其他各组平均分都高于《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数据库》的评分结果。ahrb具有性别上的差异性:男生吸烟、饮酒、喝软饮、玩游戏、违规骑车、危险游泳、网络成瘾、接触色情制品的检出率大于女生;而女生在孤独感、失眠、吃甜食、“向胖认同”、厌食、缺乏运动的检出率高于男生。一些ahrb具呈现学龄段方面的差异性:初中生喝软饮、遭受恐吓威胁等语言暴力、被冷漠对待、不行违规、骑车违规的报告率大于高中生;而高中生接触色情制品、赌博、喝酒、学习压力大、缺乏运动的检出率更高。青少年吸烟、饮酒具有年轻化趋势。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题突出,但目前缺少积极、健全与系统的监测与干预措施。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落地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欠发达地区儿童青少年人口将迅速增多,其健康危险行为的监测与健康促进任务艰巨。因此,应在政策、法律、制度设计方面,形成保障,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医院、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资源,形成立体的、动态的监护网络,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与力量成立相关机构,促进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监测、干预与研究工作全面而系统的发展。
茆玉顺,周小平,王艳玲,林松,黄京龙,苏晓红,梁国钧[7](2004)在《江苏省妇幼保健系统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现况及其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了解江苏省妇幼保健系统医务人员接受性病 /艾滋病知识培训和掌握性病 /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现状 ,为在该系统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性病 /艾滋病知识的培训提供依据 ,并考核专业培训效果。方法 :对江苏省妇幼保健系统 4 8个市、县(区 )妇幼保健院 (所 )的妇幼保健人员和 2 6个乡镇 (街道 )卫生院的妇产科医务人员以及参加省级培训班的学员培训前后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省妇幼保健系统的医务人员 5 7.0 4 % (490 / 85 9)接受过培训 ;培训率有地区差别 ,苏南高于苏北、苏中 ;培训多集中在近 3年 (占 6 9.6 % ) ,并以半脱产为主 (占 6 5 .3% )。既往是否培训与掌握性病 /艾滋病防治知识无相关性 (P>0 .0 5 ) ,但近期参加省级师资培训学员的知识水平较培训前显着提高 (P<0 .0 0 1)。结论 :江苏省妇幼保健系统的医务人员急需加强性病 /艾滋病知识专业培训。
茆玉顺,周小平,苏晓红,梁国钧,王小宁,林松,黄京龙[8](2003)在《江苏省妇幼保健人员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了解江苏省妇幼保健系统医务人员接受性病、艾滋病知识培训和掌握防治知识的现状 ,为在该系统内开展性病、艾滋病知识的培训做准备。方法 对江苏省妇幼保健系统 4 8个市、县 (区 )妇幼保健院 (所 )的妇幼保健人员和 2 6个乡镇 (街道 )卫生院的妇产科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医务人员 5 7.0 4 % (490 / 85 9)接受过培训 ;培训率苏南高于苏北、苏中 ;培训多集中在近 3年 (占 6 9.6 % ) ,但培训以半脱产为主 (占 6 5 .3% ) ,效果不佳。结论 江苏省妇幼保健系统的医务人员缺乏性病、艾滋病知识专业培训 ,其知识水平较低 ,对他们必须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
许洁霜[9](2012)在《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过程及实施可行性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一、研究背景1994年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开始明确青少年(10-19岁)的性与生殖健康需求不同于成年人,把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确定为应当优先关注的领域之一。在国际社会的积极倡导下,各国都通过创造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向青少年/未婚青年提供信息生殖健康信息和服务、培养个人技能和鼓励青年(15-24岁)参与决策等干预措施来促进青少年的生殖健康。公共政策即“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的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卫生政策也属于公共政策。国家的政策法规对促进青少年生殖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导向作用,中国迄今尚未出台青少年生殖健康的专项政策,更缺乏对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相关研究。我国政府在联合国人口基金的资助下,自1998年开始在第4周期(1998-2002)的生殖健康/计划生育国际合作项目中开辟了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并逐渐扩大试点范围到第5周期(2003-2005)和第6周期(2006-2010)。由于缺乏全国性的专项政策,我们选择了覆盖全国30个省市的第6周期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中的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方案作为相关政策的研究案例。研究在特定的政策背景下有哪些参与者与政策过程发生互动,他们的参与程度如何?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是否考虑了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卫生系统和卫生服务提供的关键因素?政策制定是否利用证据使决策更高质量、更科学性?是否有公民社会组织参与使决策更加民主化?政策中的内容之一--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的全面实施选择现有的妇幼保健机构是否可行?本研究致力于填补这些空白,为今后我国出台青少年生殖健康专项政策提供偱证的政策建议,提高我国青少年/未婚青年的生殖健康水平。二、研究目的对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政策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并研究此相关政策在我国现有的妇幼保健机构全面实施的可行性,为今后我国出台青少年生殖健康的专项政策提供循证的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的案例研究:采用非随机目的抽样的方法在国家和项目县层面选择包括政府官员、公民社会组织、决策者、卫生管理者、国际发展伙伴、学者共15人进行关键知情人半结构式深入访谈直至信息饱和,结合使用文献分析法,建立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研究理论框架模型,从政策背景、政策过程、政策内容和政策参与者等影响政策的主要方面对第6周期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卫生系统、人力资源、卫生服务提供、公民社会组织和循证决策等关键因素对政策过程的作用及影响。2.卫生系统实施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可行性的案例研究:CP6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的内容之一--“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的实施选择了项目县的妇幼保健机构,但前一部分的案例研究仅仅反应了在一个项目县的试点研究情况,为了了解全面实施的可行性,本部分兼顾分层、区域差异还有调查的可行性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对我国全部55家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和50%二级妇幼保健机构(225家),利用卫生政策实施的资源投入模型从财政资源、硬件条件、物资与健康教育材料、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相关制度与政策支持以及青年参与7个方面评价了我国妇幼保健机构全面实施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的可行性。3.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体系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采用社会学的内容分析法,回顾自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所有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主要从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权力、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性与生殖健康服务和未婚青年流动人口政策四个维度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并结合国家层面决策者的个人深入访谈分析现有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4.未来制定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的建议:综合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提出未来出台青少年生殖健康专项政策的循证政策建议。四、主要研究结果(一)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的案例研究1.国际宏观环境对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的重视,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政治承诺和工作重点的转变,国际合作项目为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提供了技术可行性,再加之我国国内青少年/未婚青年生殖健康问题的凸显,以及公民社会组织在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方面的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这些都推动了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被列入政策议程。2.CP6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由UNFPA发起,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过程除了有政府机构如商务部、卫生部和国家人口计生委的参与,也包括了国内的公民社会组织如专家组、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和中国青年网络。项目县层面的政策实施由当地项目领导小组负责,计生、卫生、教育部门和青年代表各承担了不同的职责。国家协调委员会和项目县领导小组的成立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协调作用,保证了多部门的协作配合,为项止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行性。3.在政策过程中,通过前期经验总结、领导与协调机制、过程监督和评估机制统筹考虑了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卫生系统和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4个关键因素,为CP6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的顺利实施增加了可行性。同时政策过程科学地参考了对以往项目的评估结果和重大国际事件等证据,因而项目完全符合国际倡导的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框架,并发扬前期工作的优势,改进不足。在项目方案的执行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阻力如教育部门的有效参与不足、项目资金的划分不清和投入不足、以及人力资源缺乏和执行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都影响了执行的效果,制约了政策目标的实现。(二)卫生系统实施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可行性的案例研究1.CP6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政策内容之一是在卫生系统的妇幼保健机构向青少年/未婚青年提供生殖健康友好服务。现有妇幼保健机构中向青少年/未婚青年提供服务的部门主要是青春期门诊。按照卫生部1995年《妇幼保健机构评审标准》的要求--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机构都要在其二级专业分科中设置“青春期保健”门诊,对一级妇幼保健机构未做要求。但目前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开展青春期临床保健门诊比例仅40.0%,二级机构的比例更低为11.1%;不同区域妇幼保健机构中开展青春期临床和保健门诊的情况也不同,以华中和华北最高超过25%,华东、华南和西南接近20%,东北和西北地区最低分别为12.2%和3.6%。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机构绝大多数都位于城市,现有青春期门诊的设置格局根本无法满足青少年/未婚青年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需求。2.中国为青少年/未婚青年提供性与生殖健康服务现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妇幼保建机构的各项工作中尚未受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青春期门诊都无独立的科室建制,而是作为二级专业归属于其他临床或保健科室。无论是三级机构还是二级机构,大多数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例如服务人员仍然沿用过去单一的成人服务模式;服务时间不适合青少年就诊;对外宣传青春期保健及其门诊的力度不够,被动地等患者上门;男性青少年明显地被排除在服务之外;环境布置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不能有效地保护隐私;免费避孕措施配备不足,健康教育材料青少年取用不方便;缺乏青年参与;缺乏规范的技术常规;服务费用青少年的经济能力无法承受;服务提供者的理念和技能有待提高等等,目前大多尚不具备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实施的可行性。3.经多因素分析调整了可能的影响因素后,环境布置对青少年友好、多种信息宣传方式、面向青少年的多种服务模式以及青年参与青春期门诊的设计和运营是青春期门诊总评价得分的有利因素。参与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的实施有少量门诊运营经费的支持并不足以提高友好服务实施的可行性。也在更大规模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第二章政策过程的研究结果:虽然国际合作项目的实践经验提供了技术的可行性,但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友好服务的开展不利。因此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实施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依赖完善的政策保障与财政支持。(三)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体系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1.青少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虽然现有的政策法规都包含了青少年健康和发展权益的内容,但国家层而迄今仍没有关于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权利的专项立法。保障权利,法律先行。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权利只有以法律的形式所确认,才有可能使之得到保障,也才能推动青少年生殖健康专项政策的产生,进而促使问题通过公共政策的途径得到有效解决。2.我国政府在性教育法律体系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比较显着的进展,但性教育在政策之间定义的不一致,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建设,教师缺乏、其知识与能力有待提高以及缺乏面向校外青少年/未婚青年的性教育政策和实施体系,这些都制约了性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性教育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3.向育龄群众提供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服务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青少年/未婚青年一直被排除在外,他们的生殖健康服务需求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政府向青少年/未婚青年提供生殖健康服务的计划仍然不明晰。怎样保证他们对生殖保健服务的可及性与可接受性应成为今后政策关注的焦点。4.未婚青年流动人口作为社会弱势群体,面临着比同龄常住人口更多、更复杂的生殖健康风险。现有的政策法规虽然有加强未婚青年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原则性条款,但他们能够享受哪些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具体由什么机构负责、怎样来实施、以及经费由谁来保证都未明确规定。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该充分考虑怎样保障未婚青年流动人口享受与已婚育龄人群同样的生殖健康权力。5.青少年生殖健康需要在政策支持、教育和服务等多个维度共同促进,其实施需要建立长效的跨部门的合作机制,打破部门之间协作上的壁垒,才能使促进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实现积极的效果和可持续效应。五、政策建议建议将青少年生殖健康置于国家公共政策议程的优先地位,出台青少年生殖健康专项政策,并将重点放在政策过程的关键因素、考虑政策实施的可行性以及改进目前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等方面:1.加强高层倡导,推动青少年生殖健康纳入政策议程,确保其在政策内容里得到有效落实。2.高度重视青少年/未婚青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权利,在政策法规中明确他们的性与生殖健康权利,并构建保障权利实现的实施体系,确保他们获得适宜和可接受的信息、教育和服务。3.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性教育政策及实施体系,包括:明确性教育的策略和目标,并据此制定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完善性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加强师资培训;促进校外青少年和流动人口的性教育政策和实施体系的建立;并建立科学、有效的性教育评价制度和体系。4.制定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务的专项政策,包括:把青少年生殖保健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医疗服务体系之中;建立适宜青少年/未婚青年生殖健康需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加强服务提供者的能力建设;加强青少年参与友好服务提供;提高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机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和开发青少年生殖保健服务技术规范;发挥公民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5.关注未婚青年流动人口的性与生殖健康需求,在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明确各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和服务职能,由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与社会保障保障以及社会其它各部门联手联动来构建面向未婚青年流动人口完善的教育和服务体系。6.政府要高度重视,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制定和落实青年参与决策的制度和法律,不断丰富青年的参与方式,扩大青年的参与范围,提高青年的参与水平。7.加强公民社会组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合作关系,政府要赋予公民社会组织更多的职能,引导其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再到“制度性参与”;对于独立的公民社会组织,政府要加强技术和资金支持,促进他们的发育、成长和成熟。作为公民社会组织本身,应加强组织完善和能力建设,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介入政策过程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8.国务院妇儿工委应作为牵头部门,发挥其跨部门的强大协调优势,推动和促进各级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与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和互动,共同营造促进青少年生殖健康的良好支持性环境。
秦其荣,朱宏斌,查兵,张振,周术容,高媛,曹多志,詹圣伟,叶冬青[10](2011)在《马鞍山市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现况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和掌握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现况,为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马鞍山市级综合医院4家、县级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15家、社区服务中心12家、村卫生室25所,于2010年11月2011年1月对567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7.0%(153/567)的医务人员有过艾滋病职业暴露经历;60.8%(345/567)在诊疗或护理操作时刺伤过自己;46.0%(261/567)的医务人员在诊疗服务中曾被血液或体液溅到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上。艾滋病职业暴露率在不同级别医院、科室医务人员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14,P<0.001;χ22=15.21,P=0.019);针刺伤发生率在不同职业、科室医务人员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1,P=0.043;χ22=71.07,P<0.001);有血(体)液溅到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上的发生率在不同职称、职业及科室医务人员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0,P=0.001;χ22=6.46,P=0.040;χ23=49.83,P<0.001)。结论马鞍山市医务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知识掌握较低,发生血液或体液溅到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上和锐器刺伤等艾滋病职业暴露率较高,提高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知识水平和自我防护能力十分必要。
二、江苏省妇幼保健系统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现况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妇幼保健系统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现况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及完善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济南市考核评价结果为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结构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公共卫生服务实施状况的国际研究 |
2.2 公共卫生服务实施状况的国内研究 |
2.3 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借鉴与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3.1 相关概念 |
3.2 理论基础 |
3.3 资料来源 |
3.4 质量控制 |
3.5 研究方法 |
3.6 技术路线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本公卫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现状 |
4.1 基本公卫项目绩效考核结果 |
4.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现状 |
4.3 基本公卫项目建设存在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本公卫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构建 |
5.1 影响因素文献研究 |
5.2 关键知情人访谈 |
5.3 扎根理论质性分析 |
5.4 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本公卫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作用关系研究 |
6.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6.2 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
6.3 多水平模型分析结果 |
6.4 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
6.5 交互作用分析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讨论 |
7.1 研究方法学选择与应用 |
7.2 基于研究发现有关问题的明确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完善项目政策目标落实措施的策略 |
研究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方案(济南市) |
附件2 关键知情人访谈问卷 |
附件3 关键知情人访谈资料整理示例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以“一体化”为导向的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研究现状和述评 |
2.1 研究现状 |
2.2 国内外关于“一体化”卫生服务研究动态 |
3 研究思路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 协同理论 |
1.1 基础理论 |
1.2 理论特征 |
2 基于文献计量学基础对于“服务协同”的分析研究 |
3 卫生服务提供协同 |
3.1 医疗机构卫生服务提供纵向协同模式 |
3.2 医疗机构卫生服务提供横向协同模式 |
3.3 跨医疗机构间服务提供协同模式 |
4 “服务协同”理论在其他领域中的运用 |
4.1 服务协同模式在图书资源领域运用 |
4.2 服务协同模式在经济领域中运用 |
4.3 服务联合模式在社会化服务管理领域中运用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
2 研究内容 |
2.1 基础理论研究 |
2.2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模式的现况调查和综合评价 |
2.3 深度分析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纵向卫生服务纵向整合缺失成因 |
3 研究目标 |
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5 研究方法 |
5.1 文献研究和宏观政策分析 |
5.2 现况研究 |
5.3 评价框架和Topsis综合评价法 |
5.4 统计方法 |
6 研究技术路线图(见图3) |
第四章 妇幼机构历史沿革与演进历程 |
1 我国“妇产科学”的演进史 |
1.1 中医妇科学的诞生 |
1.2“妇产科”发展进阶 |
2 专业妇产机构的产生 |
3 妇幼机构发展现状 |
3.1 妇幼保健机构接诊对象 |
3.2 妇幼保健机构科室设置 |
3.3 妇幼保健机构评审标准框架和内容 |
3.4 我国妇幼机构发展规模 |
4 妇幼保健机构规模统计 |
4.1 妇产(科)医院规模统计 |
4.2 妇幼保健院发展现况 |
4.3 儿童医院统计现况 |
5 妇女儿童保健服务发展现状 |
5.1 妇女保健服务提供现状 |
5.2 儿童保健服务提供现状 |
5.3 妇幼卫生事业发展趋势 |
6 全球妇幼卫生发展势态 |
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立与民营妇幼保健机构间比较 |
1 典型机构 |
1.1 公立妇幼保健机构样本—F医院 |
1.2 民营妇幼医疗机构样本—H医院 |
2 组织形式间的比较 |
2.1 F医院的组织结构 |
2.2 H医院的组织结构(见图17) |
2.3 F医院与H医院组织结构比较 |
3 信息与沟通机制比较 |
3.1 医院信息概述 |
3.2 F医院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 |
3.3 F医院信息传递的主要特点与问题 |
3.4 H医院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 |
3.5 H医院信息传递的主要特点与问题 |
3.6 F医院与H医院信息传递的总体比较 |
4 激励机制比较 |
4.1 F医院激励机制概况 |
4.2 H医院激励机制概况 |
4.3 F医院与H医院激励机制比较 |
5 组织文化比较 |
5.1 组织文化的主要构成 |
5.2 理想的组织文化——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 |
5.3 F医院的组织文化 |
5.4 H医院的组织文化 |
5.5 F医院与H医院组织文化建设比较 |
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妇幼保健卫生服务协同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
1 妇幼保健机构的性质 |
2 妇幼保健服务协同的意义 |
3 妇幼保健卫生服务协同的特征 |
3.1 以妇女儿童利益为核心 |
3.2 妇幼保健服务与临床卫生服务相结合 |
3.3 地域辐射半径制衡 |
3.4 妇幼保健机构考核标准特殊性 |
4 实证调查结果分析 |
4.1 资料来源 |
4.2 数据分析 |
4.3 统计方法 |
4.4 统计结果 |
5 影响妇幼保健卫生服务协同的因素 |
5.1 妇幼保健机构医务人员工作负担过重 |
5.2 高危妊娠因素增多 |
5.3 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
5.4 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偏低 |
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医疗服务联合体的模式分析与典型案例 |
1 医疗联合体的概念 |
2 医疗联合体的主要类型 |
2.1 紧密型医联体模式 |
2.2 半紧密型医联体模式 |
2.3 松散型医联体模式 |
3 我国典型的医联体案例 |
3.1 武汉医院“直管”模式 |
3.2 上海瑞金医院“重置”模式 |
3.3 镇江“医疗集团”模式 |
3.4 河南省“区域医联体”模式 |
4 国外医联体的典型案例 |
4.1 “守门人”制度—英国 |
4.2 ACO—美国 |
4.3 医疗服务集团—新加坡 |
5 研究述评 |
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妇幼保健机构联合体卫生服务协同模型框架研究 |
1 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需求研究 |
2 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效应研究 |
3 关于妇幼保健机构服务提供质量评价的研究 |
4 现实困境 |
4.1 生育新政下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面临严峻挑战 |
4.2 二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能缺失致使顶层机构就诊压力过大 |
4.3 服务对象去基层就诊意愿不强 |
4.4 上级机构缺乏向下转诊的动力 |
5 关于“一体化”卫生服务研究进展 |
6 妇幼保健机构联合体系卫生服务协同模型框架 |
6.1 统一规划区域间医保结算政策 |
6.2 健全双向转诊通道 |
6.3 构建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平台 |
6.4 构建各利益相关主体间利益均衡机制 |
7 研究意义 |
8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1 研究创新 |
1.1 观点新颖 |
1.2 理论研究方法创新 |
1.3 综合评价方法运用创新 |
2 研究不足 |
2.1 文献检索存在瑕疵 |
2.2 研究设计不足 |
2.3 模型尚未完善 |
3 研究总结 |
4 研究展望 |
4.1 理论研究将不断深入 |
4.2 研究设计将更加全面 |
4.3 实证研究将持续进行 |
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攻读期间取得成果 |
附录 |
附件1 江苏省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状况研究访谈相关人员基本情况调查表 |
附件2 江苏省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状况研究医务人员情况问卷调查表 |
附件3 江苏省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状况研究就诊方问卷调查表 |
附件4 江苏省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状况研究访谈相关人员访谈提纲 |
(3)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中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现状 |
2.1 中国大陆高中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 |
2.1.1 资料与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2 江苏部分城市中学生防艾相关知识了解情况 |
2.2.1 对象与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 |
第3章 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效果初评 |
3.1 对象与方法 |
3.2 结果 |
3.2.1 “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模式构建 |
3.2.2 对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效果初评 |
3.3 讨论 |
第4章 健康教育模式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4.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 |
4.3.1 综合评价体系的确立 |
4.3.2 青春健康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
4.4 信度及效度检验 |
4.5 讨论 |
第5章 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综合评价 |
5.1 方法与对象 |
5.2 结果 |
5.2.1 效益层面评价 |
5.2.2 受众层面评价 |
5.2.3 执行层面评价 |
5.2.4 评价体系综合分析 |
5.3 讨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果总结 |
6.2 对未来的展望 |
6.3 创新性 |
6.4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性健康教育发展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暑期实践同伴教育方案 |
附录二 青春健康教育问卷 |
附录2.1 中学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前 |
附录2.2 中学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后 |
附录2.3 参与者感受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关于构建“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综合评价体系 |
附录四 对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效益水平层面评价的专家咨询信 |
附录五 执行层面咨询 |
附录5.1 中学生健康教育模式评价问卷 |
附录5.2 执行者访谈提纲 |
附录六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协议书 |
附录七 活动照片 |
个人简介及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4)江苏省梅毒防控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调查内容和判断标准 |
2.2 调查方法和方式 |
2.3 数据的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 |
3.1 保障措施方面 |
3.2 人员能力建设方面 |
3.3 梅毒防治工作方面 |
3.4 梅毒防治效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梅毒防治工作机制的建立情况 |
4.2 梅毒防治人员能力建设情况 |
4.3 重点人群梅毒防治知晓率调查情况 |
4.4 艾滋病咨询检测点和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调查情况 |
4.5 孕产妇和婴儿梅毒防治情况 |
4.6 医疗机构开展梅毒服务情况 |
4.7 梅毒病例报告的准确率和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情况 |
4.8 梅毒报告发病率情况 |
第五章 结论和策略 |
5.1 结论 |
5.2 策略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案 |
1.3.1 资料来源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质量控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3.5 论文结构框架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医疗联合体相关概念界定 |
2.1.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内涵界定 |
2.1.3 绩效评价和绩效改进策略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纳入 |
2.2.1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
2.2.2 目标导向理论 |
2.2.3 绩效评价和绩效改进相关理论基础 |
2.2.4 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及其绩效改进相关理论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分析及发展现状研究 |
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相关政策分析 |
3.1.1 国家级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 |
3.1.2 地区级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 |
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目标内容分析 |
3.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构建 |
3.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初建 |
3.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的专家论证 |
3.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现状研究 |
3.4.1 各地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现状分析 |
3.4.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界定 |
4.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概述 |
4.1.1 扎根理论原理分析 |
4.1.2 扎根理论分析步骤 |
4.2 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 |
4.2.1 研究设计 |
4.2.2 资料收集和整理 |
4.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构建 |
4.3.1 三级编码过程分析 |
4.3.2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及其特征界定 |
4.4.1 系统绩效概念及其本质分析 |
4.4.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 |
4.4.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概念及特征释义 |
4.5 本章小结 |
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5.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背景和目标导向概述 |
5.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选择 |
5.2.1 国内外常用绩效评价概念框架概述 |
5.2.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确定 |
5.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5.3.1 绩效评价指标的筛选 |
5.3.2 绩效评价指标的方向分析和内涵解释 |
5.3.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5.3.4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
5.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主体选择 |
5.4.1 以医院内部管理部门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
5.4.2 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
5.4.3 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
5.5 绩效评价实施方式和评价结果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
5.5.1 绩效评价指标数据资料搜集 |
5.5.2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
5.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建立 |
5.6.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结构图 |
5.6.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释义 |
5.7 本章小结 |
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6.1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本情况 |
6.1.1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 |
6.1.2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本情况 |
6.2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 |
6.2.1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
6.2.2 县域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 |
6.2.3 市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 |
6.2.4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6.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构建 |
6.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分析 |
6.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构建 |
6.4 本章小结 |
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研究 |
7.1 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概念模型构建 |
7.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组织分析 |
7.2.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SWOT分析 |
7.2.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7.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分析结果归纳 |
7.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结果归纳 |
7.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和界定结果归纳 |
7.3.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结果归纳 |
7.3.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研究结果归纳 |
7.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分析 |
7.4.1 政府方绩效改进策略 |
7.4.2 上级医院方绩效改进策略 |
7.4.3 基层医疗机构方绩效改进策略 |
7.4.4 非成员医疗机构方绩效改进策略 |
7.4.5 居民方绩效改进策略 |
7.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保障措施分析 |
7.5.1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
7.5.2 落实多部门合作 |
7.5.3 积极宣传引导 |
7.5.4 制定并完善考核办法,建立配套监督反馈机制 |
7.5.5 积极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果与结论 |
8.1 研究结果 |
8.1.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概念和特征界定结果 |
8.1.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和目标体系构建结果 |
8.1.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构建结果 |
8.1.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结果 |
8.1.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结果 |
8.1.6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结果 |
8.1.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面临问题分析结果 |
8.1.8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概念框架构建结果 |
8.1.9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SWOT分析结果 |
8.1.10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利益相关者博弈结果 |
8.1.1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提出结果 |
8.2 研究结论 |
9 总结与展望 |
9.1 研究的创新性 |
9.1.1 研究视角、思路和方法利用的创新 |
9.1.2 研究结果层面的创新 |
9.2 研究的不足 |
9.3 研究展望 |
9.3.1 研究样本的扩展 |
9.3.2 研究思路的扩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评价及改进策略访谈提纲 |
附件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
附件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上级医院补充调查表 |
附件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层医疗机构补充调查表 |
附件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核心医院医务人员满意度问卷 |
附件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层医务人员满意度问卷 |
附件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门诊患者就医体验调查问卷 |
附件8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住院患者就医体验调查问卷 |
附件9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咨询名单 |
附件10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咨询名单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6)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与健康促进对策研究 ——基于广安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样本代表性及研究可行性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内容、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的思路与路线 |
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概况 |
(二)国外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研究进展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四)小结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二)测量指标、测量工具与调查要求 |
(三)数据收集、处理及质量控制 |
五、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重点与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健康促进理论 |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及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
(二)健康促进 |
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健康促进理论 |
(一)问题行为理论 |
(二)危险和保护理论 |
(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
(四)行为与行为管理假设 |
(五)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相关的其他理论 |
第三章 基于广安市样本的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研究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
(二)一般人口学情况 |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基于广安市的调查 |
(一)不良饮食行为 |
(二)缺乏运动和锻炼行为 |
(三)故意伤害行为 |
(四)非故意伤害行为 |
(五)物质成瘾行为 |
(六)精神成瘾行为 |
(七)危险性行为 |
三、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现状——基于现有文献的对比 |
(一)营养缺乏型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突出 |
(二)体力活动参与率高而运动锻炼少,因学习而静坐的时间较长 |
(三)故意伤害行为与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 |
(四)交通危险行为检出率低,但溺水危险发生的可能性高 |
(五)吸烟、饮酒等物质成瘾行为有低龄化现象 |
(六)上网等精神成瘾行为检出率与现有报告相似,赌博检出率较低 |
(七)危险性行为的自我报告率较低 |
四、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现有特征与问题 |
(一)欠发达地区健康危险行为的普遍性 |
(二)欠发达地区健康危险行为的集聚性与多样性 |
(三)欠发达地区健康危险行为与社会经济文化的相关性 |
(四)不同性别、学段等亚群中差异明显 |
第四章 量化评分探究及影响因素与健康促进困境分析 |
一、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的量化评分探究 |
(一)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的量化评分方法 |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得分频数分布情况 |
(三)基于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数据库的评分比较 |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甄选 |
(二)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 |
(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困境分析 |
(一)缺乏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的政策支持 |
(二)现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方法的存在瓶颈 |
(三)欠发达地区客观环境带来诸多健康促进工作的难题 |
第五章 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健康促进对策 |
一、现有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评析 |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的主要范式 |
(二)现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的优点 |
(三)现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的缺陷 |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健康促进对策 |
(一)以“互联网+移动设备+监测哨点”构筑大数据监测系统 |
(二)以家庭为纽带的健康危险行为的矫治:情、知、信、行 |
(三)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促进作用 |
(四)协同构筑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防控屏障和诊疗干预网络 |
(五)重视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研究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一)本研究的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9)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过程及实施可行性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研究设计 |
一、 研究背景 |
二、 既往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科学问题 |
三、 研究的理论基础 |
四、 研究目的 |
五、 研究内容 |
六、 研究方法 |
七、 质量控制 |
八、 伦理学审查 |
九、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的案例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二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制定的政策环境 |
第三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内容 |
第四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政策过程 |
第五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
第六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中关键因素的统筹考虑 |
第七节 基于循证的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 |
第八节 政策问题 政策内容与政策过程的关系 |
第九节 小结 |
第三章 卫生系统实施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可行性的案例研究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结果 |
四、 讨论 |
五、 建议 |
第四章 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体系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二节 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权利相关政策内容分析 |
第三节 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相关政策内容分析 |
第四节 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服务相关政策内容分析 |
第五节 未婚青年流动人口相关政策内容分析 |
第六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发展趋势分析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
一、 研究总结 |
二、 政策建议 |
三、 本研究的创新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 半结构式访谈提纲模板1 |
附件三 半结构式访谈问卷2 |
附件四 文献分析工具模板 |
附件五 妇幼保健机构青春期门诊调查问卷 |
附件六 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评分量表 |
附件七 已发表文章 |
(10)马鞍山市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现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知晓情况 |
2.2 HIV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
2.3 不同岗位间艾滋病职业暴露发生情况 (表1) |
2.3.1 不同级别医院间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比较 |
2.3.2 不同职称医务人员间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比较 |
2.3.3 不同职业人员间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比较 |
2.3.4 不同科室间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比较 |
2.4 HIV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
3 讨论 |
四、江苏省妇幼保健系统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现况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及完善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济南市考核评价结果为实证[D]. 刘铁诚. 山东大学, 2021(12)
- [2]以“一体化”为导向的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模式研究[D]. 毛鹏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D]. 连大帅. 东南大学, 2019(05)
- [4]江苏省梅毒防控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D]. 王小亮. 东南大学, 2018(05)
- [5]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D]. 王曼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 [6]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与健康促进对策研究 ——基于广安市的调查[D]. 彭波.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2)
- [7]江苏省妇幼保健系统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现况及其对策[J]. 茆玉顺,周小平,王艳玲,林松,黄京龙,苏晓红,梁国钧. 中国妇幼保健, 2004(01)
- [8]江苏省妇幼保健人员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调查[J]. 茆玉顺,周小平,苏晓红,梁国钧,王小宁,林松,黄京龙. 江苏卫生保健, 2003(02)
- [9]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过程及实施可行性的案例研究[D]. 许洁霜. 复旦大学, 2012(02)
- [10]马鞍山市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现况调查[J]. 秦其荣,朱宏斌,查兵,张振,周术容,高媛,曹多志,詹圣伟,叶冬青.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