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土化也是国际化(论文文献综述)
崔新健,欧阳慧敏[1](2022)在《中国国际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构架研究——基于演化、内容、情境三维度分析》文中认为研究展示中国国际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构架是学者理应书写的里程碑。笔者基于中国知网期刊(1979—2021年)文献数据,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和CiteSpace、NVivo等定量分析工具,程序化系统性编码分析16 478个文献样本。经演化、内容、情境三个维度史海钩沉展现:中国国际企业管理理论演化历经内向管理、内向经营、外向经营和外向管理类型切换,对应起步、快速成长、成熟和完善四个阶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国际企业管理理论适应中国企业国际化实践需求而演化发展;跨学科融合的中国国际企业管理理论体系雏形可见;研究聚焦于中国企业实践痼疾,以知识应用破解问题为主;中国国际企业管理理论情境要素带有学科特点,情境要素的探索与明确有助提升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其国际话语范围。基于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学术界要继续立足企业实践,加强国际企业管理一般规律的探理。
孙宁[2](2021)在《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提升策略探讨》文中指出在加速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际,加快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国际化步伐,不仅是新发展格局下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度连接全球生产、流通与消费资源的重要抓手。梳理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对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存在的国际化经营隐性知识较少、供应链协同能力不强、本土化经营水平较低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有利于推动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陈运香,赵扬[3](2021)在《新时代“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例》文中提出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国际化办学的方式之一,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本研究以河南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践为例,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培养模式存在的外语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契合、专业课程引进的学习两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孙培雯[4](2021)在《跨文化传播的桥梁搭建者——赵晶晶传播思想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研究文化与传播的学者,赵晶晶与陈国明、三池贤孝等学者致力于传播学"亚洲范式的建构",期待以亚洲的视角来发现分析亚洲问题,并建构起成熟的亚洲传播理论以进一步分析全球传播现象。在不断的努力中,赵晶晶获得较为丰厚的学术成果。其建构亚洲视维的背后透露着浓郁的本土化思想,对于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的文化传播提出引人思考的研究视角、观念境界等,既丰富中国传播学的思想体系,同时对国际学者如何更好地研究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提供方向。在此笔者对赵晶晶博士的学术研究思想(理念)作简要梳理,着重介绍其关于中华传播研究的一些思考,意图读者能体会赵晶晶博士的传播理念和其对跨文化传播学科建设的努力。
王浦劬,臧雷振[5](2021)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探讨——兼论中国政治学的建设和发展》文中提出中国社会科学在向西方"取经"到本土化创新的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本土化研究成果的供需矛盾,也经历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世纪争辩。本文在系统归纳、阐述并回答社会科学研究中"何为本土化""为何本土化""如何本土化"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联系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辨析研究对象或议题本土化、研究方法本土化、研究目的本土化、研究价值本土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认为本土化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路径,但并非唯一路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体系,促进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善和进步,应摒弃西方中心取向,建构中国特色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并实现中国政治学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
杨建华,孙帅,周建强,陈犁,郭卫[6](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电力职业教育“行业平台型”国际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创造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分析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平台型"模式的动力机制,提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教育"行业平台型"国际化发展模式,分别从"一带一路"电力丝路学院联盟、"中文+电力+国别"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1+1+X""三证融通"境外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境外办学"六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以期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
黎渝林,张云霞,林翔君[7](2021)在《酒店管理国际化课程本土化研究与实践——以“黄金服务”课程为例》文中指出职业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目标,国际课程的本土化改造是国际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对接美国饭店协会"黄金服务认证"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和"酒店管理概论""餐饮服务与管理"等国内高职课程的服务内涵,对"黄金服务"课程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本土化改造,凸显中国品格的服务特色,实现国际化高水平行业标准与本土元素的有机融合。
冯子涵[8](2020)在《文化差异视角下中国商事仲裁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研究——以《仲裁法》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保障和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仲裁作为"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方式,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仲裁制度自清末民初舶来中国,经历了一个"国际化——本土化——国际化"的线性循环过程,体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国际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颁布实施二十五周年之际,正值酝酿修改之际,本文以文化差异为视角,系统梳理中国仲裁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与互动过程,为中国仲裁在坚持本土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国际化提出建议。
时胜勋[9](2020)在《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的批评透视》文中指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始终处于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张力结构之中。在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上,批评界大致形成了认可、反对、反思性三种态度。除了明确讨论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外,还有与此相关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再中国化、世界艺术史研究,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视角谱系。批评界对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症候的透视,也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与本土化未来发展的重要参考。
王思特[10](2020)在《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音乐治疗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最早可追溯到巫术丛林时代,但是其思想观念和实践经验却散落在各类浩瀚的文献中,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音乐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传入我国,90年代开始来自中医学界和音乐学界的学者带着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探索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治疗体系。但由于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同,西方音乐治疗建立在形式逻辑和系统实验方法基础上,中医音乐治疗以象数模型和辨证思维为基础,其理论语言具有抽象性和不可证伪性,在当代世界音乐治疗体系中鲜有话语权。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建立既有本土化特色又能比肩现代西方医学的中医音乐治疗体系,不仅是一个医学技术和方法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反思的文化问题。将中医音乐治疗的研究放入到文化人类学的语境下,以“多元”视角构建中医音乐治疗研究的三维立体空间,即历史语境空间、跨学科语境空间、跨文化语境空间,通过回望传统、关照当下、放眼世界、谋求中医音乐治疗未来发展的格局,通过对中医音乐医疗与西方音乐治疗的比较,揭示中医音乐医疗的本土化特征和独特的时代价值。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文献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美学分析与文化分析方法。首先,追溯巫术文化语境下音乐治疗的发展与变迁,揭示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的关系及其当代回归。巫术音乐治疗,在其观念表达上不仅显示出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分而未离”,也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不谋而合,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不仅是民间自发的养生文化现象,也折射出对当代医学困境的反思;其次,挖掘传统文化语境下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基因,梳理儒道文化中的音乐治疗思想、观念和实践。“阴阳”“五行”的音乐治疗观往上可追溯到上古农耕时代的自然观和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向后则影响了儒道两家音乐治疗的观念、理论和实践,传统文化的基因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区别于现代西方音乐治疗的本土文化特征,也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价值理念和临床运用;再次,分别展开美学向度和医学向度的理论研究,通过对音乐与医学关系的分析,建立一个不同学科之间平等对话的语境。运用普遍与个案结合的方法讨论音乐“美”的治疗价值,从美学现象分析中,归纳出音乐“美”具有“共振刺激”“平衡补泄”“反映移情”的治疗功能,以及表现为“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治疗机制。从中医方法论出发,总结中医音乐治疗的思维方式、现代医学价值及其文化内涵,中医文化、传统文化与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具有多层次同构关系,在微观层次上表现出乐理与医理的同构,在中观层次上是文化基因的同构,在宏观层次上由人类学视角体现出“本民族”、“本土化”的健康理念和生命意识;最后,将西方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进行跨文化比较,在跨文化语境中审视中医音乐治疗“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及意义,正是中西方文化既有差异又有共振的现象,才使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走向“国际化”成为可能。
二、本土化也是国际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土化也是国际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国际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构架研究——基于演化、内容、情境三维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样本与方法 |
三、中国国际企业管理理论体系的演化 |
四、中国国际企业管理理论体系的内容 |
五、中国国际企业管理理论体系的情境 |
六、结论与展望 |
(2)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提升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
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大型零售企业国际化拓展的决心与信心不足 |
(二)大型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隐性知识较少 |
(三)大型零售企业供应链协同能力不强 |
(四)大型零售企业本土化经营水平较低 |
提升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的策略 |
(一)创新政策机制,提升企业国际化拓展的决心与信心 |
(二)构建“干中学”学习机制,获取更多国际化经营经验 |
(三)推进零售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提升供应链协同能力 |
(四)扎根东道国市场,提升企业本土化经营水平 |
(3)新时代“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一)中外合作办学对“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有何优势 |
(二)如何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实现“外语+”与国际化培养的有机统一 |
二、现状分析与讨论 |
(一)中外合作办学“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 |
(二)中外合作办学“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外语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契合问题 |
2. 专业引进课程的学习问题 |
三、中外合作办学“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
(一)制订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 |
(二)完善外语课程建设内容 |
(三)创新“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与手段 |
(5)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探讨——兼论中国政治学的建设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发展历程 |
(一)第一阶段(洋务运动时期至1918年) |
(二)第二阶段(1919年至新中国成立前) |
(三)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 |
(四)第四阶段(1979—2000年) |
(五)第五阶段(2001年至今) |
三、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的主要诉求 |
(一)关于本土化内涵的不同确定 |
1. 本土化是使外来社会科学适应本土实践和发展需要。 |
2. 本土化是使区域经验研究国际化,而不是使科学研究区域化。 |
3. 本土化是科学辩证地处理本土学术与国外学术之间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对西方学术的彻底排斥和拒绝。 |
(二)关于本土化的多重动因 |
1. 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需求。 |
2. 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
3. 中国现代国家建设解除所面临的内外部互动的学术和文化压力的需求。 |
4. 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强化理论和文化自信的需求。 |
(三)关于本土化的争论 |
1. 特殊主义论与学术规范化的对立。 |
2. 本土化动机与本质的质疑。 |
3. 中国情境适用性的质疑。 |
4. 方法论的逻辑矛盾的质疑。 |
四、从一般社会科学到政治学的本土化 |
(一)政治学的特殊性 |
1. 政治作为众人之事,在阶级社会中体现为阶级的统治,实质是阶级关系的政治反映。 |
2. 政治学理论和知识的本土化,无疑有利于极大提升中国软实力。 |
(二)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及本土化议题 |
(三)本土化与国际化争论下的中国政治学 |
五、争议中的本土化及其发展 |
(一)研究议题或对象的本质 |
(二)研究方法的本质 |
(三)研究目的的本质 |
(四)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的辩证把握 |
六、结语 |
(6)“一带一路”背景下电力职业教育“行业平台型”国际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平台型”模式的理论基础 |
二、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平台型”模式的动力机制 |
(一)形成高级别中外交流合作机制、争取政策支持的动力 |
(二)合作开展国别研究的动力 |
(三)合作开发国际化专业及课程标准的动力 |
(四)合作开发教学资源的动力 |
(五)共建共享师资队伍的动力 |
(六)降低院校境外办学风险的动力 |
三、电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行业平台型”模式 |
(一)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中的“行业平台型”模式 |
(二)电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行业平台型”模式探索 |
1. 成立“一带一路”电力丝路学院联盟 |
2. 开发基于“中文+电力+国别”的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 |
3. 设计“1+1+X”“三证融通”的境外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 |
4. 形成境外办学“六双”教学模式 |
(7)酒店管理国际化课程本土化研究与实践——以“黄金服务”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黄金服务”的国际化内涵 |
1.“黄金服务”的国际水平 |
2.“黄金服务”的国际标准 |
二、“黄金服务”课程本土化改造的具体做法 |
1. 课程教学目标的本土化 |
2. 课程教学内容的本土化 |
三、“黄金服务”课程本土化改造的推广策略 |
1. 课程本土化改造应融合中外酒店服务的共性核心价值:超值服务 |
2. 课程本土化改造强调国际标准与本土国情相结合:推陈出新 |
3. 课程本土化改造应结合中国学生学习特点:教学做一体化 |
四、结语 |
(8)文化差异视角下中国商事仲裁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研究——以《仲裁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化与本土化现象的文化差异分析 |
(一)文化的意义 |
(二)中外法律文化差异 |
1. 避讼文化悠久 |
2. 礼法影响深远 |
3. 国家及集体主义处于高位 |
二、国际化与本土化过程分析 |
(一)阶段分析 |
1. 仲裁产生阶段 |
2. 仲裁“接受”阶段 |
3. 仲裁本土化阶段 |
4. 仲裁再国际化阶段 |
(二)关系分析 |
三、《仲裁法》修订的特点与价值取向 |
(一)修订特点 |
1. 修订内容少,幅度小 |
2. 以实践为依据 |
3. 修订慎重但很及时 |
(二)价值取向 |
1. 保持成文法的稳定 |
2. 注重“中国特色”的保留与体现 |
3. 对国际仲裁文化持颇为慎重态度 |
四、我国《仲裁法》的完善建议 |
(一)对本土化部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1. 保留调仲结合 |
2. 减少仲裁行政化色彩 |
(二)以《示范法》为基础,借鉴国际化内容 |
1. 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根本 |
2. 加强仲裁庭的独立性 |
3. 注重个人权利保护 |
(三)有效融合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 |
五、结语 |
(9)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的批评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 |
二、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化 |
三、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再中国化以及世界艺术史的问题 |
(10)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1 研究的缘起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中医音乐治疗”在中医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
2.2 “中医音乐治疗”在音乐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
2.3 “中医音乐治疗”之中医学与音乐学的关系 |
2.4 “文化人类学”相关概念 |
3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3.1 中医学界的研究 |
3.2 音乐学界的研究 |
3.3 其它领域的研究 |
3.4 问题与展望 |
4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4.1 研究目标 |
4.2 主要研究内容 |
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部分 起源与变迁:巫术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
1 舞、医、巫同源 |
2 巫术音乐治疗的文化功能 |
2.1 反抗厌胜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
2.2 宗教祭祀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
2.3 养生娱乐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
3 巫术音乐治疗的观念表达 |
3.1 自然观:从调和自然到调和身心的交感音乐巫术 |
3.2 社会观:从群体认同到跳神通灵的踏歌狂舞 |
3.3 生命观:从生育繁衍到祈求长生的歌唱巫术 |
4 巫术音乐治疗的变迁与当代回归 |
4.1 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文化 |
4.2 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因与传承: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观 |
1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 |
1.1 象数思维的音乐理论 |
1.1.1 音乐起源思想 |
1.1.2 音乐实践活动 |
1.1.3 音乐律制 |
1.1.4 音乐与健康 |
1.2 沟通天人的古琴音律 |
1.2.1 器物层面的天人合一 |
1.2.2 演奏状态的天人合一 |
1.2.3 从古琴律学到五行音乐疗法 |
1.3 五行音乐疗法的多层思维 |
1.4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评述 |
2 儒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
2.1 礼乐养生观 |
2.2 美善相“和” |
2.3 仁义道德观 |
3 道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
3.1 “有声之乐”的动态养生 |
3.1.1 游戏与自娱 |
3.1.2 长啸放情 |
3.2 “无声之乐”的静观养生 |
3.2.1 “大音希声”的养生内涵 |
3.2.2 养生之乐的“音”“心”关系 |
3.2.3 “平和”“淡和”之乐养生 |
3.3 “非礼”“求真”与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
3.3.1 从“非礼”到“求真” |
3.3.2 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审美与健康:美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
1 中医音乐治疗与音乐美学 |
1.1 音乐美学的相关概念 |
1.2 美学语境研究的必要性 |
1.3 音乐美学在中医音乐治疗中的运用 |
2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论 |
2.1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 |
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 |
2.2.1 音乐“美”的探讨 |
2.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的内容 |
2.3 治疗音乐的价值构成与价值评价 |
2.3.1 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 |
2.3.2 价值评价与价值取向 |
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与治疗机制——以阮籍的《乐论》与《酒狂》为例 |
3.1 阮籍的《乐论》 |
3.1.1 《乐论》的成书时间 |
3.1.2 调和儒道的理性主义 |
3.2 阮籍的《酒狂》 |
3.2.1 音乐结构的规整 |
3.2.2 乐思材料的统一 |
3.2.3 调式的统一 |
3.2.4 “偏离—回归”的生命现象 |
3.2.5 理性主义的生命哲学 |
3.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和治疗机制 |
3.3.1 “共振刺激”治疗功能 |
3.3.2 “平衡补泄”治疗功能 |
3.3.3 “反映移情”治疗功能 |
3.3.4 三个层面的治疗机制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方法与哲学:哲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
1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医与传统音乐的关系 |
1.1 同根同源的文化滥觞 |
1.2 传统基因的文化共振 |
1.2.1 阴阳——消长起伏的生命现象 |
1.2.2 五行五音五脏——天人合—的整体观 |
1.2.3 中正平和——治未病思想 |
1.3 殊途同归的终极关怀 |
2 中医文化视域下的音乐养生思想 |
2.1 以乐养气 |
2.2 以乐养德 |
2.3 以乐养形 |
2.4 以乐养神 |
2.5 古代音乐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 |
3 中医音乐治疗的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 |
3.1 乐能乱阴阳,亦能调阴阳——负反馈控制法 |
3.2 乐者乐也——意象与联觉 |
3.3 中医方法论与艺术思维相互交融 |
3.4 与现代科学方法论不谋而合 |
4 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与文化内涵 |
4.1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 |
4.1.1 声波治疗 |
4.1.2 诱发“α波” |
4.1.3 音乐引导想象 |
4.1.4 对现代医学的借鉴意义 |
4.2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内涵 |
4.2.1 微观层次——乐理与医理的同构 |
4.2.2 中观层次——文化基因的同构 |
4.2.3 宏观层次——本土化的生命意识 |
5 小结 |
第五部分 冲突与发展:文化比较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
1 西方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
1.1 起源与神话 |
1.2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
1.3 中世纪时期(3-14世纪) |
1.4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14-17世纪) |
1.5 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时期(17-19世纪) |
2 中医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
2.1 起源与神话 |
2.2 春秋至秦汉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
2.3 魏晋隋唐时期(3-10世纪) |
2.4 宋元明清时期(10-19世纪) |
3 中西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比较 |
3.1 起源观念的比较 |
3.2 古希腊与春秋秦汉时期的比较(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
3.2.1 音乐和谐观 |
3.2.2 调式与健康 |
3.3 3-19世纪的比较 |
3.3.1 人的觉醒 |
3.3.2 类同相召 |
3.4 19世纪以后的比较 |
4 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
4.1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内涵 |
4.2 中西音乐医疗文化中的通约性问题 |
4.2.1 可通约性 |
4.2.2 难以通约性 |
4.3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
4.3.1 可通约性是“国际化”的基础 |
4.3.2 难以通约性体现“本土化”的特色 |
4.3.3 信息论美学对“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意义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本土化也是国际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国际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构架研究——基于演化、内容、情境三维度分析[J]. 崔新健,欧阳慧敏.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22(02)
- [2]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提升策略探讨[J]. 孙宁. 时代经贸, 2021(12)
- [3]新时代“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例[J]. 陈运香,赵扬. 河南教育(高等教育), 2021(12)
- [4]跨文化传播的桥梁搭建者——赵晶晶传播思想综述[J]. 孙培雯. 华夏传播研究, 2021(02)
- [5]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探讨——兼论中国政治学的建设和发展[J]. 王浦劬,臧雷振. 行政论坛, 2021(06)
- [6]“一带一路”背景下电力职业教育“行业平台型”国际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 杨建华,孙帅,周建强,陈犁,郭卫.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30)
- [7]酒店管理国际化课程本土化研究与实践——以“黄金服务”课程为例[J]. 黎渝林,张云霞,林翔君.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5)
- [8]文化差异视角下中国商事仲裁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研究——以《仲裁法》为例[J]. 冯子涵. 社会科学动态, 2020(09)
- [9]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的批评透视[J]. 时胜勋. 民族艺术研究, 2020(03)
- [10]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D]. 王思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