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练习应伴随开放式问题

巩固练习应伴随开放式问题

一、巩固性练习应该附设开放题(论文文献综述)

吴宝发[1](2013)在《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1987-2011)的发展与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加坡双语政策的失衡在1987年始出现,为此华文学习一直在课程水平和实际社会需要之间徘徊、波动。1987年是本地华文教育的重要分水岭,纯粹用华语讲授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等科目的华校,正式走入新加坡的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摆在全体新加坡人民面前。在以英语为主要媒介语的国民型学校里,华文课该如何定位?华文教材该如何编写?华文课程该如何教和学?华文的程度该如何界定和把握?新加坡社会对华文学习的看法、检讨,从1991年之后的检讨就从未间断过。这些检讨主要集中在华文本科地位、语言教学、文化传承和普及华文的课题。单以中学华文教材为例,二十多年来就伴随着国家华文政策的变迁而推出了四套教材。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学华文教材的编写有哪些优点、经验可以总结?又有哪些教训可以汲取?可惜鲜有论述。即使有少量篇章发表,也多就某个侧面、某个角度、某个层面加以分析,而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剖析、反思的着述,几乎没有。至于这几套华文教材其他更重大问题的研究,诸如:主导思想变迁的方向是怎样的,课文教学设计有哪些进展,教学法的引介与淘汰是怎样的,华文等级的考核与评鉴有哪些改进,就更是少之又少了。笔者从1988年开始进入华文教学领域,站在讲台二十三年,不仅感受到国家二十多年来华文政策的改变,而且也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些教学理念,甚至参与到中学的华文教材的编写之中。自感有责任和义务对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来个全方位的梳理和反思。因此,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目标和创新之处。在论述过程中,本文摆脱过去一些学者或教育工作者仅就某一个学习课题或一种语文技能加以讨论的做法,而是以新加坡教育改革报告书为线索,集中讨论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宏观地突出本地华文课程与学习检讨举步维艰的原因、整理课程规划对华文学习所做的预设和定下的目标、展现教材资源,如教科书和相应教学资源的沿承与改进、反映课程从机械式规划到对学习者和对形成性评估的重视。在这些努力基础上,本文展望二十一世纪新加坡中学华文学习应走以任务型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模式相结合的方向。只有从交际语境的创设和交际策略的融合着手,才能更好的提升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本博士论文共五章。各个章节努力尝试剖析本地不同阶段华文学习的情况、挑战和相应的改革措施。第一章,概述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习理论与教学法,和新加坡各时期的语言教育改革的关系。本章也重点分析过去学者研究对新加坡双语政策的讨论和分期,为本论文构建起讨论的框架。内容着重讨论新加坡社会语言的复杂性,以及1987年国民型学校出现后,政府和华社对华文课程水平和内容的设定的原则。在确立语文政策之余,本章也点出政府一般通过哪些途径,如放宽修读母语条例、再规划课程、重新编写教材、塑造语文环境来保持课程学习的适宜性和实用性。第二章重点讨论1978年《新加坡教育部报告书》(亦称《吴庆瑞报告书》)为编统中学华文课程的起点。报告书主要是针对当时双语教育的“浪费现象”,进而提出分流教育。中学华文课程在分流教育的大前提下,规划有特别课程、快捷课程和普通课程。然而,分流教育以学生小六离校毕业考总成绩的进行分班的做法,导致语文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不协调的流弊。第三章的重点探索自1956年殖民地政府确定双语政策为新加坡教育的基石起至1986年近30年的语文发展,以英语为主的社会大环境日益成熟,典型华文学校逐渐式微而统编全国学校势在必行。随着学校的编整,课程与教材也重新编定,以期更好的平衡国家语文政策的需要和照顾学生学习华文的要求。这时期折射出华语文学习从第一语文转为第二语文的摸索和适应。第四章关注的是自2004年以来新加坡中学华文教育发展进入稳定期的基本情况。不少本地学者在上世纪末开始意识到,华文在新加坡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没有多少先例可循。此外,华文学习也应属于海外华文专科领域。因此,这时期一般的认识是,本地华文既带有近似母语的地位,也有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特性。在二语习得理论和汉语外语教学的基础上,本地华文教育工作者致力追求华文教与学的素质。第五章主要阐明社会和学校对语文能力认知的不同,导出对语文课程目标和对毕业生语文能力的诸多挞伐。2010年的母语检讨对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出,回应多年来课程对“语用”的要求。在整理近二十年的华语文改革经验上,本文提出任务型学习和语言能力交际模式融合的建议。结语部分,展望未来英语作为主要家庭用语的趋势还会继续发展下去。然而,于1999年为照顾学习华文有特别困难的学生而设的华文B课程,虽然社会舆论看法不一,但它让争执不休的华文课程水平课题画上休止符。在华文已经普及的基础上,本文建议未来为华文(快捷)课程学生编写的教材,可以大胆地向过去第一语文的要求靠拢,为学生奠下厚实的语文基础,以备将来发展之需,落实“保底不封顶”的共识。

何臻[2](2011)在《现行沪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特色和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业系统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体现了语文教育在各个时期不同的教学理念,也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增强和语文素养的提升,还能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以及依据学生在完成该系统练习后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式的参考。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怎样使用教科书的作业系统,使其发挥出最有效的作用呢?本文对现行沪教版《高级中学课本•语文(试用本)》中的作业系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首先明确了作业系统的概念意义、形成发展、作用原则,其次分别对教科书中阅读部分、综合学习部分、写作部分和口语交际部分的练习设计的特征进行归纳分析,然后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对四大板块的作业系统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最后从读写关系、课内外关系、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探讨了教学策略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谢云燕[3](2009)在《新课标语文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课后练习的评析与使用》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竟相争艳,为教材建设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从而推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但这种进步仍有较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在于教材理论建设方面的薄弱,这直接导致了语文教育改革表面热闹、实质冷清的尴尬局面。而课后练习的编写便是从微观层面折射了这一现状。练习具有揭示教学目标、呈现教学内容、为师生提供对话平台等价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基于此,本文参照教材评价的相关理论,对现行语文版的初中语文实验教材进行了评析,以便为教材编者提供一些借鉴。国内针对新课标语文实验教科书课后练习的使用现状的研究不是很多,针对课后练习使用策略的研究更是匮乏。因此,本研究在对课后练习功能及评价等已有研究及语文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的理论基础上,采用个人访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目前语文版教科书课后练习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已有的相关理论和调查结果,构建课后练习的使用原则及策略。

梁宗平[4](2008)在《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研究》文中提出课程改革带给师生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新编写的教科书。2004年,我国进行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区)率先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期间,广东首次编写一套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通过了审定并投入使用。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于2004年秋开始投入使用,至2007年6月刚好完成一个教学循环,这需要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总结性研究,本论文就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5册的全貌进行静态的分析研究,及其使用后师生反应的动态分析研究,试图为该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的融合程度提供较为系统的反馈信息,促进该教科书的二期编写更具科学性、基础性、适应性和先进性,同时也为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归纳分析法进行研究。其中文献法:主要对搜集到的有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深入研读分析,认真分类、归纳和整理,提取有价值的研究素材。比较研究法:就是对我国第八次课改新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在编写体系上与另外几套教科书的差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形式和程度。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师生使用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后的反应,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具体对象包括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师生,城市和乡镇学校师生。统计、归纳分析法:主要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归纳、分析和论证,以观照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科学性、基础性、适应性和先进性。本论文一共五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论文选题的原因、意义、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大体框架结构。第一章,介绍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背景,包括我国语文课程改革背景、语文教科书编写理论的支持、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与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状况。第二章,在对人教版、苏教版、山东版,语文版等几套新教科书编写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进行研究。第三章,对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包括助读系统、活动系统、选文系统、作业系统和知识系统等五个方面内容。第四章,对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使用后的反应进行研究,具体是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情况综述分析。第五章,在前几章论述的基础上,发掘和归纳出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并对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推动语文教材的建设和发展。本论文突出之处在于:其一,对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包括对粤教版与人教版、苏教版、山东版,语文版等四套同期投入使用的新编教科书在编写体系上的比较研究,对粤教版教科书进行文本的静态研究以及文本使用的动态研究;其二,深刻指出了该教科书的一些不足,如教科书“三线组元”中“三线”界限模糊,出现交叉重叠现象,选文的内容过于侧重道德、文学、政治,而宗教、艺术缺失,实践活动普适性不强等;其三,对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一些较为新颖的意见和建议,一是对于语文这样人文性比较强的学科来说,模块究竟适合不适合,亟待进一步论证;二是在呈现方式上语文教科书应该是一个多重对话和活动的平台;三是文本的选择要处理好经典性与时代性、典范性与可接受性、人文思想性与趣味性、国内作品与国外作品等四组关系;四是语文教科书中实践活动编写要考虑活动的语文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四个原则;五是知识的呈现要以活化的和“生命化”的方式存在于教科书中;六是作业系统的设置和呈现应把握针对性、多样性、层递性、思辩性和开放性等五个原则。

黄杰[5](2005)在《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的设计特点及其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作业系统的概念着手,结合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演变的历史,认真分析了作业系统地位的确立、在教学实践中的功用及其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的构成及设计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及作业系统在教学中的现状,就教学的策略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围绕课后练习、写作、口语和综合性学习四个方面,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地阐明了作业系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总的来说,就是如何做到“四结合”,即听说读写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换句话说,就是对固有的作业系统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掘利用其中的有效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

李含侠[6](2004)在《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课本训练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语文素养没有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支持也是空中楼阁。语文学科的性质之一是工具性,其体现必须具备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适当的训练,新课程标准似乎在淡化语文教育和语文训练的关系。 文章以当代语文教育专家的语文能力训练理论为基准,立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课本,探究该套课本训练系统的内容和特点。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首先介绍实验课本产生的背景,分析了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之间的关系;随后阐述语文课本训练系统的一般理论,对训练系统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其的理论发展进行了历史的回顾,论述了训练系统的内容和作用;接着论述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课本训练系统的内容、特点,对其内容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较为客观的评价,并简要的与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课本的训练系统进行了比较,论述了它们的不同之处;最后探讨该训练系统和实验课本尚可商榷的问题。

江世春[7](2000)在《巩固性练习应该附设开放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巩固性练习应该附设开放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巩固性练习应该附设开放题(论文提纲范文)

(1)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1987-2011)的发展与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新加坡教育变革(1972-2011)编年大事记
本义中常用术语、简称集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语言规划与语言教学
    第二节 语言学习概念与语言教学
        2.1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概念的掌握和操作
        2.2 语言的学习和习得
        2.3 语言能力、语言水平和语言表现的区分
    第三节 语言教学的内容与侧重点
        3.1 语言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法
        3.2 第二语言教学法
        3.3 教材内容的设计
    第四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4.1 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4.2 新加坡语言政策综述
        4.3 新加坡华文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本文的创新尝试
第二章 肇始阶段(1979-1986):课程的分流与教材的编写
    第一节 二战后的殖民地措施对早期新加坡教育的塑造
        1.1 殖民地政府的教育举措
        1.2 民间华校与政府的反应
        1.3 双语政策的分水岭
    第二节 课程的定位
        2.1 华语文课程的定义
        2.2 华语文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第三节 课程大纲的设定
        3.1 华语文概念辨析
        3.2 学习华语文的目的
        3.3 强调课程规划的针对性——分流制度
        3.4 早期课程标准的设计与结构
        3.5 早期课程设计经验的总结
    第四节 早期教材的编写与语文教学
        4.1 《华文(第二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特色
        4.1.1 内容选材原则
        4.1.2 篇章编排体例
        4.1.3 教材编写的得与失
        4.2 《华文(第二语文)》课后练习活动的设计
        4.2.1 篇章理解活动的安排
        4.2.2 字词练习活动的安排
        4.2.3 口语练习活动的安排
        4.2.4 写作练习活动的安排
        4.3 华文(华文中学适用)》的编写特色
        4.3.1 内容选材原则
        4.3.2 语文练习体系
    第五节:小结
第三章 发展阶段(1987-2003):课程的编统与教材的统一
    第一节 课程语文水准的设定
        1.1 制定新课程标准的历史契机
        1.2 课程设定的考量
        1.3 课程水平的设定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修订及与时并进性
        2.1 《标准93》对时代的回应与挑战——交际与文化
        2.1.1 继承与突破——综合教学法的提出
        2.1.2 技能与能力——语文工具性的完善
        2.1.3 心灵的重构——文化的灌输与传承
        2.1.4 语言的单位——字词的灵活处
        2.2 《标准02》对时代的回应与挑战——因材施教
        2.2.1 遽变的年代——新土壤、新挑战
        2.2.2 差异性课程——强调语文技能侧重点
        2.2.3 革新与创立——工具性和思想性并重
    第三节 教材的主题和体例的重新编定
        3.1 华文(快捷)教材的编写
        3.1.1 教材对课程标准的承袭与改良
        3.1.2 课文活动的组织方式
        3.1.2.1 语音训练系统
        3.1.2.2 写作训练系统
        3.1.2.3 理解模式系统
        3.1.2.4 听说训练系统
        3.2 高级华文教材的编写
        3.2.1 单科学习的出击——沉淀后的创新
        3.2.2 以文带语的学习——知识系统的建构
        3.2.3 语文技能外一章——听力训练
    第四节 语文教学与评价
        4.1 评价意识形成的必要——评价的目的和功能
        4.2 形成性评价意识的萌芽——-练习与评鉴
        4.3 总结性评价的沿革——从字词到语篇
        4.4 综合性评价的重视——应用文与作文
    第五节:小结
第四章 稳定阶段(2004-2011):课程、教材的灵活以及素质学习的追求
    第—节 课程框架的解绑——从划—到灵活
        1.1 学生的多样性——课程的完善
        1.2 学生为学习中心——差异教学法
        1.3 学习素质再追求——语言能力的提出
    第二节 教材的变革与多元
        2.1 华文(快捷)课程
        2.1.1 目标的协调与落实——从课程到教科书
        2.1.2 语文学习的再界定——以阅读带动其他语文技能学习
        2.1.3 口语产出的强调——沟通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2.2 华文(高级)课程
        2.2.1 没有门槛的学习——保底不封顶
        2.2.2 教学资源的编写——主轴鲜明的学习
        2.2.3 学习系统的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 语文学习素质的追求
        3.1 语言能力描述
        3.1.1 从语文技能知识到语言能力的形成
        3.1.2 学习能力的形成——反馈与鞭策
        3.2 资讯科技与有效教学
        3.2.1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愿景
        3.2.2 资讯科技与华语文教学的磨合
        3.2.3 教学法的沿革与创立
    第四节 多元评估方式的强调
        4.1 评估的目的与作用
        4.2 从历史中吸取的经验
        4.3 交际沟通的流程——以电邮为例
        4.4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多元评估的运用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编写发展规律
    第一节 课程标准的演变原则
        1.1 教改的旋律1——以“调整”为主旋律
        1.2 教改的旋律2——重视语文传承文化的功能
        1.3 语文水平桎梏的解放——条例的放宽与华文B
    第二节 语文能力要求的演变
        2.1 语文水平的设定——原则与功能
        2.2 语文课程的规划——从技能/成分到能力的确
        2.3 语言能力的展现——任务型学习和交际能力的综合
    第三节 课堂教学法的演变
        3.1 重视教学法的原则——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2 华文本科教学的确立——二语教学的发端与出路
        3.3 华文教学的肯定——既是二语,又是母语
        3.4 语文学习的微观调控——语文技能的侧重
        3.5 语用能力的提出——语境中的交际沟通
    第四节 评估方式的演变规律
        4.1 从分立式转向综合性测试——语文技能项目的调整
        4.2 常模参照评估的补救——转向综合性和交际性的模式
        4.3 教学与评估的有机结合——强调交际沟通能力的学习
        4.4 语言能力评鉴的方式——一些操作性问题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2)现行沪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特色和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关于作业系统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意义
第一章 作业系统的概述
    第一节 作业系统的概念意义及形成发展
        一、作业系统的概念和意义
        二、作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作业系统的作用和应依循的设计原则
        一、作业系统的作用
        二、作业系统应依循的设计原则
第二章 现行沪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设计特色及目标追求
    第一节 现行沪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组成
        一、阅读部分课后练习的组成
        二、综合学习专题的组成
        三、写作、口语板块的组成
    第二节 现行沪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设计特色
        一、阅读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和“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特色
        二、综合学习部分练习的设计特色
        三、写作、口语交际部分练习的设计特色
    第三节 现行沪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设计的目标追求
        一、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
        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和实践空间
第三章 现行沪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阅读部分课后练习的教学策略
        一、随文教学,按时梳理
        二、因需使用,适度改动
        三、读写结合,以写促读
        四、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
    第二节 写作部分练习的教学策略
        一、灵活运用例文和点评
        二、有效延伸课后练笔
        三、善于发现作文素材
    第三节 口语交际部分练习的教学策略
        一、以口语交际部分的活动设计为纲
        二、充分发掘口语训练的要素
        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口语训练
    第四节 综合学习部分作业的教学策略
        一、立足专题活动,利用课本资源,提高综合学习的时效性
        二、利用课堂教学,结合社会热点,体现综合学习的探究性
        三、利用课外活动的丰富形式实现综合学习的实践性
第四章 作业系统教学策略的处理原则
    第一节 读写关系的处理原则
        一、注重“以读促写”的学习模式
        二、读与写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
    第二节 课内课外关系的处理原则
        一、得法于课内
        二、得益于课外
    第三节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处理原则
        一、重视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的统一
        二、重视以知识积累为前提,以能力训练为目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教育硕士期间教科研成果

(3)新课标语文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课后练习的评析与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引言
    1.1 语文教科书课后练习的研究现状
        1.1.1 课后练习的概念界定
        1.1.2 语文课后练习的研究现状
    1.2 研究的意义
        1.2.1 避免课后练习使用的盲目性,树立科学的教材使用观
        1.2.2 正确定位和实现教材的教学价值
    1.3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语文教科书课后练习的发展及功能
    2.1 教科书课后练习的发展
    2.2 课后练习系统的功能
        2.2.1 课后练习的显性功能
        2.2.2 课后练习的隐性功能
第三章 语文版教科书课后练习系统的分析
    3.1 语文版教材课后练习的基本统计
    3.2 语文版教科书课后练习设计的特点
        3.2.1 注重整体感知和领悟把握,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3.2.2 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3.2.3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见解,倡导个性化阅读
        3.2.4 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3.2.5 注重比较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2.6 注重作业提示的设计,提高学生应用语文能力
        3.2.7 注重课后作业中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
        3.2.8 合理安排基础题和提高题,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3.2.9 引导师生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3.3 语文版教科书课后练习设计的不足
        3.3.1 缺乏练习过程的策略导引
        3.3.2 缺乏清晰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序列
        3.3.3 缺少对学生学习情境的设计
        3.3.4 练习设计对学生的实际关注不够
第四章 语文版教科书课后练习调查及使用
    4.1 语文版教科书课后练习使用现状调查
        4.1.1 调查的目的
        4.1.2 调查对象的选择
        4.1.3 调查的方法
        4.1.4 调查结果及分析
    4.2 课后练习的使用
        4.2.1 课后练习使用的原则
        4.2.2 课后练习使用的策略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访谈提纲
附录Ⅱ 语文版教科书课后练习使用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Ⅲ 语文版教科书课后练习使用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Ⅳ 语文版教科书课后练习使用现状的调查结果
致谢

(4)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 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背景
    第一节 我国语文课程改革背景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编写理论的支持
    第三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与粤版语文教科书的编写
第二章 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的研究
    第一节 几套新教科书编写体系的介绍
    第二节 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的研究
第三章 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内容的研究
    第一节 助读系统的研究
    第二节 活动系统的研究
    第三节 选文系统的研究
    第四节 作业系统的研究
    第五节 知识系统的研究
第四章 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使用后的反应
    第一节 问卷调查情况综述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五章 问题与思考
    第一节 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对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思考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5)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的设计特点及其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地位、功用及其所遵循的原则
    一、概念的界定
    二、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地位
    三、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功用
    四、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所遵循的原则
第一章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的设计特点及其价值追求
    第一节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的构成
        一、课后练习
        二、综合性学习专题中的练习设计
        三、写作、口语交际教科书中训练题的设计
    第二节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的设计特点
        一、课后练习设计特点
        二、综合性学习专题练习设计特点
        三、写作、口语交际教科书训练题的设计特点
    第三节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设计的价值追求
        一、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语文学科特点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四、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
第二章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的教学策略研究
    第一节 阅读理解性作业的教学策略
        一、适当增补
        二、适时而用,因需而用
        三、注重以写促读
        四、注重学习的方法和过程
    第二节 写作训练性作业的教学策略
        一、有效运用【写作练习】
        二、注重课外练笔
        三、发掘课堂教学中的作文素材
    第三节 口语交际性作业的教学策略
        一、立足口语交际活动设计
        二、挖掘口语交际训练的素材
        三、实践中提高
    第四节 综合性学习作业的教学策略
        一、立足专题,加强指导
        二、借助课堂,关注热点
        三、延伸课外,变化形式
第三章 作业系统教学策略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读与写的关系处理
        一、继承读写结合的传统做法
        二、注重读写的联系与相互间的独立
    第二节 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处理
        一、立足课堂,注重传“法”
        二、延伸课外,注重用“法”
    第三节 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处理
        一、注重知识积累与训练相统一
        二、训练中注重以知识为先导,以能力为目标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6)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课本训练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第一章 苏教版初中语课文实验课本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新课改的背景和基本理念
    第二节 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
    第三节 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课本简述
第二章 关于语文课本训练系统的一般理论阐述
    第一节 训练系统的内涵
    第二节 训练系统理论发展
第三章 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课本训练系统
    第一节 训练系统内容介绍
    第二节 训练系统的特点
    第三节 对该训练系统的评价
    第四节 与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课本训练系统比较
第四章 训练系统及实验课本尚可商榷的问题
    第一节 训练系统的问题
    第二节 实验课本的问题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巩固性练习应该附设开放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1987-2011)的发展与演变研究[D]. 吴宝发. 南京大学, 2013(02)
  • [2]现行沪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特色和教学策略研究[D]. 何臻.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0)
  • [3]新课标语文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课后练习的评析与使用[D]. 谢云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09(02)
  • [4]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研究[D]. 梁宗平. 广西师范大学, 2008(09)
  • [5]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的设计特点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 黄杰. 南京师范大学, 2005(12)
  • [6]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课本训练系统研究[D]. 李含侠. 南京师范大学, 2004(03)
  • [7]巩固性练习应该附设开放题[J]. 江世春. 小学教学设计, 2000(12)

标签:;  ;  ;  

巩固练习应伴随开放式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